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山河忠烈:来自四百年前的回声

22、「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1596—1647,广东广州)是明末有名的儒臣,不到23岁就高中探花。1647年,清兵攻入岭南,占领广州。陈子壮毁家纾难,动员乡贤捐资募兵,组织了上万人的义兵出征。终因书生掌兵、实力悬殊,在战斗了大半年后,功败垂成,全军覆没,陈子壮本人被捕,他的长子也在战斗中牺牲了。最终,陈子壮拒斥了清军劝降,坦然赴死。为震慑抗清义兵,清军对陈子壮施以惨无人道的「锯刑」(将人劈为两瓣)。据说在行刑时,因陈子壮躯体晃动,刽子手无法下刀,陈子壮乃对刽子手高喊:「蠢才!界(锯)人需用木板也!」刽子手找来了木板,将陈子壮固定住,这才顺利行刑。至今「界人须用板」的典故,仍在广州父老当中流传。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1:00 +0800 CST  
23、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明水师收复台湾。翌年永历帝在云南昆明殉国,但台湾仍保存大明衣冠二十余年。郑氏父子不但沿用永历年号,还在名义上拥戴明朝宗室宁靖郡王朱术桂(1617—1683,湖广荆州)。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施琅攻破台湾前夕,朱术桂在府邸结帛自缢,死前书于壁曰「时逢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回望故国,虽已山河涂炭,回首平生,却是无愧无怍。作为大明最后的象征,朱术桂以从容的一死,为大明315年的历史画上了最终的句号。面对天地,终无愧疚。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1:00 +0800 CST  
24、屈大均在南京时,走访遗迹、交游故老,诗文亦多感慨兴亡之作,被称为「水底风雷、烟中林岫」。其五律〈秣陵〉尤为沉郁:「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山河如旧,人心已非。细读之下,意味悠长,倍感沧桑。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25、明亡后,许多义士遗民不愿薙发屈膝,乃远走海外,在东洋和南洋落地生根,如朱舜水之远走日本江户。只是他们毕其一生,回望大陆,一直没有等到故国光复、老大还乡之日,不免含恨而终。晚清的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周游日本,考察朱舜水遗迹,有诗感叹「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大海扁舟,恨水东流,唯有一颗家国死生之心,历久而弥坚。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26、大儒杨廷枢(1595—1647,南直隶苏州)是复社领袖,一生以清操自砺。国变后,他以一介文士之身深入太湖,联络义师,图谋光复,后因行踪败露被清军抓获。杨廷枢入狱后慨叹:「我自小时候读书开始,就仰慕文天祥的为人。今日之事,正是我平生夙愿。」押解途中,他在船上用鲜血留下了遗书:「遍体受伤,十指俱损,而胸中浩然之气,正与信国(信国指文天祥)燕市时无异。俯仰快然,可以无憾!觉人生读书,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遗墨,以俟后人知之。」又说「只今浩气还天地,方信平生不苟然。」两天后,杨廷枢被押至家乡苏州处斩。临刑时,他纵声高呼「生为大明人」。刽子手手起刀落,杨廷枢首级坠地,仍喊出了后半句「死为大明鬼」。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27、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率领民军攻破湖广应城。副总兵邓祖禹(?—1636,湖广蕲水)力战被俘,怒骂不屈。民军劝他投降,邓祖禹说「若此,须换却心肝」。民军首领笑着说:「这倒是不难。」遂将邓祖禹剖心剜肝处死。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28、朱舜水(1600—1682,浙江余姚)师从张肯堂、吴钟峦、朱永佑。1651年,清兵攻破舟山,张肯堂自缢死,吴钟峦自焚死,朱永佑拒不薙发也被斫杀。这一年的秋天,朱舜水在给日本长崎镇官的揭文中说「瑜之师友三人,或阖室自焚,或赋诗临刑,无一存者矣」。乍看平实无奇,读来字字泣血。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浙江余姚朱舜水纪念堂。三不能斋摄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2:00 +0800 CST  
29、明亡多年,朝鲜王国的君臣心中仍然认定大明是他们的文化祖国,甚至数度谋划发兵北伐、反清复明。而朝鲜的读书人也致力于收集整理明朝的历史。儒者李玄锡(1647—1703,朝鲜)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以半生精力编纂了一部讲述明朝历史的《明史纲目》,声言其目的在于接续孔子的春秋大义,「大复仇,重讨贼,严尊王黜夷之法」,也就是表彰历史上的忠义气概,以激励人心。李玄锡去世当年,这部书终于完成。在序言中,李玄锡唏嘘道「明乎!明乎!终有所不忍忘焉者。」而那时距离清军入关已经过了六十年了。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0、在清军铁骑步步紧逼下,南明小朝廷节节败退,风起云涌的义兵运动也屡战屡败。不过,还是有非常多的忠臣义士知其不可而为之,转战南北、百折不挠。郭之奇(1607—1662,广东揭阳)气魄非常,在福建、广东、广西征战十余年,后以残兵退入安南(今越南),为安南人诱捕后绑送清军,解至桂林处斩。在被押送回国的路上,郭之奇回忆自己一生风雨,写下了一首纪事诗:「成仁取义忆前贤,异代同心几自鞭?血比苌弘新化碧,魂依望帝合为鹃。曾无尺寸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简编。万卷诗书随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其如烈火真金一般的赤诚,让三百多年后的读者也为之击节快然。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1、「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李定国是明末忠诚无比、勇冠六军的抗清统帅。他受封为晋王,也是大明在西南最后的支柱。李定国曾率领明军北伐,数月之内在桂林和衡阳两蹶名王,震动天下,一度逼迫清廷欲划出西南七省与大明议和,几乎改变历史进程。转战十余年间,他也多次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奋勇征战,数度扭转局面。大厦将倾,英雄末路。云南全省失守,李定国以残兵退入暹罗(今泰国)。他听到永历帝被吴三桂弑杀的消息,捶地恸哭「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大明,又何以面对天下万世?」最终悲愤而死,终年四十二岁,遗言仍要求部下宁愿死在荒外的雨林中也不要投降。李定国的忠勇之精神足以激励民心,让人生死相从。后人有诗赞曰:「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2、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渡江,吴越板荡。徐光启的外甥陈于阶(?—1645,南直隶上海)正在兵部任职,负责督造火器,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南京失陷后,陈于阶说「吾微员也,可以无死,然他日何以见徐公哉」,于是在南郊的雨花台天主堂自缢而死。明朝灭亡那种「天塌了」的意义,不局限于中国的汉族与儒家的士民。在天崩地解的变局中,中国的回教徒、天主教徒乃至佛教徒都曾在同一战壕中并肩奋战。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3、将军王兴(1615—1660,广东恩平)是一介武夫,尽管连字都不认识,却「大义根天性」。两广全境沦亡,王兴仍率部据守海滨的文村(今广东台山)一城,尊永历正朔、服大明衣冠,与数千不愿薙发易服的士民一同固守。最后,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倾尽广东全省之兵,费尽数年之力,才逐步将文村攻陷。城破前,王兴对来劝降的说客说「吾祖宗累世受国恩,于兹二百八十年矣。兴岂能为降将军哉!」于是,他穿上皇帝御赐的蟒袍,与同是盛装的妻妾共拜天地,问妻妾「今日之事憾乎」,皆对曰「无憾」。王兴先前已经在房屋中遍置火药,只见他随即右手拿起引火的蜡烛,左手抱着皇帝赐下的诰敕,大步走入房屋,「俄轰然声作,烈焰薄天。卒年四十五。」而这只是明末清初千万壮烈中的一瞬而已。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4、「恒干瞿然亦自雄,孤舟横野更飘风。难将幽愤填沧海,剩有悲歌贯白虹。」这是「岭南三忠」之首的陈邦彦(1603—1647,广东顺德)所写的一首诗,读来苍凉悲愤,如挥戈挽日。陈邦彦在清军南下后与陈子壮共同起兵,失败被捕后亦被凌迟而死。在三四百年前的那个时代,这样一种孤舟横野、悲歌忧愤的感情也蔓延在中华大地无数父老姊妹的胸中。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5、学者在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时发现,许多遗民在薙发易服时,就亲手撰写了祭祀自己的祭文,表明其独立不迁、昂首天地的精神生命已同衣冠发式共同消殒。遗民方以智(1611-1677,南直隶桐城)更在薙发时撰写的自祭文中说:「汝以今日乃死耶?甲申死矣!」认为早自甲申年(1644年)清军入关、家国破碎之时起,他便已如行尸走肉一般苟活于世,尤令人感到沉痛。后来,方以智参加武装抗清,兵败后出家为僧,在广东被清军抓获。押解途中,船经赣江,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方以智想起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感到深愧前贤,一跃自沉殉国。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3:00 +0800 CST  
36、1651年,大明军民坚守舟山城,血战十二日后,不敌沦陷。舟山抵抗之惨烈,为当时所罕见,令清朝方面也感到心有余悸。城陷后,守城文武悉数死难。苏兆人(?—1651,南直隶吴江)是总督张肯堂的弟子,追随老师一同守城、一同殉难。他的绝命诗说:「保发严夷夏,扶明一死生。孤忠惟自许,义重此身轻。」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4:00 +0800 CST  
37、吕留良(1629—1683,浙江崇德)是有名的遗民,也曾与家人起兵抗清,并且亲眼目睹了与他共同长大的侄子吕宣忠被清廷抓捕杀害。这种悲壮惨痛的记忆是今人难以想像的。多年后,吕留良整理宣忠遗稿,想起当年死难的侄儿与自身辱身苟活的经历,惭愧焦灼之情仍然让他忍不住感愤流泪,说「比向当年一半遗,书成涕泣欲何为!甲申以后山河尽,留得江南几句诗。」令人动容。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4:00 +0800 CST  
38、1651年,清兵进犯舟山时,年过七旬的吴钟峦正在隔海相望的普陀山。他听说了讯息,想到自己的老师、弟子、好友与儿子都在明末的山河剧变中先后殉难,又思考到自己将来会以如何面目见亲友于地下。于是,吴钟峦备船渡海,潜入即将沦陷的舟山城,与挚友张肯堂诀别说「我先行一步等您了」,随即到文庙右庑,留下绝命词,奉先师孔子神位,举火自焚而死,享年七十五岁。他的遗笔现今只存最后两句,曰:「只因同志催程急,故遣临行火浣衣。」意思是,因为亲友感召甚急,他只好在临行之时选择以烈火浣洗自己的衣衫。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4:00 +0800 CST  
39、明清易代,比朝代更迭更令人悲伤的是文明的沦丧。因此,开放、自由、繁荣、太平的晚明万历朝就成了上到公卿大夫、下到市井小民中许多人的精神寄托,讴吟歌咏反复不绝。画家陈洪绶(1598—1652,浙江诸暨)有一首〈梅雨〉,诗曰:「枫溪梅雨山楼醉,竹坞香茶佛屋眠。得福不知今日想,神宗皇帝太平年。」追怀思慕之情跃然纸上。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4:00 +0800 CST  
40、1645年,清兵攻入福建,掌握军政大权的郑芝龙薙发降清。其子郑成功苦谏不成,乃下定决心叛父起兵,他说「子尝闻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郑成功亲赴孔庙,焚烧儒服,对孔子像起誓,誓以孤臣孽子之心恢复大明、重整河山。此时的郑成功年方二十,手下只有两条船、不到一百人。在尔后的十六年间,他以忠义为旗帜,转战闽浙,践行着他的诺言,成了大明在东南最后的支柱。直至弥留之际,郑成功想到大业未竟,痛哭嚎啕「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而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楼主 斗篷客  发布于 2020-07-02 17:04:00 +0800 CST  

楼主:斗篷客

字数:9118

发表时间:2020-07-03 00: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18:43:16 +0800 CST

评论数:6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