【留侯门客·杂】【分析】从玄机艺术手法细节和大框架看张良刻画


秦时里,“义”的定义是良子给的!“义者,利他”,良子是利他主义者~侠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义者,利他。侠与义合在一起,那才是完整的秦时,才是真正完整地诠释了侠义。良子也算是侠义一半的主心骨了~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是良子表达“义”的方式~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朱熹注解曰“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者也。欲生恶死者,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是以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1:41:00 +0800 CST  
秦时里”利“这个字是有”利己“和”利他“之分的~ 利他是侠义,利己就是自私了~
良子是讲利益的。秦时里的侠义并不是空中楼阁,空虚到不食人间烟火~“义者,利他”,秦时里的侠义本应是最无私的,但是良子也是有一己私心的时候~ 人无完人,良子也是有自己的顾虑~也许对庄叔来说,让他再一次经历以前的痛苦去救人是强人所难,但是对于儒家来说,子房的请求也并非是为了他一个人考虑和着想,也是为了小圣贤庄,所以也不能说是自私吧~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2:07:00 +0800 CST  
既然良子是侠义的半个主心骨,所以,侠义的传承自然也是少不了良子的
侠义的传承,小三小四里就有的。




小三里,燕丹也曾说过,墨家的梦想是由一代代平凡的墨家弟子传承下来的~就像接力棒一样~侠义的精神不会消失,不会走样,就在每个人身边,又或许就在每个人心里~

燕丹把墨梅传给明宝宝,小四里明宝宝又从小高那里正式接过了墨梅,正是这种一辈辈平凡人的传承,让侠义没有断绝~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2:10:00 +0800 CST  





然后,关于侠义的传承,就是良子纵横谈判的时候了这次玄机的安排是很大气的呢~ 私以为由子房这半个主心骨,来说明侠义的传承是再合适不过了~ 侠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义者,利他】。侠与义合在一起,才是真正完整地诠释了侠义。所以,玄机安排子房来阐明是相当巧妙的安排~侠义简而言之也就是【利他的帮助】,本来就是一种爱,爱并不等于软弱,反而倒是天下间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而且侠义之所以能够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传承至今,不可能是一潭死水,就像爱也会传递一样,侠义就像源泉活水一般~这世界上如果没有利他的帮助,是支撑不下去的~秦时也是用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着侠义~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2:12:00 +0800 CST  
关于纵横谈判,必须严肃的说一下,有月饼提到联合谈判是提前说好的,这个实在没有顾及玄机逻辑。【纵横联合绝对不是提前已经谈好,而是现场谈判】!!!更是绝对不存在演戏一说。逻辑混乱还是要说清楚,否则会辜负玄机的良苦用心。【秦时里的人活的都很真实,况且前边也说了,侠义兼爱的传承,也是和秦时整体大的立意有关系】!!玄机绝对不会拿这种严肃的事情开玩笑,【秦时内涵毕竟是武侠剧】!!!而且提前谈判好了这个观点连逻辑都说不过去(提几个逻辑点这个观点就会不攻自破)。子房是在墨家据点之战之前,和庄叔是有一次会面,说过什么不得而知,但是那时候百分之二百纵横联合并没有任何进展,谈判绝对是现场谈判。不用有任何不必要的疑心即便说的是劝庄叔和墨家联合,应该也是完全没有成功的~ 可以从后来庄叔和子房的态度看出来~


子房之所以一再提醒墨家就是因为流沙确实有很大动手的可能性。说明谈判并不是谈好的。

从练姐的态度看出,流沙现在还没有任何确定必须要联合的倾向~如果墨家坚持要和流沙用武力解决恩怨,流沙绝对也会奉陪到底~如果谈判好了绝对不会这样。

如果要调和矛盾,必须要让各方冷静~ 子房这话不仅是对墨家说的,流沙情绪也是有些激动的,所以这个镜头,从肢体动作上看,子房主要是特意转过头,朝着流沙一方说的而没有冲着墨家这边说~ 如果之前流沙真的确定联合不改主意才来的,子房何必特地多此一举~
庄叔这句话对墨家也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这是真的要动手之前才会放狠话的。正因为子房了解,知道谈判到了僵持不下的局面,子房后来才会必须让庄叔了解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问题~



庄叔此话更是直接针对子房个人的,并不和墨家有任何关系,只要过了子房这关,墨家就确实没有任何保护了~ 可见谈判确实不是提前谈好的~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2:15:00 +0800 CST  





也不能否认的是,流沙既然是专程来做个了结的,是和子房约好来的,确实是有所准备的。但是也确实并不是已经同意联合才来的~╮(╯▽╰)╭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5:28:00 +0800 CST  


良子既然已经有了舍生取义的心理准备,自然也是说到做到,并非是虚言如果谈判的时候庄叔不同意联合的话,他自然也是要和墨家并肩战斗到底的~

当然,良子讲义气,但是要是讲义气讲傻了,不长脑子意气用事那也就没救了他当时和小跖约定去噬牙狱也并非是为了朋友义气头脑发热,他是提醒过小跖的,也打算做接应的安排。



而且,商量救人的时候,子房没有一意孤行,也不冒进,他确实是听取了庄叔的意见的~想了个折中,明智的办法~所以,他也不算只讲义气没理智,意气用事吧~
去噬牙狱,子房是求的庄叔帮忙。为什么子房只求了庄叔,这里要说一下。首先,小跖为什么去噬牙狱是合适的,他确实有出入各种监狱的丰富经验~这也是子房同意他去的原因之一。经验是他看重的因素。庄叔的意见是救人如果消耗很大的代价显然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救援贵精不贵多~ 那么去的人首要考虑的是经验和武力值。具备这两个因素才是合适的。反秦这边单说武力值,大叔,庄叔,小高,逍遥子都是可以的。但是只有庄叔有在监狱里的经验~相比于武力值而言,经验更重要。按理说大叔更熟悉噬牙狱,但子房并没有求大叔。应对一些极端的情况,还是有经验比较好


子房这么说确实是有原因的。虽然不知道庄叔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在韩国的监狱里,是有过经历的。而且,后来噬牙狱里,庄叔的经验,确实是派上用场了。


当时,小跖和庖丁看到了出口,想要出去,很激动。但是庄叔凭借经验,觉得出口看似没有任何阻拦,但是越容易过去的时候,反倒是暗藏杀机了,所以拦住了他们~这也是子房对于法家权术的运用,也是他用人和保护朋友的方式~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06:00 +0800 CST  
说完了良子要解决的难题,他的主张和侠义,再来说说他的底线和处事的原则~
①伏: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 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②张: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③伏: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④张:《孟子 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玄机唯一提到良子处事方面原则的就是君子之道那集了~先说一下孟子原句吧。《孟子.离楼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集注》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邪?”有不为,是因为知道自己的选择~冰心的家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亦出于孟子此句。“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这就是“有不为”。对于此话的理解,重点在“应该”二字的定义上,而每个人心中都对于此界限有着不同的思量。玄机特地用这话作为23集的名子,还是有心了。
那么良子不为和有为的界限又是怎么呢,个人理解,就是他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决心,还有民心向背,仁政,民贵君轻,明主仁君的底线~只要是为了解决天下人生存问题【应该】做的,他都会去做,即使一人之力也会坚持~违背他原则和底线的,他都不会去做~这就是他的选择~
先看一下原文的前后吧。现在理解上还是有些不同意见,有歧义,说一下我现在的理解吧。不知道玄机后边会不会再提及。首先如果玄机靠谱的话,先后文必须是连贯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这几句分别标号的话,伏念①句说的主要是传播教化平和之道和诋毁王道这两件事。在他看来,前者是应该做的,后者是不应该做的。良子②句,在他看来,为了天下人和两个孩子的生存原则问题,前者是不应该做的,后者是现在他的选择。伏念③句,“你说的不为”,也就是从良子角度来看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也就是【不应该传播教化平和之道】,也就是反秦,在伏念看来,那就是不忠不孝了/(ㄒoㄒ)/~~~然后,玄机紧接着良子④句,提到的就是民生问题,提到的是民贵君轻。我一开始也是疑惑的,为什么提完君子小人的话题,突然提到了民生和民贵君轻~现在我的看法是,因为君子之道,该做不该做是良子依据自己的原则行事,而他的原则就是为了解决民众和诸子百家的生存问题,而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所以良子之所以觉得反秦是应该做的事,就是因为要解决民生问题~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08:00 +0800 CST  
接着总结一下良子个人反秦的具体原因吧,我个人觉得一共有5点~1,是因为家国情怀~这点倒是和秦时里其他六国人很共同的~

子房对于以前的韩国肯定也是有情怀的~伏念提到的时候,他的表情就能看得出来~但是他对于以前的韩国,应该不只是情怀,或痛心,应该也有反思~从他对法家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



良子不光是对以前的故土有情怀,他对于其他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非常能理解的。前边也提到了,他对于楚国这边的评价,从这点也能看出。纵横谈判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六国的人都同病相怜,失去了故国,而大秦,只不过是他国的土地,仅此而已~

2,良子也是反战的主张,他本人也是相当厌恶战争的。这也是他主要提出大秦长平之战的原因。但是他又不像墨家一样,完全不要战争,既然他要解决反战这个难题,就不会是逃避的态度~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13:00 +0800 CST  
3,良子反秦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秦的完全达不到良子“民贵君轻--民心向背--明主仁君--实行仁政”的动态标准~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不光是儒法理念之间的差异的问题,更是因为大秦的理念根本就是和他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无法很好解决天下人的生存问题。
4,大秦包容度不足~

良子不拘泥于儒墨的分歧,对于法家也很理智,对于百家兼容并蓄。儒家不光是良子,伏念的包容度也是很好的。

儒家建立藏书楼,不光是是为了儒家的经典,主要是为了华夏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而良子当时听了扶苏对于嬴政废除六国文字的解释之后,也是欲言又止~显然还是很有异议的。话说文化包容度和文化多样性,真的只能二选一吗?我觉得不一定~
5,是因为儒家和诸子百家的生存和传承局势。前边说的理念是有关民众,儒家生存,师门安危也是良子最最放不下的。纵横谈判时候,良子也说了,所有人都要争取一下生机。
这五点当中,尤其是第三条和第五条,也就是民众和诸子百家生存问题,在他看来是极为迫切要解决的眼前的困局,也是最为重要的~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15:00 +0800 CST  
接着说一说大良对于诸子百家兼容并蓄,扬长避短的细节~诸子百家各派都有优点和缺点,缺陷只能互补,扬长避短才能解决。
首先是法家。主要是从小四第二集,君子之道,和小五第六集来看。虽然很零碎,但是玄机基本上勾勒出了轮廓。
前边多少提到了,但是要和起来重点说一次。
小四第二集并不光是叙旧,还体现了一点庄叔和良子理念上的分歧。而且这种分歧点确实很考验良子的气度。




第二个分歧就是关于侠义的分歧,这就有一点触及良子性格和底线了。。但是他也并没有提出异议。
卫庄: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这些所谓的侠义之人,哼!正是国家最大的乱源。
庄叔是相当看不起侠义之人的,【这也是韩非《五蠹》里的原话】。法家理念确实如此,庄叔是比较坚持原来韩非的思想,一直没有变,也并没有忘记流沙的誓言,嬴政也是说过庄叔这句话的。蠹就是蛀虫,侠义之人就是五种蛀虫之一,也是国家最大的乱源。而良子可是最讲义气的。。。不能兼得,他宁愿舍生取义,大义是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两件事之一。至于治国方面,他自己现在的侠义行为,儒家的背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绝对是最大的乱源了。。。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31:00 +0800 CST  
然后就是君子之道这集。

主要是良子的这句政治主张,治国之本,并不是以法家为重,而是要以儒家“仁”这个要素为主。否则就是治国忘本。良子此句确实有反驳法家的意味,不光是对大秦政策有异议。诸子百家,兼爱,侠义,仁爱,法,利益·几大要素,良子选择的基础还是“仁爱”,并不是“法”


最后是小五第六集


良子知道大秦笃信法家,而他对于法家的理念是相当熟悉的,韩非子的引用也是信手拈来~现在,反秦这边良子不光是用人,统筹安排,和李斯扶苏的心理战等等权术方面正在运用中,而且他并不完全排斥法家理念,甚至用的很和时宜,所以才能从大秦的角度来看问题。
所以,从整体来看,良子治国上,肯定了法家有用的部分,贯彻法能够安邦定国,但是治国之本坚决不能是法家。大秦暴露出来法家的问题,他也提出了异议。良子对于权术和法家的理念也并不排斥使用。总之,良子对于法家是有肯有否,扬长避短,是很理智的。前边也已经点评了他对法家的整体态度。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51:00 +0800 CST  



良子对于法家态度的方面,还有一点~秦时战线太长了也确实很零碎。正好这段对话分析很多,也要详细说。
范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一直强调“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尊卑。参与对抗嬴政对你们来讲,似乎有点不合礼数吧。
张良: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本门尊长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
范增:恩。
张良:只有能够理解民为贵的君,才是我们天下的王。
良子初次见到范增的时候,提了法家理念还有他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民贵君轻。首先,我先理清楚这个对话的背景,然后从国学原文解释一下,最后再说秦时里具体玄机这么用的原因和良子的意思和态度。
先说背景。背景就是墨家刚遭劫难,而大秦还有可能对墨家进攻。所以,这段对话是基于现实局势来讨论的,良子的理念也是他真实的想法。尤其是民贵君轻是他基础的理念。然后,两人这段对话确实有所特指,特指的就是嬴政~范增问良子的就是:参与对抗【嬴政】对你们来讲,似乎有点【不合礼数】吧。良子后来的回答里也有【才是我们天下的王】,所以都是特指陛下个人

然后国学方面,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先解释一下原文的意思。
原文: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辞言通则臣难言,而主不神矣。说在申子之言“六慎“,与唐易之言弋也。患在国羊之请变,与宣王之太息也。明之以靖郭氏之献十珥也,与犀首、甘茂之道穴闻也。堂谷公知术,故问玉卮;昭候能术,故以听独寝。【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
【理解意思】:君主成了群臣共同对准的目标。因此,君主如果表现出爱憎,就会被臣下利用,这样君主就被迷惑了;君主把听到的话泄露出去,臣下就难以向君主进言,君主也就做不到神明了。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申不害讲君主应该在六个方面谨慎小心,以及唐易鞠谈论七射飞禽的道理。不这样做的祸患在国羊用表示悔改来试探君主对他的态度和韩宣王的近侍从宣王的叹息中窥探到他的态度。阐明上述观点的有靖郭君用十个玉珥测试齐威王爱哪个妾,以及甘茂派人从小洞里偷听到秦惠王的话,因而用计陷害犀首,堂{奚谷}公懂得术,所以问及玉杯无底来说明君主不能把群臣的话泄露出去;韩昭侯能用术,所以才能听取堂{奚谷}公的话而独自睡觉以免泄密。【明君的治国原则,表现在申不害劝说君主遇事要能独断的议论里。】
这句翻译成白话也不太好明白意思,韩非是提前提到了此篇后边的说二,所以还要连起来拆解一下,仔细来说才能理解~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54:00 +0800 CST  
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申不害讲君主应该在六个方面谨慎小心,以及唐易鞠谈论七射飞禽的道理。(说在申子之言“六慎“,与唐易之言弋也。),韩非提到说二里申不害的思想,还有唐易之言,接着就看一下说二。因为是掐头和结尾有关,我就着重提一下这两个部分。
申不害的“六慎”,说二开篇韩非给了两种说法,大概看一下。
原文:申子曰:“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饰之;不知见,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之。”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
意思是:申不害说:“君主的明察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防备他;君主的糊涂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迷惑他。君主的智慧显露出来,人们就会美化他;君主的愚蠢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蒙蔽他。君主没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探测他;君主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要引诱他。所以说,我没有办法知道其中奥妙,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它的端倪。” 另一种说法::“言行谨慎了,人们将会探测你;行动谨慎了,人们将会跟踪你。智慧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躲开你;愚蠢显露出来了,人们将会算计你。有智慧,人们将躲避你;没有智慧,人们将对你采取行动。所以说,【只有无为可以窥测其中奥妙。】
这六条主要是告诫君主要无为而治,不要显露出任何性格喜好欲望等等。╮(╯▽╰)╭
唐易射飞禽的故事,原文是:
田子方问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对曰“鸟以数百目视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谨周子禀。”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郑长者闻之曰:“田子方知欲为禀,而未得所以为禀。夫虚无无见者,禀见。”一曰:齐宣王问弋于唐易子曰:“弋者奚贵?”唐易子曰:“在于谨禀。”王曰:“何谓谨禀?”对曰:“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奈何不谨禀也?故曰'在于谨禀'也。”王曰:“然则为天下何以为此禀?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将何以自为禀乎?”对曰:“郑长者有言曰:'夫虚静无为而无见也。'其可以为此禀乎!“
意思是:
田子方问唐易鞠说:“射飞禽的人要谨慎什么?”唐易鞠回答说;“鸟用几百只眼睛看着你,你只用两只眼睛防备它们,你要谨慎地密闭你的谷仓。”田子方说;“好。你把这个道理用在射飞鸟上,我把这个道理用在治理国家上。”郑长者听到后说:“田子方知道要守护谷仓,却不知道守护谷仓的办法。【那些虚静无为、不外露的人才能守护谷仓】。”另一种说法:齐宣王向唐易鞠求问射飞鸟的方法,说:“射飞鸟的人看重什么?”唐易鞠说:“在于谨慎地守护谷仓。”宣王说:“什么叫做谨慎地守护谷仓?”唐易鞠说:“鸟用几十只眼睛看着人,人用两只眼睛看着鸟,怎么能不谨慎地守护谷仓。”宣王说:“那么用什么方法像守护谷仓那样来守护国家呢?现在君主用两只眼睛看着全国,而一国的人用上万只眼睛看着君主,将用什么方法自己守护国家这个谷仓呢?”唐易鞠回答说:“郑长者说过这样的话:‘虚静无为,不要外露,’大概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防卫国家这个谷仓了。”
总结一下这个故事,也说的是清静无为的道理。
然后,整个说二,韩非用的是申不害的原话总结,【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申不害说:“能独自观察问题叫明,能独自听取意见叫聪;能独自决断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王。”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6:55:00 +0800 CST  
那么,回过头来看一下韩非那段话的总结。首先说君主是群臣的目标,然后从申不害的“六慎”和射飞禽的故事,倡导君主要注意无为而治。如果不这样做的祸患,有国羊的故事为戒。阐明这个观点的故事,韩非列举了两个正面例子,都是因为懂得术,能用术,才免遭泄露。反面例子,列举了不懂得术的后果。最后,用了良子说的那句话总结。申不害所谓独断,也就是独自决断。结合韩非前后和六慎的内容,是说不无为而治肯定是有祸患的,只有用术才能防止这样的祸患。而申不害劝说君主的是要清静无为,这样才能不被人左右影响,不泄密等等,这样才能够做到独自决断,君王不会被利用~
最后说一下秦时里具体玄机这么用的原因和良子的意思和态度。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02:00 +0800 CST  
首先,良子这句话是在陈述理论,范增说这样做不合礼数,良子就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所以都没有否定的意思。“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良子对于法家这句话的态度是,对韩非提到申不害的思想很熟悉,也在运用,不排斥法家这句对于君主的要求,而且他很赞同这条要求,并且是这样要求嬴政的。在他看来嬴政并没有做到独断,所以要反秦。那么秦时里,为什么说嬴政没有做到独断?结合国学,独断就是不被人利用,不被人左右,君王自己独自思考周详所做出的判断。结合当时两人谈话时的局势情况,先是李斯建议嬴政以毒攻毒请出卫庄对付墨家,然后月神也说诸子百家理念不同很容易互相撕咬,然后良子也说了嬴政的政策就是让诸子百家互相残杀。所以,后边就有了以墨家出事为开始的诸子百家的大危机。所以,良子是说,嬴政做了这个决定,对付墨家和诸子百家并不是他自己的独断,而是受了李斯和月神的影响?李斯有利用嬴政政策打击诸子百家的嫌疑?这是我个人一点想法。而且小五里嬴政对于海月小筑刺杀案也是只听完汇报就做出自己判断,去怀疑儒家,以至于扶苏说了几句实话也并没有听进去,并没有意识到是罗网的问题。如果以申不害的标准,“独视者谓明”,明(自己观察问题)甚至都没有做到,显然也不能说独断了。
然后“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本门尊长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这两句连在一起的话,意思就是明主之道,是要有自己独断能力的。嬴政并没与做到独断。孟子也说过民贵君轻,而嬴政同样也没有做到~╮(╯▽╰)╭无论是以法家标准和儒家标准都是不行的,所以不合礼数良子还要这么做的原因那就是这两条了。

最后,我要着重说一下的是:良子最后还是最强调民贵君轻的理念~只有能够理解民为贵的君,才是我们天下的王。并没有强调法家~我觉得原因就是,民贵君轻是他理念最基础的,而前边我也提了,虽然对法家有肯定,但他并不想以法家为治国之本。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03:00 +0800 CST  
然后是墨家。虽然墨家和儒家就像月神说的理念很多针锋相对,甚至像范师傅说的到了”儒墨不两立“的地步,但是子房还是坚持儒墨不应该排斥对方~而且,良子对于墨学的小孔成像,也是活学活用~






颜路也说过,儒墨两家可是【自古】不相往来╮(╯▽╰)╭~可见关系真的不好~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04:00 +0800 CST  



良子对于墨学,不光是小孔成像活学活用,而且对于明鬼绳结也是早有了解,就是一直未有机会得见~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05:00 +0800 CST  
最后是道家。良子并没有直接和道家人宗有理念交流,但是确实是有共同点。



共同点,就是良子和道家人宗都是很重视民心的。儒家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人宗的得民心者得天道,确实是异曲同工~也算是儒道的共同点之一。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09:00 +0800 CST  
现在子房思维里的几个元素就是:法家的法,利益,墨家的兼爱,侠义,儒家的仁爱。光说国学,这也是各家支撑的理论支柱。但是本来矛盾的这几点在良子身上融合的非常好呢。儒家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侠义,儒墨本来就有共同点,这两种都是爱~仁者爱人,义者利他,定义是良子给的。法家的法和公平,良子主要用来治国,兼爱也有法家公平的因素。权术,算是良子的方法~利益观的话,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能为更多人利益着想,良子都会去做的,但是他偶尔也会有点私心~墨家侠义和法家都是讲利益的,就看是私利还是公利。单说国学,孟子排斥讲利益,反对墨家的利益观,但是秦时里的话,良子还是讲利益的~

楼主 pengmingrant  发布于 2017-05-26 17:10:00 +0800 CST  

楼主:pengmingrant

字数:127182

发表时间:2017-05-26 04: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12 10:46:34 +0800 CST

评论数:159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