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缘看世界》之中央之国的形成

很多的民族最初都发源于山地,但最能吸引农耕民族目光的总是那些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楚人也不例外,荆山可以被做为祖地,但要想为族群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荆山东南部的江汉平原是不错的选择。好在商周时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凭借这些利器,楚人得以从江汉平原种出足够的粮食。从农业技术角度看,最终帮助楚人奠定大国地位的并不是青铜工具在农业上的运用,率先使用性价比更高的铁器才是楚人的技术优势所在,
在一个可以互通有无的空间,技术的优势其实是不可能保有太久的。因此金属工具在农业方面最根本的作用,是激发了江汉平原的潜力。从此江汉平原的农业实力至少可以与黄河流域的那些平原处于同样的级别了(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如果不能开耕,再大也没有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9:00 +0800 CST  
对于江汉平原的这种潜力,周人并非没有意识到。对于这些以华夏自称的中原民族来说,边缘民族可以是顺服的臣民,也可以是危险的来源。这一切都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而现在江汉平原地缘潜力已经让周人感到不安了。无论周王是否给予楚国“侮辱性”的“子”的爵位,这种威协都会存在。
周人的应对方式就是尽量将楚人压制在江汉平原,为此他们需要占据南阳盆地,并将之作为控制江汉平原的屏障。
在最初的时候,周人无疑是成功的。在清除了南阳盆地的那些小部落后,周人成功的在此封建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另外还有一些非周人系统,但同样来自黄土高坡的小国)。
这并不代表楚人对南阳盆地没有欲望,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刚刚取得共主地位和大片土地的周人,气势正盛。而楚人的战略纵深还未及向南方展开,并无实力与周人争夺南阳盆地。
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但它东面通往中原的道路还是较多的。这主要是由于伏牛山脉与桐伯山脉在这里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双方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而这些丘陵之间就形成了多条道路,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
这一点从现今的行政区划也可以看出,对于夹在中原与江汉平原之间的南阳盆地来说,与任何一方划分在同一省份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最终的结果是,南阳盆地大部分成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而江汉平原所处的湖北省最终仅保有了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襄阳—枣阳一线,也就是大洪山的北部)。这一点从南阳盆地的地缘文化上来看是合理的,而地缘文化的形成又与地理结构特点是分不开的。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39:00 +0800 CST  
附:河南——湖北地理关系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2:00 +0800 CST  
关于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我们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一下,就是“方城夏道”
之所以被称为夏道,是因为据传在夏代之时,中原地区就已经探索出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了,这条道路就被称作“夏道”。其实所谓夏道并不止一条,凡在夏代开发的,从中原核心区辐射至边缘地区的道路都会被称之为夏道。只不过在这里是特指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
关于夏道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有人的探究,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结果。事实上将来应该也很难有很明确的结果。即使在这张〈河南——湖北地理关系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比之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栈道,在那个被我圈定为“方城夏道”区的区域中,有多个明显的山口可以通行。将之称为山口也许是不合适的,因为有的丘陵之间相隔有几十公里。
因此要想考证出夏人究竟是走的哪条道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所谓夏道并不是单指一条道路。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2:00 +0800 CST  
由于这些丘陵之间的断口过大,过多,并不利于防守。因此楚人在最终夺取南阳盆地之后,不得不在此修筑长城,将那些土山连接起来用于防守。
是的,你没有看错,楚人修的就是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防守的需要,都会在边境附近依托地形修筑长城,秦人所整合的不过是北部防守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入侵的那些而已。楚人据信就是最早修筑长城的。
楚人所修筑的长城被称之为“方城”,由于后世,以江汉平原为突出部的长江中游地区,多将防线退至更容易防守的大洪山一线。因此在楚国之后,这条长城并没有被多加维护,至今已经难觅踪迹了。
目前关于方城的具体位置有诸多探索,不过肯定是在我们在图上所圈定的“方城夏道”区域中。其源头很可能就是目前河南省的方城县。可以提供佐证的是自河南省焦作经洛阳、南阳、襄樊到湖北省枝城的“焦枝铁路”就是由中原通过方城县进入南阳盆地的。而拟修建的“郑渝铁路”(郑州到重庆),北线也曾经规划经过方城。在地理条件没有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现代人和古人在陆地上的选择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3:00 +0800 CST  
分析完了中原地区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分析一下“大洪山”了。这个体量不大的小山脉,才真正具有兵家必争之地的特质。
注:建议看中国部分时手边有一份中国地图,最好是中国地形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4:00 +0800 CST  
现在我们把视线暂时离开“方城夏路”,移向南阳盆地的南部。在那里有一个在中国并不算知名,但两边却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山脉——大洪山。
说到大洪山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他旁边的襄阳却可以说是名动江湖。即使你不喜欢历史,也可以从金庸老先生的著作里知道这座历史名城。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4: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5:00 +0800 CST  
如果说中原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由于是经过一片继续的丘陵而变得难以控制的话,那么由江汉平原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则要简单的多了。
在盆地的南部,荆山——大洪山——桐柏山共同构成了南阳盆的地南部边缘。而进出盆地的道路就是沿着这三条山脉包夹而成的两条通道而修筑的。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山脉的两侧一般都有河流通过,而这些河流两侧往往能够提供天然的通道。大洪山两侧也不例外。
在大洪山的西侧,是那条著名的“汉江”(古称汉水)。这条江是如此的知名,以至于在几千里以外的朝鲜半岛,也有一条同样名字的江。当然,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应当能够找到证据证明是他们最先使用这个名称的。
汉水所影响的区域决不仅仅是大洪山和下游的江汉平原,对于这条发源于米仓山(大巴山脉的西头)的大江来说,在今后的章节中我们还将重点分析他的上游地区。
对于大洪山来说,从它分水岭上流下来的雨水,最多只是通过支流为汉水提供一些补充罢了。因此提到这条通道,汉水远比大洪山更有资格成为地标。而在大洪山的北麓,汉水的两侧,依山傍水的地形也成就了襄阳则无数次成为了长江防线的前沿阵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6:00 +0800 CST  
不过大洪山也不是没有孕育出属于自己的河流,在它的东侧有一条被被称作“涢水”的河流,是汉水东面最大的支流。只是熟悉涢水的人更多的是它流经的那些地区。
涢水本身的名气虽然不大,但它所流经的地区却有几个知名度颇高的城市。特别是上游所流经的随州。
在我们所讲述的这段历史中,随洲是被一个叫做“随国”的封国所占据的。在周人所封建的“汉阳诸姬”中,随国是最为主要的国家。它也牢牢的占据了大洪山东面的这条通道,作为监控楚国的前哨。
在随州的北部,大洪山的东北部,有一个大体与襄阳平行的城市叫做枣阳。如果说襄阳所扼守的是大洪山西侧通道,那么枣阳则控制的是大洪山东侧通道的入口。而这条通道就被叫做“随枣通道”

关于随州和随国,可能有些朋友还不太了解。不过提到“曾候乙编钟”,那不知道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个名字叫“乙”的姬姓贵族,尽管在当年只是一个不入史籍的小封建主,但他的墓地所出土的文物却还是震惊了全世界(由此可以想见那些大诸候国的盛况)。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疑惑的是,既然“乙”被称为曾候,那么他的国家就应当叫作“曾国”了。而根据史书记载这里应当是随国的所在地。因此随国与曾国很可能是同一个国家。在周代,封国的名称是有可能变化的(晋和燕都有这种情况)。
提出曾侯乙来只是为以加深大家对这一战略要地的印象,并非在考证历史。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他的地缘属性。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6:00 +0800 CST  
之前曾经说过,在地形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今人与古人在陆地上的选择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我们会看到,在大洪山的西侧,与汉水相邻有一条连接襄樊——荆门(襄阳现与汉水南侧的樊城合并为襄樊市)铁路线和主要公路通过;而在西侧,枣阳——随州——云梦,直至孝感一线成为了另一条铁路线和主要公路的通道。
细心观察地图的朋友肯定已经发现了,在这沟通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以东,还有一条类似的通道。不过它的形成与大洪山无关,桐柏山与大别山的连接处才是这条通道的焦点所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7:00 +0800 CST  
之前我们已经对南阳盆地的地缘结构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了。之所以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在这个盆地上,是因为这个盆地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
就我们现在所做的分析而言,它是位于中原地区和江汉平原之间的缓冲地带。在周初周王为了压制江汉平原的兴起,将南阳盆的的零星部落征服后,分封了诸多的姬姓王国,谓之“汉阳诸姬”。
随着楚国的兴起,除了占据“随枣走廊”的随国以外,南阳盆地已为楚国所据有。随国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依附于楚国。也许做为一些热衷于武力扩张的人这一点无法理解,不过事实是,无论在古典时期还是现在,将一个地区直接纳为国土,并不会是控制这一地区的唯一选择。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49:00 +0800 CST  
对于楚人来说,通过大洪山——南阳盆地——方城夏道进入中原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他们有实力问鼎中原后。这条通道可以让他们快速进入中原核心区。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江汉平原本身,楚人还拥有一条进入淮河流域的通道,这个通道就位于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的接口处。如果你曾经坐过京广铁路上的列车的话,在经过河南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之后,就会在一个叫“信阳”的地方看见山的影子,那里有座山叫“鸡公山”。我们可以将之认定为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交汇处。
在选择陆地道路上,今天和古人的区别并不大。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可以选择从山下挖通隧道前行,而古人则往往需要依地形选择可以通行的山口。
当然,这种山口便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出于防守还是进攻的需要,占据了山口的一方都会选择筑一道关城来控制山口两端的交通线。如果地形险要,工程量其实并不会很大。
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筑关的地点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因为这类山口都会有一定的长度,而且并不会是一条标准的直线,你可以依地形选择合适的地方筑关,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还在以多筑几道。这样就相当于加上了几道保险。
我们并不十分确定楚人当时在信阳地区筑了几道城,可以确认的是在南北朝之后这里东西向筑了三道关,合称“义阳三关”(信阳古称义阳)。中间的那道关口叫做“武胜关”,是最为主要的关口,即使在现今的地图上也基本会作个标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0:00 +0800 CST  
关于信阳通道的战略作用,在进入春秋之后,会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对于周初的楚人来说,如果应对来自南阳盆地的地缘压力才是最为主要的。
不过能够被周人当成对手,并花下大力气在地缘上进行布局,足以证明江汉平原已经有资格成为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之一。尽管楚人更愿意认为自己是独立于周人封建系统的独立王国,并因此而具备有称“王”的资格。但对于同属于黄帝后裔的两大族群,这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0:00 +0800 CST  
在西周时期,能够晋升为主要地缘政治区的地区并非只有江汉平原一处。在渭河平原的西侧,有一片黄色的土地也逐渐开始体现出它的地缘力量。
如果按照西周时期的称谓,这片土地被称之为“秦地”;汉之后则被称之为“陇右”;现在则划归甘肃所辖(甘肃南部)。
附:陇右——关中地缘关系示意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1: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1:00 +0800 CST  
在之前的章节当中,我们一直都将视线集中在渭河平原以东地区。这并非是我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东西两大部族的争夺焦点,在黄土高原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那些在古典时期被定义为边缘地区的地方(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域),这个时候好象被隐身了一样。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1: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2:00 +0800 CST  
事实上那些边缘地区同样在发生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他们暂时还无法和东亚核心地区的“农耕文明区”发生正面的对抗。
不过这一切在我们所论述的这个时空中将有机会得到改变,而技术力量之源就是一种动物——马。
关于马被人类训化的时间一般被认定为是4000年前,不过最先做到这点的并不是亚洲人。欧洲的游牧民族要更早拥有这种机动力量。
商人是我们已知最早使用马匹的东亚民族。当然,在他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马”都是和“车”组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力量的标志。
能够战胜武力强大的“商人”,周人显然也具备了使用马车的技术力量。在整个古典时期,能够多大程度得到“马”的帮助,甚至会成为一个帝国成败的关键。
我们并无法精确统计出,在后世当中“马”曾经多少次成为了“关键先生”。但最早“借马成事”的殊荣应当被授予一个叫“秦非子”的人。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3:00 +0800 CST  
与其他被分封的诸侯相比,“秦非子”的出身显得并不那么高贵。与那些“姬”姓贵族继承了高贵的血统相比,他继承的则是祖传的养马之术。
在马的作用日益重大的时候,这种本领还是足以获得周王的常识的(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会造火箭的专家)。不过在重视血统的周人看来,养马的本领再大,也不能为秦非子带来一个“诸侯”的封号。于是秦非子被封为“附庸”。
这并非是一个正式的爵位,正式的爵位有五等,即“公、候、伯、子、男”。能够获得正式爵位的贵族,他所获得的封地也就有着诸侯国有地位。而所谓“附庸”则指的是依附于这些诸侯国的卫星国,如果他们的领地也能称之为“国”的话。
附庸的称号一般是授予那些被征服地中,臣服于周人统治的部落的。不过对于一个养马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一个这样一个称号仍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荣耀。后来的历史证明,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获得的土地在哪里。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2 21:53:00 +0800 CST  

楼主:枯声

字数:89832

发表时间:2016-08-23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2 17:06:46 +0800 CST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