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表一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本能论》

机能——它是本能应有的作用和条件——“机能”是有机物的作用与活动能力,“机能”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各种(动物)器官的本能条件,这个本能条件形成的反馈原理就叫做“机能”。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0 21:14:00 +0800 CST  
而人的(身心)是受到“本在(人脑)”的“(本能条件的)引导”,形成的“反射信息”,这种“反射信息”就是所谓的“此在(海德格尔的此在指的是‘人’)”,而“此在”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客观文化和客观历史所制约的。
人类在使用物件工具而进行劳动操作,使自己脱离了动物世界,同时人类又赋予了“本在”的符号、词、语言等所谓人文精神工具进行心灵生产,使其“本在”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使“本在”上升到了高级阶段。具有了随意、主动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0 21:26:00 +0800 CST  
人类本能就是“此在”的机能,机能是本来就在的,也就是“本在”,“本在”就是本能所固有的“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即是RNA的(演化)作用而形成的(本能)“条件”。(本能)“条件”是生理的、心理的、进化的高级形态——即“大脑”,我们的“本在”。因此,“本在”是本能的、随意的、主动的、判断的、规律的结构,这个结构形成的智能:——
具有评价、集中、分散、记忆、认知的(思维)操作;
具有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的(实在)产物;
具有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的(构造)内容。
“本在(人脑)”自身具有的高级形态(智能结构)形成我们人类(本能)的意识。
“本在”也是“绝对永动”的意识,“本在”(意识)在同周围“群体(人)”进行的交往而形成的不断变化,叫做“意识流”。
“本在”产生的机能,反射出来的条件反映的是以概括和抽象为特征——本能的反射;本能的反射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形式;这种“反射形式”具有以语言表达、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结构)特点。从个体(人)发展来看,高级形态的“本在”机能是在人们的对话交流、劳动实践和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所有的“本在”的(结构)特性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感知)概念”不断内在演化的结果。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0 23:14:00 +0800 CST  
【发表一段对于“量子纠缠”的评论:——
量子纠缠——说的就是“RNA的演化”,这种无需传导,就可以同步“催化”的“自然作用态”。显然,“自然作用态”——即是不可证明的“纠缠”,有人说“它”是“混沌”,其实,我更想把“自然作用态”理解成“超预测的脑波流”。“脑波流”很多人说不清楚,但是科学能证明——脑波,就是所谓的脑电波,它有四种波形态,即所谓的α波、β波、δ波、θ波,这四种形态,它们是“绝对永动”的“流”,这种“流动”产生的原理就是“纠缠态”,心理学上称“它”为“意识流”,哲学上说“它”具有规律的定理。我们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自我的本能”——由先天判断产生的“心灵自洽”,就是所谓的“感知”。即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感”和“知”——“感”就是行为的“预测”,而“知”就是“叠加”在“感”上面的“判断”;很明显,“感”和“知”是“纠缠”在一起的。“感”也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态”,而“知”就是我们人类的“语言态”。“态”即是状态,任何时候,人类都在状态中,所谓的“悟”就是瞬间的“觉”,“觉”是“永动”的观念,“觉”也是“自然”的,所以我们说,“觉”是本能——即有“本觉”这种内在的人文精神,很明显“心智”、“心语”都是“本觉”的一部分。把人看成是一种绝对“主体”,那么“本觉”就是这个“主体”中“最智慧”的存在,“本觉”也是意识自洽,“本觉”即是相对于这个“主体”的“真理”。
显然对于《本能论》来说,趋于人类经验对行为的认识,所谓的“意识”可以是“无”,但是“身体”不可以是“无”;即“身体”和“意识”是一体的(所谓的物质和意识是一个“东西”),“身体”也是“永动”的。例如,你在睡觉,但是机能(器官)不能睡着,这就叫“活态”。很明显,“身体”就是“意识”的“纠缠原理”,这个原理来源于人类基因,即所谓“RNA的演化作用”。人首先是“我的活态”,然后才有“存在”,所以说,“RNA的作用”也就是“自然作用”——来源于《本能论》的具体论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5 21:51:00 +0800 CST  
【 @ss-正午:
——你今天说了很多主观和客观?这里我一个理性主义角度请问你,数学认知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数学之于计算机产生的意义是什么?智能的“大数据”,这个概念之于哲学我们该怎么理解?——请详细说明,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00:20:00 +0800 CST  
@ss-正午:
你打一堆字,都没有说出数学的本质,可见你的哲学水平也不过如此。请看我的详细解构: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康德把人类认识数学看成是先天综合的范畴,康德认为“先天直观”即“纯粹直观”是数学的基本依据,这种纯粹直观即感性的纯形式(分为时间直观和空间直观)。很明显,“自然数”这种人工符号很纯粹,一切赋予符号产生的意义就是“数据”,而“数据”被认为是“自洽语义”,即对“语言符号”下定义产生了“数”,是人类本能的判断集合,很显然,公设(公理)被证明是不完备性在逻辑学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扬,哥德尔的成果说明:数据理论是数学的基础,而自然数这种数学对象是借助于人们的“心理自洽”创造出来的。“心理自洽”就是“感性直觉”,“它”是趋于判断的本能。显然,数学是很纯粹的主观行为,主观思维、即主观意识,自我的认知范畴——(数学)知识的先天验证。
第二个的回答:数学之于计算机产生意义就是所谓的“数理逻辑”的意义,人类对符号形式化,造成“计算革命”,这种“计算革命”显然是建立在“二进制”的数理形式的结构意义上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的成果是来源于哲学(二级学科)研究的意义——逻辑学。很显然,最早的数学家也是哲学家,例如典型的有,毕达哥拉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弗雷格等。
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所谓数据就是有根据的数学符号的编码,它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古埃及,人们就知道用数据来计量财富和记录日常生活。文艺复兴之后,数据又被用于描述物理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过,在中外哲学史上,数据一般被看作刻画事物关系的参数,很少被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唯有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将数据提高到本体论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从作为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走向了主体地位,即数据被赋予了世界本体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数据世界。继记录日常生活、描述自然科学世界之后,数据被用于刻画人类精神世界,这是数据观的第三次革命。大数据认为,世界的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来表征,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据足迹,万物皆可被数据化,世界就是一个数据化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因此,哲学史上的物质、精神的关系变成了物质、精神和数据的关系。过去只有物质世界才能用数据描述,实现定量分析的目标,而现在,大数据给人类精神、社会行为等主观世界带来了描述工具,从而能够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00:27:00 +0800 CST  
总之,大数据通过“量化一切”而实现世界的数据化,这将彻底改变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带来全新的大数据世界观。但人类的精神世界能完全被数据化吗?精神世界的数据化是否会降低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回应的哲学问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00:29:00 +0800 CST  
【我们说,人的本质先于存在,这就是真理。人只有活着、即一切的人类行为都在“永动”中“流向”,这不仅仅是我们“意识流”的动态,人类机能的行为也是“永动”的,“下意识”是本能,本能就是本质。任何时候人类都在“践行”中,保持着思维的无限,这就是“人本(人类的本质)。人从母胎里呱呱落地即意味着“入世”,“入世(入了世面)”就表示了“露面、出场”,然后通过每时每刻存在着判断,判断实际上是(本能)的行为,行为必须独立于意识而存在,这就是“人本”。判断也是理性的基础,判断就是所谓的“因果”,判断在逻辑的内涵中,又不同于逻辑的“约定化、形式化”,判断即是人类先天的律令,人类的判断是“有感而发”、“感同身受”的,显然,判断是由感觉产生的“知”或所谓的“认识”,通俗的说,“知性”就是这么简单。因此,理性也是感性的一部分,推理只不过是人类意识“感知”概念的分析过程。判断即说明了人的自身“本质的本在”,显然判断是属于行为的,因此,我们人类的行为决定意识。人类一切“行为的”才是存在,这就是事实。因此,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人本行为”。哲学也是一种“行为”,苏格拉底的“助产”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就是“人本”,“人本”相信(或者确切的说“设置”了)“上帝”,是因为“人本”对“感知”的有限性产生的“宿命无法为真”的“命题恐惧”,并介于所谓的宗教得到心理对“不可知命题”的“自慰(自我慰藉)”,“自慰”也是由判断产生的“行为”——“自慰”满足了自我(判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00:38:00 +0800 CST  
【@ss-正午:
观念这种东西,实际上不需要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很明显,只要我们把主体设置成绝对坐标,那么,主体性就是主观,这是本质——即所谓人的观念决定(认识)的概念。一切知识即被学习之前不可以说是“实在的观念”,“未知(未被认识)哪里来的主观和客观,这种所谓的“观念”都是扯淡。我们只有一种是确切的,那么就是意识形态,即所谓纯粹的自我观念——我的意识形态即是我的主观,社会是被“我”认知的、是被“我”改变的。物理世界的现象告诉我们,量子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原理,都无法脱离“自我”(认知)——即“意识”的作用。“意识”当然是“我的意识”,和任何“客”的观念无关,知识、资料、理论、言论、学问、学科、体系等都只是“自我(认知)”的工具,不是什么“观念”——即人类不存在客观。显然,所谓的科学“客观性”这种概念。被证明是“坍缩”,即所谓的消失了。
柳艺诚认为没有“客观性”这种概念,而且《现象学》也告诉我们——人类认知一切(物理)都是主观的,所谓的“客观”只不过是现象而已,是被“主体(人)”认识之前所谓的“客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00:58:00 +0800 CST  
为了证明自己的《本能论》,我拿出一点“干货”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13:00 +0800 CST  
【本能的“本在(人脑)”巧妙地把“决定”和“行为”在记忆中的顺序颠倒了,让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决定导致了行为。我们人类自由支配自身行为的体验,只不过是通过事后归因得出了“思想产生行动”的错误结论罢了。就感知本身而言,它与行为的产生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样,我们有时会以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而事实上却没有,又或者是事实上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而我们以为自己做出的是另外一个选择。】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15:00 +0800 CST  
【我们人类观察到自己(无意识地)执行某个动作——即所谓的“本能(行为)”,“它”比如从商店挑选一盒麦片,然后才会推断出这个动作是有意为之。如果这是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那么我们人类是如何被“蒙骗”的,以至于相信我们在观察到本能(行为)结果之前“有意识”地做出了选择?这种解释我们的“自我支配”感的理论似乎需要超自然的时光倒转因果关系,因为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们“有意识”的体验不仅是本能(行为)的产物,也是本能(行为)的表面原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19:00 +0800 CST  
【通常情况下,我们人类体验到自己做出决策的时刻,“本在(人脑)”正在重写记忆,新的记忆愚弄了我们,让我们人类以为这个选择是自己先前做出的,而事实上这个选择是在其结果被“下意识”地感知到之后才完成的——因此,人的本质是“本能”的行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0:00 +0800 CST  
【尽管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大脑重写记忆的确切方式,但有人记载了一些类似的现象。例如,我们在看到一个点到达目的地之前就看到了这个点的似动现象。又如,挪动胳膊的时候,我们在感知到真实的触碰之前就有了“虚幻”的触感。人们通常把这类“后见性的”幻觉解释为外界信息从产生到被人有意识地察觉,这之间有时间延迟。因为意识相对现实稍有滞后,所以意识能够“预见”尚未被感知但已经编入潜意识的未来事件,从而产生了一种未来会改变过去的幻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2:00 +0800 CST  
【根据“感知互动(人类感应行为)”的权威科学实验得出了结论:——
参与者会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重复出现的五个白色圆圈,圆圈的位置是随机的。然后让他们在其中一个变为红色之前快速在脑中选出一个圆圈。如果一个圆圈变得太快,参与者觉得自己来不及抉择,那么他们可以表示没时间做出选择。否则,他们就要说明自己选到了红色圆圈(在变红之前)还是选出了没有变红的圆圈。这种“感知互动(人类感应行为)”研究了在人们认为有足够时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成功选中红色圆圈的可能性有多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3:00 +0800 CST  
【参与者并不知道,在实验的每次测试中,变红的圆圈都是通过计算机脚本程序完全随机选择的。因此,如果参与者确实像他们声称的一样,是在圆圈变红前做出选择的,那么他们应该只有1/5的概率选中红色圆圈。然而从参与者报告的表现来看,选中红色圆圈的概率远远偏离20%,在圆圈变红特别快的情况下甚至超过了30%。这样的反应模式表明,参与者的思想有时替换了意识中事件发生的次序,从而产生了自己先做出选择,圆圈颜色后发生变化的幻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3:00 +0800 CST  
【更重要的是,当把圆圈变红的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让潜意识再也无法欺骗显意识,而且在有(显)意识的选择完成之前不再能察觉到颜色变化的时候,参与者报告的红色圆圈选中率降到了20%左右。这个结果说明,参与者确实没有在预测能力上向“做出这个“感知互动(感应行为)的科学实验者”(或是他们自己)撒谎,也不是单纯地想要报告他们是对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4:00 +0800 CST  
【 事实上,实验对象(参与者)在实验结束后被问到表现情况的时候,通常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表现高于随机水平。此外,在另一项相关实验中,我们发现正确选择概率过高并非源自对选择的困惑或是不确定:即使参与者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自信,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还是高得不真实。】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8:00 +0800 CST  
【综合这些发现来看,虽然跟直觉完全不符,但在我们人类自己如何做出选择这件事情上,我们人类的确存在误解。然而我们人类的思想为什么会以这种看似可笑的方式来愚弄我们(自己)呢?难道这种幻觉不会损害我们人类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29:00 +0800 CST  
【相对来说,不会!——即这种幻觉或许能够简单地解释为“本在(人脑)”感知过程中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只会在实验的短时间尺度测量中出问题,基本上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真实世界的生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27 20:3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7180

发表时间:2016-10-19 2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9 14:05:28 +0800 CST

评论数: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