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缘看世界》之中央之国的形成

曲沃是一个古地名,但也是一个现在的地名。具体的位置就在那个反“C”型的突出部缺口处。
问题是汉代的记载认定曲沃是在运城盆地的东北角,现在的闻喜县境内,目前也多采取这种看法。尽管这两地相隔并不算太遥远,但正好被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水岭隔开,也就是说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

实际上这个地方很有可能都是古“曲沃”,因为在周代的时候,封国搬家是经常有的事,在下一节分析“东周”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几个从渭河平原搬入河洛地区的封国。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4:00 +0800 CST  
从晋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想统一山西高原诸盆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先整合西周分封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各封国。如果将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晋国的位置正好处在中心,可以向三个方面进行扩张。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曲沃的小宗得以崛起的基地是在运城盆地的北部,也就是晋国向运城盆地扩张的领土。
在我们根据历史记载所描绘出的临汾——运城盆地的封国地图上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除了晋国处在中心位置外,其他有史可查的封国都在边缘地区。而晋国与这些封国之间的大片土地似乎是一片空白。
如果这些土地都是山地,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对于西周初年的贵族来说,尚有足够的平原以供选择,并不需要向这些难以耕种的高地拓展空间。
只是这些土地性质都是冲积平原,并没有理由被放弃掉。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些土地都是晋国的一部分。这种理解放在春秋中后期无疑是对的,但在西周初期诸候国的封地并不会有那些大。即使是按照史书的记载,晋国的封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将汾河以东的临汾盆地都认定为晋国的初封地,仍然无法将这两个盆地填满。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4: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5:00 +0800 CST  
对于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的史家无疑还是比较忠于历史的,但很难作到完全的记录。也就是说有部分不太重要的封国被遗漏掉了。
好在古人好厚葬,即使是要求“薄葬”的曹操也会建一个规模宏大的墓室,并放置一些能够表明身份的器物。这种视死如生的做法,最大的受益者是后世那些“寻宝者”。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怀着各种目的的盗墓者,而考古学家则是另一类型的“寻宝者”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5:00 +0800 CST  
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典籍太过丰富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是在20世纪由西方传入的。而西方人在考古学上能够先走一步,恰恰是因为他们除了“传说”并没有严谨的史书来描述西方的历史。因此从古人遗物中寻找证据,并加以推断成为了西方人认定历史的主要手段。
尽管考古研究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并且盗墓者留给他们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但是他们仍然有机会为中国的历史提供些许补充材料。而在运河盆地的西北部,也就是和晋国隔山相望的地区,“倗国”墓地的发现,则为晋国的地缘扩张提供了证据。
这表明,晋国最初的封国领地并没有涉足运城盆地。尽管他们就处在那条分水岭的北面。
需要说明的是,“倗国”并非姬姓的封国,而是殷商遗民,当然,他们在政治上已经归附了周人。周人甚至与其联姻,以加强双方的联系。对于周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政治手段。与西方的贵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近亲繁殖不同。周人是严禁同姓通婚的。
周人当初作出这种规定,可能并非出于优生优育的目的,因为理论上异姓的表兄妹结亲所承担的生育风险,并不会低于同姓的堂兄妹结亲。更有可能的是,周人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扩大他的影响力,并壮大自己的族群。
从结果来看,这种开放性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6:00 +0800 CST  
考古学家们还证明了,在倗国的南侧还有一个“董国”。这两个国家分别位于运城盆地东北部的绛县——闻喜境内。而汉朝所认定的“曲沃”恰恰就在这一地区。
由此看来,似乎那个“谋反”的小宗曲沃似乎还应当是在临汾盆地。而不是在史家所认定的运城盆地北部。
其实这并不会是最有可能的选项。因为晋国的大小宗之争持续了60余年,如果双方的基地都在同一片平原,又相隔那么近的话,持久战是很难进行下去的。也就是说双方之间需要有一条明显的地理特征作为分界线,以达成地缘上的平衡。
这条平衡线就是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的那条分水岭的东段。由于山上的石头是红色的,所以这段山也被称作“绛山”,旁边的县也就被命名为“绛县”了。
现在唯一不能确定的是,晋候给这个未来的对手所封之地,最初是在现在的“曲沃”,还是在绛山以南地区。如果是在前者,则可能性就是这位曲沃恒叔跨越“绛山”,向南征服倗国、董国等小封国,并随后将自己的“封地”搬至运城盆地,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
如果是后者,则有可能是以晋候为主导,灭掉了倗国等小封国,将势力范围拓展至运河盆地,并封自己的叔父在此以巩固新的国土。而在“曲沃代翼”,小宗代大宗成为晋国的新国君之后,小宗将政治中心搬至现在的曲沃,以标示自己取得了正统的地位。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7:00 +0800 CST  
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其中的共性就是“小宗”的根据地是在运城盆地,我们很容易在〈晋.地缘结构图>上看到今"曲沃"西南部有一个山口可以直通运城盆地,即使是在现在,这仍然是沟通两大盆地的主要交通路线(大运高速)。
根据史书的记载,晋候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赐封给曲沃的土地竟然比自己的还大,这无疑让小宗的地缘力量得以压过自己,并最终丢失了君位。
实际上,晋候是否真的犯了这种原则性的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宗有这个心,而历史又给了他这个机会。在西周时期,由于有王室的力量约束,各封国只要是经过王室正式策封的,无论大小,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精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战争的对象也更多的是那些“戎狄”“蛮夷”。
而曲沃桓叔上位时(公元前745年),周王室刚刚东迁不久(公元前770年)。王室已经无力约束各封国了,各大国开始兼并周边的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曲沃桓叔所做的无非是抓住机会,扩张了自己的封地,并最终取得对翼城的大宗压倒性的优势。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因为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此也无法证明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不过那位曲沃桓叔的孙子,号称“曲沃武公”的小宗领袖,在将自己的的称号改为“晋武公”后,晋国的确开始崛起,并最终走向称霸的道路。
既然在晋国的这场内乱当中,晋人已经分别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建立了据点,那么他们接下来将两大盆地收入囊中也就没有大的障碍了。
只有当他们向西扩张到黄河,向南扩张在中条山的时候,真正的障碍才会出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9:00 +0800 CST  
之所以要花较大篇幅解读晋国的这场内乱,主要是因为晋国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他在春秋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另一方面,这场内部斗争也开创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在此之前,尽管平王东迁,王室衰弱使得已经有小的封国被兼并,并且不时的的政变发生。但象曲沃代翼这样大规模,长达数十年的的以下犯上的举动,是开了历史之先河的(期间光大宗的晋国国君就被杀了五个)。
从此西周王室所建立起来的平衡被打破,血统和出身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因素,整个王朝的地缘政治结构面临重新洗牌。无论是当年武王开国时所建的封国(如齐国),还是平王东迁时所封的诸侯(如秦国),能够在春秋之世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这场乱世开始时你的地缘位置。
下一节我们将观察一下,在春秋初始时,各主要诸侯的卡位情况。看看谁最有可能成为春秋的霸主。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9:00 +0800 CST  
即使只通过中学历史的学习,我想我们也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在王室因为搬迁降低了自身的实力时,那些诸候国中的强者却通过与异族的战争,而扩大了自己的人领地。在王室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之后,战争的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那些不承认中央这国统治地位的边缘民族了,实力才是决定你命运的终及因素。
当然,能够对这一“盛世”作出突出贡献的,并不总是那些出身正统“高贵”的封国。那些愿意按照中央王国的管理方式改造自己的边缘地区,也同样显示出非凡的实力。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0:00 +0800 CST  
我们先根据中国史家“以人为本”的传统观念,看看春秋时代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并通过观察他们所属封国的地缘位置,来透视一下其中的地缘规律。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顶级英雄,无疑是要具备国君的身份。于是“春秋五霸”便成为了这个英雄群体的历史标签。之所用用“五”这个数字,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人用“五行”来描述这个世界的物资观。
在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足以组成这个世界所需的一切物资。而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向,更是构成“华夷五方”的基本架构。
这种观念的影响力一起延续至今,以至于华山论剑也要按照五个方位评出五个最厉害的武林高手。
不过也正如华山论剑所评出的高手并不能涵盖所有顶尖高手一样,“春秋五霸”的评定也有不能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没有争议的有三个,即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而宋襄公、 秦穆公、郑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则需要竞争另两个名额。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0:00 +0800 CST  
关于春秋五霸究竟是个人荣誉,还是国家荣誉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这是一种国家荣誉。评定的标准也应该以其所处的封国或者地区,具不具备成为霸主的条件为主要依据。这就好象江湖中更多的是以门派实力来排定座次,而个人的成就也往往是代表的自己所属的门派一样。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候选国与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封国,在春秋初期,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缘位置。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1: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1:00 +0800 CST  
我们知道,周王室以前的政治中心在渭河平原,都成为镐京,也就是后世的长安——西安所在地。而在他们成为中央之国的主人后,又在河洛地区建立了另一个都城——洛邑,也就是后世洛阳的所在。
说到这里,要解释一下这个“阳”字,中国古代认定山南、水北为阳。而城市一般都是建立在水边,因此但凡遇见带“阳”字的城市,基本就是在河流的北边临水而建。反之则可以在城市名中用“阴”字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一下。
写多了总是会出错,刚才写到洛邑时,忽而想起,印象当中之前的某一章节中写反了,即好象是写成山北水南了。没时间回去找了,如果的确写错了,就此更正过,以免又被扣上“误导YM”帽子。
顺便说下,咸阳的得名就是因为他即是在水北,又是在山南(渭水以北,九骢山之南),所以就“都”阳了(咸有全、都的意思)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2:00 +0800 CST  
周王室在渭河平原所建的都城丰镐,又被称之为“宗周”,有宗主之意。而洛邑则因为是成王所建(武王的儿子),因此又被称之为“成周”。
在宗周被放弃之后,也就意味着周王室放弃了宗主的地位,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地理位置来看,河洛地区也的确具有王者之气。东周王室甚至将他们在宗周用来拱卫京都安全的亲信封国一并搬迁了过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虢”国和“郑”国。这两个国家在春秋的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命运也和东周王室的衰败密切相关。下一节会有具体的分析。
现在让我们还是把视线抬高些,从全局的角度观察一下各主要诸候国的地理位置。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3:00 +0800 CST  
应该说经过西周时代的磨合,除却一直处于地缘博弈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外,长江流域也已经正式的登上了这个地缘政治舞台。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位于长河中游的“楚”以及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尽管这两个国家都自认为与衰弱的东周王室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并自封为“王”,但他们也无疑是和那些出身正统的,黄河流域的封国一样,处在同一地缘体系内了。也就是说,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在春秋时期开始融为一体了。无论你来自何方,能够称霸中原地区,并号令其他的诸侯,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秦、晋、燕、齐、吴、楚所占据的地区都属于同一个地缘圈的边缘地区了。
对于吴、楚这种地缘上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后世区别一个边缘民族,是否具有正史地位的重要标志。如果你仅仅满足于抢一把就走的生活,那么无疑只会被当作不归化的化外之人看待,并很有可能在你的族名前面冠以一个带有兽性,侮辱性的前缀。
但如果你希望并能够在中国已经融化了的核心地区(也就是汉人居多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那你就很有可能取得一个被认可的历史地位,也就是说后世的史家们会为你的国家立传。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4: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5:00 +0800 CST  
而从这些边缘国家最终的结果来看,无疑都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只有燕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战国中后期才开始发力,(这其中的地缘原因会有专门的解读)。而其他的秦、晋、齐、吴、楚连接起来则可以圈出一个“春秋霸主”圈,从地理结构的角度看,就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包括山西高原中的其他盆地)——山东丘陵——环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所构成的边缘地区。而这五大边缘地区中间的黄淮——江淮平原则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5:00 +0800 CST  
边缘地区之所以能够具有地缘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进入更边缘的地区拓展战略空间,并最终借助这种力量进入中原争霸。至于他们是如何拓展自己的地缘空间,包括又有哪些地理单元从此融入中国核心区,将会是我们下一步解读的重点。
对于地处中原的那些封国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地缘劣势,相反这些处于核心地区的封国很可能还在为自己能够成为中原的主人而沾沾自喜。在那些边缘地区还没有整合好各自所属的地理单元,并全面对中原地区构成地缘压力的时候。那些地处中原的诸候国无疑还是有些机会的,最起码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这些地处中原,实力较强的国家,以黄河北岸的卫国、河洛地区的郑国、泰山西侧的鲁国、以及黄淮流域的宋国为代表,将之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中原强国圈”。而这其中明确有称霸想法的就是郑国和宋国。
下一节,我们的重点就是在解读“中原强国圈”之间的地缘博弈,我们也会在其中看到王室所在的“东周核心圈”将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尴尬境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6:00 +0800 CST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古都之一,特别是当统治中国的政权来源于渭河平原时,他们一定会在东出“崤函通道”之后,选择洛阳作为新的政治中心,以便控制中原地区。当然,更多的时候,后世的帝王们也不会放弃渭河平原的长安。东西两都的结构更加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不过对于周王室来说,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洛邑(洛阳)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渭河平原对于王室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至于能否重新回到周人的控制之下,一要看秦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扫平渭水两岸的犬戎;二则要看秦人会不会尽臣子这道,将王室迎回镐京。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王室只能在洛邑保留他们仅有的尊严,而渭河平原则成为了秦人的兴盛之地。我们并不能责备秦人未尽臣子之道,在那个王室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年代,任何人站在秦人的角度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更何况秦人并不是王室衰败的直接促成者,如果一定要为这个结果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那么那个曾经备受王室信赖的“郑”国就是始作俑者。这个时候的郑国已经不是渭河平原东部那个郑国了,在随王室正式东迁后,他们被安排在了河洛之地的东部,也就是黄帝兴盛之地的“轩辕之后”东侧建立新的国家。这和他们渭河平原的方位一样,都是为王室把守东大国。为了和以前的郑国相区别,后世也称之为“新郑”,这个名称一直留存至今,目前为河南的省会郑州所辖。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8:00 +0800 CST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周王室的悲剧也正是从他的核心圈——“河洛地区”开始的。让我们先将这一地区放大,仔细观察一下东周核心圈的地缘结构。
附:河洛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春秋)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9:09:00 +0800 CST  

楼主:枯声

字数:89832

发表时间:2016-08-23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2 17:06:46 +0800 CST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