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练

一,思维控制方法:
控制思维进程的方法有哪些呢?
1,目标控制
2,问题控制
3,关键词控制
4,要素控制
5,过程控制
6,视角控制
7,结构控制
8,矛盾控制
9,反思控制
10,分析控制
11,概括控制
12,决策控制
…………
思维控制方法,自然不能独立存在,是与其他心理或智力活动过程的控制方法息息相关,构成和谐高效的心智控制系统。
二,心智控制方法:
1,注意控制
2,观察控制
3,记忆控制
4,联想控制
5,想象控制
6,态度控制
7,情绪控制
8,意识控制
…………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6 14:04:00 +0800 CST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每个人思维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
具体表现在思考问题的种类不同,抽象问题还是具体问题,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学习问题还是工作、生活问题。
思考问题的角度习惯不一样;本质思维,因果思维,方法思维多少不一样;决策分析的决策点不一样;分析的点不一样;综合的类型不一样;抽象的角度,层次不一样;概括的逻辑范围严谨性不一样;推理的逻辑不一样;回忆、联想导入的思维或推理的前提不一样。
以及以上环节更深层次的不一样。比如,要素分析的要素点不一样;过程分析的结构层次,关键点不一样;矛盾分析的矛盾集合不一样…………。
这些都是思维习惯的养成问题,思维分析的角度问题,思维选择的决策问题,思维编程的排序问题,思维练习的突破问题。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07:41:00 +0800 CST  
因为人的认知精力是有限的。分析与分观,都是用分的办法,在感性和理性认知领域的两种不同表现。

分观是分开来逐一观察的意思。

分析则是分开来逐步思考的意思。
分析是一种思维手段。
具体表现之一:在头脑中回忆起来关于某事物的某些感性认知判断,或者某些之前已经加工过的理性认知判断,以这些概念和判断为基础,在此前提基础上逐一进行思维或推理加工,得出新的理性认识(概念组成的判断集合)。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10:38:00 +0800 CST  
人生有限,选择专注。

有的人懂得了一个思想或理论,学会了一种方法或行为,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既不研究也不练习,知即是止。
只要能够讨论交流是可以表演讲述就满足了。
另外一种人,可能不热衷于学习、钻研、总结什么理论观点或者技法体系,而是尽可能的去实践某种理论,练习某种技法,最后成为某种能力突出的技能大师。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11:01:00 +0800 CST  
思维水平和层次的衡量,除了其逻辑性(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真实性,推理的严密性)外,分析的深度,综合的广度,比较的角度,归类的速度,抽象的层次,概括的高度,具体的纬度,这些都可以是思维评估衡量体系的框架元素。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11:49:00 +0800 CST  
观察(或感知)与思维是让你产生认识的两种主要方式。
观察是通过直接感知产生对世界或事物的感性知识判断。
思维是通过间接推理产生对世界或事物的理性知识判断。
思维的间接推理,也就是在已知知识判断的基础推理出新的知识判断。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21:07:00 +0800 CST  
思维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1,实现目标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做点什么,也就是要有所实践。
也就是必须要实现一定的目的。或生存目的或发展目标。
所以,人的意志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而且,人总是要通过改变事物,来实现某种目的的。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变化或发展规律,以及各种可能性。人要改变事物,必须符合其变化规律才行。也就是人的主观努力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们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变事物),且创造一切条件,使事物发展方向和进度,符合人期望的目标值。
这就是利用事物的属性和规律,通过创造条件和改变关系,使事物的变化或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状态。
2,产生认识
人类要通过改变事物而实现目标,那就必须先了解事物的属性和规律,知道事物有多少变化的可能性。
要拥有对事物准确而全面的认识,仅仅靠观察感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充分的思维活动。
思维可以在不接触认知对象的前提下,在事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间接性地产生有关事物的新的理性认知。从而知道事物更多的属性和规律。
3,解决问题
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实现目标,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所谓问题就是事物的现状或将来,是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
解决问题的本质,无非是让事物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
所以解决问题的本质也就是改变事物。
要改变事物,首先,就离不开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对我们所想的改变事物的策略和方法,预先进行逻辑上的推理论证。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7 22:26:00 +0800 CST  
我们通过学习,理解、记住了很多知识。
我们以为我们很有知识,也确实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会很有知识。
可是这些知识都非常的抽象,是前人在大量观察实验总结推理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
得出这些抽象知识的来源、加工材料或前提,那些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直观的东西,我们没有经验过。
还有对这些感性知识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的过程,我们也没有经历过。


我们学会了,记住了,只是抽象的认知结果。
所以,显然不是那么好实用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再具体化或具象化。
这里的具象化,其实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化。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事例演绎推理,且实地观察验证推理结果,不断增加我们丰富具体的感性认知。
这里的具体化,就是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过程,产生更多的抽象知识,做到理性的更具体。
好多人学了知识,理解不了,不太会用,往往就是“学而不思则罔”。主要就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还需要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思维活动。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08 09:55:00 +0800 CST  
分必要合,合必有分。
“分”在人的认识中也是一样的。
分开了再认识,应该叫做“分识”。
分识,又进一步分为分观和分析。
把事物分开来观察或感知,叫分观;
把对事物的认识,分开来理解或推理,叫分析。
对看得见的,可感知的事物,要产生新的感性认识,往往就需要把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分开来,逐一进行观察,这就是分观。
分开了逐一进行观察(分观),获得的都是一个个感性直观的体验(认识)。
然后,再对这些感性的认知,进行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用概念和判断加以表达,就形成理性的认识。
这些理性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个由概念组成的判断。
往往关于一事物方方面面的理性认识是很多的。我们通过学习,理解或记忆在大脑里的,都是这些以判断形式存在的理性认知。
这些抽象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
于是我们还是要把这些关于事物的理性的认识,分开来逐一再加工,在头脑里一个个回忆起这些抽象的判断,通过导入新的判断作前提,推理出新的认识。
这就是思维的过程。
这就是思维中分析的过程。
这就是思维中分析的推理过程。

楼主 左右禅客  发布于 2018-11-24 22:32:00 +0800 CST  

楼主:左右禅客

字数:18694

发表时间:2017-09-06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07 18:57:52 +0800 CST

评论数:8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