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让咱们来挖一挖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吧!

l 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生于韦西利亚,父亲是医生,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卡尔杜齐自幼聪颖好学,熟悉古罗马和意大利文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萨师范学院后,受聘于中学教书。同时组织了一个以反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团体。1860,他被举荐到博洛尼亚大学主讲修辞学。

青年时代,卡尔杜齐深受马志尼、加里波第资产阶段革命家的影响,早在50年代出版的诗集《声韵集》中即鲜明地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早期诗集《青春诗钞》(1871)、《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1861-1871)颂扬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谴责外来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抒发了诗人渴求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感情。著名长诗《撒旦颂》完成于1863年,1865年发表)歌颂撒旦的叛逆精神,严厉抨击教会势力扼杀自由和理发的罪恶,赞美人的理发和物质精神对宗教的胜利和人世生活的欢乐。

187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后,卡尔杜齐反叛精神渐趋温和,政治上日趋保守,加入了君主立宪派的先烈,当选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参议员,他的诗歌也渐失往日的锋芒。诗集《新诗钞》(1861-1887)、《蛮歌集》(1877-1889)、《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1887-1898)等大都逃避现实,吟咏自然风光,追忆青春和爱情的欢乐。在艺术上,袭用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显露出颓废主义的情调。

卡尔杜齐还是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著有《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行吟诗人和骑士诗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专著和一系列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

1906年,“不仅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因他杰出的市场信息所特有的创造力、清闲的风格的抒情的魅力”,卡尔杜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逝世,身后有《卡尔杜齐全集》20卷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7:18:00 +0800 CST  
《青春诗》节选

【初衷】

瞧,从冬天懒散的怀抱里

春天又一次升起:

裸露在冰冷的空气中

哆嗦着,犹如忍受着痛疾,
看,拉拉奇,那闪闪发光的,
可是太阳眼里的泪滴?

花儿从雪床中醒来,

怀着极大的惊惶:

急切的目光朝向天空,

然而,比惊惶更多的是渴望,

哦,拉拉奇,一些美好的回忆,

确实在那里闪着异光。

盖着皑皑的冬雪,

他们沉睡在甜梦里,

睡梦中看到了露珠晶莹的黎明,

看到了夏日阳光普照大地,

还有你那明亮的眼睛,哦,拉拉奇,

难道这梦不是一种预示?

今天我的心在梦中酣睡,

悠悠遐思飞向哪里?

紧挨着你美丽的脸庞,春天和我,

站在一起微笑;然而,拉拉奇,

哪里来的这么多眼泪?

难道春天也感到了暮年的悲凄?

……

【飘雪】

雪花从灰暗的天际,

乔祖埃·卡尔杜齐

慢慢飘落,

城市里,再也听不到,

呼喊声和生命之音:

既不闻卖菜女人的吆喝声,

也没有辚辚的车声,

更听不到爱情的欢唱,

青春的歌曲。

沙哑的钟声,

从广场塔楼响起,

一下下在空中哀鸣,

像发自远方世界的叹息。

飘泊无依的鸟儿

扑击着暗沉沉的玻璃窗,

知友的亡魂

乔祖埃·卡尔杜齐

此刻回到我的身旁。

哦,亲爱的,不久,

(你平静下来,狂野不驯的心啊)
要不了多久,

我即将趋于沉寂,

在阴暗的地方安息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7:25: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7:27:00 +0800 CST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于1865年出生于孟买,于1936年在伦敦去世,英国短篇故事作家、小说家、诗人、新闻记者。他是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吉卜林最为脍炙人口的小说包括《基姆》、《丛林故事》等。擅长短篇故事、小说、儿童文学、诗集、旅行文学。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8:53:00 +0800 CST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近年来,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文学成就

尽管吉卜林长期以来受人们的争议不断,但他仍然对20世纪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写作方式上为坎贝尔式科幻小说的创新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吉卜林对科幻小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幻小说家约翰·伍德·坎贝尔和海因莱因表露出的,坎贝尔评价吉卜林为“第一位现代科幻小说家”,海因莱因则表示从吉卜林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个重要的间接描绘的写作技巧——通过主角的眼睛和语言来描绘想象中的世界要远好于生硬的解释说明,这种写法也成为了坎贝尔式科幻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向英国读者和美国读者介绍另人新奇的印度故事,吉卜林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了间接描绘的技巧来完成对陌生环境的描写,这种技巧在《基姆》中得以全面发展,这部作品也对包括海因莱因在内的一系列科幻小说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12年,在吉卜林的小说《夜邮》(NightMail)中,间接描绘的技巧得以充分体现,这部小说读起来已经很接近现代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出版时,海因莱因只有5岁,但这部小说对海因莱因的未来的创作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吉卜林在科幻小说界获得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被誉为科幻小说黄金年代的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如海因莱因和波尔·安德森都对吉卜林有很高的评价,直至现在,吉卜林文学仍然对科幻小说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包括如何在道德教育上创作高质量的儿童文学,如何在描述异国风情的军事冒险题材小说种添加教育小说的元素,如何将乐观主义与自由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等。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04: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05:00 +0800 CST  
l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鲁多夫·奥伊肯(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1926)德国哲学家。19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


他获得19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继特奥多尔·蒙森之后又一位文学圈外获奖者,他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奥肯在接受报界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获奖显得十分自信。他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所有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他认为自己的获奖符合一切必备的条件。他的作品将在全世界越来越"热门"起来。


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奥肯
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在颁奖给奥肯的颁奖词中强调指出:"在他众多的著作中的展示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力量,以及他为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维护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明确表示之所以授奖给这位哲学家,是为了"表彰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多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奥肯作为哲家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他在哲学上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成就外,还得助于瑞典皇家科学家及其同事们。他的提名是由瑞典的同行、他在古腾堡大学的鼓吹者所推荐的。对于瑞典同行的协助,奥肯心中既清楚又感激。他在《生平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件事情可能是国内外的瑞典朋友们倡议的……如果我就此事要感谢一些人的话,那首先是我难以忘怀的诺尔斯特雷蒙 (瑞典哲学家),其次是瑞典第一位历史学家叶尔纳和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乌齐斯……"。在哲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使奥伊肯的声誉在国际上迅速提高,美、英、日、中等国纷纷邀请他去访问讲学,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讲学计划未能实现。

1926年9月14日,这位被人们尊为"德国哲学界的涅斯托尔",在经历了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后,便与世长辞于耶拿。他留给了人类社会一份可供借鉴的精神财富。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24:00 +0800 CST  
《精神生活漫笔》
本书是阐述作者思想 体系的重要著作,在他看来,自然 主义和理智 主义都不能充分解释世界,前者总是隐含的假定精神 世界,而对它的原则予以否定,后者则从来没有使经验 和逻辑 思维相符合。作者认为自然是精神的基础,赞成理智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但理智主义使人的生活抽象化 ,使人仅仅为抽象的观念而努力,这和自然主义将人们生活物质化,生物 化,使人们安于本能的生活一样,乃殊途同归。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29: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29:00 +0800 CST  
还有一百多年就轮到莫言了,慢慢来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19:30:00 +0800 CST  
l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作家典。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塞尔玛·拉格洛夫,又译名塞尔玛·拉格洛芙。女作家,瑞典人。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为“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人物简介

西尔玛•拉格洛夫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劳动之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芙艺术的早期阶段。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激发起将来要从事写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1:48:00 +0800 CST  
瑞典曾经有过以崇尚武力为荣、借军旅之功力求赢得一项世界性奖赏的时代,而今这一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角逐和平奖的国际性竞争中,瑞士人民长期以来处于令人尊重的地位。如今瑞典能够同各个大国竞争文学奖的时刻终于来到了。精神领域的范畴取决于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无法用众多的人口和成千上百万的黄金来作为尺度的,而只能用该国人民的理想主义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来加以衡量。

工作中的拉格洛夫吉耶尔、特格纳和鲁内贝里(姑且仅仅提到他们几位)都有充分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伟大作家开创的局面不乏后继之人,文坛更加争妍斗艳。在对我国文学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年轻一代作家中,有一个名字如同在繁星璀璨的夜空中初次升起的新星一般,闪耀出令人炫目的异常光华。在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中,读者仿佛清楚地认出了瑞典伟大母爱的最纯洁和最优良的特征。1904年,瑞典学院就确认了她在瑞典诗坛上的成就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力量,并且因此授予她金质奖章,授奖词中提到,这是“因为她在瑞典国内外广受热爱的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丰富想像力、理想主义精神和叙述天才”。这一表彰受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热烈赞赏。瑞典学院现在确认塞尔玛•拉格洛夫的文学成就是如此举足轻重,以至于她的作品可以被列入全人类的精神财产之中,并且认为她的作品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而这正是诺贝尔本人所要求的授予诺贝尔奖金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毫无疑问,瑞典举国上下今天将会对听到这一消息而欢腾自豪。不应当有这种想法,即作出这一决定出自于过分的民族自尊心,尤其许多国外重要人士的意见支持她作为候选人。任何人也不应当把这一决定看成是缺乏谦逊品德的表现,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九次授奖时即颁发给奖金奠基人的东道国。恰恰相反,这样的谦逊品德只能被理解为民族自信心不足。

很少有处女作像她的《古斯泰•贝林的故事》(1891)那样引起如此广泛的注意。这部作品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由于它明确地破除了那个时期流行的不健康和虚假的现实主义,而且也因为它独树一帜,有自己的创新风格。然而对于这部作品并非全是褒扬赞美,大多数人对它推崇备至,却也有一些人对它批评甚严。这足以证明这一作品确实具有超凡脱俗不落窠臼的新意。它的想像力之丰富是阿尔姆克维斯特以来绝无仅有的,令人不能不为之扼腕赞叹。这种想像所创造出来的无论什么奇异罕见的人物和情节,在她的生花妙笔之下都是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有些场合的叙述简直具有无可名状的美感。这部作品撷取了久已被人忘却然而又一度曾经是瑞典乡土生活的那一个片段,读者们可以亲历其境一般领略当时的那种感人的情绪而勃然心动,回肠荡气。书中重笔浓彩勾勒出的一幅幅光怪陆离而又绚丽斑斓的图画呈现在读者眼前,使得读者目迷神醉,一下子征服住了他们的心灵。这第一部作品确实是美玉微瑕,然而毕竟瑕不掩瑜,试问又焉能从落笔之初就非求全责备不可呢!既然世上难求足赤的黄金,又何必强求一个天才非要成熟到炉火纯青才可步入文坛呢?然而有一件事实是再也清楚不过的,那就是一个具有真正瑞典气质的新的天才正在振翼展翅,冲上云霄。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1:49:00 +0800 CST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故事讲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尼尔斯,因为一次捉弄小妖精,而被小妖精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小人。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尼尔斯增长了很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碰到过好几个凶恶阴险的敌人。他在种种困难和危险中受到了锻炼,最后尼尔斯回到了家中,恢复原形,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为9至13岁孩子的通俗的历史和地理读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作者的语言平易、清新。在她的笔下,风、河流、城市都成了拟人化的形象,巧妙的比喻更让人耳目一新:如“方格子布”——斯康奈的平坦大地;“粗麻布”——东耶特兰大平原;大雁们把雨称作“长面包和小点心”;海豚宛似“黑色的线穗”。而细致的描摹状物更富有渲染力,如“他浑身的一根根毛全都笔直地竖立起来,腰拱起来形成弓状,四条腿仿佛像绷紧的弹弓,尖尖的利爪在地上刨动着,那条尾巴缩得又短又粗。”抓住动态刻画出猫被激怒的样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又是一部知识性很强的童话。着重展示了瑞典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以及动植物习性。这些知识在书中以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在生活中,应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1906年应瑞典一位小学校长的请求,年近50岁的拉格洛夫答应写一本适合儿童读的书。她忍受着腿疾带来的巨大痛苦,跋山涉水,在全国进行实地考查。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童话小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拉格洛夫也由此获得了与安徒生齐名的荣誉。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1:52: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1:53:00 +0800 CST  
保罗·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塞在德国柏林出生,父亲是著名文字学家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海塞,母亲则来自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海塞曾在柏林和波恩接受教育,学习古典语言。此后,他翻译了一些意大利诗人的作品,也开始写作短篇故事,并发表了几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人间孩童》(Kinderder Welt,1873年)。他是诗人学会“施普雷河上的隧道”和“鳄鱼”(Krokodil)的成员。

海塞的作品包括书籍、诗作,以及约60部戏剧。他在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扬“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海塞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德语文学中的一种传统体裁——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短篇小说。海塞以自己高雅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力,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学传统。他的名作《犟妹子》和《特雷庇姑娘》被公认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劳蕾拉和费妮婕,就是海塞小说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温柔多情,但又独立不羁、敢作敢为,具有古代人的淳朴真挚和热情坦诚,从而使作品有了特殊的魅力。在海塞的中短篇小说中,主人公通常多为年轻女性,她们往往胜过男子,在生活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始终闪烁出人性中美和善的光彩。他的作品明显有着理想化的倾向,内容上求美、求善,不愿描写人生的黑暗面。在形式上也追求和谐与完整,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构思布局精巧别致,故事情节起伏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色彩;自然景物的描绘也真实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以此实行他自己所提出的“猎鹰理论”。所谓“猎鹰理论”,是指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鹰”,也就是说在作品的情节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要刻意求新,标新立异,不能雷同刻板,因袭模仿。可是,他晚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在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方面,都较多因袭,而较少创新。他的部分诗篇,由于被著名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谱成歌曲,迄今仍在流传。他所写的有关小说创作技巧及有关歌德、施托姆、格里尔帕策作品的论文,也还有一定影响。由于他的才能比较全面,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成就突出,人们称他为“缪斯的宠儿”和“中短篇小说大师”。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03:00 +0800 CST  
说海塞是现代心理小说的创始者之一无疑是正确的。他的小说很少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也许正是我们更加喜欢他的长篇小说如《世界的孩子们》(1872)和《在天堂》(1875)中所体现的歌德式的客观性的原因。这两部小说都是反映道德问题的,前者歌颂了面对褊狭的教条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独立性,后者则描写了反对清教苦行主义、保卫艺术纯洁性的斗争。两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在《在天堂》中,海塞还生动地描写了慕尼黑艺术家的生活。在《反潮流》(1904)中,海塞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见挑战,尖锐地批判了决斗行为的愚蠢。特别是在《维纳斯的诞生》(1909)中,作者体现了一种奇异的青春活力。这本书去年才出版,其中他坚定而明确地表达了他毕生的美学追求,既保卫艺术的自由,使之免受片面的唯美主义的侵蚀,又反对自然主义照搬生活的幼稚技巧。

独特风格

从文学角度看,这位追求光明、严格遵循法则而又才华出众的诗人的确享有盛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局面发生了变化。九十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头十年里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把反传统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了海塞,并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对那些不遗余力地贬低他、追求轰动效果、随心所欲地破坏形式法则并摹写丑恶现实的人来说,他太讲究和谐,过于注重形式美,太希腊化,太崇高了。但海塞并非如此,他对形式的追求不合那些举止粗俗的人的口味。他主张文学应该看到生活的光明面,描写现实的美好。在他那篇描写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小说《麦尔林》(1892)中,他坦率地表达了他那受到伤害的心灵。现在,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他的国家将他推荐为这项世界性奖励的候选人,大约是违背那些自然主义者的意愿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改变了一切,这位受到尊敬的前辈曾获得过普遍的赞扬,而现在又重新赢得了荣誉。他成为慕尼黑的荣誉市民,那儿的一条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这位年迈的诗人多方的业绩,瑞典学院根据许多批评家的推荐,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以表示对他的赞赏。海塞走过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在美学上,他执著地追求真理,以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外部现实。严格地说,席勒的名言“生活是严肃的而艺术是宁静的”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真理,这个真理在海塞的生活和创作中得到了体现。美应当使人获得解放并给人以愉悦:它既不应完全照搬现实,也不应将它拖进污秽。它应当是高尚、朴素的。海塞以他自己的方式揭示了美,他从不作道德说教,因为那样将剥夺人们对美的直接感受,然而,他的作品却充满了智慧和崇高。他并不直接宣传宗教,但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却可以感受到庄严而虔诚的宗教情感。他更加重视宗教的伦理价值而非其刻板的教条。他宽容大度但又并非不讲原则,对他人充满了爱,但这种使他变得高尚的爱是天上的而非尘世的,他爱人们纯洁的天性,对别人充满同情,但又不能容忍他们卑鄙的行为。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05:00 +0800 CST  
特雷庇姑娘


在习惯了快餐文化、难得平心静气的现在,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保尔·海泽,这肯定是个遗憾。要知道,慧眼识珠的杨武能先生,1983年就已首次将海泽的中短篇小说集《特雷庇姑娘》介绍给了大家。最初看到此书纯属偶然,不过慢慢读进去时,就越来越不忍释卷,甚至看后还特意购之予以珍藏。读海泽的书,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品,也才能领悟到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朽并传之久远。

《特雷庇姑娘》荟萃了保尔·海泽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作家笔下那明媚旖旎的风光、极具浪漫传奇的魅力,集中表现了海泽“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

海泽的创作以现实为基调,自始至终充盈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享有“中短篇小说莎士比亚”之称的凯勒就由衷赞道,海泽生花妙笔刻画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具有古代人式的纯朴和真挚热情,赋予单纯自然肌体以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特殊的魅力。”《特雷庇姑娘》中的费妮婕对爱情执著坚定,甚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但主人翁的形象也更为立体和生动。古往今来,关于爱情中外佳作数不胜数,但美丽、善良还有点偏执的特雷庇姑娘却永远是那么的生动和清晰。

海泽的作品,布局精巧别致,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表、引人入胜;语言纯净明快,诗意浓郁,如汩汩甘泉、似串串珍珠,让人如沐春风、叹为观止。晚年,作家所追求的明朗和谐为主的美学思想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他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典雅宁静的歌德、神秘诡谲的霍夫曼,和细腻深刻的凯勒也不尽相同。难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冯塔纳会说,海泽不愧为“最富创造力的天才。”海泽的《死湖情澜》我看过多遍,但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海泽塑造的那个处于心理绝境的医生艾伯哈特,因为心灵纯善而妙手回春,救人的同时也拯救了准备投向死湖的自己,最终还赢得了露绮莉娅纯洁的爱情,走向了新生。

天才的伟大作家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保尔·海泽16岁时没有得到伯乐埃玛伊尔·盖贝尔的赏识和大力提携,他也终会有展露头脚的一天。只不过,海泽的路也许就不会这么地顺达。1910年,作为首位德语作家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可能只是个永远的梦,《特雷庇姑娘》也许还真的就和我们读者无缘了。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08:00 +0800 CST  
————————分割线——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09:00 +0800 CST  
【1911年】
梅特林克1962年诞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市。他从小就爱好文学,但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律师。1887年,他来到巴黎就学,开始对写作发生兴趣。不久其父去世,于是他又回到比利时,以后就很少离开他的祖国。1889年,他正式从事写作。开始时,并不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他那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创作能力,不久便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 梅特林克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在本世纪初即已成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同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梅特林克获诺贝尔文学奖。(1862~1949)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于1889年开始剧本创作,在写爱与死的主题上表现了他非凡的才华。1911年他因成绩卓著的文学活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他被比利时国王封为伯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比利时,他流亡到美国。1947年他返回欧洲,两年后在法国逝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兴起,先驱波德莱尔之后,象征派三大先锋兰波、魏尔伦、马拉美都写出了出色的象征主义诗歌,可这些人在诺贝尔奖开始颁发前都已经辞世,所以很有趣的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象征主义作家不是诗人,而是戏剧家梅特林克。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光明与美,他的戏剧作品有很强的象征主义色彩,也有很强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剧作《阿格拉凡和赛莉塞特》被誉为“我们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戏剧”,写出了最动人的三角恋爱,最真挚的爱情与崇高的精神!《乔赛儿》是一部神话色彩很浓的戏剧,而梦幻剧《青鸟》则无疑代表了他戏剧的最高成就,成为斯坦尼拉夫斯基导演的经典剧作,不仅轰动了欧洲,也轰动了全世界!两个孩子寻找幸福的 历程充满了艰辛,人与动物、植物、无机物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狄狄儿和弥蒂尔没有在梦中找到青鸟,却在梦醒后发现自己养的鸟就是象征幸福的青鸟,只因有爱,所以有幸福!这部曲成分的调动了一切戏剧手段,充满了童话色彩,也获得了童话一样的成功!《青鸟》不仅仅是戏剧的经典,同样也是童话的经典。他的戏剧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就连北欧顶尖的戏剧大师斯特林堡(那个对诺贝尔文学奖冷嘲热讽的作家)都说自己是梅特林克的信徒!梅特林克不仅仅是一位戏剧大师,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或者说散文大师!散文是最不规范的文体,也最难成功,世界上靠写散文成功的屈指可数,可梅特林克的散文和普里什文、蒙田、佩索阿这些大师相比毫不逊色。他的散文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人生哲理的如《卑微者的财富》,很容易让人想到的法国蒙田的散文和美国的富兰克林的那些箴言《穷理查历书》;另一类是写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的,如《蜜蜂的生活》、《花的智慧》,这些作品很有科学深度,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布尔的《昆虫记》,他没有法布尔科学,但同样有着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当然作家的文笔比起法布尔来是要高出许多了。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17:00 +0800 CST  
艺术思想

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20多部剧本,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在早期的一些剧本中,充满了悲观无望、颓废厌世的思想,突出地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没落阶级的病态心理,死亡的不可回避,命运的无法违抗。他生在两个世纪新旧交替的关头,其时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他一只眼睛看科学世界,一只眼睛看神秘事物,在他的心灵上,两者是可以溶合贯通的,于是科学与诗熔铸成一体。这便是他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具有富有哲理的思想、富丽的想像以及诗情画意的特色。他的童话不仅给人以广阔的美好的幻想,而且也让人尽情地得到美的享受。1886年他到法国短暂逗留,正赶上法国诗人莫雷亚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在法国掀起象征主义诗歌浪潮。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梅特林克与象征派诗歌运动一拍即合。经过3年酝酿,1889年发表象征主义诗集《暖房》和剧本《马莱娜公主》,从此在比利时文坛崭露头角。以“暖房”作为诗集的名称,这个形象本身就有象征意义,给读者诸多联想和暗示。花草树木长年累月被“死死关闭”在密不透风的玻璃房子里,空气凝滞,霉气滋长,朝气不足,潮气有余,接受的是经过歪曲了的阳光和月光,风雨、霜雪、雷电一律与自己无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诗人感到万分窒息,“整个是僵化老死的灵魂峡谷”。这也许是诗人的瞬间感觉,也许是象征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也可能是象征人类灵魂的被禁锢,也可能是象征当时被物质繁荣掩盖着的社会腐败。表层的形象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但深层的含意则是抽象的,难以穷尽的:“一个公主挨饿的思考”,“—个水手在沙漠的麻烦”,“企图的母羊”,“谎言的白鹿”,“白天鹅孵化出黑乌鸦”,令人可想而知,但不能尽知,可以言传,但不能完全意会,每个读者都可以超越时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去理解,去联想,去解释。读者也许感同心受,也许大同小异,也许大相径庭,也许南辕北辙。这不但不影响读者的欣赏情趣,反而增加探索迷宫的兴趣。这是梅特林克象征主义诗歌“独一无二”的魅力之所在。1896年,诗人发表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诗集《十二首歌》,后来发展成15首。这部诗集与《暖房》风格有很大不同,采用民谣形式,天然淳朴,明白如话,朗朗上口,好用对话、重复和传说表现一种极致,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诗人的象征意义。梅特林克的诗歌富有音乐感,兼有格律诗和自由诗的优点。梅特林克的诗歌数量不多,其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戏剧创作方面。作品有:《群盲》,《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经音乐家德彪西谱成歌剧,广为流传),《莫纳·瓦娜》,《乔赛尔》。其代表作是6幕梦幻剧《青鸟》,1908年发表,青鸟是幸福的象征。


楼主 月末画  发布于 2016-03-02 23:19:00 +0800 CST  

楼主:月末画

字数:274256

发表时间:2016-03-02 21: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8 20:54:42 +0800 CST

评论数:113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