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缘看世界》之中央之国的形成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4:00 +0800 CST  
我不知道大家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如果让我在研究那段历史之前作出判断的话,我会认为晋国是从太原盆地兴起的。毕竟太原是目前山西的政治中心,也是山西的地理中心。从地缘的角度,的确有资格成为周边地区的领导者。
不过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武王之子)将他的弟弟分封在山西境内时,太原盆地还在那些被称之为“戎”“狄”的边缘民族的控制之下。
注:关于晋国初封的典故,可参看“桐叶封弟”的故事。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6:00 +0800 CST  
周成王的这位弟弟名叫“叔虞”,他最初的封地叫作“唐”(今山西翼城西),所处的位置是在“临汾盆地”的东侧。这个唐国并非周人所创,在周人代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周人只不过在征服临汾盆地之后,将原有的“唐”国人迁走,代之于姬姓子弟罢了。对于周人来说,这是用来维系王朝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的实质所在。
应该说周成王为他弟弟选的这块封地位置不错,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泌水),颇具王者之气,和镐京的地理结构有些类似。唯一不让人满意的是“唐”这个名字,新国应该有新气象。因此“晋”取代“唐”成为了这个封国的新名字。
不过对于后世兴盛于此的帝国来说,唐和晋都是可供选择的名称。因此在今后的历史当中,我们会看到“晋”朝和“唐”朝的兴起。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6:00 +0800 CST  
对于晋国的兴起,从根本上我们可以归结于山西的地理位置。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又拥有如此众多的盆地,山西的确有资格成为乱世中的一极。
不过晋国并不是唯一有这个机会的。最起码我们知道,从临汾盆地至黄河北岸一共有七个封国(包括晋国),而且这七个封国都是“姬”姓的封国。对于这片与渭河平原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地,周人显然不放心交给外人来打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7:00 +0800 CST  
附:晋.地缘结构图(西周)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8:00 +0800 CST  
从上面这张〈晋.地缘结构图(西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周时期,周人在山西境内主要控制了两大盆地,即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除晋国以外,有据可查的有运城盆地的郇国(现临猗县境内);临汾盆地的耿国(现河津市境内);杨国(现洪洞县境内);霍国(现霍州市境内)。
另外在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还建有魏国(山西芮城境内)和虞国(山西平陆——夏县一带)。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魏国并非后面战国七雄的魏国,但也存在莫大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晋人将之灭国之后,封给了战国时魏国国君的先祖。研究历史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很懒,一个地名和国名可以用几百上千年,虽然城头早已不知变幻多少大王旗了。不过也正是古人的这种怀旧心理,使得中国的历史有着清晰的脉络。
另一个在黄河北岸的国家是虞国,这个国家尽管地域不算广阔,发展间也不大。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通往黄河以南的河洛之地的重要通道。这最终也为它带来了杀身之祸,“假虞灭虢”(也称“假道伐虢)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在秦晋争霸时期我们会有详细的分析。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39:00 +0800 CST  
上述这些地名,可能让有些朋友看得头晕。其实也没关系,那是写给关心这些地区的朋友看的。一般而言,我们只需要关注大的地理结构就行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周人在建国之初,在山西境内所能控制的地理单元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主。而与之相邻的两个盆地,即北面的太原盆地,东面的长治盆地暂时为“戎狄”所占据。周人对于这些化外之族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活动在太原盆地的“戎”被称之为“山戎”,言外之意就是从山上下来的;而长治盆地的“狄”被称作“赤狄”,红色应该是他们的幸运色。
看到这种标注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在周人看来,狄应该是位于北方,而戎是位于西方的才对。其实对于周人来说,按照方位来划分边缘民族的成分只是一个理想值罢了。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就算人家按照你的设想在每个方位布好了阵,但时间一长,仍然是会迁徙的。所以到了最后,周人也搞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了。很多时候只能笼统的将之称之为“戎狄”了。当然,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华夏族来说,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西、北两个方向。当他们向东、向南扩张之后,夷狄、蛮夷之内的名词也相继出现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0:00 +0800 CST  
这些国家,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基本上都被晋国所灭。随后又成为了赵、魏、韩三国的国土。
不过这些西周早期的封国也并非没有在后世留下些影子。这些封国被灭之后,他们的后人往往以国名为姓氏,以为纪念。比如出自霍国的霍姓,出自耿国的耿姓。当然,由于中国历史太长,很多的姓氏有不同的起源。但这些先秦时期的封国无疑是最初的来源地。
前面有朋友提到杨姓,实际上最初的来源应该是来自于“杨国”。不过杨国被灭之后,土地被封给你所提到的“伯侨”,因其为被封为“羊舌大夫”,因此封地也就被称之为“羊舌邑”了。就“羊舌邑”的位置而言,并不仅仅包括杨国故地,它南边同样位于“临汾盆地的”的临汾西南一带(当时属晋)。以及将赤狄逐出长治盆地之后,所占据的沁县一带,都是“羊舌邑”的辖地。真正始于“羊舌邑”的姓氏应该是“羊舌”,不过这个姓已经很少了,我现在也没有遇到过。

这段关于姓氏来源的解读,也不算题外话,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本身就属于地缘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过毕竟属于细节了,只是因为有朋友提到了。正好也想说说先秦时那些封国与姓氏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后很难逐个解读了。
解读完晋之后,会进入春秋争霸时期。那时的重点,就在于我们之前所解读的几个地缘单元之间是如何博弈的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0:00 +0800 CST  
在分析晋国的初封地之前,我们来来观察一下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流向问题。汾河在流至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水岭时,顺着山势向西而不是向南流入了黄河。这也使得位于汾河下游整体呈现一个“J”字型。
不过位于汾河下游的临汾盆地,却并非完全的按照汾河的流向来塑造自己的轮廓。在这个“J”字型的底部拐角处,又向东延伸出了一个突出部。这使得整个盆地的外形呈现为一个不太标准的倒“T”字型。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晋国最初的封地位于汾河以东,临汾盆地中间那个向东的突出部内。
应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可以让晋国处于最佳的防守状态。当晋国希望向外扩张的话,向北可以进入临汾盆地的北部,并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向西可以沿汾河直至黄河,将临汾盆地的西部收囊中,并跨越黄河进入关中盆地;向南则可以渗透入运城盆地。
即使是向东,在跨越中条山脉之后,长治盆地也可以成为另一个目标。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晋国的自身实力要足够强。否则这个可以四面出击的位置,也有可能让他成为四战之地。

不过,对于晋国人来说,最强的对手是盘聚在长治盆地野蛮人——“赤狄”,而这个方向恰恰有足够的山地作为保护。其他那些分封在临汾平原以及运城平原的封国,并不会给晋人带来太大的威胁。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2:00 +0800 CST  
附:晋.扩张路线图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4:00 +0800 CST  
由于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是以黄河为界的,晋国主要活动的地区也被称之为河东,相应的渭河平原也可称之为河西。不过在当时,河东、河西还有更特定的指向,在秦晋争霸的时期我们会分析到。
之前我们曾经分析到,山西高原的这些盆地平原基本是沿桑干河——汾河,呈一个珍珠链状的线性排列(长治平原除外)。这种地理结构,使得各盆地一方面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却又由于河流的作用,而存在着相对畅通的通道。
这种地理结构,造就了以汾河谷地为主的山西高原有别于渭河平原的地缘结构。即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地缘中心出现,这些半封闭的盆地可以积聚起强大的地缘力量,并籍此与渭河平原对抗。即使是处于劣势时,也可以依托这些盆地,逐级抵抗。
另一方面由于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地理上的接近,更容易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晋国的实力都要强于秦国。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条块分割、若即若离的地理条件,固然使得山西高原具有防守的优势,但也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分裂。套用一句三国中的评语,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春秋末期那次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罢了,事实上在这以前,晋国就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政治事件。只不过由于这次事件并没有造成晋国的分裂,也没有改变晋国的血缘属性(后世的田氏代齐就不同了),因此很多时候不为后人所知罢了。这就是“曲沃代翼”事件。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5:00 +0800 CST  
根据史书记载,晋国最初的国都叫作“翼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所华夏民族是一个念旧的民族)。位置就在临汾盆地东侧那个三面环山,近似于反“C"形的突出部内。如果再具体一点,就在这个突出部的东北角。
由于这个位置背后的山地呈两翼齐飞的状态,因此山下的都城为命名为“翼城”。这多少与“岐山”的得名有些类似,岐山得名是因为有两个形同犄角的突出部(岐有双头之意)。
不管怎么样,对于凡事讲究对称与风水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地形算得上是个风水宝地。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6:00 +0800 CST  
根据周人封建的习惯,一般都会将宗亲分封至附近,以作护卫。晋国国君也不例外。既然他已经选择了背山面水的最佳位置,那么很自然的需要将最值得信赖的宗亲,分封至这个环形突出部的缺口处,用以抵挡外部力量的威胁。

这种思路并没有错误,问题是这也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晋国需要承受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那么被分封至这个缺口处国家当然会替国都承受最大的压力。但反之,则最有机会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

在整个西周时期,整体的地缘结构应该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室拥有最强的实力。据有渭河平原和河洛地区的周王室,有能力维护王朝的稳定。

不过这一切都在周平王放弃渭河平原,东迁至洛邑(洛阳)后得到改变。无论王室有着何种理由作出这种决定,最终的结果都是,王室从此将自己放在一个四战之地,并且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支撑自己的地位,春秋之乱也就此开始。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7:00 +0800 CST  
一叶落而知秋至,王室的衰败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那些贵族的心态。就在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后不久,即公元前745年,晋国当时的国君——晋昭侯将他的叔父“成师”封在了汾河以东的那个缺口之处。这块封地名叫“曲沃”,这位国君的叔父也因此被称之为“曲沃桓叔”。
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来看,这个选择并没有错。只不过现在已经进入到“祀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连王室都无法自保了,那些封国之内的贵族们也有希望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来上位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7:00 +0800 CST  
在春秋时期,恒叔有可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决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经过西周时期的经营,晋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山西境内最强的诸侯国。在平王东迁时,晋国与秦国一样都是主要的护卫力量。凭借那次勤王行动,晋国也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更为主要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
东迁之后的王室也已经感觉到自己无力维护帝国的稳定了,因此他们可以依赖的更多是自己的政治遗产。而在地缘实力上,“周”已经将自己视为与诸侯国平级了。而在诸侯之间的争斗中,王室更多的已经是一个直接参与者,而不是调解者了。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8:00 +0800 CST  
既然周王室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并且可以以自己在河洛平原的地缘力量给“晋”国以支撑。那么晋国横扫河东诸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个时候,“曲沃恒叔”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了。比之安居在翼城山下的国君来说,他们更有机会向外扩张。当然,如果国君也想有所作为,向东进入长治平原与狄人争地也是一个选择。不过那样做的难度显然要大很多。
因此晋国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占据地缘优势的曲沃与占据政治优势的翼城进行了长达67年,历经三代的争斗。由于翼城的晋侯是正统的国君,因此也被称作“大宗”,而他身在曲活的同宗挑战者则被称作“小宗”。这有点类似于《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剑两宗的争斗。也许金庸老先生正是从中得到启发的,毕竟临汾平原离华山并不遥远。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有一个发现来印证金大侠的历史功底。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48:00 +0800 CST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0:00 +0800 CST  
之前我们分析过,山西境内一共有六个主要盆地,由北至南分别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另外加上东南角的“长治盆地”
之所以晋国最早的封地在临汾盆地,或者说周初的那些封国北不过临汾盆地,主要还是地缘结构的原因。
我们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渭河平原向东过黄河与山西境内的所对接的平原地区,就是位于西南角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因此在周人最初的扩张当中,这两个盆地无疑应该是最先进入的地区。
而分封在这两个盆地之中的姬姓封国,无疑可以拱卫渭河平原的东北方向。这并不代表周人就不会再让外扩张了,只是剩下的事就要封国们自己去做了。最终历史选择了晋国来承担这个战略任务。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1:00 +0800 CST  
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总是会让人有一种感觉,即人力难以胜天。或者说人无法更变大的环境,也就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觉。
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
就以晋的例子来说,他在临汾盆地的地理位置固然是不错的,但也并非占有进攻性的地缘优势。理论上而言,每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有机会一统江湖。更何况最初的临汾盆地也并非只有“晋”一个封国。
如果说周王朝所主导的“华夏”因为在文化上占有优势,并且已经通过农业活动在物资及人口上取得了对边缘民族的优势。那么也仅仅能够证明,与渭河平原在地理上相邻上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诞生出最强的政治力量(山西境内)是地缘的选择。身在其中的众姬姓封国应当都有机会。
历史做出最终的选择,是需要考虑很多综合性的因素呢。也就是说,山西南部乃至整个山西诞生出春秋中最强的诸侯国是有地缘上的必然性的。而是否一定是晋国,亦或哪一个晋国的国君能够成为霸主则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了。
下面我们就可以看看,谁能够抓住历史的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成为山西高原的主人。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2:00 +0800 CST  
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了,晋国的国都,或者说初封地在临汾盆地东侧那个反“C”型的突出部内。而公元前745年,晋昭侯继位时,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这个“曲沃”在哪,则成了后世一个争论的问题。

楼主 枯声  发布于 2016-08-23 08:52:00 +0800 CST  

楼主:枯声

字数:89832

发表时间:2016-08-23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2 17:06:46 +0800 CST

评论数: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