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古代有哪些官衔一听吓死人,却“屁权”没有

引读:
人靠衣裳马靠鞍,行走在官场或者职场,一个响亮的官位或者名号是必不可少的,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名字,但只需知道你是某某省长,某某集团董事长,光是看到名号不需提名,别人就会对你肃然起敬,另眼相待。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15:00 +0800 CST  
所以说,在官场和职场时常存在一些潜规则,就是职位越高的,往往都是称职位来代替其名,这样不仅好记还倍有面子。在形色各异的各类称呼中,会有一些看似如雷贯耳,级别特别高的官场职称,但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变迁,可能早已经徒有虚表,变得一文不值。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细数一下,古代官场那些看似很强悍却徒有虚名的官场职位!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15:00 +0800 CST  
高官低配
前两年热播的影视剧《XX的名义》中,高育良饰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广受好评。
其中有个桥段就是没能从副书记转正的高育良,一直担心自己以后会被调往政协。
虽然行政级别一样,但是和手握大权的省委书记相比,看似同级对调,实则是在降级;同样情况的还有赵立春,虽然从正部级升级为副国级,看似升了官进入了中央,其实也是明升暗降,从一线退居二线,是典型的高官低配,只有高官衔却没有实权。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0:00 +0800 CST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假如有一个人身兼“大司徒、太傅、柱国将军、广陵王、某某尚书、史持节”等职,你会不会觉得这人一定是个身份地位显赫和权力滔天式的人物。
如果你怎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在西魏历史上还真出现过同时拥有上述头衔的人——西魏宗室元欣,然而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一样。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2:00 +0800 CST  
我们看看当时的他,在拥有如此多的官衔以后,都做了什么?
翻开南北朝的相关史书,我们会发现在记录元欣的相关史料中,对于他的政治成就与官场活动鲜有记载。所记载的无非就是他喜欢侍弄花草、嬉戏荒唐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同样的在《周史》中有关元欣的记载也是几乎相差不大:“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锢而已。”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2:00 +0800 CST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简单介绍了元欣就是个皇室宗亲,没有什么大的政治作为,平日里也就是侍弄下花草,在民间的口碑还挺差,就是个皇家的纨绔子弟罢了。
按理来说,身兼如此多的职位,即使没有伟大的政治成就,荒唐的官场事迹应该会有很多记载才对。其实,要想揭开答案的谜底,我们还需要一一剖析元欣所任的这些官职实际都是干嘛的,你就会明白了。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3:00 +0800 CST  
柱国大将军:看官衔吓死个人,这“柱国”二字可是国家顶梁柱的意思,绝对是个手握重兵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然而,从北魏太武帝时代起,这就是个虚职了,虽然其身份地位在丞相之上,却毫无实权,基本就是个摆设。一般来讲,因为职位很虚,所以往往拥有此称号的人会同时兼任其他很多职位;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3:00 +0800 CST  
录事尚书:其它不看,单是“尚书”二字,看过清宫剧的人都知道,尚书可是国家级干部,六部之首,平时都是在中央上班,妥妥的正二品,所掌管的实际权力比现如今的部长还要大。
在南北朝它确实是不小的官,一度是高官的标配。但是这个职位没有具体的委任状,没有统一的品级,算是编外人员。在南北朝后期,他们的地位早已经是江河日下,平时的工作偶尔也就是给皇帝提个小建议。到后来,皇帝更是直接罢黜了这个职位;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3:00 +0800 CST  
使持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这个职位主要是替皇帝在地方行使军政大权的官职,和我们熟知的钦差大臣相似,可以通过暂时不请旨皇帝,直接斩杀该杀的官员。在南北朝时期,此官位一般与刺史,都督同授,而元欣所授予的官场显然就是个虚授,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隋唐之后,持节也彻底沦为虚授;
广陵王:献文六王爵,宗室,名号里虽带有“王”,却既不领兵打仗也不过问政事。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3:00 +0800 CST  
至于大司徒、太傅等职,随着隋唐时期逐步实行三省六部支制度以后,它们的权力也逐步被弱化,也逐渐成为有名无实的虚职。所以在我们单看元欣的众多职位以后,会觉得他完全可以和当时朝中最大的权臣宇文泰分庭抗礼。然而,在我们真正理解这些官职的实际权力以后,就会发现元欣这个朝廷重臣只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吉祥物”。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3:00 +0800 CST  
像西魏这种为了表示皇帝对臣下的独特恩宠,尊而无实权的虚衔制度一直被后世沿袭至今。不仅身前皇帝怎么玩,很多臣子或者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在去世之后,为了表示恩宠,皇帝都会给予追封,什么“生进太傅,死谥文襄”。甚至连皇帝尊号都可以追封,比如多尔衮死后,顺治就追封过他为“皇帝”。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4:00 +0800 CST  
在隋唐以后,对于威望极高的老臣皇帝多会授予太傅、太师、太子太保等虚职。
到了明代,这种虚授制度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体系,光是“特进光禄大夫”“特进荣禄大夫”等正一品散官头衔为首,下领文、武官员的散官头衔统分别数十种。像太傅、太师等正式被拟定为虚职,明中兴之臣张居正就被授予太师太傅官衔,当然这些都是徒有虚名的官职,真正让他能有实权改革的官职当属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三省六部制度逐渐成熟以后,虽然太师还是位居百官之首的崇高地位,但如果没有实权加身,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4:00 +0800 CST  
和八十万无关的禁军教头
……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着两个承局来。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4:00 +0800 CST  
在水浒传中,林冲“误闯白虎堂”是知名度非常高的故事章节,太尉高俅故意设计陷害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说他挟刀进入白虎堂意欲行刺自己。最后,林冲被打入死牢,后来好在开封府尹的盘旋下才留了一命,林冲随即被发往沧州,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4:00 +0800 CST  
不说其他,但看这80万禁军教头这个称号就能把人吓死,字面意思理解这个官职,这可是80万军队的总教官,这实力是如今各大战区司令员都比拟不了的。
尤其是原著中将“80万禁军教头”和“太尉”一词联系到一起,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林冲绝对是个牛轰轰的人物。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5:00 +0800 CST  
然而,虽然在原著小说中,林冲是威风凛凛,顶天立地的汉子,在真实的历史上林冲这个职位连个正式的官衔都没有。和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不同的是,林冲只不过是个军队教员,就是个高级点的“武术老师”。和掌管天下军队的“太尉”高俅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在名著中,作者都会在官员的称谓都会以姓氏加上官位职称来称呼,比如称宋江为“宋押司”,杨志为“杨制使”等等。而林冲在里面多是被称作“教头”,或者“武师"。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林冲在官场确实没有多高的职位,顶多算是帝都里一位武艺不错的名师罢了。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5:00 +0800 CST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5:00 +0800 CST  
其实,不单单是在水浒名著里林冲的地位不高。就是在当时真正的北宋历史上,“教头”也算不上什么吃香的职位。在宋神宗当皇帝以前,教头只是个“编外人员”,连体制内都不算。再加之宋朝的国本向来就是“重文轻武”,自然教头的地位就更低了。
不仅地位低,和“教头”抢饭碗的人还不少。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5:00 +0800 CST  
在《却扫编》中有明确的记载:“每指挥选少壮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则补为教头,每人却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
按照当时朝廷的编制,一般每10个士兵中就有一个人为教头,然后通过系统的培训,再分派到各禁军当教官,有的还会被分派到民兵部门进行教学。
按照当时的编制,一个教头大致可以培训25~200人的新兵。我们就按照训练规模最大的人额来算,光是80万禁军就至少需要4000名教头。因此,教头不仅不身份高贵,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教头遍地走”!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6:00 +0800 CST  
大汉“将军”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
——《明史.职官志》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9-27 08:26:00 +0800 CST  

楼主:斗篷客

字数:4855

发表时间:2020-09-27 16: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8 09:54:53 +0800 CST

评论数:1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