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我渴望我的青春燃起与那花季般心灵有深沉的沟通,因为我深知,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如同电光石火,是人类思想保持创造力的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4:00 +0800 CST  
一阵短暂的寂静后,台下一个声音悠悠响起:
“老师,你讲的是什么,我听不懂?”
我的脑袋突然出现空白,我一下从天堂跌落到地狱,我的自尊和自信一瞬间被彻底击垮。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6:00 +0800 CST  
据维特根斯坦说,在剑桥的讲台上,有一天,他脑袋里突然出现空白,面对学生,他突然感到无话可说。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7:00 +0800 CST  
那么,当他来到偏远的乡村,面对那些嫩稚单纯、未被世俗污染的孩童,他是否由衷感到了灵魂的安宁与幸福?
我深深理解维特根斯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7:00 +0800 CST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6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生涯,不仅抚慰了他那颗浮躁的灵魂,而且他对哲学也有了新的体认。
他重返哲学的王国。而这一次,他是以彻底“反哲学”的斗士的姿态出现在哲学舞台上。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15:00 +0800 CST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我都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后期维特根斯坦那样如此极端的反对哲学、并强烈要求取消哲学的“哲学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15:00 +0800 CST  
“哲学是我们的理智冲撞语言的界限留下的肿块。”
“哲学在于语言的误用”,是哲学家“神志昏迷”与“理智痉挛”的结果。
“什么是哲学?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16:00 +0800 CST  
【“哲学的目的在于治疗。”——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本不该有哲学问题,哲学问题的出现是哲学家误用了我们的日常语言,说了不该说的话。是典型的庸人自扰,甚至是一种病态,是哲学家“神志昏迷”与“理智痉挛”。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当一个人搞哲学的时候,让他停下来,对他进行“治疗”,让他从语言的误用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上来。这样,哲学问题就消除了,哲学家的病也就治好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19:00 +0800 CST  
“不要想,而要看!”维特根斯坦号召我们从形而上学的迷雾中迷途知返,回到清楚明白、单纯简洁的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来。
这是对人类哲学与人类文化的彻底“解构”,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0:00 +0800 CST  
就在维特根斯坦逝世后不久,利奥塔发表了他的《后现代知识状况》,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游戏”的概念“解构”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事”,他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0:00 +0800 CST  
从此,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几乎成为所有“后现代”哲学家用以“解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万能武器”。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后现代”思潮中,无论是利奥塔、福柯还是德里达,其“解构”的锋芒几乎指向每一个被“现代性”浸染的领域,却惟独对尼采和维特根斯坦情有独钟,尊他们为“后现代”思想的先驱和鼻祖……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1:00 +0800 CST  
中国社科院的江怡博士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中,不仅将维特根斯坦与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相提并论,而且富有创见性的认为,从逻辑上说,西方思想的危机有三种表现形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2:00 +0800 CST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体认到的是西方科学的危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颠覆了整个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反映的是西方哲学的危机;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则更进一步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危机,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之中!西方文化的危机已经病入膏肓,深入骨髓,浸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2:00 +0800 CST  
这是对深深浸淫于启蒙主义“现代性”西方社会的警世危言——和尼采一样,维特根斯坦来的太早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23:00 +0800 CST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唯有维特根斯坦是吸引我兴趣最为长久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或者漩涡,我刚刚一接触便被一股强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无力自拔。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0:00 +0800 CST  
前面曾提到过的中国社科院的江怡博士,他的著作《维特根斯坦之路》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那本传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序言”中的一个奇特而新颖的比喻:维特根斯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追求浪漫传奇生活的“西部牛仔”,犹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那个摄影师罗伯特·金!初读这个奇特的比喻时,我心头一震,几乎对江怡博士大胆的想象力佩服到五体投地!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4:00 +0800 CST  
美国哲学史家M·怀特把20世纪的哲学史形象地描述为“狐狸”与“刺猬”斗争的历史。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析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分析学派;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体系、崇尚综合方法的欧洲大陆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5:00 +0800 CST  
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文化传统的气质,从而当之无愧的成为沟通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桥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6:00 +0800 CST  
我一直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解构”以及那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思维与中国禅宗的思维方式有着天然的沟通。维特根斯坦曾经比喻说,一个搞哲学的人,仿佛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从窗户爬出去,可窗户太高;他想从烟筒钻出去,可烟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头,就可以看见:原来大门是一直敞开着的!这使我想到中国诗僧神赞的“咏蜂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7:00 +0800 CST  
空门不肯出,
投窗亦大痴;
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38: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0176

发表时间:2016-07-04 09: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18 12:02:57 +0800 CST

评论数: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