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放生吧动物科普贴

本帖旨在对动物所属的种类,分布情况, 生存环境进行科普。
分布情况指的是原生分布情况 ,注明入侵情况。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37:00 +0800 CST  
放生吧是个开放平台,世界各国都有
所以只科普,不标注外来物种字样
请自行根据当地具体环境进行放生
本帖陆续更新,欢迎查找添加
资料图片一般包括动物图片一张或多张 图片大小 450×300 可以添加视频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37:00 +0800 CST  
海参
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全世界约有1300多种海参,中国约有140多种,绝大多数海参不能食用。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
为了提高海参幼苗成活率,防止生病,养殖户会在参苗池里大量添加抗菌素等药物。整个渤海湾的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一带,海参圈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几万公顷连成一片。在盘锦海参圈已经深入到斑海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海养殖产业密集对近海海域造成污染,渤海湾生态系统现在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氮磷比重已严重失衡。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38:00 +0800 CST  
海胆
(Sea urchin)是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为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多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经海胆幼虫(长腕),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可分为规则海胆亚纲和不规则海胆亚纲两个亚纲,22目。生种900多种,分隶于225个属。中国已知约100种,化石种约7000种。分布在从潮间带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多集中在滨海带的岩质海底或沙质海底,或有广泛的分布,或局限在特定的海域,因种而异。海胆是生物科学史上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它的卵子和胚胎对早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海洋生物之一。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39:00 +0800 CST  

巴西红耳龟(拉丁学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9),也叫巴西龟、红耳龟、可爱龟、秀丽锦龟、红耳彩龟,萆草龟、强生龟、麻将龟、七彩龟、红耳滑板龟、密西西比红耳龟、红耳侧线龟、可爱锦绣龟,是泽龟科彩龟的亚种之一,是一种水栖龟类。因其头顶后部两侧有2条红色粗条纹,故又名为红耳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
巴西红耳龟属水栖性动物,可生活在深水域,幼龟喜栖息在浅水中巴西龟,群居习性。喜阳光,晒背习性较其它龟类强。11月至次年3月冬眠,4月份开始活动。当水温在16℃左右时开始摄食。巴西红耳龟属水栖龟类,喜栖于清澈水塘,中午风和日丽则喜趴在岸边晒壳,其余时间漂浮在水面休息或在水中游荡。作为淡水龟类,它们也可在半咸水中生活。巴西红耳龟的活动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适温度为20℃~32℃,11℃以下冬眠,6℃以下为深度冬眠。


巴西红耳龟可能是世界上饲养最广的一种爬行动物。巴西红耳龟原产地为美国。源自有意引种或宠物遗弃及逃逸的“野生”种群,已定居于适合其生长的包括美国其他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
巴西红耳龟可能是世界上饲养最广的一种爬行动物,因大量掠夺同类生存资源被列为世界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0:00 +0800 CST  
鳄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世界最大的淡水龟之一、有淡水动物王者之称,分为两大种类,俗称大鳄与小鳄。大鳄又名真鳄龟(产自北美洲美国东南部),小鳄又名拟鳄龟,有四个亚种,分别是北美、佛州、南美、中美。常见的有北美和佛州,其中佛州因一些人为原因价格较贵。因体型大且攻击性强,除了短吻鳄较少有天敌。曾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后因其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深受国内龟类爱好者青睐。
它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南部、中部地区和中美洲,以美国东南部为盛。Miami是鳄龟的重要原产区。鳄龟在美国因分布的地区不同,有“南龟”和“北龟”之称,其体色分为“黄背”和“黑背”2种,黄背鳄龟耐高温,黑背鳄龟耐低温。
鳄龟是食肉动物,也会吃腐食。其食性广而杂,小鱼,小龙虾,各种贝类及各种水果蔬菜等都是其猎食的对鳄龟象,野外个体还会捕食蛇类,鸟类。在美国密歇根州,幼龟甚至会吃植物。它们一般会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或是夏天才会如此。当它们成熟时,它们会变成杂食性,对鱼类的数量并不构成威胁。渔民盛赞它们捕鱼的能力(用舌头引诱猎物)。小鱼往往是幼龟的食物来源。它们差不多任何东西也会吃下。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0:00 +0800 CST  
雀鳝是雀鳝科(Lepisosteidae)雀鳝属(Lepisosteus)的大型鱼类的统称,产于北美或中美等地。与弓鳍鱼近缘,同隶于全骨总目(Holostei)。主要栖于淡水,但有的种可进入半咸水甚至咸水。有锐利牙齿,是大型凶猛鱼类,肉食性。鱼卵有剧毒,不可食用,成年的雀鳝鱼体长可达3m以上,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会攻击遇见的所有其它鱼类。
雀鳝一般体长1~2米,理论最大的可达3米,实际最大记录2.68米!长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颌有骨板,有长长的牙齿,酷似鳄鱼长长的嘴巴。牙针状,排成数长行,适于掠获猎物。体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皮肤有硬鳞覆盖,皮坚鳞厚,皮肤粗糙。
雀鳝生活于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另外,大雀鳝属(骨雀鳝属)的种类分布于南美亚马孙流域。只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产地是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到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
截止2014年6月23日不完全统计,广东省21地市均发现有雀鳝野生种群,不排除雀鳝已在广东形成大型的野生群落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0:00 +0800 CST  
海蜇

(Rhopilema)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营海洋漂浮生活。成体伞部隆起呈半球状,体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伞径达25-60出门、,最长可达1m。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时也达40米,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显影响。海蜇为生活在近海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较弱。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的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动,随波逐流。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1:00 +0800 CST  
泥螺
(say'spaper-bubble),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主要在宁波和辽宁的东港产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泥螺外形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泥螺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1:00 +0800 CST  
方格星虫

(Sipunculus nudus),又称为光裸星虫,俗称“沙虫”,非海肠。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体长约两寸米,且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生长在沿海滩涂,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质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则不能成活,因而有“环境标志生物”之称。沙虫多在沙内横卧,穴口向下微陷,受惊即迅速缩入深处不易被采到。沙虫生存环境在恶化,1985年中国海岸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是方格星虫的主要产地,北海又是广西的主要产地,广泛分布于沿海沙质滩涂的中、低潮区及潮下带,可捕资源面积为15.3万亩以上,原存资源量为4027吨左右。专家指出,由于不合理的乱捕滥采,加上屡禁不止的电鱼炸鱼现象,还有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致使生物量锐减,种群结构畸变,可捕资源量大幅下降,生态平衡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员在海滩上乱挖乱掘,致使与沙虫一起生长的其它物种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2:00 +0800 CST  
鹦鹉螺
(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格罗顿下水。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中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中国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2:00 +0800 CST  
红螺

壳质坚厚,表面生有肋纹及棘突。壳口内面很光滑,呈橘红色,所以便获得了红螺的名称。
体螺层极膨大,螺层有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有发达肩角。缝合线和生长线明显。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细沟纹。体螺层肩角下还有三四条具有结节突起的粗肋,尤以基部的一条最粗大。壳口椭圆形,大而突起,壳口底部有一短而宽的沟。内唇前厚后薄;外唇边缘具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内面有与壳面细肋相当的肋纹。厣角质,椭圆形,核偏一边。螺面黄褐色`,有棕黑色斑点。壳内面杏红色,有珍珠光泽。
中国常见的红螺有两种,一种个体较大,产于南、北各地沿海,叫作红螺;一种个体较小,只产于南方沿海,叫作皱红螺。它们都是在浅海泥沙滩上生活的种类。
红螺可以容易地饲养在一般的鱼缸里,它们对水生植物有着超大的胃口,所以养螺和养草很难两全。在水面和顶框中留约数公分的空间是必须的,以供给这些螺新鲜空气,即使它们除了肺外也有鳃,它们若没有空气也是会溺死的。若想要繁殖,则须留约10公分的高度,否则这些螺在产卵时会无法把卵产在水面之上。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3:00 +0800 CST  
玉螺螺类的一种,海水生活。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
并不是所有的螺类都益于人类的,在中腹足目里玉螺族的动物虽可食用,但其行为可说是一种害螺。这一族的贝类动物只有一科即玉螺科。以双壳类软体动物或者其它动物为食。它的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溶解双壳类动物的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通常在潮间带看到许多双壳类动物的空壳,在顶部有一圆孔,这一杰作的始作俑者,十有七八是玉螺穿凿而成。本科动物分布确很广,热、温、寒带均有其踪迹,大多在潮间带中、下区及基准面的附近的泥、沙底栖息。
方斑玉螺

(Naticarius onca)贝类动物、腹足纲、玉螺科产地: 东北海域栖地: 泥底、沙底尺寸: 2.5 cm深度: 中


扁玉螺

(Neverita albumen)英文名: Neverita didyma俗名: 无产地及产期: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乳头玉螺

(Eunaticina papilla)产地: 东北海域栖地: 泥底、沙底尺寸: 2.5 cm深度: 深5,斑玉螺(Natica maculosa)为玉螺科玉螺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印度支那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潮间带致、下区的海滩上。形体特征斑玉螺贝壳略呈球形,壳薄而坚固,壳宽与壳高近相等。螺层约6层。每层的壳面稍隆起,缝合线较浅。壳顶小,呈乳头状。螺旋部短小,其高度约为壳高的1/3,体螺层膨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细密。壳面灰黄色,密布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点,壳顶紫色,基部白色。壳口呈卵圆形,边缘完整。外唇薄,呈弧形。内唇上部不明显,中下部加厚,中部形成1个结节附在脐的外方。脐大,其下半部几乎被结节掩盖。壳内面青白色。厣石灰质,外侧边缘有两条肋纹。生态习性斑玉螺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泥或泥沙底质水域海底。移动能力较强,随季节变化可在深浅水间移动。穴居生活时,深度可达5—8厘米。主要食物为双壳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8—9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3:00 +0800 CST  
沙蚕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我国的沙蚕种类有约80多种,经济种类和用于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日本刺沙蚕、多刺围沙蚕、双齿围沙蚕等。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沿海滩涂、潮间带中区到潮下带的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植质为食。
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沙蚕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经济鱼类和虾类的饵料。中国南方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居民有食沙蚕的习惯。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常栖于稻田,咬食稻根为害。腺带沙蚕在盐田里钻穴,可使卤水外溢,为制盐业的一害。沙蚕也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实验材料,大学动物教学每年需要大量的沙蚕作为了解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制和结构的代表;又如沙蚕进入淡水的渗透机制;沙蚕脑激素与性成熟的关系;沙蚕幼虫的发育和沉落;沙蚕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都是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课题。因此,沙蚕科动物是极重要的海洋和咸淡水生物。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3:00 +0800 CST  
鲍鱼

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其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摄食海藻和浮游生物为生。在沿海岛屿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岩角都是它们喜欢栖息的地方。鲍鱼多爬匍于岩礁的缝隙或石洞中,它们分布的水深随种类而不同,像我国北方的盘大鲍一般分布在十多米的水深处,在冬季为了避寒向深处移动,深度可达30米。鲍鱼喜欢昼伏夜出,养在水池中的鲍鱼一般在白天蛰伏不动,只要天一黑就慢慢活动起来。特别是在10点以后至后牛夜3点以前最为活跃,达时它们的头部、足部全部伸展,外套膜裂缝上的触手自壳孔伸出,在池底或池壁爬行。它们爬行的速度每分钟可达50厘米。鲍鱼还有归巢的习惯,它们常喜欢住在洞穴里,夜间外出觅食,到快天明时又返回洞穴中居住。
鲍鱼喜欢吃褐藻或红藻,像盘大鲍很喜欢吃裙带菜、幼嫩的海带和马尾藻等。由于多年的滥捕,鲍鱼的产量正逐年减少。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4:00 +0800 CST  
海星

(Asteroidea)是棘皮动物中结构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为骨骼的突起。从骨板间突出的膜质泡状突起,外覆上皮,内衬体腔上皮,其内腔连于次生体腔,称为皮鳃,有呼吸和使代谢产物扩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现存种类1600种,化石种类300种,广泛分布于砂质海底、软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种深度的海洋中。最新研究发现,海星等棘皮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在形成外骨骼的过程中直接从海水中吸收碳。通过这种途径,棘皮动物大约每年吸收1亿吨的碳。此前已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进入海洋后,海水酸性会上升,伤害珊瑚礁和贝类。此次研究人员发现,酸性海水对棘皮动物的侵害也非常严重,令这类生物无法形成牢固的含钙外骨骼。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4:00 +0800 CST  
小龙虾

(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
小龙虾适应性极广,具有较广的适宜生长温度,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亦能耐高温严寒,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克氏螯虾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饵料供应情况下,经2个多月的养殖,即可达到性成熟,并达到商品虾规格,一般雄虾生长快于雌虾,商品虾规格也较雌虾大。同许多甲壳类动物一样,克氏螯虾的生长也伴随着蜕壳,蜕壳时,一般寻找隐蔽物,如水草丛中或植物叶片下。蜕壳后最大体重增加量可达95%,一般蜕壳11次即可达到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可以继续蜕皮生长。其寿命不长,约为1年。但在食物缺乏、温度较低和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寿命最多可达2-3年。
繁殖季节喜掘穴。洞穴位于池塘水面以上20厘米左右,深度达60厘米到1.2米,内有少量积水,以保持湿度,洞口一般以泥帽封住,以减少水分散失。在夏季的夜晚或暴雨过后,它有攀爬上岸的习惯,可越过堤坝,进入其它水体。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47:00 +0800 CST  

中文学名:草蛉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夏天,人们在田间漫步时,可看到一种绿色的、长着四个大翅膀的昆虫,飞翔在空中,那种昆虫便是草蛉。草蛉为捕食性昆虫,属于昆虫纲的脉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属共1350种,据调查中国有记载的有15属约近百种,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由于草蛉能够有效大量地捕食多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0:51:00 +0800 CST  

一个红色的侦察兵,看似弱不经风,然而,她却随时可以带来一个恐怖的军团!在南美洲,她们可谓是肆无忌惮,连食蚁兽也不敢在其蚁巢边大肆破坏!这就是名扬四海的入侵者——红火蚁,拉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她们有着能够迅速集结兵力的能力,视频来自:优酷
红火蚁,又名入侵红火蚁、红色外来火蚁、赤外来火蚁、外来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台湾称家蚁亚科),火蚁属。红火蚁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难以防治而得名。其通用名,火蚁,则指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红火蚁入侵中国之前,火蚁属在中国已知5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第六卷》中记载了产自福州、青岛、北京、岳麓山(长沙)等地的猎食火蚁,产自青岛等地的贾氏火蚁,产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蚁,产自澳门、北京等地的热带火蚁,产自苏州等地的S.soochowensis Wheeler。周梁镒和寺山守在台湾蚁科昆虫名录中除热带火蚁外,还记录了猎食火蚁和知本火蚁。唐觉等人、吴坚和王常禄等在有关专著中也记录了热带火蚁等1至2种。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09-11 01:07:00 +0800 CST  

黑鱼,是乌鳢[lǐ]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虫鱼上品。
分布于热带的非洲及亚洲等的淡水流域,是中国本土鱼类,各大水系均有分布,朝鲜半岛和日本亦有分布。
黑鱼两大特点:一是十分凶猛,攻击力强;二是爱子如命,对其卵与幼鱼十分爱护,用一切力量加以保护。

楼主 bai_qkl  发布于 2015-12-13 18:21:00 +0800 CST  

楼主:bai_qkl

字数:9057

发表时间:2015-09-11 0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18 20:21:52 +0800 CST

评论数:25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