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燕家泊位于今北京市区西北部,见于《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燕家泊条“燕家泊,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广袤五十余亩,东南流入丁家潭”,《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顺天府》七里泊条“又燕家泊,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广袤五十余亩,东南流入府西十里之玉渊潭,亦曰丁家潭”。这个泊从位置来看和瓮山泊相近,但与京城的距离稍远,而且从面积来看远小于瓮山泊。瓮山泊北是七里泊,所以燕家泊应该在瓮山泊西边,更近西山,现在这片地区有多处洼地草泽、沟渠,不过从地名中难以考定。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6:00 +0800 CST  
瓮山泊即今北京西北部的颐和园昆明湖,见于《元史·河渠志》白浮瓮山条“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郭守敬传》“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西湖条“西湖,在玉泉山下,泉水潴而为湖,环湖十余里”,《五岳游草·大河南北诸游上·游西山记》“始沿河发二十里,行依水曲,峰峦转盻明灭,渐近见长堤绕浸,是为西湖。……并湖有山,曰甕山”,《广志绎·两都》“西湖在玉泉山下,泉水所汇。环湖十余里”,《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顺天府》西湖条“西湖,在府西玉泉山下,玉泉之水出石罅间,潴而为池,广三丈许。池东跨小桥,水经桥下,东流汇为西湖,周十余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明史·河渠志》运河条“惟玉泉、龙泉及月儿、柳沙等泉,皆出西北,循山麓而行,可导入西湖。请浚西湖之源,闭分水清龙闸,引诸泉水从高梁河,分其半由金水河出,余则从都城外壕流转,会於正阳门东”,《日下旧闻考·形胜》“近岁疏西海为昆明湖”、《苑囿》清漪园条“瓮山在玉泉山之旁,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乾隆十五年)疏导玉泉诸派汇于西湖,易名曰昆明湖”,《长安客话·郊坰杂记》甕山、耶律丞相墓条“甕山在海淀西五里许。……距南麓数百武为耶律楚材墓,西湖正当其前”,《清一统志·京师》昆明湖条“昆明湖,在万寿山下,……即旧所谓西湖者,广为疏浚,周三十余里”。西湖-瓮山泊-昆明湖是这片水域在历史时期主要的三个名称,自中古就见载于古籍,是北京城郊最重要的湖沼之一,是京城的主要水源。由于其地望很清楚,就不多说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7:00 +0800 CST  
海淀位于今北京市区西北部,见于清谈迁《北游录·纪邮》“(顺治十二年七月)辛亥,早发为海淀之游。……寻策蹇出西直门,十二里至海淀,则清华园”,《日下旧闻考·形胜》“西山秀色甲天下,寺则香山碧云,水则玉泉海淀”、《苑囿》畅春园条“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流,汇于丹棱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长安客话·郊坰杂记》海淀条“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滮洒四出,淙汨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巴沟之旁,有水从青龙桥河东南流入于淀,延而南者五里为丹棱沜,又南为陂者五六,出于巴沟,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合”。海淀现在是北京市的一个区,区治海淀镇就在西北四环内外,这一带处于瓮山泊下游,历史上就是一片水沼纵横的低洼湿地。《长安客话》中所说的巴沟今天仍有,位于西北四环内侧、京密引水渠东岸,最早由于有八条沟渠而称为八沟,后来讹变为巴沟。而丹棱沜则是海淀一带湖沼的雅称,至今中关村还有一条丹棱街,明代王嘉谟还写过《丹棱沜记》,其简称丹沜也出现在元代的一通石碑上。万泉庄也是保留至今的地名,在巴沟的东南。这一带在明清是京西稻的主产区,收获的稻谷就运至前述七里泊所在的碾庄进行加工。现在巴沟北边的海淀公园里还有一小片稻田,当然只是给市民体验的娱乐项目。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7:00 +0800 CST  
积水潭位于今北京城区偏西北,见于《元史·地理志》大都路条自注“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河渠志》海子岸条“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河渠志》通惠河条“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郭守敬传》“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海子条“海子,在府西三里,旧名积水潭”,《长安客话·皇都杂记》积水潭条“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周广数里,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门汇此”、海子条“积水潭水从德胜桥东下,……稍折而南,直环北安门宫墙左右,汪洋如海,故名海子”,《清史稿·直隶》顺天府条“玉河,自宛平入。歧为二:……一入德胜门为积水潭,即北海子,流为太液池,分为御沟”。今天北京北二环西段仍有积水潭之名,传统上认为积水潭包括城墙内外各一片湖区,城外的水域早已填埋,高梁河水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城内的湖区,即今天的西海,再往东南是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一般来说积水潭也被称为北海子,和南郊的南海子并举。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8:00 +0800 CST  
玉渊潭位于今北京城区偏西,见于《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玉渊潭条“玉渊潭,在府西一十里,元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日下旧闻考·形胜》“穴平坡翠,五华屏列,潭分玉渊,萧爽皎澈”、“百泉成溪,玉渊成潭,金盏为淀,直沽流昙,飞放泊浅”,《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钓鱼台,在平则门西花园子,金章宗于春月钓鱼之地。今虽废,基址尚存”。前述燕家泊时即已提到玉渊潭,《明一统志》和《方舆纪要》中也称为丁家潭,这里进而解释这是因为它是元代大户丁氏家院的池沼。另外,《析津志辑佚》也说到钓鱼台是金章宗钓鱼的地方,其实玉渊潭和钓鱼台本就相连为一体,如今只是因为钓鱼台开辟为国宾馆一般游客不能随意进入而已。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8:00 +0800 CST  
太液池位于今北京市中心,见于《元史·河渠志》隆福宫前河条“隆福宫前河,其水与太液池通”,《明一统志·京师·苑囿》西苑条“西苑,在皇城内,中有太液池、琼华岛,周围深广”,明王士性《广志绎·两都》“西苑在禁垣西,内有太液池,池内有琼华岛,岛上有广寒殿”,《日下旧闻考·形胜》“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这里说的西苑不是今天颐和园东边的西苑,而是皇城内的西苑,也就是今天的北中南三海。金元时期疏浚太液池时还只有北海和中海,南海开凿较晚。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49:00 +0800 CST  
金鱼池位于今北京天坛北侧,见于《北游录·纪闻》“冯铨家京师,于天坛北凿池蓄朱鱼,亭台鼎立”,《日下旧闻考·外城》南城条“原鱼藻池在崇文门外西南,俗呼曰金鱼池,畜养朱鱼以供市易”。文献中所谓朱鱼便是金鱼,但《日下旧闻考》中的鱼藻池并非城西南那个金代的鱼藻池。金鱼池在明清是养金鱼的地方,但近代以来渐趋淤塞,变成臭水沟了。这里也即老舍先生名著《龙须沟》所描述的地方,今天早已完全填埋,看不出一点旧日痕迹,只在街边立了块碑。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0:00 +0800 CST  
鱼藻池位于今北京城区西南的二环外,见于《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鱼藻池条“鱼藻池,在宣武门外西南,燕京城内,金时所凿,池上旧有瑶池殿”。这个鱼藻池便是金代开凿的那个,前面已经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0:00 +0800 CST  
金盏淀位于今北京城区东北,见于《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金盏儿淀条“金盏儿淀,在通州境,广袤三顷,水中有花开似金盏”,《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顺天府》通州金盏儿淀条“金盏儿淀,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或云即古夏谦泽”,《日下旧闻考·形胜》“百泉成溪,玉渊成潭,金盏为淀,直沽流昙,飞放泊浅”。现在首都机场南边还有金盏,已经不属于通州区,而归属朝阳区。金盏的西南和东北部部至今仍是大片洼地,明清金盏淀就在此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0:00 +0800 CST  
郊亭淀位于今北京东郊高碑店一带,见于《日下旧闻考·形胜》“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东北横堰此水灌入高梁河,高梁岸狭,桑水必溢,可以驻跸寺东,引入郊亭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今天高碑店南边有大郊亭、小郊亭,据传金代一些皇室贵族在这一带发现了大片湖沼,将其作为游猎地,并修建了郊亭这种类似驿站的休憩场所,而他们游猎的湖沼也便称为郊亭淀。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1:00 +0800 CST  
大夏陂大约位于今北京北部一带,见于《析津志辑佚》顺义县条“温余河大夏陂,五十里至顺州”。《析津志辑佚》只说了大夏陂在温榆河上,距离顺义25公里,从这两个条件看应该不是温榆河下游的,因为南距顺义25公里已经进入通州境,不会将其放入顺义县条。那么它就应该在今顺义区治以西,大概在今北七家-平西府一带。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1:00 +0800 CST  
南海子位于今北京城南郊,见于《明一统志·京师·苑囿》南海子条“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大小凡三,其水四时不竭,汪洋若海,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曰南海子”,《京师·顺天府》飞放泊条“飞放泊,在府东南,广三十余顷。又西有黄埃庄飞放泊”,《广志绎·两都》“南海子即古上林苑,中、大、小三海水四时不竭,禽、鹿、麞、兔、果蔬、草木之属皆禁物也”,《北游录·纪邮》“(顺治十二年十一月)己丑,……驾遂往南海子”,《日下旧闻考·形胜》“玉河之水当直出南海子,从天地坛前转东入潞河方为自然”、“百泉成溪,玉渊成潭,金盏为淀,直沽流昙,飞放泊浅”、《苑囿》南苑“南海子在都城南二十里,……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原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正南,广四十顷,北城店飞放泊、黄埃店飞放泊,俱广三十顷”,《清一统志·京师》南苑条“南苑,在永定门外二十里,方一百二十里,元为下马飞放泊,明永乐中增广,亦名南海子。……又有团河,源出团泊,在黄村门内六里许”,《雍正畿辅通志·京师》南海子条“南海子,在外城永定门外。按海子之水自万泉庄平地涌出,共汇于此,为海子,大小凡三,方一百六十里。缭以围墙,四面各为门,物产充牣,为游猎之地。元曰飞放泊,明永乐中扩其地,本朝因之,时命禁旅行围以肄武事”,《清史稿·直隶》顺天府条“凉水河亦自宛平入,迳南苑,即南海子,龙、凤二河出焉”。南海子的地望没有什么疑问,不过就整个南苑来说,范围远不止今天的南海子地区。明清时期的南苑有围墙,北抵今南三环,南至南六环,东到旧宫、亦庄,西达京开高速,现在的凉水河和新凤河就分别是明清南苑的北-东和南侧的墙外壕沟,保留至今的角门、大红门、小红门、西红门、南大红门等地名都是南苑围墙上的大门。元代这里有下马飞放泊、北城店飞放泊和黄埃店飞放泊,大约就是明代南苑中的三个海子,除此之外还有团泊等湖沼。清代南海子有名字的湖沼更多,除了团泊和一二三四五等五个海子外,还有卡伦圈、一亩泉、苇塘泡子、南北饮鹿池、眼镜泡子等等。另外,清代南苑不仅是皇室游猎区,也是躲避城里或宫里出天花的地方。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1:00 +0800 CST  
延芳淀位于今北京城东南郊,见于《元史·武宗纪》“(至大元年秋七月)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文宗纪》“(至顺元年秋七月)调诸卫卒筑漷州柳林海子堤堰”、“(至顺三年秋七月)调军士修柳林海子桥道”,《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延芳淀条“延芳淀,在漷县西,广数百亩”,《日下旧闻考·形胜》“抱以来涿滹沱之流,潴以雍奴漷阴之浸,浮游近郊,则膴原爽垲,坰野敞博,绳直准平,宜植宜牧,延芳下马,淀泊参错”、“嗟燕昭之妄谬,迎羽人于丹邱,泛延芳于漷阴,得契丹之莽莽”、《京畿》通州条“泗河即运河,在漷县旧城东三里,原漷河在县西,一名新河。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正河为漷河,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入武清县界,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之飞放泊,各去县十里。……漷河今名新河,在漷县城西二十五里,原马家庄飞放泊在县城北八里,南新庄飞放泊在县南二十五里,栲栳垡飞放泊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飞放诸泊俱堙废”,《清一统志·顺天府》延芳淀条“延芳淀,在通州西南。……今南海子侧,有延芳村,或谓延芳淀,即南海子之旧名云”、南新庄飞放泊条“南新庄飞放泊,在通州南旧漷县南二十五里,周八里。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栲栳垡飞放泊。北八里,有马家庄飞放泊”。辽代大泽延芳淀到了元明已经解体,形成了四个湖沼,从北到南依次是马家庄飞放泊、柳林海子、栲栳垡飞放泊和南新庄飞放泊,最迟到清代中期,这些湖沼就都淤平了。另外,《清一统志》中说延芳淀是南海子的旧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1 18:52:00 +0800 CST  
浮鸡淀位于今天津西北部,见于《元史·郭守敬传》“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淀盘浅风浪远转之患”。蒙村在今天津武清与北京通州交界附近的河西务镇东南侧,杨村即今武清区治。《郭传》指出由蒙村到杨村新开漕河“以避浮鸡淀”,显然说明淀在两地之间。不过这个浮鸡淀是否与七里海湖群有关则尚不能确定,如果从前述七里海和雍奴薮的讨论看,浮鸡淀的位置较为靠西,并无关系的可能性更大。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4 00:03:00 +0800 CST  
不老淀位于今河北三河县城西侧,见于《雍正畿辅通志·山川》不老淀条“不老淀,在三河县西四里”。《畿辅通志》中的记载很明确,不过不清楚不老淀是否和古夏谦泽有关。前述金盏淀在《方舆纪要》中说“或云即古夏谦泽”,从地望上看,它和位于三河县西部的夏谦泽应该渺不相干,但不老淀的位置却和古夏谦泽的位置十分接近,考虑到夏谦泽范围比较大,可能不老淀是夏谦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一小片积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4 00:03:00 +0800 CST  
塌河淀位于今天津市区东北、武清东南,见于《清一统志·顺天府》塌河淀条“塌河淀,在宁河县,发源天津,东流至西堤头,入宁河县境,又东至七里海,达南涧沽,入蓟运河”、《天津府》塌河淀条“塌河淀,在天津县东北四十里,……周百里,为北运河筐儿港减水容蓄之地。按天津诸水在运河北者,以塌河淀为归宿”,《直隶河渠志》塌河淀条“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也。旧隶武清县,今改隶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东北广十五六里,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径城儿上入七里海”。从上引两志可以看出,塌河淀是在北运河和七里海之间,其中都提到西堤头,这个地方现在就在市区东北约20公里处,其西部在永定新河和金钟河南北仍是一大片名叫小淀的洼地,里面还有一些水塘,纵横和《河渠志》所载相当,应即清代的塌河淀所在。虽然两志都明确指出塌河淀在七里海以西,但参考中古以前关于雍奴薮的描述,它和七里海应该都是雍奴薮的一部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4 00:04:00 +0800 CST  
七里海位于今天津和宁河县之间,见于《明世宗实录》“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清一统志·顺天府》七里海条“七里海,在宁河县西北四十里,旧属宝坻县”,《日下旧闻考·郊坰东》“原七里海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计二百五十二里,有荒地二万一千五百余顷。……又东为西沽三十里,合运河达天津七里海,在宝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七里海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宣泄也”,《直隶河渠志》七里海条“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在宝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按七里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之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又北为香油淀。海东南为曲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干之年诸淀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浅濑而已。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海居民采蒿子为粮。雍正四年冬,怡贤亲王查历至此,恻然悯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河,起自淮鱼淀,达于北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以纾焉”,乾隆《宁河县志》“七里海,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入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七里海的位置比较明确,从中古以来的衍变脉络也比较清楚,不过明清的记载更加翔实,我们能够看到它的逐步解体。从《河渠志》中可见,近古早期以前的雍奴薮到明清已经不存,其主体便是七里海(前七里海),在其周边还有雍奴薮的另外一些孑遗,比如后海(即后七里海)、鲫鱼淀、香油淀、曲里海、淮鱼淀等。这些洼淀有的保留了名字,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洼淀。至今在七里海一带,还有很多带有洼、淀字样的地名,比如南北淮淀、兴隆淀、东淀、朱头淀、躲军淀、尔王庄洼、大黄堡洼、里自沽洼、黄庄洼等等。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4 00:07:00 +0800 CST  
鸣泽位于今河北涿州一带,见于《日下旧闻考·京畿》涿州条“独鹿鸣泽,今其地名陶家屯,土阜岿然,其下常有积水,土人传以为即独鹿鸣泽”。上一次提到鸣泽是中古时期,见于《水经注》和《括地志》,但不见于宋元明的文献。从《旧闻考》中可以看出,虽然鸣泽这个位置常有积水,但并不是个稳定的湖沼,而且其与中古以前鸣泽的关系也只是当地人的传说,是否可信是有疑问的。总的来说,《旧闻考》中所谓鸣泽和上古、中古的那个鸣泽应该没有承继关系,但这一带应该多有洼地,其中有积水的便被传为鸣泽。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5 22:40:00 +0800 CST  
海子淀、高桥洼和黑洋淀分别位于今河北定兴县西南、东南和高碑店市东南部,见于《清一统志·保定府》海子淀条“海子淀,在新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门西洼之水。……又有黑洋淀,在县东南五十里,浑河所淤,可以耕种”、高桥洼条“高桥洼,在新城县南二十里,受紫泉斗门二水”。新城县即今高碑店市,从《一统志》所载距离看,这三个洼淀应该都在今白沟河右岸大支流南拒马河上,海子淀和高桥洼在上游今定兴县西南和东南,而黑洋淀应在南拒马河汇入白沟河的白沟镇一带。《一统志》中指其为“浑河所淤”,浑河即今永定河,明代永定河曾在大兴一带决口,有一支河道长期岔出南下入拒马河-白沟河,按照中国古代河流定名的原则,这样两条河流汇合后既可称拒马河也可称浑河。可见这个黑洋淀是浑河-白沟河壅塞南拒马河河道形成的,所以它应在南拒马河河口一带,而且从这个名字来看,估计是和南边的白洋淀并举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5 22:40:00 +0800 CST  
狼儿淀位于今河北徐水北部,见于《清一统志·保定府》范阳陂条“(定兴县)西南五十里阎台西有狼儿淀,地形洼下,郎山之水潴焉,……盖即古盐台陂”。范阳陂即盐台淀(或阎台淀),见于前引《水经注》和《宋史》。从《一统志》的语气来看,狼儿淀是否即古盐台陂并不是确凿无疑的,但两者地望大致吻合是不错的。另外,前引《水经注》时还提到,熊会贞在为郦注作疏时也引用了《一统志》,而且明确提及《一统志》也是引旧志,这大概说明视狼儿淀为盐台陂应有比较早的起源。我没有查到《一统志》所引旧志是哪一部,但《一统志》成书于18世纪,所引旧志大概可以早至明代,而《宋史》成于元代,前后间隔最多三百年,记载应该比较可信。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5 22:41: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