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让咱们来挖一挖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吧!

人物评价
在茨威格心目中,罗曼·罗兰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昨日的世界》写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说:“我在他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茨威格还评价说:“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卢那察尔斯基称赞罗兰为:“和平主义教皇”。
他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评价为:“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02:00 +0800 CST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着《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智慧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正在加载名人传的各种版本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14:00 +0800 CST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着《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智慧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作品内容
作品总述
正在加载名人传的各种版本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17:00 +0800 CST  
作品鉴赏
你只要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
当初生的音乐节只知训练和技巧,而忘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具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去除罗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有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且自私的民族:这是我15年前初次看到《贝多芬传》时所得的教训。
——傅雷《傅雷译文集》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灰,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灰。整个的世界的死灰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灰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
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烘炉又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
——傅雷《贝多芬与力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19:00 +0800 CST  
————————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19:00 +0800 CST  
【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语:Carl Gustaf Vernervon Heidenstam,又译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1859年7月6日-1940年5月20日),瑞典诗人、小说家,1912年成为瑞典学院院士,1916年为“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语:Carl Gustaf Vernervon Heidenstam,又译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1859年7月6日-1940年5月20日),瑞典诗人、小说家,1912年成为瑞典学院院士,1916年为“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爱国热情。他的大部分作品的激情描绘瑞典性格,生活和传统,往往是从一个明确的爱国观点。 他出生在Olshammar一个贵族家庭。他画研究学院的斯德哥尔摩,但很快离开前往朗在欧洲,非洲和东欧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国家。《西游记:在漂移年,1888年》是一家集诗的启发,他的经验在东部旅行,并标志着一个放弃的自然优势然后在瑞典文学。

他的爱是美丽也显示了小说汉斯蚁(1892年)。《诗》,(1895年)和《查尔斯男性》,2第一卷和第二卷。,1897年至1898年),历史的小说,显示了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激情。这两卷《树》(1905至07年)的启发,史诗般的故事情节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埃里克森的中世纪。

他的诗收集《信息》,发表于1915年,涉及哲学主题,主要涉及海拔男子更好地人类免受孤独。他死在家里Övralid于1940年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26:00 +0800 CST  
————————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28:00 +0800 CST  
l 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l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

ps:没错又是俩位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31:00 +0800 CST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哥本哈根读神学。1892年起定居德国德累斯顿,也用德语写作。早期作品有诗集《红山楂》、小说《日耳曼人的学生》,反映作者与基督教的决裂。20世纪初受印度佛教哲学影响,宣传出世思想,写有长篇小说《朝圣者卡马尼塔》。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著有《神的女友》。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他的同胞、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分享了诺贝尔文学奖。

吉勒鲁普虽然曾经是神学院学生,但他早期的作品却是比较激进的,1878年以《一个观念论者》开始写作生涯。书中写一个博学的青年反抗神话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张人的精神属于宇宙,灵魂属于理念。1881年出版的诗集《红山楂》和1882年出版小说《日耳曼人的弟子》,后者是一本具有强烈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写一个年轻牧师最后成为激进党议员的故事,实际是作者转变政治态度和宗教信仰的宣言。此后他的创作进入旺盛期,此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罗姆卢斯》(1883年)和《吉——杜尔》(1883年)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带有屠格涅夫作品的色彩。他从德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又成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积极反对者,他模仿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创作。1884年写的《古典之月》和1885年写的《漫游之年》宣布了同现实主义的决裂而转向浪漫主义,他仿效席勒创作了大型悲剧《布伦黑尔》(1884)。此后他写的大量诗歌和剧本都充满浪漫主义。其中只有1889年写的小说《敏娜》和1896年写的小说《磨坊》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好。《磨坊》写磨坊主发现妻子在磨坊同情人私会,出于嫉妒,开动磨石将妻子和情人压死,自己最后也自杀身死的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剧《布琳德》(1884)、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诗集《我的爱情之卷》(1889)、抒情悲剧《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剧《赫尔曼·樊德尔》(1891)、《雅诺王》(1893)、和韵文喜剧《毒素与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说有自传性小说《明娜》(1889)、《磨坊》(1896)、《已为生命而热》(1913)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磨坊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37:00 +0800 CST  
《磨坊血案》,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丹麦作家卡尔·耶勒鲁普,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磨房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磨房血案》通过一个小地方家庭生活的波澜,揭示人性中意识与潜意识。生命现象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在一桩血案的故事中寄托了超现实的复杂意味。作品获奖理由:“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39:00 +0800 CST  
……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39:00 +0800 CST  
亨利克·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1857-1943)丹麦小说家。出生于丹麦小镇弗雷德利卡的牧师家庭。但从青年时代起,他便接受新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个人解放,成为宗教家庭的反对派,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父亲意见独自来到哥本哈根,就读于一所理工学院,立志作一名工程师。后由于哥本哈根艺术环境与政治形势的影响,他改变初衷,转而从事文学事业。

1818年,彭托皮丹在乡村与一个恬静庄重的家家女结婚,同时开始其写作生涯,出版小说《破断的翅膀》,此后定居于妻子的家乡奥斯比。1887年,彭托皮丹举家迁往哥本哈根,他的第一个妻子离他而去。至此,他与人民直接接触,使自己与斯土斯民相结合的意愿归于失败。

彭托皮丹早期的作品大部讲述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其中,较著名的有《乡村景象》(1883)、《云》(1890)等。

1891年至1895年间,彭托皮丹的代表作三部曲《天国》出版。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转折时期丹麦农村的壮丽景象以及农民的特殊心态。

彭托皮丹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主要有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1890)、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1891-1895)、《幸运儿彼尔》(1898-1904)、《守夜》(1894)、《死者的王国》(1912-1916)和《人的乐园》(1927)等。其中代表作《乐土》是作家“才华充分展露的一部杰作”。

彭托皮丹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以相素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丹麦的生活图画,以及丹麦人民的情感世界。作品风格清新、活泼,赋予小说一种独特的感人力量。“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7年他和另一位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晚年还写有小说《男人的天堂》(1927)和自传《寻找自己》(1943)等。他于1943年8月21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彭托皮丹的作品展现了转折时期丹麦五彩缤纷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丹麦人民丰富细致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被誉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1:00 +0800 CST  
《天国》(1891—1895),是丹麦小说家亨利克•彭托皮丹花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精心构思创作的重要作品,19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天国》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小说的主人公埃曼纽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不满于优闲舒适的资产阶级生活,立志深入农村进行改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离开了家庭和未婚妻来到农村。在农村,他和农家女汉西诺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他和富裕的家庭断绝了关系,完全过着农民的生活。但他在农事方面是外行,故种下的庄稼总无法丰收,一家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改革社会的计划也始终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埃曼纽尔积极参加了为农民谋福利的人民党活动,可是人民党在议会里被保守党击败,失望的农民对埃曼纽尔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他的儿子得了耳炎。由于他阻止妻子请医生,孩子的病急剧恶化,终于不治而死。儿子的死使得他们夫妻间产生了隔阂。一天下午,埃曼纽尔外出散步,偶遇一群来自哥本哈根的客人,其中便有他过去的未婚妻。当他同他们相聚时,他禁不住又怀恋起往日优雅的生活。不久,村里有位中学校长逝世了。这位校长曾经为农民做过不少好事。在葬礼上,埃曼纽尔登台发表演说,抨击农村的落后面貌以及农民的惰性和偏见。结果,他被轰下了台。村民中有人叫他滚回城里去。心灰意冷的埃曼纽尔终于放弃了农村生活,离别妻子,回到了哥本哈根……

在三部曲《天国》中,作者以准确而又细腻的笔调塑造了埃曼纽尔这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丹麦青年的复杂形象,从而使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埃曼纽尔的故事又是在一幅丹麦农村的巨大画面中展开的。在这幅巨画中,读者既可以目睹群众集会、宗教节目、圣诞庆祝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也可以观赏如诗如画、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色和大自然风光,还能够结识那一个个心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又因此具有了相当的广度。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使《天国》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5:00 +0800 CST  
————————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6:00 +0800 CST  
【1918年未颁奖】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6:00 +0800 CST  
————————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6:00 +0800 CST  
累⊙﹏⊙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3:46:00 +0800 CST  
【1919】
卡尔·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生生于瑞士里斯塔尔一个高级官吏家庭,1863年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法律系。1865至1870年间转而研究神学。1871年获得牧师职位,随即放弃,应聘到圣彼得堡任讲师。1881年回瑞士,在伯尔尼一家女子学校任教,与一位来自荷兰的女北子结婚。此后,辗转数外任教和写作。1885至1892年任报刊编辑。1892年继承了岳父家遗产,从此带有妻子、女儿和母亲迁居卢塞恩的别墅,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卡尔·施皮特勒1845年4月24日生于瑞士的里斯塔尔,父亲是政府官员。他的童年是在伯尔尼度过的,1864年因与父亲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来到卢塞恩。1865年在巴塞尔学习法律,后又转至苏黎世和海德堡攻读神学。毕业后,由于他信仰无神论而失去了在格劳宾查的牧师职位。
1871年,施皮特勒在俄国和芬兰当了几年家庭教师,1879年回国后在伯尔尼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后又去比尔湖畔的新威维勒继续担任教师。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神话史诗《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1881)。
1885年,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任《巴塞尔新闻》等报记者,1890年任《新苏黎世报》专栏编辑并为该报撰写现代文学评论。1892年,一笔遗产使他在经济上有了保障,他于是放弃编辑工作,并定居卢塞恩,专事写作。1900年至1906年,他完成了第二部史诗《奥林匹亚之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施皮特勒发表了题为《我们瑞士的立场》,产生很大影响。他主张瑞士不要介人欧洲各军事大国的纷争而严守中立,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1919年,瑞典学院出于“对其史诗作品《奥林匹亚之春》的特殊赞赏”而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施皮特勒生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亲身体验了世纪末的悲凉,试图通过更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克服当代的“颓废艺术”和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说教,但他又脱离现实,沉湎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冥想。他的创作受叔本华、尼采和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德的影响,否定客观世界,轻视民众,寄希望于一两个“超人”。他的创作将圣经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和现代反社会、反文化的思潮结合起来,试图以此来创造一个新的英雄时代的神话,并更新史诗的形式。他的《受难的普罗米修斯》运用仿古语言、象征性寓意手法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民主、自由和容忍的向往,语言艰深晦涩,一般读者难以读幢。《奥林匹亚之春》亦由于其语言和形式的高雅和唯美主义倾向,很少有人能够欣赏。【图片】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8:39:00 +0800 CST  
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积极向评选者们推荐长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奥林匹亚的春天》是一部约有2万行的巨型史诗。主要描写奥林匹亚王位从克罗诺斯向宙斯的转移。故事情节和众神的名字都来源于希腊神话,只是对赫拉进行了再创造,与神话传说不同,作者把她写成大王克罗诺斯的女儿,是他的王位继承者,是位至高无上的女神,谁能获得她的爱情,谁就可以当上奥林匹亚大王。于是,以此为中心矛盾,展开了错综复杂而又十分美妙的故事情节…

奥林匹亚的春天-作者成就

施皮特勒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他自幼有优异的艺术家秉赋,富于幻想,对音乐、美术、哲学都有很高的兴趣和修养。1880年出版诗集《彩蝶翩遍》。1896年完成叙事诗《叙述曲》。1900年完成的代表作《奥林匹亚的春天》,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可以说,这部长诗问世之前,他的作品都外于实验的过程中:《普罗米修斯与厄庇米修斯》(1880)采用了一种类似《圣经》的长篇韵文,《叙述曲》则是叙事诗的实验。他最长于神话史诗,但也没有放弃利用其他类型的诗体来遣兴和试验。在1906年完成的《时钟之歌》里,他汇合了和间与交响曲那种万弦齐发的方式,继续自己的实验。

奥林匹亚的春天-作者主要思想及生平

施皮特勒秉性耿直刚烈、耽于幻想与哲学思辨。艺术上深受雨果、瓦格纳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哲学上受到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影响。他力图把运用《圣经》、古代神话同批判时弊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神话和史诗,给晚期人文主义以新生命力,但期诗作因夹杂哲学内容和不媚时俗而不被广大读者接受。他的小说则采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中篇小说《康拉德中尉》(1898)、长篇小说《梦中佳人──伊玛果》(1906)和自传体小说《我的早年经历》(1914)等。

卡尔·斯皮特勒是一位反对世界战争的和平民主人士,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斯皮特勒应新瑞士协会之请,在苏黎世发表一篇题为《我们瑞士人的立场》的演说,严厉抨击德国的战争政策。1915年印成单行本发行,在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也由于这个因素,他获得了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这以后,他改写年轻时写的《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并将书名改为《受难者普罗米修斯》。

1924年12月29日,斯皮特勒逝世。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8:44: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3 18:45:00 +0800 CST  

楼主:月末画

字数:274256

发表时间:2016-03-02 21: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8 20:54:42 +0800 CST

评论数:113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