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心理学界相关研究贴

睡眠是如何强化突触并有益记忆的














据在小鼠中的一项研究报告,睡眠可巩固记忆,而它是通过促进脑中新的突触的生长来做得这一点的。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知道,睡眠可帮助增进学习及记忆,尽管这一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则一直晦暗不明,尤其是当睡眠被显示会减少脑中的突触数或神经连接时。(寻找睡眠与记忆之间有某种联系的研究人员会期待看到睡眠时突触数会有所增加。)Guang Yang及其同事最近在该领域中取得了进展;他们证明,教小鼠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如在某根杆子顶部保持平衡——会引起它们脑中新的树突棘的形成(树突棘的数目与神经突触数是相关的)。这提示,在哺乳类动物脑中的突触变化是学习的基础。


如今,为了探索睡眠是否会影响突触变化,Yang等人用一种技术来观看禁用词语小鼠运动皮层中的树突棘。他们训练小鼠学习不同的技能。有些小鼠可在学习后马上得到睡眠;另外一些小鼠则要经历一段8小时的睡眠剥夺时间。睡眠可引起新树突棘数的增加。剥夺睡眠则适得其反。实际上,睡眠剥夺的影响是如此之强,它能压制额外训练的效果;即使当睡眠剥夺小鼠得到对某技能的更严格的训练,但它们仍然比那些得到休息的对等小鼠所长出的新突触棘要少。Yang等发现,与新学技能有关的神经活动会在睡眠时被重新激活。研究人员说,这一重新激活与突触棘生长相关联,这就是睡眠是如何促成记忆增进及改善行为执行的。他们的结果提示,睡眠可导致新突触的生长。以往的研究显示,在睡眠时突触数的减少通常与特殊的训练——如在本研究中的训练——无关。Yang等人提出,也许在最近的经验中形成的突触会在睡眠时得到强化,而代表较为遥远记忆的突触则会在睡眠中被下调,以在脑中给其它的、资讯更为相关的突触腾出位置。一则《观点栏目》文章提出了更多的见解。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21:59:00 +0800 CST  
治疗药不药?精神分裂症的新疗法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带给患者们的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不仅让他们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影响一般社交互动及人际关系。通常,医师都会开给病患抗精神病药物,但这种药物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针对不能或是不想服用药物来治疗的病患,心理治疗法或许能成为一替代方案。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有幻觉(hallucination)、妄想(delusion)、心理障碍和其他严重的症状,影响其日常生活。


虽然现在市面上有理必思妥(Risperidone)、好度液(haloperidol)、可致律锭(clozapine)等超过20多种的抗精神病药物,且在短期疗程内都可有效纾缓症状,但如疗程延长,这些药物可能会开始产生副作用,象是肌肉动作失调、体重暴增、心脏病等。近几年,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开始倡导心理治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叫做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过去用于治疗忧郁症和焦虑症。治疗师会设计一套程序,引导病患以另一种方式看待病症,来改变其对自身行为的想法。例如,治疗师会鼓励精神病患停止压抑幻觉,或停止和脑中的声音对话,来测试患者对自身的控制程度。另外,治疗师也会运用「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技巧,让患者知道一般人也会产生幻觉或幻听,降低其焦虑感。


一项发表于The Lancet期刊,由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临床心理学家安东尼?莫里森(Anthony Morrison)所领衔的研究中,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他们找了74名未服用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以传统方式治疗(treatment as usual, TAU):定时监控、医师会面、危机管理等方式;另一组以传统方式加上一定比例的认知行为治疗。每三个月观测患者的症状、情绪和社交能力。历经18个月的试验后,研究团队发现加上认知行为治疗一组的患者症状较轻微。虽然此组的效用只能称上是「一点点」有效,但研究团队坚持其效果和给予患者安慰剂(无含药物成分)几乎一样。


另外,研究团队也补充说明,有超过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18个月的疗程中会自行停药,如果能让患者选择一些不需服用药物的疗法,认知行为治疗似乎是个颇符合人性的策略。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心理学家麦克斯?泊区伍德(Max Birchwood)也支持此说法,他表示根据近期研究,抗精神病药物的效果对于青年和孩童来说比安慰剂差,非药物的治疗方式或许能成为另一替代方案。不过莫里森提醒,即使认知行为治疗的成效不错,他仍不建议所有的精神分裂症病患都选择非药物治疗的方式。因为这74名试验者都是属于症状较轻微,对自身及社群无显著威胁的病患,药物对其影响较不明显。


部分学者也建议,他应扩大样本群,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上虽已小有成就,英国的医学权威甚至大举推荐此疗法,但仍有部分人士对其效果存疑。如一项2014年发表于英国心理学期刊(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便指出,过去有关认知行为治疗效用的试验有极大的瑕疵。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的心理学家基思?洛(Keith Laws),也是发表于英国心理学期刊(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认知行为疗法后分析评论研究的作者,也质疑莫里森的研究结果。他表示两组的差异非常小,且试验中症状恶化、被强制住院的病患,比其他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但同时服用药物的试验多出许多,显示这种不需服用药物的疗法是非常有风险的。
(作者|Michael Balter 编译|林怡德)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22:04:00 +0800 CST  
交往关系能稳定神经敏感人士








一项刊登在在线版《人格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新研究显示,充满爱的交往关系能对神经敏感人士产生正面影响,且稳定他们的性情。
「神经敏感的人较易焦虑、无安全感,且易怒。他们容易有忧郁倾向、缺乏自信,对生活不满意」,德国耶拿大学的心理学家Christine Finn博士表示。「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要是他们有交往对象,情绪会较为稳定。」
这项为期九个月的实验,有245对18~30岁的配偶参加,科学家每三个月对他们进行个别访谈。研究人员藉由问卷分析研究参与者的神经敏感程度及对此段关系的满意度。
此外,研究人员询问研究参与者一些虚构,但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况,并要求他们评估这些状况对他们的交往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神经敏感的人解读外在影响的方式与常人不同」,Finn表示。他们对负面的外在刺激有较大的反应,且倾向将状况不明的情况解读为负面的,而非正面或中性的。
科学家发现,要是他们有交往对象,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神经敏感行为会逐渐减少。


肯定的是,伴侣会互相扶持,Christine Finn说道。「此外,内在想法也是个关键,另一半带来的正向经验及情感间接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同时他们的思考方式及负面思维也改变了」,Finn表示。
换句话说,爱让我们更有信心应对人生的高低起伏,而非悲观看待每一件事。研究人员发现拥有另一半对两性都有正向影响。
「当然每个人的反应方式不同,一段长久、开心的交往关系也肯定比短暂的关系有更强烈的正向影响」,此研究的联合作者,耶拿大学差别心理学教授Franz J. Neyer博士表示。「但是基本上年轻人谈感情好处多多!」
Finn所言对神经敏感、受忧郁或焦虑症所苦的人都是个好消息。「要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很困难的,但我们的研究证实负面思考是可以被改变的。」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22:05:00 +0800 CST  
你知道吗,精神症状很少成为犯罪的原因










根据一项由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发表的研究指出,在具有严重精神疾患的犯罪者中,只有百分之7.5的罪行是直接与精神疾患的症状有关的。也就是说,犯罪者的罪行,很少是由精神疾患直接引起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143名罪犯所犯下的429起罪行,发现只有百分之3的罪行是直接与忧郁症(major depression)的症状相关、百分之4的罪行是直接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症状相关,和百分之十的罪行是直接和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的症状相关。
「当我们听到犯下罪行的人有精神疾患时,通常都是从新闻的头条上得知,造成了人们的脑袋中卡了这么一个概念。」主要研究者,Jillian Peterson博士说:「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有精神疾患的人们,他们不暴力、不是罪犯,甚至不危险。」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来自美国Minneapolis的精神健康法庭(Mental Health court),这些早前的犯罪者接受两个小时的访谈,内容包含他们过去大约十五年内的犯罪纪录以及精神健康症状。这项发表于《Law and Human Behavior》的研究,是第一项研究罪行与精神疾患症状关连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并未发现任何足以用来预测犯罪行为和精神疾患症状之间的关系。三分之二的犯罪者不仅犯下和症状相关的罪行,他们也同样会因为贫穷、失业、无家可归和药物滥用而犯下与症状无关的罪行。「是否有一小群人他们因为精神疾患的症状而不断犯下罪行?至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并未发现这群人。」Peterson表示。


除了访谈之外,研究者们回顾了他们的犯罪纪录以及社工的档案,去评量罪行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幻觉和妄想)、躁郁症的症状(易冲动和危险行为),或忧郁症的症状(无助感和自杀念头)之间的关联。评量标准分成四项:无关联、大部分无关、大部分相关,和直接相关。
如果这些症状造成了犯罪,但却不是单一原因时,一项罪行可能被评判为和精神疾患症状大部分无关或大部分相关。例如: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犯罪者,他被他早前听到的声音所激怒,稍晚卷入了一场酒吧纠纷,但那个声音却不是在纠纷当下所听到,那这项罪行就会被分类在大部分相关中。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22:05:00 +0800 CST  
孤独症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莉琪研究组采用道德故事和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任务分别考察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合作行为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下的《科学报告》。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的谱系障碍,典型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社会功能缺陷、交流和语言缺陷、限制性和刻板的行为和兴趣。朱莉琪研究组招募了38名6~12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时招募与完成囚徒困境的31名孤独症儿童相匹配的31名正常儿童参加实验。儿童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质进行判断,在正确判断主人公的道德品质后与相应的主人公搭档玩10轮囚徒困境博弈。


结果发现虽然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够正确地判断他人的道德品质,甚至他们比正常儿童对“坏行为”的界定有更严苛的标准,但是在面对不同道德品质的搭档时他们表现出相似的合作行为,而作为对照组的正常儿童在与“好孩子”搭档时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这说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不比正常儿童差,但他们后续的合作行为却不像正常儿童那样会受到搭档的道德品质的影响。这项研究为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证据,并为临床上了解孤独症的道德判断特征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参考。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和“973”项目等资助。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22:08:00 +0800 CST  
爱情使人强大












(2014.5.9 耶拿)现在正值春暖花开,处处可见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侣手拉手漫步在街头,幸福得如同飘浮在云端。然而短短几个星期后,恋爱初期的浓烈情感便会随时间慢慢消失,情侣们眼中的世界也不再美好。但是,长期来看,爱情与浪漫还是有其积极的影响。


耶拿和卡塞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青年时期的恋爱关系对于人格发展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刊登在著名的专业期刊“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网络版上(DOI: 10.1111/jopy.12102)。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神经质人格上,神经质是心理学中描述人性格的五大基本人格特质之一。耶拿大学心理学博士Christine Finn介绍说:“神经质的人比较胆怯、不安、易激动,有抑郁倾向,通常自我评价较低并对生活感到不满。但现在我们证明,这种类型的人在恋爱期间情绪会比较稳定,其人格也会增强。”


学者们对年龄介于18-30岁之间的245对情侣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跟踪访问,每隔三个月对双方分别进行单独问卷。他们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来调查情侣们的神经质程度和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此外,参与者还要对虚拟的日常情境和它们对于自己所处伴侣关系可能代表的意义进行评价。“这一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神经质者对待环境影响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Finn解释,“他们对于负面刺激的反应较为激烈并且倾向于负面看待复杂情况而不是积极或中立的看待。”


研究结果显示,恋爱关系持续期间这种倾向会逐渐减弱。Christine Finn认为,一方面双方会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但更为关键的是在认知层面上,即人内心的思想世界。她强调:“和伴侣相处的正面经验及感情不会直接改变人格,而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对自认的负面情境的认知的变化而间接改变的。”这也是她通过此项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论文中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爱情可以使人在人生道路上更满怀信心,而不是在悲观中度过。


这种效果在男女受试者身上均有体现。Franz Neyer 教授介绍说,“当然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而且一段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比短时间的恋爱作用更为明显。”他是耶拿大学差异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诊断学教授,也是这篇文章的合著人:“但总体来说,年轻人谈恋爱好处多多!”


研究结果对Finn而言还有另一层积极意义,不只对神经质人士,而且对抑郁症和恐慌症患者而言,“要完全改变人的性格非常困难,但我们的研究证明了通过训练可让悲观想法逐渐改观!”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05:00 +0800 CST  
做过的梦,你都记得吗










如果你很擅长记住做过的梦,那么你的大脑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喔!一篇发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指出,经常记住做过的梦代表脑中某些区域比一般人要来得活跃。
法国 Lyon 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们找来 41 位参与者,扫描在他们清醒与睡觉时大脑的活动情形。其中有 21 人每周平均有 5 次一早起来记得做过的梦,研究者们把这群人称为「高度梦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个人平均每个月只有 2 次一早起来记得前晚做过什么梦,这群人在此被定义为「低度梦境回想者」。


高度梦境回想者们不管在睡着还是清醒时,脑部的前额叶皮质内侧(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与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梦境回想者活跃,该部位是讯息处理中心。
先前该研究团队就发现高度梦境回想者,在整个睡眠期间,清醒状态的周期是一般人的两倍,而他们的脑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时,对声音的反应都比低度梦境回想者更为敏锐。


高度梦境回想者的脑部活动度增加或许是造成他们睡眠时容易醒过来的原因,藉此,改善他们回想梦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觉时的大脑并没有办法记住新的信息,得醒过来才能记得起来。此外,高度梦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梦,因而有更多的梦可供记忆。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06:00 +0800 CST  
针灸可否减轻海洛因复吸引起脑结构及神经元的损伤?






吸食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者可造成脑部多个区域损伤,主要集中在中脑被盖脚桥核、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等脑区。随着复吸次数的增多,使用毒品时间的延长,脑损害逐渐向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这种损伤可通过形态学改变如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表现出来。
中国安徽中医药大学张荣军所在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大椎穴后,海洛因复吸模型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结构逐渐趋向正常,且此区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
作者认为针灸的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脑神经细胞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的表达实现的。 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2月第3期。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08:00 +0800 CST  
大脑尺寸、饮食与自我控制的进化
















一项研究发现,具有更大的大脑的物种可能比大脑较小的物种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觅食的生态学可能充当了一种偏爱自我控制的选择压力。研究人员提出了几个假说用于解释影响这样一个认知进化的例子的力量,但是几乎没有人严格地检验过这些假说。

Evan L. Maclean及其同事综合了实验和系统发生学方法,从而辨别了哪些力量对认知进化施加了最大的影响。这组作者通过检验动物在两个实验任务中施加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测量了代表36个不同物种的567只动物的认知能力。这组作者试图找到这些物种的认知能力与一系列生态、社会和大脑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研究关于认知进化的4种假说。两种假说提出,大脑体积发生变化是认知进化背后的一种机制:其中一种假说提出,大脑尺寸预测了认知能力,而另一种假说提出,大脑尺寸相对于身体尺寸是影响认知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组作者还检验了与可能刺激了认知进化的选择压力有关的两种假说,这两种假说分别是社会复杂度和饮食复杂度。这项研究发现,拥有更大的绝对大脑体积而非相对大脑体积的物种表现出了比大脑体积较小的物种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饮食复杂度更高的灵长类物种比其他灵长类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提示,觅食的生态学和大脑尺寸可能影响认知的进化。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09:00 +0800 CST  
在大脑中关闭抑郁症?














过去的研究显示,当小鼠体内阳离子通道的电流增加时,其脑中腹侧被盖区 (VTA) 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变得过度活跃,并转而使这些小鼠变得抑郁。然而,Allyson Friedman及其同事现在发现,增加这些离子通道的电流甚至会进一步导致一种令人惊讶的效应:它会完全消除小鼠的抑郁症。


据研究人员说,这一意外的发现可能最终会带来可促进人类从抑郁状态中自然恢复的新疗法。Friedman及她的团队对小鼠的抑郁症模型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在易感(即抑郁)小鼠中,阳离子通道电流增加,而其VTA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过度活跃。但是,尽管有回复能力(非抑郁的)小鼠的VTA多巴胺神经元是正常的,但它们的离子通道电流比它们对等的易感小鼠及对照小鼠中的离子通道的电流增加得更多。


当研究人员用实验药物手段进一步增加易感小鼠中阳离子通道的电流时,他们发现,这些小鼠在几天的时间之内就摆脱了抑郁症。据研究人员说,这些易感小鼠——它们通常会避开同笼内的其它小鼠——会突然花更多的时间与其笼伴互动。他们说,这些小鼠的VTA多巴胺神经元也变得正常了。鉴于他们的发现,Friedman与其他研究人员提出,钾离子通道驱动了这一与直觉相悖的现象。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0:00 +0800 CST  
研究称个子矮易偏执












当你感到别人想伤害你时,请挺直腰杆。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身高比别人矮时,会变得更加多疑。 研究者选取60名曾患有偏执症的女性参与实验,让她们佩戴虚拟现实耳机,登上一列地铁车厢开始虚拟旅行。每位女性都将经历两段相同的旅行,但在其中一段旅行中,研究者会将她们的视线下调25厘米,让她们感到自己比其他乘客矮。


尽管这些女性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矮人一截”是视线被调低的缘故,但在一项偏执症水平测试中,她们的得分却比平时高出2点。此外,她们还感到很脆弱且盯着她们看的人更多,研究者将这一结果发表在《精神病学研究》上。
研究发现,这些错觉根植于自卑感,这或许有助于偏执症的治疗。该研究的领导者、英国牛津大学教授Daniel Freeman表示,身材高大常被与事业成功、情感顺利连结在一起。身高可传达权威感。


Freeman说:“实验发生在虚拟的环境,但我们知道,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
Freeman指出,该实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提供治疗严重偏执症的理论依据。
尽管研究者仅在女性身上开展实验,但科学家预计,如果男性参与这项实验会感到更痛苦,因为男性通常对自己的身高更加看重,并且更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身高。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1:00 +0800 CST  
人一血糖低,就要闹脾气














下回要对男票或者老婆发飙之前,吃块糖果或者巧克力试试看吧,没准儿世界和平真会来临。一项发表在PNAS上的研究发现,低血糖会让人更容易对配偶发脾气,甚至让他们的攻击变得更具侵略性。
在一项为期21天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已婚人士们当天晚上的血糖值能够预测他们当晚会对自己的配偶发多大的火。俄亥俄州立大学沟通与心理学教授、研究第一作者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表示,这一研究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经常被忽视的因素——低血糖造成的饥饿感,在婚内争吵、冲突甚至家庭暴力中扮演的角色。


血糖可以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或者甜食快速提升。布什曼认为:“人们应该考虑一下这个观点,人一饿肚子,就要闹脾气。”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饿气”(hangry,hungry + angry,饥饿+生气)。“我们发现这种现象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是对我们最亲密的一段关系。”他说。


研究总共招募了107对已婚配偶。实验开始时,参与者会先填写一份婚姻关系满意度调查。实验中,每个参与者会得到一个巫毒娃娃,并被告知巫毒娃娃代表了他们的配偶。另外,每人还得到了51根针。21天后,根据参与者对自己配偶的愤怒程度的不同,每个巫毒娃娃被扎了0到51根针。扎针的过程是背着配偶进行的,参与者需要记录下自己扎针的数量。同时,每天参与者还需要在早饭前和晚上睡觉时分别测量自己的血糖值。


结果发现,在考虑了配偶之间的满意度之后,那些晚上血糖值较低的人依然会在娃娃上扎更多的针。布什曼表示:“即使是那些认为和配偶关系很融洽的人也会在血糖值较低时表现出更多的愤怒情绪。”
实验到这里还没结束。接下来,这些夫妻被叫到实验室参与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和自己的配偶比赛当看见屏幕上出现红色方块时,谁能更快的按下按钮。参与者被告知每一局比赛获胜的人可以选择让自己配偶的耳机中发出不同音量的噪声,来“惩罚”一下自己的配偶。不过实际上他们比赛的对手是计算机,而计算机程序被设计成让他们可以赢得大约一半的比赛。比赛过程中,配偶们分别处在不同的房间里,他们不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噪音。


实验结果显示,在排除婚姻满意度和性别差异的影响后,那些晚上血糖值较低的人会选择更大声、更长时间的噪音。后续的实验分析证明,这些人也正是那些在巫毒娃娃上扎更多针的人。


至于为什么低血糖会让人更易怒、更具有攻击性,布什曼表示这是因为葡萄糖是大脑的功能物质,而控制愤怒和攻击情绪需要消耗能量。他指出:“尽管大脑只占我们体重的2%,它却消耗了我们20%的卡路里。大脑是一个非常耗能的器官。所以这里有一个简单但是有效的建议:下次你和配偶准备‘谈一谈’时,可别饿着肚子。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2:00 +0800 CST  
Sleep:童年常做噩梦或预示精神健康问题














做梦与人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有一定关系。英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儿童时期经常做噩梦,可能预示着精神健康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睡眠》月刊上报告说,他们对6796名英国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定期询问其父母等方式,了解这些儿童在两岁半至9岁之间的睡眠情况,比如是否经常做噩梦,或睡眠中发生突然惊醒的“夜惊”情况,以及梦游等其他睡眠问题。这些儿童在12岁时接受了一系列精神健康测试,考察他们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等问题。

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都做过噩梦,其中约37%的儿童连续多年常受噩梦困扰。约十分之一的儿童出现过夜惊情况,主要集中在3岁至7岁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年经受噩梦及夜惊困扰可使儿童精神健康风险升高约2至3倍,其他睡眠问题则与这种风险无明显关联。

研究人员说,儿童偶尔出现噩梦或夜惊情况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连续出现,则有必要警惕精神健康问题。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4:00 +0800 CST  
最新研究发现吸烟越早大脑越薄
















抽烟有害健康,抽烟越早,危害就越大。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3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发现,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抽烟,会让大脑变薄;年轻男女抽烟的时间越长,他们大脑区域中负责决策制定的灰质数量就会越少,对香烟的渴望也就越为强烈。研究人员对年轻吸烟者的大脑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而感到吃惊。这一发现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从青少年起就开始吸烟的人难以戒断烟瘾的原因。

研究人员对42名年龄在16~21岁之间的男女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细致扫描,这些志愿者中有一部分人从未抽过烟,其余的人平均每天抽烟6~7支。扫描结果显示,年轻人的吸烟量越多,他们的右侧脑岛就越为稀薄。这个大脑区域参与决策制定过程和信任感的建立,主要负责人们直觉的形成。它对尼古丁高度敏感,而且也与大脑中控制渴望感和欲望的能力相连接。

研究者认为,脑岛较为稀薄会让人更难戒除烟瘾。发表在《神经心理药物学期刊》上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从青少年时期(大脑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就抽烟所造成的大脑变化,会让人在成年时更难以戒掉烟瘾。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5:00 +0800 CST  
读心新形式:扫描大脑活动可重建你所看到的人脸图像








只用来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扫描数据,就能精确地构建出一幅人们所看到的人脸图像。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却是美国多家大学研究人员正在攻克的一个项目。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神经影像》杂志上。

“这也是读心术的一种形式。”论文作者之一、耶鲁大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马文·淳说。

fMRI扫描的精确性越来越高,科学家已经能利用脑扫描数据构建出一个人看到的景象,比如,预测出受测者看到的是海滨还是城市,是动物还是建筑物。淳说:“但他们只能告诉你看到的是动物还是建筑物,却不能分辨是什么动物,或哪幢建筑。这就是精确度的差异。”

据3月26日(北京时间)的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淳的学生阿兰·科文想知道,能否利用脑活动的图案构建出一个人的脸。这一任务极为艰巨,因为人们的面部差异比建筑物之间的差异要小多了,而且在脑中形成人脸的过程涉及到许多脑区。“我们要想出一张脸,牵涉到的细节比想出其他事物要细微得多。”科文说。

在耶鲁普罗沃斯特办公室的资助下,科文和纽约大学副教授布莱斯·库尔合作对6位志愿者进行fMRI扫描,构建出了300幅不同的人脸图像,这些图像经过反复修正,研究人员称之为“训练”。

他们先用数据建了一个统计库,统计库能够描述大脑对单个人脸是怎样反应的。然后给6位志愿者观看几套新的人脸,同时用fMRI扫描。研究人员把新获得的fMRI数据输入原来的统计库模型,重建了志愿者所看到的人脸。

科文说,随着技术的发展,重建人脸图像的精确性也会越来越高。他预测,这种方法还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比如研究自闭症儿童对人脸的反应等。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6:00 +0800 CST  
浙江大学发现胆碱能神经元可调控睡眠觉醒行为
















一群睡眠中的小白鼠“帮助”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关于睡眠的秘密:位于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对睡眠觉醒行为具有特异的调节功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教授课题组近日发表论文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睡眠分为慢波睡眠(SWS)与快速眼动睡眠(REM),做梦往往发生在REM睡眠期。已知脑内一些区域分别具有促进睡眠和觉醒的功能,其中基底前脑就是调控睡眠活动的中枢之一。在基底前脑的细胞群中,胆碱能神经元只占该脑区所有细胞的5%,而经典的研究方法很难研究这样少量神经元的活动对脑功能的影响。因此,虽被认为能引起脑皮层兴奋,其在睡眠觉醒中的确切作用与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技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课题组成员、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虞燕琴副教授介绍,所谓光遗传学技术,是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进行基因改造,把一种对光敏感的离子通道表达在这类神经元上,这种离子通道受到光刺激后就会开放,从而使神经元产生兴奋活动。这样,就能人为地用光来选择性地“操控”这些神经元的电活动。

虞燕琴说,此前有科学家通过光遗传学技术研究发现,激活脑的一些促觉醒系统对处于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中的动物都具有唤醒作用。而该课题组发现特异性的兴奋基底前脑中的胆碱能神经元只能“唤醒”处于慢波睡眠中的小鼠,但对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中的小鼠,不仅不能唤醒,还会让它睡得更香,好像不忍打断它的美梦。这些结果表明,脑内不同的促觉醒中枢对不同时相的睡眠具有复杂而精致的调控机理。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小鼠在晚上清醒活跃期,较长时间激活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这些小鼠就会在白天睡眠期出现“失眠”样表现。这一结果对理解失眠产生的机制具有一定意义,并提示胆碱能神经元可能作为治疗失眠的一个靶点。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7:00 +0800 CST  
群体合作的声誉














一项研究发现,声誉可能为对一个能够公开获取的群体资源做出贡献提供激励。得到长期研究的“公地的悲剧”的问题认为,当所有人的集体利益可以在损害少数人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合作获得的时候,合作不太可能出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中,群体的成员几乎没有进行合作的动机,除非合作者收获了一些利益。

Henry F. Lyle 和Eric A. Smith研究了秘鲁东南部的一个有24户居民的高海拔村,那里恶劣的环境条件产生了帮助村民生存的社会支持网络。一些村民维护公共牧群、菜园、灌溉渠道和社区建筑物,而并不维护这类设施的另一些村民仍然能够获得这种公共财产的利益而不受惩罚。

这组作者发现,对社区任务贡献的时间可以预测户主的声誉,而这种积极的声誉预测了他或她的家庭的应用于生存任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小。社会网络的大小反过来又与一个健康的家庭正相关。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通过帮助社区任务得到的个体利益,诸如大的支持网络,可能对于维持合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7:00 +0800 CST  
危重疾病过后精神疾病诊断及用药风险会增加












芝加哥 – 据3月19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接受呼吸机治疗的危重患者在之前有精神病诊断的比率较高,且他们在出院后出现新的精神病诊断及药物使用的风险也会增高。

随着医疗服务的最新进展,更多的病人能够挺过危重的疾病。危重病人会承受应激压力,其中包括疼痛、呼吸窘迫及谵妄,它们全部都会对随后的精神健康造成影响。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发生危重疾病之前病人罹患精神疾病的程度以及在危重疾病之后精神疾病风险增加的幅度是不清楚的。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Hannah Wunsch, M.D., M.Sc.及其同事对危重疾病前后的精神病诊断及药物处方情况进行了评估。这项研究包括了从2006-2008年在丹麦的危重患者;对这些患者的随访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并将其与其他住院患者及一般人群的比较团组进行了匹配。危重疾病被定义为被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且进行了呼吸机治疗。

在本研究中所纳入的2万4179名危重患者中,有6.2%的人在危重疾病发生前的5年中具有1或多个精神疾病诊断,而其他住院病人中的这一百分比为5.4%,一般人群的这一百分比为2.4%。入院前5年中的精神科药物(即那些会影响诸如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等精神功能的药物)处方比例与那些住院患者类似(48.7% vs 48.8%),但比一般人群(33.2%)要高。

在9921位没有精神病史的危重疾病存活者中,新的精神疾病诊断的绝对风险是低的,但它要高于其他的住院病人(在头3个月中为0.5% vs 0.2%)及一般人群(0.02%)。在头3个月中给予新的精神科药物处方的病人比率也有所增加(12.7% vs 5.0%,后者为其他住院病人组),而一般人群的该百分比为0.7%,但这些差异大多在随访的第一年结束时消失。

文章的作者写道:“… 我们的研究为那些经历了需要用呼吸机治疗的危重病人中的精神疾病负担提供了有关的重要数据。对这些病人的出院计划可能需要有更为全面的随访时进行精神疾病评估的讨论,并给病人的照顾者及其他家庭成员提供有关可能需要进行精神疾病治疗的资讯。”

“尽管绝对风险是低下的,但鉴于诸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诊断与诸如心肌梗塞和手术等急性医疗事件之后的不良转归之间存在的强力关系,我们的数据提示,对精神疾病症状的及时评估和管理可能是未来对这一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焦点。”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8:00 +0800 CST  
搬离高度贫困社区似乎对男孩与女孩的精神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


















芝加哥 – 据3月5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对那些搬离高度贫困社区的家庭而言,这些家庭中的男孩经历了抑郁症及行为障碍比率的增加而女孩在这些方面则有下降。

观察性研究总是发现,在高度贫困社区中的青少年有着情绪问题的高发病这些发现提出了社区特点会影响情绪功能,而社区层面的干预可能会减少情绪问题的可能性。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来自可获得的观察性研究的数据是不清楚的。“了解社区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对构思社区层面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Ronald C. Kessler, Ph.D.及其同事分析了鼓励搬离高贫困社区的干预措施以及随后的从童年至青春期的精神疾病的变化结果。该干预措施(移向机会的演示)从1994年至1998年将在高度贫困社区中的有3689个孩子的4604个志愿公屋家庭随机分配至2个住房流动性干预组(一个低度贫困优惠券组 vs 一个传统的优惠券组)中的1组或是某个对照组。低度贫困优惠券组(n = 1,430)接受了优惠券并搬家至低度贫困的社区。传统的优惠券组(n = 1,081)接受了不受地理区域限制的优惠券。对照组(n = 1,178)则没有接受干预措施。

在研究开始时,孩子们的年龄在0-8岁,而在跟踪约谈时(10-15年后,2008年6月-2010年4月),他们的年龄在13至19岁。共有2,872名青少年接受了约谈(来自2134个家庭的1,407名男孩及1,465名女孩)。精神疾病的存在是通过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进行评估的。

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低度贫困优惠券组中的男孩有着较高的比例罹患严重的抑郁症(7.1% vs 3.5%)、创伤后应激障碍(6.2% vs 1.9%)以及行为障碍(6.4% vs 2.1%)。与对照组相比,在传统优惠券组的男孩中有较高比例的人患有PTSD(4.9% vs 1.9%)。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在传统优惠券组中的女孩有着较低比例的人患有严重忧郁症(6.5% vs 10.9%)及行为障碍(0.3% vs 2.9%)。

文章的作者推测,在本研究中所发现的性别差异“是因为女孩比男孩会从搬至较好社区中更加获益,因为在2种社区中的经历以及在充分利用通过其改善的社区而呈现给其的新机会所需的社会技能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但是从这些结果很难看出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因为这些发现提示,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会对男孩造成有害的影响但对女孩则有保护性的作用。未来政府的有关普遍实施公共住房政策改变的决定将不得不面对这个基于没有一种政策决定会对男孩和女孩都产生良性影响的了解的复杂性。”

文章的作者得出结论:“根据这些性别差异,更好地了解个人、家庭及社区风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导未来公共住房政策改变所需的。”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19:00 +0800 CST  
想象有帮助的行动可以导致移情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与没有想象帮助某人的一幕相比,如果想象或回忆起帮助某人的一幕,人们就更愿意帮助一名陌生人。此前的研究证明了,人们在考虑了在危难中的人的视角或者听了其他人生活中的有感情的事件的故事之后,他们更可能参与诸如分享、帮助和合作等亲社会的行为。
Brendan Gaesser和Daniel L. Schacter调查了人们在心中想象帮助一个人之后,亲社会的行为是否也会增加。研究受试者阅读了描述在危难中的人的事件的简短故事,并且要求他们或者想象帮助他们,或者回忆过去他们曾帮助某人的一次,或者考虑如何能够帮助这个人。然后让这些受试者为他们帮助在危难中的人的意愿评分。
这组作者报告说,想象或回忆了帮助某人的事件的受试者比对照组以及被要求考虑如何帮助这些人的受试者更愿意帮助危难中的陌生人。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想象或回忆起涉及移情作用举动的一个事件可能促进对其他人的移情作用,而且可能成为治疗移情缺损者的一种策略。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04 23:25:00 +0800 CST  

楼主:jeckkman

字数:31412

发表时间:2016-02-10 03: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1 04:25:04 +0800 CST

评论数:2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