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心理学界相关研究贴

主要是粘贴复制。
点评说不上,附带个人的想法感想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19:49:00 +0800 CST  
不定期更新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19:49:00 +0800 CST  
经常在社交网站上点“赞”的人请注意啦!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1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新开发的一种计算程序可根据一定数量的点“赞”数据,“算”出你的性格特征,其判断比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更加准确。

社交网站脸谱上的8.6万多名志愿者完成了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并向研究人员提供了访问他们的“赞”数据权限。一些志愿者还邀请了亲朋好友来填写问卷,评估志愿者的性格。把志愿者的自我评估作为标准,研究人员发现,电脑程序“算”出的被测者性格大多比其亲朋好友的判断更为准确。


研究通讯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量学中心吴又又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电脑仅需分析10个“赞”,便能比测试者的同事更准确测出其性格;通过分析70个“赞”,电脑就能超过其朋友或室友;140个“赞”便超过其家人,如父母或兄弟姐妹;300个“赞”则能“击败”其伴侣。


吴又又表示,如果利用其他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开发出类似电脑程序,如微信用户的订阅号、网页浏览记录、网络搜索记录和购买记录等,电脑判断的准确程度可能类似或者更高。


通过对“数字足迹”的纯数据分析,电脑有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了解我们。吴又又说:“在未来,电脑能推断我们的心理特征并做出相匹配的反应,直到成为情感智能且具有社交能力的机器。照这样发展,科幻电影所描绘的人机互动场景将变得触手可及。”


这类人工智能拥有从招聘到恋爱等多方面的应用前景。吴又又举例说,雇主们能根据性格结果找到更合适职位的应聘者;市场推广人员也能借此做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改进;性格分析甚至可帮助人们在网上更有的放矢地寻找约会对象。


不过,这项成果也可能引起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对此,吴又又呼吁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把“数字足迹”控制权完全交由用户。经常在社交网站上点“赞”的人请注意啦!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12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新开发的一种计算程序可根据一定数量的点“赞”数据,“算”出你的性格特征,其判断比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更加准确。


社交网站脸谱上的8.6万多名志愿者完成了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并向研究人员提供了访问他们的“赞”数据权限。一些志愿者还邀请了亲朋好友来填写问卷,评估志愿者的性格。把志愿者的自我评估作为标准,研究人员发现,电脑程序“算”出的被测者性格大多比其亲朋好友的判断更为准确。


研究通讯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量学中心吴又又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电脑仅需分析10个“赞”,便能比测试者的同事更准确测出其性格;通过分析70个“赞”,电脑就能超过其朋友或室友;140个“赞”便超过其家人,如父母或兄弟姐妹;300个“赞”则能“击败”其伴侣。


吴又又表示,如果利用其他社交媒体的“数字足迹”开发出类似电脑程序,如微信用户的订阅号、网页浏览记录、网络搜索记录和购买记录等,电脑判断的准确程度可能类似或者更高。


通过对“数字足迹”的纯数据分析,电脑有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了解我们。吴又又说:“在未来,电脑能推断我们的心理特征并做出相匹配的反应,直到成为情感智能且具有社交能力的机器。照这样发展,科幻电影所描绘的人机互动场景将变得触手可及。”


这类人工智能拥有从招聘到恋爱等多方面的应用前景。吴又又举例说,雇主们能根据性格结果找到更合适职位的应聘者;市场推广人员也能借此做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改进;性格分析甚至可帮助人们在网上更有的放矢地寻找约会对象。


不过,这项成果也可能引起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对此,吴又又呼吁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把“数字足迹”控制权完全交由用户。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19:50:00 +0800 CST  
遗传可以决定你的朋友圈?






一项最新的分析性研究发现,人们也许会更加信任地选择那些和自己有着共同DNA序列的人来当朋友。决定你的好友,你的朋友圈,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
研究者们比较了大约2000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基因变异组,发现比之于陌生人,朋友之间有着更多共有的基因变异。
“这个研究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科学后盾,比如说‘我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或者‘朋友就是你选择的家庭。’。”研究者解释说。
“能够和同种群的其他个体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在这一点上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来自于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Nicholas Christakis这样说道,“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们要交朋友?当然还不仅仅如此,事实上,我们更喜欢和我们自己比较相像的那群人。”
Christakis表示,之所以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研究者们想要为友情的起源及其进化学上的意义提供一份更加深刻的说明。
这个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一项大型的,并且正在进行之中的研究。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着眼于住在马萨诸塞州,弗莱明翰城中的居民,他们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上。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调取了参与者的DNA数据,以及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分析了将近150万份基因变异组的标记后,研究者们发现一对朋友之间共享的基因和一个人与他的远房表兄弟或者是他的曾曾曾祖父有着同等水平的遗传关系,从数据上来看大约是人类基因总体的1%。而朋友间共有的最常见的基因是“嗅觉基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辨识气味的能力。
“尽管1%看上去并不是很多,”Christakis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但对于遗传学家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十分显著的指标了。”同时,他还这么说道:“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有多少远房亲戚,然而我们不知怎么的,就能从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可能性之中,设法选出了那些像我们亲人的人当作朋友。”
研究者认为,这个发现表明了选择拥有相似基因的人当朋友也许是一个对人类进化有贡献的行为。“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这个星球上第一个进化出语言能力的人,”Christakis告诉记者,“那么你认为基因突变会增加你适者生存的能力吗?不,那只会让你变得没有人去交谈。”
“语言的基因是否有效用,这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和你分享着共同基因的朋友。”Christakis解释说,“也就是说,人类的基因变异与他们的朋友相互关联存在着一个进化学上的优势。”
研究者们公布了一些这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事情,比如说,人们可能是在同一族群之中建立友情。考虑到这一点,研究者们分析了来自白人种群的参与者的数据。他们比较了这部分人中的朋友和陌生人,通过一个基于他们遗传背景的“友情分数”,来预测这两个人是否可能成为朋友。
“我们想要表达的是,那些已经成为朋友的人,以及很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他们之间的区别,其实都是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研究员James Fowler,一名来自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遗传学家如此说道。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19:52:00 +0800 CST  
普通心理学之投射性认同的作用机制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投射是精神分析中防御机制之一。

一、期待和直觉
当你认为某人是什么样的人时,如果他的表现符合你的期待,你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仿佛告诉自己“我没看错人”;如果他的表现不符合你的期待,你会陷入“认知不协调”,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会反映到表情上,被对方感知到。于是,对方做出调整。聪明的孩子会察言观色,就属于这种情况。有的人虽然没有刻意地看别人的脸色,但也能本能地从别人的“目光”和表情上看出对方满意不满意,自己做得对不对。


二、洗脑
如果说期待就是暗示,那么洗脑就是“明示”,直接告诉对方,他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反复说,这些话进了对方的脑子,把对方“洗脑”了,对方就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然后“自然而然”地做了某件事。所以,家长天天说自己的孩子笨,结果孩子越来越笨;老婆天天说老公懒,结果老公越来越懒。
有一个女人老是被老公打,做了二十多次心理咨询,情况没有改善。后来改用家庭治疗,让夫妻俩一起表演某次吵架的经过,结果发现,吵架过程中,老婆反复对老公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你又想打我了!”“狗改不了吃屡,你的毛病就是改不掉。”老公很想克制自己,但是,最终被老婆“催眠”了,服从了老婆的指令,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


三、引诱
有一种投射性认同叫“色情”,其实就是色诱。求助者用色情引诱咨询师,如果咨询师中了圈套,说明“被”投射性认同了。
有一位女士,怀疑老公对她不忠,她化名“陌生女子”,主动找他聊天,关心他,理解他,投其所好,他很快就上钩了。她本来就是他的妻子,对他了如指掌,想投其所好非常容易。接着,她分别以真名和“陌生女子”的身份同时跟他聊天,“测试一下”他会不会欺骗自己,结果,他不但欺骗了她,还在“陌生女子”面前诋毁她。
四、逼迫
一般说来,投射如果变成了引诱,很少有人能够“不认同”。而比引诱作用更强的是逼迫。有的人被逼无奈,明知是陷阱,也只好跳进去。妻子和“陌生女子”同时出场,都逼问他在跟谁聊天,聊得怎么样,他不撒谎行吗?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20:13:00 +0800 CST  
一个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做了一个新研究的实验。
在实验中,六年级的孩子在一整个三明治和半个三明治加小玩具的套餐中做选择。结果发现,有78%的孩子选择了半个三明治加小玩具的套餐。另一个实验中,成人被试在整份午餐和半份午餐加乐透的套餐中,更多的人选择了套餐组合。在之后三天的结果被试都延续了选择更少的食物。有趣是,比起指定的现金金额奖励,人们更愿意选择抽奖乐透方式。甚至,不知道得奖的几率更能激励人们吃少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这些选择了半份食物的被试,在当天的实验结束后,甚至第二天也都并没有暴饮暴食来弥补这一顿的少吃饭。这个结果也得到了大脑成像(fMRI)测试的证实。
另外,研究者还特地对特别饿的被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也还是证实了“儿童套餐效应”。即便在非常饿的前提下,人们还是愿意选择一定的奖励和更少的食物。并且,人们事后也没有补充更多的食物。一直在第二天,人们还是自愿选择更少的食物。
甚至,就算半份食物和整个食物标价相同的时候,人们还是愿意选择半份食物。以此来换取有可能的奖励。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不确定的奖励能更好的让我们出现情绪激起。这种让人开心的心理奖励,能够让我们战胜少吃东西带来的不愉快,而在整体上让我们即使吃了更少的东西还能甘之如饴。
这个实验结论一出,不但在美国各大媒体引起了热浪,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该现象进行了验证。结果都惊喜的发现,“儿童套餐效应”是可信的!也难怪,每次麦当当和肯爷爷家一出小玩具套餐的时候,很多的小孩子都屁颠屁颠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么,捧着玩具在那傻乐呵呢。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09 20:28:00 +0800 CST  
实验心理学解释‘自由意志’来自脑噪音吗?




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Center for Mind and Brain的一项最近的研究,我们的做出选择——有时是犯错误——的能力可能源自在脑背景电噪音中的随机波动。
学校中心的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Jesse Bengson是文章的第一作者,他说:“我们的行为如何独立于因与果?” “这显示了脑中的随意状态是如何在表面上影响自主决定的。”
Bengson说,当电活动模式在整个脑中波动时,脑子具有一个正常的“背景噪音”水平。在这一新的研究中,决定可根据做出决策之前的即刻的脑活动进行预测。
Bengson让志愿者坐在一个屏幕前,告诉他们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中心,并在同时用脑电图或EEG来记录他们脑子的电活动。这些志愿者们被指示当一个提示符号出现在屏幕上时做出往左看或是往右看的决定,并接着汇报他们所做的决定。
往左看或往右看的提示是以随机的间隔时间出现的,因此志愿者无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准备。
Bengson说,当电活动模式在整个脑中波动时,脑子具有一个正常的“背景噪音”水平。研究人员发现,在提示符号出现之前约一秒钟时的脑电活动模式——在志愿者能够知道他们将做出某决定之前——可预测该决定的可能结果。
Bengson说:“在提示符号呈现之前那一刻的脑子状态可决定你是否会注意左面或是右面。”
这一实验是建立在1970年代由Benjamin Libet所做的一个著名的试验,Benjamin Libet当时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后来附属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神经科学中心。
Libet也检测了志愿者因应某视觉信号而做出按压某开关决定之前当刻的脑电活动。他发现了在志愿者报告决定按压开关之前当刻的脑活动。
Bengson说,这些新的结果是建立在Libet的发现之上的,因为它们为脑电活动如何能先于决定提供了一个模型。此外,Libet不得不依赖于志愿者会何时说他们做出了其决定。Bengson说,在该新实验中,随机性定时意味着“我们知道人们没有提前做出决定。”
Libet的实验提出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脑子在我们知道我们正要做出行动之前正在准备做出行动,那么我们如何做出一个有意识的行动决定呢?但Bengson说,该新的工作显示“脑噪音”实际是如何能为自由意志创建开口的。
他说:“它插入了一个能让我们免于简单因果的随机效应。”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5:14:00 +0800 CST  
心理学考研:你知道吗?智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项新的研究证实了长久以来家长的假设-青春期对孩子的脑袋有诸多影响。科学家发现智商(IQ)会在青少年时期升降,且脑部结构也反映了这现象。这项研究结果是首次证实智商在童年早期之后还会改变,为脑力开发带来新的希望。
即使科学家仍在争辩到底智商在测什麽?(请参考来自松鼠会的译文:智商测试不靠谱?)但他们同意,测验的分数能预测我们学习及表现的能力。许久以来,智商被认为在我们生命中相对稳定不变。部分研究也发现,智商的差异无法排除来自测验的误差及测验时环境的干扰。
英国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神经学家凯西?普里斯(Cathy Price)和同事深入分析智商分数。他们在2004年找来33位12岁受测者-19位男孩,14位女孩,四年后,当他们16岁及20时,再作一次智商测验。同时,利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记录受测者在测验语言能力(像是阅读或者叫出物体名称)及非语言能力(像是用手指破解图像迷宫)时的脑部活动。而脑部显影的结果,每次都能符合测验得到的分数。
两次测验的成果有戏剧性的差异-进步或退步达20分之多!(平均为100分)部分的青少年受测者只有非语言能力,或语言能力分数有进退;或者一个进步,另一个退步。
分数的改变,也反映在脑部扫描的结果上。举例来说,智商分数中语言能力增加的受测者,脑部扫描也显示他大脑语言区的灰质密度增加;而非语言能力进步的受测者,则和手部活动有关的脑区有改变。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普里斯提到:「(智商的)改变真的存在,而且能反应在大脑上」,「人们的态度会在早期决定这位小孩是聪明或不是,但这并不能套用在青春期的小孩上。」
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神经学家约翰?加布里(John Gabrieli)认为这普里斯的研究结果「真的令人振奋」。他表示,「人们认为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或者在早期就趋于稳定。但现在有证据显示改变确实在发生,而且会持续到青春期。」
研究并未透漏为何智商会改变,不过却显示了藉由训练或其他方式,提高智商的可能性。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5:14:00 +0800 CST  
社会心理学谈人的乐观偏见






现代心理学研究一再指出:人的注意力、记忆、知识、自信心与因果认定等都有许多缺失,并不像多数人自认的那麽可靠。归根究柢,人脑乃是生物为求生存,经过亿万年来的演化拼凑,才有如今模样,与人为设计、听指令行事的电脑完全不同。
生物有许多不经大脑的反射行为,可因应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过程中难免牺牲一些准确度,好处却显而易见,到底能活下来比什麽都重要。然而上述诸多认知缺失,却另有成因,也不容易消除;像人的记忆原本就不是为了记录视听输入之需,才发展出来的。记忆是经验的累积,目的在于预测未来,为再度碰上类似情事而预作准备。
我们在回想或重述往事时,除了原本就因忽视而没进入脑海的细节遭到遗漏外,还会出现许多主观的取捨与事后的修饰,包括淡化一些当时不该说的话或不该做的事,以及添加一些事后觉得该说的话或该做的事。因此就算无心造假,回忆也常作不得准,更别提有人故意隐瞒,也就经常出现罗生门情节。
支持「记忆功能主要是为了未来需要」的证据,来自某些病人脑中掌管记忆成型的海马区受损,同时也丧失了预期及想像未来的能力。然而心理学家进一步发现,人在根据记忆经验设想未来时,常出现过分乐观的倾向,好比自认下回会做得更好、不会犯同样错误、天灾人祸不会落在自己头上、手上的彩卷会中奖、不会罹患不治之症、并可享高寿等;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夏洛特(Tali Sharot)称之为「乐观偏见」(the optimism bias,也是夏洛特新书书名)。
有人或许不同意此点,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过于乐观;但凡事往好处想,以及从失败或恶运中寻找光明面,看来是人的通性,否则离婚者不会再婚(可能会再离),人也不会积极生活(反正迟早要死)。对现实及未来的评估更接近事实的人,大概很难乐观;但如果每个人都是现实主义者,那麽抑鬱症患者将满街都是,自杀人数也将激增。
夏洛特做过好些有趣的试验,她发现人在面对两个同样吸引人的工作机会或旅游地点做抉择时,内心会有挣扎;但只要做了决定,就会对选中的越看越满意,对没选的则会觉得没那麽好。再来,她发现人在修正自己错误时,会欣然接受有利于己的资讯,而忽视对己不利的;譬如某人原本认为自己罹患胃溃疡的机率是 25%,但得知一般人的机率只有 13% 后,就会「从善如流」,以后都说是 13%。反之,原本认为自己只有 5% 罹患机率的人,就算得知实际数值,下回问及仍不会做什麽改变(注)。
人类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乐观,自然有它的适应优点(譬如让人积极进取),也才得以流传下来。夏洛特以不同族群及年龄的人做过实验,发现美国人、英国人或以色列人、年轻或年长者,对未来一样都有不实的想望。
乐观偏见的好处自然多于坏处,但难免让人做出不理性的举动(好比冒不必要的风险、抱不切实际的想望等);晓得这种偏见的存在,加上知识做后盾,当可取其利而避其害。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5:15:00 +0800 CST  
从普通心理学来看催眠剥夺如何影响记忆






熬夜是现代人常见的行为,虽然这有使人认知功能下降的负面后果,但目前科学家仍确切未了解其背后机制为何。最新研究发现腺甘(adenosine)是睡眠剥夺后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力比多学院(Libidos.cn)教研组提醒各位记忆是考研重点,研友要掌握扎实哦。
许多研究皆发现:睡眠剥夺的时间越长,脑中腺甘的浓度就越高,因此腺甘也被视为睡眠债务的生物指标。Ted Abel与他的团队,希望藉由了解睡眠剥夺后腺甘在海马迴(hippocampus;与记忆功能相关)中扮演的角色,来釐清睡眠剥夺如何影响记忆功能。
实验中有两种操弄,分别以基因工程与药物方式,阻碍睡眠剥夺后小鼠脑中的腺甘,并检视其记忆表现。基因工程的控制可阻止胶细胞传导物质(glial transmitters)形成,一旦缺了此物质后小鼠也丧失製造腺甘的能力。而利用药物原理来阻碍海马迴中特定腺甘接受器,使小鼠不会受到腺甘影响。
为了检视睡眠剥夺对记忆的影响,让小鼠进行物品再认作业(object recognition test)来加以确认。将小鼠放入一个有两个物品的环境裡让其探索,之后晚上睡眠剥夺6小时(正常睡眠12小时),第二天再放入相同环境但将其中一样物品移走。正常睡眠的小鼠会花比较多时间去探索原本有物品的地方,意即小鼠对移走物件已有记忆。但经过睡眠剥夺的小鼠不会有这种探索行为,显示其并不记得环境有所改变。而经过操弄的小鼠即便有睡眠剥夺,其表现却如同整晚睡眠一样,丝毫不受影响。
研究同时分析海马迴突触的可塑性,发现睡眠剥夺后,那些未受到腺甘影响的小鼠比起普通小鼠有更好的突触可塑性。这些结果都显示腺甘是睡眠剥夺后损害记忆的重要因素,若能够阻碍腺甘功能就能使得小鼠免受记忆损害之苦。此研究帮助釐清睡眠剥夺损害记忆的路径,基因工程的操弄结果显示腺甘製造与胶细胞有很大关联;药理操弄则瞭解现海马迴中的A1区域是接受腺甘的脑区,此结果有助于发展方法来对抗熬夜带来的负面后果。
不过最自然方便又舒服的方法,还是让自己好好地睡一觉吧。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5:59:00 +0800 CST  
从心理学考研热点看睡眠能提高记忆吗?







「为什麽我们要睡觉呢?」仍然是生命科学的谜题之一。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新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透过诱发果蝇睡觉,然后研究睡著后的正向影响。这个与过去以剥夺睡眠来探讨造成的负面效果截然不同。位于圣路易士的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发现睡觉有助果蝇的长期记忆形成。
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睡眠研究学者詹‧伯恩(Jan Born)说:「这是一项领先的研究!我们需要一个实验的方法、途径或工具来诱发睡眠。」
带领研究该研究团队的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保罗‧萧博士说:「我们现在可以问以前无法问的问题,我认为很多人将要开始利用这个方法让我们惊豔!」
萧博士与他的团队选用其中一个果蝇的品系能够在脑内一个名为背扇形体(dorsal fan-shaped body)的区域表现一种细菌的钠离子通道,可以用来诱发果蝇的睡眠。当这个钠离子通道打开了时候,能够造成该区域被刺激以传递讯息给其他的脑区域进入睡眠状态。该研究团队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让这个钠离子通道开关受到温度控制,当温度高于室温(25℃)六度时会开启,让果蝇确实地在设定的温度(31℃)下开始睡觉。因此,研究人员只要升温就可以让果蝇乖乖地睡觉,然后再摇醒他们。
为了检验睡眠带给果蝇哪些影响,他们设计了实验检验两个当前两个关于记忆形成的理论:一个是突触的动态平衡(synaptic homeostasis) 认为神经的连结在清醒时期增加,在睡眠的时期会缩减,透过减少白天产生的突触而让最强的连结维持原状;另外是记忆的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认为睡眠的目的是重播并且固化前一天的记忆,重新活化某些神经连结以强化他们。
为了检验突触动态平衡理论模式,果蝇被成群地放置在玻璃管子裡面,让他们学习仪式化的求偶行为,紧接著让他们分别睡一段时间(31℃)或是不经历睡眠(25℃)。当果蝇经过一段睡眠后随即发展这种求偶行为的记忆,而没有睡觉的果蝇并没有留下这种记忆。这样的结果支持先前的理论模式显示睡眠是重新调整清醒时期被刺激的突触,减少数量以提供学习新事物的空间。第二篇文章发表在新一期的科学也提供额外的证据支持突触动态平衡理论模式。
萧博士的团队设计一个给予他们短期记忆的训练来检验记忆固化的理论。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训练之后随即引发睡眠的果蝇,他们的记忆不仅维持数小时而是数天的时间,在在证明睡眠能够强化突触间的连结来巩固记忆的形成。
伯恩博士提到:「这是我所知的第一个透过实验的结果验证并支持睡眠时记忆形成的两种模式,而且两者是同时作用…一个能够减少太多的连结另外则是强化并维持长期记忆的形成。」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6:00:00 +0800 CST  
从发展心理学看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言语












我们都知道,懂得鼓励自己的人,往往比起面对挫折自怨自艾的人,更能够从挫折当中重新站起来。心理学家Meichenbaum把我们告诉自己的内心话,称为自我内言(self-verbalization)。自我内言又可以分为正向自我内言,以及负向自我内言两种。採取正向自我内言的人,会鼓励自己更加进步,而负向自我内言的人,则会对于失败耿耿于怀。
社会学家Cooley,曾经提出了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他在探讨人们是如何产生自我概念的。他将自我概念的产生提出了三个要素:
1.表现(presentation):我们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2.辨认(identification):想像其他人会怎麽看待我这样的形象。
3.主观解释(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依照"想像中"别人的看法,给自己一个主观的解释。
Cooley的理论,强调的不是客观上他人如何看待我们,而是主观上,我们是怎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就拿一个学妹跟我聊过的一件事来说好了。她告诉我说,她觉得女生在追男生时,如果追失败了,会是一个很受伤的经验,因为,这个社会很难接受女生到追男生,会用很难听的语言,如「倒贴」、「很随便」之类的字眼,来贬抑勇敢追爱的女孩。如果把这个例子,套用到镜中自我的概念,那麽就是这样的:
1.表现:我是一个主动追男生的女生。
2.辨认:别人一定会觉得我很随便。
3.主观解释:我主动追男生是一个很随便、很糟糕的行为。
听起来是一个很让人悲伤,也很让人愤怒的认知历程。
而心理学家Mead,也将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部分:
1.「模仿阶段」:三岁以前的儿童,会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透过学习与模仿,来了解他人的行为。所谓的重要他人,根据Sullivan的定义,指的是「对一个人的生活或是福祉,具有重要性的人物」,在这个阶段,通常是指父母。
2.「游戏阶段」:三岁到八岁的儿童,会透过游戏当中的角色扮演,来模仿、学习大人的角色。
3.「团体游戏阶段」:八岁以上的儿童,则受到「概括化他人」的影响,学习用他人角度来看自己。所谓的概括化他人,指得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某个人,而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会用什麽样的角度看待自己。讲的其实就是Cooley镜中自我的概念。
综合这两位国中公民课本的常客,我想我们更容易了解,一个人的自我内言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当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重要他人对他所说的话,将会成为他最早的自我价值观。当一个孩子碰到挫折时,他的重要他人选择的是责备还是鼓励?当一个孩子成功的时候,他的重要他人是觉得他做得很棒,还是採取一种贬抑的态度?这些都成了小孩子镜中自我的来源。而随著孩子渐渐长大,开始上幼稚园、小学之后,学校老师的价值观也很容易塑造孩子的自我内言,因为对他们而言,老师是一个价值观标准的存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去反思其他人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会把他人的价值观,内摄(introjection)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会常常听到小孩子会跟爸妈说,老师说这时候应该要怎样怎样)。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这时候的孩子还没有逻辑推理能力,要等到11-16岁的形式运思期,逻辑推理能力才会开始发展,因此他们不会去思考说,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合理的。而即使是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完全之后的国高中生,他们的理性脑「前额叶」,也要到20岁左右才会发展完备(有些谘商师的谘商经验认为是23岁,我国法律的成年标准是採取18岁为基准。这方面的说法较歧异,大略在18-25岁)。也就是说,直到我们大脑结构发展完全之前,我们不断的将他人的价值观,透过镜中自我的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形成了我们的自我内言。
记得曾经听到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在小学时,曾有一次考差了,结果就被老师说她准备的不够好。这一句话深深影响了她,让她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完美当中渡过,总是给予自己过多的批评,即使她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也会去想自己是不是还有哪裡不够好。而台湾父母教育小孩子的方式,总是会在孩子考好的时候,採取一种贬抑的态度,告诉孩子「你不该这麽得意,一山还有一山高,你考第一,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孩子也考第一。」;当孩子考差时,父母也总是告诉孩子「你看你那个朋友xxx都考多高,你补习补这麽多怎麽还是这麽差劲。」而这一些父母和师长的话,也都成了长大之后,面对自己的自我内言。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6:01:00 +0800 CST  
晚一点再发其他的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6:29:00 +0800 CST  
从心理学理解孤独症儿童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
孤独症(Autism)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在我国,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就像天外来客,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孤独症主要有三个特征:
1.社会功能缺失:孤独症孩子缺乏正常的社会功能,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和意图,所以他们很难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很难与同龄的小伙伴建立友谊,比如,他们常常回避与别人的目光接触,别人叫他们的名字他们可能没有任何反应,表情通常显得很漠然,不愿与别人有肢体接触等亲密的行为。
2.刻板和坚持:孤独症儿童很抗拒“变化”,比如,他们常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等;他们常常会无意识地重复某一种行为或者动作,甚至出现奇特怪异的行为,比如:重复蹦跳、把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等。
3.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受损:别人说的话他们很难理解;自己说话时也并不顺畅,常常会出现语法、人称代词的错误,机械地重复说话,可能还有语调、语速、重音等发音方面的问题;他们很少跟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也很难提出一个新话题并且跟别人持续地交谈下去。
孤独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的状况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High-function autism),他们是孤独症人群中“相对正常”的一群人:他们仍然有典型的社会功能障碍,与别人交流会有障碍,但在某些方面还有着与正常人相同的功能,甚至会超过普通人,尤其是在数学、音乐、绘画和机械记忆方面。因此在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中,音乐治疗、绘画治疗、戏剧治疗等艺术疗法比较常见。所以新闻中的孩子们虽然很难跟别人交流,但是却能够很好地画画、弹琴和跳舞。
全世界的孤独症患者数量都在逐年增长,孤独症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对于人类而言,孤独症仍然是一种“神秘”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目前仍无定论。大量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的神经发育异常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孤独症极有可能是一种遗传疾病。
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越早越好”。孤独症的发病时间通常在36个月以内,也就是孩子3岁之前。由于婴儿时期脑部发育迅速,是儿童认知功能、言语能力和社会功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所以家长在婴幼儿时期应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孤独症的异常行为,最好及早去正规医院就诊排查。
由于目前尚未有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所以孤独症的治疗是长期甚至终生的,这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非常残酷的。父母需要投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恒心,积极配合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及时记录孩子的发育情况和治疗效果,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治疗关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帮助,为这些“星星的孩子”建造一个爱的星球。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0:00 +0800 CST  
婴儿期的数字感预测童年时的数学技能








一项研究发现,婴儿拥有直觉的、语前的数字感可能有助于预测其学龄前时期的数学能力。


教育和环境被认为能够影响数学技能。然而,科研人员对于人类独特的抽象数学概念的能力是否也受到婴儿期表现出的能力的影响这一问题存在争论。Ariel Starr及其同事对48名6个月龄的婴儿的原始数字感进行了量化,数字感在进化的角度上来说是一种古老的能力,其能够对数字进行近似表示。这组作者开启了一个任务来帮助监测了当观看一些数量改变的点阵的图像流的时候,这些婴儿的凝视情况。这些儿童在3年后重新回到了这个实验室,这组作者对他们进行了一组测试,评估了他们的符号数学能力、数字词知识、原始的数字感以及一般智力。这组作者发现6个月龄的语前数字感预测了同一批儿童3年后的标准化数学测试成绩,即便在这组作者控制了一般智力因素之后也是如此。


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提示婴儿期的数字感为之后的数学能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构件。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1:00 +0800 CST  
发展心理学解读婴儿如何理解动作









一项研究发现,年龄最小至3个月的婴儿能预计其他人使用最有效率的运动去执行诸如搜索物体等动作。


Amy Skerry及其同事探索了一种主张,即人们只有在有进行类似活动的第一手经验的时候才能理解其他人的由目的引导的动作。这组作者研究了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通常尚不能伸手去抓握物体。这组作者使用尼龙搭扣覆盖的物体以及尼龙搭扣连指手套从而让一些婴儿练习成功地取回这些物体。然后所有这些婴儿都观看了一个人把手伸过一个障碍物去抓一个物体,然后,一旦这个障碍物被移走,这个人直接伸手去抓这个物体或者继续沿弧线去抓,仿佛障碍物没有被移走。即便这些练习抓物体的婴儿从未越过障碍去抓物体,一旦这个障碍物被移走,他们会预计这个动作者会直接去抓这个问题。另一些婴儿的反应并不取决于这个动作者伸手去抓是否有效率。这些发现提示婴儿只有在自己做过类似动作之后才能理解其他人的动作。


这组作者说,然而,这些婴儿认识有效率的动作能力超越了他们从自身对物体的动作中学到的东西,这提示婴儿拥有对目的引导的动作有某种一般的理解。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2:00 +0800 CST  
进化心理学中性状的出现和改良可能同样重要








一项研究提示,改良一个新的性状与让这种性状首先能进化出来的早期突变或环境条件可能对于生物的进化成功同样关键。


阐明各种遗传和环境影响的贡献是进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挑战。科研人员此前在25年的时间里跟踪了大肠埃希氏菌的生长,在此期间这种生物进化出了一种开始较弱但是却逐渐变强了的能力,即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能源进行生长——这个性状与大肠埃希氏菌作为一个物种的定义相抵触。Jeffrey E. Barrick及其同事使用几种遗传技术的组合分析了这一性状的遗传进化,这组作者将这组技术统称为“递归式全基因组重组和测序”(REGRES)。这些发现提示,影响citT 和 dctA基因的关键的突变可能改变了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引入和使用柠檬酸盐的能力,帮助大肠埃希氏菌把初步的对柠檬酸盐的使用转变成了一种经过改良的代谢能力,赋予了这种生物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揭示出了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够影响复杂性状的进化,而且强调了需要创新的全基因组方法从而探索这类关系。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2:00 +0800 CST  
从发展心理学看对家族规模的遗传影响






尽管许多因素影响着家族的大小,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对其孙辈人数的遗传影响与这个人对其子女数量的遗传影响有关联。


此前对生殖适应度的衡量仅仅考虑了后代的数量,可能忽略了后代生殖质量的差异,这可能影响孙辈的数量。为了确定遗传因素如何影响孙辈的数量,Brendan Zietsch及其同事追踪了1915年至1929年间出生的瑞典双胞胎的子女及其孙辈的数量。
这组作者把双胞胎之一的子女数量与双胞胎的另一人的孙辈数量关联了起来。这组作者报告说,同卵双胞胎的这种相关性比异卵双胞胎更高,这可能意味着对子女和孙辈数量的重叠的遗传影响。此外,这组作者发现了由于遗传影响造成的孙辈数量的差异与遗传影响造成的子女数量的差异有关联。这些结果提示此前的研究仅仅通过子女数量衡量生殖适应度可能一直是有道理的;然而,这组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局限于后工业社会,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调查类似的结果是否会出现在发展中地区。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3:00 +0800 CST  
心理研究:长远的计划也应按天来计算










一项新的心理学研究建议,当人们在开始为退休或更大的目标制订计划的时候应该拿出一个计算器来,然后在年份前面乘上365。研究者发现,按天而不是月或者按月而不是年管理时间会使得未来的事情显得更靠近和紧迫。
调查者们发现当重要的事件以调整时间单位的方式从心理层面调整到前沿时,即使未来事件被描述成还有上万天远,人们已然报告说他们应该充分地提前准备和开始储蓄。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首席研究员戴弗娜·奥索曼博士解释说:“这是无关性格和关心的一种新的思考如何达成一些不需要意志力的目标的方法。”
奥索曼博士和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联合作者尼尔·刘易斯博士设计了一系列七种方法来调查时间量度与采取行动去达成一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研究者评估了改变时间单位是如何在对未准备好的情况下事件发生的估计中产生潜在影响的。在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一共雇用了162名参与者(他们或者来自互联网或者来自在校大学生),然后要求他们阅读六个情景的材料,其中三个有时间量度,另外三个没有。对时间量度类情景,参加者想象着他们正在购物、学习或者正在从事其它为生日派对、准备、婚礼、考试等许多事情作准备的任务中,然后被要求回答那些事件在多久之内会到来。
结果显示,当参加者打算以两个可能的时间单位中更小的一个去考虑的时候,事件似乎更靠近一些。特别地,当按天而不是按月考虑时,事件平均要提前29.7天,当按月而不是按年考虑的时候,事件平均要提前8.7个月。
一系列附加的研究评估了改变时间量度是否会影响参加者采取行动的计划。特别地,调查人员想要了解时间量度所催生的动机是否有助于他们将未来和当前自我联系起来。
美国的成年人被雇用参加一项在线研究,四项研究的参加者超过1100人。在每一项研究中,参加者或多或少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研究人员随机地从预定的时间量度情景里为参加者准备了一种或两种。参加者按照情景里给出的按天或年的提示去选填什么时候开始储蓄。
例如,他们被要求说出什么时候会开始为18年或者6570天后到来的大学,为30年或者10950天后到来的退休,抑或为40年或者14460天后到来的退休储蓄。
结果显示以天为单位看待时间的参加者计划开始储蓄的时间要比那些将时间元素描述为年的参加者提早四倍。这一项发现与年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无关。
数据显示,这种影响之下最核心的事实是参加者是否感觉到自己和自己的未来是否是紧密联系的——亦即培养一种未来和现在的对等。如此,如果未来的“我们”更像现在的“我们”(只是年老一些),就有可能使我们为了未来的享受(储蓄)而放弃一些当前享受(花费)。
研究人员总结出,通过使用与自己的未来更靠近的更小的时间量度,人们会更早地让自己工作来达成目标。奥索曼说:“这时候,对未来的投资就不再像是一种牺牲。”
她补充说,这个特别的时间花招对那些需要为退休或者孩子上大学储蓄的人,那些正要准备考研的同学的人,尤其是那些有一个长期目标或者希望支持一个有长期目标的人大有帮助。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0 18:04:00 +0800 CST  
婴儿对社会线索的无意识处理






一项研究发现,人类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白即巩膜从而无意识地探测情绪和焦点方向的能力在婴儿期就存在了。大的、可见的巩膜是人类独有的,而且可能交流诸如恐惧等情绪或者表明焦点方向。


Sarah Jessen 和Tobias Grossmann向7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了巩膜的图像,从而确定婴儿是否像成年人那样被表达性的巩膜刺激。在第一项实验中,这组作者向24名婴儿展示了缺少面部背景的描绘了恐惧或喜悦情绪的巩膜的图像。这些图像展示了50毫秒,这低于有意识感受的阈值,用脑电图记录了大脑响应。与非恐惧性巩膜相比,面对描绘恐惧情绪的巩膜这些新生儿表现出了不同的应答。在第二项实验中,向22名婴儿展示了直接或回避的目光的巩膜。这组作者观察到了大脑对直接目光的与注意定向有关联的响应增加。对照刺激表明了这种大脑响应对人类巩膜具有特异性。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表明婴儿和成年人一样对巩膜表达恐惧以及焦点方向敏感,而且这些响应是无意识地做出的。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1 19:46:00 +0800 CST  

楼主:jeckkman

字数:31412

发表时间:2016-02-10 03: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1 04:25:04 +0800 CST

评论数:2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