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网络写手说:“清朝毁灭了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末年,辽东人口的锐减,
全都是因为屠杀???你让天雷再飞一会儿!

后金的汉族平民,确实被屠杀了不少,
但辽东汉民的人口锐减,不全是因为屠杀:


进入关内的 兵 民 更多,天启7年,已多达二百八十余万人。
-------- 周远廉《清朝兴起史》

明兵部尚书王在晋题奏,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广宁失守后,
辽东汉民逃入关内者多达280多万人。
-------- 朱诚如《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探微》,载自《明清论丛》第一辑


以上,仅仅是迁入明朝境内的辽东汉民人数,
并不包括逃入朝鲜境内的辽东汉民。

一大部分辽东汉民,是迁入关内,而不是被杀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1:49:00 +0800 CST  

本人哪个帖子“诋毁别人”了?你给我说说!!如果非得学韩国人那样牛皮吹破天,才不算诋毁别人。那我被你的智商打败了。

杀人灭族??呵呵:


乾隆年间,跟随 马戛尔尼 一起来华的 爱尼斯·安德逊,在他的笔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之中,这样写道:

(清朝乾隆年间)杀头案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关于这问题,我甚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听,一有机会就向人探问,我不只问过一个人,有好几个人,至少有7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从未见过或听到过有杀头处刑的事。比较轻的刑事案,在这人口非常多、商业又发达的国内也不常有。
---------------- 爱尼斯·安德逊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反观 利玛窦来华的时候、他见到的明朝:

(明朝万历年间)这个国家的刑法似乎并不太严厉,但被大臣们非法处死的人似乎和合法处决的人数同样多。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这个国家有一项固定而古老的习惯,允许大臣不经过法律手续和审判,就可以随意鞭打任何人……结果是常常把犯人打死。有时候,被告给大臣一笔巨款,即可以违背法律和正义而买得活命。
----------------------- 《利玛窦中国札记》 第一卷,第九章


当然了,必须承认,外国人的记录,也未必准确无误。

但是,上面两条记载,也足以抽你几个跟头了,
就算外国人的记载有所偏差,但毕竟外国人没有替清朝洗地的动机!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4:58:00 +0800 CST  

杀人灭族??呵呵: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00:00 +0800 CST  

中国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朝中期!
明朝就是这样“万国来朝”的:


以下内容,摘录《利玛窦中国札记》:

(明朝)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在他们那里,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他们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明朝)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

(明朝)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甚至他们表示外国人这个词的书面词汇业和用于野兽的一样,他们难得给外国人一个比他们加之于野兽的更尊贵的名称。

(明朝)这个国家的船只之多可以等于世界上其余的全部加在一起。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只限于计算在淡水行驶的船只。至于他们出海的船只,数目却很少,并且无论在数量或结构上都无法与我们的相比。

(明朝)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明朝)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我认为(明朝)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好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出于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以及他们发现自己远远优胜于他们四周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

(明朝)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用水的仪器,样子像是个巨大的水罐。用火操作的仪器则是用香灰来测时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02:00 +0800 CST  

清朝末年的丧权辱国,也是不能否认的。但是:


第一:

下文节选自[台湾]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载《中国史学论文选集》第3辑,第623—624页 :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王朝的殿后朝代,如果吾人把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摆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汉族本位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历史的话,那么清代毫无疑问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虽清季衰世,列强交侵,尤其是俄国在1850年至1881年间,对我东北、西北边疆鲸吞蚕食,但至民国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 - - - - - - - - - -

第二:

谬论之一:中国的领土大小,与清朝毫无关系。


如果领土那么容易确立,那为什么当年国共两党没有把缅甸纳入中国领土,没有把越南纳入中国领土,没有把西伯利亚纳入中国领土。别跟我说越南被法国占领,西伯利亚归属俄罗斯,那西 /口/ 藏还一度受到英国的渗透呢。
由此可见,新 /口/ 疆、西 /口/ 藏、内蒙 之所以能够归入中国的版图,与清朝三百年来行使主 /口/ 权,强化统治,以及不断的民族融合密不可分。不说别的,就说民族自治政策吧,说到底也与康熙皇帝大有关系。

- - - - - - - - - - -

第三:

下文节选自 [台湾]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故宫丛刊,1982年版,第1页:

满洲以边疆部族入主中原,一方面接受儒家文化,承袭传统的政治制度,一方面积极整理边疆,增进边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种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央的向心力,而具备近代世界各国公认的关于领土主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经过清代长期的统治,满汉畛域,逐渐消弭,各部族之间,日益融和,汉满蒙回藏以及其他少数部族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终于奠定版图辽阔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04:00 +0800 CST  

清朝末年的丧权辱国,也是不能否认的。但是:


以下截图,摘自 [英国] 安格斯·麦迪森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第二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 = = = = = = = = = = = = = = =

注意上述文摘中的关键短语:“并没有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仍然快于欧洲”!


以下截图,摘自 [美国]司徒琳《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06:00 +0800 CST  

呦呦呦,又一个三无网文看多了的!!还把个不明身份的、歪曲历史的、挑拨民族关系的网络写手炮制的三无网文当成真理了??


造谣说“满族来自西伯利亚”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tieba.baidu.com/p/1198424390?pid=14089859743&cid=0#14089859743

伪造“清朝皇帝语录”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bbs.m4.cn/thread-3149058-1-1.html

造谣说“清军杀人一个亿”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tieba.baidu.com/p/1179864632

http://tieba.baidu.com/p/1239013618?pid=14708666911&cid=0#14708666911

最恶毒:编造“满族全族投敌论”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3505342443&z=1162293519&pn=0&rn=30&lm=0&rs16=0&word=%D4%AA%C7%E5#13505342443

最无耻:曲解“圆明园”的词义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tieba.baidu.com/p/1183645004

最令人诧异: 曲解马克思的言论的,是这些网络写手
http://tieba.baidu.com/p/1254422525

揭露某些“人”蓄意丑化、诋毁《四库全书》:
http://tieba.baidu.com/p/1190526723

揭露某些“人”蓄意曲解、甚至篡改马戛尔尼的笔记:
http://tieba.baidu.com/p/1174756765

http://tieba.baidu.com/p/1095623597


我在前面列举的,都是史学专著,放着史学专著,你不信,
你却愿意去相信三无网文,那好啊。你把我上述几个链接都驳倒了。
我就承认三无网文比史学专著更可信!!!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39:00 +0800 CST  

你跟我扯“清军入关”前后的人口变化,那我就简单列举一点资料呗!


首先,“清军入关”期间,清朝军队确实屠 /口/ 杀了很多平民。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在死难者的人数方面,却不能随意夸大。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环境却出现了恶化的趋势。某些网络写手,公然造谣,说什么“清军入关期间,杀了几千万人” ----- 对于这种谎言,就需要加以驳斥了 !

过去的很多学者,探讨“清军入关”期间的人口损失,往往只给出了公元1600年以及公元1660年的人口数量,并未给出顺治元年前后的人口数量。通过这部分学者的观点,实在无法看出“清军入关”期间(即顺治年间)的人口损失情况。

幸好,有另一部分学者,他们能够给出顺治元年前后的人口数量。通过他们的观点,就可以看出“清军入关”期间(即顺治年间)的人口损失情况了。


根据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第五卷》:

崇祯三年:中国人口 19250万
崇祯17年:中国人口 15250万 (“清军入关”前夕)
康熙17年:中国人口 16000万 ( 吴三桂死 )
- - - - - - - - - - - - - - -

根据 [英国] 安格斯·麦迪森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580年,中国人口 16200万
1600年,中国人口 16000万
1620年,中国人口 14500万
1640年,中国人口 13000万 (“清军入关”前夕)
1650年,中国人口 12300万
1660年,中国人口 13500万 (清朝基本统一大陆)
1670年,中国人口 14800万
1680年,中国人口 12600万 (“三藩之乱”)
1690年,中国人口 14400万
1700年,中国人口 13800万
1710年,中国人口 15660万
- - - - - - - - - - - - - - -

根据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明天启六年,中国人口 99873000人
清顺治三年,中国人口 88486000人 (“清军入关”初期)
清顺治18年,中国人口 91178000人
清康熙三年,中国人口 92648000人
清康熙17年,中国人口 94886000人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口依然从1500年的 1亿迅速增长到1600年的 1.6亿。
到17世纪中期,由于战争和叛乱,人口回落到 1.4亿。
但是到了1700年,又回到 1.6亿。
--------- [美国] 杰里·本特利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6页

- - - - - - - - - - - - - - -

当然,“三藩之乱”期间的人口损失,是多个方面的原因。且在“三藩之乱”期间,清朝军队的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尽管“三藩之乱”期间,清朝军队也并非毫无暴行。

而“清军入关”期间(顺治元年到康熙元年)的人口损失,就与清朝军队屠 /口/ 杀平民的关系很密切了。

但是,咱们看一下顺治元年左右的人口数,再看康熙元年左右的人口数,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清军入关”期间,清朝军队确实屠 /口/ 杀了很多平民,
但是,所谓的 “清军入关期间,杀了几千万人” 则纯属某些网络写手编造的弥天大谎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41:00 +0800 CST  

明末清初,四川人被谁杀光的??
你说是被清朝杀光的,你倒是拿出真凭实据来啊!!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杀了多少四川人??你再给我抵赖!!

顾诚知道吧,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批判清朝,
一开始,顾诚还想替张献忠开脱罪责呢,但是,
对于有些事情,连顾诚自己都觉得纸包不住火了:


摘录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在历史上身居权力顶点的人物,一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是很难迷途知返的,他们往往在谬误的斜坡上越滑越远,张献忠的悲剧正在于此。他甚至发出了“除城尽剿”的命令,分遣军队到所属州县搜杀百姓。连西京成都也发兵“剿洗”。《圣教入川记》中,载录了外国传教士目睹的情况:张献忠下令除大西政权官员家属以外,成都“城内居民一律杀绝。”第二天,“各军人皆奉命认真严剿,毫不容情。……各军分队把守城门,余军驱百姓到南门就刑。”“被拘百姓无数集于南门外沙坝桥边。一见献忠到来,众皆跪伏地下,齐声悲哭求赦云:大王万岁!大王是我等之王,我等是你百姓,我等未犯国法,何故杀无辜百姓?何故畏惧百姓?我等无军器,亦不是兵,亦不是敌,乃是守法良民。乞大王救命,赦我众无辜小民,云云”。张献忠听了,“不独无哀怜之意,反而厉声痛骂百姓私通敌人。随即纵马跃入人中,任马乱跳乱蹄,并高声狂吼:该杀该死之反叛!随令军士急速动刑。冤乎痛哉,无罪百姓齐遭惨杀。……锦绣蓉城顿成旷野,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惨象,非笔舌所能形容。”“献忠剿洗成都后,旋即传令晓谕各乡场镇村庄之民,均可移居成都城内为京都居民。”张献忠的过火行为,最后弄得自己越来越孤立,干脆一把火烧掉成都,打算丢掉四川,另谋出路。
————————————————

当然了,如果把明末清初、四川的死难者全都说成是张献忠杀的,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明末清初、四川的死难者,是张献忠、摇黄匪军、清朝军队、南明军队、三藩叛军,以及饥荒、瘟疫,共同造成的!!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43:00 +0800 CST  

扬州十日,确是清军入关期间的暴行。但是:

明末清初,“南明小朝廷”的军队,曾两次屠杀扬州郊区的平民;
而后,清朝军队也在扬州屠杀了大量平民。

上述三次屠杀,合计造成平民死亡“八十万”。
而不是清朝军队单独杀了八十万人!!


以下截图,摘自《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二百零五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44:00 +0800 CST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明朝(包括南明)军队,农民武装,
当然,还有清朝军队,哪个不屠杀平民。难道全等同于日本鬼子??
屠杀平民,确实是暴行。但是,跟“侵华日军”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
给你举几个例子,明末清初、明朝(包括南明)军队屠杀平民的例子!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

南明小朝廷的军队,屠杀了几十万宁乡、益阳、以及湘潭的平民!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

大顺军的余部,接受了南明小朝廷的官职任命,
成为了南明小朝廷的官军,之后照样屠杀平民。
而且屠杀的规模很大,造成湖南北部人口死亡半数以上!


明朝屠杀湖南平民,其实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以下截图, 摘自 《湘潭历史考述》: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46:00 +0800 CST  

还拿火器说事呢??是吧,抽你耳光无极限啊!!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火器史》:


==============================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火器史》:


========================

纵观 宋元明清 四朝对火器的限制。 虽然动机不同,但性质一模一样 !

一个人之所以会病死,是他一辈子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而不是他人生最后几年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

清朝不重视火器,致使近代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沿袭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老路!!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48:00 +0800 CST  

关于《四库全书》,34楼----44楼在那摆着呢!
你倒是反驳我的 34楼----44楼啊!!白纸黑字面前,你还想抵赖!

现实如此残酷,你也只能抓住某些网络写手炮制的三无网文当成救命稻草了!

关于《四库全书》,我再多给你列举一点资料呗!!看好了: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53:00 +0800 CST  

以下文摘,摘自《清史镜鉴》第01期,《〈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所收录的书籍,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几乎囊括了从古到今(指修书的乾隆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并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可以说,它集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浩瀚的文献典籍,也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因此,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在18世纪,像《四库全书》这样的文化巨著,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清代乾隆年间,统治者之所以要纂修这样一部超越古今的大书,与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王朝,要依靠武力,但治理天下,绝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而必须讲求文治。所谓“以武开基,右文致治”,文治武功也因此而成为衡量历代王朝兴衰、国家治乱的重要标志。而文治的地位居于武功之上,作用也远比武功更为重要。综观历史,历代统治者讲求文治最常用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搜求典籍,编纂图书。历代王朝,也几乎都有访书编书的举措,这在王朝的鼎盛时期尤为如此。诸如唐代统治者下令编纂的《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确立了儒家经籍注释疏解的官方定本;《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纪传体史书,开官修史书之先河。宋代编纂的三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均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卷帙浩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也被公认为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明代初年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不仅资料采择极为丰富,而且体例编排也颇具特色,有“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之誉。清代历康熙、雍正两朝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卷帙仅次于《永乐大典》,被视为中国古代体例最为规范、编排最为完备的类书。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不仅构成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形成了中国古代盛世修书的文化传统。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乾隆帝仿效历代统治者的做法,大力提倡“稽古右文”,组织学者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开馆纂修各种书籍,并先后两次下令征访图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第三次征书谕旨下达之后,时任安徽学政的朱筠就此专上奏折,提出了访书编书的四条建议。其中特别提出,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一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贵典籍,请求派专人进行辑录。由于朱筠的建议既迎合了统治者讲求文治的需要,又与乾隆帝的征书谕旨相吻合,因此,军机大臣议定,立即选派翰林院官员查核《永乐大典》,结果确如朱筠所言。于是,乾隆帝立即下令从《永乐大典》中辑校珍本秘籍,并决定在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图书,同时采购社会上流传的通行本,挑选清内廷收藏的图书,再把所有的书籍都汇集起来,统一编排,定名为《四库全书》。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之后,朝廷很快设立了四库全书馆,由皇帝任命皇室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总裁、副总裁,并特别征召翰林院和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入馆担任纂修官,从事考核编纂工作。据统计,先后任职四库馆并正式列名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学者达三百六十人之多。其中著名学者如纪昀、陆锡熊、周永年、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程晋芳、任大椿、朱筠、王念孙等人,都是深孚学界重望的最佳人选。根据书籍的不同情形,纂修工作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二是对清代历朝皇帝下令编纂的各种书籍以及宫内各处收藏的图书进行校阅修改,并奉命编纂各种书籍增入《四库全书》;三是对全国各地进呈至四库馆的图书进行斟酌取舍、考证校勘。在众多纂修官的辛勤努力下,许多书籍的真实面貌得以恢复,文字讹误得以纠正,版本源流也得以厘清。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54:00 +0800 CST  
在全面清理甄别历代典籍的同时,纂修官还进而藉助传统目录学的工具和手段,总结学术的渊源流变,反映典籍的分合存佚,确定图书的进退取舍。这就是与《四库全书》相辅相成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它把《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图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抄书籍”。凡是流传稀少的珍贵古书,《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珍本、善本,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以及有益于实用的书籍,或者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的图书,都列入“应抄”的范围。这些书籍都要完整地抄录下来,也称之为“著录”书籍。其中特别稀见的珍本秘籍还专门送交武英殿刊刻流传,此即《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共计收书138种(内4种刻本)。另一类则是“应存书籍”。大体说来,凡是不完全符合正统儒家学说和统治者的价值观念,或者在纂修官看来学术水平不高、价值不大,甚至有错误之处的图书,都列入“应存”的范围。这些书籍不再抄录,只是把它们的书目提要收入《四库全书总目》,也称之为“存目”书籍。在清理甄别、进退取舍的基础上,《四库全书总目》根据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把著录、存目的所有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于部下分类,类下再细分为各个子目,计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与此同时,《总目》还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于各部卷首撰写总序,各类卷首撰写小序,并为《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每一种书籍撰写详细的书目提要,介绍作者生平,叙述典籍内容,考辨篇章文字,评论长短得失。通过分门别类、提要编目的方式,《四库全书总目》不仅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包罗宏富、组织严密的庞大体系,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中国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作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图书典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雕版印刷术产生之后,书籍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多。为便于保存和流传,人们往往把原来单独流行的著作汇集起来,编成一部大书,刊刻行世,丛书也由此应运而生。南宋以后,丛书的编纂日益受到重视,明清时期甚至成为学术界的一时风尚。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二者合计达10254种,172860卷,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可以说,《四库全书》最大的价值和功用,就在于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单本的图书,零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以明末学者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例。这是两部分别记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著录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却没有收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结果,《农政全书》得以流传,《天工开物》却不幸亡佚,直到20世纪初年才在日本发现,转而传回国内。就此而言,《四库全书》把三千多种分散的图书汇集为一体,而且历经二百年来历史的风云变幻,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并将继续流传后世。这样的作用和功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当然,《四库全书》也并非完美无缺,一些与正统儒家学说和统治者价值观念相悖离,以及与清政权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政策相抵触的著作未能收录,甚至遭到禁毁,有关科学技术、生产技艺方面的书籍,以及记载国外地理、风土、人情的图书,也收录很少。还有一些收录的书籍遭到不同程度的改易。所以有人说,《四库全书》实际上并不全,此言确实不无道理。但功过相比,其功绩仍然是主要的。因此,《四库全书》至今仍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古代典籍的渊薮。它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同样,都是值得我们珍视并自豪的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5:54:00 +0800 CST  

嗯,明朝万国来朝,“万国来朝”到了连缅甸都可以侵占明朝领土的程度。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6:05:00 +0800 CST  

还拿明朝来说事呢,明朝领土最大的时候还不如清朝末年的领土大呢!
你跟清朝比??进入民国以后,民国极度贬低清朝。但即使如此,
民国的教科书里,也照样充分肯定清朝对中国领土的贡献!!


以下截图,摘自《修正课程标准适用高中本国历史,下册》 :
(民国 1936年的历史教科书)


========================

上面的文摘,出自民国时期 1936年的教科书 。

民国的教科书上说了:
清朝的大一统,形成了整个的中华民族。

民国的教科书里,如此肯定了清朝对中国领土的贡献。
却没有说“明朝的大一统,形成了中华民族”!

你有意见,嗯??你是如此脆弱,现实却如此残酷,
你有意见就憋着去吧!!史料文献面前,你还妄想耍赖??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6:08:00 +0800 CST  

你说清朝把不服从统治的人都杀光了,我一巴掌就抽到你那二皮脸上。
看看朱元璋如何迫害异己,再看看康熙皇帝如何优待昔日的“反清义士”:


朱元璋对待元朝知识份子。 以下截图,摘自《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看完了朱元璋,再看看 康熙皇帝如何对待明朝遗民:


从康熙亲政到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爆发,这四十几年间康熙都是宽文网。可以说当时的思想界还是相当活跃的,不少被称道为“胜国(指明朝)遗民”的著作都陆续结集出版了,僧函可《千山诗集》就是一例。此外,康熙年间刊行的顾炎武诗文集中所谓“违碍”之处可以说触目皆是。顾炎武记了庄氏《明史》案,记了自己如何以死相拒参加官修《明史》,他的“北去(按原抄本作“胡装”)三百舸,舸舸好红颜”之类的诗句更是对清朝初年满洲贵族暴行的无情鞭挞。王夫之的民族情绪较之顾炎武犹有甚者,他在《读通鉴论》中说,天下之大防有二,首先就是“华夏”和“夷狄”。在他看来,“夷狄”乃“异类”,“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这简直在公然号召汉族人起来造满洲的反,然而在当时都未予追究。
------------------ 摘自 《清代文字狱》,郭成康 著


正因为存在上述差异,所以:


正如周学军在《明清江南儒士群体的历史变动》一文中,经过对江南知识分子对清态度变化的分析,从而指出到康熙朝以后,江南“大部分儒士则逐渐放弃了反清斗争,转而承认统治的合法性,民族斗争渐趋回归社会批判运动。”
---------- 《论中国古代正统观的演变与中华民族融合之关系》,载自《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参见上文,进入康熙年间,江南“大部分”儒士逐渐放弃了反清斗争,并且承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黄宗羲, 明末清初“三大反清思想家”之一, 算是“反清义士”的代表人物了:


晚年的黄宗羲一改“太平有策莫轻题”之初衷,于诗文书札中或向清廷建言献策,或每为“颂圣之词”,甚至采用清朝纪年。如十九年黄宗羲写作《破邪论》,欲以“一碳之光”向清廷敷陈己见。书中又将《取士》、《田制》更名为《科举》和《赋税》,使其所论更切合清廷需要。书中称清朝为“圣朝”、“国朝”,称清圣祖为“圣天子”,称清兵为“王师”,甚或一改《明夷待访录》之用中性干支纪年而采用清朝正朔。相应地,在梨洲晚年的诗文和书信中,赞美清朝的字眼不一而见。如称清朝为“国朝”,称清军为“王师”,称清圣祖为“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的“圣主”、“圣天子”,其统治为“王道”。此后,梨洲不仅采用顺治和康熙纪年的文章甚多,而且有时记载南明事迹,亦用清朝年号。
------------ 《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344页


上文中的“梨洲”,是黄宗羲的“字”。
黄宗羲在自己人生的后期,重新认识了清朝,甚至称赞康熙皇帝。


陆世仪,明朝遗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


陆世仪的此番议论可以发覆出这样几层意蕴:第一,同样论学校,他与黄宗羲的言论指向显然易趣,梨洲是以学校去限制君主集权,桴亭则以学校为“两全之道”----- 既有利于清廷利用遗黎故老,又便于故老效力于新朝,体现出其遗民态度的松动;第二,既欲为“新主所用”,又碍于“不事二君之义”,体现出矛盾的心态,表明其未尝彻底放弃遗民姿态;第三,在桴亭那里,学校为传道“于天地之间”的凭藉,表现出作为士人的文化特征。然而,这番言论毕竟透露出一个遗民在出处之节上的松懈。
------------ 《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205页


上文中的“桴亭”是陆世仪的“字”。陆世仪作为明朝遗老,本是敌视清朝的。
但是,进入康熙年间以后,陆世仪也开始流露出了对清朝的认同感。


严绳孙,明末清初的知名学者,早年具有“反清”思想:


“中途变节者”以无锡布衣严绳孙为最典型。严本故明大吏子孙,祖父曾为明兵部侍郎,父为明时监生。明亡,绝意仕进,徜徉山水,卜居土穴。多次以“不享无妄之福”为由,拒绝征荐。鸿博被荐,曾致书荐主刑部主事俞陈琛,云:“今行老矣,无论试而见黜,为不知者所姗笑,即不尔,去就当何从哉 ?窃谓尧、舜在上,而欲全草泽之身,以没余齿,宁有不得 ?惟卒加保护为幸!”当局敦促就道,称疾不许。至京后,复陈请于吏部,亦不允。御试时,仅为诗一首,不完卷而出。但圣祖“素稔君姓字”,以为“史局不可无此人”,特恩入等,授翰林院检讨。赴任之日,骑驴入史局,以示不屑。且揭陶潜《归去来辞》于壁,以气节自励。越二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得以亲近皇帝。对此殊遇,他“感激自奋,不忍以向之狷介高尚其怀,负上知遇”,从此“凡职所当尽者,罔不夙夜兢兢”。二十三年,乞归获准,竟有“九死从今总负恩”之叹。显见,严氏前后态度变化之大,先是称疾拒应,不得已就试却以不盈卷为欲全高节,最终则感恩知己,判若两人。
------------ 《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333页


康熙皇帝任命著名学者 严绳孙 担任官职。而 严绳孙 本是具有“反清”思想的,
但是,在康熙皇帝身边做官两年之后,严绳孙 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他放弃了“反清”思想,甚至把康熙皇帝当作自己的恩人看待。


孙枝蔚,明朝遗老,明末清初的知名学者:


至于不似上述诸人之强项不屈者,如鸿博中“强之而前者”孙枝蔚,此后则实际上“处不隐不仕之间,身贫贱而拜官于朝,名富贵而遁迹于野”,其实已不堪“忝处士者也”。
------------ 《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346页


等等等等。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6:13:00 +0800 CST  

你脸皮能有一堵墙那么厚的!!

你说你的观点“被广大人民,学者,中外国际友人所认同的客观事实”??

敢情我前面的资料都给狗看了是么!!我前面列举的,都是史学专著!!

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外国学者撰写的,怎么没有一个支持你的观点呢!!

你少来强行绑架中国或者外国的学者了!!!

只有某些不明身份的、歪曲历史的、挑拨民族关系的网络写手合你的胃口,

只有这些网络写手炮制的三无网文对你有利。

所以,还是动员你们的网络写手多给你们写点三无网文吧!

否则你们总是干货没有,这不行啊!我都替你捉鸡呢!!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2 16:16:00 +0800 CST  

呦呦呦,我抽得你跟陀螺似的啊:


以下截图,摘自《天朝向左,世界向右》,华文出版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法国传教士白晋,他亲自到过康熙年间的中国,
并且描述了康熙年间中国的富强和康熙皇帝的伟大,

于是,在欧洲引起了“中国热”,
法国国王身穿清朝的服饰参加舞会!

中国瓷器也成为了欧洲贵族们的珍爱。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哲学家伏尔泰,都是称赞清朝康熙年间的!!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4 10:05: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31022

发表时间:2012-03-27 20: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31 01:31:02 +0800 CST

评论数:2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