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到底生于何地


《孙子兵法》享誉全球,“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因势利导马陵道”等故事脍炙人口。可要说孙膑的确切出生地却仍然是个迷。尽管山东的鄄城县建有规模日益宏大的“孙膑冢景区”,但那不过是依据司马迁说的“膑生阿鄄之间”以“阿”传讹而来。
首先,“阿”非“东阿”。“阿”东之阿才能谓之“东阿”。这与“白马非马”并不是一类命题,因“阿”与“东阿”都有着具体的特定指向。
其次,“鄄”亦非“鄄城”。《史记.秦本纪》所载的“齐侯伯于鄄”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是说的“桓公会诸侯于甄,齐始霸焉”。其时,“鄄”为卫邑而“甄”是齐国的“西都”。究竟齐桓公在哪里自封老大也应是“你懂的”。显然,“鄄”字是由“甄”字通假而来。这是由于二字同源,且“鄄”字是从“甄”字衍生出来的—因必须是先有“西土的瓦”才能后有“西土的邑”的。其实,“鄄邑”在《史记》中多被记做“卷”,到汉代才设立了“鄄城县”。而无极的“甄村”虽在无极县城的“倒缸吸”作用下日趋式微,可至今仍被全球甄氏族群视作族源地。
之所以人们通常都把“阿鄄”解读为鲁西卫北的“东阿、鄄城”,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的盲目崇大思维。总以为古文献中出现过的古地名都是后来的“大地方”。连“长江后浪逐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一般规律都给漠视掉了。殊不知不少地方都是后发制胜、跨越发展的。而大多原来的老地方并未得到恒久持续发展,反倒是随着时代更替、人文变迁日趋式微、甚至湮灭了。
那么,所谓的“阿鄄之间”着实是指的哪里呢?
一、从齐鲁文化的根脉传承来看:虽然姜齐、姬鲁的公室是由周王室从陕西分封而来,田齐王室也是由河南的陈国析解而来,可彼域大批量的百姓却还是由唐虞时代的东岳有邰氏—夏商时代的薄姑—奄国一路蕃衍而来的。所以其文化传承包括一些地名传承有不少也都是由河北拓印或对应衍生在山东的。比如“淄博”,其“淄”、其“博”都是源自古“兹水”、古“亳”地的。尽管河南、安徽有着西亳、北亳、东亳、亳州、亳县等多个亳地,让人以为黄帝有熊国、喾帝有辛国都曾定都于那里,只是那不过是把黄帝、喾帝们都给神化了。而作为中华民族真实先祖、作为曾被秦始皇认定的“地不过千里”的“古之帝者”,其活动范围是不可能到达那里的。那里的诸多“亳”字地名,统统不过是由大禹避帝位于阳城创立有夏国、虞戎联军匡复夏后王朝创立昆吾国、子偰商旅世家“八迁始居亳”等数批开拓者持续开发彼域时,分别将祖籍地名拷贝于彼的。因《史记.五帝本纪》明确认定喾帝是唐尧的父亲,故作为高辛帝都的古“亳”遗址,是离不开传承唐虞帝都—鲜虞故都—中山初都的古“新市”一带的。今新乐市区东缘在当初大禹所修“古子道、午道”遗址上新筑的“伏羲大道”与107国道所穿行的“景新大街”之间传承着“南杜卜、北杜卜”。北距羲台3公里、南距古名“兹水、玄水、薄水”的今磁河、墓道沟岸边古“新市”遗址2公里,恰是当初的高辛国“亳都”遗址,又是传承的夏商两代曾活动于兹域的“土姑、薄姑”国遗传密码。在土姑、薄姑人扩张发展到山东后,又在那里仿祖籍地名新命名了“淄川、临淄、博山、渤海、博州”等,只是临淄在齐献公袭杀胡公,由薄姑徙都那里后,至战国时已发展到7万户、数十万人,而原籍的古亳,发展至今统算两个“卜村”,尚不足四、五十户、百余口人。还有,当初的“肥子国”灭失于藁城,却在冀南和鲁西分别崛起了“肥乡县”和“肥城市”。等等,等等。
二、从齐国的疆域及晋齐的争战态势看:人们除了盲目崇大以外,还有一种僵化的局限意识。比如总以为齐国人都是山东人。其实齐国类同俄罗斯虽都于欧洲却大部国土在亚洲一样,齐国虽都临淄可其三分之二的国土却是在河北的。甚至包括晋东北的灵丘一带在被赵孝成王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之前,也是一直属于齐国领地的。由于齐人一直视河北为其族源和文脉之地,还由于河北的鲜虞中山番吾鼓肥軹邢潞洛泉徐浦等国均非周王室封立的新兴国家,大多是存世上千年的衰落小国或松散的狄人部落—不然古文献咋载其为“诸戎、众狄、群狄”呢?所以晋及其后的魏赵与齐国的领土争夺也大部是集中在河北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所载的“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是绝不可能发生在山东的。尽管人们在盲目崇大思维左右下,把古文献上的“河”字一律解读作黄河。可《史记.赵世家》中还记载着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改革时曾对其叔父公子成说的“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难道说-307年前后、处在积贫积弱、“五国相王,赵独否”—即不敢与秦韩魏燕中山同时称王局面之下的赵国,其东疆能达山东黄河?难道山东也有道“薄洛水”、也有个中山国?这不瞎掰吗?从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看,两家共有的界河—今磁河木刀沟恰恰就是当时的“薄水”—即薄姑人的母亲河,而汇入此水的“赤水—浴水—涌泉沟”也正是因伏羲爱女在羲台前落入此水溺亡成为“洛神”后,所首称“洛水”的那道水—由此老辈儿的新乐人也都是自称“新洛人”而不会说“新勒--”的;从赵武灵王“三年,城称”可知赵与齐共有的“河”离开了藁城、晋州与无极之间的滹沱河是找不到第二处的。著名的“中山引水围称”—即赵武灵王口中念念不忘的“先王称事之丑”也是发生在那里的。不然无极郝庄村南的那个死弯儿又是咋形成的呢?通常人们都把被中山引水淹毁的古“鄗”遗址解读到高邑,那不过是被“脑残”忽悠了。槐水能比滹沱河水资源丰富吗?槐水能冲毁高邑或柏乡固城店吗?无需实地勘察,稍看一眼地图就什么都清楚了。其实“鄗”字形高不读“高”而是被读作“郝”的。之前的滹沱河也并未在藁城拐死弯儿,而是自然延伸的,原自然延射线的南岸才是古“鄗”遗址。在中行穆子荀吴灭肥后,就一直把这里当成其北伐中山东侵齐的重要战略跳板。后来传给了从荀氏家族脱颖出去的智氏,再被赵氏瓜分得到后又成了赵家的“东都”,以与齐国的西都—今无极甄村隔滹沱河对峙。恰是中山引水淹毁了古鄗,河道被迫南滚,才形成了当今的死弯儿。原鄗居民也被迫分作两个聚落,北聚落形成了当今的无极郝庄,南聚落在-323年重新“城称”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藁城。这么浅显的事物竟被学富五车的高知们所漠视,你说他们不是易中天口中“被中国教育搞坏了脑子的人”又能归其类为何群呢?还有藁城北部有村名“前西关”,其名由何来?其“前东关”或“后西关”又在哪里?充分说明自“齐侯伯于鄄(甄)”以来,齐人一直视无极甄村为其“西都”而在其西北30里的磁河岸边设有“西关”。其时姜齐一直是以新乐的杜固到坚固一线与鲜虞国为邻的。鲁昭公被季平子轰下台流亡齐国时,就是被齐景公安置在这条边界线上的古“乾堠”—今新乐赤堠的。孔夫子也是把鲁昭公埋葬在赤堠的“墓道南沟而合诸墓”的。在-368年齐威王“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后,又把田齐的西界西扩至今曲阳齐村—行唐齐村—新乐化皮一线,并在今新乐的官庄、贯上一带设置了“新齐关”,才使得原在藁城的“西关”成了“前西关”。在赵灭中山后,又把新乐的古“分门”更名“赵门”、把行唐的古“华阳”更名“赵阳关”,以与“齐关、齐村”相对峙。综览《春秋三传》和《史记》有关记载,在齐景公在位的-547年至-490年间,先有晋荀吴“伐鲜虞”、“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狄曰大卤—即今平山县城一带)”;后有中行穆子—即荀吴“克鼓”、“伪会齐师,假道鲜虞,八月灭肥”、“灭赤翟潞氏、甲氏、留吁氏”(均在晋州、藁城至灵寿一带)。所谓的“晋伐阿甄、燕侵河上”当应也在这一时段,其“阿甄”是离不开新乐、无极一带的。当时鲁卫尚在强国之列,中间还隔着秦国的两个“县”,荀吴是不可能打到东阿、鄄城的;其所谓的“燕侵河上”,也绝不可能是打到了黄河边上,至多就是趁机骚扰了齐北境子牙河北岸的青县、静海一带。其时的齐国属守成之国。早在成周时就被封作“五侯九伯,皆可征之”的大国,有着占不清的土地,齐桓公还曾在伐胡救燕时,架不住燕君的恋恋相送,在马上用马鞭划“分沟”赠给了燕国大片土地。即便是齐景公后来夺取的“郓”,也是在赠给鲁昭公百里之土人家不受的情况下,为替鲁君争面子而为的。而晋国初封仅仅是曲沃百里,在晋献公南并虢虞、北吞霍魏耿后即开始了东扩,到齐景时代晋国的主政“六卿”更是为了自肥而竞相外侵。齐景公为了遏阻晋人东扩、替一盘散沙的众小狄国护盘受到晋人报复亦在情理之中。只是在晋、齐之间的南部尚有早被秦武公“初县之”的一块秦国领地(后来秦相魏冉派蒙武将其扩充成“河东七县”、并成为秦并六国的一大战略支点),所以晋人的报复也只能是在一直被齐人视作文脉族源之地的新乐、无极一带的。
三、基于上述两点,如果我们还觉得“阿鄄(甄)”在新乐、无极一带仍不够明确的话,可以再看看孙膑生活的年代赵魏齐对该域的争夺。依据孙膑计杀庞涓于-339年推算,其应是出生在-380年前后,且因其遭受的身心摧残也是不会活过-330年的。这个时段的《史记》记载有:
-381年,赵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浦”。不过有说这一事件是发生在-385年的。《战国策》就说楚赵联兵火烧棘浦时“魏文侯由中山奔命安邑”。显然这是赵敬候由阳泉一带的古“中都—中牟”迁都邯郸前的最后一役。尽管说法不一,可赵魏的赵县古“棘浦之战”却是板上订钉的史实。其源于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起因是智氏本打算联合魏韩两家灭掉赵氏,结果却被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了智氏。当时赵氏是感恩戴德,仅仅是不好意思地索要了晋州、藁城、正定三县边齐之地,而赵县、栾城、元氏、石家庄市区及平山、灵寿一带的大片智氏领地则全部礼让给了魏氏。在魏文侯以平山、灵寿为跳板,派乐羊、吴起、西门豹帅兵打败和征服了中山、进一步占有行唐、新乐后,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这才引发了赵人的红眼病,联合楚国火烧了棘浦。当然,那场战争是相当残酷的,都打得石家庄一带无法占人了才纷纷南迁都城到安邑、邯郸去的。迁都、移民绝非轻而易举之事,看看《尚书》的《盘庚三篇》、再看看当今的丹江口移民,若非被逼无奈谁肯轻易迁都、移民呢?热土难离是人之常情嘛!
-378年,赵说“伐齐救燕”,魏说“使吴起伐齐灵丘”,齐说“三晋乘齐丧伐我灵丘”。这当是三晋的行政中心南移后,赵国的代地人日趋恐慌。为了震慑严重威胁代地的灵丘齐人,赵国裹挟韩魏打着“救燕”之名发动了“灵丘之战”。
-377年,赵说“与中山战于房子”。通常人们都把此战当成赵国攻打了“元氏房子”,可联系-376年的“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显然这场“房子之战”并非赵国的有意伐元氏,而是年前伐灵丘的赵军收队途中,路过平山的房山西北今两界山一带的古“房子”时与中山人的一场遭遇战。由于得胜班师大意不备而吃了亏,才于第二年发动了对中山的报复战。只是这场报复中山的“中人之战”也不可能发生在人们误读的所谓“唐县中人城”,而是与当年荀吴伐鲜虞的“中平”之战一样,均是指的今新乐“中同”。因赵国是绝不可能越过中山盘踞的新乐、定州空降唐县的。且尽管齐人办丧事也是不可能把灵丘通其腹地的交通要道唐县交由中山把控的。
-372年,赵说“伐卫,取乡邑七十三。魏败我蔺”,魏说“败赵北蔺”,齐说“赵伐我,至薄陵”。这里的“卫”,与后来齐威王“西击赵卫”的“卫”均非是指的远在濮阳的卫国,而是指的灵寿、正定、藁城一线的“卫地”。因濮阳离着北蔺、薄陵都太远了。所谓“薄陵”—即薄姑人的祖陵地,依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沩水)出行唐入薄陵谓之木刀沟”说,显然是指的古称“姑、顾、监、监姑”的今新乐坚固一带;而其“蔺、北蔺”依北齐魏收的《魏书》“新市县有伏羲城、新市城、蔺相如冢”说及司马迁《史记》“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修北九门大城”等说,可知今新乐木刀沟南岸的“林曲村”就是战国名相蔺相如的埋冢之地。其实这里还是其祖籍及蔺姓族源之地,蔺姓族群在外地新建临邑、临城等大型蔺姓聚居地后,这里又被称之“北蔺”。-271年蔺相如带兵夺回其祖籍后,又开渠引水,大大改善了其故里的生产条件,改称“蔺渠”,今人懒省事儿写成了“林曲”;所谓的“伐卫”“至薄陵”“败北蔺”绝非赵国的“南征北战”,而是紧密关联的一场战役—即赵国攻占了卫地的73座乡邑后,又打到了齐国的坚固,却被魏人在林曲打败了。坚固和林曲均在木刀沟岸边,一南一北,东西相距不到万米。而之所以认定“卫地”是指的灵寿、正定、藁城一带也绝非史痴的空口白牙,《史记索隐》就说过“卫水出常山灵寿,东人虖池”,《史记集解》也借东汉郑玄之口说“负夏在卫地”、“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巨鹿”。郑玄说的“负夏”就是司马迁说的舜帝讨饭吃的“负夏”,连同《赵世家》记载的武灵王深入中山敌后侦察地形时所到过的“宁葭”、《左传》记载的晋荀吴由带兵巡视新乐东阳到偷袭灭掉晋州鼓国之间派兵假装买粮所到之藁城“负甲”均是指的今石家庄环城高速与正无路交叉点上的“只甲村”。充分说明不管是西汉司马迁还是东汉郑玄都是认定灵寿、藁城一带做卫地的。因这里是最早的卫地、是屏卫唐虞帝都的卫地,而河南的是屏卫东周的卫地—卫国,至早也不过是屏卫夏后王朝的卫地。
-370年,赵说“伐齐于鄄,魏败我怀”。由此看来魏国是专门在赵国伐齐时揪赵人尾巴根子的。上次赵打坚固、魏袭林曲,这次的“鄄、怀”之役也绝非是赵国攻打了山东鄄城、而魏国打了河南武陟。因两地相隔500多里,别说尾巴根子恐怕连尾巴尖子都难摸到。这又是说的赵国攻打了无极甄村,而魏国则是在距其50里的石家庄裕华区槐底村一带打败的赵军。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在魏国的东垣、棘浦之间有着赵人据点;一是赵军在甄村打了胜仗班师途中被魏人截击了。这里的“怀”虽不如“怀邑”驰名,可这里却是唐虞首称“怀”之地、是大禹治水首功之地;而怀邑不过是春秋郑国之“怀”。它与500里之外的鄄城是极难有所关联的。且当时武陟是在赵国手上,还是在韩国手上也得两说。
-369年,赵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聋泽,围惠王”。
-368年,赵说“侵齐至长城”。
-366年,赵说“与齐战于阿下”。
-365年,赵说“攻卫,取甄”。这四、五年间所记之事除了围惠王于今鸡泽一带外,均是记载的发生于新乐、无极一带的事情。
特别是30年之后的-336年、-335年,魏、齐两《世家》均明确记载着魏惠王与齐宣王先“会平阿南”、再“复会甄”。这连续的两次会晤充分证明着:一是两地相距极近,且两王当时也不会居住太远。从《战国策》说的“魏文侯由中山奔命安邑”和《史记》说的魏武侯当太子时就曾“守”中山20余年可知其父子两代均对新乐有着相当深厚感情,其第三代惠王也是不可能不在新乐设有办公、居住地的。-287年《魏世家》还记载着“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足可证明是魏人在古“新市”周边筑起矮墙才名之“新垣”的。且秦始皇-247年派蒙骜“攻魏,拔高都(始指高辛帝后之都,实即今新乐曲都,亦曾名庆都、麃都)、汲(今平山三汲,中山王墓区)”及-240年复“攻龙(今行唐县城)、孤(今新乐车固)、庆都,还兵攻汲”时也是认定此域为魏地的。-335年,这里还有着其属国中山的国都,所以惠王在该域是绝不会缺住处的;而从春秋到战国的齐人也是一直视兹域为其族源和文脉之地、一直视无极甄村为其西都的,那里更是会有其离宫的。如果当时是宣王住临淄、惠王住开封,俩王那样频繁会晤恐怕就不太容易了。二是俩王频繁会晤所谓何来?从前述魏人对赵伐齐的牵制可知,齐魏本来就是铁哥们,仅仅由于庞涓和孙膑俩人的私人恩怨才导致了两国的数年交兵。在-339年,孙膑计杀庞涓、扬名立万后不久,腿伤复发很快死去了。在曾当过魏国相邦、并与齐人有着深厚交谊的中山成公撮合下,为了化解恩怨、摈弃前嫌、重新复盟,借助孙膑的丧礼俩王会晤于“平阿南”。只是由于礼貌有余、晤谈不深,才又相邀了来年的“甄村之会”,并达成了齐、魏、中山三国抗赵统一战线。于是三国联合攻赵,于-332年“中山引水围称”扒开滹沱河,冲毁了原在无极郝庄村南的赵国东都—古鄗城,才形成了当今的滹沱河死弯儿。再加上秦、楚、燕等国参与的围殴,才使得敬、成、肃三代四面出击的赵国由盛转衰,造成武灵初年“五国相王,赵独否”的窘境。三是也恰恰由于中山成公撮合的“阿甄两会”促成的统一战线及其后的“引水围成”,对消弱赵国居功至伟,才使得区区中山崛起于当时的周封郑卫宋等二线公国及七雄所属代莒绉等三线君侯国群中,地位骤升,竟先于赵国与魏燕韩秦五国同时称王。不过这也成了30年后,赵国重新崛起先拿中山祭刀,彻底戮灭中山的由头。
当然,“阿甄两会”的战略意义仅凭史痴一个满头高粱花子的史学门外汉、一个仅当过两年农村民兵连长的军界门外汉是无法揭示透的。另据《田齐世家》载:自-368年赵伐齐取甄—即《赵世家》说的“侵齐至长城”“与齐战阿下”“攻卫取甄”之后,齐威王召见阿大夫说:自你当上阿地守官以来,赞扬之声常闻,只是经人暗访却见阿地田园荒芜、百姓贫困,---之前赵国攻打甄村,你也未去救援,显然你是不称职的,仅凭着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替你编造政绩来蒙骗我---。当天就用大锅煮死了阿大夫及为其唱过赞歌者。通过整顿吏治,复兴了军力,才发兵西向,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将赵军刚刚占领的、尚未竣工的“中山长城”收归了齐国。恰恰是赵军的北伐,才使得中山逃亡去了灵寿。不过在齐威王从赵军手上解放出新乐一带后,并未归还中山,而是把齐国疆域西扩至曲阳齐村—行唐齐村到新乐官庄一线,才使得中山上层不得不滞留在了平山、灵寿一带,才使得中山长城成了“齐长城”,并与大禹所修的“古午道”一起被后人视作区隔齐赵的界标。在这之后,别国不敢对齐用兵达20余年。
这样看来,出生孙膑的“阿鄄之间”、赵侵齐的“阿下之战”、宣王惠王会晤的“平阿南”均在新乐无极一带是十分显而易见的。
康熙本《新乐县志.乡社》篇载有“(新乐县)明分四乡十三社”并列出了各社所辖村庄明细。其中十一个社的社名均与其所辖村中的一个村名重叠,并无掰扯。只有“在城”和“平乡”俩社找不到与其同名之村,“在城社”以其所辖县城六铺而名之“在城”亦好理解,独独“平乡社”找不到“平乡村”却成了新乐历史上的一大迷案。
当时的平乡社所辖诸村涵盖了今新乐市的杜固、东王俩镇的26个村庄,我的祖籍西王也包括在其中。西王村在清代载其名为“西王伯和”,传说过去是一伯爵封邑,与定州的一个王爷为地邻,两家和睦相处而名之“王伯和村”,今沿作了“东王”和“西王”。比对万历本县志,该域还湮灭过一个“开夫庄”。依据原来的地形地貌分析,兹域只有西王恰是建在一个大平台上。三面围裹高大沙丘,村前200米外就是广袤的洼地,且文革前的村落布局也恰似一个“高台侯府庄园”,名之“凯府庄”实至名归。那么又是谁曾建府园于此呢?《汉书.元后传》中曾载歌谣云“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境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其所谓“五侯”是说的汉成帝一天封的五个侯国—即王莽六叔王立的“红阳侯”,国于今新乐红门村,辖今承安镇(包括原城关、赤支、田村铺仨乡镇)三千户;八叔王逢时“高平侯”,国于曾生出宋代名臣范仲淹、启迪经典电影《地道战》的今正定高平村,辖今正定西北部三千户;七叔王根“曲阳侯”,国于正定曲阳桥村,辖今正定西南部及石市新华区部分地方的三千户—后增封至万户;五叔王商的“成都侯”,国于今新乐曲都村,辖原彭家庄、大流、马头铺仨乡镇三千户—后捐出马头铺—即高辛都址一带一千五百户给成帝用于封其侄王莽辛都侯、又被成帝增封至四千户;三叔王谭“平阿侯”,都址不详,辖今杜固东王俩镇三千户。这俩地址不详的“平乡村址”和“平阿侯府治”究竟何在?如果联系起来不是都有解了吗?“阿”字在读作“俄”音时本就指的是“大丘陵”,而我的祖籍西王就是落座于大平台上,周边又分布着数个大沙丘,西距东岳有邰氏居第“东岳村”4里、距舜帝“封弃于邰”—即舜帝封给其丈叔也就是周王室的先人始祖后稷姬弃的“邰”—今邯邰镇6里,当时以其地形名之作“阿”。后来阿地的传人到山东的台地上形成了更大聚落,命名那里做“东阿”,对应这里成了“平阿”。平阿侯王谭之子王仁在未袭爵成“侯”前应是不折不扣的“平阿伯”。西汉元、成两代对王莽家族“五将十侯”的封爵赐土几乎把原属中山王刘兴的王土蚕食殆尽,仅留下了曾名“苦陉县”的今定州“邢邑镇”一带七千户作中山太后卫姬的汤沐邑。由于邢邑距西王不足10里,卫姬娘家人及其他中山王府供养人与其地邻平阿伯王仁越走越近,形成“抹泥”,才有了“王伯和”的传说。只是王仁连同其姑表哥—当时国于今定州灵北一带的“定陵侯”淳于长、其六叔王立及其堂侄—即其堂哥王莽之子王宇,与卫姬娘家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触犯了当时的王法,被王莽告发后或自杀、或狱死,均成了王莽登顶朝堂的垫脚石。
至文革前,我村的上台地、下台地还保留着一米多的落差。当然这个落差与战国时是没有可比性的,不然咋由汉代的“平阿”变成了明代的“平乡”呢?只是这仅存的一米落差也早被我们在文革期间架抬筐、人拉大车给拽平了。因我村始终传承着王伯和的“和文化”,连文革派性都没大闹起来。就在别村大打派仗之时,我村却都在学雷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平整土地、发展生产。笔者就是在那时因吃苦实干被乡亲们推举到村领导岗位上的,尽管咱只比某大人物大着一岁,可咱比他早着两年当村书记哩!建国初年,在尚未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之前,就在今新邢公路18公里桩处还有着我家的30亩下台儿地,那里极有可能就是当初赵齐“阿下之战”的古战场哩!
我村东南5里是白店村,白店西5里是牛林,牛林南5里是南苏,南苏过木刀沟再往东南走30里就是无极甄村了。出生孙膑的“阿鄄之间”、魏惠齐宣会晤的“平阿南”,离开了白店、南苏又能是哪里呢?你说哩?
另外,孙膑、庞涓是一师之徒已由《史记》载明,那么他们又是师承的何人呢?从庞涓就业于魏国并把孙膑也招致魏国进行摧残、雪藏等情况来看,庞、孙二人均应是出生、成长于与魏境相邻之地,并在魏国有着相当人脉关系且对魏国资信有着深透了解的。这就又给了庞、孙均为定州、新乐一带人一大有力证据。虽然其时魏国的行政中心在开封,可那里一是恰在黄泛区—秦灭魏不就是“决颍泽水灌大梁”的吗?二是正处在秦赵楚三面包围之下。所以其安全系数远远不及唐虞故里的新乐、行唐一带。这里一是有其属国中山做帮手,二是有其长期盟友齐国为后盾。就如现在我国虽都北京却把经济中心放上海一样,平山、新乐一带也是魏人不可或缺的一大经营中心。我的祖籍西王—即平阿东北10里是定州庞村、正南10里是南苏,而西北16里是承安铺。这个“承安铺”就是隋唐至大跃进1300余年的新乐县治,上溯到先秦这里恰是乐毅家族的百年故里—“古乐里、古蕞城”。都说乐毅故里在灵寿,其实那只是一个最不符合情理的误断。一是乐羊子破中山后被魏文侯收回兵权时,收到了整箱子的弹劾奏章,他岂能还有颜面在魏人占有近半世纪的灵寿恬脸做“君”呢?二是在所谓的桓公“复国”于灵寿后也绝对不可能再任由仇家安居乐业于那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嘛!反倒是乐羊子在受到魏国上层羞辱后,自己跑到自己攻占的中山边齐之地、自筑小小金汤古蕞城,以潜心研究兵法、授徒教子,后人称之“乐里”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乐毅家族的百年故里只能是新乐之“乐”字的源头—古蕞城—乐里。而庞村、南苏恰恰都属于乐里的30里放射圈儿,就像笔者1964年12岁上步行16里到承安铺当时的新乐最高学府读初中一样,分别出生于庞村、南苏的庞涓、孙膑也是到古乐里求学的,而其恩师恰是乐羊之子—即乐毅的父辈儿人。尽管乐羊因喝其亲子肉汤在魏国口碑不佳,可其毕竟伐取中山有功,在魏国的军界应是还有着崇拜者的。其后辈人的再传齐人弟子在魏军中找份差事也应是容易找到保荐人的。但如果庞、孙二人均出鲁西南,越过卫、宋到魏国从军当非容易之事;而庞出定州、孙出鄄城,二人又何以师出同门呢?只是尽管孙膑战计过庞涓,可其权术却不及庞,在庞掌魏兵权后就想着雪藏孙。不过“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也是自然规律,如若没了“孙子膑脚”,恐怕也就没了“兵法修列”、也就没了“马陵道”传世了。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5-09-29 12:55:00 +0800 CST  
难道著名“肥水之战”的“肥水”与灭失在藁城的古“肥子国”毫无关联吗?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5-11-30 00:10:17 +0800 CST  
关于何以说史痴祖籍“西王”就是典籍记载的“平阿、涿鹿之阿”,敬请参阅《三皇五帝究竟传承在哪里》《再说王莽祖籍》等篇。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7-04-21 19:15:01 +0800 CST  
欢迎质疑、批评和板儿砖!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06-01 21:23:51 +0800 CST  
“东”字能白给吗?只有“阿”东之阿才能名之“东阿”。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20 08:31:40 +0800 CST  
@pusu0802 2019-08-21 18:19:35
孙膑大概是孙子的孙子
-----------------------------
不是有人认为:“孙子”是伍子胥吗?不知朴素哥有何高见!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2-13 18:22:41 +0800 CST  
@pusu0802 2019-12-14 01:46:34
嗯,我说嘛,看你的帖子应该专业性很强的,怎么能出这么低级错误?原来这事这么复杂。我在知乎看的,其中一条,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喜欢一个鸡蛋,又何必要找到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呢?”说的挺好,管他这个人存不存在呢。
不过说说我的观点吧,我嘛孤陋寡闻的,只能简单粗浅的从其他方面说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比如你说孙膑可能不是山东的是河北的,从另一方面看这个问题,你把古代河北的和山东的名......
-----------------------------
由于古人“曰、说”不分,所以原文“前六字”的意思当是:陈良、楚产两人也说过---。您说哩?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1-05 10:03:43 +0800 CST  
@pusu0802 2019-12-14 01:46:34
嗯,我说嘛,看你的帖子应该专业性很强的,怎么能出这么低级错误?原来这事这么复杂。我在知乎看的,其中一条,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喜欢一个鸡蛋,又何必要找到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呢?”说的挺好,管他这个人存不存在呢。
不过说说我的观点吧,我嘛孤陋寡闻的,只能简单粗浅的从其他方面说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比如你说孙膑可能不是山东的是河北的,从另一方面看这个问题,你把古代河北的和山东的名......
-----------------------------
“兵战学之祖”出山东,这个是无人质疑的。但要说孙膑也是鄄城人,的确质疑之处还是颇多的!您说哩?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2-15 18:11:42 +0800 CST  
@pusu0802 2019-12-14 01:46:34
嗯,我说嘛,看你的帖子应该专业性很强的,怎么能出这么低级错误?原来这事这么复杂。我在知乎看的,其中一条,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喜欢一个鸡蛋,又何必要找到那只下蛋的老母鸡呢?”说的挺好,管他这个人存不存在呢。
不过说说我的观点吧,我嘛孤陋寡闻的,只能简单粗浅的从其他方面说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比如你说孙膑可能不是山东的是河北的,从另一方面看这个问题,你把古代河北的和山东的名......
-----------------------------
孔子晚年编纂的《六书》资料何来?《晋书》载明:孔子自己就说过“余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者也”。足以说明其《六书》的原始资料均为其早年“流亡齐国”七年间从河北的“东郭千年藏书府”中“求”来的“古敏”。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3-17 20:56:20 +0800 CST  
@冰海孤雁 2020-01-29 14:06:56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据说是滨州人,现在滨州有孙子兵法城,宏观战略的思考为主,孙膑著有《孙膑兵法》,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因势利导马陵道,谋略方面较多
-----------------------------
谢谢指正!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4-26 09:58:47 +0800 CST  
@冰海孤雁 2020-01-29 14:06:56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据说是滨州人,现在滨州有孙子兵法城,宏观战略的思考为主,孙膑著有《孙膑兵法》,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因势利导马陵道,谋略方面较多
-----------------------------
现有人考证说孙武就是伍子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5-09 21:16:09 +0800 CST  
对了!山东还真有过一“薄水”、一“泺水”,但其能成为赵与中山“同之”的界河吗?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20-05-23 20:37:38 +0800 CST  

楼主:鲜虞郭峰

字数:10945

发表时间:2015-09-29 20: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5 10:19:11 +0800 CST

评论数: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