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表一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本能论》

【显然,这个科学实验过程存在一个解释:“即我们的‘本在(人脑)’是有意扭曲我们对“判断(选择)”的感知的,这样的扭曲对我们的认知机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并不只是缺陷)。
显然,关于“判断(选择)”的这种先天的体验是一种归因推断,即所谓的“因果律”中的“本觉”,这个“本觉”就是内在特有的本能。即从心理哲学层面来理解——就是我们人类本能的将判断(选择)和行为的顺序调换,这种调换通过“显意识”以使得我们人类产生的“自我认知”能够对“实体世界”造成影响。更宽泛地讲,这种幻觉让我们相信“自由意志”。相信逻辑的真理性及其主体世界的规律得到所谓的“绝对认可”。另一个方面,我们人类由于“这个幻觉”也产生了对宗教的信仰——即“意识无畏”
显然,我们人类的“理性”也只不过是在“本能(行为)”中产生的趋利避害,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康德所谓的“自然法则”和“道德律令”被这种短暂的本能行为给混肴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1:03:00 +0800 CST  
接着更新……,今晚(2016年10月28日晚上)主要想探讨我们人类的“直觉本能”——感情!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8:06:00 +0800 CST  
直觉——所谓直接的感觉,即未经思维推理的直观,很明显,直觉就是本能。“直觉”的来源是我们人类本能(行为)的实在和践行的“演化”,这种“演化”就是所谓的“条件反射”——即所谓的“反馈”。
“反馈”通过“本在(人类大脑)”的“S—R(刺激——反应)”形成了所谓的“感情”。通常情况下,直觉会被“人类自己”看成是“神秘”的行为,因为直觉是“无意识”的“本在(人脑)反应”,这种反应带来了思维“灵感”——就是所谓“惊奇的大脑潜力”。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8:42:00 +0800 CST  
直觉通常情况下是“形而上”的设问来源。因为,直觉的“形式”就是“惊奇”。很多时候,“形而上学(理论哲学家)”把“惊奇”看成是“纯粹的理性”——所谓的“努斯”,很明显就是错误的。“努斯精神”是需要“哲学意见”的设问形成的“元探讨——所谓的“形而上学”的理念——其本质是由“直觉”这种本能产生的,哲学家离不开“直觉”。“哲学意见”显然就是“认知”的第一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9:01:00 +0800 CST  
直觉也是“灵感”和“预测”的集合。例如:
人们可以在1/4秒内判定一件事情是好还是坏。
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识破谎言,更易分辨“恋人”是付出真爱还是逢场作戏。
国际跳棋世界冠军在3小时44分内同时和385个棋手下棋。
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问题,解决办法突然在睡梦中呈现出来。
将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100次后,将有多厚?
你绝对想不到,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800万亿倍!
在“剪刀、锤子、链锯、卫生间”中,你认为哪一个可能在家里引起最严重的伤害?居然是卫生间!
每周买一张彩票,你应该有赢得马萨诸塞州彩票大奖的机会,但是,知道吗?你要坚持买160万年!
“一元钱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的赌博广告,致使无数人倾家荡产,一美元其实只是一场噩梦而已!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9:06:00 +0800 CST  
直觉是什么?是灵魂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强光?是艺术家、发明家的创造性灵感?是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技艺?是巫婆神汉们惯用的伎俩?
长期以来,我们人类探索认识的创造性之谜时,总把目光聚焦于认识活动中的“认知因素(所谓的理性)”,而对“非认知因素(即非理性或感性)”缺少关注。尽管某些科学家因得益于“灵感”这种人类直觉而喜获科研成果,因而十分推崇“灵感”在认识质变中的作用,如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但由于“灵感”这种直觉产生的行为机制复杂,表现形态奇特,对于它的“突现”仍感到神秘莫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9:14:00 +0800 CST  
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实体世界在被认知的前提下,所谓灵感现象和对“学问”的热情是不为意识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19:47:00 +0800 CST  
柳艺诚认为“灵感”是由“本在(人脑)”的“本觉突现”的,这种内在行为是人类与生具有的,和所谓的“天才、天启”无关,“灵感”是人类自然具在的(先)天性。
“灵感”是由本能(行为)触发,灵感变现的形式在“潜意识”中,即人类通过外在现象的“机缘感应”使这种“潜在”的意识“突显”了出来而形成的材料。
“机缘”就是所谓“心物感应”的“突现”——即我们人类本能的先对事物现象在心中留下的“感性印象”,这种“感性印象”就是所谓的“感情”。
而“灵感”又由以下几点特征组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17:00 +0800 CST  
第一,突发性。灵感好像夜空中的闪电,突然触发,瞬间即逝。因此,证明了灵感是我们人类本能的“突现”,“突现”的灵感——即我们人类无法预料的种种场合,具有明显的非预期的突发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21:00 +0800 CST  
例如,1838年,达尔文把赖尔的方法和观点从地质学扩充到生物学后,作出了生物物种是逐渐进化的设想。但完成这种设想却借助于闪光的灵感。他写到:“1839年10月,也就是我系统探索十五个月以后,我为了消遣,偶然谈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我由于长期不断观察动植物的习惯,对这种到处都在进行着的生存斗争,思想上早就容易接受。现在读到这本书立刻使我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变异往往易于保存,而不利的突异则往往易于消灭。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能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23:00 +0800 CST  
美国格拉茨大学著名教授、科学家洛伊曾亲自叙述了自己发现“化学媒合作用”的经历:一天夜里醒来,我想到了一个极好的设想,就拿纸笔简单记了下来。翌晨醒来后,我知道昨夜产生了灵感,但惊愕的是面对那些熟悉的仪器,在实验室里整整坐了一天,就是想不起那个设想,也认不出自己昨夜作的笔记。到了晚上睡觉时,还是一无所得。但到了夜间,我又一次醒来时,灵感却再次呈现,我高兴极了。这回我仔细地记下了设想后,才回去睡觉。次日,依据这一设想发现了“化学媒合作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28:00 +0800 CST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行为科学家贝弗里奇在他的自传中说:“连续数目集中研究一个问题之后,在我有意放下工作时,这个问题仍不断地进入脑中。不论是听演讲、参加社交晚会、听音乐或去看电影,我的思想都不断转向这个问题。然后,在自觉思考数分钟之后,一个新的设想有时会出现。偶尔,在设想跃入意识之前,很少或可能根本没有进行自觉的思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31:00 +0800 CST  
科学灵感的“闪现”具有本能的形式,而艺术灵感同样如此。巴尔扎克曾用相当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了灵感发生的过程:“某一天晚上,走在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饮作乐之际,巧遇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字唤起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暴露匕首的悲剧、富于色彩的画幅、线条分别的塑像、风趣横溢的喜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33:00 +0800 CST  
可见,灵感“显现”的速度之快、作用之突然,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即灵感完全是由我们人类本能的“本觉”引起的,是“心物感应(感情)”的“突变性”。
因此,我们不能期望灵感能按照特定的计划,预定方式、时间和地点出现。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39:00 +0800 CST  
第二,突变性。灵感的突变性特征反映在持续“分析”之后突如其来的顿悟,造成顷刻间思维拓展或“类比”归纳后的“跃迁”——显然,灵感可以是逻辑上的“突变”,即所谓纯粹“先知”的外在现象的“变性”。我们人类实现思路(或认识)突变的行为机制有两种:
其一,当常规的经验思维遭遇阻断,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时,认识主体往往会自觉地运用“类比推论”把已知对象与未知对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再利用这些共同点作为桥梁去推知未知方面,达到解决难题,实现认识水平飞跃的目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50:00 +0800 CST  
其二,当我们人类长期紧张的意识思维造就了一个高度受激势态的“本在(人脑)”,此时在外界“诱因”的促发下,表现为一种本能的“突变性”,即所谓的“感想(心物沟通)”、“感情(心物感应)”实现了认知水平的飞跃——“灵感”。所以,“突变”是灵感赋予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有别于常规思维的渐变形式和自觉越轨思维的突变形式。所以,爱因斯坦说:“从经验材料到逻辑性演绎以之为基础的普遍原理,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一条逻辑的道路”,“我相信本能的直觉和灵感” 。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0:58:00 +0800 CST  
诚然,科学灵感与艺术创作灵感有所不同。文艺家的灵感一来即能引起艺术创作质的飞跃。正如谭元春所描述的那样:做诗者一情独往,万象俱开,口忽然口令,手忽然书。即手口原听我胸中之所流,手口不能测;即胸中原听我手口之所由,胸中不能摇……创作灵感终于使诗人妙语连珠,宏作告成。但科学家产生灵感后,还得经历一段比文学家更为艰苦的路途,才能获得科学成果,实现认识上的飞跃。爱因斯坦曾向他朋友叙述过“狭义相对论”创立时的情景:我躲在床上,对那个折磨我的谜(指对同时性的绝对性的怀疑)似乎毫无解答的希望,没有一线光明。但黑暗里突然透出光亮,答案出现了,于是我立即投入工作,继续奋斗了五个星期,写成《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几个星期里,我好像处在狂态里一样。而普朗克获得“量子论”的灵感后,花了长达六年的时间,才导出辐射公式。从科学灵感到科学发现,科学家要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是因为科学灵感有时虽然能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在细节上还具不完备和不精确的特征,况且某些因灵感突现而形成的“设想”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对“设想”进行逻辑加工和整理,并用准确的语言、严密的公式及图形表示出来,以形成明确的命题和假定,并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实现科学发现的目的。可见,科学灵感与文学创作灵感尽管都能使思路发生突变,但两者在获取完整形式的创造性成果的时间跨度上却相去甚远。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1:03:00 +0800 CST  
第三,反馈性。灵感是在本能的“无意识”条件反射下发生的,因此人们只是在灵感产生后显现出结果——“显意识”的外缘结论,却根本不在乎本能的这种“本觉”存在。罗丹在创作《浪漫的犹太人》后说:“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时正写完一章书,猛然间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样画成的,或为什么要去画他。可是,我的那件作品全体便已具形于此了。” 灵感产生时这种本能行为的“本觉性”,看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并非如此。灵感的显现只是本能的直觉机缘触发的一种“本在(人脑)”的精神现象的“反馈”。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1:14:00 +0800 CST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灵感是人的意识思考与本能的“下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冥思苦想”,积累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使自己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此时如暂时放下长久思考的某一问题,尽管意识思考不再自觉指向原有的问题,但本能的“下意识”活动却时常转向原有问题。当这种本能的“下意识”活动受“机缘现象或实体(偶发事件或事物)的触动,便能迅速将与原有问题相关的信息连接起来,提交本觉意识加以评定,就体现为“灵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1:18:00 +0800 CST  
所以,灵感是“经验积累,本能得之”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对某一问题作长期的自觉思考,不积累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就不可能调动自己的行为潜质,利用本能“下意识”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组合与沟通,也就无法形成“灵感”。可见,表面上看来不受意识控制的(非理性的)“灵感”现象,实质上是以“显意识”的经验思维活动为基础和前提而触发的这种本能的“本觉行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8 21:24: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7180

发表时间:2016-10-19 2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9 14:05:28 +0800 CST

评论数: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