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补完】宋朝军制初探(增订版)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0:00 +0800 CST  
原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102858315?pn=1#
原文最早由只爱LOLI文清慧发在北宋吧,并没有完结。我会努力把后半部分补完。请同志们放心。另外,本帖不禁水哦。


本书算是宋朝军事的入门书籍之一,但阅读时请注意:
本书一些观点稍显陈旧,如重文轻武、积贫积弱等问题:
重文轻武政策还是现象——曾瑞龙http://tieba.baidu.com/p/2656381566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李裕民http://tieba.baidu.com/p/1077460228


但除此以外,本书仍不失为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欲对宋朝军制稍有了解的宋史爱好者们都应当好好拜读。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0:00 +0800 CST  
此为王曾瑜教授力作,对于宋朝军事的入门很有帮助,特发上来与诸位共享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1:00 +0800 CST  
增订本说明

二十年多前的《宋朝兵制初探》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重新研讨宋朝军制。此书可说是在断代军制史研究中,大体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然而在闭门造车,未能向军制学界请教的情况下,此书在体系、内容和个别史实上,有一些缺陷和失误。多年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旧作的学术价值确是在不断降低,显得愈来愈陈旧,本无再版的必要。我也本拟参加陈峰先生的项目,共同完成一部大型的新的宋朝军制专著,但此事暂时遇到困难,未能如愿。由于《宋朝兵制初探》是旧书,在市场上已经断绝,应一些中青年学者的建议和要求,将旧作修改后再版。十分感谢贾文龙先生,他给了我一个《宋朝兵制初探》的光盘,就大大便利于在电脑上进行修订。兵制与军制在词义上本无差别,按照军制学的统一规范,此书改名《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本书比旧作增加了若干章节,有所修正和增补,水平当然有所提高,但限于个人的学力和精力,仍不敢删去“初探”两字,深信将来必有更为系统、深入和细致的大型专著,将本书取而代之。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2:00 +0800 CST  
第一版说明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构,而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军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中外军事史的研究,便成为不少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领域。本书介绍宋朝军制,仅仅是宋朝军事史的一个部份。
《宋史•兵志》等书,是古人介绍宋朝兵制的专著。但这些专著囿于当时军事学的发展水平,未能对军队的编制、装备、通信、后勤、战略战术等等重大问题,作专门的系统的介绍,其叙述又往往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后代,从人类现代的知识水平出发,仍有对宋朝兵制进行重新研究的必要。
宋军分禁兵、厢兵、乡兵、蕃兵、上兵、弓手、屯驻大兵等军种。本书前五章,主要介绍正规军,即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驻大兵的演变情况,以及编制。指挥系统等等问题。后五章介绍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
本书属初步探索的性质。宋朝传世的有关兵制的记载,远比汉唐浩繁,但无疑也是残缺不全的,勾划粗略的轮廓则堪称有馀,描述详尽的细节却颇感不足。不少空白和疑点,尚待有志者下钩沉索隐的功夫。限于笔者的能力和水平,本书难免会有一些疏略和错讹,恳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2:00 +0800 CST  
目录

第一章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第一节 枢密院
第二节 三衙
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
第一节 禁兵的编制
一、班直
二、禁兵番号和兵力的扩充
三、厢
四、军
五、指挥(营)
六、都
第二节 禁兵的分驻和更戍
一、内外相制
二、更戍法
三、就粮禁兵
四、战时和各地的统兵体制
第三章 厢兵等军种
第一节 厢兵
第二节 乡兵
第三节 蕃兵
第四节 土兵
第五节 弓手
第四章 北宋后期军制
第一节 北宋军从整顿到瓦解
一、宋神宗锐意整军
二、北宋后期的兵力
三、文臣和宦官统兵的强化和流弊
四、北宋军的瓦解
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禁兵
一、系将禁兵
二、在京禁兵和不系将禁兵
三、队、部、将、军的新编制
四、教头、指使和训练官
五、效用兵的出现
第三节 保甲的上番和教阅
第五章 南宋前期至中期军制
第一节 建炎军制
第二节 神武等军的变迁
第三节 行营护军
第四节 御前诸军
第五节 三衙和班直
第六节 使臣、效用和军兵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2:00 +0800 CST  
第七节 禁兵等非正规军
第六章 宋朝水军
第一节 北宋水军
第二节 南宋前期水军
第三节 南宋中期和后期水军
第七章 南宋中期至后期的军制演变
第一节 以文制武体制的恢复和加强
第二节 新军的创置和都统制的滥授
第三节 南宋后期的兵力部署
第八章 募兵等各项制度
第一节 招刺
一、招募、配隶和抓夫
二、招兵的体格标准
三、当兵刺字
四、募兵制的评价
第二节 军俸
一、北宋军俸
二、南宋军俸
三、各种名目的补助
第三节 拣选
第四节 官资和阶级
第五节 入队和不入队、队外
第九章 军训和武学、武举
第一节 军训
第二节 武学、武举和御前弓马子弟所
第十章 军事装备和通信
第一节 弓弩为主的冷兵器的配置
第二节 骑兵的落后
第三节 火药兵器的发展
第四节 盔甲和军装
第五节 通信和传令制度
第十一章 后勤和军费
第一节 兵器的生产和贮藏
第二节 粮秣、布帛、钱银等的后勤
第三节 军营
第四节 医疗保障
第五节 艰难的战时后勤供应
第六节 浩大的军费开支
第七节 军队的营利性经营
第十二章 军法、军纪和军政
第一节 军法和军纪
第二节 军政的腐败
一、对贪夫庸将的宽纵
二、武将的贪财黩货和兼并土地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3:00 +0800 CST  
三、私役军士
四、刻剥军士
第三节 军士的生活和反抗
一、军士的生活
二、军士的逃亡和反抗
第十三章 军制著作和军制思想
第十四章 宋朝军事传统与指挥的若干评价
第一节 将从中御
第二节 消极防御
第三节 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
第四节 宋军的战术优点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3:00 +0800 CST  
第一章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4 11:53:00 +0800 CST  
自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开始,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兵祸连结的状况持续了二百馀年,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叛乱,割据和混战的悲剧,“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①。 直到五代末周世宗时,中原地区开始了由乱入治,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欺负刚去世的周世宗的寡妻幼子,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太祖。宋太祖出身世代将门,本是一员所向无前的猛将,极富军事经验,也深谙骄兵悍将们的脾性。如何革除藩镇敢于抗拒中央,偏裨敢于杀逐主帅,武将敢于取代皇帝的积习,成了宋太祖苦心焦虑的中心问题。他深知不改革军制,剥夺武夫辈的震主之威,赵宋天下决无长治久安之理,
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中,军制改革实为中心环节。当时的军制改革,简单说来,就是建立枢密院——三衙体制。名臣赵普曾为宋太祖出谋划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针,以削除藩镇的政权、财权和兵权,还提出罢免一批宿将掌管禁兵的建议②。 然而建立枢密院--三衙体制显然有一个过程,建立这个体制的各种办法和措置,也并非出自赵普一个人的苦心孤诣。
枢密院——三衙体制大致维持到北宋灭亡。南宋时,枢密院依然保留,三衙的体制和职权却有很大改变。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5 13:07:00 +0800 CST  
第一节 枢密院

枢密使的设置,始于中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始命宦官任内枢密使,“其职掌唯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③,往往成为皇帝和臣僚之间的中介。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废枢密院,其职事皆入于崇政院”,由文士敬翔担任崇政院使,“以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④, 其地位实际在宰相之上。后唐又重新设枢密使,“参用士人”⑤, “权侔宰相”⑥。五代时枢密使权限增大,却并非专掌军务,但也有武将任枢密使的。如后汉时,大将郭威任枢密使,“主征伐”⑦。 郭威建立后周,又委派武将王峻和郑仁诲任枢密使和副使。这类事例实际上开创了宋朝枢密院掌兵的先例。
宋朝的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⑧, 中书省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枢密院长官有枢密使和副使,有时还增设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或以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代替枢密使和副使。除宰相外,参知政事等副相和枢密院长官合称执政。宋朝的宰执是最高行政长官。

————————————————————————————————————————


①《新唐书》卷50《兵志》
②《宋史》卷256《赵普传》对这件大事记述十分疏略,只是说:“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府库充实。”今据《涑水记闻》卷1和《王文正笔录》。已故的聂祟歧先生对宋初罢藩镇和罢宿将典兵两事,有精辟的论证,可参《宋史丛考》的《论宋太祖收兵权》,中华书局,1980年。有的学者对“杯酒释兵权”提出质疑。最有力的理由只怕是杜太后死后,国丧期间,不得宴饮。据《宋史》卷123《礼志》载,杜太后死后,行“以日易月”之制,二十七日后“服吉”。宋太祖杯酒释石守信等兵权正是在“服吉”之后。参见徐规和方建新先生《“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文史》第14辑,柳立言先生《“杯酒释兵权”新说质疑》,《宋史研究集》第22辑。
③《文献通考》卷58。
④《资治通鉴》卷266。
⑤《资治通鉴》卷272注。
⑥《文献通考》卷58。
⑦《资治通鉴》卷289。
⑧《宋史》卷162《职官志》。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5 13:18:00 +0800 CST  
宋朝的枢密院与秦汉的太尉府较为相似,也有两点差别。


第一,秦汉时尚无尚书省兵部,而宋时有尚书省兵部,枢密院事实上侵夺了兵部的事权。在北宋前期和中期,差遣制度盛行,各种名目的临时委派,使各个官僚机构往往不能正常行使职权,非独兵部而然。宋神宗改革官制后,不少差遣名目被废除。当时“议者欲废枢密院,归兵部”,宋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① 枢密院的保留,使兵部仍然“名存实亡”②。 苏轼在宋哲宗时任兵部尚书,上谢表说:“武选隶于天官(吏部),兵政总于枢辅,故司马之职,独省文书。” ③唐、明、清的兵部都掌管武官的铨选,而宋、金、元的武官铨选都归吏部掌管,故兵部的事务更少。


第二,秦汉的太尉一般由武将充当,而宋朝的枢密院长官基本上由文臣担任。任命枢密院长官的原则并非是熟悉或懂得军事,而是从宋初注重亲随,后又事实上成为高等文官的升迁梯级④。宋朝固然也有少数武将任枢密院长官的事例。如北宋曹彬和曹利用任枢密使,王德用任知枢密院事,都因遭受谗诬,而被罢黜。狄青“出兵伍为执政”,引起一场风波,文臣的反对理由是“不守祖宗之成规,而自比五季衰乱之政”⑤。 他任枢密使,最后还是因宋仁宗疑忌而罢官,疽发病卒。宋英宗时,因“西府久不用武臣”,遂用一个资望甚轻的郭逵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充当备员,几个月后即罢免⑥。 宋朝还别出心裁,“武臣作枢,有免进呈及书押札子故事”。按照制度,枢密院“大事则奏禀,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进拟,其付授者用札”。武臣任枢密院长官,既免向皇帝进呈,又不得在宣札上画押,便成仅“依执政恩例”,而“不与院事”的虚衔。如此岐视武将,却仍算是武将荣耀升迁的恩典⑦。 南宋初期,任命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大将任枢密使和副使,更是宋高宗和秦桧为了剥夺大帅兵柄,投降金朝,杀害岳飞的阴谋手段。在宋朝的文官看来,“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⑧。


————————————————————————————————————————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甲辰。
②《容斋续笔》卷11《兵部名存》。
③《东坡七集•东坡后集》卷13《谢兼侍读表》。
④ 参见陈峰先生《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第三章,中华书局,2004年,邓小南先生《祖宗之法——宋朝前期政治述略》第233——256页,三联书店,2006年。
⑤《长编》卷172皇佑四年六月丁亥。
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6。
⑦《会编》卷125《秀水闲居录》,《要录》卷21建炎三年三月壬午,《宋史》162《职官志》。
⑧《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0《论水灾疏》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5 13:28:00 +0800 CST  
总的说来,宋朝的枢密院掌兵制度,正是贯彻了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即用文臣监督和制约武将的原则,用以矫治晚唐,五代之弊。在晚唐,特别在五代,是武夫横行之世,文官们只能低眉拱手,听任他们摆布。到了宋代,这种情形就完全颠倒过来。南宋初的汪藻说:“祖宗时,武臣莫尊三衙,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① 胡寅说:“故事,宰相坐待漏院,三衙管军扵帘外倒杖声喏而过”。宋仁宗朝的“吕夷简为相日,有管军忽遇于殿廊,年老皇遽,不及降阶而揖,非有悖戾之罪也。夷简上表求去,以为轻及朝廷,其人以此废斥,盖分守之严如此。”② 宋朝在宰执大臣和三衙武官之间,确立严格的尊卑名分,使三衙武官唯有俯首听命而已。然而用不知兵的文臣主管军事,如今看来,不免是件荒唐的事。


但是,枢密院的作用还不光是用文臣监督和制约武将。李纲曾说:“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诸路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③宋太祖进行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制度改革,其基本精神是实行地方分权,中央集权,臣僚分权,皇帝集权。宋朝巧妙地将兵权一分为三,以便臣僚分权,互相牵制。“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④,使枢密院和三衙长官都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何坦说,因枢密院和三衙实现了“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的分立,“历数百年而无兵患”⑤。以文制武,兵权分立,对于消弭绵延二百多年的兵变,保障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生产秩序,确是起了好作用,但也产生不少流弊,特别是减弱了宋朝的军事能力。


自北宋迄南宋,枢密院制度大体沿袭不废。但在南宋初,因军情紧急,往往由宰相兼任御营使、都督或枢密院长官,御营使和都督实际上侵夺了枢密院长官的职权。自宋宁宗开禧年间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为永制”⑥, 在事实上废除了由宰相和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分掌文武二柄的旧制。


宋朝虽一向忌讳武人掌政,然而南宋末的危局中,小朝廷辗转流亡于闽粤,朝廷的决策和实权却必然掌握在武将张世杰的手中。但张世杰只是任枢密副使,升枢密使, 为宋朝最后一任枢密院长官。


————————————————————————————————————————

①《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条具时政》。《秋崖先生小稿》卷18《与赵端明》和《石林燕语》卷3也有类似记载。又《文献通考》卷58:“沈氏《笔淡》曰:‘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外遇从官于通衢,皆避焉。此礼久废,惟内中横杖之礼,至今不废。”按今《梦溪笔谈》已脱此条。“执梃趋庭”,《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145载汪藻《浮溪集》的同一奏作“执檛趋庭”,“梃”或“杖”应即是“檛”。宋时行军礼用檛,《齐东野语》卷2《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淮西之变》:“诸将执檛,用军礼谒拜。”
②《历代名臣奏议》卷86,《斐然集》卷16《上皇帝万言书》。
③《宋史》卷162,《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④《梁溪全集》卷43
⑤《西畴老人常言•评古》,又《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也有类似记载。
⑥《宋史》卷162《职官志》。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5 13:41:00 +0800 CST  
第二节 三衙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15 13:41:00 +0800 CST  
三衙的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五代的皇帝们都是军阀出身,他们夺取皇位,全仗自己的亲军,正如军阀安重荣所说:“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后梁时,“梁太祖始置侍卫马步军”, 但当时侍卫亲军仅是皇帝亲军的一支。如梁太祖先后命刘鄂和外甥袁象先任左龙虎统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胡规任右龙虎统军、兼侍卫指挥使。 当时左、右龙虎军也是两支皇帝亲军。 石敬瑭在后唐曾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 后由康义诚接替此职,其下有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安彦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从宾。但侍卫亲军也只是皇帝亲军的一支,此外尚有严卫左。右步军,捧圣左、右马军等。后康义诚升迁判六军诸卫事,才算是皇帝亲军主帅。 判六军诸卫事一职,仍是沿袭唐朝旧制。后晋开国时,以杨光远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 不再用六军诸卫的旧制,侍卫亲军遂成晋帝亲军的总称。
后周时,另设殿前都指挥使,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由周太祖外甥李熏进担任此职。 周太祖临终时,除李重进外,樊爱能和何徽分别任侍卫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总殿前诸班,马军都指挥使总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总侍卫司步军,宋朝三衙之职防于此”。 所谓。殿前诸班”,是周帝的近卫,而与侍卫马,步军平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后周与北汉举行高平之战,侍卫亲军因“累朝已来,老少相半,强懦不分”,“几至丧败”。周世宗“慨然有惩革之意”,决意扩大殿前诸班的军力,“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世宗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其地位虽次于当时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而军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殿前和侍卫两司的对峙。赵匡胤后来取代张永德当殿前都点检,凭藉殿前司的精兵锐士,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无论是留守开封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还是出镇淮南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都不足与之相抗,而先后被杀。
总的说来,五代初出现的侍卫亲军,至后晋时已扩充为中央军,至后周时,中央军又分成殿前司军和侍卫司军两支。北宋初期,又开始了自两司到三衙的演变。
————————————————————————————————————————
《宋史》卷162《职官志》,《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梁溪全集》卷43《辞免知枢密院事札子》。
《西畴老人常言•评古》,又《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也有类似记载。
《宋史》卷162《职官志》。
《宋史》卷451《张世杰传》说他在宋端宗时“拜签书枢密院事”,赵昺即位后任枢密副使。《宋史》卷47《瀛国公纪》,《宋季三朝政要》卷6则说他在宋端宗已任枢密副使。他升枢密使载于《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陆君实传后叙》
《资治通鉴》卷282。
《文献通考》卷155。
《资治通鉴》卷267,卷268,《旧五代史》卷23《刘鄂传》,卷59《袁象先传》。
《旧五代史》卷19《胡规传》。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资治通鉴》卷276,《旧五代史》卷75《高祖纪》。
《资治通鉴》卷278,《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资治通鉴》卷280。
《宋史》卷484《李重进传》。
《资治通鉴》卷291注。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2 11:46:00 +0800 CST  
宋太祖开国后,表面上仍是“殿前、侍卫两司”, 由于将五个最高军职,即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长期空缺,故殿前司由都指挥使主管,而侍卫司却由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分别主管。杯酒释兵权时,“独石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实亦带以为职,元不典兵也”,他去郓州外任天平军节度使,故其实中央“兵权不在也”。一年后,“守信亦表解军职,许之”。 这其实是开创了两司三衙长官可为虚衔为先例。但两司的名义并未废除,故宋太宗时,因田重进的军功,“特命”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自张令铎罢马步军都虞候,凡二十五年不以除授”, 至此重新任命,实际上成为侍卫司的最高军职。宋太宗后期,傅潜亦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 宋真宗时,王超自殿前都指挥使升迁侍卫马步军都虞候。 按当时规定,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亦在殿前都指挥使之上”,“自王超罢职,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两司演变为三衙,开始于宋太祖时,而完成于宋真宗时。
《石林燕语》卷6说:“两司三衙,合十二员,分天下兵而领之。” 由于宋太祖事实上已废除侍卫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两职,而宋真宗又永远废除都虞候一职,只剩下九员。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北宋的三衙九员长官,可称“三衙管军”。 宋时“以殿前、马〔军〕、歩军〔都、副〕指挥使,三〔衙〕都虞候,天武、捧日,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为管军”。 其中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两个军职,分别统率殿前司和侍卫司上四军的两军,虽也称管军,但不应称三衙管军。最初,三衙管军作为军职差遣,看来并无品秩。宋徽宗时规定:“殿前都指挥使在节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节度〕观察留后之上,马军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殿前都虞候、马军都虞候、步军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在正任团练使之上。” 故在北宋后期,确定了三衙管军的品级,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副都指挥使为正四品,而侍卫马、步两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仅为正五品,三衙的都虞候仅为从五品。 宋朝所以废除原来两司的五个最高军职,而代之以品秩较低的九员三衙管军掌军,正是为了贬抑武将的政治地位。
北宋初年,各地藩镇的军力已不如晚唐,五代之世,但对皇权并非全无威胁。按照赵普“收其精兵”的方针,宋廷“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命各地按身长规格招兵,“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上每御便殿,亲临试之”。 故诸镇的强兵锐卒便统统转充三衙禁兵,剩下的老弱残兵成了专供杂役的厢兵,而厢兵后来也纳入侍卫马、步军司的系统。五代藩镇的职称,如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之类,逐渐成为武将的虚衔。藩镇制度终于被铲除了。
总之,宋初一方面由两司分为三衙,削弱中央军统兵官的权力,降低他们的品位;另一方面又将三衙的统兵权由中央扩大到全国,以使藩镇之兵和三衙之兵统统成为天子之兵。禁兵原意是指天子亲兵,随着三衙统兵范围的扩大,事实上已成为北宋的正规军。“其尤亲近扈从者号班直”, 隶殿前司。北宋所以仍保留禁兵这个并不恰当的名称,也含有循名责实,要使天下的正规军都成为“天子卫兵”之意。
———————————————————————————————————————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石林燕语》卷6说,后周“置都点检,位都指挥使上”。据《旧五代史》卷120《周恭帝纪》,周恭帝即位时的升官资序,仍是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和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上,而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和都指挥使石守信在下,可知叶梦得之说不确。
《长编》卷3建隆三年十一月甲子
《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庚午,《演繁露》续集卷1《殿前三司军职》。
《长编》卷27雍熙三年七月甲戌。
《宋史》卷279《傅潜传》。
《长编》卷45咸平二年十二月辛酉,《宋史》卷278《王超传》。
《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12。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6《乞开言路状》。
《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卷土重来1张演论官制,续集卷44。
《宋会要》职官32之7。
《宋史》卷168《职官志》所载为南宋官品。《文献通考》卷58:“政和四年,诏殿前都指挥使在节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挥使在承宣使之上,殿前都虞候在正任防御使之上。”据《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10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2 11:49:00 +0800 CST  
北宋三衙管军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且经常出现空缺,九员管军不满员很快成了常态,或用官位低者权摄。据《景定建康志》卷26《侍卫马军司》所载历任管军表,侍卫马军司管军大都只设都虞候一人,任都指挥使者颇少。宋真宗澶渊之盟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葛霸“权步军司,会以疾在告”,宋廷命令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兼领二司”,高琼说:“臣事先朝时,侍卫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员,职位相亚,易于迁改,且使军伍熟其名望,边藩缓急,亦可选用。” 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九月,“权管勾歩军司刘斌为秦鳯路副都总管,权管勾马军司姚麟兼权管勾歩军司”,姚麟一人兼管侍卫两司。十二月,“鄜延路副都总管、吕真为马军都虞候、权管勾步军司,秦鳯路副都总管刘斌为步军都虞候”。吕真乃是以马军都虞候的身份,兼任权管勾步军司,据后来的记载,姚麟则另升殿前都虞候。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正月,边将刘舜卿“召还宿卫,卒于道”。他已任命为歩军副都指挥使,但尚未上任。二月,“以步军副都指挥使刘舜卿卒”,宋廷遂任命“步军都虞候、信州团练使、定州路副都总管刘斌权同管勾马军司”,掌政的高太后说:“更有阙,皆多时不补,亦不妨否?”签书枢密院事王巌叟说:“祖宗以来,三帅不曽阙两人。盖殿帅若阙,难为从下便超补。今姚麟是殿前都虞候,合升作步军副都指挥使,又刘斌本以不才令出,今不得已,却欲召入,令与麟相兼管。”高太后又说:“管军须是有边功,众人所服,方可。” 刘斌外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却有步军都虞候的虚衔。他回朝仅任权同管勾马军司,名位当然是低的。他与吕真分管侍卫马、步司,宋廷又升“殿前都虞候、威州团练使姚麟为定州观察使”。 所谓“三帅不曽阙两人”,大致从宋真宗时开始,至少的三名三衙管军亦可不满员,元佑时即由姚麟和吕真前后兼任马、步两司管军。一将可“兼领二司”,表明了宋廷对控制三衙武将的信心,不须担心他们谋反。
苏辙说,三衙的“管军”“总领中外师旅,内以弹压貔虎,外以威服夷夏,职任至重”。从宋初到宋仁宗时,遇有战事,三衙管军还经常赴前沿统军打仗,显示其“外以威服夷夏”的职能。但随着各地文臣统兵体制的确立,出征或镇守也不再抽调三衙管军前往,三衙管军逐渐论为只是负责京师宿卫之任。 但三衙军职或可成为武将虚衔。如宋神宗时,定州路副都总管、兼河北第一将刘永年有殿前都虞候之头衔,太原府路副都总管、兼河东第一将卢政有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之头衔。
按北宋逐渐形成的家法,“三衙用边臣、戚里及军班出身各一人”。“边臣”或作“边功”, 这当然是有军事经验者。“军班”是指“内外诸军兵并班直、军头司等人年劳,或有功得官皆是”。 即是行伍出身,而可凭藉“年劳”资历升迁,不一定有军功。三衙管军所以任用“戚里”,即外戚,其实也有牵制边功或军班出身者之意。但外戚有可能是全无军事经验者充武将,北宋末的王宗濋就是个典型。宋徽宗多少有废立太子之意,却在金军进犯之际,仓促传位。于是宰执大臣“请上皇降御笔”,“以王宗濋同管殿前司公事”,“上皇依奏”。 王宗濋是“上母王皇后之亲属也”,“宠异母党”, 自然含有使宋钦宗放心之意。宋钦宗“以定国军承宣使王宗濋为奉国军节度使、充殿前副都指挥使”。 王宗濋“骄慢无识”。他举荐郭京,荒唐地以为所谓六甲神兵可以破敌,而南壁提举官、文臣李擢成天宴饮,听任金军填平护龙河,王宗濋又“知而不问”。这两件事导致开封外城被破,而王宗濋又在城破之时,“首引卫兵逃遁”,置宋钦宗于不顾。
北宋的三衙统兵制度既然十分严格,也必然非常死板。宋真宗时,“京城河南草场遗火”,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王隐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军都虞候高鸾“以近便营兵救扑之”,殿前司却说高鸾不归王隐统属,“当俟诏旨,请劾之”。宋真宗“以救焚之急”,“命释鸾等罪,仍戒自今各遵往制”。 本应救火受奖的高鸾,仅仅是幸免于罪。这说明北宋皇帝为了赵家天下的统治,宁愿维持这种死板的制度,而不求有任何变通。
————————————————————————————————————————

《殿前司》,《记纂渊海》卷33,《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12,此段文字引自《四朝志》,即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职官志》。此种叙位应与确定官品有关。
《长编》卷6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朔。
《文献通考》卷152引《两朝国史志》。
《文献通考》卷152引《两朝国史志》
《宋史》卷289《高琼传》。
《长编》卷448元佑五年九月丁卯,卷453元佑五年十二月甲寅,卷469元佑七年正月己酉,卷470元佑七年二月丁卯,辛未。《景定建康志》卷26《侍卫马军司》作“吕真元佑五年十二月除都虞候,绍圣元年正月改差。姚麟绍圣元年正月除副都指挥使,二年九月改差”。
《栾城集》卷45《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
参见陈峰先生《论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第93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
《宋会要》职官63之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97绍兴六年正月乙未。《宋会要》职官32之9,《要录》卷48绍兴元年十月乙酉作“边功”和“班行”,按宋时“班行”原是指小武官三班院使臣,应不如“军班”确切。
《朝野类要》卷3。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6。
《会编》卷28,《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丙午。
《靖康要录》卷11靖康元年九月十三日。
《会编》卷65,卷67,卷69,卷108,《要录》卷6建炎元年六月己未朔,甲子。
《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戌。
关于三衙,陈峰先生《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第四章有更详的论述,中华书局,2004年。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2 11:51:00 +0800 CST  
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

第一节 禁兵的编制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2 11:51:00 +0800 CST  
禁兵作为正规军,其地位自然比厢兵等军种重要得多。军队作为为一定政治目标服务的武装组织,必须具备编制、装备等等要素。然而中国古代正史兵志的编纂者们,往往忽视编制。装备等等问题,故在兵志中一般缺乏专门的系统的介绍,多所遗落,或语焉不详。
北宋禁兵除了充当皇帝宿卫的班直外,其他各军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各种番号,分别隶属三衙。据《武经总要》前集卷1《军制》和卷2《日阅法》的记述,“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营又称指挥,“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这是禁兵编制的大致规定,然而在事实上却很不整齐划一。以下分别介绍编制的实际情况。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1:00 +0800 CST  
一、班直

五代时,已出现皇帝的近卫班直。后唐庄宗“选诸军骁勇者为亲军,分置四指挥,号从马直”。 后周太祖郭威就当过从马直的卫士。 此外,还有马前直、 东西班承旨、 散员 等等番号。北宋大将李汉琼“体质魁岸,有膂力,晋末补西班卫士,迁内殿直”。 后周时的班直番号计有散员、散指挥使、 散都头、内殿直, 散祗候、 东西班承旨、 大剑直 等等。宋承周制,有所因革,今将诸班直的番号开列于下:
殿前司马军诸班直:
(一)殿前指挥使:有左、右二班。
(二)内殿直:有左、右四班。
(三)川班内殿直:宋太祖平后蜀,选一百二十名壮士为川班内殿直,开宝年间撤消此班。
(四)散员:有左、右四班。
(五)散指挥:有左、右四班。
(六)散都头:有左、右二班。
(七)散祗候:有左,右二班,宋仁宗时设置。
(八)内直:有左、右二班,宋太宗时改名金枪班。
(九)东西班承旨:有东,西各若干班,弩手班,龙旗直等十二班,后一般简称东西班。宋神宗时减为十一班。
(十)散直:有左,右四班。
(十一)钧容直:有二班,乃是乐队。
(十二)看班外殿直:有一班,后改名外殿直,宋神宗时撤消此班。
(十三)内员僚直:宋太祖开宝时撤消此班,宋太宗时恢复,宋真宗咸平时,“合内员僚三直为一”, 天禧时并入外殿直。
(十四)茶酒新、旧班:北宋时隶东西班,南宋时单独设置。
(十五)招箭班:宋仁宗景佑时,“以招箭班隶东西班”。
殿前司步军御龙诸直:
(一)簇御马直:有左、右二直,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改名簇御龙直,后又改名御龙直。
(二)骨朵子直:有左。右二直,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改名御龙散手直,后又改名御龙骨朵子直。
(三)御龙弓箭直:有五直。
(四)御龙弩直:有五直。
北宋诸班直的各班各直都是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估计不会相同。北宋初,宋太祖说:“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张)琼不能统制。”遂任命他为殿前都虞候。 宋代“卫士”一词不一定专指班直, 北宋初诸班直的人数不会有一万人,但张琼无疑是任诸班直的主将。当时川班内殿直有一百二十人。又宋徽宗时的记载说,东五班“见管共九百四十人”,茶酒新,旧班和西第一,第二班“见管共一千一百六十七人”,“招箭班见管三十二人”。南宋人说,诸班直“元额三千六百馀人”。
殿前司马军诸班直的统兵官有都虞候、指挥使、都知、副都知和押班,步军御龙诸直的统兵官有四直都虞候,每直有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如散直左班都知、散指挥右第一班副都知,内殿直右第一班押班,御龙弩直副都头、御龙骨朵子直左第一直十将之类,都是一班一直的统兵官。宋真宗时,有殿前指挥使左班都虞候耿斌,右班都虞候周绪, 其官位与捧日军的军一级都指挥使相当。
《水浒传》描写徐宁为“金枪班教师”,并有“随直”“伺候”皇帝的任务,多少反映了宋朝的史实。班直充当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队,除了钧容直等个别班直外,一般自然要简拔最骁锐的武士充任。北宋初,“诸班之妻,尽取女子之长者,欲其子孙魁杰,世为禁卫而不绝也”。
北宋初,班直还是不时参加征战的。宋太祖攻北汉,“太原城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参加攻城,“中流矢,几死”。于是,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土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但宋太祖却无孤注一掷的勇气,他说:“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 便下令班师。宋太宗再攻太原,御龙直副指挥使戴兴“先登,中流矢,补御龙弓箭直指挥使”。

楼主 光轮骑士大周  发布于 2014-01-23 11:54:00 +0800 CST  

楼主:光轮骑士大周

字数:356256

发表时间:2014-01-14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06 05:03:01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