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龙

你这段说得相当不错,好的地方我就不奉承了,说说问题在哪吧。印象中确实听过传说欧洲的龙喜欢收集黄金首饰,中国的龙有没有这个爱好不知道,只听说向龙求雨都送猪头,不知道为啥。不管这些,且当事实就是如此。龙如果收集黄金首饰的目的,最先肯定的它不是自己带,尺寸不合适,而且也没人见过龙带一脖子金链子,拿金属充饥的可能性也不大,答案很可能如你所说,需要黄金在体内进行化学反应,进而产生飞行能力。拿问题就来了,龙所需黄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总不能一开始就从人类手里抢吧?脱离人类,龙是如何从自然界获得黄金的?化学我是不懂行,但感觉上如果要和水产生某种未知的化学反应,而且产生能把成百上千斤的重量推向空中的能量,总不是一个戒指能搞定的问题,需要的黄金量可能很大。那在人类学会冶金技术之前,龙怎么获得黄金?野外自己找吗?已知自然界获得黄金只有两个渠道,一是河流中的金沙,二是金矿。
龙在金矿里自行开采黄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金矿中的黄金是肉眼不可见的,需要通过高温冶炼才能获得。如果龙需要黄金在体内做化学反应,那它自然有分解黄金的能力,但必须在体内。道理上说不通,龙每天吞噬成吨的金矿石,然后分解出来几克黄金吗?写到这估计很多人都和我想到了同一件事,龙会喷火啊!这不就对上了吗?龙喷火的初衷可能就是为了冶炼黄金啊!感觉上是这样,是事实并非如此。提炼黄金是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用火烧矿石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古代淘金冶金技术还不够狂热的古代,或许很多河流里经过时间的累积沉积了大量金沙。龙如果通过潜水在河底吞吐泥沙,还真有可能获得足够支持飞行的黄金。毕竟龙的特征很适合下水,而且有须,对于龙这种大型生物而言,须或者触角应该是没用的器官,但如果说用来在河底探测黄金就通顺许多了。后来人类开始使用黄金制作各种首饰器件,而龙又是对黄金相当敏感的生物,从而和人类发生争端,这在逻辑上也说得通,这同时又解释了现在为什么鲜有龙飞腾的目击报告了,因为河里的金沙被人淘得差不多了,龙无法获得足够的黄金,长距离飞行也就相当困难了,只能像我说的蹦得高一些,一切都通了!


以上是我在你的观点上想象出来的细节,算是基本合理了,不过终极问题来了。无论怎么解释,黄金在自然界中都是极度稀缺的资源,龙就算可以自行获得,也必然是费时费力的工作。那为什么要这样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获得黄金,进而帮助飞行,龙为什么要飞行?如果飞行目的这个问题无法解释,那之前的假设就全部等于放屁了。


我之前已经反复论证(姑且用这个词吧,不要脸一回)过龙的飞行是无异议行为,目的可能就是为了炫耀能力获得交配权。如果顺着这条线做解释,那龙可能并不需要经常飞行,只是到交配期的时候会偶尔有飞行行为。这样,对黄金的需求量就不会很大,也并不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黄金。如果龙的发情周期很长,一条雄龙在漫长的交配期间隔中想积攒足够支持一两次飞行动力的黄金量也应该不是难事。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龙能考黄金在体内反应获得飞行能力,体内必然要有复杂且在今天我们看来相当先进的生物器官,而且在龙的外形特征上也或多或少都需要具备飞行条件。一种生物为了交配所演化出特殊的身体结构很合理,比如说我之前提到孔雀的尾巴,但如果说这种生物全身的各个器官需要同时组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感觉上就有点扯了。尤其在雌龙的角度,雌龙是不需要飞行的,那很多我们在为增加雄龙飞行合理性而人工添加的生理机能就可以取消了。这就导致了雌雄龙生理功能的极大差异。


要知道,物种繁衍有规则可言的。两头牛之所以生出来的还是牛,原因在于这两头牛都是牛,有点瘪嘴是不是?简单说,因为雄牛和雌牛在体貌特征生理功能上基本相同,所以产生的后代也不会有太大差异。假设同一种生物的雄性和雌性生理差异过大,一定很难保证后代到底从雄还是从雌。是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后代也必然分雌雄,雌的从雌,雄的从雄问题就解决了。但高等生物之所以演化出雌性交配的繁殖方式,而不选择单性繁殖,原因就在于打破DNA的单一性,避免所有同种生物具备完全相同的DNA,原因可能是抵抗疾病,我就不细说了。总之,两性繁殖的方式所产出的果实是有不可控性的。两条龙交配繁殖,难免就会产生不具备飞行能力的雄龙。当然,这也不是无解。因为雄龙在交配期会有竞争,飞不起来的雄龙按照进化论就会被淘汰,他的错误基因也不会被传递下去,竞争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总是隐约觉得,如果雄龙和雌龙的身体差异过大,结果总是不乐观的,至于科学根据我现在还没找到。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5 16:06:00 +0800 CST  
卧槽!精品嘞?没人看,本来我都准备弃坑了,突然给加了个精,这回骑虎难下了,好开森!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5 16:11:00 +0800 CST  
既然都精品了,我得对得起这两个字,再来一段吧。
因为是边想边写,没有草稿,所以想到哪说到哪,71楼可能是我思维奔逸加上讲话啰嗦,导致有盆友可能没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楼我简要说明一下。
首先,我真是没有让谁找出龙不存在证据的目的。不存在怎么证明,不存在还证明个毛呢。这贴本身就是我个人闲来无事磨磨手指,不关乎龙具体存在与否,就算存在我也没能力去找。
其次,在71楼我还是想给看官们提供一种看待未知问题的方式。龙这种生物之所以被主流观点认为是虚构的,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形象上,龙这个形象确实太过荒诞不经。但就单凭看了一眼,认定是虚构的,明显这不符合对真理认知的态度。龙这个形象不管是一次性成型,还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为的更新变化,既然我们赋予了它上天下海的能力,必然也要给予它相应的形象特征。好比欧洲的火龙,如果打算让人知道它能飞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装一对翅膀上去,但中国龙没有。看起来欧洲龙的真实度就是高于中国龙,但我觉得结果恰恰相反。中国龙没有翅膀,显而易见并不是古人无知压根不知道飞行得靠翅膀。如果龙作为图腾,只是人们美好想象的产物,而后成为帝王象征,是不是应该给龙加上翅膀才够霸气?但事实是龙就是没翅膀,而且给不出原因。所以我倾向于反向证明,因为龙这种生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人见过,它就没翅膀。
最后,还是一个我的个人观点。在探讨龙话题有关考据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适当区分史料和传说,记录和艺术品?我个人觉得有关龙的各种信息中,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目击报告,其中必然也有真伪,但作者的可信度很高。其中假的作者顶多是骗子,但真的作者绝对不是艺术家。艺术家这种生物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是必须要尽量回避的,最好锁在笼子里,因为艺术并不反应真实。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数大型宫殿的雕刻、织造。绘画作品的作者都没见过真龙,以他们的作品作为蓝本去分析问题,或许会走得通,也或许是死胡同。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龙形象都是艺术品,按我态度都不用参考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是说不能孤立的从某件或某类艺术品上文章,但不妨碍我们从海量艺术品的形象中去伪存真。艺术家本身或许没见过龙,但艺术家也是人,他们所描绘出的龙形象不代表真实,却也不一定代表不真实。发现问题的乐趣就在于此,如果有关龙的问题不足够复杂,聪明的大有人在,早就没人谈论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5 16:45:00 +0800 CST  
最近工作上出了点问题,这个砍儿貌似是过不去了。麻醉一下自己,与其撸管伤身,还不如写点什么来得健康,继续写吧。
写点什么呢?我没写过书,也不知道怎么把握节奏,感觉上如果再以这个速度往下写,过不了多久也就没什么可写了,毕竟有关龙的可靠资料基本没有,传说也就半张A4纸的文字量。所以这一段我斗胆兑点水,胡思乱想一下,主要的灵感来源于“龙生九子”,不喜欢看纯扯淡就不要看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俗语应该都听过,不过还有句话叫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前一句应该说挺符合我们今天共同认可的生物常识,后一句神话色彩就比较浓重了。如果把“龙生九子”给个合理的解释会不会很有趣?
龙的外形特征似乎是集合了很多动物的特点,是个综合体,所以感觉上龙会有各种动物的优势。那龙会生出龙吗?这不废话吗?也未见其是。总觉得龙生九子的故事好像里面掺杂了一点哲学成分,完美的父母未必能生出完美的后代。不知道是不是从龙生九子的故事演化而来,好像也有传说中提到龙可以和任何动物交配,交配后生下的动物也或多或少有龙的特征,但不完全。这个很难让人认可,毕竟一条龙抱着一头猪或者一只鸡后入式交配的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之前我一直重点强调的是龙的飞行一定跟交配有关,我给出的答案是炫耀力量,其实这只能是答案A,答案B我以后还会提到,今天先不说。接下来写的完全是在这基础上的纯想象,不算数。
从龙的外观看,具备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也具备水生动物的一些特点,总之感觉应该不是哺乳动物。如果更接近爬行动物,那两条龙交配完或是产蛋,或是直接产子,或是卵胎生。大多数爬行动物都是没有育雏行为的,生完基本不管,幼体自生自灭。发挥一下想象,假设龙是生蛋的,蛋里孵出的有没有可能并不是龙?为什么不是龙?龙这种生物我们看起来是威严不可侵犯,但如果把它的身体尺寸缩小百倍,一条十几二十公分长度的幼体龙是个什么效果?大多数爬行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区别只是在尺寸上,外观形态上非常接近,比如说蛇,龟,鳄鱼。但从龙的外形看,比如说獠牙,这是要经过换牙的结果,不可能生来就是这副牙口。还有角,角基本属于性特征,幼体龙也不适合有。再就是爪,这种鹰抓在尺寸不够的状态下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我们总不能假设幼龙是靠吃昆虫为生吧?
所以呢?我们不妨把龙的幼体想象成天生带有“保护色”。什么保护色呢?即龙蛋里孵出的可能不是小龙,而是平常所见的龟鳖蛇等等,至于具体是什么,龙爹妈可能也不清楚。我们可想想象成龙的基因里携带了多种不同生物的基因,哪种显性是随机的,或者根据温度环境变化有一定可控性。它们在幼体阶段会混迹在普通动物群体内。我们常说动物成精,怎么成精?活的长,怎么活得长?修炼,怎么修炼?不知道。设想一条蛇一只王八能怎么修炼?怎么修炼它平常也就是吃饭喝水,到时候准死。混进王八圈里的某只小王八很可能就是龙种,它在外形上跟其它王八并无两样,只是它体内携带了龙基因,需要这一身保护色渡过龙的幼年阶段。而龙的这个幼年阶段或许很长,甚至几倍于其它普通爬行动物,于是就造就了某只动物比它的同类活的要久最后化龙的故事。要知道,野外生存的动物绝大多数的死亡都非正常死亡,或是被捕杀,或是年老体衰受伤,未待寿终正寝而被饿死。伪装为其它动物的龙极少最后成龙可能也都是在幼体阶段意外死亡了。成功存货的有可能经过变态期,最后变成真正的龙。


如果龙更接近于水生动物,比如说鱼类,那可有得说了。说什么呢?体外受精呗!龙可能只有雄性,没有雌性。龙飞行在云里的目的就是在云中散布自己的精子,然后精子会跟随雨落到地面汇入河流。这些精子中会有很少一部分在恰当的时机地点遇到正巧在排卵等待受精的雌鱼,于是故事就发生了。因为龙在空中排除精子后,精子随波逐流遇到鱼类等卵子的机会是随机的,那龙的精子具体和哪一种鱼的卵子结合也都是听天由命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有很多品种,有个体差异,因为精子是龙的没错,卵子的来源多种多样。具体怎么回事有兴趣的就自己联想吧。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5 20:19:00 +0800 CST  
得感谢这位盆友的回帖,而且还辛苦列出了15项。其中有几项我不太明白,还希望解答一下。


1,龙是一种稀奇的生物,真实存在。外貌和画中一样。
3,如果营口是真实的龙,则龙的脊椎29节左右。


你知不知道人有24块脊椎骨,人可是没有尾巴的。如果龙的脊椎数是29,连狗的数量都达不到,怎么弯曲?拉长单块脊椎的长度吗?长颈鹿的颈椎骨数量跟人相同,都是7块知道吗?拉长脊椎骨造成的结果就是长颈鹿脖子的状态,无法大角度弯曲。一条只有29节脊椎骨的龙怎么能达到你在第1点中提到跟画中一样的效果?


5,以营口事件为准,营口坠龙案件,弄翻三只船,工厂房子卷坏一半。把停在火车厢推到了铁轨外,九人死亡。
可见,龙的破坏力大,威力大,但是龙性情不凶猛,极少伤人。
6,龙游浅滩遭虾戏,龙无水就是任人摆布的小泥鳅


既然龙无水就是任人摆布的小泥鳅,为什么还有第5点中描述那么大的威力?工厂的房子建在水里吗?火车铁轨也铺在水里吗?死亡的9个人也都在水里?




10,龙主要的活动空间在水中,其次是在天空,基本没有关于龙生活在陆地的记载.
11,龙应该爱生活在洞穴中,水多的地方。
15,古人饲养过龙,把龙养在井中。也有很多古文记录龙爱躲在井中。




到底龙是在水中还是天空还是洞里?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水井的具体构造。大多数水井都是自流井,说白了,就是在地面钻个洞而已,井下也鲜有可以容纳动物活动的空间,即使有的井会采用口小肚大的结构,但伸缩尺度毕竟有限,龙在井里必然只能保持一个很别扭的V字型姿势,这前提条件还是龙的直径必须小于二分之一井的直径,尤其这点再结合你第3点提到龙只有29节脊椎骨,要想让龙进到一口井中,难度真的不小。再者,既然有井,必然是缺水的地方,没人会费劲在水边打井。你说龙喜欢躲在井里,又说龙离不开水,难道龙是飞着找井,然后降落钻进去,再在空荡荡只有水的井里保持一种难受的姿势,图啥呢?
古人开井的目的一是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取水,二是井水都是经过泥土过滤适合饮用,井水只会流进是不会流出的,你懂吧?把一条龙放在井里养着,吃也在井里,拉也在井里,井里面积有限,你能想象是怎么一种状态吗,能养活吗?按照你在第5点的描述,龙的威力如此惊人,能飞,能下水,能钻洞,一口井怎么能关住龙?还不是分分钟就上来的节奏?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5 21:23:00 +0800 CST  
@异变蜥蜴







这是几张随便在网上搜索的爪子比较清晰的变色图片,你觉得哪一张在什么角度上比较像龙的爪子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6 17:51:00 +0800 CST  
明天有事,所以得早碎,少说一点吧。
上次说到了欧洲的喷火龙和中国龙,今天就再继续说说。欧洲龙和中国龙最大的区别在哪?不知道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哪,我个人还是纠结在翅膀这个问题上。中国龙和欧洲龙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四肢动物,而另一个是六肢动物。为什么我对脑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应龙说嗤之以鼻呢,道理就在这。不管龙是否真实存在,即便是在神话体系中,龙作为统一物种区分具体品种无可厚非,但不同品种不能差异太大,一个四条腿,一个六条腿怎么能是一种生物呢?或许有人说龙的翅膀不是腿也不是手,这你还真别跟我较真。无论龙的翅膀是羽毛的还是翼膜结构,必然是手脚进化而来,羽毛的肢端会有残指,翼膜的手指就摆在那,清清楚楚。
我曾经听过一种分形学解释人体的理论,忘记哪听的了,我觉得很有道理。它的中心思想是事物的自相似性,大概意思就是说包括生物在内大多数自然事物的正题和具备是一样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树,一棵大树的形象摆在那里,我们随意剪下它的一根树枝,树枝的枝杈分布情况和这个大树是类似的,只是缩小版。衍生到生物,比如说人体。人体有一个躯干,从躯干中长出一个头部和四肢,一共五个,再到四肢的末端,又分别长出了五根手指和五根脚趾。我对这个理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它最后提到了外星人,说有的外星人照片一看就是假的,原因是那些外星人一伸出手,只有三根手指。仔细想想貌似说得有道理,四肢加一个头,大多数高等生物,比如说猫和狗以及鸟类确实都是五根手指,有的退化了但不等于没有。我心里明白,写到这一定有人会说有蹄类怎么解释?昆虫怎么解释?说实话,我解释不了。我提出这个理论也没打算证明六肢生物都是假的,况且我本人也喜欢解剖,基本也明白六肢生物不是不可能存在,只是感觉上如果世界上存在六肢的高等生物,可能就是批量的,不会只有龙这么一个单一物种。比如说马,只有四条腿,没有手,但如果马变成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想做什么绝对是更方便了。六肢相比于四肢在进化理论框架内是绝对不占任何劣势的,为什么就不存在?
如果假设欧洲龙真实存在,那它的翅膀就一定是前肢进化而来,为了飞行演化为翅膀。那就应该有没演化成翅膀的,六条腿在地上跑的生物存在,但事实上没有,甚至很少有人想象过不带翅膀的六肢生物存在,这都不太符合逻辑。相比之下,是不是还是我上次的结论更为合理呢?欧洲的龙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因为人们需要它飞行,所以赋予了它翅膀,只是忘记了去掉它的前肢。大概查了一下,现代也有很多有关欧洲龙的文艺作品,估计是为了让龙的形象更具真实性,欧洲龙确实只有两条后腿和一对翅膀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反观中国龙,千年对龙形象的修改,中国龙始终没有披上翅膀,这确实让我很欣慰,也确实为龙的存在增添了一抹希望。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7 00:36:00 +0800 CST  
今天既然有人在帖子里提到了走蛟,那我就借题发挥,写点我的想法吧。
大概看了几个走蛟的“案例”,总结了几个共同点。首先,地点肯定是有山有水。然后,必然是大雨洪水。再后,毁坏山石树木农田和民宅。最后,但凡走蛟的故事都是有头没尾。
走蛟的故事类型一般都是先介绍当地的人文地貌,大致都是深山老林地广人稀的地方,然后形容当时的气象条件多么恶劣,通常是那一夜,电闪雷鸣,那一夜,我伤害了你... ...之后就直接把镜头切换到村里的老前辈讲述那古老的传说,从头到尾一般蛟龙都不会露面。走蛟的故事相比于飞龙的目击报告是相当不负责的,飞龙的目击报告无论真假,龙肯定得出镜了,而且可能还会掉几个盆大的鳞片留纪念,而走蛟就是山塌了,树到了,谁家房子没了,蛟连个影都不见,很是让人奇怪。毕竟按照老先生们的说法,蛟基本上是幼龙,或是等待成龙的蛇,再或是本事还不到家的龙,总之赶脚在前辈们的印象中,龙是神级的生物,蛟虽然很厉害,但基本还属于凡间的动物,所以可以肯定蛟是肯定没有龙牛逼的。那龙这么牛逼的动物尚且偶尔在天空露个面,蛟却遮遮掩掩耍大牌没人见过真面目,这是不是有点扯呢?
再来说说走蛟故事中蛟为啥要走?无可厚非,蛟肯定是有事没事都在水里呆着的动物。无论是下大雨,发洪水,蛟又不怕水,走个啥劲呢?听过发洪水前野生动物迁移搬家的,没听说过鱼跑路的,蛟作为水生动物没理由要走。就算走,往哪走呢?
大致看了一圈,走蛟传说大概就是说成了精的大蛇或者蛟要变成龙。怎么变龙呢?其实很简单,跳起来就行了... ...完了吗?完了!关于走蛟变龙的问题,在许多年前我是这么理解的,一条蛇活了很久,文化水平什么的都够了,于是赶上一个雷电交加的日子到山顶,站好了,等雷劈,劈中了就变成龙灰起来了。后来我发现我理解的好像有点问题,确切的说是理解反了,姿势水平够了的蛇好像不是要找雷劈,而是躲着不让雷劈,这叫做渡劫,真被劈上的就死了,叫渡劫失败,只有没被劈的才能化成龙。至于具体怎么化龙,以我目前的理解能力,好像是一蹦,然后就成功了。
所有的走蛟的故事都是没有同一时间轴内结尾的,啥叫同一时间轴内的结尾呢?就是故事有开始的时间,有结尾的时间。走蛟的故事开头的时间都是准确的,但都缺少一个时间来做结尾。比如说在某时某地,发生了走蛟事件,然后开始描述大雨大水,多少山林树木房屋被损坏,紧接着老前辈就出场说走蛟巴拉巴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蛟具体什么样,蛟具体怎么毁坏公共财物的,蛟走了之后去哪了,到底是化龙灰走了还是让雷劈死了,一概没有交代。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7 18:16:00 +0800 CST  
仔细分析各种龙的目击报告和走蛟新闻,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类型片即视感。龙的目击报告通常都是纪录片形式,铺垫比较长,但都能做好以目击者的眼神为准绳,里面不会夹杂过多怪力乱神的东西。走蛟新闻通常都是两段式的大片节奏,什么都不提,第一段上来就是山崩地裂海枯石烂鬼哭狼嚎爹死娘嫁人节奏的灾难片场景,正当你看得一头雾水好奇肿么了的时候,第二段魔幻现实主义拉开序幕,一位长者深吸了一口气,讲述了那狼狼阿狗以前的故事。
相比走蛟故事,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大多数龙在天上飞的目击报告。谁都可以说龙的产生就是因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想象力太过丰富,但谁也不能否认确有一些古籍史书甚至县志真实提到过龙的存在。而所谓的走蛟呢,事件基本都发生在村里,口述的人基本都是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半条腿都进了棺材的纯农民。我这里没有半点歧视农民的意思,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些所谓的目击报告的可信度真的很低,文化水平什么的不重要,但人的见识很重要。就好比在未确认生物吧你随便发布一张现实存在的生物,哪怕外形再奇怪,半个小时内准有人给出名称,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但如果把这样图片印在某张城市报纸上,再加上个玄幻的标题,那就可能爆炸了,因为大多数人没见过。我第一次听说走蛟,不夸张,感觉是跟天狗吞月是一样的故事,从来都没有过想去探察细节的欲望,明摆着是扯淡。
当然,以上我所排斥的走蛟,限于目前所听到大多数的新闻或民间报道。对于“走蛟”这两个字本来的面貌,我觉得还未必是假。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7 18:36:00 +0800 CST  
吃了个饭,喝了口酒,继续写。
上回书说到走蛟,走蛟就是蛟或蛇要化成龙,这个故事基本可以肯定就是扯淡。原因是走蛟的目的和过程完全挂不上钩。如果要化龙,为什么偏偏要赶上大雨洪水?平常的河水池水不够折腾吗?或许是这样,但并没有记录指出走蛟过后水量锐减,所以这点不可能。反复琢磨走蛟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没发现蛟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它这么做想要个什么结果,或者说走蛟发生的这些事对结果有什么帮助,很奇怪。按照乡民们的说法,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蛟或者大蛇在做投名状给谁看,但在科学角度解释不过去。反倒是经过思考后,我的另一个想法比较靠谱。
大家可以自己百度几个走蛟的报道,多读几遍,看看自己有什么感觉。我个人感觉,从事件发生的特征看,与其说是蛟主动要走,莫不如说是蛟被动被冲走的。蛟为什么要破坏树木民宅,没有人主动要捉它,不是要靠山地树木民宅囚禁它,所以不会是反抗行为。捣毁树木民宅后,也鲜有听说蛟吃了多少动物和人,那也就不是捕食行为。什么都不是,只能解释为是大雨洪水导致山洪或者泥石流涉及到了蛟龙的生存区域,受到惊吓后,或是主动逃离,或是被大水冲出,过程中肯定涉及到挣扎。被洪水乱冲的蛟龙因为体型巨大,挣扎中无意识状态下毁坏了一切靠近它的事物,这就说得通了。最后洪水肯定是要汇聚大大河的,蛟龙也随着洪水进了大河,也就没有什么后续了。表面看起来,这么解释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推敲细节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先说走蛟的这个蛟到底是什么?如果是蛟或者龙,那就不必讨论了,我也讨论不出啥。重点是它到底是不是蛇。不废话,我个人感觉肯定不是蛇。当然,这里我说的只是走蛟事件中的蛟不是蛇。蛇有多大,蟒蛇有多大,各种蚺有多大,未确认生物吧的朋友估计都比我心里有数。能四舍五入够到十米的水蚺,顶多也就人的大腿粗细。要是等比例再往上加,人腰粗的长度可能就要过20米了(通常生物的体积与长度比是体积每增加一倍长度要增加四倍)。想想,我们正常居住的6层民宅,高度也不过十八九米而已。这个长度的蛇,人腰粗细,头的尺寸也超不过一个标准盆。如果要得到一条水桶粗细的蛇,那它的长度很可能要超过40米。这个长度体积的蛇能够达到动一动身体就树倒房塌的效果吗?应该不可能。那需要一条多大蛇才可以呢?得至少要传说中走蛟的蛇光眼睛就跟灯笼一样大的才行?那一个水桶能不能装下两个灯笼呢?说眼睛跟灯笼一样大确实有些夸张了,就说能够造成大规模建筑破坏的,这条蛇的粗细至少要在直径70厘米左右,长度很可能要在80米上下。这么大的蛇可能吗?从非洲到美洲,传说中的巨蛇也不过十几二十米,顶天三十米都没人信。中国境内还不是无人区,都是农村近边,能有长到80米的蛇?这个蛋有点扯得过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7 20:02:00 +0800 CST  
好滴,难得有观众,既然有镁铝想看,辣我就继续更
继续谈走蛟。之前已经用大量篇幅阐述过龙不能在陆地行走的理论,貌似好像没人提出反对意见,那索性就把它套在走蛟事件上。走蛟是不是化龙的过程很难说,至少在表面看来,走蛟也只是引用化龙的传说而已,具体过程上没有任何跟化龙有关的内容,所以这点以后再谈,还是在已知条件范围内探讨比较有意义。
上一篇帖子我给出了蛟是被动而走的可能性。这篇换个思路,假设蛟是主动走的。为什么要走呢?如果说某一地区有蛟龙存在,也就说明这里有适合蛟龙生长的环境,或是江河,或是湖潭。蛟要走,可能的目的有很多种。可能是这里的生活环境不适合蛟类生存了,有生存危机,必须离开。也可能是是这一地区没有异性存在,走是为了寻找异性,还有可能就是出去溜达溜达,总之有很多种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为什么要以下大雨发洪水为依托呢?明摆着,可能蛟就是龙,根本不能上岸,也可能蛟是幼龙,纯水生。因为生活的水域可能是死水,并没有出口,所以想达成离开的目的就必须要等洪水把陆地也变成水面,那自然就可以随水而行了。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注意到的。第一,如果蛟龙要借洪水离开,说明这个区域是蛟龙的原生地,它很可能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里。那问题来嘞,为什么走蛟事件频传,而有蛟龙长期驻扎的事实却鲜有报道?洪水是小概率事件,按照有走蛟传闻当地村民的尿向,如果有这种大型生物就生活在自己周围,没理由不去围观,而十几年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来了蛟龙只出现一次就每每被捉典型了?这不符合常理。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蛟龙损毁了树木房屋,动静太大才被发现的。那我得说,大多数走蛟事件中都只是提到了自然和人工环境被破坏,并没人目击蛟龙是如何动手的。
第二,那些在走蛟事件发生后跳出来解释这个古老传说的前辈很值得留意。他们既然知道走蛟,也就说明蛟曾经走过,他们或者他们的祖辈见过。那既然蛟已经走了,这回怎么又走了?如果这么算,动物成精貌似也不是件很有难度的事了,走的这条是已经成了的,山里那些半成不成的还有很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走一个?反过来想想,难道走蛟真的只能走吗,会不会有来蛟的情况呢?大雨洪水把一条远方的蛟龙带到了本地呢?如果我们只是根据传说加上看起来就问题多多的报告来对走蛟事件进行分析,那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想要了解事情真相,一切还都得从龙的本质谈起,仔细分析问题才会明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7 21:54:00 +0800 CST  
前几天楼主是因为没钱粗门所以蹲在家里更贴,今天实在憋得蓝瘦,出去公园转了一圈,苏服多了,继续更贴吧。
100楼的朋友又提到了龙的飞行问题,看来他对龙到底是肿么飞的真是很感兴趣。但我真没本事解开这个疑问,至少现在还没想出来怎么解释。说实话,说龙是腾也好跳也罢,只是我抱着怀疑态度提出的一种可能性而已,并不是定论。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跳跃的原因是它只关乎力量,理论上说只要龙的力量足够,跳到云层没问题,跳到太空都没问题。其中比较难解释的是跳跃效果。跳跃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起跳开始的上升期,第二阶段是上升到最高点后的滞空期。第三阶段是滞空结束后的下落期。上升和下落期在龙身体离开地面的整体时间长度中肯定是占绝大部分,如果没有其它辅助控空方式,龙的滞空时间必然很短。如果从目击报告看,绝大部分看到龙的状态都是滞空阶段,但却很少有人看到龙起跳和下落,这很明显不符合统计规律了。
那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否定龙是靠跳跃“飞行”呢?我个人觉得还不足够。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鸟类靠什么飞行?没错,是翅膀。那有翅膀的就一定能飞吗?不见得,鸵鸟就不能飞,企鹅也不能飞。我这并不是在抬杠,鸟类飞行翅膀绝对是第一要素,但同样需要其它复合要素,所有要素累积到了一起,鸟类才有可能离开地面。最明显的证据,猫和狗这些动物经过训练可以做很多看上去有人类意识的事,比如说拉屎,经过训练会用马桶的猫狗多得是,用完还知道冲水的都有。许多鹦鹉的智力水平是绝对不逊色于猫狗的,但再聪明的回鹦鹉也很难通过训练改变它随时随地排泄的问题。起飞前排泄是鸟类为了飞行所必须习得的特点之一。
再回到龙的话题,如果我们总是从单一的方式去满足龙的飞行条件,可能永远得不到真实答案。比如说鸟类用翅膀飞行不假,但大多数鸟类在起飞之前也都是需要一个跳跃动作来产生一个势。我们都知道蝙蝠在平地是无法起飞的,也须要有一个高度才能完成第一个扑翼动作。所以说大部分看起来靠挥动翅膀就解决了飞行问题的生物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龙也是一样,你认为它是靠喷水,喷气起飞,我认为它是靠电或磁悬浮升空,他认为它是靠魔法,难道龙的飞行方式就必须是单选题吗?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9 17:49:00 +0800 CST  
我个人觉得龙起飞的原理可能并不止一种,很大可能是集合了两种以上都不足以维持龙飞行的方式,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结果就等于一了。毕竟从龙的体型条件上,无论你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不像是为飞行而生的。
接着刚刚的话题,还说起跳。印象中好像有说法说相对自身大小跳得最高的动物是跳蚤,不考虑其它只测量起跳高度,跳得最高的还真没具体留意过,黑斑羚?薮猫?不知道,但我个人总结了一个听起来比较搞笑的规律,所有动物都无法起跳到足够摔死自己的高度。所有动物都能做到无论跳多高都能安全着落,我物理真的不行,希望有物理达人能给解释一下为啥。
如果龙可以跳起到云层,云多高还真不知道,感觉上怎么也得几百米小一千米的,如果按500米算,假设龙的长度是10米左右,那龙的起跳高度就达到了身体长度的50倍。听起来是有点悬,但跳蚤可以跳起30厘米,而身长只有1毫米,起跳高度是身长的300倍。那就说明龙一定可以跳到云里了?不一定,毕竟体量摆在那里。那我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说了,个人是比较倾向于龙不会飞,只是跳得高的观点。接下来说的可能有点绕嘴,更绕脑,龙如果真的跳上了云层的高度,下降可就完全处于无动力状态,如果龙的体重和看起来的感觉差不多,那掉落地面可就不是摔死摔不死的问题,而变成能摔多碎尸块和内脏崩多远问题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龙一个比看起来轻得多得多得多的体重,体重轻了,那就跟跳蚤蚱蜢一样,跳多高都不会被摔死。但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龙并不是我们手工DIY的玩具,用铁做完为了减轻重量换成铝的,或干脆用泡沫。龙无论是飞行还是跳跃,都需要肌肉来完成(你要硬说什么高科技,很轻的肌肉我也真没辙),一般认为肌肉的重量是脂肪的7倍左右,让一块肥油在天上飞难度尚且不小,更别说密度大于脂肪的肌肉了。这个问题不光关乎跳跃,终极BUG直接指向飞行。如果龙在空中因为某种不可控原因无法支持飞行了,那坠落地面别说还能存活,能完整的龙已经算中彩票了,那为什么没听过龙从天上掉下来摔碎或摔死的案例呢?
或许有人会在这点上给出解释,龙或许在天上知道要飞不动了,缓慢降落,不可以吗?的确可以,那情况可能是这样的:一条龙的飞行方式是靠吸收云里的水气再喷出体外,它在云里正飞了,突然感觉周围的空气肿么有点发干呢?好像不太好吸了呢?大事不好!再这么下去我就没法飞了,这么高掉下去岂不是得摔死?不行,我得赶紧降落。于是龙开始脱离云层往下落,终于回到了地面。落到地面之后呢?虽然是迫降,但总归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怎么落下来就瘫痪动不了呢?难道大多数目击报告中的龙都是因为没算好环境有变,然后紧急降落,而且都整齐划一的降落到一个摔不死的高度,彻底没劲了,安全落地?这是不是太扯了呢?
如果龙作为一种有完全飞行能力的动物,必然不会因为各种原因经常失事。这个问题我之前就论述过了,如果龙必须要靠水气等等气象因素飞行,那就必然不可能长距离迁徙式飞行,充其量也就是垂直升空,说白了就是在天上玩玩,一会还得原地下来,毕竟飞远了一旦不行了,落哪就不一定了,降落地点如果环境不适合,事就大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9 18:36:00 +0800 CST  
从龙的目击报告看,龙的数量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但就是在为数不多的龙类目击报告中还存在大量坠龙事故。这就直接说明了龙就不可能是一种具备完全飞行能力的动物。或是只能依靠小范围内的特殊气象环境飞行,或是如我所说只是跳跃,但无论如何,龙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失事率很高。这就又回到了龙为什么而飞,飞行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理解龙是怎么飞的,两个问题没有因果,但有绝对先后关系。


龙为什么要飞,我以前提出过一种可能了,具体多少楼懒得找了,有兴趣的从头看吧。今天既然又说到这,那我就再给出第二种假设。这里需要先声明,这第二种假设不是我的想法,而是出自未确认生物吧的一位吧友。礼貌上引用应该注明出处,但是我很久以前看到的,不是主贴,是回复,刚刚找了一下,实在是没找到,这位吧友的名字也没记住,所以没办法了,只好声明一下。


我原本对于龙飞行的原因给出的看法是争夺交配权,炫耀力量,可以解释得通,但有瑕疵。最明显的瑕疵是,如果一条雄龙在天上飞,那地上必须有一条雌龙仰头看着。如果这条雄龙在飞行过程中遇到上一楼所说的意外情况掉下来了,雌龙会很尴尬。肿么办?是伸手帮这个装逼犯一把还是转身离开呢?按道理说雄龙在天上炫耀,雌龙应该就在地面不远的位置看着,但目击报告中很少出现两条龙,特别是一个飞一个看着的情况。毕竟,如果说目击者正巧在龙的掉落地点,理论上这个地点应该也是雌龙围观的地点。
那位吧友给出的观点也是跟交配有关,不同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没场景中为什么通常只有一条龙出现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龙的飞行目的很可能是分泌或散布某种信息素。简单说,就是一条单身龙在找对象。说到信息素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昆虫,因为我小时候养过蚕蛹,很多蚕蛹蜕变成飞蛾后一定雌雄都有,那怎么分辨呢?大多数饲养爱好者应该都有这个毛病,数一多最先想到的就是区分公母。那时网络还没这么发达,也没处找资料,只能靠自己观察。最后让我发现雌蛾和雄蛾的触角不一样,雌蛾的触角类似一般昆虫的触角,就是两根光秃秃的须,雄蛾的触角差异就大多了,一根须上又长出很多毛毛,和触角一起组成了柳树叶的形状。后来通过看资料明白,雄蛾的触角就是为了寻找雌蛾探测某种信息素。


龙如果真实存在,那必然是种行踪非常隐秘的动物。我们找不到龙,那龙和龙之间互相怎么找到呢?如果一条雄龙或雌龙达到性成熟后,怎么寻找异性呢?这是个问题。假设龙是生活在地面的,一条龙脱离了隐匿自己的环境搜山检海找对象,估计早就被人类发现了;如果龙是生活在水中的,江河湖海可不都是贯通的,平时看不着异性,想找的时候就更困难;如果龙是生活在天空的,空中是没有任何路线可言,要在广袤天空中俩龙遇上,无异于大海捞针。


按照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说法,龙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在水里,或者至少有水的地方。假设一条雄龙要找到一条雌龙交配,单凭肉眼去找,那不用找了,撸一辈子吧,准找不到。如果靠气味呢?大多数猫科和犬科动物都是靠气味找伴侣,但我个人觉得龙同样做不到。第一原因就是龙的数量问题,首先要分布广泛,两条龙的活动范围必须要有重叠才可能实现相互找到,但以龙目前的分布情况看,基本不可能了。还有什么方式能传播信息呢?声音,像海里的鲸类一样。龙可以吗?应该也不成,毕竟按照目击报告,大多数龙都不在海里,而是内陆地区。湖和水潭就不说了,就算是江河也和海洋的情况不同,海洋是只有海水的开阔领域,所以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很远,但江河都是有河道水道的,与其靠声音还不如用眼睛和鼻子找了。排除了以上几种通讯方式,可能那位吧友给出利用信息素的方法才是比较合理的。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09 19:13:00 +0800 CST  
这个问题你看得有些片面了。你觉得在地面起跳要较水里起跳容易,没错,但那时基于使用双腿或四肢起跳而言。你觉得一条鱼会认为在地面起跳简单还是水中呢?龙后边拖着一条大尾巴肯定不是摆设。而且有一个问题你似乎没有想明白,水里起跳和水面起跳是两回事。只有在水面起跳才会涉及到水面张力问题,需要有足够的张力支持跳跃对水面施加的反作用力。如果是在水中冲出水面起跳,那张力就会变成阻力,会给上行物体总成一个相对的下行力。如果你自己思考就不难发现,如果排除动物自身的构造条件,水中起跳的效果是远远超越地面起跳的。你站在地上向上跳,速度必然是零,从速度零加速到起跳速度进而靠惯性向上,你可以加速的距离最长不过是双腿弯曲和伸直后的长度差。按一个标准人的身高计算,这个加速距离绝对不会超过1米。换算到龙的身上,假设龙的腿长是2米,那它的极限加速距离也就是2米。当然,龙的身体是蛇形的,可以参考蛇类的攻击姿势,把身体卷曲后突然打开获得固定方向的力。那就假设龙的身长是15米,加速距离也不会超过15米,再加上龙比蛇多出的腿部加速距离,总共不会超过20米。这二十米的距离具体能让龙产生多快的速度未可知,因为龙的力量没法测量。但如果把龙的力量设为一个常数,那就会得到龙在水中起跳产生的高度要比在陆地高处许多。为什么?因为水是有深度。假设水的深度是50米,龙从水底开始靠摆动身体向水面冲刺,在到达水面那一刻,它已经保持了50米的加速距离,这时候龙的速度显然会大于从地面起跳最远不足20米加速距离所获得的速度。理论上说,水越深龙从水面跳向空中的初速就会越大,跳得也就越高。即使水深不够,龙同样可以通过在水中以螺旋上升的模式获得更长的加速距离。所以,事实和你想得正相反,在水中起跳要比在陆地容易得多。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11 17:22:00 +0800 CST  
吃了个饭,再来说说龙怕不怕光。龙为啥怕光?因为它是深海生物或者洞穴生物吗?白瞳能证明什么吗?
根据我的见闻,龙的眼睛一般都是有瞳孔的,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可窥一斑。眼睛大致的结构无非就是视网膜,角膜和虹膜,白瞳我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估计是说虹膜颜色是白色的几率比较大。其实虹膜的颜色并不影响视力,关键点在于眼睛中间的那个瞳孔。假设龙是生活在洞穴或者深海等微光条件的下的生物,那你所认可的答案无非就是两种。第一,眼睛白了,那不就是瞎了吗,因为长期生活在黑暗空间,眼睛没有任何作用,所以退化了,对光线完全没反应。果真如此的话,那龙还怕什么光呢?本身没有感光器官,有光没光都一样,怕个什么劲呢?第二,生活在黑暗环境,眼睛用处不大,视力退化,但留下的起码的感光功能。所以不能见强光,因为眼睛为了在黑暗中感受细微光线,变得尤其敏感,强光会直接导致失明。那龙就不应该是全白瞳,而是相反的全黑瞳。瞳孔是用来控制近光量的器官,越是黑暗的环境它的表面应该越大才对。猫应该都熟悉吧,白天光线充足猫会把瞳孔缩小成一条竖线,尽量阻止光线进入,到了晚上瞳孔会数倍放大,因为需要更大的进光量。如果龙真实畏光动物,它恰恰应该是满瞳黑色,而不是白瞳。刚刚提到了画龙点睛,既然龙眼睛的画法是点上去,而不是皴上去的,也就说明了在人眼适合的光线照明条件下龙的瞳孔是很小的。很小的瞳孔就证明龙是可以看见东西并且不畏光的,否则它一定会保持大瞳孔开放的状态。看看蝙蝠就知道了,作为洞穴生物,蝙蝠的眼睛是全黑而不是全白。
从逻辑上说,深海和洞穴生物视力退化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需要视力。如果你认可龙是可以飞行的动物,那龙为什么要选择退化掉视力?毕竟在飞行当中视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感知工具。而且视力除了观察环境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比较周围环境和自身的关系以保持身体协调性,所有飞行鸟类只要把眼睛罩住就会绝对丧失飞行能力,即使你用手把它抛向空中,它依旧不会飞。畏光的根本就在于眼睛,可以说龙完全没有退化自己眼睛的理由。
对于山海惊的话,完全不能称之为理论,甚至假说都算不上,基本上当笑话看看就可以了。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11 18:26:00 +0800 CST  
接105楼,继续说。
我的知识储备有限,忙点实在太多,所以刚刚百度了一下有关信息素的资料,结果还真挺惊喜。
“信息素,也称做外激素,指的是由一个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物种的其他个体通过嗅觉器官(如副嗅球、犁鼻器)察觉,使后者表现出某种行为,情绪,心理或生理机制改变的物质。它具有通讯功能。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证明有信息素的存在。
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 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利它素、利己素、协同素、集合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疏散信息素、性信息素。”
我原以为信息素跟气味差不多,就是一方留下线索,另一方跟着线索找。百度恶补了以后发现远没辣么简单,原来信息素更像是漂流瓶,虽然目的地不可控,但信息内容却是可控的。
假如交配是龙飞行的终极目的,那释放信息素可能就是直接目的。从目击报告看,龙数量稀少分布密度极低是不争的事实。两条龙无论是雄雄、雌雌或是雄雌偶然相遇的几率必然是微乎其微的。我之前已经提到过龙要靠气味、视力和声音寻找同伴的更为困难。目测信息素就是最好的手段。
信息素毕竟是分泌物,不可能以喷射形式释放,就算喷也喷不了多远,肯定在视力范围内。信息素的质量是以皮克为单位的,1克等于1000000000皮克。这种质量的物质一旦被分泌出来,下一刻就不知道它在哪了。对于昆虫来说,这是好事,说不定哪只蹲在树枝上的昆虫就接受到了它。但对于一条龙来说就未必了。我们不知道龙的生活环境,大致感觉应该是在水里,或者说龙喜欢在水里。单个信息素的质量和空气差不多,大多数都会以漂浮的形式存在于空间,而水只存在于地表或地表以下,所以在水中接受空中的信息素的很显然不会很高效。如果想让一条生活在水中的龙接受到信息素,有两种方法比较可靠。一种是直接在水中释放信息素,这点可能不太适合龙。以为一部分龙是生活在湖和潭里的,都是死水,信息素没法达到远方。也可能有生活在江河中的龙,江河水是流动的,可以承载信息素远行,但龙本身也可以随着江河水游弋,亲自去找好不好,信息素也就没用了。剩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空中释放信息素了。
如果龙能飞行的到空中释放信息素,那无论从传播的广度、深度还是角度都是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唯一的问题还是如何让一只在水中的龙接受到来自空中的信息素问题。龙是智慧的生物,它找到了解决方法。飞到云层不就好了嘛。云中的水滴或者冰晶胶体必然会吸附质量超轻的信息素,而且云早晚要变成雨,雨落到地面再变成水,水再汇聚流入池潭江河,信息素也就搭了顺风车。

楼主 巧鹰  发布于 2017-01-11 19:11:00 +0800 CST  

楼主:巧鹰

字数:46105

发表时间:2016-12-30 05: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9 13:39:07 +0800 CST

评论数:48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