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月池位于今河北涿州东南,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顺天府》涿州督亢亭条“督亢亭,州东南十五里,以督亢陂而名。亭南有月池,广三顷,其形如月”。这个月池的位置比较明确,但需要辨析的是督亢亭。晋初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中有“方城县有督亢亭”,此后的裴骃和郦道元等人在《史记集解》、《水经注》等书中都引用了这条文字,尤其郦道元本人就是涿郡人,对该地区应该十分熟悉,可见司马彪的说法是正确的。而魏晋时期的方城县就是在固安县,所以这个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督亢亭应在今固安一带,参考魏晋对督亢陂的描述来看,亭在固安西临近今拒马河左岸。但由于其时方城县属涿郡,所以后世不查,又有了涿州督亢亭,而且还真有亭子,但这肯定是后人所造而强自牵合的。《方舆纪要》中所说督亢亭在涿州东南十五里,显然是后出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5 22:43:00 +0800 CST  
畅春园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19:16:00 +0800 CST  
上面那张平面布局图少了一半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19:21:00 +0800 CST  
三角淀位于今河北霸州、文安和天津杨柳青之间,见于《明一统志·京师·顺天府》三角淀条“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周回二百余里,或云即古之雍奴”,《明史·地理志》顺天府固安县条“西南有拒马河,即涞水。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为白沟,入三角淀”、顺天府东安县条“南有凤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淀”、通州武清县条“有三角淀,在县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余里,诸水所聚”、霸州大城县条“东北有黄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县境,入三角淀”、《河渠志》桑干河条“近决孙家口,东流入河,又东抵三角淀”,《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易水条“(易水)又东经东安县及永清县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又东南至小直沽,与卫河合,达于海”,清谈迁《北游录·纪程》“(顺治十年九月)己酉,发二十里,则武清县独流镇,其人稠,西巨浸浩漭。按武清县南三角淀,周二百余里,古雍奴水也”,《日下旧闻考·郊坰西》“起良乡之张各庄至东安之郎城河,别开一渠,引河使东行,由固安永清之北,出柳岔口、三角淀达于西沽,并筑长堤捍之,赐名永定河。……导河径王庆坨东北入三角淀,并筑堤自柳岔口至韩家村,凡三十馀里,以防其冲改”,《清一统志·顺天府》三角淀条“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八十里,即古雍奴水也。……按古时惟三角淀最大,……合相近诸淀泊,总谓之东淀云。延袤霸州、文安、大成、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或六七十里”,《清史稿·直隶》顺天府条“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亘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雍正四年,放永定於淀,塞且半,仅王庆坨一角耳。乾隆十六年后,导河支贯淀而东,平芜弥望”。三角淀是近古中后期华北最重要的淀泽之一,一般认为即东西淀中的东淀,当然东淀同时也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范围内有众多淀泽,现在通常也称为文安洼。另外,上引诸文中大都声称三角淀是古雍奴薮,但最早的《明一统志》用的是“或云”这样商量的语气,说明编者并不确定,但后人却都言之凿凿。其实前述雍奴薮和七里海时已经明确指出古雍奴薮应即七里海,和三角淀的方位相距较远。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2:59:00 +0800 CST  
叶淀和沙家淀位于今天津市区西北郊,见于《日下旧闻考·郊坰西》“流经永清霸州东安武清界,至天津安光村入叶淀归海”、“流经永清东安,至武清东沙家淀入凤河,达天津归海”。安光村在今天津武清区以南、北辰区以西的双口镇,而凤河在其东偏北,临近北辰区治。则叶淀在西,沙家淀在东,两淀都属于文安洼湖沼群的范围,在三角淀东北侧,差不多是东淀最靠东的洼淀。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0:00 +0800 CST  
火烧淀和得胜淀位于今河北文安县东北,见于《元史·河渠志》河间河条“黄龙港,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明史·地理志》霸州文安县条“东北有得胜、火烧等淀”。这两个淀都在北宋塘泺的范围内,都是塘泺洼淀的孑遗,其中得胜淀就是塘泺第三区中的一个淀。从位置上看,它们都在东淀的核心区附近,这也说明三角淀也并非如前引是个周长两百多里的单个大湖,而是一个湖沼群。大概在丰水期,很多相邻湖沼能连成一片。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0:00 +0800 CST  
五官淀位于今河北任丘县北端,见于《明史·地理志》河间府任丘县条“西北有瓦济河,下流为五官淀,注於滹沱河”,《日下旧闻考·京畿》霸州条“滹沱故道由河间至任邱五官淀,出茅儿湾。按五官淀在今保定文安二县界,《河渠志》所云自霸州界引滹沱水,当因保定文安原属霸州,统州属而言非专指州界也,又按今滹沱河改由大城县子牙河入淀归海,不复由茅儿湾故道”。滹沱河故道自饶阳县向东北河间县方向流去,下游即今古洋河河道,在任丘县东北入文安县。而五官淀则在任丘县北,所在的瓦济河向东注入滹沱河故道。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0:00 +0800 CST  
武盍淀位于今任丘县东北郊,见于《日下旧闻考·京畿》通州条“自博野县东北流至河间府,数支绕城而北相合,东北流五十余里,至市庄分为二,一自市庄西北十五里流经任邱县南分为二,绕城而北相合,东北流二十馀里至武盍淀;一自市庄东北流经东庄桥,至武盍淀二水又合,东北至猫儿湾与桑乾河合”。武盍淀的位置明确,在任丘县东北十来公里。此时滹沱河已从饶阳县向东南流,在大城县注入子牙河,所以前述五官淀和武盍淀所在河道最后都是注入大清河了。另外,《元一统志·中书省·河间路》有五官淀条谓“五官淀,名武溘淀。南通瀛海,北放天津,众流所汇,芦苇鱼虾居多焉”,但五官淀和武盍淀同见于《日下旧闻考》,且位置并不吻合,所以《元一统志》恐误。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1:00 +0800 CST  
刘家淀位于今河北安新县西,见于《明一统志·京师·保定府》刘家淀条“刘家淀,在安州城西二十里,源自清苑县之石桥河、一亩泉河,至州西汇而为淀,北流入易水”,《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保定府》安州刘家淀条“州西二十里。石桥河、一亩泉河,自清苑县流入境,汇而为淀,北流入于易水”。至今安新县西南还有安州镇,即明清安州城所在,刘家淀在其西,应该也是北宋塘泺的孑遗。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2:00 +0800 CST  
边吴淀位于今安新县西南部,见于《日下旧闻考·形胜》“包七州,广数百里,东起泥沽海口,西达边吴淀”,《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保定府》安州边吴泊条“在州西南。亦曰边吴淀。九河合流,溢而为泊处也。城南旧有边吴塔。又有古堤,在州城北易水滨,东自边村而下接雄县,南自板桥而下接蠡县,皆以防九河之决溢”。边吴淀在前述今安州镇西南侧,边也是北宋塘泺中的一个淀,而且是早期塘泺上流部分的主要汇水处,下游塘泺诸水都自边吴淀流出。在明清时期,边吴淀的位置也是西淀湖沼群的西南缘,接纳唐河、潴龙河等水,然后下泄白洋淀。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2:00 +0800 CST  
白洋淀位于今安新、任丘交界处,见于《明史·河渠志》直省水利条“令九河之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经文都村,从涅槃口入;经白洋淀,从兰家口入;经章哥洼,从杨村河入”,《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河间府》任丘县白洋淀条“白洋淀,县西三十里。周六十里,跨安州、新安、高阳之境”。白洋淀是近古时期华北重要湖沼,是华北平原中北部主要湖群,至今不衰,蔚为名胜。自北宋开凿塘泺以来,白洋淀就是西淀范围内的核心湖沼。虽然今天的白洋淀水量较小,且需上游水库调节,但仍然是平原上最大的湖沼。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2:00 +0800 CST  
掘鲤淀位于今任丘县西北,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河间府》任丘县掘鲤淀条“掘鲤淀,在县东南。铁灯竿口之水,自河间县引流,东北出入县境,汇而为淀。遇霖潦,则洪波东注,溢入于五官淀而入海”。虽然《方舆纪要》中说掘鲤淀在县东南,但无论是从后面具体的描述还是之前的文献,都能看出掘鲤淀在任丘西北,临近白洋淀。中古文献甚至常常混淆掘鲤淀和白洋淀前身狐狸淀,说明掘鲤淀是白洋淀湖群的一部分,而且是紧密相邻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18 23:03:00 +0800 CST  
九十九淀指的就是东西二淀范围内的湖沼群,见于《日下旧闻考·京畿》霸州条“《水经注》《新唐书志》皆云九十九淀,郦道元又称为清河。后世约其数为七十有二,其名皆不可胪举,其散见《宋辽金史》者,今或淤废或传闻讹舛,所可指者不过四十余,其他或曰泊曰洼曰窝曰港,随方俗所称,而统言之则东西两淀。西淀之大,周三百余里,概州一县四。东淀尤大,周四百里而赢,概州县七,其为薮泽也广。故畿内之水,大则沽渝濡滱派滋易涞,小则山泉涧流无所不容,而旁境之沟浍污涔亦无所不赴”,《清史稿·地理志》直隶顺天府条“大清河自雄入,曰玉带河,迳张青口,口西西淀,东东淀,乾隆二十八年界之”。前引《新唐志》中也提及九十九淀,那个时候的九十九淀从地望上看应该还是指西淀范围内的湖沼,但《旧闻考》所谓九十九淀已明确指称东西两淀。《清志》还说明了东西两淀的分界点,即张青口,位于今雄县、霸州、文安三县中心,在雄县最东端。另外,前引《新唐书·地理志》也有九十九淀,位于任丘一带,可见该区域“九十九淀”之名由来已久。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4 23:47:00 +0800 CST  
明清文献中提到众多东西两淀范围内的湖沼,不能一一详论,只将我阅读过程中看到的洼淀列出,其中有几个是前面提到的。东淀湖沼群包括:辛张淀、胜芳淀、文安洼、贾口洼、柴禾淀、牛角洼、回淀、粮料淀、水纹淀、纪家淀、托莲泊、文尔淀、赵淀、石城淀、黑母淀、漂流淀、左家庄泊、郭家洼、王家泊、陈家泊、高桥淀、堂儿淀、慈老淀、落坡淀、四角淀、黄龙淀、白龙淀、牛台淀、三家淀、李家淀、麻洼淀、莲花淀、策城泊、台头淀、琅川淀、麒麟洼、孝顺洼、火烧淀、得胜淀、叶淀、沙家淀、三角淀;西淀湖沼群包括:柴伙淀、杂淀、杜家淀、杨家淀、王家淀、鸭圈淀、池鱼淀、丝窝淀、前堂淀、后堂淀、凡察淀、北花淀、光淀、烧车淀、大溵淀、五千淀、洋东淀、狐狸淀、大港淀、蒲淀、马棚淀、大王淀、小王淀、石臼淀、高家港、黑银港、骆家淀、洛汪淀、马家河淀、马圈泊、马务淀、苍耳淀、李齐淀、流河淀、绿须淀、台河淀、襄子淀、刘家淀、菱子淀、大涝淀、延福淀、桃花泊、莲花泊、齐家泊、荷花淀、粮料淀、章哥洼、三浒淀、居龙淀、赵家泊、掘鲤淀、白洋淀、边吴淀、武盍淀、五官淀、茅儿湾。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4 23:50:00 +0800 CST  
大浦淀位于今河北河间市西,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河间府》大浦淀条“在府西二十五里。下流注于滹沱。其决入之处,一名百道口,亦曰大廉陂”。大浦淀在前述《寰宇记》所征引的亡佚郦注中为大蒲,在《寰宇记》本记中叫大蒲淀,《寰宇记》明确说在河间西南四十一里,而在《方舆纪要》中说在府西二十五里。我没有查到河间县城在近古以来是否有所迁移,而《寰宇记》和《方舆纪要》所记方位差别并不很大,所以应是《寰宇记》所记大蒲淀在北宋开发塘泺和黄河北徙后消失无迹,但塘泺渐淤、黄河南徙后不知何时在原地附近(北偏东)又形成一片洼地并潴水为沼,后人仍名之为大浦淀。而且从《方舆纪要》可见,大浦淀的重生和滹沱河的变迁也密切相关。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4 23:51:00 +0800 CST  
宁晋泊位于今河北宁晋县东南,见于《明史·河渠志》滹沱河条“河发浑源州,会诸山之水,东趋真定,由晋州紫城口之南入宁晋泊,会卫河入海,此故道也”,《直隶河渠志》宁晋泊条“一名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自隆平县流入,又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宁八年发夫增治胡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东西径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与滏水合流,汇大小群川注此。土人称为宁晋泊,即北泊也”,《清史稿·地理志》直隶赵州条“有宁晋泊,周百馀里,汇其沣、泜、午及州之洨、槐诸水,自十字河来会,错出复入。邑故泽国,康熙末,漳南徙,雍正初,滹东徙,怡贤亲王复濬各水口,筑堤设斗门,阏内外水出入,积潦始消。光绪中,滹沱复淤塞,半为平陆”。华北诸河大多与黄河类似,都善淤善决,滹沱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以来多次决口、改道,相关的详细信息除了几部总志和河渠书之外,主要见于明清束鹿、晋州等县的县志。因为这里说的是宁晋泊,所以不多作延伸。《明史·河渠志》明确说明滹沱河从晋州向南入宁晋泊,考明清县志可知滹沱河在明初南徙,长期经晋州西南的紫城口以南南流,入泊后再向东汇入漳河故道,即今天的滏阳河。明中后期,紫城口有所淤塞,随仍有一支南流入泊,但大半水量皆东流经束鹿入深州境,所以明代早中期是近古滹沱河仅有的南入宁晋泊的时期,而宁晋泊主要来水是西南、南部诸水,也包括俗名南泊的明清大陆泽,宁晋泊则以北泊之名与大陆泽并举。《河渠志》引旧志说宁晋泊在县东南,东西长三十里。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举所有包含宁晋泊字样的文献皆为清代所撰,虽有引旧志但所引中都没有明确提及宁晋泊,而我所过手的明代志书中亦未看到宁晋泊字样,最早出现宁晋泊是《康熙畿辅通志》,但前面之所以没引是因为在这部通志中,宁晋泊和大陆泽的记述多有重叠,所记大陆泽范围甚至包括所记宁晋泊的位置,很可能是直到清初人的认识中,大陆泽和宁晋泊还没有明确的界分。我认为这个时候大陆泽虽有所萎缩,但其性质或许与现在的鄱阳湖、洞庭湖等类似,即“夏季一大片,冬季一条线”。当然华北湖沼到冬天肯定封冻了,但至少可以说丰水期的两三个月间两泊是连成一片的。大概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大陆泽是水泊散落的一大片湿地,其中有南北两个较大的,南边是主体叫大陆泽或南泊,北边的较小叫宁晋泊或北泊,就像洞庭湖现在一年当中大多数时候也分成东洞庭、南洞庭、大连、目平、万子等湖一样,只以河道相连。而从前引文献来看,至少到康雍年间,两泊差不多就彻底分离了,即便丰水期也不再连成一片,当然仍然有河道相通。解体的原因中,滹沱河的离去应该非常关键。滹沱河是华北大河,水量相对丰沛,明代大陆泽-宁晋泊的北部大涨应与滹沱河南流入泊紧密相关。但明后期滹沱河改道北归后入泊水量减少,而南部原本的入泊河流漳河同样善淤善决,屡有改道,所以两泊本来就脆弱的联系慢慢断开,中间越淤越高,最终彻底分离。不过由于清早中期滹沱河再次南徙,宁晋泊逐渐扩大,同时漳河东徙不再汇入大陆泽,雍正年间又疏浚二泊间河道(这些记载可见于《畿辅河道管见》、《清会典》等文献),由于宁晋泊地处下游,大陆泽加速下泄,所以到清中后期宁晋泊已大于大陆泽,《嘉庆畿辅安澜志》指出其时北泊已三倍于南泊。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宁晋县志》说记载了宁晋泊纵横尚有二十八里,但“旧籍所谓北方巨浸,北泊广倍南泊,尽成往迹”,建国后虽然宁晋泊所在地有时仍可蓄滞洪水,但已很难再称之为湖沼。而早在宁晋泊消失的约半个世纪前,已经远远小于宁晋泊的大陆泽也已干涸,历史时期华北最重要也最悠久的湖沼就此完全没入历史尘埃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5 20:50:00 +0800 CST  
大陆泽位于今任县东北到宁晋之间,见于《明史·地理志》赵州隆平县条“东有沣水,东北与沙河合,下流入於胡卢河。沙河,亦槐水之别名也。又东北有大陆泽,亦曰广阿,漳水所汇”、顺德府钜鹿县条“北有钜鹿泽,即隆平县之大陆泽也,泽畔旧有盐泉”,《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漳水条“(漳水)又北至南和县西,合于澧河。经任县东,至赵州隆平县东北,汇于大陆泽。又经宁晋县南,又东过新河县及南宫县北,冀州西北,又历深州之南衡水县及武邑县之北,又经武强县东,而入河间府阜城县西北境”、《北直隶·真定府》隆平县大陆泽条“大陆泽,县东北三十里,亦曰广阿泽。自顺德府巨鹿县流入境,至宁晋县,为胡卢河。县有广阿、大陆之名以此。晋太和四年,燕慕容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亡,遂奔苻秦。《志》云:县北有肖庄泊,东北七里有小泊,与大陆诸水皆浸乡也。孙炎云:巨鹿北广阿泽,去古河绝远。杜佑、李吉甫以邢、赵、深三州皆古大陆地,此为得之”,《直隶河渠志》大陆泽条“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和志》:‘大陆泽,一名巨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即南泊也。……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北泊。……弘治时溷水汹洚,九河举发,冲决堤防,下流隆平县,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隆平巨鹿均被其害,而任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徳二府夫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余,水得其性,隆巨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本朝顺治十八年重浚,日久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奉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夹筑长堤导泽水而注之北泊。……故南之有南北二泊,犹北之有东西两淀,皆治水者所当加之意也”,《清一统志·顺德府》大陆泽条“大陆泽,在任县东北,与钜鹿县及赵州隆平县接界”,《雍正畿辅通志·山川》“在畿南者为广阿,即禹贡之大陆也,土人呼为泊。泊之南群水入焉者十,泊之北群水入焉者十有二”,《清史稿·地理志》直隶顺德府条“有大陆泽,纳九河八水,东溢为鸡爪河来会。泽旧亘钜鹿、隆平、宁晋境,滹、漳、滏凑焉。今滹北,漳南,滏亦东徙。大陆在任者南泊,即张家泊,在宁晋者北泊,即宁晋泊”。从这几条文献记载和上一段宁晋泊所引文献来看,明代大陆泽确实包括了宁晋泊,至今宁晋县东还有个大陆村。虽然唐宋大陆泽已明显比魏晋以前的大陆泽有所萎缩,但在建设塘泺和黄河北徙的影响逐渐变小之后,到明代这一带的湖沼又大致恢复了鼎盛时期的规模,范围南至任县、北到宁晋,仍然是华北最大的湖沼。不过因为记载更加翔实丰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大陆泽并不是个一年到头都湖水滔天的连片大泽,而是如上段所说只有在丰水期才可能将范围内的散落水泊连成一体,而大多数时候还是分散成几片的。但到了清初,大陆泽逐渐解体,南部是主体,在今任县、隆尧、巨鹿之间,仍名大陆泽或张家泊、南泊,北部较小的部分则是宁晋泊。而前述解体后宁晋泊的扩张主要是向北,因为滹沱河再次南徙,这一扩张便超出了明代大陆泽的范围,所以清代中后期的宁晋泊已远不是刚解体时的宁晋泊所能相比。但由于漳河东迁、导水入北泊,大陆泽的水量和面积却急剧下降,乾隆年间已小于唐代低潮期的规模,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彻底干涸。大陆泽-宁晋泊湖群的消亡固然有气候周期变化的自然因素,但人力仍是重要的原因。华北地区不比长江流域,洞庭鄱阳等湖泊虽然季节变化大,但总体来说水补给总量较为充裕,而华北湖沼却十分脆弱,一次河道的冲决或淤塞、小规模的引水灌溉、城市人口小幅度的增长等等看上去并无大碍的变化就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尤其近现代)比比皆是,更不要说一些不计后果的大肆破坏。最近一两百年,同为华北重要湖沼的东西淀湖沼群、七里海湖沼群和南北大港湖沼群无不面临着这种窘境和悲剧。到目前为止的综述已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华北虽然比不了南方,但在历史上也曾经可以算是湖沼遍布、水草丰沛,在半湿半干的温带季风区称得上是水乡泽国了,然而现如今几乎找不到几处自然湖沼,甚至原来纵横的河道也大半干枯,仅有的少量湖沼不是水库就是要靠上游水库调节,甚至为了解决水困局搞出了南水北调这样的“超级”工程。不过要想长远地解决华北的水困局,还是要从本地苦下功夫,而不能仅指望区外的援助。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5 20:54:00 +0800 CST  
莲花池位于今河北沙河市和永年县之间,见于《清一统志·顺德府》莲花池条“莲花池,在沙河县南十里,方数十里。每夏花开,游人甚盛”。沙河城关和永年临洺关相距不过八九公里,按照《一统志》的说法,则莲花池离永年还更近些。不过现在两城之间已无任何湖沼痕迹,虽然《一统志》中的“方数十里”说明这个池子不算小,但恐怕很浅,很容易就干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4:00 +0800 CST  
贾葛潭位于今永年县东南,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贾葛潭条“贾葛潭,在府西二十里。受邯郸西山之水,下通滏水”,《清一统志·广平府》贾葛潭条“贾葛潭,在永年县西二十五里。……又琵琶潭、裘陂潭,俱在县西四十里。方头固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1958年迁治临洺关以前,永年县治一直在今永年县东南部的广府镇,亦为广平府治。今天广府镇西约十公里处仍有南、北贾葛村,当即贾葛潭所在。《一统志》中的方头固潭则在广府镇西北约十三公里处的方头固村,此地西距今永年县治临洺关不到十公里。至于琵琶潭和裘陂潭,从距离上看大约在今临洺关和黄粱梦镇之间,黄粱梦一带颇有一些洼地,只是查不到哪两个是琵琶、裘陂二潭。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5:00 +0800 CST  
西泺位于今河北青县东南,见于《清一统志·天津府》西泺条“西泺,在青县东南。东西横亘凡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秋水四至,一望无际”。《一统志》没有明确说明西泺和青县的距离,不过应该是黑龙港或漳卫河等河流故道上的河迹湖。从其描述上看,不是个小湖沼。而其位置应与前述《元和志》、《寰宇记》中所载沧州市北的萨摩陂相近,不是是否有一定关联。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5: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