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经典沐心】—国学智慧沙龙

【原文】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译文】
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延展】
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1 08:14:00 +0800 CST  
【原文】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选自《易传·系辞上传》)
【译文】
平易就容易为人明了:简约就容易使人顺从,容易明了则有人亲近,容易顺从则能够建功。

【延展】
这句话体现了做事的两个层次,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再开展工作。易知是属于认知的层面上的,而简从则是属于操作层面上的,也就是说要在做到容易理解的同时,并且能够简便操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一看就知,一懂就会”。“易知”和“简从”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一对,在易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简从。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2 09:30:00 +0800 CST  
【原文】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译文】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延展】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此后太宗对魏征的意见,积极听从并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3 09:36:00 +0800 CST  
【原文】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
庄重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容易有所成,予人慈惠和利益才能够调度驱动别人。

【延展】
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4 08:41:00 +0800 CST  
【原文】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
庄重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容易有所成,予人慈惠和利益才能够调度驱动别人。

【延展】
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5 08:44:00 +0800 CST  
【原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大意】
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作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或取悦于人。

【延展】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0:06:00 +0800 CST  
【原文】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
【译文】
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延展】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09:29:00 +0800 CST  
【原文】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
【译文】
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延展】
以前杭州有一个贪官,因搜刮很多民脂民膏,惹得天怒人怨,最后上司知道了,便将他调职。离职那天,贪官将所搜括的金银装在十二个坛子里,并加以弥封,贴上“苏州特产咸菜”的字条。由于他的上司早知他会来此一招,便在他离职那天突然前去为他送行,正当贪官启程时,上司便有意无意地问他:“你怎么带那么多坛的咸菜?”他连忙回答说:”因为家中妻小喜爱吃咸菜,所以特带上数坛。”上司一听突然惊道:”总督大人及我等僚属,也最爱吃苏州咸菜,可是正苦于买不到,你可否把这些坛让我带回去,再另行买些?”贪官听了,吓得目瞪口呆,可是又不敢拒绝,只好乖乖地奉送,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正当他垂头丧气离开时,当地百姓又为他送来一块大匾,上面写着”五大天地”四字。贪官以为是百姓奉承他,便高兴的问百姓此意为何?其中一老者便道:”这是指您括了很多『金天银地』,然后整日『花天酒地』,审理案件则是『昏天暗地』,老百姓看得是『怨天恨地』,现在您走了,我们真的是『欢天喜地』啊!”这时贪官喟道:”上司坑我、百姓损我,我真是得不偿失啊!”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8 07:41:00 +0800 CST  
【原文】
一心可以交万友,二心不可以交一友。(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法卷》)
【译文】
一心一意、为人真诚,可以得到许多朋友,三心二意、为人虚伪,就不会交到一个朋友。

【延展】
诚信是诸子百家共举的道德标准。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诚信是善的道德指向。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心理基础。老子说“轻诺必寡信”,许诺是神圣的,不可轻忽。他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他要以自己不移的诚信,推动“不信者”守信。墨子说得更加明快:“行不信者,名必耗。”不按诺言行事的,名声必然扫地。“言不信者,行不果。”说话不算数的,不会有成功的结局。《吕氏春秋》云:“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做工的不诚信,造出来的是假货,油漆的色彩也不会纯正。摭拾儒道墨法诸家的言论,百虑同归,都在劝导做人处世,要以诚信为本。处事待人皆如此。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9 08:17:00 +0800 CST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文】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延展】
一位建筑帅设计了一套综合楼群。崭新的楼房一座座地拔地而起,即将峻工时,园林管理部门的人,向建筑师要铺设人行道和绿化等设计。建筑师说:我的设计很简单,请你们把楼房与楼房之间的全部空地都种上草。
园林工人虽然很不理解,但是只能依据建筑师的要求去做了。结果在楼房投入使用以后,人们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许多小道,走的人多就宽些,走的人少就窄些。在夏天,草木葱葱的季节,这些道路非常明显、自然、优雅。到了秋天,建筑师让园林部门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当地的居民对这位建筑师的人行道设计非常满意,他们感到方便、和谐、优雅,愿意走这些道路。成功优美的设计,是由于建筑师掌握了顺其自然的技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抛弃主观随意性,以物质第一性为原则,遵守客观规律。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30 08:55:00 +0800 CST  
【原文】
是非不得尽见谓之蔽,见而弗能知谓之虚,知而弗能赏谓之纵,三者乱之本也。(战国·尸佼《尸子·发蒙》)
【译文】
是与非,不能彻底看清,就叫蒙蔽。尽管看清了,却不知其原因,就叫虚妄,虽然知道原因,却不能采取赏罚的措施,就叫放纵。这三个方面就是病乱的根源。

【延展】
雨天,年轻人不停地埋怨:“这鬼天气,到处都是烂泥浊水,到处都是脏兮兮的,真倒霉!”一位老者听了,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下雨天也有干净的地方。”
“怎么会有干净的地方?”年轻人不满地说,“难道这烂泥还不够弄脏你的鞋子,这浊水还不够溅脏你的衣服吗?”
“但至少雨天里没有灰尘。”老者说,“在雨天,在人生的阴雨天,千万别因为路途上的烂泥浊水,而让自己的心也蒙上了一层脏兮兮的灰尘。心蒙尘了,看什么都是脏的。”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31 14:52:00 +0800 CST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译文】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了解,了解不如采取行动,学习的境界到了可以采取行动的时候就达到了顶点。

【延展】
1.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居里夫人
2.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4.从我自己痛苦的探索中,我了解前面有许多死胡同,要朝着理解真正意义的事物迈出有把握的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是很艰巨的。 ——爱因斯坦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1 09:52:00 +0800 CST  
【原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战国·荀况《荀子·不苟》)
【译文】
认识自己的人不埋怨别人,知晓命运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困窘无能,埋怨上天的人毫无志气。自己犯了错误,却推给他人,岂不是太迂腐了吗?

【延展】
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思想也是有能量的。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并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情。抱怨就是把焦点放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去,所谈论的是负面的、出错的事情;而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头,那个东西就会扩大。抱怨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电影,编剧、导演、监制、演出,都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思想创造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想法。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想,你就改变自己的人生!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2 09:38:00 +0800 CST  
【原文】
去小智而大智明。(战国·庄周《庄子·外物》)

【译文】
去除小聪明才能拥有更大的聪明才智。

【延展】
智慧若是与善良结伴,那便是大智慧;智慧若是孤独前行,那就只能是小聪明。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讳的则是小聪明。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丽,才有大人生,大人生才是至诚至善的人生。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因而构成人生的局限,小聪明造就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人生。小聪明容易被聪明误,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风,用自造的麻烦来折磨自己。大智慧以善为本,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辽阔,江河来归。两者将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格局和境界!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3 09:44:00 +0800 CST  
【原文】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鬼谷子·捭阖》)
【译文】
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前进,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停止行动、隐藏起来;面对有利的形势,就要勇猛出击,面对不利的形势,就要隐藏不出。

【延展】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激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4 10:04:00 +0800 CST  
【原文】
,居莫若俭,动莫若敬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译文】
行为举止莫过于恭敬,持家居守莫过于节俭,道德品行莫过于谦让,办理政事莫过于征求他人的意见。

【延展】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5 09:29:00 +0800 CST  
【原文】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
【译文】
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生来就知道,有人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有人面临困惑经过探索后才知道,到了他们知道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了;对于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人安然自得地实行,有人根据切身利益实行,有人则勉强实行,到了他们成功以后,结果就是一样的了。
【延展】
一般人必先困而后知。“困”方有痛苦,“困”方有思考,“困”方有省悟,一句话,“困”才有动力去寻求解决之道。很多人“不知”,是因为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受困”的苦楚,“困”的还不够。
那么是一切都要“困而后知”吗?未必。古圣先贤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学而知之”的路,如果你肯学习,肯动脑,有悟性,完全可能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然一切都要从头来过,人类的智慧还怎么积累呢!因此,我辈凡人,不仅不能满足困而知之,而且必须朝“学而知之”的境界迈进,这样才能借由别人的经验和智慧达成自己的“不困而知”。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6 09:48:00 +0800 CST  
【原文】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战国·荀况《荀子·致士》)
【译文】
得到众人拥护就可感动上天,精神愉快就能延年益寿,真诚信实就会有神明相助,浮夸妄诞就会心力交瘁。

【延展】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7 08:11:00 +0800 CST  
【原文】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èi)焉。听其言也,观其眸人,人焉叟(sōu)哉?(《孟子》)
【译文】
观察人的方法,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中正直,眼睛就显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听一个人的话,观察他的眼神,这个人内心的好坏又是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延展】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心术不正,做贼心虚,心中有鬼的人,眼睛多不敢正面看人,目光多是躲闪,不敢与人对视,怕人看到他的内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常一个眼神会明白告诉人是对还是错,行还是不行。可见,观察眼睛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人。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8 13:21:00 +0800 CST  
【原文】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战国·墨翟《墨子·非攻上》)
【译文】
很少尝到苦味的人,稍稍吃苦就叫苦;而倍尝苦味的人,则能感到苦尽甘来。

【延展】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至理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吃苦耐劳也是成功。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对困难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很难成功了。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2-09 08:19:00 +0800 CST  

楼主:左清词

字数:148396

发表时间:2015-12-12 17: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8 10:45:26 +0800 CST

评论数: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