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界全部哲学与思想的总概括与分析

由前所述,可知人类世界的一切哲学,大概都可划分为这样三类中:一,认为世界一切有某某本原、第一因、第一性的各种哲学,如各种唯物论,各种唯心论。这一大类的哲学,属于“宗教”性哲学。二,经过各种思考,否定了各种本原论哲学,但又找不到真理,于是就认为世界一切的本质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真理,而落入各种各样的虚无主义的陷阱中而不可自拔。三,能够对世界一切的本质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从世界本身来理解、认识世界一切,不增不减,不装饰不绕弯,还其本来面目,由此而否定了一切性质的“宗教”性哲学与一切形式的虚无主义。这一类哲学就是佛法的缘起论,就是道家的无为之为、为而无为的道法自然,就是儒家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5 09:47:00 +0800 CST  
在我研究哲学的过程中,主观唯心论,世界一切皆我的思想与感知的错觉我亲身经历过;虚无主义,找不到人生的任何意义的感觉我经过;对于辩证唯物论,我认真刻苦研究过,终于弄明白了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原意;在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打破物质第一性的界限后,我初步懂得了最彻底的辩证法:缘起论,明白了心物皆平等相缘、本来清净、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全空全有的佛法世界观。然后,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太多的人连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得,很是感概。所以我觉得,不但佛法的精义需要宣传,就连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也要普及。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5 17:30:00 +0800 CST  
学习哲学是一个困难艰苦的过程,种种痛苦、绝望、激情、欢乐的心理需要你去亲自品尝!能不能从现在充斥着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汪洋中打通一条光明大道,全看你是否有坚韧不拔、客观中见、好学精进的精神!在我的哲学经历中,除了自己的精神上对真理的彻底追求之外,有几位大哲及书籍对我的影响很大、很深!马恩二位,老子庄子,南怀瑾菩萨,太虚法师。受他们的智慧的思想的益处极大,在此,小子要向他们感激叩谢!阿弥陀佛!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5 17:40:00 +0800 CST  
什么是辩证法?关于这一点,我们平时大都会这样讲:看问题不要机械僵硬的看,不要教条的看,不要有成见的看,要反过来,要辩证的看,要联系的看,要变化的看,要整体的看,要全面的看,等等。这是对辩证法最朴素、其实也是最高级的要求。那么,辩证法究竟指什么?下面,我要借助我在《我来开佛法常识介绍贴》中的一些内容发在下面,来真正的阐述辩证法的真正内涵!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5 17:48:00 +0800 CST  
世界是没有核心的,没有本源的,世界只是无量事物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无限性整体存在,这个整体是一切具体事物(包括一切心物)发生与消亡的根本原因,是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的终极原因。
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与佛法道法三家共同的最基本的世界观。
一切人认为的本原,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不论是心的,还是物的,不论是先验的,还是一般逻辑的,都不存在,也不需要。事物本身是怎样的,就还它怎样,恰如其分,本来如何就是本来如何。一个弯子都不要,一个粉饰都不要,什么上帝、本原、虚无什么的,统统是兔角龟毛根本就是莫须有不存在的假想物。
世界就是一切无量心物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限性整体,这个整体是一切事物的终极原因与秘密,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这个整体本质上是超越一般思想思维逻辑范畴的,不是一般的理性可以直接认识到的(当然也不是一般所谓的直觉、非理性可以认识的),所以佛法又说这个唯一宇宙事实是不可思议的。人只有在离心意识的无分别状态中才可以现量亲见此一事实。此即佛法所讲的诸法之空性。
这个整体性,相对于各各法来说,就是各法的空性。
所以,一切其它形式的造物主、本原、终极真理,都是不存在的,也根本不需要的。
世界与一一事物,本身状态是怎样的,它的本质就是怎样的。本来如是如此而已。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5 20:51:00 +0800 CST  
接113楼。
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物质是一切的本原或第一因,其它一切都是物质的属性或衍生物。先是机械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固定不变的,相互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又出现了辩证的唯物论,认为世界一切是以物质为本原或为第一性的,各种事事物之间是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着的,无限的世界是一个总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脱离这个总体而生长衰亡的,都是这个总体的一分子。毫无疑问,辩证唯物论的思想闪耀着永恒不灭的智慧光辉,这种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辩证思想是最璀璨的光明。它直接与佛法的“空”义相通!
在唯物论中,有各种各样的唯物论。其中,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唯物论中,它们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为世界一切的本原,或第一性的(这两种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其中,辩证唯物论认为(机械唯物论就不谈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花朵,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可以认识物质与意识自身的规律而自由自在于世界一切中。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念。综合东方文化(道佛儒为东方文化的主体)的内容来看,辩证唯物论的这个观点当然是不完整、不完备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
辩证唯物论,是唯物论中的思想最先进的。特别是它的辩证法,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各层各面的事物本身,以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来解释一切具体事物的生长衰落。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世界一切现象、事物的终极原因(这一点,不知有几人能懂)。唯物辩证法的这个思想,是极具光辉的!它直接与佛法的因缘和合而生万法的核心思想相通相联!
当然,辩证唯物论是有大缺陷的。它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存在,以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结出的璀璨花朵,具有能动性,可以反映世界一切包括自身的规律与本质。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由于不了解东方文化是以内证式实践为主创建的文化体系,而不能够把道佛儒三家文化纳入他所创建的哲学世界中,以致对心与物的平等互缘的关系不能了解,而延续了物质作为世界第一性的唯物哲学的观点。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7 18:35:00 +0800 CST  
1,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没有没有原因的事情。一切出现的现象与事物,都是有原因的,都在因果范畴之内。曾有人认为量子世界的测不准现象就表明了世界上存在真正的无因果、无中生有的情况,这个其实是误解。关于这一点,我在左右禅客兄的‘’因观察而确定的世界‘’的贴中有比较清晰的解答。
2,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而开放的璀璨花朵。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逐渐认识世界一切(包括自身)的本质与各种属性、规律,从而逐步自由于世界之中。
在辩证唯物论中,有一条极其深刻与光采的论断: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运用。人类一切成功的实践与发现、创造与发明的内容,都充分的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因果律,是囊括了世界一切的根本原理。不过,对于因果律与宿命论及自由论的内在联系与各个角度上的关系及其论述,很显然,在这里不能详谈了。
3,问:“如果思想由上一条思想产生的,那如此倒推,人此时此刻的思想不就是被最先前的一条思想决定的吗?这种决定论的思想,还是自由意志吗?另外,这第一条思想是如何来的呢?”
————我们人的思想在考虑问题时,总会向着追根溯源的方向上努力进行。这是优点。是啊,第一个思维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若真有,那么它又是如何来的?难道它是先验就存在的……就好像基督教说的上帝、康德说的物自在、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尼采说的意志、婆罗门教说的大梵等等?世界的最高处真的是这样的?人类的理性所不能到的地方就是指的是这个吗?
呵呵,当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种种设想只是假设。那么,马哲与佛法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这一个问题,需要认真说说。
4,唯物辩证法有一条最最根本的原理,这一条原理,是马哲作为人类最重要哲学的一种的光辉标志!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量的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的客观存在(一切物质,一切客观存在,比如时空,比如微观世界、超微观世界等等)组成的无限总体,其中,这个无限的总体世界中,各种事物(指一切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涵义深啊)之间,是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着的。
这一个,就是通常所谓的但并不被人深刻理解的辩证法的真正涵义。
通常所讲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螺旋式发展变化等等都是对这个世界真实画面的部分的具体性规则的描述,这些内容只是辩证法的第二层面上的东西,而不是辩证法最深刻最本质的地方。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本质、世界真相的认识,唯物辩证法的真正内涵,可以用一句话来进行本质的概括:世界是一个无限性的一切客观存在(涵义深啊)之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着的总体画面。
这一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理,正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反复论述与强调的。
5,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上面所说到的第一个思维、上帝、大梵等等其它哲学所讲的第一因这样的它们的立派的根本的东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把它们的画皮撕开。开宗明义,由唯物辩证法的真正涵义,我们知道了(但真没有几个人理解,包括那么多学马哲的!):无限的普遍的各种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正是任何一个事物(如一个思维,一座山,一个人,……)的生、长、衰、落的终极原因终极本质终极秘密。
这句话不好理解啊。一切真是好学精进的哲子,都要好好的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不但是唯物辩证法的真正内涵,也是通向佛法的真正的入门道路。
只要这个道理我们真的明白了,我们就会知道:第一个思维、上帝、创世主的大梵、绝对精神、物自在、……等等一切第一因性质的东西、设想都是不需要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画蛇添足,都是多此一举,都是头上安头。当下就是究竟,就是终极,就是一切。所以说,唯物辩证法,佛法,它们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都是排除了一切形式的第一因性质的存在,世界本身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还其世界(这个概念涵义深啊)本来面目,一切装饰都用不着,一切弯子都不绕,干干净净,爽爽快快,利利索索。
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直接读马恩文集时,会经常感受到。两位大哲的活生生的、磅礴而富有激情、深邃而充满活力青春的气息处处扑鼻而来。但很可惜,马恩的活生生的思想被太多机械的人给以扭曲与异化!重读马恩文集,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7 18:44:00 +0800 CST  
自从法相宗流传于中国,我们中国人才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了解佛法对心的深邃的认识,以及对心物关系的本质揭示。
法相唯识学认为:众生各有一心(通常说的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一心在无明时分为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分别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其中,前七识又叫转识,阿赖耶识又叫本识。或者,第六识叫“识”,第七识叫“意”,第八阿赖耶识叫“心”。
各个角度上有不同的称法,但一心八识是基本的结构。
法相唯识学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世界,包括虚空(空间)、超微观、微观、宏观、超宏观等等各宇宙尺寸结构的存在,都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变生出来的。我们众生各各的阿赖耶识或单独与或集体变生出来的这个世界(涵盖了虚空界无色界色界欲界),可以被我们的第六识(也就是我们常人的这个能思想能快乐烦恼的这个心)托为本质(“客观”义)来进行认识。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第六识与世界的关系上的,通常所说的物质(相比佛法来说是狭隘的不包括心的对客观存在的哲学概括)不以意识为转移是正确的,现代自然科学也由此蓬勃发展起来。
当然,当现代科学与唯物、唯心等等哲学一旦发现人的心更有广大的内涵之后,一切现有的结论都会改变,都会调整与发展。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7 18:47:00 +0800 CST  
物质,最狭义的科学上的定义,指宏观与常观与次微观(分子,细胞等)的物质,微观中子质子电子光子等常称为能量。
物质,在科学上,再大一点的范畴定义是,宏观、常观、次微观、微观、超微观等各层面的粒性存在都称为物质,而微观与超微观的场性存在称为能量。
物质,在科学上更大一层的定义是,宏观微观超微观等各层面上的一切粒性存在(以粒性为主体场性为极微附属的存在为粒性存在)与场性存在,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再往上,更大一层的科学上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粒性存在、场性存在、虚空存在………此时,常说的一切心、一切物都在这个范围内了……这些都是这个层面上的物质的范畴。
再往更大的一层,把物质的概念的范畴再次扩展,此时,不仅之前所说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物质,连一切有为法的本质——形而上的无为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客观存在,都在物质的概念范畴内。此时,这个科学上的物质就已经完全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完全概括性的概念了,这个时候的物质概念,才真正是哲学性的,此时,科学的意义与哲学的意义才完全真正融合为一,此时,这个物质的概念,就等于佛法中说的“一切法”。
微观的物质,超微观的炁的物质,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性存在。都是可分的。微观与超微观的物质,并不是实有的物质。而且不仅如此,就是那超微观层面的最初阶段的无极与场波彻底寂灭的虚空,都是有为法,都是缘起之事相,都不是实在的不变的存在。空间弯曲便成无极之超微观的场,此场凝缩而成超微观的最初的炁子(先天祖炁,邻虚尘),此最初炁子分化出超微观的阴阳五行炁,然后阴阳五行炁子聚会成微观的电子夸克胶子,然后逐步形成宏观存在。从无到有,从空间到世间万事万物,这一切,都是缘起之事相,都不是实在的。世间根本就不存在实在的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处于无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而互生互化的。互为终极原因,互为秘密与意义,互为法身与化身。
道家的“有无”,都是有其科学的具体涵义所指的,在哲学上都可以用“客观存在”一语以概括。这些各宇宙层面的存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超微观,再到空间,都是属于“有无”的范畴内,而这些“有无”等所有层面上的存在,在佛家的理论中,都属于佛法所讲的“空有”中的“有”的范畴,也就是说,佛法的“有”,是包括道家的“有、无”的一切涵义存在的,道家所说的“有无”两大方面的心与物的存在,都是属于佛法所说的“有”的范畴内的。对于佛家来说,这些“有”、有为法,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只有形而上的无为法,才是实在的不变的。
道家中的“有”,,贯穿宏观、微观、超微观(炁子)。“无”,指超微观炁的最初形态、阶段,最初层面的炁的无极性的场态,再后便是虚空,这两个层面都属于“无”。至于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有无的这个无,把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都看作是无,这个无的用法已与道德经中不一样了,这个无的用法是常人的用法。
无极性的炁场态存在的波动彻底寂灭,化为虚空(空间本身)。无极性的炁场态与虚空,在道德经中称为“无名”。微观的物质能量与超微观的炁,在道德经中都属于“有名”、“有”。“有”代表“粒性”存在,“无”代表(炁)场与空间。有无相生,有无互缘。
宏观、微观、超微观、虚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其中的一个层面存在只是其它一切层面的本质的问题。各层面之间,是平等互为因果的,互为本质与现象,互为秘密与意义,互为缘起与终极的。
宏观常观次微观微观超微观虚空等等层面的存在,都是佛法里说的“有”,佛法的“空”,是指这些层面的客观存在都是时刻变异的、不是实在不变的,空就是无常之性质,就是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就是整体性(不是常说的一个个体事物或一个系统…如一小草…的整体性功能)。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各方面各层面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总体,这个总体,相对于其中任一法来说,都是此一法性空的本质、终极涵义。
空,就是一个事物的无限总体性。所以佛法常说,真证得空了,就法身无限,不生不灭。就有无量的智慧。此乃真实不虚之语。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7 18:50:00 +0800 CST  
1,常听人说,佛法是唯心论。不错,佛法极其强调心的重要性。佛法认为,大千世界,起源于阿赖耶识一念变生。这是心生物理世界。不过,佛法从总体上看,是持心物平等、互为因果的。比如阿赖耶识,现行亦赖境起。识境互缘、缘起无性,这是佛法的总体观。这一点,各位通宗通教的法师皆有详论,比如太虚法师,印顺法师,等等,有兴趣者可以自找资料翻阅。
2,缘起论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包括了一切物、一切心,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由各种条件、各种因素共同和合形成的。
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来说,就是无限的客观存在之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的。
按照佛家的理论来说,因缘(条件、一切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分为四种:亲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缘的内容包含了整个无限世界的一切存在,比如,一切心与一切物都在其中。任何一个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无限总体世界在此点上的整体表现。这就是佛教里常说的法界缘起论。
法界这个概念是佛家从其的立意角度上对无限整个世界的称呼。
法界缘起论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一个人,一棵小草,一粒沙,一朵鲜花,………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存在,都是无限总体世界在其自身这个角度上的整体表现。这个道理,也就是华严经里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与一切互摄互入、互为法身与化身的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整个无限世界的秘密与意义。无限总体世界这个整体,也是任何一个事物的背后的秘密与本质。一与一切,任何一个事物与无限总体世界整体,都是互为究竟与终极,互为法身与化身,互为秘密与意义的。
在哲学吧里常看到求问自我是谁、人生宇宙有何意义等等一类的贴子,如果弄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会理得心安。这个道理,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无限的客观存在之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任一个事物的产生、成长、衰弱、消失的终极原因、终极秘密。只有明白了这句话、这个道理,才算懂了辩证法这三个字的真正涵义。
如果辩证唯物论再进一步,认识到人的心的深层结构,了解到物质与深层之心的相生关系,就会得出心物平等、互为因果的结论,这个时候,就不会认为物质是世界第一性的存在了,就会认识到无限的一切心与一切物,都是平等的、互相圆融的了,这个时候,辩证唯物论就可以称为辩证心物论,唯物辩证法也可以称为心物辩证法了,辩证法只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才是彻底的辩证法,才是与佛法的缘起辩证法的内容相通一致的。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7 18:54:00 +0800 CST  
在下面的楼层里,将逐一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比如张载的哲学观,比如朱子的,比如王阳明的,比如魏晋玄学,等等,逐一分析他们的世界观与本贴主题的关系。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8 12:50:00 +0800 CST  
转达照法师一段文字:
一、“第一因”的外道思想
所谓第一因外道,就是主张世界万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属一因的外道。在《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中指出了二十种外道,个个都推求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并且作出自己的解释。其中第四韦陀论师、第五伊赊那论师、第九女人眷属论师、第十二摩陀罗论师、第十四僧佉论师、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第二十安荼论师等,所说虽各有异同,然同属一因外道之部类。他们都认为一切法的生起有一个“第一因”,总有一个“能生”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由一个本源而衍生出来的。如第五外道伊赊那论师的主张:“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无命一切万物,名为涅盘。”(T32,157a)第十四外道僧佉论师之主张:“如实知从自性生,还入自性,能离一切生死得涅盘,如是从自性生一切众生。是故外道僧佉说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是涅盘因。”(T32,157c)这就是外道“非因计因”的“第一因”邪见!
与“第一因”生出万物的邪见相接近的,要算是“一元论”了,这也占印度哲学的许多流派。如吠陀哲学即主张宇宙之本质为梵,个人主体之本质为我,此两种本质的原理是同为一体的,这就是“梵我一如”。欲表现此一元论之本质内容实非易事,故有实在(有)、精神(知)、至福(欢喜)等说法的产生。然而,此种绝对本质之一元论,却难以解释各种现象界之发生,如物质自然界、苦、恶等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判定精神原理(神我)与物质原理(自性)对立之二元论,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应运出现。以上诸论,皆有其自相矛盾之处,都属于外道之邪见,为佛法所破斥。
于佛法中,无论小乘还是大乘,绝对都没有这样的“第一因”或一元论外道之邪见,如《俱舍论》卷六说:“一因生法,决定无有。”(T29,36b)《华严经》卷三十说:“彼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同于诸佛悟无我。”《七佛传法偈》迦叶佛说:“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中论》卷三说:“若众缘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果离因缘故,则名无因果。是故汝说众缘未合时先有果生者,是事则不然。问曰:因灭变为果者,有何咎?答曰: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T30,26c)达摩祖师的《少室六门?血脉论》也说:“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T48,374a)又说:“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T48,376a)
总之,在大小乘的各种经论中,决定都没有“第一因”能生一切法的邪见谬论。因为一切法众缘和合,如幻如化,从本以来不生不灭,真如法性如来藏与生死烦恼一切法,譬如水之与波,都是全体相即全体相具的,生即全生,灭亦全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离波无水可言,离水无波可得。不能说水为波之第一因,也不能说波是由水“衍生”出来,水与波不能成为能生所生之对立。诸法实相,本来如如;真如实性,也是如如;缘起现象,亦复如如。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T9,5c)如《首楞严经》卷第二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T19,114a)亦如《楞伽经》说:“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又说:“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如是佛法不共外道之根本正见,亦即佛法世界观、人生观之究竟义理,更为大乘佛教之命根所在!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4-29 15:01:00 +0800 CST  
炁,是出于道家之语。道家论炁但不以炁为世界一切本原,道家中心是“道”,炁只是道的功用的一种体现。但自从炁从道家出后,后世便出现了一些以炁为世界本原的观念,其中以宋朝张载的炁本论为集大成思想代表。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5-01 18:42:00 +0800 CST  
这是200楼的“大阿伯拉尔”对我这个贴子的回复:你这是把整个哲学史全都归结为了本体论问题,非常片面。古代哲学确实越过了人的认识过程直接断言世界本源,但是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之后,哲学家的反思维度跃迁到了主客二元对立,或者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层面。 你就提康德的物自体,康德的物自体在书中才占几页?康德的先验哲学呢? 你就知道罗素的什么中立一元论,但众所周知罗素作为维特根斯坦的老师,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剑桥和维特根一起搞出的那个摹状词理论和原子事实,代表的是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而分析哲学恰恰是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史在你眼里完全就是僵死凝固的,不是哲学史是宗教的,是你本人是宗教的罢了。 并且说的什么辩证唯物论也是不知所谓!所谓辩证唯物论到底是中国古代素朴辩证法,还是古希腊辩证法,还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随手拿来就敢瞎用,谁给你的自信?你还能讲唯物论?你看过几本马克思原著,你看过选集还是全集?一条文献你都引用不出来,你也敢讲马克思?一句话就能看出你水平【,由唯物辩证法的真正涵义,我们知道了(但真没有几个人理解,包括那么多学马哲的!):无限的普遍的各种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正是任何一个事物(如一个思维,一座山,一个人,……)的生、长、衰、落的终极原因终极本质终极秘密。】就这一句话,就能看出你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界80年代老马哲教材的水平上!研究马克思前沿的文献你看过几个,你就敢断言辩证法的真正内涵? 人类世界全部哲学与思想的总概括与分析?你做过几年学问敢用这题目,典型的哲学的幼稚病和自大狂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5-05 17:34:00 +0800 CST  
这是十多年前收集的剩下的几十篇资料中的关于张一兵的两个。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5-08 13:19:00 +0800 CST  
本贴认为,人类一切哲学分为:1,各种有元论、宗教性哲学。2,各种认为世界一切不存在固定真理的虚无主义哲学。3,否定了各种有元论,但还未达到虚无主义地步的一些哲学与思想的派别,比如一些解构主义。4,中道哲学。中道哲学非前面三种,中道哲学以佛教缘起论为代表。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6-18 15:28:00 +0800 CST  
1,真正的辩证法哲学,比如佛法,认为世界是不存在任何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所谓“本源”的。世界本不存在本源,但是,也不能因此认为世界是不存在真理的,因为,彻底的辩证法哲学,不但把一切有元论哲学、宗教性哲学给否决了,同时也把一切虚无主义哲学与思想完全否决了。
真正的真理,不是任何有元论哲学,也不是任何虚无主义哲学。诸法因缘和合而生,非自生,非他生(这三字否定了一切有元论哲学),非共生,非无因(这三字否定了一切虚无主义哲学)。诸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无元论,这是佛法的核心与真义。这是彻底的辩证法、因果律。
佛法,是中道哲学,是缘起无元论,既非有元论,又非无因论。或者直接说缘起论,缘起即无元,非有元非无因。
缘起二字,深奥莫测。对之如果没有深究多年,实难理解其义。佛法就是缘起二字。真明白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缘起论已经对世界一切的本质给以彻底的说明了。缘起论,包涵了法相唯识学与中观般若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不明白缘起论,就无法明白佛教。缘起论,是彻底的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关于这一点,缘起论,真正做到了彻底的地步。
缘起论认为,世界一切的产生与消失,都是由缘之聚散而成;聚散之各各之缘又由各自的各各之缘之聚散决定其有无;如此往前往后往外往内推洐,即知缘起于无始无终无边无中而当体全空之宛然显现。世界一切并不存在任何“本源”性的存在,也不需要。普遍联系无限世界总体,是一切具体存在的根源,并不需要其它什么特殊本源。相互作用,是一切存在产生与消亡的终极原因。
什么是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无限的一切心物存在之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个概念,与第一因的概念完全不相干。所谓终极原因,所谓缘,便是这个无限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当然,这是用现在的语言对缘进行解释,这是最简单的解释。如果用佛法的意味进行解释,那么涵义更加丰富深邃,深不见底,直至不可思议。缘起二字,无限深邃。
2,马哲的物质定义,只要依其定义的客观之本性,把心也纳入其中,这个定义大体上还是正确的。马恩二人从来都是认为:对物质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从来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当辩证法发展到彻底地步时,所谓的本体论,便消失无踪。一切的第一性的东西,都消融不见。第一性与第一因还是不同的,中间区别很大。马恩二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结出的花朵。实际上,这个认识已经蕴含了意识是最高级的存在、物质的含义了。马恩二人的实际意思是:意识是前一自发阶段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第二阶段上的物质、存在,通常谓之第二性。在看马恩二人的书中,我对他们眼中的物与心的关系理解是这样的。当然,用佛法来看,这个认识依然有重大缺陷的。不过,马恩二人眼中的“第一性、第二性”这样的关系意蕴,还是很好的。至于后来有人认为意识只是大脑的神经反映活动的这种根本上是错误的看法,已是等而下之,与马恩二人并无关系了。当年马恩二人若能了解佛教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唯物辩证法应当臻至大成,更加熠熠生辉。
在马哲中,物质的定义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它们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上这一个角度上的哲学总概括、总抽象。依此定义,意识因其自身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其中一种高级的存在。在通常的物质定义中,只有“不以意识为转移”这一点需要修正。物质这个哲学上的总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个角度上进行的总概括,这个是推翻不了的。
3,世界的存在是分为各个层面的。量子只是微观层面的事情。在宏观层面上面,还有更宏大的超宏观层面的宇宙尺寸结构。微观往下,还有超微观的层面存在。这些所有层次的世界存在,都被抽象的概括在哲学上的“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之中。关于量子力学所发现的“随机性”、“无因性”等等,实际上只是人们囿于自身目前的低下的观察能力的无知的表现而已。关于这一点,我在左右禅客的《因观察而确定的世界》的贴中有较多的论述。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情与现象。现在对于量子力学所“发现”的纯粹意义上的“无中生有”,只是表现了物理学家目前低下的观察能力而已。因果律,是世界的根本原则。
一切事物,都存在波粒二象性。对于宏观事物来说,它的存在以粒性表现为主,波性表现为微不足道的次。对于微观事物来说,它的粒性与波性两个角度上的存在方式便大致相当了,且可较易相互转化。对于超微观的事物来说,粒性与波性的转化更宜实行。但这些情况,都是在因果关系相应丝毫不爽的根本上出现、存在、消失的。关于这一点,当现代科学发展到炁科技的时候,就会一览无疑了。
量子纠缠超距效应正是信息在配对粒子相互作用下看似局部超光速的同步现象。”……所谓的量子纠缠效应,只是微观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狭隘性的“系统性、整体性”的一种表现而已。科学上的物质、能量、信息、意识、……等等内容,都是囊括 在哲学上的“物质”这个总概括的概念之中的。现在有许多人,对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的意蕴拎不清,总是拿微观科学的发现(如实质上只是不同层面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质能互换)去试图驳倒马恩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真是有点滑天下之大稽的味道。哲学,从来不是浅尝辄止的人的智力 能够自由运用的。
在因观察而确定的世界这个贴子里,关于不确定性的本质,我已经给出比较全面的解释。不确定性,只是人们现在科技手段的落后而产生的误解罢了。量子力学发现的许多现象,其实原因都很简单,但科学上就是突破不了。当人们发现比夸克电子中微子胶子更细微一层的物质时,微观量子层面的因果律才会真正的显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面前。那时,所谓的不确定,所谓的随机,所谓的无中生有,所谓的猫生死,等等,都是可笑之事。
微观层面与超微观层面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果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在道佛二家中,都是平常之事。道佛二家在内证式科学实践中,早已发现与验证完全了。而且,不仅如此,更是对世界最深邃的内容都已经完整的揭示出来了。佛道面前,世界没有秘密。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6-19 11:08:00 +0800 CST  
1,我们只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本真。…………“想要”二字用创造合适些。微观事物在观测前的自在状态,在观测后的经观测本身与自在状态的两方面的合力而显示出人为性的结果与数据。实际上,当科技发展到炁科技的时候,或人修禅定有成时,人再观测微观事物时,人所使用的超微观的炁科技的观测工具与此时禅定的意识,都不会再影响微观事物的自在状态,这时候的观测结果与数据就是自在本真的。那时,量子力学的测不准现象就不存在了。
2,作为观察者,影响微观物质运动状态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人的意识本身有时也能够影响微观物质的运动、存在状态,因为人的意识思维的过程就是炁的运动。所以现在在美国就有人对科学家进行训练,训练入定的能力,以求思想清净不影响被观察事物。二,人在观察时制定的各种“选择性”的观察方式、观察目标、等等也直接影响了微观物质的“呈现状态”。三,观察工具的问题。微观的观察工具,去观察微观物质,这个观察本身就是碰撞、作用、初始因素,微观物质的原初状态就象那蒙面的美女,真面容永远不可睹见。只要炁科技突破,制造出超微观的观察工具,制定出更加无为的观察方式,现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现象只是一个笑话。
3,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应该有所修改。我认为“客观真有”四字可以代指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涵义。
真正按照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一切已发现的未发现的,一切通常的物,一切心与心理活动,都是物质与物质的运动。
也就是说,一切现象界,包括有形有相的与无形无相的这样两大存在范畴,包括一切心与一切物(科学意义上的物)这样两大形式,都属于物质。或者,更广大一些,不止现象界,就连本体界(形而上境界)都可以概括进入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中。这些所有的内容,都符合“客观的真有的”这个共同特征。
而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个情况,在许多情况下依然是存在的。这一上,取决于人的意识对之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若处于自发状态,那么人的命运与活动在这一点上就是受控的,这个时候,客观的事物间的联系与作用(因果关系)就是宿命的,不以人的身心为转移的。若是自觉的,则情况相反,结论相反。
现代自然科学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规律。但这些具体性的“规律”与人的意识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事物在更广泛的相互联系、关系的角度上的有了更多发现时,以前所发现的所谓“规律”相对于更全面更深层的发现的关系,就成为了现象。这个时候,以前的所谓的种种规律就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所以,人的意识在某一点上的自发与自觉,就成了这一点上的存在(物质,或关系)是否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判断标准。当然,世界中是存在绝对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真理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便是世界最本质、最概括的世界真理。佛也只是发现了它,成佛也只是实证了它。
人脑是意识的暂时载体、房屋、轨道,而不是意识的来源。意识不是由人脑产生的。意识与人脑只是在生长的步奏上是同步的。意识,可以或谬或正的反映一切存在,包括自身。
意识,还只是形而下领域的事物。意识的心理活动,主要是炁子与炁场的运动,同时伴随有极次要的微观物质效应(所以可以测量到人的心理活动时的电磁波的存在)。常人散心的情况下,思维的炁物质的运动是没有力量直接移动、变动常观与微观的物质的,当一个修定有成的人是可以直接以思维力(更强的炁物质的力)变动物体的。但这与常人意识指挥手臂直接搬运物体只有形式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当修定有成者以意念变动物体时,只是以另一个角度上的关系代替了通常的事物关系,而通常的事物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前,也就由“规律”变成了“现象”。所以,归根结底,可以用人的意识的自发或自觉的状态,来解释在“物质”的哲学定义中的“是否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内容的判断标准。所以,我现在也认为,从哲学上对“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概括与定义,应该是一个成系统的论述。
思维是意识的作用形式,是炁物质的运动。一个念头,在有眼通的人看来,就是炁物质的有形有相的运动。所以人的念头是善是恶,都瞒不了有通人,当然,这个也是有条件的。
思维是意识开展行动的体现形式之一,思维活动时,是伴随着脑细胞与神经电的活动,而不是借助。人脑是意识的载体,而不是来源。意识产生有五种条件,人脑只是根依处。
承载意识活动的物质就是炁物质,神经电与脑细胞的活动是同步伴生的次层体现。
实践这个概念的涵义也是需要拓展的。实践,有主观实践与外化实践,这两方面的实践都是物质的实践。主观的思想实践,是炁物质与微观物质的运动,外化实践是常规事物的运动。思维(炁物质的运动)是意识的作用形式,还不是意识本身。意识本身、意识的本质,并不是可以用炁物质可以解释的,当然更不是可以用脑细胞与神经电的活动可以解释的。意识就是意识,它自身就是一种“物质”类型。它的本质,只能用它自己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来进行解释。
3,一切由各种条件具足才成立的诸般事物、现象都是有为法。而一切有为法的生灭之相中所具有的无生无灭的本性、本质,就是无为。无为法是有为法的本质。
我认为,道家之无为与佛教之无为是一个。在道家中,无为无不为是道的最高涵义。无为是道体,指形而上本来清净境界,无不为是道用,指一切现象界。
无为与有为之间并不是阴阳的关系。道家讲阴阳,一般讲的是“有、无”,如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有无同出异名,等等。所以我觉得用对立统一来描述有为无为的关系是不对的。有为与无为就是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关键是有为与无为不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体与用的关系。
真懂矛盾论的,都知道这个概念是指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为与无为,同“有与无”不是相同的概念所指。有无都属于有为法,都是现象界,无并不是无为法。实际上,矛盾这个概念,是对差异性与联系性这两个概念的囊括。矛盾泛指所有的差异性与联系性,而不只是指对立的这种统一性的联系与作用。矛盾论是主席对事物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总的概括。无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与作用性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角度的不同)。对立性,只是其中一种,是特例
4,实践,是有目的、有主体、有客体对象的活动。主观思想行为也符合这个实践的定义。外化实践,只是主观实践的外化而已。实践,首先是主观的。有许多发明,都是在思想中反复思考或当下便思想明白而才确定成型的,比如图纸,然后才最后外化显现的。
当炁科技不是用中医一类的表现形式,而是用现代科学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时,现在的许多通常的认识都会有超出想象的大改变。
5,我现在对哲学上的物质这个概念的定义:客观存在,客观真有,客观,存在,(这些词其义一也)包括物质与物质的运动(运动指差异性与联系性,即惯性与相互作用)。物质是绝对运动之中的相对静止。这个定义,包含了一切的自在自然物与自在人为物这两大部分物质。物质的运动,便是“绝对运动之中的相对静止”的差异性(个性,惯性——实际上差异性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物质定义本身)与联系性(联系性包括了统一性与作用性)。
关于对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佛法分为四大类,是比较全面的。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诸法四缘生,更无第五缘。对立性的联系与作用,只是增上缘中的一类。
差异性与联系性。一体性,统一性,同一性,共性,这几个都属于联系性的内容。特殊性,个性,惯性,这几个都是差异性的内容。差异性,也就是“物质”这个概念,是“法”,是“绝对运动之中的相对静止”。
差异性,是联系性上的差异性(绝对运动之中的相对静止)。联系性,是差异性上的联系性(相对静止内部与之间的绝对运动)。
所以,差异性实质上就是物质,是相对静止。联系性,就是绝对运动,是相互作用。
这样,对物质的定义,就与佛法中的“法”的定义相等了。“法”谓轨持。差异性,物质,绝对运动之中的相对静止,法,都是一义。差异性与联系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便是客观存在的全部内容。

马哲的概念涵义,原来我也是那样持有的。后来在通达佛学涵义后,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就变化了。现在在我看来,存在、客观、一切法,这些是最大的哲学概念。其次,物质,运动,差异性与联系性,相互作用等是层一次概念。再然后,是有无、心物等概念。
物质与物质间的联系与作用,应该是平等的。任一物质都是由事物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差异性与联系性是等价的,平等的。 也就是指,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平等的。
我谈的也不是佛学,是通过对一些哲学的通融后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深化。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6-19 11:23:00 +0800 CST  
不过,在这里也有一个重大问题:微观物质在观察前的自在状态,与被观察后的呈现状态,两者间真有本质的区别?一个电子,观察前的状态与观察后的状态的区别,有根本性的不同?………………扩展言之:这个苍茫大世界,与我们人类与众生无始以来俱共生共化,本来一体,我们人去认识外界,认识的只是外界而不是我们自身?观察等实践方式改变外界了,真的就只是改变外界了?我们的自身就没改变?一变一切变,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话又说回来,在这个世界中,改变世界的人类由何而有?人类的产生与存在与大世界没有关系?孰是世界的源头?或者,有源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呆在其中的这个世界?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6-19 11:30:00 +0800 CST  
人是如何最初产生的?世界最初是怎么有的?一切万物是如何有的,何时有的?
………………
缘起而有,无始而有。

楼主 梅格仁  发布于 2016-06-19 11:33:00 +0800 CST  

楼主:梅格仁

字数:33215

发表时间:2015-12-09 18: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05 22:01:31 +0800 CST

评论数:152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