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张大洼位于今河北泊头市西南,见于《清一统志·河间府》张大洼条“张大洼,在交河县东三十里,为钟水之处。……又达达洼,在县东北七十里。……又洼东洼,在县东北九十里。……又吴家洼,亦在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河间府》交河县张大洼条“县东三十里,为钟水之处。万历中,开沟五道以通洚河。洼旁之田,始无水潦之患。又县东北七十里,有达达洼。万历中,邑令马中良议决沟开渠,导入蔡河。又议于县东北九十里洼东洼,凿沟十里,入阳气寺古河,注于鸭绿淀。《志》云:阳气寺古河,一名平成河,在县东北八十里”。明清交河县治在今泊头西南、献县东南的交河镇,根据《方舆纪要》和《一统志》所记方位和距离,张大洼、达达洼、洼东洼、吴家洼应该都是今清凉江-黑龙港流域中的洼淀,达达洼在今泊头东北、洼东洼在今沧州市西南郊,黑龙港流域地势多低洼,历史上就是个泄流不畅的地区。至于鸭绿淀,《方舆纪要》只说为阳气寺古河所注,而这条河在交河县东北八十里,但并未说明河流方向,所以无从得知其准确位置,但大致应该不出今沧州市周边这个范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6:00 +0800 CST  
千顷洼位于今河北景县东北,见于《明一统志·京师·河间府》千顷洼条“千顷洼,在景州东北三十里,宣德末河决德州,景最被患,知州刘深开渠导入此洼以免水患,民赖之”,《清一统志·河间府》千顷洼条“千顷洼,在景州东北三十里,地卑衍,旧为钟水处。又有蒲洼,在州西七里。白草洼,在州西十里。袁家洼,在州西南三十五里。蝗虫洼,在州南五里”。从两部《一统志》可见,千顷洼是河北东南部的一处重要洼地和蓄滞洪区,而景州周边还有城西的蒲洼和白草洼、西南的袁家洼和城南的蝗虫洼,这些洼地都在清凉江和南运河之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6:00 +0800 CST  
梅家洼位于今河北吴桥县东北,见于《清一统志·河间府》梅家洼条“梅家洼,在吴桥县东北三十里。又曹家洼,在县西十里”。梅家洼和曹家洼分别在吴桥东北和西部不远,都在南运河沿线。南运河的这个河段是在御河故道的基础上开凿的,沿途也有不少洼地。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6 21:56:00 +0800 CST  
张家泽位于今河北大名县城东,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大名府》张家泽条“张家泽,县东二里。鱼藻繁衍,冬夏不涸。《志》云:昔有县令张珩者,结庐读书泽上,因名。又县西南三里有白水潭,林树交荫,菱荇纵横,为近郊之胜。盖即屯氏河之余浸矣”,《清一统志·大名府》张家潭条“张家潭,在大名县东二里。鱼藻繁衍,冬夏不涸,旧时卫河水自东南决,多由此溢入县城”。《方舆纪要》中的记载很明确,只不过没有说明其规模,但从“鱼藻繁衍,冬夏不涸”来看,它至少应该是个有一定深度且补给充沛的湖泊。《雍正畿辅通志》张家泽条照录《方舆纪要》,大概《一统志》将张家泽和白水潭两名混到一起,成了张家潭。目前大名县周边并无张家泽、白水潭的地名,根据《方舆纪要》的记载,这两个湖沼一东一西,紧挨县城,可能都是曾流经县东南的屯氏河(即北宋北流黄河故道,早已湮废)所留下的河迹湖。《一统志》则指出卫河经常自此泛滥入大名县,《清史稿·河渠志》中记嘉庆年间卫河决口,大概也曾溢入县城。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7 17:02:00 +0800 CST  
三角潭位于今大名县东部,见于《清一统志·大名府》三角潭条“三角潭,在大名县东十五里,方塘百亩,岁久不涸,或以为龙湫也”。根据《一统志》所记载的位置,三角潭应该大致在卫河河床内,可能是卫河中的河道湖,或者是卫河摆动后留下的遗迹湖。而且从“方塘百亩”来看,还略有一定规模,而“岁久不涸”应该与上段张家泽的“冬夏不涸”都是因为其时华北的地下水位较高。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7 17:03:00 +0800 CST  
鸬鹚陂和毛象陂位于今河北临漳县东北,见于《明一统志·京师·大名府》鸬鹚陂条“鸬鹚陂,在内黄县洹水旧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肇域志·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条“鸬鹚陂,在县东北四十里,洹涨入陂”,《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大名府》内黄县鸬鹚陂条“鸬鹚陂,县西南五十里。陂周八十里,蒲鱼之利,土人所资。魏收《志》临漳县有鸬鹚陂,又《九域志》洹水县西南五里有鸬鹚陂。陂盖与成安县及河南之临漳县接界矣。或曰旧陂纵横广远。今水流断续,故余址分见于临漳及县境也”、《河南·彰德府》临漳县鸬鹚陂条“鸬鹚陂在县东北二十里。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毛象陂。《隋图经》:邺县有黄衣水,经安阳县之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入鸬鹚陂,又东北入毛象陂。鸬鹚陂,广袤各十五里;毛象陂,周五里。洹水涨则入鸬鹚陂,而注于毛象陂”。鸬鹚陂-林台泽是个中古大泽,纵贯河北河南两省界一带,近古解体之后可能分成了多个洼淀,大概因此明清关于它地望的记载十分混乱,主要有内黄和临漳两种,而且渺不相干。不过从涉及内黄的记载来看,都像是照录《水经注》和《元和志》,而《方舆纪要》中涉及临漳的记载很明显有新的信息,也就是关于其规模和毛象陂的记载。鸬鹚陂广袤各十五里,而毛象陂周五里,显然鸬鹚陂远远大于毛象陂,仍然是个面积可观的大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7 17:04:00 +0800 CST  
金莲陂位于今山东莘县西南,见于《肇域志·山东》东昌府朝城县条“西门外稍南三里许有大陂,广十余里,其势突城而东,与阳谷西境大陂连,每夏秋积潦,并成巨浸,乃当时漯河流汇之深处也”,《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东昌府》朝城县条“金莲陂在县治西。或以为漯水之源也。《志》云:县北有二陂,相传为武水发源处,县本名武阳,以此”。明清朝城县治今莘县西南的朝城镇,虽然《肇域志》中没有具体指出金莲陂之名,但根据其位置及为漯河汇源来看,应即《方舆纪要》中的金莲陂。另外,《肇域志》还指出朝城县西这个陂和阳谷西境的大陂相连,《方舆纪要》引县志说县北有二陂,大概金莲陂就是通过这两个陂与其相通。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8 22:05:00 +0800 CST  
黑龙潭位于今山东阳谷县东部张秋镇,见于《肇域志·山东》兖州府东阿县条“安平镇,旧名张秋。……黑龙潭在镇城北半里,旧决口也,东流既塞,泉涌地中汇而为潭,深不可测,大旱不枯”。张秋镇在阳谷县东二十余公里的金堤河畔,《肇域志》中所说的“旧决口”应即金堤河的决口,河水淤塞后就在当地汇水成潭。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8 22:05:00 +0800 CST  
濮阳泺、博陵陂、东西影塘、白岭湾、莲花池、大潴潭依次位于今阳谷县张秋镇西南金堤河沿线,见于《明史·河渠志》黄河条“于是设渠以疏之,起张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至濮阳泺,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寿张之沙河,又八里至东、西影塘,又十有五里至白岭湾,又三里至李鞬,凡五十里。由李鞬而上二十里至竹口莲花池,又三十里至大潴潭,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凡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沁”。《河渠志》的记载非常明确,从张秋镇金堤首开始向西南依次为濮阳泺(距金堤首九里)、博陵陂(距金堤首十八里)、东西影塘(距金堤首三十二里)、白岭湾(距金堤首四十七里)、莲花池(距金堤首七十里)、大潴潭(距金堤首百里),大潴潭已经在今河南范县东北不远了。这几处湖沼都在今金堤河沿线,当然在《明史》撰写的年代,现代金堤河尚未成形。明景泰年间在河南荥泽和山东张秋之间开挖广济梁引水济漕,这可以算是现代金堤河的滥觞,而《河渠志》中这几处湖沼都是开挖广济梁之前当地的洼淀,因为明代以前,黄河北流时多次流经这一带,留下了多道古河道和众多河迹湖,这六处湖沼就是这样形成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8 22:06:00 +0800 CST  
黑龙潭位于今河南范县南部,见于《明一统志·山东·东昌府》黑龙潭条“黑龙潭,在范县南一十五里”。黑龙潭这个名字所在多有,前引《肇域志》中阳谷县张秋镇就有一个,后面还有一个,明清不少地志里也有这个地名,从数量上看应该不比马鞍山这样的地名少。《明一统志》指出潭在县南十五里,差不多就在今天黄河的北岸,有可能是堤外的河迹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8 22:06:00 +0800 CST  
耿家陂位于今山东齐河县西南部,见于《明一统志·山东·济南府》耿家陂条“耿家陂,在长清县西北三十五里,周三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济南府》丰齐河条“又耿家陂,在(长清)县西北三十里,周三十里,下流入大清河”。长清县即今济南市长清区,陂在区治西北近20公里,已经在今黄河北岸,位于今齐河县西南焦庙镇一带。现在焦庙镇附近有两个耿庄村,其中镇西北的那个距离长清区正好约18公里,和文献所记大略吻合,不知是否和耿家陂有关。另外,耿家陂“周三十里”,规模不小,估计也是黄河堤外的河迹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8 22:07:00 +0800 CST  
黄龙潭位于今河南清丰县东南,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大名府》硝河条“又黄龙潭,在(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约二十余顷,在断堤之间。盖皆决河之余浸矣”,《清一统志·大名府》黄龙潭条“黄龙潭,在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断堤之间,约二十余顷”。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在现代金堤河北岸,所谓断堤之间就是古河道的旧堤之间,应该也是古黄河遗留的河迹湖。另外根据晚清的县志记载,黄龙潭得名于当地传说中居住于此的黄龙,断堤上还建有龙王庙,关于黄龙的故事是当地著名的乡土传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9 18:47:00 +0800 CST  
黑龙潭位于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见于《清一统志·大名府》黑龙潭条“黑龙潭,在开州西南瓠子河口,大旱不竭,俗称龙湫。又有莲花潭,在黑龙潭南三里,方五六顷。每秋水泛溢,则二潭相通”。开州即今濮阳县,瓠子就在濮阳县西南,西汉元光年间河决于此,自北流黄河向东岔出一支经古巨野泽后汇入古济水或古泗水,即瓠子河。《清一统志》中的黑龙和莲花两潭,前者在瓠子河口,后者紧挨在其南侧,应当都是古河道的遗迹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9 18:48:00 +0800 CST  
西湖位于今濮阳县西南,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大名府》西湖条“西湖,在(开)州城西南。旧时河流汇入,积而成湖。夏秋时,弥漫甚广,后渐浅涸,然犹渟流荡漾,周数百亩。今无复旧观矣”,《清一统志·大名府》西湖条“西湖,在开州西南。旧时河流汇入,积而成湖,周数百亩,后涸”。目前没查到这个西湖和上段的黑龙潭、莲花潭有何关系,前引莲花潭“方五六顷”,和黑龙潭连起来后估计能有十几顷,要比西湖“周数百亩”大不少,不过两者的位置很相近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从《清一统志》的文字看,西湖应该离濮阳县城更近一些。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9 18:48:00 +0800 CST  
广润陂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东南,见于《肇域志·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条“广润陂,在县东二十二里。隋开皇八年,刺史梁士彦引汤、羑二水入陂溉田。今水不行,止注秋潦。《续志》:陂去府东南四十里。安、汤二县界,地势洼下,……盈则入洹,以达于卫。后漳水南下,塞洹故道,陂水不能入洹,而洹水反泻于陂。陂日益广,夏秋霖溢漫衍,没田数千亩,民甚病之。万历庚辰,郡守常存仁躬览地形水势,特为疏治”。广润陂见于前述《新唐书·地理志》,但《唐志》未指明其具体地望。明代广润陂淤积泛滥严重,万历年间专门疏浚后应该已恢复常态,但到清代大概又淤塞消失,所以没有记载。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9 18:48:00 +0800 CST  
胡柳陂位于今河南濮阳县东南,见于顾炎武《肇域志·山东》东昌府濮州条“胡柳陂,在州东北二十里”,《清一统志·大名府》胡柳陂条“胡柳陂,在开州东南五十里,接山东濮州界”,《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东昌府》濮州胡柳陂条“胡柳陂在州西。有土阜相连。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自濮州引兵而西,营于胡柳陂,与梁军大战,军溃,王据高丘,收散兵,军复振。陂中有土山,夺据之,破梁军于土山西,进攻濮阳。即此。胡氏曰:陂在州西南,临濮县界。《地理志》:胡柳陂,濮阳地名。去陂西十里,有马军寨,土人讹为黄柳陂。濮阳,今直隶开州也。《寰宇记》:陂在州东北二十里,恐误”。前述《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中已有胡柳陂,但并没有关于其地望的准确记载,只能大略得知是在鄄城以西和邺城之间,而《方舆纪要》指出在濮州西,但明早期濮州治从今山东鄄城迁至今河南范县西南的濮城镇,所以以明清濮州去定位隋唐就有的胡柳陂是有问题的。《方舆纪要》所引胡三省说的“陂在州西南,临濮县界”恐怕是相对比较准确的说法,因为胡三省是南宋至元代人,其时濮州治还在鄄城,所以无论是《肇域志》、《清一统志》还是《方舆纪要》所引《寰宇记》等记载应该都离胡柳陂的实际位置相距较远,即便是顾祖禹以州郡、山川形势考证严密的《方舆纪要》本记似乎也没有注意到州治迁移后造成的时空错位。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1-29 18:49:00 +0800 CST  
长丰泊位于今河南浚县西部,见于《明一统志·京师·大名府》长丰泊条“长丰泊,在浚县西二十里。……今为牧马地,然常为水占不得用”,《明史·地理志》大名府浚县条“西有卫河。北有淇水,自河南淇县流入,经县南,东入於卫,谓之黎水,亦谓之浚水。又西有长丰泊”。长丰泊即前述《宋史·河渠志》中的牧马陂,从《明一统志》可见,明代长丰泊已经不是一个常年有水的湖沼,只是有时汇集少量来水。不过从《一统志》的记载来看,潴水时还是有一定深度,不完全是个沼泽。另外,《元一统志·中书省·大名路》西湖条谓“西湖,在大名路浚州之西。乃故城之地,去州二十里。金时引水灌浸,尚不令竭”,从位置上看,这个西湖应即长丰泊。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2-02 11:23:00 +0800 CST  
黑荡泊和齐贾泊皆位于今浚县西南,见于《元史·河渠志》御河条“大名路浚州言:……询社长高良辈,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也是明清卫辉府治,淇门即淇水入卫水的河口,在今浚县西南新镇一带,地处卫辉和浚县中间。黑荡泊在淇门西边,所谓溢流、漫堤指的都是沿着卫水河道的漫溢,然后流入的齐贾泊并未明确说明位置,不过从文献内容来看,应该也在浚县西南。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2-02 11:24:00 +0800 CST  
遮马陂位于今河南卫辉市区西南,见于《明一统志·河南·卫辉府》遮马陂条“遮马陂,在府城西南一十三里,后魏尔朱荣杀朝士于此”,《肇域志·河南》卫辉府汲县条“遮马陂,在县西南十三里。相传后魏尔朱荣戮朝士于此”。汲县如前述即今卫辉市,《一统志》和《肇域志》对遮马陂地望的描述一致。只不过尔朱荣屠杀朝士的著名的河阴之变,公认为发生在今洛阳北境、黄河南岸(即《魏书》中所谓“河阴”)的孟津陶渚,南北朝时期黄河也并不流经汲县一带。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2-02 11:24:00 +0800 CST  
百门泉位于今河南辉县西北,见于《明一统志·河南·卫辉府》百门泉条“百门泉,在苏门山,泉通百道,故名”,《五岳游草·大河南北诸游上·西征历》“己丑至辉之百泉,次早登苏门山。……(啸台)台下为卫源庙,庙下珠玑万道,清鉴毛发,为百门泉”。百门泉即百门陂、今之百泉,自郦注时代以来长存不废、脉络清晰,就不多说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2-02 11:25: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