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武夫仁心:图文讲述赵匡胤从武夫到太平天子

枪杆子交给谁?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调整人事安排之前,禁军两司负责人员情况】


该不该让这个人上台?郭荣有些犹豫。他想起右拾遗杨徽之的话:赵匡胤在军中颇有人望,不能再让他继续掌管禁军了。

枪杆子交给谁,这是全盘的棋眼,一眼可决生,一眼能定死。

赵匡胤眼前的石板,早已湿了一片,额头的汗珠串成了雨线,不停地滴落下来。距离拜相白麻(文书的一种,拜除将相时使用白麻)的宣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拜将的文书却迟迟未出。

赵匡胤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眼看张永德神闲气定,吞吐纳息,倒真是一派“张道人”的仙风道骨。看来张永德已经自认出局,他反而如释重负。

赵匡胤有时候很羡慕张永德,换个角度看,局中人未必比局外人更舒坦。正想着,突然在余光处,感受到一股不善的目光。赵匡胤倏然扭头,韩通瞪大了牛眼,正横眉冷对!

端明殿外,硝烟弥漫。

韩通二十岁从军,先后追随刘知远、郭威。郭威出镇邺都时,他以天雄军马步军都校的身份,与郭荣同为郭威的左膀右臂,算是大周的老人。韩通进可攻,退可守,北汉、后蜀、契丹,统统吃过他的老拳。他疏浚和筑城的功夫更是一流,从疏通水道、抢险筑堤、布防河北,再到扩建开封,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而且韩通修筑的城池坚固抗毁,效率也极高。扩建开封的工程原计划三年,韩通半年就干完了;在河北,韩通更是仅用十天就筑好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而且还一口气修了八九个,能力直逼筑长城的蒙恬。

韩通对郭氏父子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成绩斐然。可他手下的士兵就惨了,干活儿开小差的,打仗不拼死卖命的,估计都受过严惩,否则就难以长期保持这惊人的效率。韩通发起火来,眼珠子瞪得像个鹌鹑蛋,人们私底下都叫他“韩瞠眼”。食君之禄,分君之忧。韩通的想法很直接,职责所在,不能有半点马虎。人都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推而广之,韩通也是如此,所以他觉得人人都应该肩负使命。

韩通的人缘很差,但其实内心很善良。在他整修汴河时,一位名叫边光范的官员正好到宋州均定租税。这是郭荣的一项德政,旨在清查臣民们所拥有的土地,以此来确定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赋税。而均定租税能否公平,直接关系到日后百姓的生活。因此,韩通对这件事也格外重视。他亲自下乡调查民意,当听说老百姓都在夸边光范时,真心对这位文官敬佩,于是上书郭荣,力陈边光范政绩卓著。在那个武夫看不起文人的时代,韩通却主动为一位自己并不熟悉的文官汇报业绩,可见他的见识也不简单。

显德二年,韩通受命修整河北防线。当时因常年战争,尸横遍野。韩通特意把这些尸体收聚起来,安土下葬,并修了一座万人冢。入土为安,人心乃安。对死者尚且尊重,遑论活人。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0 14:06:00 +0800 CST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调整人事安排后,禁军两司负责人员情况】


可惜韩通不会表现自己的内心。至少赵匡胤感觉不到韩通的善意,在他眼里,韩通就是个好使蛮力、脾气暴戾的老匹夫。然而偏偏这个韩通深得皇帝信任,且资历很老。眼看殿前都点检的位子空出来了,这样的位子,主上不会从外藩调任,只会从两司提拔,但提拔谁就不好说了。无论从官职、资历还是能力来看,赵匡胤与韩通均是最好的人选。

侍卫司的长官李重进正带兵在外,赵匡胤猜想,主上不会在此时罢免他的军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位子不会空出。也就是说,自己与韩通,有一个人会晋升都点检,一个继续在老位子上待着。赵匡胤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郭荣还在犹豫。权力交接之际,最容易出乱子。这几十年来,随着朝廷禁军越来越强,地方的藩镇虽然割据有余,但已不足以颠覆朝廷。如今有威胁的也只有禁军的高级将领。眼下,张永德罢落军职,李重进不在京城,未来能够威胁郭宗训皇位的,就只有两司实权人物的候选人——赵匡胤与韩通。

韩通是个直肠子,城府不深,倒是一眼就能看出无不轨之心。不过他太爱得罪人,把唐末以来最精锐的殿前军交给他,会不会捅出娄子?

至于赵匡胤,郭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外戚符氏与他又是姻亲,他对郭荣也多次舍命相护。而且赵匡胤满腹韬略,幕府中人才济济,在军中颇得人心,又懂得文武并重,以综合能力论,他比韩通更适合执掌天下最为精锐的殿前军。然而这样的人,不是忠臣就是枭雄。

郭荣现在才觉得,让殿前司坐大是自己的失策。他以为只要自己活着,一切就都在掌控之中。但前提是,他活着。

既然无法从个人身上制衡韩、赵,那就只好从机构设置上制衡两司。让精锐部队无权,让掌权部队不精,是时候让殿前司和侍卫司的权力互调了。

既不能大权旁落,又不能影响军力,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场零和博弈。



端明殿,拜授两司的白麻终于宣出,以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加兼使相;张永德罢落军职,出镇澶州;赵匡胤充殿前都点检,正式接管殿前司。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对于这个新职位,韩通还有点不适应,不知所为。

张永德深深一拜,果不其然,自己从殿前司滚蛋了,看来李重进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这是生生在侍卫司副官马步军都虞候与长官马步军都指挥使之间,造了个新官啊。主上已下定决心让韩通主持侍卫司,李重进怕是真的回不来了。

尘埃落定,赵匡胤擦了擦汗。是的,张永德罢职了,李重进也回不来了。这两个人钩心斗角好多年,一朝回到显德前。因为,殿前司已然崛起,侍卫司业已肃清,他们两人的使命既已完成,官运也就走到了尽头。我和韩通的使命呢?大周的皇帝准备什么时候让我们出局呢?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0 14:30:00 +0800 CST  
把首相拉上船

首相范质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急召万岁殿,御榻上的郭荣,骨瘦面黄,如柴如枯,一只手臂空悬床外,五根微微叉开的手指颤颤发抖,好似严冬腊月光秃无叶的枝杈,在瑟瑟寒风中,祈求上苍的眷顾。

这还是那个雄姿英发、胸怀大志的郭荣吗?天妒英才,何以摧残至此!赵匡胤眼泪夺眶而出。大名校场畅论天下,开封府衙诚恳相邀,巴公原上一鼓作气,寿州城下视死如归,殿前司前威风凛凛,益津关外拥抱凝噎……一路风雨,铿锵而行,他们本来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可又为什么彼此猜忌,心生隔膜?

郭荣拼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王著……曹翰……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著为……宰相……翰为……宣……徽……使……

说完,郭荣的双眼不甘愿地闭上了。

四十不惑,三十九岁的郭荣不再挣扎。最后一子落定,天下这盘棋局,他已经布完;接下来会怎样,也由不得他了。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载:“(世宗)大渐,召范质等入受顾命。”受顾命者,不只范质一人,但相关史料对其他顾命大臣再无记载。而对于五代时期其他皇帝的托孤重臣,史书均有明确记载。照此推理,与范质同受顾命者,只能是赵匡胤。大概是因为赵匡胤后来篡位,有违郭荣重托,所以史官不直书,为他隐讳。另外顾命大臣也可能有韩通,但既然有废遗诏之事,则韩通在场的可能性又不大。)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0 14:32:00 +0800 CST  
“王著整天醉游梦乡,哪能当宰相!曹翰狡诈专断,又怎么做得了宣徽使!千万别把这话说出去。”离开万岁殿,这是范质对赵匡胤说的唯一一句话。

范质眼肿得像条金鱼,可比眼睛还要肿的是他的神经——郭荣的遗命,惊动了他的敏感神经。

王著,字成象,汉隐帝(刘承祐)时举进士。郭荣随郭威出镇大名时,听说王著很有才,就召到自己门下。显德三年,王著升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近臣。郭荣非常欣赏王著,曾让皇子出拜,而且从不称呼他的名字,只是叫他“学士”。郭荣屡次想以王著为宰相,没想到每次王著都喝得烂醉如泥,郭荣只好作罢。

郭荣即将大行,依旧执念地惦记着王著这位藩邸故人。幕府旧僚的典范,当属王朴。如果王朴还活着,现在站在万岁殿外的,就绝不会是范质了。王朴辅佐郭荣四年,这四年范质过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这个性格刚毅的红人儿。好不容易枢密使王朴死了,难道如今还要再来个宰相王著?

何况王著真的好酒吗?作为昔日的幕府同僚,王著肯定深知王朴的性格。自己堂堂首相元老,王朴尚不放在眼里;王著与王朴俱是潜邸故吏,他要是当了宰相,王朴能服气?王著好酒,恐怕是要避开王朴的锋芒吧?现在王朴不在了,王著如果真当了宰相,还能嗜酒如命?范质不信。

文人,乃文德之人。这是《尚书孔传》对文人的解释。十三岁就开始研读《尚书》的范质,却渐渐偏离了文人的信念。

文人相轻——赵匡胤抓住了范质的弱点。王著豁达耿直,才华横溢,又好交际。这样的人可能与范质惺惺相惜,也可能与范质势同水火。范质做了七年首相,任他道德文章做得再好,也不会任由威胁在眼前滋生。只要自己点头,王著的宰相立马泡汤——范质这是有求于我。

赵匡胤看透了范质的心思,更看破了郭荣的布局。朝廷、两司、藩镇三方彼此牵制,三大势力,三足鼎立,看起来非常稳定。朝廷以德驭才,两司积怨已久,藩镇犬牙交错,也都不足以颠覆朝廷。不过,朝廷有权无军,势力最弱,作为中枢,必会拉拢两司、藩镇作为政治盟友。范质早晚要寻找靠山,与其到时候和韩通、符彦卿来争夺他,不如乘机在此时解决此事。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0 14:33:00 +0800 CST  
至于曹翰,则是典型“杀人不眨眼”的五代军人。他也是郭荣旧属,大周建立后随郭荣去了澶州,担任牙将。一次,郭荣在便厅处理公务,突然房子的大梁折了,只有曹翰抱起郭荣,一把将他抛到石阶之下。虽然后来房子没有塌,但曹翰的忠心颇受郭荣赏识。(《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四《诈妄谬误·曹翰》。)

后来,郭荣入尹开封,曹翰被留在澶州。就在郭威病危时,曹翰私自到开封面见郭荣。郭荣正要责备他,曹翰却让郭荣屏退左右,密告曰:“大王是国家的储君,现在主上寝疾,您应该到主上身边亲自服侍,怎么能还在外面处理公事呢?”在权力交接的节骨眼上,郭荣应该时刻守在郭威身边,以免生变。郭荣恍然大悟,当即入宫侍奉。

从此,曹翰备受重视。郭荣即位后,先后晋升他为供奉官、枢密承旨,在征高平、征淮南、征契丹的战役中,都有曹翰的身影。

然而曹翰有两大人格缺陷。

一是好杀戮,在征淮南时,因为怕降卒叛变,就将八百俘虏全部杀掉,惹得郭荣大为不满。(《宋史》卷二百六十《曹翰传》、《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四《诈妄谬误·曹翰》。)

二是性贪侈,袜子是用锦织的,鞋是用金线缝的。当时的朝臣做了首诗嘲笑他:“不作锦衣裳,裁为十指仓。千金包汗脚,惭愧络丝娘。”([宋]陶穀《清异录》卷下《衣服门·十指仓》。)

此人如进京辅政,搞不好比后汉那个史弘肇还糟。何况,赵匡胤也实在没必要再给自己找一个对手。

赵匡胤朝着范质笑了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陛下知。陛下行将就木,天地不会言语。你懂的。

从两位顾命大臣踏出万岁殿那一刻起,托孤便已失去了意义。终于塌下心来的范质还没意识到,自己已被绑上赵匡胤的船,再也下不来了。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顾命当日,一代英主郭荣,带着他未竟的理想,永远地离开了他牵挂的大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0 14:34:00 +0800 CST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驾崩时郡县图。深红色为周朝廷直辖区域,土黄色为与赵匡胤关系密切的藩镇。】


赵匡胤【殿前都点检、领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慕容延钊【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检校太保】
韩令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张永德【镇宁军节度使(实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符彦卿【天雄军节度使(实授)、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魏王 [但符彦卿同时是国戚]】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13:00 +0800 CST  
搅混侍卫司的水

殿前司的院子里,一只小麻雀正在树枝上歇息。不远处,赵匡胤左手握着弹弓,右手捏紧包着石子的羊皮,眯起眼睛,瞄准麻雀。他拉开弦筋猛一松手,石子“嗖”地飞出去,“咚”,重重打在了树枝上,受惊的麻雀扑翅逃窜。

新主即位,范质忙着去主持新皇登基和先帝治丧事务,另一位顾命大臣赵匡胤却无事可做,百无聊赖地打弹弓。赵匡胤这才发现,当年被他视若珍宝的殿前都点检,原来只是个空架子,管辖范围仍然出不了殿前司的大院。禁军的权力,由当初的两司均分、殿前司略占优势,渐渐重新向侍卫司集中。

击败辽、汉的捷报,仍然断断续续送入朝廷。不过这些事情跟赵匡胤关系不大,因为军政的最高决策权在韩通手里。([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民间諠言当立点检为天子”条、《邵氏闻见录》卷一:“恭帝幼冲,军政多决于韩通。”)

更糟糕的是京城防务,几乎全部为韩通所控制。早在郭荣亲征淮南时,就以韩通为在京内外都巡检,管理京防、扩建开封。开封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层,如今韩通身兼在京巡检,除了护卫皇帝的皇城,其余两层皆由侍卫司把控。如此一来,殿前司的势力越发缩水。

赵匡胤明白了,郭荣暗中将实权交给了韩通;而都点检的位子,不过是一顶高帽,用于牵制韩通而已。郭荣至死都对自己不放心,赵匡胤伤心,恼怒!

赵匡胤眼前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接受事实,任由韩通掌权。以韩通的直厚,也绝不会为难赵匡胤。平淡度日而已。其二是与韩通争权,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无论是平淡度日还是争权,待到小皇帝长大,赵匡胤的使命完成,都免不了步张永德、李重进的后尘,搞不好还会成为下一个史弘肇。

生逢乱世,主少国疑,大丈夫当提三尺长剑,立不世之功!既然身居要职,军心所向,与其做史弘肇,何不做郭威?

赵匡胤若有所思。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15:00 +0800 CST  
多年前,他还未参军时,曾去过宋州的高辛庙。当时香案上有一对用于占卜的竹杯珓。占卜时,当事人只需要将这对杯珓抛起即可,如果落下的杯珓一俯一仰,就称为圣珓,也就是卜中了。

赵匡胤心里默念军职,从小校到节度使,一次次抛出杯珓占卜,结果全部不应。垂头丧气的他自嘲地说道:“难道老天爷是想让我做天子吗?”没想到说完再抛,竟然得了个圣珓!([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现在想想,那次占卜似有所验,难道天命真的在我?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17:00 +0800 CST  


小吏突然来报:王相公来了。

王溥?来得好!

王溥送来一份地契,那是一座位于淮南的豪宅花园。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突然拔光了毛,赵匡胤甚是惊诧。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溥的“毒眼”果然名不虚传!

王溥主动示好,魏仁浦与自己的关系还算不错,范质又有所求,朝廷三大宰相,已尽入赵匡胤彀中矣。


当年那个只想建功立业的赵匡胤不会想到,无心插柳,柳却成荫。当他成为一支潜力股时,在忠诚与帝业之间,形势为他做出最好的决断。

赵匡胤再度举起弹弓,定了定神,这一弹,终于重重打在了麻雀身上。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2:00 +0800 CST  
按照惯例,新皇登基,要给文武百官加官晋爵,以示恩惠。赵匡胤既为顾命大臣,那么两司人员安排,范质觉得还是应当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而且有个棘手问题,对辽、汉战事已经结束,按理说李重进应当还朝。对此,范质也拿不定主意。

对赵匡胤来说,赐官是个绝好时机,可以借此把侍卫司的水搅浑,扩张自己的权势。而且顾命大臣的身份虽然显赫,但日子久了,这虚名终究抵不过韩通的实权。

只是李重进要是回来,侍卫司的水就再也搅和不动了。而且朝中大概无人希望他回来。郭荣活着时,尚能勉强压住李重进的气焰;现在郭荣死了,谁还压得住他?至少范质不行,王溥、魏仁浦也不行。赵匡胤想起了王溥送的园子,他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选在淮南。现在看来,王溥似乎有所指。

使臣们只记录了这次迁官的结果,而其中的决策过程后人不得而知。以理推论,当时的范质在征求赵匡胤意见时,很可能收到过一份名单:李重进顶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空衔,出任淮南节度使;韩通则继续以副都指挥使的军职留京。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2:00 +0800 CST  
范质看了,心里格外踏实。这不仅维持了韩通掌权侍卫司的现状,更将李重进从河北支到扬州去,距离京城更远了,任凭他曾在侍卫司有天大的势力,如今也是鞭长莫及。


然而,接下来的名单,就让范质踏实不下去了。

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升任马步军都虞候,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充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充步军都指挥使;而原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罢落军职,出镇保义军。

殿前司:除赵匡胤继续留任都点检外,副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升任副都点检,殿前都虞候石守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任殿前都虞候。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4:00 +0800 CST  
范质看了名单,气得浑身发抖。赵匡胤!你要把禁军两司变成赵家司吗!

按照赵匡胤的安排,侍卫司排名第三位的韩令坤是赵匡胤的发小儿;掌管马军的高怀德曾常年在殿前司的铁骑军任职,与赵匡胤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掌管步军的张令铎与赵匡胤、韩令坤关系密切,且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而侍卫司的长官李重进已经名存实亡,副官韩通则被架空,与赵匡胤关系疏远的袁彦干脆被罢免军职,外居藩镇。

至于殿前司,早就是赵家的了。慕容延钊被赵匡胤视为老大哥,石守信和王审琦更是他的结义兄弟。

这是赤裸裸的结党营私!大行皇帝尸骨未寒,竖子敢尔!

范质义愤填膺地捶着桌子,作为大周首相,他绝不允许这个名单成为事实。然而,愤怒过后,范质最终还是屈服了。让他就范的只有十个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著。

史未明载赵匡胤以王著要挟范质,但在显德六年下半年,赵匡胤于禁军系统疯狂扩张势力时,即便范质书生意气,也不会对赵匡胤的野心毫无察觉。以范质为人之耿直,按照常理应出面阻挠,结果范质却不管不问。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只可能有一种解释:赵匡胤抓住了范质的把柄。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5:00 +0800 CST  
七月十九日,郭荣去世整整一个月,这份“恩赐”名单终于公布了。诚如赵匡胤所料,范质一个字儿都没改。

侍卫司有人忍不住了。一个背后像长了驼峰的青年,正在韩通身边嘀咕着什么。这个青年名叫韩微,是韩通的儿子,小时候得病,落了个驼背的后遗症,人称“韩橐驼”。

韩橐驼背驼心不驼。他弓着背,一再提醒韩通要小心提防赵匡胤,万不得已,可行非常之事。韩瞠眼却不以为然。赵匡胤是先帝一手提拔的,又是顾命重臣,怎么会反?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6:00 +0800 CST  
范质也收到殿中侍御史郑起的密信,信中说,都点检统辖禁军多年,又深得将领之心,恐怕早晚要



几经思考,范质还是没有答复郑起。被人胁持的滋味儿不好受,一向刚正果断的范质现在变得瞻前顾后。赵匡胤究竟想做什么?如果想谋朝篡位,就算他真把王著搬出来,自己也要诛灭他。可如果不是呢?主少国疑之际,最重要的就是枢臣一心、文武团结。

他是顾命大臣啊!也许,也许只是在与韩通争权……范质极力为赵匡胤的行为找理由,只是理由总是很苍白……

十一月一日,在兼任山陵使的首相范质主持下,大行皇帝郭荣安葬庆陵,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

一个时代,落幕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3 13:39:00 +0800 CST  
楼主最近要去大西北了,十一回来以后继续,对不起亲们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25 22:20:00 +0800 CST  
二 箭在弦上

布局河北

五代时期,门阀崩溃,人心不古。有点能耐的人,都想当皇帝。当然,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上,朝廷、禁军、藩镇,三方势力必须全部摆平,少了一方,即使坐上龙椅,也一样被轰下来。赵匡胤要登上皇位,还差最后一大势力没有搞定——藩镇。

唐朝末年、五代初期,藩镇曾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五代的后梁、后唐以及当时大江南北并立的其他政权,莫不脱胎于藩镇。然而,随着朝廷禁军的日益强大,藩镇力量大为削弱。诸地大藩想只靠自己的力量称王称帝已不大可能,但他们却能阻止别人做皇帝。

不想当皇的韩通,势力遍布驻京部队,却难出开封;拥护大周的藩镇虽然不少,却一盘散沙。

至于亲赵匡胤的第一雄藩,无疑是大名府的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但这位自己弟弟的岳父,同时也是大周皇帝的姥爷。能寄予他多大厚望,赵匡胤心里实在没谱。如果他倒向周室,对自己将是毁灭一击。

所以,赵匡胤首先将驻扎河北邢州的安国军节度使王仁镐调走,改派自己的老大哥李继勋出镇。这样,李继勋与符彦卿横卧河北中部,既可彼此照应,构筑防线;又可让李继勋牵制符彦卿,使其投鼠忌器,至少在发生非常之事时,符彦卿能够保持中立。

另一个部署,是将镇守澶州的附马都尉张永德调往许州。自从在澶州被郭荣痛批以来,张永德一直保持低调。他既已离开禁军,知道赵匡胤为刀俎,自己是鱼肉,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站在关系密切的赵匡胤一边。

但与符彦卿一样,张永德与周宗室也有姻亲关系,为确保万无一失,赵匡胤只好将他从开封北大门调离到次要防线许州。如此,一方面张永德可以继续作为东京的外援,防范东南地区、尤其是他的老对头李重进发难;另一方面,又使他不会对开封构成过大的威胁。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10-08 13:35:00 +0800 CST  
当然,赵匡胤的对手也不是傻子。就在他暗于藩镇间卡位时,朝廷也在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向拱(即向训,避郭宗训讳改名)移镇洛阳,担任西京留守,震慑国都的西大门。而河北、河东、青徐,更有郭崇、孙行友、李筠、杨廷璋、郭从义等一大批或拥护周室、或不肯依附赵匡胤的强藩重镇。

针对这一形势,赵匡胤对藩镇发动了第二攻势,矛头仍向河北。当年郭威被迫在河北与都城间狼狈奔波,战略时间徒耗,士兵疲惫不堪,与他不能稳定控制河北有重要关系。李继勋和符彦卿的防线拱卫东京有余,震慑强藩尚显不足。

因此,这年冬天,赵匡胤通过朝廷,命韩令坤率领所部,到镇州、定州等北方边境巡视,直接钳制郭崇、孙行友等人,防止生变;同时,侍卫亲军大量北调,韩通在京城中的势力又有所削弱。意图如此明显,但大多数人却没有觉察。毕竟,郭荣北伐时,韩令坤曾驻守雄州,如果巡视北境真的是为防范契丹的话,两司大将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仅仅六个月,郭荣临终前辛辛苦苦布下的棋局,就被赵匡胤搅和得面目全非。宝剑出鞘,是时候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10-08 13:38:00 +0800 CST  
点检亮剑


周显德七年大年初一(公元960年1月31日),东京城内一派肃杀之气。宽阔的大街上偶尔还能看见雨后的积水,映照着天空中那低沉阴霾的滚滚乌云。这场暴雨整整下了四天,直把白天泼涂得与黑夜无异,好在三天前,雨终于停了。(《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书十一•恭帝本纪》:“十二月……乙未,大霖,昼昏,凡四日而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此刻,宰相范质肚子里的那条船,正被雨水噼噼啪啪地乱砸着。他正顶着凛冽的寒风,匆匆赶往皇城。这是新皇帝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新年。自半年前这位七岁的小皇帝即位,首席顾命大臣范质就再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这样一个以下克上、国家命短、人们对习以为常的年代里,主少国疑无疑是一个王朝的致命弱点。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等待少年天子慢慢成长为一代明君?


范质忧虑地望着北方。国防线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有些害怕。契丹与北汉,不知何时会再度饮马黄河,失去幽蓟十六州的中原竟然一下子变得这么脆弱不堪。


可是更让范质头疼的结症却在萧墙之内。这些日子,范质每天都会拿起郑起的信读上几遍。他希望自己所作的一切,终能感化赵匡胤,将相同心,继续完成周世宗未竟之业。


如果那位都点检是位当世廉颇,则足以成就范质“大周蔺相如”的美名,两人必将一起名垂青史。


可惜,这位都点检的名字不叫廉颇,而叫赵匡胤。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10-08 13:43:00 +0800 CST  
与范质一样的是,赵匡胤也在赶往皇城的路上;还与范质一样的是,赵匡胤的心里也被雨水砸翻了船。只不过,与范质不同,范质正在忧虑国家的前途,而赵匡胤正在担忧自己的命运。

端明殿左侧的东上閤门外,三位宰相已经早早等在这里。由于周世宗郭荣丧期未过,皇帝郭宗训未在崇元殿举行大朝,文武百官依礼到东上閤门进奉贺表。时辰一到,百官将贺表跪奉首相范质,再由范质将贺表跪授閤门使,最后由閤门使进奉居住在紫宸殿(就是原来的万岁殿,显德六年十二月更名)里的小皇帝郭宗训。

没人注意到范质与赵匡胤各怀心事,朝臣早已被喜气洋洋的笑容所融化,仿佛逼人的寒气,已经被其乐融融的新年喜气驱走。

突然一道急报,竟将喜气打得灰飞烟灭。镇州、定州急报:契丹大军来犯!汉军也经土门东下,准备与契丹合兵,直奔东京杀来!

什么!

东上閤门立马炸开了锅。范质面如土色,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群臣汹汹,不知所措。

只有一个人保持着冷静,他冷冷地侧目赵匡胤,嘴角突然翘了一下,便不再有任何表情。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10-08 13:46:00 +0800 CST  
在亚相王溥的“毒眼”里,这份急报很有问题。

契丹和北汉趁着幼主莅位、元旦庆贺之际,认为朝廷疏于防备,搞一把偷袭,倒也说得过去。可是联系到这半年里,赵匡胤在朝中与河北上下其手,王溥凭直觉认为,这事和赵匡胤有关。

情报会不会是伪造的?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镇州、定州的守将郭崇、孙行友都不是赵匡胤的人,想让他们从二州发回契丹、北汉入侵的假情报根本不可能;但韩令坤也在北疆,如果赵匡胤想要做假,还是有机会的。

如果这份情报真的是赵匡胤授意为之,那他究竟想干什么?最合理的解释是,他想率兵出征!虽然韩令坤带走了部分侍卫司的精锐部队,但之于韩通在京城的势力,不过皮毛。倘若赵匡胤确有非分之想,那么要避免与韩通直接冲突,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军队调出东京,然后像本朝太祖皇帝一样,杀个回马枪。

当然,如果朝廷收到急报后要彻查军报的真伪,那么这个谎言也很容易被戳穿,只是需要点时日。而一旦戳穿,赵匡胤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搞不好要抄家灭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10-08 13:59:00 +0800 CST  

楼主:helianshi

字数:85174

发表时间:2016-09-07 04: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6 11:49:34 +0800 CST

评论数:42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