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05.04〗就《思美人》剧照818先秦色彩服饰

被迁到荆楚之地的楚国先祖一度混得很惨。
先祖之一鬻熊及其子熊丽居于“京宗”,“京”通“荆”,“京宗”即是指荆山之首景山。《诗·商颂·殷武》称:“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荆”在历史上即是指原南方土著苗蛮,“荆楚”合称应是包括楚族在内了。此时应该是商代。这一时期的楚族虽有记载,其遗存可谓“三无”,即无城邑建制和大型礼仪建筑、无青铜器发现,无竹简文字。
《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答楚灵王问,“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当时的楚族族长贡奉给周王的物产只有桃弧棘矢和羽毛齿革之类的东西,可见都快混到原始社会去了。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13:03:00 +0800 CST  
到了熊渠时代,楚族开始转变思路,与周边苗蛮等土著部族大规模融合。自楚武王熊通到楚威王熊商,经过 了400 多年的发展和扩张,楚国的版图已几乎统一了整个南方。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其实是中原华夏文明与南方苗蛮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其本身社会仪式上对于周王朝的先天敬畏较弱,相应的楚国的服饰制度相对于《周礼》的记载来说就有不少出格之处。
另外,楚王也是第一个敢于“问鼎”的诸侯。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13:10:00 +0800 CST  
刚看到居然加精了,谢谢吧主@秦尸三摆手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13:15:00 +0800 CST  
楚服的基本形制与华夏服制同出一源,可谓大同小异,包括直裾、曲裾、深衣、袍服等等。其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装饰与色彩。诸如“高冠”、“丽饰”之类。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国随武子称楚国“君子小人有服章”。“服章”指的是衣服的纹饰。可见楚国朝野上下,无论贵贱,皆有在服装上多饰花纹的风俗。与华夏深衣相比较,楚服通常在交领曲裾袍衣上绣满凤龙云纹,裾缘用深色小簇花或几何纹锦来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公、封君追求和穿着“奇装异服”的事例见诸《左传》、《国策》等先秦文献上的记载不胜枚举,屈原在《离骚》中也有“好奇服”的感叹,在《楚辞》的诗篇里多次描写自己穿着绣有龙凤虎豹之纹的五彩华衣与鬼神同游或通感的场景。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13:21:00 +0800 CST  
在实物当中,确实女俑穿曲裾服饰的比较多,男的较少,不过具体文献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与性别的关系。
这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白玉雕像。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13:27:00 +0800 CST  
楚王和秦王的服装使用了风格不同的龙纹,这个细节挺不错。


先秦时期楚国的龙凤纹饰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
中原与楚地凤纹比较

中原与楚地龙纹比较

秦国与中原的龙纹也有所不同,但是没有楚国的风格变化大。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20:28:00 +0800 CST  
818先秦时期的服装面料吧。
先秦时期主要用来纺织的材料共有三种,麻、葛和丝。
葛织品是当时服饰的主要原料,以粗细可分为絺、绤、绉。《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有“蒙彼绉絺”,毛传:“绉絺,絺之蹙蹙者。”孔颖达正义:“絺者,以葛为之,精曰絺,粗曰绤,其精尤细靡者,绉也。”
絺主要供奴隶主穿着,由于葛制品吸汗,透气性好,多作为夏季衣料。
葛布虽有粗细之分,服用性能也好,但葛布一般只作日常服装,不用作朝服或礼服,粗的葛布在服丧时也可穿着。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22:09:00 +0800 CST  
东周时期,麻布之精粗有严格的使用等级。七升至九升的粗麻布是奴隶和罪犯所穿,十升至十四升的麻布为一般平民穿着,十五升以上的称为缌布,精细程度已如同丝绸,三十升的缌布最精细,是专供天子和贵族制用帽子的布料,称为麻冕。
升为计量单位,等于麻缕 80 根。《名义考》:“古者,布称升,盖精粗之名,《广韵》‘升,成也。布八十缕为一升,一成也;二千四百缕为三十升,三十成也’。”如布幅内有 80 根经纱,为一升布;160 根为二升布,依次类推。升数越高越精细。朝服之布十五升就是 1200 根。
《仪礼·丧服》:“传曰:缌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郑玄注曰:“谓之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意即称为缌的麻布与丝织品相仿,把麻布纺织成如此精细,困难很大,所以这种缌布只有奴隶主才得以使用,是奢侈品。
奴隶主穿着粗麻布的情况只是在服丧时,要用粗糙的茼麻来制作以表示哀痛,也就是“以礼表哀”。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22:12:00 +0800 CST  
丝织物分为生丝和熟丝两种。
生丝织物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名目有素、缟、绡、绢等,由于未脱胶,不易染色,多作为幔帐或书帛,或者下层人士的衣料。
熟丝织物用于上层贵族的服装,包括罗、纱、縠、绮、绨、锦、绣等。其中锦和绣是织造难度最大最费工时的丝织品,因而最为名贵。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22:18:00 +0800 CST  
在宋末元初之前,中国文献中所有对“布”的描述都是指的葛布和麻布。“棉”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了两种植物,木棉和棉花。
木棉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原,最初作为观赏植物。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木棉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
木棉的棉絮并不用做织布,而是用于填充物。粤人以木棉为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唐代诗人李琮有“衣裁木上棉”之句。宋郑熊《番禺杂记》载:“木棉树高二三丈,切类桐木,二三月花既谢,芯为绵。彼人织之为毯,洁白如雪,温暖无比。”
棉花在宋末元初传入中原地区并开始大量种植,随后出现了如府绸、哔叽、横贡等高级织物,但一般不会用于高等级的官方服制。
所以说在宋朝末年之前的剧里如果出现棉布,其实也挺穿越的(好吧,感觉这点没法过于深究,要不就没剧可看了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6 23:35:00 +0800 CST  
这两件衣服应该是参考了下面木俑的云纹。


屈原总算有一件纹饰靠谱的衣服了


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绣云纹锦沿曲裾彩绘俑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00:01:00 +0800 CST  
这个凤凰的尾羽形式好像是明清的样式,先秦时期的楚凤纹可不是这样子的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00:14:00 +0800 CST  
五正色中的赤色在有的文献中与“朱”是通用的,有的则有所不同。
“朱”主要指的是矿物染料中的朱砂色。


许多用画绘方法做纹饰的织物会用朱砂作为颜料。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12:22:00 +0800 CST  
另外就是植物性的染料茜草。

根据浸染次数不同可以得到不同深浅的红色。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12:25:00 +0800 CST  
楚国地处南方,属火,故崇尚红色。《墨子.公孟篇》记载楚王朝会时所穿的礼服就是红色的,“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绛,颜注:“赤色也,古谓之纁”,《说文》曰:‘‘大赤也”。《说文》段注曰:“大赤者今所谓大红也”。可见绛为深红色,‘‘绛衣博袍”就是深红色的宽袖大袍。





所以楚王有件红色的朝服其实是没错的,问题在于颜色过于鲜艳了。
总觉得楚王画风跟其他人不太一样,服装师你故意的吗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21:50:00 +0800 CST  
另外说一下,其实这种鲜艳的颜色在唐朝就非常流行了。
因为人们发现了用红花染色的方法。

好像能够染成这个样子。
所以楚王的服装颜色其实穿越了一千年啊!!!!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21:55:00 +0800 CST  
刚刚发现,这件衣服领缘上的纹绣还是用了这个复原图,按照考古实物的叫法应该称为蟠龙飞凤纹吧。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7 22:16:00 +0800 CST  
8一个跟服饰无关的细节吧。
这个柱子上好像用了楚系青铜器上的蝉纹。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8 00:09:00 +0800 CST  
蝉因其居高食露,有高洁之义,颇受古人喜爱。春秋时期作为配饰的玉蝉十分流行。
器物上的蝉纹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域,后来传入楚国。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8 00:13:00 +0800 CST  
刚才刷微博找图时发现了这个,表示受到了惊吓。




但、是,这件衣服好像还不是没道理,待我喝口水压压惊再8.

楼主 ljsd1218  发布于 2016-05-08 11:54:00 +0800 CST  

楼主:ljsd1218

字数:12890

发表时间:2016-05-05 06: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05 00:10:14 +0800 CST

评论数:5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