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缘看世界》之中央之国的形成

关于犬戎的来历,我们需要先交待一下。在将周人赶下山之后,犬戎占据了泾河的中上游地区,也就成为了陇东高原的主人。而在此之前,他们应该是从陇山以西而来的。如果按照方位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陇右地区。不过这与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右核心地区还是有所区别的。
犬戎部落跨越陇山的通道应该是泾河通道。可以提供佐证的是在泾河通道的西侧,也就是陇山以西有一个叫“威戎镇”(甘肃静宁县)的地方,据考证有可以是犬戎之都。我并没有办法去深入考证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但从地缘的角度来看,是符合地缘规律的。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泾河在靠近陇山处被分为两支。这两支都有通向陇西的道路。因此戎人走哪支都有可能。而这两条道路最终为华夏族所充分利用则要等到汉朝开通丝绸之路的时候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3:00 +0800 CST  
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即六盘山、陇山、关山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条山脉,但所包含的范围有所不同。
在古代,这条南北向,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的山脉整体被称之为“陇山”,而他的北部,也就是径河那两个源头中间的山峰则被叫作“六盘山”。这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个山峰的道路要盘山六次方能通过。在后世的公路建设中,盘山公路也被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虽然有些绕,但坡度相对较缓,反利于大部队通行。
只是这种盘法,看上去去是极为险峻的(我小时候坐车走盘山公路时是不敢睁眼的)。因此当年毛泽东在过六盘山时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陇山的古称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六盘山成为了整条山脉的代名词。
由于本贴是以历史为线解读地缘,因此在今后的章节中还是会用古称。如提到六盘山,则指的是泾河通道处的六盘山主峰。而在古代,关陇古道段的陇山又被称作“关山”。其名则取自山上有关口。
无论如何山路总是难走的,尽管毛泽东走过了六盘山,惊叹于它的险峻。但对于古人来说,关山的名声显然要更大些。叹其艰险的诗句也是层出不穷。有兴趣的朋友想起来或找到后可以贴上来,也算抒发一下思古之情。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4:00 +0800 CST  
六盘山和关山,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可能还不是那么熟悉。不过如果你喜欢看武侠小说的话,那么崆峒山一定看到过。在泾河开始分为两支时(或者说两源合一处)有一个地方叫“平凉”,崆峒山就在那里,泾河就是从山下流过。也许是因为崆峒山自古常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占据吧。它在武侠小说中的名声好象并不好。崆峒派的武功也总是显得不那么正,典型的代表就是〈倚天屠龙〉中的“七伤拳”。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6:00 +0800 CST  
介绍完陇东高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回到犬戎身上。对于这个天敌,周人一直是当做最大的隐患的。犬戎部之所以强大,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也就是制造马车的技术,有资料记载,当年姜子牙就曾经就这项技术去身犬戎部取经。
由于这个“戎”部对周人造成过太多伤害,因此周人毫不客气的在他们前面加了个“犬”字。而对于其他与周人友好的“戎”部,取名则要中性的多,如将其姓冠在前面的“姜戎”。
为了预防犬戎部从陇东高原上杀下来,周人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一方面他们将王都从岐山脚下迁至渭水南面,秦岭北面。为犬戎部的进攻留足的预警时间和缓冲的空间;另一方面则将亲近的姬姓贵族分封在左近,以护卫镐京的安全。最为典型和主要的国家有两个,就是扼守在渭河平原两头的“虢”国和“郑”国。前者就在千河的东侧,渭水的北岸(西侧就是秦非子的马场了),据守千河河谷。目前的大致位置是在宝鸡市的陈仓区;后者则在华县和华阴市相交之处。扼守的是通往中原的“崤函通道”。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6:00 +0800 CST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在小时候听到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时总有个疑虑。因为根据中学历史的介绍,周人的统治范围已经很大的。如果通过烽火来通知四方的诸侯来勤王,时间不知要多久(如山东半岛的“齐国”)。很有可能人还没到,镐京就不保了。
另外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是,如果时间要很久,那位名叫褒姒的美人是否等得了,而且路途不同的诸侯到的时间也会不同,前后差一个月都有可能。能否达到所希望的视觉效果还是一个问题。
不过当我们仔细研究周人的地缘布局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7:00 +0800 CST  
附:犬戎破周.主要诸侯地缘关系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8:00 +0800 CST  
首先,在周人的封建制度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护卫王城的义务的。比如山东半岛的齐国,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征伐“东夷”。对于周人来说,拱卫京师的任务是由那些在王城周边,同属于一个地缘区域的封国来完成的。
我们可以测量出镐京距离东西两侧最远的“虢”国和“郑”国之间的距离。前者是149公里,后者则是113公里。

如果以马车的速度来看,加上中间休息的时间,一天一夜应当是足够了。这样周幽王在前一天点燃烽火,在第二天算好时间,带着美人登高阅兵也就有可能了。

关于峰火最初的点燃地点,无疑是在王城东面的骊山之上。传递的路线有可能是南面秦岭边缘上的那些小的突出部上。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8:00 +0800 CST  
100多公里的距离,对于有马车代步的诸侯们来说,应该也不算太远。问题是这种狼来了的游戏做多了,大家自然也没有兴趣再玩下去了。因此越到后面,来的人越少也就情有可缘了。
只是有一支队伍,却总是会及时赶到,那就是秦人。当那些姬姓贵族都已经不再相信儿狼会真的来时,秦人仍然忠实的履行着他们的义务。尽管他们只是附庸,还够不上保卫王城的级别;尽管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养马,如果不来也不至于有罪;尽管他们的距离最远,甚至有可能要从陇右出发,翻越陇山。
唯一有利于秦人的因素是他们应当有最好的马。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9:00 +0800 CST  
我们无法具体考证秦人是否及时赶到到镐京。更有可能的是当他们到达时,犬戎已经将镐京劫掠一空,包括那位美人。在这一点上,犬戎做的和他们的大多数后来者一样,抢完了就走,决不留念平原的生活。因此秦人的忠勇更多的表现在护送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
事实上即使没有犬戎的这次的全面入侵,周人也已经准备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河洛地区了,他们已经将洛邑定为了东都(也就是后来的洛阳)。可以提供佐证的是“虢”“郑”两国已经先期在河洛地区选好新的国址了。
周人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犬戎所造成的地缘压力过大,必须有个更安全的地方做备选方案;二是周人已经成为了中原之主,必须将政治中心(最起码是一部分)移至河洛地区,方能统治天下。
不过在周人的规划当中,两京制度应当是首选的(包括那些拱卫王城的封国也是一分为二的),毕竟渭河平原做为祖地是很难割舍的。在后世的汉唐时期,这种模式也被袭下来了。
对于周王来说,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固然是好的。不过犬戎的这次入侵改变了贵族们的想法。将政治中心完整的迁入河洛地区,远离这些野蛮之人才是最为安全的。
当周平王和他们姬姓贵族们决定迁都至洛邑时,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东周被开启了。不过他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19:00 +0800 CST  
周人决定东迁至河洛地区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天下的共主,只有将政治中心设在中原核心区,才能够将影响力更为有效的幅射至各边缘地区。
从这一点上看,周人似乎是吸取了商人的教训。对于商人来说,放弃河洛地区的据点,将政治重心放回到黄河以北是一个错误。这一点在周代商的那一节已经分析过了。
不过周平王决定放弃渭河平原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因为缺乏战略纵深的周王室,即使占据了中原核心区,也只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而这一恶果不久就显现出来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1:00 +0800 CST  
在后世的很多朝代,作出周平王那样的决定并不一定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这其中的原因与政治制度有关。
先秦的政治制度其实和中世纪的西方比较象。即各诸侯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爵位只是代表你身份的高低,并不会互相隶属。每一个诸侯都有自己的领地。从名义上看,所有的土地都是归属周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周王室并无可能随心所欲的处置这些封国。
周王室所直接管辖的范围,也就是在自己王城的周围,称作“王畿”。对于王国的其他地方,王室则会派出自己所信任的人(主要是有血缘关系的)去管理。并将当地的土地赐给他作为领地,这也就是所谓“封建”。有时候也会是直接封建那块土地上原有的部族首领,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方的实力过于强大,无法直接征服。
这种间接管理的模式并不能以先进或落后来形容。只是需要王室能够拥有最为强大的力量,以威慑那些被封建的诸侯。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王室能够占据最有优势的地区了。
当然,你有办法将自己神话,然后又满足于作一个象征性的傀儡。这种架构在名义还是有可能保存很长一段时间的,但已经与管理无关了,就象日本的王室一样。
事实上周王室在丧失了对诸侯的管理权之后,依靠之前的血缘关系及政治遗产,仍然保持了5百年的,象征性的“共主”地位(也就是“东周”时期)。问题是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种没有地缘实力支撑的“王”的日子,甚至还没有一个普通的贵族好过。不久以后大家就会看到,在整个春秋时期甚少露面的周王室沦落到何种地步了。
俗话说“有所失必有所得”,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失去了某样东西,但是从得到了另一样东西作为补偿。西方也有一句意思相近谚语叫“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只是中国的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比之西方这句直白的谚语来说,中国的“有所失必有所得”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即“既然你失去了某一样东西,那就意味着有另一个人必然得到了这样东西”。
对于周王室放弃渭河平原的举动,我们只能用后一种解释来形容了。而那个“有所得”的一方就是“秦”。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1:00 +0800 CST  
对于已经决定东迁的周王室来说,放弃渭河平原的祖地是一个无奈之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姬姓贵族在有更好的选择之时,不愿意再承担来自犬戎的地缘压力了。毕竟现在天下已经姓姬了,而河洛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就此放弃祖地,对于崇尚祖先崇拜的周人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即使出于对犬戎灭国的仇恨,贵族们也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继续犬戎战斗下去。
这个重任就被交给了“秦”人,作为对秦人忠勇护主的奖赏。岐山以西的土地被正式的封建给了秦人。当然,这些土地大部分已经被犬戎所占据了,要想得到就得靠实力去夺取。而秦非子的继承人也正式的由附庸晋升为“伯”的爵位。这个爵位在五等分封制度中位列第三等,应该说还是个不错的封号。
周王的这种做法其实很象2700多年后,国军在去台湾之前大封“反G救国军”的做法。反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做成做不成于周人来说都没有损失。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2:00 +0800 CST  
对于秦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之前他们在陇右的征战当中,也无法从周王室那里获得直接的支持。反正都是要靠自己,能够将饼画得大点,未尝不是件好事。
有一种说法是秦人在之前已经将活动中心从陇山以西搬至陇山以东了。也就是从关陇古道西侧的秦邑搬至东侧的陇县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周人在犬戎入侵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东迁的计划。对于秦人来说,这是一个向渭河平原渗入的好机会。相比于陇右地区,渭河平原显然要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千河与渭河之间的土地,是周王让秦人为之牧马的地方,也就是说属于王室牧场的性质。因此秦人在此之前,虽然能够在渭河平原的西头活动,但始终更象是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周王原先给他许下的土地仍是在陇山以西。

这次之所以将秦人的封地,划定在岐山以西,主要是因为岐山是周人的发家之地。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历代先人的埋葬之地(可参考周公庙考古的新闻)。因此即使周人已经无力西顾,在名义上也不能放弃。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3:00 +0800 CST  
最后的事实证明,周人的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如果秦人不能够战胜犬戎,那么孤军奋战的他们也不可能得到岐山以东的所谓“封地”;而如果秦人能够最终战胜犬戎,那么将整个渭河平原纳为所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最终第二种可能成为了现实。秦人成为了渭河平原的主人,在这种时候,他们已经对陇右暂时失去了兴趣。能够进入中原参与争霸的行列,成为了他们的新目标。
不过秦人也并非完全无视周王室的存在,毕竟在大部分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共主。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各方诸侯争霸之时,还要时不时的借用一下王室这块招牌来号令诸侯。
这并不代表秦人就不会跨过周平王为他们划定的岐山之界,困守在岐山以西地区。如果那样做的话,秦人也就无法创造后面的历史了。
秦人对周人尽臣子之礼的举动表现在建都地点的选择之上。不得不说周人定都的镐京之地是块风水宝地。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战略防御、物资运输的角度看,被后世称之为“八水绕长安”的这块土地都是最适合建都的地点。
而秦人的选择是一个特例,与周人和之后的汉唐王朝不同。他们将都城建在了渭河有北岸,这主要是因为南岸是镐京的旧址所在。
尽管犬戎已经将王城掠夺一空,甚至纵火烧城。但占据王城所带来的政治风险,仍然是秦人所不能承担的。
当然,在秦人能够一统天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之时,这些顾虑就被抛在九霄云外了。所以你会看见,秦始皇在骊山脚下大兴土木。你并不能认为这是秦人在一吐胸中的闷气,主要是因为那块土地太具有王者之气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4:00 +0800 CST  
对于渭河平原的新主人——秦人来说,犬戎仍然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双方更多的时候还是象西周时期那样达成平衡,即犬戎满足于在陇东高原一带游牧,而秦人则在渭河平原上发展力量。
关于犬戎这个民族的族属,目前仍没有很标准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与后世的那些游牧民族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要对犬戎花上这么多笔墨,一是因为他们的对镐京的这次劫掠,间接促成了秦人进入渭河平原,并因此而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开创了一个历史,即直接造成了一个中央王朝的灭亡。在之后的古典时期,这一幕将无数次的上演。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7:00 +0800 CST  
关于犬戎破周还有两点地缘上的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在古典时期,渭河平原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地理单元,也就是说是比较安全的。
由于南面秦岭的阻隔,在先秦时期,渭河平原的主要沟通方向是来自于另外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又可以再分为五个地理单元。即:西面的“陇右”地区;西北的“陇东”地区(陇东高原);北面的“渭北”地区(陕北高原);东北的汾河平原(山西南部);东面的河洛地区。
对于西周时期的周人来说,威协主要是来自于西北的陇东高原之上,也就是犬戎所占据的泾河中上游地区。陇右本来也是另一个危险之地,不过通过收伏秦人,周人在那一个方向已经安全了。而河洛地区已经被周人确立为新的政汉中心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退路而存在的。
汾河平原是我们下一节所要分析的地方,占据那里的诸侯是春秋的最强者之一——晋国。在周王室决定东迁至洛邑之时,晋人也是护卫的主要力量之一。

最后没有分析到的区域是渭北地区,也就是位于镐京正上方的陕北高原。这一区域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它也是被戎人所占据的。只不过占据陕北高原北部的戎人在周人看来,是可以联合的对象。因此他们也免于在名字前面冠以一个侮辱性的动物名称,而是被称作“申戎”。
如果“申戎”愿意,他们其实也可以给予渭河平原强大的地缘压力。不过周人的做法最终打消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周人的这种做法在古典时期非常常见,就是将选取王后的权力交给“申戎”,以婚姻为纽带促成双方的融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所谓华夏与西戎之间的差别,其实更多的是在文明程度上的。包括秦人和周人本身,在没有取得更高一级的文明之时,生活和思维方式和“戎”人并没有多大区别。
我们也可以据此认为,所谓“华夏”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祖先崇拜、血缘纽带、文字以及后世所加入的诸多元素。这也是南北外貌差异很大的中国人能够有共同归属感的基础。外表的差异,包括所谓DNA的差别,并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7:00 +0800 CST  
申戎对于周人来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周人甚至将他们分封至中原各地,以帮助其征服抵御其他不臣服于周人的地缘力量。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信阳通道的东北侧封建了一个“申国”,以配合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拑制江汉平原上的楚人。
在将申戎分封到中原各地为周人扫清障碍之后,陕北高原还是留下部分申戎,以护卫渭河平原的安全,被称之为“西申”。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犬戎破周时他们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就是他们这次的联盟对象是犬戎。
因为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周幽王为了那位褒姓的美人,而废掉了申戎族的王后及她所生的太子。在这种情况下,等于是陇东高原与陕北高原同时向渭河平原发动攻势。旧有的平衡被打破了,西周王城的覆灭也就不可避免了。
周幽王之所以敢废掉申戎族的王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已经成为了天下的共主。或者已经通过封建手段,将姬姓的贵族渗入王朝的各个角落了。因此申戎对于周王室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了。
不过事实证明了,轻视任何一股地缘力量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当之前的盟友倒向对方时,力量对比的转换可能会是双倍的。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29: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0:00 +0800 CST  
下面开始将目光锁定在山西,准确的说应该是山西的南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1:00 +0800 CST  
提到“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的确,在很多时候“晋”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春秋时的晋国主要国土在山西境内,并且由此而成为春秋时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在春秋末期,晋国被拆分成“赵”“魏”“韩”三国,大家也仍然习惯性的称之为“三晋”。
当然那时候的“三晋”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华北平原以及河洛地区了。不过一个“晋”国所拆分出来的国家,就在战国七雄中占了3席。晋国当年的地缘实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
西方有句谚语叫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晋国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后日的霸主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是从哪里开始的。
先上一张在炎黄时用过的〈山西地形图〉。让我们猜猜看,在那一串如珍珠链般串起的冲积平原中,到底哪一个平原才是“晋”国的兴旺之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1:00 +0800 CST  

楼主:枯声

字数:89832

发表时间:2016-08-23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2 17:06:46 +0800 CST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