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5.1聊聊《西方民主的未来是暴君》

21,法家的弱点(3)

这节有点脱离主题,只是发表一下我对于海洋法系的观点,并不展开细说:

法律,贵就贵在重行不重心,诛行而不诛心上,也就是,一部法律,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其只注重证据,不注重别人的心理。

为什么英美法律采用了的是海洋法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海洋法系的两个构成,一个是判例法,一个是陪审团,这两个事物的产生,为族权思想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使用途径。

大陆法典与海洋法典都是孕育于文明之中,所以从其中就可以清楚的看明白他们之间的分别,大陆法典更像是一个体系,在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底下分布着各种不同的法律,比如刑法,民法等等,他们构建起了一张非常复杂但是非常清晰的法网来管理社会。

但是海洋法典就不同了,海洋法典中最重要的就是判例法,判例法就相等于又不同的地区所形成的一套判决常例,然后组成为一部法典,他与大陆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陆法是由上到下的一种体系法典,而判例法是由不同的判例相互博弈,并最终形成的一套组合法典。

在发展海洋法系上,美国比英国看起来还要进步一些,但实质上,美国的法律造成的问题更加严重,对于美国来说,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不同的地方法律不同,甚至可以说到了一地一法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美国的独立战争中是13区各殖民地联合抗击的结果。

所以,不同的区的法律都有不同,他们的法律最大的特点就是满足于自己区域,为了自己内部的风俗和情况来制定法律,最终形成一部法典。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法律多而复杂,表面上看起来海洋法典可以不断的更新自己,他的更新速度要比大陆法典强,但实质上,法律就是法律,有形的法律与无形的欲望之间博弈,最终无形的欲望一定会更占优势。

其实海洋法系的优势并不存在,另外,法律过多,过细过于繁杂,使得普通人根本无力了解法律,只能选择请律师,这就导致了律师的费用水涨船高,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有钱人有利,而对于没钱人有害的基本事实。

表面上看起来法律是公平的,但是对于在资本占有的多少面前,却非常不公平,因为法律过多,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是大的资本族权在法律面前就越有利。

如果海洋法系仅是以判例法作为判决,那么还好,但是随着陪审团制度的出现,使得族权化的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对海洋法系最具意见的一点,对于法律来说,最重视的就是不重人情,参与判案的人越多,越是会使得判决变得复杂。

而且,当剩余社会资源充足的时候,那么陪审员制度还存在一些公平性,一旦社会资源降低,并且牵扯到种族或者族权问题的时候,陪审员制度不但无法为案件的公平服务。

相反会使得族权思想越发的膨胀,最终导致在判案上的不公平,并且随着律师的费用提高,穷人非常难以与富人对抗。

富人可以聘请专业的律师,在纷繁复杂的大量法律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只要对方在某一点上做的不好,马上就成为了攻击的对象。而即便是对于穷人有利,最终也会走向漫长的诉讼周期,其昂贵的费用可以直接把穷人拖垮。

表面上判例法是公平的,但是判例法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的。

那么势必在族权思想的影响下偏向控制力高的族权,这样法律的效力就会减弱,并且族权打压对方的一种工具。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1:00 +0800 CST  
22,制度四原则(3)

在解释了法家的弱点以后,还是把视线回到秦国的问题上来,法家的最大的弱点就是有形的制度难以对无形的欲望实现有效的控制。

所以,秦国的制度和秦国的斗争纲领虽然都是成功的,但是缺少了文化思想的支持,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漏洞。

也就是说,无形的欲望快速的膨胀起来,那么文化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文化思想实际上同样是一种“无形”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却大多是向善的,可以看到任何文明中,大多的文化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利于群体的,比如讲究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也就是说,“无形”的思想成了制度和斗争纲领的一种补充条件,如果说向恶的“无形”欲望是破坏制度的一种威胁和隐患的话,那么“无形”的思想就是专门克制向恶的欲望的一种利器。

因为有形是难以对抗无形的,无形可以变成任何有形的,有形就难以防住无形的渗透。但是无形的思想却可以防住向恶的“无形”。

道理非常简单,人们之所以选择群居,是因为群居不管从效率还是安全性上来说都比独居要好很多,既然是群居,那么人们自然期待向善的欲望,那么惩恶扬善就成了一个社会产生凝聚力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如果相反是惩善扬恶,那么社会就变得一片散沙,必然瓦解,所以一个成熟的社会都是惩恶扬善的,这就使得无形的思想,刚好可以克制向恶的欲望。

也就是道德的作用。道德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一样罩住向恶的心,因为人们都是渴望向善的,所以道德比恶的更加宽广,不管恶的形势和形态如何改变,作恶本身就是被否定的,所以一个支持制度的文化思想就非常关键了。

如果有了这样的文化思想,那么自然可以支撑起制度的建设,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切不可小看文化的作用,因为只有配套的文化才能稳住人心。

可是秦朝就没有这样的文化思想出现。

也就是说,秦朝虽然在制度上和斗争纲领上都取得成功,但是在文化思想上没有一个能够配合法家的文化思想出现。

相反得是,法家不但不希望这种思想出现,还非常遏制这样的思想出现,因为法律本身就是追求“有形”的思想,对于重心和诸心的思想非常厌恶。

所以,秦始皇才要彻底的“焚书坑儒”,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法家”的权威。然而法家不但不追求建立一个新的文化思想来支撑,相反还打压文化思想。

这就让旧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思想有重新兴起了。

那就是族权思想中的支撑文化思想。

排他。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1:00 +0800 CST  
23,制度四原则(4)

在制度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不进则退”,我们总是嘲笑旧制度的愚昧,比如说今日的人看不上王朝制度,也看不上封建制度。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看不上,是因为新的制度他比旧制度更加先进,所以才看不上,这表面上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

因为,旧制度虽然落后却也是运行多年的制度,并且与崭新的制度不同的是,旧制度更加趋于完善,以现在的软件经常做补丁的方式来说的话。

如果说新制度是2.0,那么旧制度就可能是1.9,理由在于新制度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如果新制度2.0失败了,那么制度最容易的变化方式就是退回到1.9上。

秦国所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在李斯制作的斗争纲领取得成功了以后,法家虽然在制度上和斗争纲领上取得了成功,却没有新的文化思想来支持新制度。

这就使得,新制度不但无法遏制“无形”的欲望膨胀,相反还在肆意的放大“无形”的欲望,那么结果自然是“无形”的欲望寻找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就文化思想,族权思想。

也就是排他。

支撑族权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就是“排他性”,那么一个排他,排斥别人保护自己的思想,怎么能成为一个大的制度的核心思想呢?

因为排他会有进行选择,他会非常鲜明的选择“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一旦选择了“我们”那么自然是相互包容,一旦是面对“他们”,那么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人视作猪狗一般,任意屠戮。

所以,对于族权来说,公族和旁族的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区分了,“我们”就是公族,而“他们”就是旁族,一旦划分就如同水火,不能逾越。

当秦国没有新的文化思想支持的时候,旧的思想马上兴起,这就使得在秦国的内部“我们”和“他们”分化严重。

而标志性就是秦国最有名的“指鹿为马”。当秦始皇一死,赵高很快就占据了权利,而他的“指鹿为马”就是要找出支持自己的和不支持自己的。

这样秦国的制度和斗争纲领就都出现了倒退,秦国的向心力迅速瓦解,进而所有人都开始保护自己的利益。

秦国从法家建设的官权制度退回到了族权制度,这种蜕变使得秦国的基础走向瓦解,在随后的战争中,本来秦国拥有强大的实力。

但是相互之间都想保护自己,导致失败,秦国就这样灭亡了。

所以一个文明想要建设新的制度,就需要有一个与新制度配套的文化思想同时存在,并且,即便是有了前三条,也同时不见的就能成功。

社会的发展,是必须按照一个个步骤而来的,难以跨代前进。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1:00 +0800 CST  
24,制度四原则(5)

如果只有前面三个原则的话,那么其实还不能算作一种模式,而第四个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标准,即便是前面三个全都齐备了,也轻易不能跳过第四个条件。

那就是社会阶段。

这个律条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关键。这里先讲初讲一下这个问题,接下来还要再看文化思想的发展阶段。才能相互对照。

什么是社会阶段?

社会阶段是社会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这个指标决定了一个社会是真的强大,还是虚伪的强大,那么什么是社会阶段的标准或者社会成熟的标准呢?

并不是所谓的素质。而是:

包容性。

一个社会有多少包容性,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成熟,人们一个通常的误区就是认为人只要有了素质,就能成为成熟的标志。

然而以素质为标准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就是坏人么?

一个人可能贫穷,可以没有规矩,可能邋里邋遢,可能大声喧哗,可能毛病极多,但这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就是坏人。

而一个社会,如果仅仅靠有素质,就断定发达,那么就蕴藏着一个基本的隐患,那就是当社会资源快速减少的时候,那些有素质的绅士们,还能维持素质么?

所以,一个社会真正成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素质,因为教育和收入,确实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举止,但是真正考验社会成熟与否的时候,却大多不在平时。

是在危难时刻。

一个社会当面对死亡,战争,天灾等威胁的时候,能否振臂一呼,一呼百应去争一条活路,将成为真正检验社会的关键。

因为包容性越是强,在社会内部对于“我们”和“你们”的划分越发淡漠,而越是到了社会的危难时刻。

包容性越是强大的社会,越是能够突破“我们”和“你们”的区别,聚众之力以面对苦难,包容性越是强,那么在困难面前爆发出来的力量就越是强大。

那么该怎么看待社会的阶段呢?

这就要从文化的阶段和制度的阶段上去看了。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2:00 +0800 CST  
25,文明的阶段(1)

有了前面三个原则的支持,就可以使得一个制度运行下去,但是,不同的制度之间是有差距的,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制度本身存在了不同的先进与落后之分。

那么如何评价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呢?

重点在于,一个国家内部对于不同的人是怎么进行划分的,这种划分的方式就是决定了制度是否先进的标准。

世界历史中,存在着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斗争纲领,看起来是纷繁复杂,但实质上,从文化和制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是存在先后顺序和优劣之分的。

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国家,种族,思想是向着不同方向前进的,但实质上,他们都必然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只是他们前进的速度,和风俗模式看起来不同,使得人们认为世界是不同的,但世界其实是相同的,那么凭着什么认定这种想法呢?

这就是制度四原则所存在的魅力所在,他能够去掉文学化的渲染看到制度的本质,那么只要看到了本质,就可以看到先进与落后之间的不同了。

通常对于文化的评价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认为强大的文明自然先进,衰落的文明自然落后,也就是认为“落后自然就要挨打”。

但其实,这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假象:

第一种假象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先进的制度进入到了自己制度问题的高发期,也就是文明走向了衰落之中,那么即便是落后的文明也很容易在自己的强盛期打败先进文明。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第二种假象的原因就非常隐晦了,造成先进文明失败的理由在于先进文明的制度并没有彻底的走向成熟,造成了先进文明的内部不磨合现象发生,导致由于旧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稳定,使得先进文明不但没能发挥出先进的优势,相反造成了内部混乱,从而失败。

而如果认为一个文明走向全盛期就是制度上的优势,那么就有潜在问题,因为就现在现实而言,任何制度都不能说是完美的,那么一旦文明从全盛期走向弱势期,那么该怎么评价呢?

比如认为英国的文明是非常伟大的,但是,英国能够兴起完全是因为扩张的成功导致的,曾经盛极一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当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检阅自己的海军时候,英国海军旌旗蔽日,强盛至极。

但是时至今日,英国海军已经到了需要卖航母节省军费的地步了,并且殖民地大量独立,内部积攒大量债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了庆祝生日的时候,英国海军还有当年的雄风么?

那么能说英国的制度就先进么?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2:00 +0800 CST  
27,文明的阶段(3)

现在想要了解,为什么是西方走上了这条歧路,还有点唐突,需要先解释的是,为什么文明会从族权向着官权发展,并且,什么是“宗教”“阶级”“行为”文化。

那么首先谈人类的第一个文化,那就是:“宗教”。

宗教文化是人类最早期的文化,并且世界所有文明似乎都出现了宗教这个发展进程,那么为什么是“宗教”成为了人类最早期的文化呢?

原因存在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宗教是一门哲学思想,他最大的能力是对于“已知”和“未知”进行解释,所以,当人们遇到未知的事物的时候,宗教可以非常完美的进行解释,而对于已知的事情,宗教也可以进行解释,所以一门似乎可以解释一切的思想自然成了所有人的选择。

因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还非常低,所以导致了宗教哲学首先发展。

第二个原因就非常关键了:

因为“宗教”文化是可以非常好的补充氏族制度,使得“宗教”的地位快速上升,以至于在各国,各部落都存在一个类似于“国教”的“宗教”出现。

西方人长期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非常错误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几乎都是在相同条件下开始的发展,只是进入了封建时代以后,中国新的“文化”替代了旧“文化”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发生,并且,中国引发这样的变革比西方世界早了太多,所以,感觉中国文化没有宗教。

事实并非如此。

之所以“宗教”的地位会上升,就在于,宗教完美的使得公族和王权进行了结合,这种结合的方式使得氏族制度成立,并延续下去,所以地位才会上升。

对于任何文明来说,都有源发地,随着发展导致扩大,并且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样人与人的接触就开始了。

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源发民族就是公族,而后来加入的,战败投降而来的后进民族就是旁族,当一个国家出现不同的民族混居现象发生以后,就需要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所有文化和制度的根本,都是一种处理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方法。

正是因为不同的方法和风俗造成了文明的差异,而对“宗教”文化来说他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保护王权和公族的利益,这就使得王权和公族要建立起来一个非常紧密的关系。

这个关系的根本就是:关系构架。

虽然信仰不同,但是大多方式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宗教规定了王权与公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君权神授的关系。

也就是说,宗教建立起来一种:天神授予了神之子统治公族的权利,这样,第一种制度就非常完善的建立起来了。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2:00 +0800 CST  
28,文明的阶段(4)

对于“宗教”文化,最重要的构建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宗教的契约性,一个是王权和族权的关系上。

这两个关键构建是支撑起“宗教”文化的关键,之所以宗教地位上升,就是因为宗教可以替氏族制度建立起一套完美的关系结构。

也就是“宗教”文化使得公族和王权相信,王权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并且自己是神之子,由神之子统治公族,这种关系一旦建立,那么就可以使得两者团结在一起。

第一点,宗教的契约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之所以称为宗教,其最重要原因就是契约性,也就是宗教可以替信徒解释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必然最经典的关系是人死后会像何去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宗教的最强项,通常宗教的契约关系是三种方向:一种是当世论,一种是轮回论,一种是死后论。

宗教的发展是越来越完善,他可以给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解释,但是这并不是宗教可以快速上升地位的关键。

第二点最为重要,那就是宗教可以构建起来王权和公族之间的紧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就是“我们”和“他们”。

假如只是强调了“未知”和“已知”那么宗教可能只是变成一种学说,并不有政治意义,然而最早的宗教无不拥有政治性。

这就是因为,当统治范围扩大了以后,王权很难约束不同的地方的人们,所以需要一种文化作为粘合剂来弥补贵族领主与王权之间的关系,避免王权旁落。

而宗教性自然可以做到,因为事情将从两个层面上看待:

第一个层面自然是宗教性的神秘性,也就是君权神授的神秘性,配合上大型的宗教仪式,祭祀礼仪,将成为支撑整个国家正常运转的一种普遍方式。

第二个层面就是关键,那就是君王宣传承认宗教的地位,就等于君王承认宗教的同时,向公族进行了宣誓。

表明君王的努力方向将是为公族制造利益,这一点是公族之所以可以与王权达成一种相对团结关系的核心。

因为如果仅仅是宣传神秘性,那么很容易失效,但是,如果王权对公族进行了利益上的宣誓,达成了一种利益分享关系,将使得公族臣服于王权。

而王权的宣誓,也是的公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向心力,就是想要利益就得跟着君王走,但是宗教制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关系的构建。

最大的缺点同样是在“我们”关系的构建。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3:00 +0800 CST  
29,文明的阶段(5)

“我们”和“他们”是族权思想中最经典也最常见的形势,对于氏族制度甚至西方的封建制度来说,如何有效的区分是“我们”和“他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因为这牵扯到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对于王权来说一旦与公族建立了宗教式的宣誓,那么就要把社会资源几乎绝对的分配给公族。

而社会资源绝对分配给公族,正是奴隶制度和族权思想完美表现得体现,对于族权制度来说,排他是必然的,提高族权控制力将使得族权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而可以压制旁族的崛起。

对于旁族来说,为什么无法获得社会资源,并非社会生产力过于低下造成的,因为过去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土地大量未被开垦,土地利用率极低,正是需要大量人力进行生产的时候,而之所以不分配旁族,不是因为旁族的生产能力低。

而是,王权与公族的契约关系阻碍了这种情况的发展。

也就是说,王权的权力来源是对于公族发誓产生的,对于公族来说,牢牢地把握住社会资源是他们占据垄断地位的根本保障。

如果王权向旁族提供了支援会怎么样呢?

那么,王权的力量就将大增,因为旁族一旦得到社会资源就会快速发展,这样一来,社会就存在了公族和旁族并起的基本事实。

这样王权的势力就会快速上涨,那么王权对公族的发誓就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一旦王权和旁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那么王权完全可以依靠旁族对抗公族。

所以,公族绝不希望见到的是,旁族的兴起,旁族一旦兴起,则宣布王权势力大涨,自己就可能被压制。那公族最有效也最希望见到的情况就是。

旁族永远被压制。

这样一来“我们”和“他们”就进行了有效的划分,期望使得“我们”永远占据优势,这是“宗教”文化在氏族时代和封建时代可以站住脚的根本。

然而一个社会只强调了“我们”和“他们”那么就会使得交流能力降低,因为重视“我们”和蔑视“他们”就成了必然,这样一来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能力就降低了。

并且长期对于“我们”的优待和“他们”的压制,使得旁族积聚怨气,也将引起连绵不休的暴乱和叛乱。

甚至在外地入侵的时候,公族不但无法得到旁族的补充,还有可能造成旁族的叛乱和通敌,所以,宗教文化一方面使得公族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

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那么就需要新的文化来替代。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3:00 +0800 CST  
30,文明的阶段(6)

假如一个社会只强调“我们”和“你们”那么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交流的减少,并且造成奴隶制度的出现,所以就会有人希望往前走。

向前走的本质是因为人与人交流的增多,可以说文明的进化都离不开人与人接触的增多,所以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新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人类从此进入了“阶级”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改变就是人们从“我们”和“你们”中脱离出来,逐渐走向了包容的一步,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提高,导致即便是奴隶,他的社会资源也开始拥有一些,一旦拥有了一些资源,那么必然提出改变。

这种改变的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由“血统论”,走向了“身份论”。

“血统论”是宗教非常看重的一个东西,因为强调“血统论”有助于强调“我们”和“你们”的关系,而“身份论”就是重视强调“控制力”了。

如果说“血统论”是族权思想孕育出来的话,那么“身份论”同样是从族权思想中变化出来的一种思想,在族权思想中,最强调控制力,随着人与人接触越来越多,单纯的强调“我们和你们”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

所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容他性,而“身份论”的出现弥补了“血统论”的空白,也就是说“身份论”表面上开始承认了旁族的地位,他与血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承认旁族的地位,但是想要更高的地位,需要更高的阶级,而想要更高的阶级,则需要更高的控制力。

这便是“阶级”的作用,如果说“宗教”是强调王权与公族关系的一种思想,那么“阶级”就是强调身份无法转换的一种更加先进的思想。

并且随着“阶级”的出现,“礼法”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文明之中,也就在此时,中国和西方世界开始出现了差距。

也就是说,中国的“阶级论”和欧洲的“阶级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哪里存在不同呢?

就是两者对于宗教的利用有所不同,西方世界在阶级出现以后依旧保存在宗教的作用,使得西方在持续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才进入人权时代。

而中国在周朝以后就进入了封建制度,从那时候起,就已经进入了人权时代,两者的这种差距使得中国进入人权时代更早,发展的更为先进。

反观欧洲,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以后才开始进入人权时代,并且从此走上一条歧路,那么为什么造成这种结果。

为什么中国人,在周朝就进入人权时代呢?

因为中国存在周公。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4:00 +0800 CST  
30,文明的阶段(6)

假如一个社会只强调“我们”和“你们”那么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交流的减少,并且造成奴隶制度的出现,所以就会有人希望往前走。

向前走的本质是因为人与人交流的增多,可以说文明的进化都离不开人与人接触的增多,所以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新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人类从此进入了“阶级”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改变就是人们从“我们”和“你们”中脱离出来,逐渐走向了包容的一步,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提高,导致即便是奴隶,他的社会资源也开始拥有一些,一旦拥有了一些资源,那么必然提出改变。

这种改变的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由“血统论”,走向了“身份论”。

“血统论”是宗教非常看重的一个东西,因为强调“血统论”有助于强调“我们”和“你们”的关系,而“身份论”就是重视强调“控制力”了。

如果说“血统论”是族权思想孕育出来的话,那么“身份论”同样是从族权思想中变化出来的一种思想,在族权思想中,最强调控制力,随着人与人接触越来越多,单纯的强调“我们和你们”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

所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容他性,而“身份论”的出现弥补了“血统论”的空白,也就是说“身份论”表面上开始承认了旁族的地位,他与血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承认旁族的地位,但是想要更高的地位,需要更高的阶级,而想要更高的阶级,则需要更高的控制力。

这便是“阶级”的作用,如果说“宗教”是强调王权与公族关系的一种思想,那么“阶级”就是强调身份无法转换的一种更加先进的思想。

并且随着“阶级”的出现,“礼法”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文明之中,也就在此时,中国和西方世界开始出现了差距。

也就是说,中国的“阶级论”和欧洲的“阶级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哪里存在不同呢?

就是两者对于宗教的利用有所不同,西方世界在阶级出现以后依旧保存在宗教的作用,使得西方在持续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才进入人权时代。

而中国在周朝以后就进入了封建制度,从那时候起,就已经进入了人权时代,两者的这种差距使得中国进入人权时代更早,发展的更为先进。

反观欧洲,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以后才开始进入人权时代,并且从此走上一条歧路,那么为什么造成这种结果。

为什么中国人,在周朝就进入人权时代呢?

因为中国存在周公。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6:00 +0800 CST  
31,文明的阶段(7)

周公是中国非常伟大的一位大战略家,他最大的功绩并不是打赢了周武克商的战争,也是平乱和治理国家,而是他创造了“周礼”制度,也就是中国顺利的进入了封建制度。

并且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在于,周公所创造的周礼,剔除了宗教的意义,相反以“礼法”来巩固“阶级”,使得“阶级”之间相互封锁关系,上下之间难以发生转变,这样就使得,君王生下来就是君王,贵族臣属生下来就是贵族臣属,贱人平民生下来就是贱人平民。

但是,这只是一个非常表象的东西,周公真正的伟大在于,他进行了一场豪赌,他剔除了宗教的关系以后,并不是希望这套“周礼”能一直运转下去,相反是希望他快点毁灭。

这看起来非常的荒谬,一个制度的制造者怎么可能会希望自己制造的制度是快速就毁灭的呢?

这看起来,表面确实不太合理,甚至荒唐,但是,不要忘记了,制造这套制度的人是谁?

他是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而周文王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哲学“易”经的创造者,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易”的哲学才能真正的理解周公的用心。

“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哲学,如果单讲“易”的哲学可能要单独写本书,所以这里并不展开讲,简单说,“易”的思想最重要的突破就是。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们”和“你们”。

而是,“我们”可以变成“你们”,“你们”也可以变成“我们”,黑与白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是一种“转换”的关系,黑可以变成白,白也可以变成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与白的世界,并不是一个二元世界,而是一种多元世界。

也就是说,黑在变成白的时候,并不是一种终止,也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当黑变成了黑的同时,他就像着白的方向前进,而当白变成了白的时候,其实也也只是向着黑的方向迈进了,这样的思想,可以说:

为中华民族推开一扇窗,“易”的出现解决了“我们”和“你们”的固定模式,产生了新的概念,也就是说,汉人是中国人,那么少数民族同样也是中国人,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可以是“他们”,但同时,当“他们”是“他们”的时候,也就同时开始了向“我们”的转变,当汉人是“我们”的时候,实质上,“我们”正在向“他们”转变。

最终,只有“我们”和“你们”的世界,在“易”哲学的引领下,就将出现一个多元的世界,从此打破“我们”和“你们”。

所以,为了实践自己父亲的哲学,周公,开始一场真正的“革命”。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6:00 +0800 CST  
32,文明的阶段(8)

那么一旦剔除掉“宗教”,会马上走上康庄大道么?

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周公所制造的“革命”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失败了,那么中国文化就要“亡国灭种”,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敢这么做的根本。

知“易”而行难。

因为,一旦剔除掉了“宗教”的作用,首先就会使得,“阶级”变得非常浮躁起来,理由在于,宗教的意义是使得公族和王权进行相互宣誓。

公族承认王权的领袖是神之子,被天神赐予了神圣的使命来人间进行统治,这是神权时代最关键的宣誓,国家发展的越大,那么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公族需要向王权宣誓。

反过来说,王权也需要向公族宣誓,也就是王权要敬神祭天,表明自己是神之子,降临人间要为公族创造利益,使得公族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这种公族与王权相互宣誓的情况就是宗教的作用,那么如果拔除了这个做用会怎么样呢?

那么王权与公族甚至旁族,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控制力关系了,那么事情的发展方向就必然转变为,“阶级”保护自己,不再保护王权,这样的结果就是:

“春秋时代”出现。

也就是说,春秋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玩出来的,相反是在周公创造了周礼,创造了“阶级”思想和封建制度那一天开始就必然出现的问题。

因为周公剔除了“宗教”,只保留着“阶级”思想,那么请问,公族和旁族与王权之间还有什么可以保证他们存在联系么?

失去了相互的效忠,就意味着双方必然向着控制力方向发展,那么王权保护王权的控制力,诸侯保护诸侯的控制力,这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么?

这样一来,中国封建制度马上就要面临崩溃状态了,因为没有了思想的支持,封建制度,仅仅是一个制度,他与秦王朝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周王朝,如果只有制度的支持。

没有了文化的保护,那么结局就是“周礼”不但不能保护周王朝,相反的是,他正在摧残着周王朝的存在。

那么,既然如此,周公又在赌什么呢?

周公在期待着一个更加先进的文化出现,也就是期待“有人”能创造出来能把“易”的哲学真正表现出现的文化思想。

而这个人在春秋的末期,终于出现,这个人便是:

孔子,他创造的思想便是:

“行为”。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7:00 +0800 CST  
33,文明的阶段(9)

在周公的没有创造周礼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周王朝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单纯的强调“我们”和“你们”。

是不行的。

因为人多了,假如只强调压制,那么内部会离心离德,并且就当时的情况看,殷商势力还存在非常大的实力,周武克商表面上打败的是商朝,实际上殷商的公族已经抛弃了商纣王,所以,只打赢了旁族和一些散兵游勇,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如果不改变,周朝继续沿用氏族时代的制度和文化,表面上是可以的,但是一件事让周公很害怕,就是周人将要如何对待殷人的这个问题上。姜子牙表示要杀光殷人。

对于周公来说,今日的胜利看起来是白战胜了黑,那么有没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黑,被别的白战胜呢?

到了那个时候,周人会不会同样遇到,被人讨论要杀光呢?

所以,我认为,周公看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不改变,那么只能强大一定时间,到了时候注定要失败,如果以牺牲周王室为前提可以进行改革,那么就可以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了,“易”的哲学开始实际在社会中运作了,那么即便周王朝失败了,周人也就可以活下去了。

而如果失败了,那不过也只是提早的重复了不改变的失败结果,所以在别人不能深刻理解周公的时候,周公果断创造了“周礼”。

“周礼”一出就再没有回头路走,周公赌就赌在周礼的出现能够使得一个伟大的新文化将会诞生,如果这个文化没有诞生,那么周朝和中华文化就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一出现,那么周人连同中华文化,就将重蹈殷人的选择,到底是杀,还是不杀。

随后,果然礼乐崩坏,周天子权利皆无,沦为一个小诸侯,其他大诸侯相互攻伐,相互比拼控制力,这就是周礼造成的必然结果。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生在鲁国的孔子诞生了。

孔子的出现为这个中国的关键时刻起到了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因为这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到底走向何处关系到中华文化是否可以存在下去。

进一步就将大成,退一步就将是深渊。

所以,前进和后退,并不依赖于士兵的勇猛,将军的智略,臣子的忠诚,君王的贤明,而在于。

谁可以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先进的文化思想出来,来稳定住因为剔除掉宗教以后的制度不稳,那么这个重任孔子完成了。

可是这种完成是一个黑色幽默。

最敬重周礼的孔子,相反是杀掉了“阶级”思想。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8:00 +0800 CST  
34,文明的阶段(10)

孔子的出现表面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实际现实却是当时在春秋没人敢用孔子治理国家,即便是故乡鲁国使用了一段孔子以后,就驱逐了孔子。

那么孔子会那么失败呢?因为孔子创造出来的思想并不是用来支持族权制度的,也更不是用来支持封建制度的,所以没人敢用孔子。

这才导致了孔子的失败,但是孔子越是失败则越是证明孔子的成功,因为最爱封建制度的孔子,却创造出了一套毁灭封建制度的思想,这种结局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孔子的“行为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两个文化思想“宗教”和“阶级”都是在支持族权思想的,而“行为论”却违背了族权思想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违背了当时的主流价值。

行为论认为,一个人的地位保障,并不是看他的“身份”和看他的“血统”,而是要看他的“行为”,这就违反了族权对于追求“控制力”的追求。

因为对于族权来说,自己拥有了控制力才是地位的保障,在“宗教”和“阶级”中都是如此,地位的保障来源于控制力。

但是追求控制力本身会造成一些恶行诞生,孔子之所以认为天下礼乐崩坏,是因为人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假如一个君王可以去做一个贤明的君王,可以礼贤下士,重用人才,那么好臣子就会来投奔,并且尽心尽力的辅佐君王治国。有了好的臣子和君王,那么人们就会安居乐业,这样一个国家就会强大,天下就会太平。

然而这一段看起来,是假大空的理论背后,却真正戳中了族权的弱点,那就是,不管是“宗教”还是“阶级”都强调一个压制。

也就是在宗教视野里“我们”压榨“他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在平时可以非常善良,但是遇到与异族的战争时候,可以做到视敌人如猪狗,任意屠戮。

这就是压制和排他思想在起作用,在他的眼里,对于“我们”是要善良的,但是对于“他们”就根本不把他们看做是人了。

而对于“阶级”来说,“阶级”本身维护自己的不变性是“阶级”的最大的想法,也就是王权要保护王权的“阶级”,贵族要保护贵族的“阶级”,他们希望“阶级”本身是在相互之间流动的。

上下是不能流动的,因为一旦上下流动“阶级”思想就会崩溃,所以为了让“阶级”不流动,制造了礼法制度。

也就是,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堡垒,难以相互移动。

这种宗教和阶级的现象,表面上是人的欲望造成的,实质上是族权思想造成的,他们都要尽力的维系控制力的作用。

但是,“行为”,违反了这个原则。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9:00 +0800 CST  
35,文明的阶段(11)


礼法,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人们通常从小要求孩子懂礼貌,讲礼貌,那么为什么人们要讲礼貌。


其实,讲礼貌并不是文明的一个标志,相反,讲礼貌是区分身份的最重要方式,也就是说,礼貌本身就是礼法制度之中的一环,他的目的并不是提高人们的思想和素质。


而是要用区分开不同的阶级,礼法使得人们区分开来,只要看待穿戴和看谈吐马上就能分辨是什么阶级的人。


所以,礼法表面上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人知礼懂礼,但实质上会把不同的人区分开,这样不同的人,甚至连口都不用开,马上就知道对面人的阶级,造成了阶级的分化。


但是,孔子出现以后就改变了这一点,表面上看孔子最希望人们知礼懂礼,做一个守礼的好人,但实际上,孔子更多的是希望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觉悟,让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可问题是,这就形成了冲突。


“阶级”和“行为”是相互违背的。


“阶级”的目的在于垄断和封锁住人们身份的流动,也就是穷人永远是穷人,富人永远是富人,双方只在内部的圈子里相互流动。


所以,礼法创造了一种私密的空间,也就是隐私的前身,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社会越是彬彬有礼,越是相互谦让,表面上是素质,高文明的社会。


但实质是礼法的作用让人们形成了无形的壁垒,这种壁垒,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结果不但不是人们真的相互友爱,相互关系,相反大多成了一种仪式。


人们被礼法控制,生活在礼法里,平时还好,一旦礼法制度失去了控制,就会露出本性来,并且因为长时间的压抑,导致一旦露出本性,往往极为凶残。


而“行为”却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约束,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贫民百姓,他们是善还是恶很容易分别,“行为”不但不受外力控制,并且行为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易变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所以,“阶级”通常难以改变,但是“行为”就急剧“易变性”。


他使得,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时刻处于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之中,这就是“道德”,道德可以无视“阶级”来监督所有人。


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都得被道德约束着,这就改变了“阶级”为纲的封建制度。


最终礼法就被道德杀死了。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4:59:00 +0800 CST  
36,文明的阶段(12)

虽然儒家出现了,但是儒家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使得儒家虽然传播的极广,可并没有人愿意真的使用儒家思想来治国,这也是自然的,一个君王怎么会使用对自己不但没有益处,相反有害的思想来支撑自己的制度呢?

这就导致,儒家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传播极广,但是一直处于失败的境地,可“行为”这种思想观念却开始出现,那么,就需要有新的制度出现,才能结合。

这就要提到商鞅的秦国变法了。

商鞅是法家与官权的一位历程杯式人物,正是因为商鞅的出现,让官权制度开始在秦国被确立起来,那么商鞅与其他法家人物有什么不同呢?

李俚和申不害与子产都算得上是法家改革家,但是为什么我认为商鞅才是集大成者呢?这就是因为,只有商鞅是有两个创举的:

第一个是商鞅是真的想要构建起一套严密的法家制度,这让他和其他人有所不同,因为法家的漏洞极容易观察到,能够横下心来,真的去执行法家重行不重心的核心,就非常难了,所以,其他人只是希望利用法治来管理国家。

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法家“术派”与“势派”与“法派”三个重要的分化,但是,术派和势派的做法根本上并没有真正的去改变封建制度,只是试图用法家的思想来弥补封建制度的不足。

法家,如果不能真的去贯彻法家精神,那么就算不得法家了,所以,不按照法家精神去做,最终只能是使得法家变得扭曲,变为人治。

第二个就是商鞅厉害的地方,他创造出了一整套国家新制度,这套制度是使得商鞅成为法家代表性人物的关键,这与其他人不同。

那么商鞅到底是什么人,他又为何能取得成功呢?

商鞅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有赖于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一般法家所不具备的:

第一个条件是,商鞅非常执着,商鞅的志向是实行法家,并不在于治学,所以,想要实行自己的想法,就首先要能找到一个可以实行的地方,这是商鞅第一成功要素。

第二个条件式,秦国在当时已经非常衰败,经过秦献公的拼搏,虽然秦国在当时环境下站住了脚,停止了四代之乱之后的颓废,但是秦国国力衰落的非常严重。

也就是说,秦国需要改革,甚至已经到了不改革,就亡国的地步,这种危机的形式是当时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条件是,秦孝公非常支持改革,因为秦孝公知道不改革就可能亡国的现实,所以支持了商鞅的改革,这种鼎力支持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个条件是,秦国处于当时中国的西部,虽然有戎狄和魏国的对手存在,但是自己处于一隅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所以商鞅,进行了改革。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5:00:00 +0800 CST  
8,民主大国印度(2)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印度为什么不发展工业,和美国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这两个问题,其实中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从历史中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日本都在大力发展工业,因为工业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并且可以解决大量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并且可以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的剩余社会资源。

如果说唯一坏的影响就是,工业会带来污染,而对于世界各主要发达民主国家来说,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镇痛,也就是因为发展工业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但是通过工业化的成功,都快速的使得这些国家变得强大起来,那么为什么到了印度这里,印度没有选择工业化呢?

或者说印度的工业化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

这其实才是非常重要的要点,因为工业立国,几乎成了上世纪的主要源动力,不管是后来的南美,东南亚都在争相的渴望着工业立国。

为什么印度没有走这条路,而是走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策略呢?

实质上,这和族权思想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而实质上有着巨大的关系,因为,当一个条件没有达成的时候,工业立国对于印度不但不是有益的,相反是有害的,所以印度改变了策略,选择以服务业立国为主的国策。

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这个条件就是“扩张”。

这才是族权思想的本质,在这里只是初探,在欧洲工业化革命和美国工业化革命,甚至日本工业化革命的背后,实质上推动工业化革命的关键并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相反是看中了工业化后可以为战争输送大量的物资而做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的工业化革命发生以后,欧洲开始了对世界的征服,美国工业化以后是开发西部,以及对世界的扩张,日本工业化以后是侵略亚洲。

所以,凡是族权国家,工业化以后,都无不踏上了扩张的道路,也正是因为扩张的原因,得到了大量的剩余社会资源,所以强国。

但是,印度,并没有这样的机遇,印度在对中国的战争中失败了,在对巴基斯坦的战争中杀的难分伯仲。

印度并没有可以扩张的途径,当没有扩张的途径,那么工业就对于印度本身来说,不但不是有利的,相反是有害的了。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5:06:00 +0800 CST  
楼主我晚上在上传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15:09:00 +0800 CST  
37,官权三阶段(1)

商鞅的改革最大的地方就是,他创造了法家的制度和法家的行动纲领,这是商鞅最大的贡献,因为对于商鞅来说,他并不是不知道法家的漏洞,他希望采取一种新制度来弥补法家的漏洞。

别的法家都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法家来弥补封建制度,这不但不能缩小问题,相反还扩大了问题,所以采取法家术治就其实是一种人治和老子的学说很相近。

而对商鞅来说,他想采用一种新的制度来弥补法家的不足,这种创新是非常伟大的,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商鞅做成了呢?

这就在于,知“易”而行难。

官权并不是多么特殊的一种制度,他同样是从族权之中孕育而出的一种制度,所以,任何文明实质上都可以构建官权制度。

但是,官权制度却是只有中国人成功构建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官权制度,存在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如果没有能真的度过去,那么就不能说官权真的成熟起来,商鞅和李斯,实质上都是处于第一阶段。

官权三阶段分别是:

官权制度的建立,国人价值观的诞生,官权吞噬王权。

想要进入第一阶段,最难的一关就是族权制度要与官权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博弈,这也是为什么说,族权制度想要进步,就首先要进入王朝时代的最关键证据。

因为,道理很简单,官权制度想要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是从下至上建立起来的,非要是从上至下建立起来的。

这就在于,族权思想可以产生分化族群的功效,所以当社会资源是充沛的时候,族权之间的矛盾看起来是小了,实质上是族权之间的势力都很大,那么轻易的火并是双方不愿看到的,而让官权建立起来,就会使得族权的利益逐渐向官权流动,这是族权绝不希望的。

所以从下至上的方式是构建不起来官权的,即便构建起来,也只是资源充沛的一种假象,而如果社会资源稀少的时候,族权更会只顾自己,导致官权的瓦解。

那么官权也就同时不能有效的构建起来,也就是说,唯有王权与官权建立一个有效的构建,才能使得官权构建成功。

因为,封建制度是王权与族权之间的构建,而想要脱离族权思想的控制,就首先需要王权这一块跳板,才能真的建立起来官权制度。

然后,并不是之后就一帆风顺了,相反是进入了官权的三阶段之中。

而,我们先分析商鞅的第一阶段。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20:23:00 +0800 CST  
38,官权三阶段(2)

对于商鞅这个人来了,命运是非常眷顾他的,因为他想要的改革的所有前提条件,都在他的时代具备了,这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法家栋梁。

秦国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连续的战争和内乱使得秦国越来越穷,所以秦孝公决定改革秦国,而为什么秦国的改变却非同于其他国家呢?

这就在于,秦国所处的环境最为不利,他长期处于被中原国家阻挡和围堵的困境之下,所以,这一方面是坏事,一方面也是好事。

对于中原各国来说,他们时刻处于一种被包围和四处接战的状态,所以改革从来都是亦步亦趋,甚至是非常小心,因为,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那么轻易的对国家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旦失败,轻者从此弱势,重者彻底亡国。

改革就都是围绕着怎么对于封建制度的弥补上做文章。

但是秦国被封锁在西方,所以外人的对他威胁即大又小,而当秦国走向困境的时候,就只剩下彻底改革这一条路走了,如果不改革那么就会被人围堵封锁死,如果改革还有一条活路走,这是可以进行彻底改革的关键。

需要彻底改革这一点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他就成了商鞅最大的优势,所以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官权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化,而他的最大表现就是容他性,可以说,官权制度的思想与族权制度有本质的不同,一个容他,一个排他,这就是官权制度先进于族权制度的理由。

那么为什么官权制度是容他的呢?

这就是因为官权,并不像族权那样讲究排他,也就是不以控制力的大小作为分化地位的核心,而是以系统化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运作。

系统化,就是官权的最大特点,而商鞅之所以可以改革成功,就是借用了法律思想中构建严密的系统关系来制作的制度,国家的只能由族权之间的相互排他,变成了一个由王权为顶点的开始,并逐渐有系统的延伸向各处的模式。

环环相扣,相互链接和层级关系是官权运行的方式,这就使得官权在运作中形成了一个高效又统一的系统,一旦王权发布政略,很快就可以通过系统的传导效应传到制度所覆盖的所有地方,反过来说,系统的任何一个点的想法又可以快速的通过传导返回到顶端。

这就使得,官权在看待内部的一切事物的时候,都认为任何部件和点都是系统本身的一部分,所以,当灾难,战争等对于系统有害的事件发生的时候。

系统维护自己的良好运转时系统的最大义务,改变了族权制度相互排他的现象,那么当坏事发生的时候,就能共同应对,而不是向族权那样只保护自己。

这就打破阶级的垄断,从此秦国开始强大起来。

楼主 那年光荣岁月  发布于 2015-05-01 20:23:00 +0800 CST  

楼主:那年光荣岁月

字数:117527

发表时间:2015-05-01 22: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8 12:15:38 +0800 CST

评论数: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