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历史见闻与趣事。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雕版印刷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权力在皇帝与宰相,到后期变成皇帝与宦官。同隋朝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晋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兴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军事制度前期采用府兵制,军力强盛,多次击败外族。后期则出现节度使(藩镇)的军政制度,割据一方,到唐朝后期还出现四十八个藩镇。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与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争夺四方霸权。借由羁縻制度控制回纥、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家吸收唐朝的文化与政治体制。唐朝的经济富盛,结合华北、关中与江南的经济,到后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与赋税制度随着社会改变而改革,由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转向两税制,并且增加许多杂税。其中两税制影响中国后半期的赋税制度。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其文学发展达到高峰,以诗最有兴盛。当时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运动的韩愈。其史书与传奇(小说的前身)也十分发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画、雕刻、书法与音乐都很发达。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历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时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1:00 +0800 CST  
唐朝时期漫长,大致上可以分成前期与后期。其分界点可按政治与经济角度区分成安史之乱与两税法的颁布。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将四处开疆拓土,文臣稳定朝政,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事发生后,唐朝遭遇许多问题,国力趋向衰退。从经济的角度看,前期采取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唐德宗颁布两税法后,中国后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基本上以两税法为基础。比较传统的分法有四分法,即唐高祖至唐睿宗的初唐、唐玄宗至唐肃宗的盛唐、唐代宗至唐文宗中唐与唐武宗至唐哀帝晚唐等四个时期。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1:00 +0800 CST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也有经史学家考证应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家之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李渊受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2:00 +0800 CST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安逸游乐,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3:00 +0800 CST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3:00 +0800 CST  
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隋末唐初之际,北方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对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4:00 +0800 CST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二十九人。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05:24:00 +0800 CST  
柳宗元与佛教:不是佞佛是究佛
说到宗教,它像迷雾一样一直伴随在人类身边。宗教是虚幻的,又是真实存在的。它亦真亦幻的影子,不时搅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灵。而富于思辩的佛教更是这样,其佛典经卷浩如烟海,世存的就有五千多种,不但历代研究者叹息难治,就连佛祖也一再说“佛法难闻”。柳宗元自己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而“通其说”,即苏轼说的“始究佛法”,是遭贬以后的事。在佛教充斥整个社会的时代,柳宗宗元身上有它的影子这不奇怪。柳宗元不是迷佛的宗教徒,也不是后人说的佞佛,而是苏轼说的“儒释兼通”的思想家。他是唐宋究佛第一人。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15:00 +0800 CST  
大家知道,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而今天它和儒道一起成了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佛教自汉末进入中国以来,很快与儒道交融。汉代的佛教在中国被理解为道术的一种;魏晋的佛教被理解为魏晋玄学的一派。到唐时,儒释道出现明显的合流,佛教“不入于老,则入于儒”,更是一副中国式的面孔。天台宗、华严宗、是这样,禅宗更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佛教在中国化后走向顶峰,成了世界性的宗教。儒释道在唐代形成鼎立之势,除宗教自身发展的原因外,与皇家权术直接相关。唐高祖用道教老子固宗,李世民用佛教维统,武则天用佛尊当女皇。皇帝亲自组织三家论辩,下诏给他们拍座次。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2:00 +0800 CST  
按轮回说,佛教认为当前的**虫蚁,前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而当前的父母,后生可能是自己的子孙,所以,佛教是不认父母,不讲孝道的。这与儒家伦理水火不容。后来佛教有了改变,佛教徒编了不少讲孝德的经书,还实行三年之丧。《柳集》有序赞赏和尚看望父母。元和六年,柳宗元《送元暠师序》,赞扬和尚元暠葬亡亲尽孝一事。柳宗元认为这不违背佛道,还与“儒合”。元暠是儒生,当和尚遵奉儒道,德高不忘孝,这与那些不讲孝道,不重亲情的和尚,不是一路人。柳宗元遭贬后,身处困境,精神极度苦闷;长年住在寺庙,每天与僧徒往来,耳濡目染,他也试图以此抚慰受伤的心灵,可这条路好像走不通,他对禅经产生了疑窦,这让他更加困惑和苦闷。柳宗元在永州曾有诗记载说,开始时他很虔诚,清晨取井水漱口齿,拂掉衣服上的尘埃,恭敬地捧着经书去超师院读禅经。可“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信佛的人由于不能领悟真正的佛理而一无所取;而那些迷信荒诞的事,反倒为世人所追求和乐道。但寺院宁静的景色,脱俗的禅境,还是让柳宗元在精神上得到些许的慰藉和满足。这就是后人推崇的“以儒修身,以释修心”。到后来,佛教成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一张皮。很难用一句话说得清。可我们翻遍《柳集》,找不到有当时士大夫迷佛的诡异之辞和痴迷依佛的情景。柳宗元《巽(xǜn)公院五咏》有五首小诗,都是写龙兴寺里的事物和景色的,诗中虽然透着寺院的静幽和禅机,但没有怪诞和邪妄的影子。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2:00 +0800 CST  
佛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语出《心经》。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说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空之说。柳宗元《巽公院五咏》第四首《芙蓉亭》诗说:“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这是说,如果佛教色空之说可信,那大自然怎么能如此巧妙地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万物呢?这显然是否定了佛教的这一思想。柳宗元涉佛诗写的很精妙,有的读起来会令人发笑。《戏题石门长老东轩》是一首“调笑”诗。说年过七十的法华寺石门长老,忆其一生,如梦如幻。望着当年种的小树都参天“成林”,感叹长年累月地诵念经书,到底有什么用?如今苦修苦行,自己连筋力衰微都忘却了。柳宗元借此告诫长老,春天不要向窗外野地张望,不然花开时,看到鸡鸟成双成对,你会很孤单的。人连草木鸟兽都不及,会很自伤的。这是借说长老来调侃佛教。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2:00 +0800 CST  
柳宗元对那些“有佛之貌而不心,藉佛之名而异行”的僧人是很反感的。这些人都是假和尚,有其名无其实。在柳州,柳宗元有《送方及师序》指斥那些游民和“文章浮屠”,说他们是“乱杂”。游民,是闲着无事的人。古时指士不士,农不农,工不工,商不商的人,即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柳宗元用笔朴直,开篇直指其弊:说这些不务正业的“游民”,学文章没有文采,假借和尚之形自为清高,他们做和尚却没有理佛的诚心,是凭托舞文弄墨装放达的所谓“文章浮屠”,是放纵怪异不入流的“乱杂”。唐代宫里达官贵人也有入道作和尚的,包括公主在内,都是些最不人道的逆流。他们以佛庙为避风港,行淫乱之事。当时盗贼凶徒,贪人败类,窃踞寺院,侮弄妇女,藏奸酿乱,无所不为。这都是些“有佛之貌而不心,藉佛之名而异行”的假和尚。柳宗元说佛道是藏污纳垢之地。唐代佛教盛行,各色僧众云集社会,五色杂流充斥其中。有种地的,有做小生意的,有开赌场的,有当医生给人看病的,有招摇撞骗的,有算命的,有交结权贵附庸风雅的,有放高利贷的,有假借他人势力敛财与官分脏的。从中可以看出,唐时那些欺世盗名,假借诗文放浪形骸,附庸风雅的假和尚多么风行,而社会迷失,对这些乱象却“宽而不诛”。每提及此,柳宗元都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极其鄙视、厌恶的神情。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2:00 +0800 CST  
柳宗元不主张读书人遁入空门,为僧为道;对炼丹药求寿更是不屑一顾。即便陷于最困苦的贬境,他也始终不改变和放弃儒道世用之心。当时有个叫周君巢的人,曾向柳宗元推荐药饵久寿之术,柳宗元作《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回复他说:我虽遭贬废,但从不说鬼神等事。你说这些“寿且神”的事,与尧舜孔子之道不符,我从来都没有兴趣。人如果单纯为了活着,就是千年百年,我也不动心,这不是君子所图。柳宗元看不起那些以药饵求长寿的人,他主张关心“生人之患”,守“圣人之道”,认为这样的人虽不久寿,可其道却寿远啊!他说:自己“愚不能改”,“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3:00 +0800 CST  
宪宗好佛道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迎佛骨,一是用山人柳泌为台州刺使采仙药,这是有唐以来第一次授佛道实职官位害民的蠢事。《古诗》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唐太宗死前服胡僧药不救,玄宗服药炼丹;穆宗虽诛柳泌,既而自惑,又和方士混在一起;就连灭佛的武帝,也是服方士丹药,躁疾而死的。韩愈与周君巢也有交往,与柳宗元不同,韩愈听信了饵药久寿之说,晚年服食硫黄,其早亡应与此有关。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3:00 +0800 CST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息壤记》记述了一件怪诞的事,说龙兴寺东北角一间堂屋,有一块“广四步,高一尺五寸”的隆起地面,建堂屋时,铲平了又长高了,后来这些铲土的人都死了。“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穖。”文中“人鬼且穖”这句话出之《列子•说符》:“楚人鬼而越人穖。”鬼,是说楚人迷信鬼神;穖(jī)是说相信吉凶祸福的征兆。《山海经》有记载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凐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这也是把“息壤”鬼神化。于是庙里的人都把息壤当神来供奉,再没人敢铲平它。柳宗元说,铲土的人都不幸地死了,难道是上帝爱此土不让人铲平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柳宗元说:南方多瘟疫,过劳者先死。这些用铁锹铲土的人,是死于过劳和瘟疫,土地怎么能显神通呢?柳宗元担心读书人来龙兴寺被迷惑了,相信异书的记载,故而写此记刻在堂上。柳宗元居信鬼神之地,而不为邪说所动,其唯物史观之坚定在唐宋是仅见的。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6:00 +0800 CST  
后世说柳宗元佞佛,追根溯源,其实是因韩愈引起的。韩愈信口说柳宗元与山人元十八交游,不排佛,千百年来后人随之,致使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后来柳宗元不得已在《送僧浩初序》里提及此事:说韩愈批评我嗜好佛图言,与浮图游。近来陇西李生礎自东都(洛阳)来,韩愈让他带信责斥我。柳宗元说:元十八与当时许多达官名士交好,他儒者僧形,是个文人和尚。其为人旷达质朴,与孔子同道。虽历经挫折也不改其志。这是柳宗元与他交游的原因。柳宗元说:佛教也有不可排斥的地方,它们往往与《易经》、《论语》相投合。我与他们交游,是看重其洒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与孔子异道。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6:00 +0800 CST  
柳宗元赞同佛教与《易经》、《论语》相合的东西,说就是圣人再生也不会责斥我。而韩愈批评的那些行迹:如剃发为僧,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柳宗元说我也不高兴。可韩愈只看外表而把里面有用的东西也一起扔掉了,这是只见石头而不知道石头里还会包着玉啊!柳宗元是从儒家立场来判佛的。柳宗元说:他与浮图交游,“未必能通其言也”。这不是说他听不懂和尚所说的那些佛事语,而是说他不是因喜欢和尚说佛事那些话,才与浮图游。恰恰相反,是和尚说儒语他喜好,才与之交游。柳宗元身处贬所,对官场的尓虞我诈深恶痛绝,他与“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喜好安闲”的和尚交游是为了舒缓自己的苦闷。柳宗元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以一家所局限,也不因是外来的就排斥它,这在现在看来也是进步的,其实在中国慢长的民族融合中这是经常碰到的事。而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排斥孔孟以外的其它思想。可他后来遭贬去潮州时,却与柳宗元交游的元十八和尚打的火热,赠诗难分难舍。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6:00 +0800 CST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以排佛出名的韩愈在潮州与大颠和尚亲昵,这在当时就传的沸沸扬扬。时为户部侍郎、太子宾客精通佛理的孟简,在吉州听说后,致书韩愈询问此事。韩愈答《与孟尚书书》,语多掩饰。文中赞大颠:“聪明,识道理。”是个很难得的人。韩愈后来在改任袁州刺史时,还与大颠留衣服为别。韩愈与大颠交往时,有手简三首,刻石在潮州灵山院。唐代儒释交混的情形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韩愈与许多佛图都有交往。韩愈晚年蓄伎纵欲,食丹药硫黄,更是让人非议。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6:00 +0800 CST  
柳宗元本族有一年轻人,“读孔氏书,为诗歌逾百篇”,可是不愿为“文儒事”,他遁入佛门,整日背着书箱,怀揣纸笔,独自行走在山水间。柳宗元本想让他继承文儒业,以光显柳氏家族,因而责怪他,但“终不可变化”。柳宗元想到“当世以文儒取名声为显官”的,入朝遭嫉妒受贬斥,连家乡都回不了的十有八九,就放他去了,还作序赠给他。柳宗元交游的浮图大都是儒者僧形,象本序的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经)论语,唯山水之乐”,他们富有文采,其实都是一些远离官场,放浪山水的儒者。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结尾说:他让李生础“以吾言示之”,给韩愈看,想知道韩愈看后作何解释。但韩愈没有只言片语的回复,只能让后人自己想象了。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6:00 +0800 CST  
我们从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的生活和涉佛环境透出的形象看,他不但与那些迷佛至昏天黑地、满身妖气邪念的达官贵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刘禹锡、白居易这样的人也难与之相比。柳宗元是究佛理,而刘禹锡是看破红尘,后来专心事佛。席砚间尽是经书,他钻研佛法,参禅悟道,迎来送往的都是僧人。他自己说:“予事佛而佞。”信天命是儒学的弱点,也是许多封建文人士大夫迷失佛教的一个根源。刘禹锡与柳宗元思想相通,他们对佛教的看法很相近,排解士途坎坷及心里的苦痛是他们涉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刘禹锡在这方面走的远了,而我们从《柳集》和史料里看不到柳宗元有这样的场景和文字。所以苏东坡在书写柳宗元碑文时拒绝写刘禹锡的碑。白居易更甚于此,他晚年中风后,潜心佛教,常在家搞斋戒,做道场。“女唤妻呼”都不应,连刘禹锡来了也不见,为此刘禹锡曾作诗取笑他。

楼主 纪念夏日的吻礼  发布于 2019-05-01 17:27:00 +0800 CST  

楼主:纪念夏日的吻礼

字数:77951

发表时间:2019-04-30 12: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6 18:44:05 +0800 CST

评论数:35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