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汇编

第一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国际哲学界知名学者发起,亨利·伯格森、伯兰特·罗素等著名哲学家云集,哲学诸领域的全球性对话由此启幕。但很长一段时期,世界哲学大会上鲜有中国学者的身影。经过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艰辛探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用新的哲学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1912年,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创立,中国现代哲学自此发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构成的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版图从此奠基。1934年,冯友兰应邀出席赴布拉格参加第八届世界哲学大会,做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次组团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担任大会分组会议主席。2013年,中文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永久性工作语言。

2013年,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结束后,经过一番激烈陈述、争辩、质询、反驳,北京大学在与巴西哲学协会的竞争中胜出,获得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权。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前来参会的哲学家,期待能在理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故事。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6 10:05:00 +0800 CST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运用中国哲学智慧把脉当今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哲学伟力。这一重要理念,多次载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哲学话语的认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郎遥远:哲学一名不应当是西方传统的特殊意义上的东西,而应当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富于包容性的普遍概念。在价值的多元普遍性的基础上,跨文化的哲学对话才能得到真正的促进,进而发展当代世界的人类哲学智慧。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在中国,哲学以及更广泛意义上对智慧的教化有着令人震撼的悠久历史。我们立刻就能想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朱熹和王阳明。中国哲学代表着一个悠久且连续的传统。这一传统吸收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国际上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兴趣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增长着。这种兴趣早在莱布尼兹那里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传统太学在现代的接替。这所大学有着丰富的哲学遗产和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系。无论在哪里被践行,哲学都和当地语言、文化以及传统密不可分。北京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提供了迄今为止任何一届世界哲学大会中最大、最丰富和最多样的哲学议程。该议程体现了一种超越以传统的(大部分是希腊的)范畴为核心的狭隘的西方式哲学进路的真正尝试。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6 10:30:00 +0800 CST  
杜威在中国各地的100多次演讲中,教育方面的内容始终是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思想外,杜威的演讲中还体现了他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教育即生活。在中国,最早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介绍给国人的,是蔡元培。而此后宣扬其教育哲学最有力的则当属胡适、陶行知、蒋梦麟。


陶行知在南京、杭州等地成立了众多实验学校,杜威还亲自去其中的一些学校做过考察。石黑一雄认为他应该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复制现实世界。他只是在利用英国历史或日本历史背景来衬托他想表达一些萦绕在他自己内心的想法。议程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包括对东方和西方、北方与南方的承认。


所有形式的哲学都被囊括其中:不仅仅是那些传统意义上在希腊的、印度的、犹太的、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和中国的伟大思想体系中的哲学,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环境哲学、原住文化哲学、世界大同哲学以及在边缘处的哲学。这届世界哲学大会向着跨文化的理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6 16:21:00 +0800 CST  
罗素认为中国更具有宽厚慈善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观念,这使他们有能力阻止自己陷入西方资本主义无休无止且毫无意义的竞争。罗素认为,中国文明本质性的不足在于缺乏科学传统。中国人仍然保存着逗乐的闲暇,以及沐浴阳光进行哲学讨论的快乐。


所有阶层的中国人,从世间万事中都找到欢乐,一句笑话就能化干戈为玉帛。1920年代的罗素预言:假若中国人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资金,那么在未来30年内,他们将会在科学上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会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具有勤奋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复兴的热情。


文化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化原理,形成关于文化观和文化活动的理论体系。“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的根基,即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6 18:12:00 +0800 CST  
罗素认为中国更具有宽厚慈善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观念,这使他们有能力阻止自己陷入西方资本主义无休无止且毫无意义的竞争。罗素认为,中国文明本质性的不足在于缺乏科学传统。中国人仍然保存着逗乐的闲暇,以及沐浴阳光进行哲学讨论的快乐。


所有阶层的中国人,从世间万事中都找到欢乐,一句笑话就能化干戈为玉帛。1920年代的罗素预言:假若中国人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资金,那么在未来30年内,他们将会在科学上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会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具有勤奋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复兴的热情。


哲学具有彻底反思和适度怀疑的精神。适度怀疑不同于怀疑主义,不同于极端的相对主义。适度怀疑能够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世界哲学日最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启动。其目的是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他们的哲学遗产,使我们更加深地了解哲学知识、认识哲学学科,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7 18:26:00 +0800 CST  
并使得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体悟哲学的魅力和内涵,使得哲学真正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其宗旨是促进哲学教学的发展,鼓励人们对思想和理性进行批判,对当代重大问题进行哲学分析、研究和探索,


加强哲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以期更好地发挥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有超过70个国家,其中包括二十五个非洲国家庆祝了头两个世界哲学日。它为每个人,不论他们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一个思考不同问题的机会。


哲学帮助我们确定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相互关联和与所生活的世界相关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社会和人文高级项目官杜铭那克夫人:希望世界哲学日不仅能在地理意义上扩大哲学的影响范围和作用,而且能让哲学更加贴近大众,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7 18:26:00 +0800 CST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认为,哲学要在现世世界大有可为,就必须从纯概念、纯认知的抽象王国里走出来,使之与诗、文学和人生相结合,把哲学变成真正贴近于人、贴近于生活的富有激情的东西。“哲学一方面很玄远,总要讲一些形而上的超越现实层面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它又同生活、同人生紧密相连,绝对脱离人生、脱离生活实际的哲学是没有的。”张世英:“人生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并不在超越时间之外、超越感觉之外的‘方外’和他界,而就在现实的、世俗的‘人间’或此岸,是诗意地生活着的现实审美世界。”


审美意识具有直觉性、创造性,不计较利害和愉悦性等特点。人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是个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后现代思想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而是人们对待现代哲学的一种态度、风格、方式或方法。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8 07:35:00 +0800 CST  
陈来是新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他师从张岱年、冯友兰,是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得者。世界哲学大会原来有法语、德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五种官方语言,2008年韩国首尔大会时,杜维明提议中文为第六种官方语言,这个提案最后获得了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投票通过。


这次世界哲学大会是自1900年开始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并存;从西方中心转向世界哲学;从隔膜冲突到交流对话;从理论建构到问题解决。马克思是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典范.


经济哲学是经济学的基石,是经济学的根源。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分化自哲学。经济学家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暗藏着对改善人自身的生存状况这一目的的欲求。哲学在于对一切事物的探求,以此寻求真理。经济学是以财富为目的,还是以人为目的?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8 20:00:00 +0800 CST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所,此后1924年东南大学成立国学院,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1926年厦门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1928年燕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陈来提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历史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几乎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提醒。马基雅维利的“利益驱动论”、亚当·斯密的“社会即市场、人人皆商人”、达尔文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历史进化模式以及价值观,


延续至今,虽给人类带来过进步,但同时又使人类遭受着深重的灾难,给世界文明的整体主义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摧毁。经济的本质是人,不是物,是人的幸福的最大化,而不是货币收入的最大化。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而且关注人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8 20:31:00 +0800 CST  
意和言发生关系,形成了语文。语文就是言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刘勰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美国哲学家兰德尔: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以设想。

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在未被证实前,无法获得信任,遭遇排斥。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但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孤独的人,一类是知道自己孤独但是能享受孤独的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曾把语言说成是表达心灵印象的符号,而文字又是口头语言的符号。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是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正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19 22:51:00 +0800 CST  
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其所值,不多不少。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幸福没有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满意足时,就是幸福。知足常乐能使幸福保鲜。1960年,记者 Gordon Young曾问荣格,“你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人类的头脑里需要哪些必备的基本要素?”

荣格用以下5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1.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例如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
3. 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4. 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5. 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1 08:53:00 +0800 CST  
对那些希望结婚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婚后生活能更幸福的人们来说,这恐怕是个坏消息:婚姻并不会让人们过得更幸福。18项长期的研究显示,在婚后,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而对那些最终会离婚的伴侣们而言,结婚后反而幸福度会下降,直到恢复单身才能让他们的幸福度重新提升平。


所以,如果你觉得婚前的生活并不幸福、伴侣并不合适,不要指望结了婚能改变这一切,或是能通过婚姻改变伴侣;相反,与合适的人走入婚姻,才是保障生活幸福的关键。外貌和幸福的中介变量是“自信”,也就是说,在外貌能给你带来“自信”的前提下,能给你带来幸福感,但变美与自信却未必挂钩。


海德格尔(1889—1976年)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在20世纪上半期,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哲学的代名词。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1916年4月,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担任哲学讲座教授。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1 18:01:00 +0800 CST  
世界存在着,陆地海洋、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均存在着,你我存于这样的世界上,看似一切尽合情理、平淡无奇。然而这一切的宁静随时都可以被一道乍现灵光打破,即“这个世界竟存在,这个世界上竟存在我”。尼采晚期一直在琢磨一个概念,即“未来哲学”,可惜未能深入,只留下了一些残篇笔记。


未来哲学具有一个非种族中心主义的前提,这就是说,未来哲学是世界性的。海德格尔继续推进了尼采的事业。他自称一辈子只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存在”(Being)问题。海德格尔继续推进了尼采的事业。他自称一辈子只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存在”(Being)问题。


传统文化构造起来的价值体系崩溃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失了,人世间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东西——除了交换价值。尼采把这种时代状况称为“虚无主义”。怎么克服和摆脱之?这是海德格尔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欧洲人(如黑格尔)正是认为非欧文明缺乏哲学,缺乏哲学思维,才得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1 19:54:00 +0800 CST  
1886年尼采写的《善恶的彼岸》一书,副标题就是“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在同期做的一些笔记中,尼采反复使用“未来哲学”的说法。曾几何时,哲学的舞台是供少数几个伟人表演的场所,如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们。但今天那个“英雄的时代”(或“天才的时代”)已成昨日黄花。


有人嘲讽地说,即使是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只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条鱼而已,尽管是一条较大的鱼。这些大鱼也不能决定汪洋大海的性质和范围。目前在美国有大约11000名哲学家,有大约150种专业哲学杂志。一个哲学家发表的文章如有2%-3%的同行关注,他就非常幸运了。


哲学专业本身的细微分工和大量小哲学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可能去思考所有的哲学问题。某一个主题,某一种思想,某一种趋势之所以凸显出来,并不是由于某个哲学家的影响,而是由于一大批哲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伟大人物的支配地位已让位于众多的小人物。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2 19:16:00 +0800 CST  
哲学在英美国家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和专利,当代的哲学史也不再是一部精英的传记,而是由一些统计数据构成。以往的哲学史都是“英雄”或“天才”史,只需要关注少数伟大哲学家及其著作就可以了。但如果写一部现代哲学史,单个哲学家都要变成一个大背景的陪衬,而不再是决定性的人物。


今天的许多哲学体系更像一个个“蚁丘”,而不是一个个“金字塔”。金字塔是按照一个事先确定好的方向或蓝图建造的,而蚁丘是无数无目的、无计划的蚂蚁共同出于自然本能修造的。在任何一个哲学研究领域,都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其问题均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要想完全地掌握它们都超出了任何一个人的能力。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不存在惟一的一种哲学理解。一般而言,哲学就是批判地审查我们的一切常识、传统、习俗、习惯,即我们的一切日常信念所赖以存在的那些最根本的预设和假定。哲学就是要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所遵循的那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审查。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2 19:31:00 +0800 CST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审查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正是因为哲学的这一特点,它不诉诸本能,不诉诸“神秘的力量”,而诉诸理性去审查。我们的传统、习俗、宗教的最大好处是它给我们带来最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以及行动的动力。


但哲学恰好相反,哲学就是要破坏这一确定性和安全感,这使人对哲学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种人特别具有冒险精神,因此,他把哲学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力量,一种使命,敢于质问权威。这种人最适合做哲学家。过度地审视、理性地批判,会使人们变得敏感、脆弱和不安,从而加剧社会的动荡。


当今英美国家搞分析哲学的人,非常重视所谓论证。一篇论文的好坏主要看这篇文章的论证做得如何。比如你的一个观点要成立,至少前提要成立,论证要符合逻辑规则,才能保证你的结论成立。修辞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我们,改变我们的情感。因此,它具有煽情的作用。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2 19:44:00 +0800 CST  
雅各比,福柯,
虚无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虚无主义有时被认为是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探讨虚无主义,不是为了赞美它,而是为了克服它。虚无主义真正成为一个严格的哲学概念,始于尼采。尼采说:“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尼采认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柏拉图主义所谓的“最高价值”开始自行贬黜了,人类由此而失去任何的目标和意义,在精神上变得无家可归。这就是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尼采公开宣称“上帝死了”,他不再尝试用彼岸的“最高价值”来衡量人们此岸的生活,而是凭借“主人的道德”来构建权力意志的绝对价值。

海德格尔说:“虚无主义是一个过程,是最高价值贬黜、丧失价值的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不是相对于价值而言的,而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因此,要真正克服虚无主义,必须要从追问存在、世界开始。“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最初是经由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而流行开来的。屠格涅夫:“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3 15:23:00 +0800 CST  
“否定既有的一切信念”是虚无主义者最为突出的标志。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命崇拜取代了上帝信仰。用生命对抗上帝,几乎是现代虚无主义最隐蔽的形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对哲学-神学传统的否定,也就是对西方文明的否定。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话语中,“文明”意味着与“野蛮”对立的、高级的、有正当价值的人类生存样式。

在欧洲思想史上,尼采是第一位明确而深入地论述了虚无主义的哲学家。尼采所谓的“最高价值”指的是以上帝之名确立的三大范畴:终极真实、终极目的、终极整体性。失去了与终极的真实、目的和整体关联,一切存在者存在的真实、意义与价值都会荡然无存。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不仅将西方历史揭示为上帝缓慢死亡的历史,还将它揭示为全新的价值必将重建的历史或克服虚无主义的历史。

人类从传统社会之于现代文明的奔赴,造就了总体性社会的分化、世俗化、理性化。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文明深刻的精神危机,它是轴心时代确立之最高价值的陨落,所导致的超越视野丧失、意义世界萎缩的严重问题。现代文明肢解了人类的总体性视域与超越性视野,以及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使人们龟缩于“世俗”的洞穴、“分工”的洞穴、“自我”的洞穴之中。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3 18:12:00 +0800 CST  
雅各比,福柯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定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无可否认,总体性社会结构的分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它在使每个领域获得独立而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的“总体性”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现代文明将精神文化放逐于“世俗”的洞穴之中,进而以消费文化的物欲满足消解着自在的精神价值。一切神圣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自由的个性,都成为依附于商品的意义符号,成为一种刻意“打造”的概念价值。“消费”本来是物欲的满足,却穿上了精神的外衣,从而以艺术审美、品味追寻的形式登堂入室,在不知不觉中颠覆了神圣与世俗、精神与物欲的界限,使人们在物欲的消费中感受审美的愉悦,反而虚无了独立的精神价值。

虚无主义并非现代社会所特有。不同的文明传统都是在应对虚无主义侵蚀过程中发育并培植起来的。在传统时代,“虚无”多关乎出世与超越,与无为、空灵、逍遥、归隐、虚寂、静观等关联,形成美学及艺术境界、超越的人格类型、宗教境界或人生态度。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19世纪欧洲社会文化剧烈嬗变的结果。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3 19:31:00 +0800 CST  
当我们的能感知的世界的范围扩大之后,这先前归纳总结的小范围内的能感知的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就不一定能适用了,这就需要我们归纳出新的,更大范围的知识和规律。人的认识和知识正是这样进展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创立的牛顿经典力学和经典运动学是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创立。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是一个它们的整体——时空。因为爱因斯坦之前的科学家们并没有高速运动的观测和体验,所以绝对时空观在古代科技水平下无疑是真理。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科学与人学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知识构架。科学需要人学约束与体验,人学需要科学去拓展与支持。按照佛学来讲,自我意识就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它本身并不存在,是人类加强给我们本身的东西,是来源于人类各个感官器官,比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感知,这些感知需要依赖于外界条件才能组合而成。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8-24 15:08:00 +0800 CST  

楼主:田中行者2

字数:84918

发表时间:2018-02-10 15: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26 15:00:05 +0800 CST

评论数:2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