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25岁的维特根斯坦本来就可以不需要去“参战”,因为,他童年做过疝气手术。但是,这哥们儿竟然动用家族关系让自己上了前线。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去当“炮灰”——“想死的其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44: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46:00 +0800 CST  
天不遂人愿,战争开始不久,由于(同盟国)军队发现维特根斯坦懂得数学,于是让他当炮兵,而且驻守在后方。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只负责坐在办公室里干些无聊的文书工作。维特根斯坦几次主动要求把自己调去当步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49:00 +0800 CST  
军部自然无法理解他的要求,难得有个大学生,怎么可能调去当炮灰?就这样,维特根斯坦在后方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战事变化,他真被调去了前线,还是去当他的炮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50:00 +0800 CST  
到了前线后,这哥们就主动去最危险的战区观察哨所。并参加了不少残酷的战斗,每一次都表现得非常英勇,因此不断被提升,最后还当了军官,获得了不少勋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55:00 +0800 CST  
在战争中,维特根斯坦还进行着哲学研究,开始构思他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他一边打仗一边写,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记在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我想,战场上的协约国士兵们谁也不会意识到,在他们枪口下正活跃着一个本世纪最天才的哲学头脑,他身上有一本能改变哲学世界的笔记本,打歪的那几枪让他们无意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贡献。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6:58:00 +0800 CST  
后来,维特根斯坦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了。据说敌人来抓他的时候,他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00:00 +0800 CST  
2.【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至于,维特根斯坦为什么没有在战争中选择“死亡”,我想这源于他的“伦理观(道德感)”。
维特根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05: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帅气多金、孤僻自傲、抑郁多愁、格格不入,他那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总是深沉有神,举止总是灵活有力,他特立独行,天马行空,他情商“白痴”。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个严重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因此,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婚姻(没有社交)……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12: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还是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20世纪哲学分析学的天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15:00 +0800 CST  
因此,天才一般理性思维的维特根斯坦说:“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
而关于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这就是他认为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24:00 +0800 CST  
【这种思想在他《逻辑哲学导论》中表达非常清楚——因此,他是“分析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语言游戏”的创始人。】
何等简洁、明了;何等单纯、透明。一如主人的衣着,简朴、整洁;一如主人的住所,一床、一椅、一桌,几盆鲜花——哲学的空间纤尘不染。
简洁与单纯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能将哲学还原至此境界的思想者,非大师莫属。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31:00 +0800 CST  
如此人物,我们还需要说什么,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
当有人告诉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剽窃了《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时,维特根斯坦大度的一笑:“我不在乎一个小孩偷了我的一个苹果。”
因此,哲学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终结了。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解决了”。维特根斯坦有力地挥动手臂,大声向世界宣告。维特根斯坦走了,走的如此潇洒从容,充满自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7:33:00 +0800 CST  
此刻,我的心情正想逃避这如同“疯子”一样的理性、漂浮不定的“三观”燃烧着我的“神经元”,这晦暗的——哲学。同样的年龄,维特根斯坦也坦然的离开了他的哲学王国,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到奥地利三个偏僻的乡村当小学教师。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8:41:00 +0800 CST  
那些偏僻的小山村,如果不是维特根斯坦,历史学家将永远不可能知道它们的名字;而那些有幸受教于维特根斯坦、如今大部分早已作古的村民,也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们曾经和一个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一起生活、学习。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8:42: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曾多次表示不愿意做大学教师,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一个诚实的人。这使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律师的墓碑上刻着:“这儿躺着一个律师,一个诚实的人。”一个过路人看见后惊讶的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地方居然躺得下两个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8:43:00 +0800 CST  
但维特根斯坦那过于直露的自白仍然让我震惊!不仅因为我生活于有着“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的中国,教师被视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种职业源至于我们最伟大的儒(国)学思想家、哲学家——孔夫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8:48: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生活中的某一天,某个突然发生的情境闪电般击中了我的生活,若不是那个突如其来的“内心事件”(借用萨特的术语),我也许永远无法体会维特根斯坦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情感冲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8:56:00 +0800 CST  
那是在别人看来一件极不足道的小事:那是我第一此真实的站在了讲台上,台下坐满了青春躁动的翩翩学子。我几乎像一个动了感情的演员,深深沉浸于自己的角色,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0:00 +0800 CST  
我和萨特一起为人类的自由呐喊,和尼采一起感受“上帝死了”对西方心灵造成的巨大震撼,和加缪一起思考人生的荒谬与永恒的“存在之谜”,和弗洛伊德一起向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开掘……我讲述着公元前800-600年,那个被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诞生了佛陀、耶酥、穆罕默德、孔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时代,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使无数世纪的人类心灵沐浴它的绚烂与壮丽……我深陷于自己的激情不能自拔,以至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0 19:02: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0176

发表时间:2016-07-04 09: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18 12:02:57 +0800 CST

评论数: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