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补完】宋朝军制初探(增订版)

自宋真宗和辽圣宗订立澶渊之盟后,“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剰员”。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认为“此非激劝之道”,遂改为“八年者皆得叙补焉”。 “班直八年叙补军校,始于髙琼”。北宋的班直一直居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从未以建制单位参加战斗,但仍间或抽调诸班直的一些军士参加战争。如宋神宗元丰时,“诏差诸班直百一十六人,分与熈河、环庆、泾原路押队”。 北宋末,金军初攻开封,才动用班直出战。李纲曾“乞禁卫班直善射者千人”,登城射退金军。 金军二次攻开封,“诏令班直悉上城”。最后“金人数人登城,班直与官军虽排布如织,而无一人死敌,于是皆下城遁走”。 班直的出战,终究不能挽救亡国之运。
———————————————————————————————————————— 《资治通鉴》卷274。
《新五代史》卷11《周本纪》。
《宋史》卷254《侯益传》:“从庄宗攻大名,先登,擒军校,擢为马前直副兵马使。”
《宋史》卷250《王彦升传》:“(孟)汉琼以其趫勇,言于明宗,补东班承旨。晋天福中,转内殿直。”
《新五代史》卷25《元行钦传》载元行钦曾任后唐散员都部署,《宋史》卷25《符彦卿传》载符彦卿曾任后唐散员指挥使。
《宋史》卷260《李汉琼传》。
散指挥使,《宋史》卷187《兵志》作“散指挥”。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内殿直,《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作。内殿前直”,又《旧五代史》卷112《周太祖纪》,张永德曾任“内殿直都知”。
《宋史》卷187《兵志》:“周制,招置诸州豪杰,立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凡十二班。”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又《宋史》卷250《高怀德传》,《王审琦传》,卷259《尹从珂传》,卷261《祁廷训传》也有记载。
《宋史》卷272《荆罕儒传》:“擢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
《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一月壬戌有撤消川班内殿直的记事。
《长编》卷117景佑二年十月丙辰载,东西班有东第一、第二、第三班,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班、南班、北班、弩手班、龙旗直,其中西第二班下有茶酒新、旧两班。共十二班。《宋会要》职官32之7—8载,宋徽宗时有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班、西第一、第二班、茶酒新、旧班、招箭班。参照《宋史》卷187,卷188《兵志》,可知北宋各代编制不同。
《宋史》卷187《兵志》作“班二”,而卷188《兵志》作“国初一班”,有所出入。
《长编》卷55咸平六年六月庚申。
关於茶酒新,旧班和招箭班,据《宋会要》职官32之7,《长编》卷117景佑二年十月丙辰,卷119景佑三年八月戊午。
《宋史》卷259《张琼传》。
《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丁酉:“自国初以来,殿前、侍卫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馀万人,高俅得用,军政遂弛,靖康末,卫士仅三万人。”此处“卫士”是泛指在京禁兵。
《宋会要》职官32之7—11。
《长编》卷51咸平五年四月己巳。
以上关于诸班直的番号和统兵官,据《宋史》卷187,卷188,卷196《兵志》。
关于简拔班直军士的武技标准,可参本书第 页。
《历代名臣奏议》卷305王襄奏。
《长编》卷4乾德元年九月载,“御马直,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宋太祖选三十人,隶属郭进,与北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5:00 +0800 CST  
二、禁兵番号和兵力的扩充

北宋禁兵番号极多,大多是各代增加兵力而陆续设置的。其中资格最老,沿用后周番号者,是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军,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军, 乃是后周的四支主力部队。宋太宗时,“诏以美名易禁军旧号,铁骑曰日骑,控鹤曰天武,龙〔捷〕曰龙卫,虎捷日神卫”, 后又“改日骑日捧日”。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是禁兵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各种番号的禁兵都是中军和下军,其级别也各有等差。禁兵各等!军军士的身长和军俸标准各有等差,对上四军军士的武技水平,也有规定的要求。
今将北宋前期与中期除上四军外的禁兵番号和兵力扩充情况介绍于下。
宋太祖时的禁兵番号:
殿前司:
马军:
(一)契丹直。
(二)吐浑。宋太宗时,又增设吐浑小底。
步军:
(一)雄威。宋太宗时改名雄勇,后又将其大部兵力另设神勇,少部兵力重设雄威,仍有少部兵力保持雄勇番号。
(二)效节。宋太宗时改名宣武。
(三)忠猛。宋太宗时改名宣武。
(四)广德。
(五)左、右平远。后改名广捷。
(六)龙骑。此军“号有马步人,见阵即步斗”。
侍卫马军司:
(一)骁雄。 宋太宗时改名骁猛,又将大部兵力改名拱辰,又改名拱圣,并另设骁雄,骁雄.骁猛和拱辰三军转隶殿前司。
(二)骁捷。原为后周所设。
(三)左,右雄捷。后并入骁捷。
(四)左,右骁武。原为后周所设, 后并入骁捷。宋太宗时又另立新的骁武。
(五)忠烈。宋太宗时拣选军士,另设骁武。忠烈充厢兵。
(六)威边。宋太宗时拣选军士,另设骁武。威边充厢兵。
(七)骑射。宋太宗时拣选军士,另设骁武。骑射充厢兵。
(八)左、右备征。后改名云骑。
(九)云捷。
(十)武骑。
(十一)万捷。
(十二)清塞。原为后周所设。
(十三)静塞。宋太宗时改名飞捷。
(十四)员僚剩员直。后废。
(十五)咸圣。宋真宗时改名骁骏。
(十六)雍州强人指挥。宋真宗时改名骑捷。
侍卫步军司:
(一)奉节。原名奉义,系以后蜀降兵改编,当避宋太宗御讳而改名。
(二)雄武。
(三)效顺。
(四)雄胜。
(五)常宁。后并入拣中雄勇。
(六)雄勇。后并入拣中雄勇。
(七)怀勇。
(八)怀德。原为后周所设, 北宋初改名怀顺。
(九)归圣。
(十)怀恩。系以后蜀降兵改编,应原名怀德。
(十一)怀爱。系以后蜀降兵改编, 后改名拣中怀爱。
(十二)劲勇。宋太宗时改名新立弩手。
(十三)广武。
(十四)川员僚直。后废。
(十五)造船务。后废。
(十六)新立清河。
(十七)新立归化。后废。
以上介绍的各支禁兵番号并不完全,如横海、 横冲, 许州龙卫等, 尚不知属三衙中的哪个系统。吕陶说:“艺祖受命之初,国家之兵十有二万。”
到宋太祖后期的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共有军队三十七万八千人,而禁兵马,步军为十九万三千人。铁骑,控鹤、龙捷和虎捷上四军的兵力应在禁兵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其他各军番号虽多,而兵力显然不多。如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御讲武殿,阅诸道兵,得万馀人,以马军为骁雄,步军为雄武,并属侍卫司”,则两军各不过数千人。
————————————————————————————————————————汉作战。又《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一月壬戌:“上以御马直扈从。”
《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子。
《宋史》卷279《戴兴传》。
《宋史》卷289《高琼传》。
《密斋笔记》卷1。
《长编》卷322元丰五年正月庚子。
《会编》卷28。
《会编》卷69。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庚辰,“龙捷”原作“龙骑”,据《宋史》卷187《兵志》改。
《长编》卷28雍熙四年五月庚辰。
关于上四军军士的武技标准,参见本书第 页。
《宋史》卷187《兵志》只载宋太宗时设吐浑小底,据卷275《孔守正传》:“宋初,补内殿直,兼领骁雄,吐浑指挥。”则宋太祖时已有吐浑军。
关于骁雄军,还可参《宋史》卷275(孔守正传》,卷2794《呼延赞传》,《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戌。
《宋史》卷273《董遵诲传》载,董遵诲在后周时,“迁骁武指挥使”,而《长编》卷9开宝元年七月乙未说他在北宋初“累迁至骁武指挥使”,稍有出入。又《宋史》卷280《田绍斌传》说他在后周“补骁武副指挥使”。可知骁武军为后周时所设。
《宋史》卷187(兵志》未说明忠烈。威边和骑射三军设置时间,估计应在北宋初。
《宋史》187《兵志》说云捷军设于宋太宗时,据《长编》卷3建隆三年七月庚辰:“云捷军士有伪刻侍卫司印者,捕得,斩之。”则宋太祖时已有此军。
《宋史》卷187《兵志》说武骑军为宋太祖,太宗、真宋的“《三朝志》无”。《宋史》卷279《许均传》:“建隆中,应募为龙捷卒,征辽州,以功补武骑十将。……开宝中,迁武骑副兵马使。”《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四月甲子,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的记事证明宋太宗和真宗时也有武骑军,今据以改正。
《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辛丑:“并北面缘边骑捷六指挥为四,徙泊高阳关。”按《宋史》卷187《兵志》未说明员僚剩员直、咸圣、雍州强人指挥三军设置时间,估计应在北宋初。此卷《兵志》又说清塞、飞捷、骁骏、骑捷四军“天圣后无”,然而据卷188{兵志》,此四军废于宋神宗时,互有不同。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乙未:“以蜀降卒为奉义、怀德、怀爱军。”
《宋史》卷271《周广传》:“乾德三年,迁潘州团练使,令训练雄武诸营。”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7:00 +0800 CST  
宋太宗时增设的禁兵番号:
殿前司:
马军:
(一)归明渤海。“征幽州”时,“以渤海降兵立”。
(二)骁骑。
(三)殿前小底。后废。
(四)龙猛。
(五)神骑。
(六)吐浑直。
(七)安庆直。
(八)三部落。
(九)清朔。
(十)擒戎。
步军:
(一)虎翼。
(二)广武。宋真宗时改名广勇。
(三)宣威。
(四)神射。
(五)步斗。后废。
(六)鞭箭。后废。
侍卫马军司:
(一)归明神武。
(二)克胜。
(三)广锐。
(四)武清。
(五)拣中夏州厅子。后废。
侍卫步军司:
(一)步武。
(二)虎翼。
(三)武卫。
(四)效忠、川效忠。
(五)威宁。
(六)飞虎。
(七)顺圣。
(八)勇捷。
(九)威武。
(十)静戎弩手。
(十一)平塞弩手。
(十二)忠节。
(十三)归远。
(十四)桥道。
(十五)清塞。此为步军清塞,乃“太平兴国初立”。
(十六)壮勇。
(十七)来化。
(十八)归恩。
(十九)顺化。
(二十)归明羽林。后废。
宋太宗末期的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共有军队六十六万六千人,而禁兵马、步军为三十五万八千人,比宋太祖末期增加近一倍。禁兵兵力虽然增加,而战斗力反而下降。王禹偶在宋太宗逝世后上奏说,“乾德、开宝以来”,“所蓄之兵锐而不众,所用之将专而不疑”,宋太宗时却“兵威不振,国用转急,其义安在?所蓄之兵冗而不尽锐,所用之将众而不自专故也”。他提议“简锐卒,去冗兵”, 事实上未被宋廷采纳。
————————————————————————————————————————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乙未。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乙未。
《宋史》卷187(兵志》不载广武军番号,仅在侍卫步军司飞虎军注中说:“本虎翼、广武兵屯西川无家属者,太平兴国中,归京师。”《长编》卷41至道三年八月:“西川都巡检使韩景祜行部至怀安,帐下广武卒刘旰谋作乱。”估计此军应设于宋太祖时,即太平兴国之前,与宋太宗所设殿前司广武不同。
《宋史》卷187(兵志》未说明新立清河军的设置时间,估计应在北宋初。
《长编》卷6乾德三年三月有“横海指挥使下邳刘福”,《宋史》卷255《王全斌传》,卷275《刘福传》记载相同。
《长编》卷6乾德三年末有“横冲指挥使吴瓌”。
《宋史》卷275《刘谦传》:“宋初,迁许州龙卫副指挥使。”此外,据《宋史》卷187《兵志》殿前司骁骑军、骁胜军和神骑军注中,还载有掉榻索,教骏和借事三军。据《会编》卷46徐处仁札子,《宋会要》职官23之2,《宋史》卷187,卷189《兵志》,教骏军后为厢兵,而掉揭索和借事两军可能是禁兵。
《历代名臣奏议》卷221。此外,《乐全集》卷23《再上国计事》,《长编》卷159庆历六年七月甲申,《历代名臣奏议》卷220陈襄奏,《鸡肋集》卷24《上皇帝论北事书》,《鹤林集》卷33(召试馆职策问》等书的记载相同,可知北宋开国时的兵力应以十二万为准。
《长编》卷6乾德三年九月己巳
《长编》卷36淳化五年九月载,“京兆剧贼。焦四和焦八接受招安,“擢为龙猛军使”。《宋史》卷272(荆嗣传》,“从征幽州”,“补龙猛副指挥使”。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8:00 +0800 CST  
宋真宗时增设的禁兵番号:
殿前司:
马军:
(一)骁胜。
(二)宁朔。
(三)飞猛。
侍卫马军司:
(一)忠猛。
(二)散员。
(三)骁锐。
(四)有马劲勇。
(五)云翼。
(六)厅子。
(七)横塞。
侍卫步军司:
(一)忠勇。
(二)宁远。
(三)神威。
(四)雄略。
(五)威猛。
(六)神锐。
(七)神虎。
(八)保捷。
(九)振武。
(十)宣效。
(十一)左、右清卫。后废。
(十二)奉先。 后降为厢兵。
(十三)保宁。后废。
(十四)强壮军员。后废。
宋真宗早期的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穷于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军,西北又进行与党项族的战争,“备西边,御北塞,搜募战士,至五十馀万人”。 这是当时禁兵的数字,加上厢兵,已号称“养兵百万”。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才开始裁减兵马。翌年,宋真宗对大臣说,“殿前、侍卫司禁兵老疾者众,盖久从征戍,失于简练”,“其老疾者俟秋冬遴简将臣,令悉搜去之”。 当时不仅裁撤老弱残兵,而且也精简编制,如河东效顺第一军以“屡经远戍,颇历劳苦”,而“补虎翼名阙”,取消原来的番号。 龙骑军原有十二个指挥,减为六个指挥。到宋真宗末期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共有军队九十一万二千人, 而禁兵马、步军为四十三万二千人,禁兵人数虽比宋太宗末期增七万四千人,却比宋真宗初期大约减少七、八万人至十万人。
————————————————————————————————————————
《宋史》卷187《兵志》说静戎弩手“选江南归化兵及诸州厢兵壮实者立”。按宋太祖末年即已平定南唐,而以“静戎弩手”作番号,当在宋太宗时。
《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
《长编》卷55咸平六年六月己卯:“升石州厅子军为禁军。”可知此军原为厢兵,而《宋史》卷187《兵志》所载有误。
《长编》卷51咸平五年四月丁丑:“知益州马知节言;‘州兵有不从王均为乱而能杀贼者,已赐名忠勇,升为禁军。’”
《长编》卷54咸平六年四月乙丑:“先是,自京师发禁旅戍河东,数不足,则取州兵材勇者补之,十不得四。三,又行伍弗整,校长冗多。去岁以义军分隶州兵之籍,帅臣请增补如旧制。于是命西京左藏库副使张延禧乘传料简,得万三千馀人,立为神锐二十四指挥,神虎十指挥,常加训习焉。”
《长编》卷49咸平四年九月庚寅:“诏陕西民家出一丁,号保毅军,给资粮,与正兵分戍守城垒。……其缘边军士先选中者,并升为禁军,号保捷。”
《宋史》卷187《兵志》不载设振武军的时间,《长编》卷52咸平五年五月丙辰:“道使往邠、宁、环、庆、泾、原、仪、渭、陇、鄜、延等州,保安军,选保毅军,取二万人,各置营本州,号振武,升为禁军。”卷56景德元年七月戊子:“陕西转运使言:‘西面缘边诸州于保毅军内,简集成振武军四十指挥。’”
《长编》卷75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己亥:“改西京永安指挥日奉先,升为禁军,在清塞之下。”
《宋史》卷189《兵志》。
《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三月丁丑:“诏侍卫步军司阅保宁军士,分为四等,其第二等徙营亳州永城县,自馀听归农,无家可遣者隶诸军为剩员。先是,释诸军老者为剩员,马步军都虞候王超请以常经行阵者别置名额处之,遂立此军。至是复搜去焉。”
《乐全集》卷23《再上国计事》。又《历代名臣奏议》卷219范镇奏:“景德中,契丹内寇,灵夏不臣,是时兵不满五十万,西备北御,沛然有馀。”与前一说稍有不同。
《长编》卷44咸平二年闰三月庚寅。
《长编》卷60景德二年六月。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9:00 +0800 CST  
宋仁宗时增设的禁兵番号:
殿前司:
马军:
(一)步斗。
步军:
(一)万胜。
侍卫马军司:
(一)骁骑。
(二)无敌。
(三)忠锐。
(四)威边。
(五)飞骑。
(六)威远。
(七)克戎。
(八)有马安塞。
(九)蕃落。
(十)并州骑射。
(十一)有马雄略。
侍卫步军司:
(一)招收。
(二)澄海弩手。
(三)捉生。
(四)清边弩手。
(五)制胜。
(六)定功。
(七)青涧。
(八)建威。
(九)平海。
(十)宣毅、宣毅床子弩炮手。
(十一)建安。
(十二)威果。
(十三)武严。
自宋真宗澶渊之盟后,北宋经历了三十馀年休兵时期。“祥符以后,稍稍消汰,弛马牧地给耕民,边将占兵自固者辄罢之”。宋仁宗即位,陆续增兵百馀指挥。自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后,因西夏勃兴,宋军连战连败,加之内地不断爆发小规模变乱,遂大量扩军增兵。总计“内外所增置禁军八百六十馀指挥”,“约四十二万馀人”,其中包括侍卫步军司保捷军一百八十五指挥,武卫军七十四指挥,宣毅军二百八十八指挥,光宣毅军即达十一万人,这是当时增兵最多的几支禁军。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共有军队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而禁兵马、步军为八十二万六千人。这支庞大而素质颇差的常备军,使宋朝的财力难以负荷。赵师民上奏说,“兵兴以来,召募尤广,县官所养,浮冗者众”,“可战之士十无二、三”。 但要裁军,却又极其不易,文彦博和庞籍费了很大气力,说服宋仁宗,也只裁减陕西保捷军三万五千多人。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据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说,宋朝有禁兵为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三十九人,厢兵为四十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主人,共计一百十八万一千五百三十二人。这个数字实际上也应反映宋仁宗末期的兵力削减情况。宋英宗在位时,又裁减一些兵力,最后共有军队一百十六万二千人,其中禁兵马、步军为六十六万三千人。
必须指出,以上介绍北宋前期和中期的各代兵力,仅是兵籍上的虚数,与实数必然有差距。宋太祖时,虚数与实数应较为接近,而往后各代,因编制不满员的现象日益严重,虚数与实数的差距应是较大的。
———————————————————————————————————————
《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庚寅。
《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壬戌。
《玉海》卷139为九十一万一千人,与《宋史》卷187《兵志》和《文献通考》卷252稍异。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七月壬戊:“置万胜军二十指挥,选神勇、宜武、虎翼诸军之在营年四十五以下者为之,立神勇之上。”卷134庆历元年十月庚辰:“内侍右班都知王守忠奏:‘乞令军头司自今外州募到兵士五尺五寸已上有材勇者,并隶万胜指挥。’从之。”卷182嘉佑元年闰三月丙午:“殿前司言:‘万胜二十指挥元管五百人,……欲乞并为十指挥,下十指挥并入上十指挥。……”《玉海》卷139:“治平二年,并万胜悉以为神卫。”
《宋史》卷292《明镐传》:”又尝阅同州厢军,得材武者三百馀人,教以强弩,奏为清边军,号最骁悍,其后陕西、河东颇仿置之。”
《宋史》卷187《兵志》原作”清涧”,据《宋史》卷87《地理志》,卷188《兵志》,《元丰九域志》和《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月癸未改。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0:00 +0800 CST  
三、厢

左、右厢最初还是指房屋的左、右厢房。北朝时,军队有左、右厢,为左、右方面军或左、右翼之意。如贺拔岳“隶尔朱天光为左厢大都督,讨万俟丑奴”。 “尔朱天光之讨关西”,侯莫陈悦“为天光右厢大都督”。 “魏河间王元琛率众救寿春,辟(慕容)俨左厢军主,以战功赏帛五十匹”。 慕容俨为“左厢军主”,即是统率一支军队的左翼。作为北朝降将,而夺取南朝梁政权的侯景,“其亲寄隆重则号曰左、右厢公,勇力兼人名为库真部督”。 北周宇文护伐北齐,“诏徵二十四军及左、右厢散隶秦、陇、巴、蜀兵、诸蕃国众二十万人”。 “左、右厢,禁卫兵也,兼有秦、陇、巴、蜀兵,散隶于左、右厢者”。
北方突厥族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将“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其右厢号为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都号为十箭。其后或称一箭为一部落,大箭头为大首领。五咄六部落居于碎叶已东,五弩失毕部落居于碎叶已西,自是都号为十姓部落”。分左、右厢,亦有左、右两大部之意。唐玄宗时,王忠嗣攻击突厥,“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 由此推测,今人左、右方面军或一支军队的左、右翼,一个民族的左、右两大部,在古鲜卑、突厥语中,则都以左、右房屋表达,汉语就直译为左、右厢,而自北朝开始行用“左、右厢”之词。
《隋书》卷12《礼仪志》记载,“高祖受命,因周、齐宫卫,微有变革。戎服临朝大仗,则领左、右大将军二人,分在左、右厢”。“左右武卫大将军,领大仗左、右厢,各六行,行别三百六十人,大都督一人领之”。同书卷27《百官志》记载:“左右卫府,将军各一人,掌左、右厢。所主朱华阁以外,各武卫将军二人贰之。”
唐朝沿用北朝与隋朝之制和词义,李靖兵法说,“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左、右〔两〕厢各二军,〔每〕军各二千六百人”。 唐睿宗时,“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检校龙武右军”。 南宋末王应麟说:“左、右厢起于唐,本用李靖兵法,诸军各分左,右厢统之。” 他将军队的左、右厢溯源于唐,没有注意到更早的北朝,也没有注意左,右厢词义的变化。
唐朝的左、右厢已成为固定的军事编制单位,却仍然保持了左、右翼的原意。不仅是中央军,就是地方军也往往采用左、右厢的编制。郭子仪原任朔方右厢兵马使,在安史之乱时升任朔方节度使。 其朔方军中,左厢兵马使叫张用济。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择善骑射者千人为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号曰英武军”, 殿前射生手的左、右厢应为各有五百人的军事编制单位。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由宦官鱼朝恩统神策军,“其势寝盛,分为左,右厢”。 唐德宗时,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谋反,“杨怀宾子朝晟在怀光军中为右厢兵马使”。
五代时,左、右厢的编制更为普遍,而且是作为高等的军事编制单位,“时诸军皆分左、右厢,厢各有主帅”, 厢都指挥使成了厢一级编制单位的长官。后唐时有北京左、右厢都指挥使安金全, 捧圣左、右厢都指挥使朱洪实,严卫左、右厢都指挥使皇甫遇,捧圣左厢都指挥使李从璋,严卫右厢都指挥使尹晖。 后周殿前司的铁骑、控鹤和侍卫司的龙捷、虎捷四大主力,都分左,右厢。周世宗嘉奖高平之战战功,任命韩令坤和赵弘殷(赵匡胤父)分别为龙捷左、右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和赵鼎分别为虎捷左、右厢都指挥使。 宋太祖的开国功臣石守信,曾在后周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兼管这两支大部队。
除了厢都指挥使外,或设厢都虞候,作为副职。后周时,韩令坤“赏高平之功,为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容州团练使,进本厢都指挥使,领泗州防御使”。 另有“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3:00 +0800 CST  
———————————————————————————————————————— 关于宝元后增兵情况,见《乐全集》卷23《论园计出纳事》,《再上国计事》,《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月庚戌,《韩魏公集》卷12《家传》。据《宋史》卷187《兵志》,保捷军增九十指挥,武卫军增五十一指挥,这大约是裁减后的数宁,故与《乐全集》所载不同。
《长编》卷146庆历四年二月丙辰。
《长编》167皇佑元年十二月壬戊。
《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据《历代名臣奏议》卷220,此奏为治平元年所上。
以上所述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番号与兵力,主要依据《宋史》卷187《兵志》。
《后汉书志》第6《礼仪志》:“大敛于两楹之间。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将,各将所部,执虎贲戟,屯殿端门陛左右厢,中黄门持兵陛殿上。”
《魏书》卷80《贺拔岳传》。
《魏书》卷80《侯莫陈悦传》。又如《北齐书》卷19《库狄廻洛传》:“迁右厢都督,从征山胡。”《薛孤延传》:“为左厢大都督,与诸军将讨颍州。”
《北齐书》卷20《慕容俨传》。
《南史》卷80《侯景传》。《资治通鉴》卷163作“库直都督”。
《北史》卷57《宇文护传》。
《资治通鉴》卷169注。
《旧唐书》卷194《突厥传》,《资治通鉴》卷195,卷215。
关于北方民族的两厢,亦即两翼,参见肖爱民先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通典》卷148,《武经总要》前集卷6
《资治通鉴》卷209,《旧唐书》卷7《睿宗纪》。
《玉海》卷139。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载高平之战,“乃令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将左居阵之西厢,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将右居阵之东厢”,这是将东厢作右翼,西厢作左翼。宋仁宗时的《武经总要》前集卷2《讲武》照抄唐朝军队操练布阵的情况,说:“左、右厢各为三军,上军在北,中军次之,下军在南,东西相向,中间相去容三百步。”这些都是左、右厢仍可作左、右翼的例证。
《资治通鉴》卷217。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资治通鉴》卷221。
《资治通鉴》卷220,《新唐书》卷50《兵志》
《资治通鉴》卷223。又《唐会要》卷72《京城诸军》说,唐德宗时,“兴元克复”,“始分神策为左、右厢,令内官窦文场,王希迁分知两厢兵马”。按神策军分左,右厢的时间,应以《通鉴》为准。
《旧唐书》卷122《杨朝晟传》,《资治通鉴》卷230。
《资治通鉴》卷291注。
《旧五代史》卷36《明宗纪》。
《旧五代史》卷45《闵帝纪》,卷88《李从璋传》,《新五代史》卷15《李从璋传》。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3:00 +0800 CST  
北宋承袭周制,如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也分左、右厢。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还“特置马步军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殿前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分别由孔守正和范廷召担任。 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一职,实际上也是沿用后周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的旧制。北宋厢一级的统兵官是厢都指挥使。除上四军外,如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 步兵虎翼军, 侍卫马军司的骁捷军、骁武军、云翼军和侍卫步军司的虎翼军、勇捷军、威武军、清塞军、归恩军也分左、右厢,而其他大多数番号的禁兵却并无厢一级的编制。某些番号的禁军兵力很少,如殿前司的马兵清朔军仅有四指挥,擒戎军仅有五指挥,步兵宣威军仅有二指挥,神射军仅有五指挥,侍卫马军司的忠猛军仅有一指挥,骁锐军仅有四指挥,武清军仅有一指挥,侍卫步军司的怀勇军仅有三指挥,怀顺军仅有一指挥,归圣军仅有一指挥,这类禁兵自然不可能设立左、右厢的编制。也有某些番号的禁兵,如殿前司的步兵广勇军,侍卫马军司的广锐军,侍卫步军司的武卫军、保捷军、振武军,宣毅军等等,兵力并不少,甚至多于上四军,却也不设左、右厢的编制。归恩军仅有二指挥,其左、右厢看来亦不是厢一级的正规编制。
按照五百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捧曰、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既然各设左、右厢,则四军应各有五万人,共计二十万人。然而在事实上,上四军的兵力显然大大少于此数。宋真宗时,规定上四军“厢各三军,每军五指挥”,而捧日军与龙卫军每指挥仅有三百人或二百五十人。 如天武军与神卫军每指挥兵力和前两军相同,则捧日军和天武军每厢才四千五百人,四厢共一万八千人,龙卫军和神卫军每厢才三千七百五十人,四厢共一万五千人。此外,上四军还各设第四军,“以处所退年高者”。
总的看来,大约因厢一级编制的兵力较多,各厢都指挥使的军权较大,故自北宋前期至中期,已逐步缩小或废弃左、右厢的编制。宋太宗时特设的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两职,因兵权过大,逐渐成为虚衔。宋仁宗时,武将高化任泾原路副都部署、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龚州防御使, 后两个官名都是虚衔,当时捧日和天武两军驻守开封,不去陕西戍边。葛怀敏在陕西与西夏对峙,也被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军职,“迁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南宋初,王●(王燮)被杨么军击败,由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降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故人称“王四厢”。 事实上,他们都未统率上四军作战。四厢都指挥使之下或设四厢都虞候,如宋哲宗时,“枢密院进拟雄州团练使王崇拯龙、神卫四厢都虞候”。
宋太祖时,龙捷军左厢至少有六军, 改名龙卫军后,至宋真宗时,已缩编为三军。捧日军在宋太宗时“分左,右厢,各四军”,而到宋真宗时也缩编为三军。虎捷军在“宋初指挥四十六”,后改名神卫军,“仁宗后止存指挥三十一”。 可知厢一级的编制逐渐走向名存实亡。但即使到宋徽宗宣和时,“捧日二十指挥:左第一军至第二军,右第一军至第二军”,“天武二十指挥”编制相同,“龙卫二十指挥,左、右各二军,军各五营”,“神卫二十指挥” 编制相同, 则上四军仍然保留了厢的编制单位。如依宋真宗时每营兵力三百人或二百五十人计,每厢兵力为三千人或二千五百人。
——————————————————————————————————————————————————————————
《宋史》卷250《石守信传》。
《宋史》卷251《韩令坤传》。
《宋史》卷1《太祖纪》,但《长编》卷1建隆元年正月正月辛亥作“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光翰。
《长编》卷29端拱元年十月甲子。
《宋史》卷187《兵志》说骁骑军“咸平五年,分左、右厢”。据《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记载,骁骑军仅分“上、下军”,应是宋真宗后期已取消左。右厢的编制。
《宋史》卷187《兵志》不载殿前司的虎翼军分左、右厢,今据《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已,《玉海》卷139。
《长编》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
《东斋记事》卷2。
《长编》卷111明道元年九月甲戌。
《宋史》卷289《葛怀敏传》。
《要录》卷79绍兴四年八月辛巳。
《鄂国金佗续编》卷25《杨么事迹》。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5:00 +0800 CST  
四、军

厢下设军,在前引初唐李靖兵法中已有著录。唐朝末年,如范居实“迁左龙骧马军都指挥使”, 符道昭“为陇州防御使、兼中军都指挥使”, 贺瓌“为行营左厢歩军都指挥使”。 五代时,厢下设军的编制较为普遍。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以捧圣右(右厢)第三(军)指挥使邢立为德州刺史,以捧圣第五(军)指挥使康福进为鄚州刺史”。 石敬瑭之弟石威任“彰圣右第三军都指挥使”。 开运时,对契丹作战,有“护圣第二军都指挥使安重怀”,“临阵畏怯,手失兵仗”。 军的统兵官有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两员。后唐末,有“右捧圣第二军都虞候张令昭”。 刘词“累迁奉国第一军都虞候”,后升“奉国右厢都校(都指挥使)”。 不少将领即是由军的统兵官,升为厢的统兵官,再升为二司三衙的统兵官。周世宗在高平之战后赏功,赵弘殷由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升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龙捷左第二军都指挥使孙延进为郑州防御使。 王审琦在后周任“铁骑都虞候,转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后又“转控鹤右厢都校”。 王彦升在后周“以功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累转铁骑右第二军都校”。 韩令坤曾任后周“控鹤右第一军都校”。 张廷翰“从世宗平淮甸,以功迁铁骑右第二军都虞候”,“宋初,权为铁骑左第二军都校”。 这些例子证明,后周铁骑、控鹤、龙捷等主力军的左;右厢之下,都有军一级的编制单位。
———————————————————————————————————————— 《长编》卷457元佑六年四月丁酉。
《长编》卷10开宝二年九月辛未有“龙捷左厢第六军〔都〕指挥使潘光裕”。
《宋史》卷187《兵志》。
《西溪丛语》卷下。
《旧五代史》卷19《范居实传》。
《旧五代史》卷21《符道昭传》。
《旧五代史》卷23《贺瓌传》。
《旧五代史》卷48《唐末帝纪》。
《旧五代史》卷80《晋高祖纪》。
《旧五代史》卷82《晋少帝纪》。
《旧五代史》卷48《唐末帝纪》。
《旧五代史》卷124《刘词传》,《新五代史》卷50《刘词传》。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
《宋史》卷250《王审琦传》。
《宋史》卷250《王彦升传》。
《宋史》卷251《韩令坤传》。
《宋史》卷259《张廷翰传》。
《旧五代史》卷129《曹英传》。
《宋史》卷261《李万全传》。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6:00 +0800 CST  
的兵力。护圣军和奉国军后改名龙捷军和虎捷军。 周世宗高平之战后,“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 北宋开国的第二年,宋太祖“宴宰臣、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统军、诸军、厢主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当时尚是五代馀习,军都指挥使地位颇高,不像后来那样居于低位。
北宋军一级统兵官仍是军都指挥使和都虞候,“每军各有都指挥使一员,都虞候副之”。 关于军的番号,如有龙捷左厢第六军、 效顺第一军 之类,可见军之上设厢或不设厢,番号稍有不同。按照规定,北宋一军为五指挥,应有二千五百人,然而实际上也很不整齐划一。如在宋真宗晚期,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支虎翼军都是“左、右各五军,军十指挥”,如每指挥以五百人计,则海军为五千人,兵力比标准编额多一倍。此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和步兵神勇军、宣武军各分上。下两军,每军十指挥。殿前司的马兵宁朔军、骁胜军和侍卫马军司的云骑军,武骑军,都仅有一军的编制,一军十指挥。 殿前司的步兵广勇军也是“每指挥十为一军”。 其中骁骑、骁胜、宁朔、云骑、武骑等军,“每指挥及三百五十人”, 则每军为三千五百人,比标准编额多一千人。殿前司的步兵龙骑军“为指挥二十,分三军”, 每军的指挥数也显然高于五指挥的标准编制。至于其他不少番号的禁兵,其兵力在十指挥以下者,大约也只有一个军的编制。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7:00 +0800 CST  
五、指挥(营)

指挥使的官衔还是创始于晚唐。 指挥一级编制,至晚在五代时已有。如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内衙十将使以十指挥兵士至于行在”。唐庄宗设亲兵从马直,“置四指挥”。 他任命张廷蕴“为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唐明宗即位后,“乃出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晊部之”。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载:

“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已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兼分为左、右厢。”’
“应顺元年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
“(后周显德)四年四月,以先降到江南兵士,分为六军,共三十指挥,赐号为怀德军。”
北宋时,指挥是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其统兵官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种番号的禁军兵力,一般并非以厢、军或都作计算单位,而是以指挥作计算单位。军队的电戍和调动,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基本军事编制单位。如宋真宗时,因辽军大举南下,“发永兴驻泊龙卫、云骑八指挥赴行在”。 宋辽议和后,又“令河东发并,代广锐骑军三十指挥归本道”。 类似的记述不少。北宋前期和中期,人们经常议论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 乃是指禁兵在屯戍、调动和作战时,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临时拼凑兵力和委任统兵官。至于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与本指挥的官兵之间,显然并不存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
每指挥兵力规定是五百人,实际上却往往少于此数,如前所述,按宋真宗时的规定,龙卫军甚至一指挥仅有二百五十人。宋仁宗时,包拯报告“冀州那移马军十指挥”,往外地“就食粮草”的情况,开具了各指挥的兵力:“骁锐第三指挥三百五十八人”,云翼“第八指挥四百四十九人,第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三人,第十三指挥四百七十一人”,“第十四指挥四百六十二人,第二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人”,“万捷第一指挥四百三十九人”,“万捷第七指挥三百七十五人”,骁捷“第三指挥四百二十五人,第五指挥四百五十人”。宋神宗时,“步军司虎翼右(右厢)第二军第三指挥人员三百四十六人”。 各指挥实际兵力各不相同,大约是没有满员之故,如云翼军和骁捷军都分左、右厢,其指挥番号却不象虎翼军那样,而是撇开厢与军的番号,另行统一编号,实际上也显示了指挥对厢和军的某种独立性。
—————————————————————————————————————————————————————— 《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
《资治通鉴》卷291。
《长编》卷2建隆二年十一月壬申。
《东斋记事》卷2。
《长编》卷10开宝二年九月辛未。
《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庚寅。
《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按《东斋记事》卷2作殿司和步司“虎翼左、右各三军”,有所不同。
《宋史》卷187《兵志》。
《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宋史》卷194《兵志》。
《宋史》卷187《兵志》。
《新唐书》卷50《兵志》,《事物纪原》卷10《指挥使》
《旧五代史》卷7《梁太祖纪》。
《资治通鉴》卷274。
《新五代史》卷47《张廷蕴传》。
《资治通鉴》卷275,《旧五代史》卷38《唐明宗纪》,《新五代史》卷46《房知温传》。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08:00 +0800 CST  
六、都

晚唐、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 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时,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称“刘都头”, 这与后来仅作一都的统兵官差别颇大。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宦官杨复光“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时称“忠武八都都头”。 宦官田令孜“自为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 王建后与韩建等投奔宦官田令孜,“皆录为假子”,“分其兵为五都”,“因号曰随驾五都”。 王建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田令孜除拥有随驾五部外,“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 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 大将高骈“选募诸军骁勇之士二万人,号左、右莫邪都”, 则每都应有万人。可见晚唐时一都兵力,并无固定编额。
五代时,都的编制依然流行。军阀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额,号为雁子都”,后梁太祖朱温“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后唐庄宗得到魏州的银枪效节都,“以为帐前银枪都”, “近八千人,以为亲军,皆勇悍无敌”。 除了某些特种军外,一般军队中也往往有都的编制,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以右天武都头韩瑭为神捷指挥使,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后唐明宗时,其子秦王李从荣“大宴元帅府,诸将皆有颁给,控鹤、捧圣、严卫指挥使,人马一匹、绢十匹;其诸军指挥使,人绢十匹;都头已下,七匹至三匹”。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诏范延光诛张令昭部下五指挥及忠锐、忠肃两指挥”,“获张令昭同恶捧圣指挥使米全以下诸指挥使、都头凡十三人,并磔于府门”。 都头在指挥使之下,实际上表明了都已成为指挥之下的军事编制,北宋大将刘遇在后周“补控鹤都头,改副指挥使”, 由都的统兵官升为指挥的统兵官。在南方,吴越的“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南汉刘铱“募兵能采珠者二千人,号媚川都”。 这些都属特种军,看来正规军只怕也采用都的编制。
北宋在指挥之下设都的编制,显然也是袭用五代旧制。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按照规定,“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 但军头看来并非是各支禁兵中普遍设置的军职。 宋仁宗时,欧阳修《乞差武卫人员》奏中说,侍卫步军司“屯驻淄州武卫第六十六指挥”,“并无正辖官员,只有权管副都头四人,亦并是往年曾在信安军作过之人”。其中“军头刘绪”、“右十将孙荣、田荣、蔡斌”四人“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内军头及右十将”,“准州帖,准步军司牒,权充第六十六指挥副都头勾当”。此外,尚有军头韩筠,左十将徐吉、贺进、谷兴、段干和右十将王清、丁用、楚兴等八人“亦元系本州武卫第九指挥将虞候、承局”。 可知武卫军中设有军头,十将还分左十将和右十将。然而据《嘉定赤城志》卷18,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威果第六十指挥编额四百人,也设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各十人。这两指挥禁兵都不设军头。
按照规定,一都应有一百人,这与实际编制人数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宋仁宗时,尹洙说:“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馀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馀人并系弩手。” 可见当时不论是马兵还是步兵,一都实际上也就是近百人。国家博物馆藏有“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云翼右第五指挥第五都记”等铜印,表明了自厢至都的番号。
———————————————————————————————————————————————————— 《长编》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己巳。
《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庚午。
《宋史》卷188《兵志》。
《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
《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丁亥。
《资治通鉴》卷254注,《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
《资治通鉴》卷241。
《资治通鉴》卷254。
《新唐书》卷50《兵志》,《事物纪原》卷10《都头》。
《旧五代史》卷136《王建传》。
《资治通鉴》卷256。
《资治通鉴》卷258,卷259,卷262。
《资治通鉴》卷254。
《旧五代史》卷64《朱汉宾传》。
《资治通鉴》卷269。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10:00 +0800 CST  
第二节 禁兵的分驻和更戍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2:10:00 +0800 CST  
一、内外相制

禁兵作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关于“守京师”和“备征戍”两项任务,宋太祖在开国伊始,即确定了所谓“内外相制”的政策。《曲洧旧闻》卷9说:“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馀,诸道十万馀。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历代兵制》卷8说:“京城之内,有亲卫诸兵,而京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城内外相制之兵也;府畿之营云屯数十万众,其将、副视三路者,以虞京城与天下之兵,此府畿内外之制也。非特此也,凡天下之兵,皆内外相制也。”所谓“内外相制”,无非是保持京城内外,开封府畿内外的某种兵力平衡,作为维护赵宋家天下的妙计。这项政策大体上延续到宋神宗初。为了作进一步的说明,今将宋仁宗时的禁兵分驻情况列表。
由下表可知,第一,北宋的禁兵主要屯扎北方,驻兵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挥,而南方仅驻兵一百九十五指挥。南方很多州本无禁兵,“庆历三年,因王伦,张海等狂贼数十人,更于江、湖、淮、浙、福建诸路又添宣毅一百二十四指挥”, 于是不少州才常驻禁兵。
第二,就北方而言,开封府界驻禁兵六百八十四指挥,京东、京西,河北。河东和陕西驻禁兵一千零四十八指挥。这是因为在对西夏战争后,“陕西、河北,京东、京西增置保捷一百八十五指挥,武卫七十四指挥,宣毅一百六十四指挥”。 即使如此,开封的兵力依然比北方任何一路强得多,仍足以“内外相制”。
第三,就三衙兵力分布而言,殿司的禁兵主要驻于开封及其附近,马司,特别是步司的禁兵分布较广。但是作为马司和步司主力的龙卫、神卫、虎翼等军,仍驻于开封及其附近。
第四,由于三衙禁兵的分布是插花式的,故很多州府往往同驻三衙或侍卫两司的禁兵,实际上也起着互相制约的作用。


宋仁宗时的禁兵分驻情况列表: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3: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3: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3: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4: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4: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5:00 +0800 CST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4 10:25:00 +0800 CST  

楼主:光轮骑士大周

字数:356256

发表时间:2014-01-14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06 05:03:01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