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伊索对话录 · 长篇连载』后乐要说贰甲

你是公仆,而不是刽子手!——与伊索对话录之四十一


和而不同:老师,您的许多故事都来自生活本身,很美,也很真实。正因为真实,才显得深刻。
伊索:也正因为真实,才不容易被人认识。


和而不同:那又是为什么呢?
伊索:触目惊心的东西容易引人注目。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反倒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象《蜜蜂与宙斯》一篇就是。蜜蜂不愿把自己的蜂蜜给人类,便飞到宙斯面前,请求给他强大的力量,可以用针刺死那些接近蜂窝的人。宙斯对他的恶意十分气愤,便使蜜蜂只要刺一回人,蜂针就断了,自己也随之死了。 这故事适用于不怀好意、自食恶果的人。


和而不同:这篇寓言是不是说伤害他人的人也在自害呀?
伊索:你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换一种理解。


和而不同:比如呢?
伊索:蜜蜂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特的本领——采集蜂蜜。这些蜜足以供它们自己食用。除了自己食用外,剩余的也可以供人类食用。


和而不同:在这点上,人类是不是有点不太“讲理”了呢?
伊索:还不是。人是万物之灵,一切生物都必须以人为主人,就象一切国王,用你们现代人的话说叫“官员”,都必须以百姓为主人。


和而不同:官员为公仆,人民是主人。或者说官员是受托人,而人民是委托人。
伊索:蜜蜂必须为人类服务——这是你的职责。如果人类将蜜蜂所有的蜜都夺走,那样也不对,因为蜜蜂也有生存的权利;但如果蜜蜂将所有的蜜都视为己有,不准许人类食用,否则就以刺来伤害人类。蜜蜂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和而不同:小小蜜蜂本身还有怎么多说头。真有意思。
伊索:你看宙斯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神肯定了蜜蜂的生存权,给了它们一定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就是“刺针”;但要求它们奉献蜂蜜给人类。如果蜜蜂想过度使用“刺针”,想变“自我保护的能力”为“伤害他人的能力”(或“迫害他人的能力”),那宙斯就要判处它死刑了!


和而不同:看来,宙斯不能容忍的是蜜蜂对人类的恶意。
伊索:就应该是这样的嘛!对于人类来说,你不能饿死蜜蜂,你需要它的服务;对于蜜蜂来说,你必须做人的公仆,而不能做刽子手。
和而不同:若是做刽子手,天都不容。

楼主 后乐要说  发布于 2019-10-10 15:32:00 +0800 CST  
肉汤里的苍蝇——“伊索寓言浅释”之一
苍蝇落进盛肉的瓦锅,快要淹死在肉汤里的时候,自言自语说:“我吃饱了,喝足了,澡也洗好了,即使死去,也死而无憾。”这故事是说,若是死时无痛苦,人们就容易忍受。(原题为:苍蝇)浅释:一只苍蝇掉进肉汤里,那滋味恐怕不好受。但它还是选择了肉汤,因为它想吃。贪欲往往使人勇气倍增:虽赴汤蹈火,吾亦往矣。有个大学同窗是个贪官。同学聚会时,每每自诩其酒肉瘾好(一顿饭要赴几个饭局),并认为此生“死而无憾”。真可谓一不怕死,二不怕烫。真的吃饱喝足了吗?有人信吗?说话时心虚不虚呢?是说给自己听的吧。托尔斯泰说过:“对他人撒谎是一件坏事,而更糟的是对自己撒谎。这样的谎话尤其有害,因为对他人撒谎,人们会揭穿你,而对自己撒谎却没有人去揭穿你。因此要谨防对自己撒谎,特别是在事关信仰的时候。”(《生活之路》)——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往往比“赴汤蹈火”还要痛苦。


过错也可能使人获利——“伊索寓言浅释”之二
有头驴驮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倒在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觉得轻松多了,很高兴。后来,他驮在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站起来,一定也会轻上许多,就故意滑一跤,不料,海绵吸饱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在水里淹死了。有些人也是如此,由于自己的计算,不知不觉陷入了灾难之中。(原题为:驮盐的驴)浅释:盐化了,驴子占了大便宜。但这便宜的后果很严重。“占便宜”(即取巧获利)会让人产生一种自我正确的感觉。既然正确,那么,随后的人生,就是不断重温这种“正确”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个人要将“占便宜”进行到底。直到有一天,客观世界用事实彻底否定了他的这种“正确感”。驴子的悲剧就在于它相信了第一次的“便宜”果实。如果第一次的结果是“吃亏”的话,也许驴子会及时清醒。对“利益”的执著蒙蔽了人的眼睛。所谓利令智昏是也。——成功往往也是一种陷阱。


附和邪恶——与邪恶一同论处! ——“伊索寓言浅释”之三
捕鸟人张开捕鹤的网,站在远处等候猎物。一只鹳鸟和几只鹤落网。捕鸟人跑过来,把他们一起捉住了。鹳鸟请求不要杀它,说它于人无害,而且非常有益,因为它捕杀蛇和别的爬虫。捕鸟人回答说:“即使你不算太坏,但是你和坏蛋在一起,无论如何也应该受到惩罚。”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和坏人交往,免得被认为同他们的坏事有牵连。(原题为:捕鸟人和鹳鸟)浅释:伊索这句概括语很精辟:“应该避免和坏人交往,免得被认为同他们的坏事有牵连。”事实上,与恶人频繁交往,即使你曾经是个好人,也难免不做坏事,甚至是很大的恶行。如果你结交的是大奸大恶之徒,你想洁身自好都不可能。恶人一定会将你拉下水,否则,它就不是奸恶之人了。你害怕得罪它,你巴结它,你希望获利于它——它恰好可以利用你这个弱点。假定捕鸟人是衡量好坏的尺度,那么,寓言中的坏蛋是一定要受到惩罚的,与结交这个坏蛋的一切生物也必然受到惩罚。因为在捕鸟人(即世界规则)眼里,生命只有两大类:支持恶人的(逆道者),与反对或远离恶人的(顺道者)。一句话,你究竟站在哪一边?!由此可知,捕鸟人的判决再简单不过了: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谎言背后有暴力——“伊索寓言浅释”之四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冠雀相信了这个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这故事是说,如果统治者残暴,城市和家园都会被人民舍弃。(原题为:捕鸟人和冠雀)浅释:恶人作恶,往往少不了两种手段:暴力与谎言。你使用暴力,是为了权力,为了得到不合法的利益;炮制谎言则是为了面子,为了确立你虚假的合法性。你很狡猾,你用心计和骗局捉住了一只鸟。但第二只、第三只鸟,以至所有鸟都会知晓。你的城市如果是一张密实的大网,那里面还会有自由和幸福吗?既要凶狠残暴,又想让百姓不知道。这可能么?暴力会让人躲避你,谎言会使人不再信任你。暴力不得不用暴力来维持,谎言必须用谎言来掩盖。作恶的结果只能是恶上加恶。选择暴力与谎言可以得利于一时,但它本身就意味着终局的失败。


蛇有毒牙,人的手中也有利斧 ——“伊索寓言浅释”之五
一条蛇爬过来,把农夫的儿子咬死了。农夫非常痛苦,拿着一把斧子,走到蛇出入的洞口,等候蛇出来,想把它一斧子砍死。蛇一露头,农夫就一斧子砍下去,但是没有砍中蛇,却把洞旁一块大石头劈成了两半。农夫担心后患,就向蛇恳求,要同它和解。蛇说:“我一见那劈开的石头,就不会对你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儿子的坟墓,也就不会对我有好感。”这故事是说,深仇大恨,不易和解。(原题为:农夫和蛇)浅释:老子有一句话:“和大怨,必有余怨。”也就是说,“大怨”是很难化解的。硬要化解它,很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送给丧子的农夫——不要幻想毒蛇能够和你“和平共处”。不一定非手持利斧,天天等在蛇洞口,但你也根本没有必要用胸口去温暖冻僵的蛇。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讲的“以直报怨”吧?毒蛇要死了,就让它自己去死——不要去救,划清人与毒蛇的界限。其次,送给毒蛇几句话:你制造了“大怨”,却想逃避“大怨”的后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看见那块石头了吗?连它都被劈成两半。在那些已经愤怒了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类面前,你又如何呢?除非你不出洞!

楼主 后乐要说  发布于 2019-10-10 15:34:00 +0800 CST  

楼主:后乐要说

字数:29803

发表时间:2019-04-14 18: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1 14:19:52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