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网络写手说:“清朝毁灭了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我只想说:如果明朝属于资本主义萌芽,那清朝更是资本主义萌芽了!


到18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耕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显著增加。资本主义萌芽也有所增长,超过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 《满族简史》,民族出版社, 2009年2月版,59页

【上面这段材料中的“18世纪前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


城市手工业如棉纺织业,制陶业等也已从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的萧条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超过了以前的生产水平。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在17世纪末,纺织业,制陶业,制盐业和矿冶业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些可观的经济变化产生的大量财富使中国仍然分化剧烈的社会出现了差距缩小的趋势,也使得仅凭人的着装来判断他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困难。
---------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授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册,第53页

【上面这段材料中的“17世纪末”就是清朝康熙年间】


如果明朝属于资本主义萌芽,那清朝更是资本主义萌芽了!


以下截图, 摘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卷一》: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3-27 12:23:00 +0800 CST  

打断你大爷了!

关于清朝文化,下面摘录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一度倡导过“排满”思想。尽管他后来审时度势,放弃了“排满”。但如果说他对清朝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倒也谈不上。因此,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清朝文化的评价,可以说是客观、理性的。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在这里,梁启超认为:清朝学者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了中国三千年的文化遗产!对于清朝没能发展出现代化的科学,梁启超说:清朝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已经不小了!对清朝不能求全责备。梁启超还说:清朝儒生所遵循的途径,是现代科学的先驱。至于清朝究竟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梁启超认为是“时代使然”。

当今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大肆渲染清朝文化如何如何倒退,而梁启超却直接给了这些网络写手一记耳光。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在这里,认为清朝学者的治学,遵循了科学的精神。而且清朝学者的研究成果,即使是“粗制品”,学术价值也是很宝贵的。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在这里说,清朝发展了“辑佚学”,于是,很多在清朝建立以前就宣告失传的古书,竟然被清朝学者重新找到、并且保存了下来。这是清朝发展“辑佚学”带来的功绩。而清朝官方编纂《四库全书》,是开了“辑佚学”的先声!!

某些网络写手整天造谣,说《四库全书》如何毁灭文化。为了抹黑《四库全书》,他们把清朝禁书的数量给夸大了至少一倍!更有甚者,居然把清朝没有禁毁的书也说成是清朝的禁书。

而上述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又抽了他们一耳光!!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清朝没能发展出现代化的科学,但清朝的自然科学也并非全面衰落。比如天文算学,梁启超认为,天文算学的鼎盛时期,是清朝!就连清圣祖康熙皇帝,都是天文算学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梁启超还说,清朝天文算学的光大,体现了民族器量!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4-22 21:17:00 +0800 CST  
某些网络写手片面强调明朝末年天文算学的发展程度,还说什么明朝的《崇祯历书》是清朝无法企及的。其实,中国古代天文算学的最高峰,恰恰是在清朝。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某些网络写手整天造谣,说什么清朝编修的《明史》不可信、歪曲了明朝历史。而参见上述文摘,梁启超又给了他们一耳光。梁启超说了:在唐朝以后的官修史书中,“独《明史》称完善”(只有清朝编修的《明史》称得上是完善的)。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朝的“乾嘉学派”不只是从事考据学,“乾嘉学派”也从事史论研究,而且清朝的史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发达!
===================================

咱也别总是抓着梁启超对清朝学术的称赞。另外摘录一段,看梁启超是怎么批判清朝学术的。清朝学术有哪些不足之处。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以上,是梁启超批评清朝的文艺美术。梁启超说清朝文艺美术“价值极微”,但梁启超也承认:“清朝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极大”!!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尽管清朝的文学和美术,成就不算大。但是,清朝的小学(语言文字学)成果却很辉煌。另外,对于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清朝也很有成果。

至于梁启超对清朝地理学、金石学、以及清朝末年学术发展的描述,我就不逐一列举了。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4-22 21:17:00 +0800 CST  


是啊。你应该为明朝的时候没有照相机感到庆幸。鲁迅,知道吧?这是个经常在其文章中批判清朝的一位作家。我们可以在其文章中看出,清朝末年的农民常常为市场上米价太便宜、自己的粮食卖不上价而发愁,还有农闲时节大家还能去县城戏园子里听戏。而同样的王朝末期,明朝末年的农民就没有这种苦恼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粮食可卖,大家都在吃观音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样是王朝的底层P民,怎么在不同王朝的皇帝的统治下,遭遇是如此的不同?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12:39:00 +0800 CST  

我叫你歪曲历史!!关于《四库全书》: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1:00 +0800 CST  

在说清朝如何发展“辑佚学”之前,咱们来作个对比,
先看看,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明朝,期间,古书被毁的基本状况

以下截图,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再以唐朝为例。 看看唐朝毁书的情况。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宋朝和明朝,学术界的不良风气,都造成大量书籍亡佚。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1:00 +0800 CST  

明朝的《永乐大典》,自从编修完成之后,就一直锁在宫里。文人根本无法读到。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难怪美国学者会得出下列结论:


康熙的《古今图书集成》比《永乐大典》的规模要小一点,但是更具影响力。因为皇帝将其印制并分发。而《永乐大典》只有两套手抄本。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1页


明朝民间恶劣的商业风气,客观上造成古书损毁不少。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2:00 +0800 CST  

好了,说完了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 然后,该言归正传了。
谈谈清朝官方和民间如何搜救、复原那些已经亡佚的古书。

清朝矫正了明朝空谈误国的学风,兴起“辑佚学”。于是,经过清朝官方与民间的共同搜救,很多在清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宣告失传的古书,居然重新被发现、并且保存了下来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2:00 +0800 CST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2:00 +0800 CST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3:00 +0800 CST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5:00 +0800 CST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6:00 +0800 CST  

《四库全书》的编纂,也直接带动了民间私人“辑佚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历朝历代的更多失传古书,被清朝学者重新找到、并且保存了下来!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此外,清朝学者从海外搜集古书孤本、抢救古书。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以下截图,依旧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喻春龙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6:00 +0800 CST  

以下截图,摘自《清代辑佚研究,序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版):


------------------------------------------

你给我解释解释,上面文摘里说的“成千上万”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嗯 ?

清朝的禁书,加在一起,不超过三千二百多种,我在前面已经给过资料了!!
清朝通过发展“辑佚学”,搜救、并且重新找回的古佚书,有“成千上万”!
单是《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里面失收的清朝古佚书辑本,就有1195种之多!

清朝通过发展“辑佚学”,搜救、并且重新找回的古佚书,
在数量上,比清朝的禁书多得多 !

而《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开了“辑佚学”的先声。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清朝的辑佚成果,有“成千上万”,
这“成千上万”的辑佚成果里面,有一些是清朝民间的私人辑佚成果!

但是,这些“私人辑佚”成果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是清朝政策支持的结果!对此,我在前面已经给出了证据!

同时,清朝官方的辑佚成果,也是十分可观!
对此,我在前面的帖子里,也已经给出了证据!!

我不再重复!!你也不要再装傻充愣!!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8:00 +0800 CST  


综上所述:


不可否认,清朝的禁书,在数量上,确实是比较多的。
但功利的说: 这些禁书的半数左右,在今天依然能读到。

而清朝官方和民间共同发展了“辑佚学”。于是,很多在清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宣告失传的古书,居然被重新找到、并且保存了下来。

《四库全书》的编纂,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上述“辑佚学”的发展 。

清朝复原的历代失传古书,在数量上,要多于清朝的禁书 !这是清朝的重要历史功绩。

所以,清朝官方编纂书籍的行为,总体来说,是 “功大于过”的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2:58:00 +0800 CST  

行了,驳斥过了你对《四库全书》的歪曲!!接下来,说说清朝文字狱。


在中国封建社会,就文字狱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言,当以清代为最。它作为专制时代的暴政,在清亡以后一直是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者对文字狱进行客观、理性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中不免有夸大、推测的成份。如果冷静、客观地加以总结的话,就可见以往形成的一些“定论”有重加推敲的必要。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75页


禁书和文字狱对于人性和思想的压制,是不消说的。然而,它对于清代各门学术的破坏究竟有多大,须做具体分析。首先可以肯定,自然科学基本未受影响;换言之,中国科学迟至清代仍未发达起来,与政治压迫无大关系。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并不排斥科学。如对西洋新学非但不禁,而且鼓励著译;并将明末以来的数十种西书载入《四库全书》,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数学、历算、水利、人伦、教义、乐理、语文、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要说“解放思想”、“接受新知”,康熙已经在这样做了,至少不比一般士人落在后面。抵制科学的倾向反倒是来自汉族士大夫内部,来自像杨光先那样一批冥顽不灵的读书人。但在新旧历法之争中,几经反复,最终是新法得胜;而胜负的决出,不是靠比嘴上功夫,而是通过科学观察:康熙七年,命杨光先和比利时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结果后者以测算更为精确取胜。这是新科学对传统科学的胜利,同时表明,科学在专制统治下也能生长。照此发展下去,科学新知有望先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开来。然而,康熙末年与罗马教廷因礼仪而起的争端,导致先是禁止传教,进而驱逐教士,最后中断往来。对于业已开通的中西科学文化交流,这是致命的一击。这方面的讨论已属另一话题。就我们的题目来看,我只想说,在这一事件中,国际政治交锋和中西文化冲突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国内政治迫害。

----------------- 《也谈康乾盛世——文字狱、学者的待遇及其他》,载自《中华读书报》,2002/8/28



公开以文字作品鼓吹推翻清政权而获罪者,不可认定为文字狱。因为号召推翻现政权,就不是文字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例如有的著作把曾静、张熙案定为“雍正朝最重要的文字狱”便属不妥 ......... 虽无推翻清政权的确实言行,但是,故意地、公开地在文字作品中触讳,并且触的是统治者讳莫如深的大讳而被系狱者,不应认定为文字狱。一般说来,统治者忌讳什么,知识分子大体是了解的。如清代忌讳满汉关系、明清关系、统治者内部矛盾、皇位授受等。史界定论为康熙朝文字狱大案的戴名世案,触的就是这样的讳。他研究南明历史,不用清朝纪年,又居然认为清朝正统宜从南明亡后的康熙时始,今天看来这是学术问题,但在当时却是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可以肯定,戴名世犯的不是文字罪,至少是思想罪 ......... 个别大狱的认定不可“一刀切”,要具体分析。如清初庄氏明史狱就是一例。该书不奉清朝正朔,把“龙兴”说成“滋患”,把努尔哈赤及清兵称为“贼”,这是任何专制政府都要严厉制裁的,所以,庄氏被狱就不是文字狱。但此案株连甚广,校刻、发售、收藏者也被置之于法,对这些无辜者来说,又是文字狱了。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75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3:16:00 +0800 CST  
关于清朝文字狱:


禁书与文字狱并未涉及到高层知识分子和学界名流,而他们的著述中并不是没有违碍字句 .........统治者的注意力并不在高层知识分子和时贤名流身上,此应为当时事实。
----------------- 《乾嘉考据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一般认为,学者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使之纷纷把精力转向整理古籍,从而形成了以考据为特色的乾嘉史学 ........按这一观点,乾嘉史学家应该是被压抑的懦弱者,其研究应该是被动的。其实不然,他们对生于乾隆盛世深感庆幸,对自己的事业尤为喜爱,每每津津乐道,如钱大昕自称是“天之幸民”。另外,也不能认为乾嘉史学只是考据,乾嘉史家也搞史论,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就以史论见长。又如乾嘉学术的前驱者如阎若璩、戴震等人都颇富朝气,其学术成果充满批判精神。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75页


不过总的看,禁书和文字狱对小学影响不大,所以有清一代的语言文字研究仍能发达,构成汉代以来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又一昌盛期(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称两千年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史呈驼峰状,即,汉代和清代并为两大高峰)。
----------------- 《也谈康乾盛世——文字狱、学者的待遇及其他》,载自《中华读书报》,2002/8/28


清代文字狱集中于雍乾两朝,但考据之风则倡导于清初。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空疏而在清初倡导经世致用,力行实学并大搞考据,深刻地影响了清代的学风。学者们受他影响而搞考据,而愈搞考据愈觉求真知之不易,愈觉考据学之重要,于是相与研习,蔚为风气。总之,一个时代学风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无论把文字狱的作用如何夸大,它也只是外因,不能最终说明问题。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75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3:16:00 +0800 CST  
关于清朝文字狱: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依然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3:17:00 +0800 CST  

关于清朝文字狱: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3:18:00 +0800 CST  

综合上述内容。

你一口一个“清朝破坏汉文化”,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文化!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21 23:18: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31022

发表时间:2012-03-27 20: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31 01:31:02 +0800 CST

评论数:2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