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武夫仁心:图文讲述赵匡胤从武夫到太平天子



新书镇楼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时,全国形势。】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4:00 +0800 CST  


【960赵匡胤即位时,全国形势图(此图细节略有不确,后面出彩图的时候会修改调整)】




(前言发不上来,只好图片格式了= =)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5:00 +0800 CST  

【976年,赵匡胤去世时,全国形势图(此图细节略有不确,后面出彩图的时候会修改调整)】


自北宋以来,有关赵匡胤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后世相关的专著与论文更是不可胜数。我以两《五代史》《宋史》《东都事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六部史书为根本,参以其他别史、笔记、政书、文集等史料百余部,力图接近历史上最真实的赵匡胤。

此外,笔者借鉴了邓广铭、王曾瑜、张家驹、漆侠、张其凡、龚延明、谭其骧、何冠环、杜文玉、王育济、范学辉、李晓杰、李昌宪、王立群等前辈的学术成果,包括专著近五十种,论文两百余篇。因体裁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标明。我不敢掠人之美,在此一并致谢。


此外,本帖既是通俗讲史,笔者便将文字串联一气。因此许多历史公案,如陈桥兵变、金匮之盟,都采取直叙方式,并未详录烦琐的考证。凡推论之言,往往会注明“史未明载”。

但是,不详录考证过程,并不代表没有考证,更不代表不需要考证。一切历史事实,均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基础上。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6:00 +0800 CST  
引子:皇帝难当


第一章 初入仕途,跟对领导
一 牡丹花开动京城
二 跟郭威,学郭威


第二章 搭起班子,坚守忠诚
一 血战高平,一战而成名
二 编练新军,编练赵家军
三 从征淮南,武略与文韬
四 北伐幽蓟,最后的忠诚


第三章 陈桥惊变,黄袍加身
一 谁来管枪
二 箭在弦上
三 天命所归


第四章 初行改革,巩固政权
一 安官惠民,共享大宋开国
二 逼反二李,立威赵氏天下
三 杯酒释兵,重立天下秩序
四 出征荆湖,试行政治改革


第五章 外乱内争,重整山河
一 幕后的光义
二 台前的赵普
三 六十六天平蜀
四 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六章 深化改革,坐稳江山
一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二 皇帝的反击
三 “双赵新政”进入稳定期
四 赵匡胤经济学


第七章 威震寰宇,如日中天
一 北汉还是南汉?
二 最后一次亲征
三 大宋皇威浩荡


第八章 卧榻之侧,烛影斧声
一 中书外,权相落马
二 卧榻侧,岂容他人
三 雪夜中,烛影斧声


尾声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6:00 +0800 CST  
【前边比较无趣,从老赵投奔郭威开始。】
第二章 搭起班子,坚守忠诚


一 血战高平,一战而成名

权力是场赌局




【广顺元年正月初一(951年2月9日),后周开国时形势图】


赵匡胤离家后,先后到河东、关中、荆湖地区游历,他自觅过东家,也吃过闭门羹。遭遇过抢劫,也偷过菜。

一路下来狼狈至极,直到前往河北,投靠了枢密使郭威,整个人生才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他想不到,那场追随郭威参加的兵变,那场“黄旗加身”的大剧,竟然成了他十年后的预演。

广顺元年正月初一(951年2月9日),处心积虑的郭威终于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大赦天下。

赵匡胤如愿以偿,因从龙有功,补官东西班行首。东西班是禁军的一支部队,行首是这支部队的小领班。虽然只是基层军官,但芝麻官也是官。混迹江湖好多年,赵匡胤终于做官了。

然而做了官,不等于官运亨通。当了皇帝的郭威虽然仍要出兵讨伐不臣,但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治理国家方面。赵匡胤除了侍卫之时,几乎很难再见到他。

不甘寂寞的赵匡胤怎肯坐冷板凳。郭威够不到石敬瑭,就去够刘知远;赵匡胤够不到郭威,那不是还有郭荣么?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7:00 +0800 CST  
郭荣本来姓柴,是郭威原配夫人柴氏的侄子,由于精明干练,郭威甚是喜爱,就收他做了养子。

(现在一般称郭荣为柴荣,但五代时期可能并非如此。柴荣终生以元舅之礼待自己的生父柴守礼;柴守礼也因这层关系,终生居住在西京洛阳,而未入东京开封,以免尴尬。《资治通鉴》等史书在谈及柴荣时,也均以“郭荣”相称,可见在他活着时并未认祖归宗。《宋史·礼志》曾载司马光、王安石关于周祀姓郭姓柴的争论[《宋史》卷一百一十九《礼志二十二·宾礼四·录周后》],将柴荣一系回归柴氏,应是宋朝所为。)


郭威在后汉末年,被皇帝刘承祐族灭,家破人亡,已无亲生子嗣。论名分,郭荣是郭威唯一的“儿子”;论感情,在郭荣身上,郭威寄托了太多对柴氏的感怀;论能力,郭荣更没的说;论地位,郭荣是郭威最亲密的心腹。明眼人都知道,不出意外,郭荣早晚会入继大统。

可偏偏就出了意外。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升任枢密使的王峻三番五次阻挠郭荣进京。五代时期,枢密使位高权重,皇帝往往也拿他们无可奈何。郭荣无法进京,赵匡胤与郭荣的旧交就全然派不上用场。赵匡胤很郁闷。

郭荣比赵匡胤还郁闷,因为朝中有两个人,正对储君的位子虎视眈眈。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现任殿前都指挥使,领泗州防御使;一个是郭威的女婿、驸马都尉张永德,现任殿前都虞候,领恩州团练使。

郭荣身为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虽然贵为使相(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皆为宰相头衔,以节度使加宰相衔,称为使相,这是武官的最高荣誉),官阶比李重进、张永德高了不止一级。但论血缘,李、张二人比郭荣更亲近;论距离,二人居官朝中,郭荣外放藩镇;最重要的是,论权力,二人是殿前军的主副手,这支部队近年来发展迅猛,前途无量,而郭荣对禁军毫无染指。兵荒马乱的年代,手中没有兵权,就算顶着皇帝的冕冠,也早晚会被拉下马。

所以,明知道有阻挠,郭荣还是不断请求入朝。不能入朝不要紧,至少要让郭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郭荣的用心没有白费,郭威并没有忘记这个养子。广顺三年(953年)闰正月十五日,趁着王峻外出视察水患,郭威赶紧批准了郭荣的入朝申请。这个团圆之夜,让赵匡胤看到了希望。

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开封待了半个月,郭荣不得不返回澶州。因为王峻回来了,而且回来得很高调!身兼枢密使与宰相的王峻,又逼郭威让他兼任节度使,并撤换其他宰相。

这简直是对皇帝威严的挑衅!郭威内心咆哮不已。

而此刻的赵匡胤也又怒又愁,他刚刚得到消息,自己被“升”任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外放地方了。(《东都事略》卷一《太祖皇帝本纪一》。)

与赵匡胤相反,久未出面的冯道倒是悠闲地晒着太阳。“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又有人要倒霉咯。年过七旬的冯道总能一眼看穿朝廷的动态,相比之下,二十出头的赵匡胤太稚嫩了。

没过两天,宫里传出王峻被贬的消息,据说郭威还专门把冯道找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了半天,痛诉王峻如何欺负自己。

王峻被贬,也就意味着郭荣进京。滑州是不能去了,赵匡胤宁可冒着延误赴任的风险,也一定要等郭荣回来。

权力的追逐就是赌博,除了高超的赌技,大多数时候也需要运气。所以在乱世中飞黄腾达的,大多数都是赌徒。

赵匡胤的运气不算太差,不到二十天,郭荣果然进京,而且被封为开封府尹、晋王。以亲王尹国都,已基本是名正言顺的储君。

郭荣没有辜负赵匡胤的一片忠心,当即把他调入开封府做马直军使。这个负责首都骑兵支队的职位,虽然比副指挥使要低一级,但赵匡胤仍愿往。从这一天起,赵匡胤就正式进入郭荣的潜邸。谁也没有想到,他从此沿着郭威的老路,挖了大周的江山。


————————————————
【刚出版了新书,《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http://item.jd.com/12008436.html】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8:00 +0800 CST  




就在这年,周太祖郭威一病不起,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日,驾崩于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四天后,三十四岁的晋王郭荣正式继承皇位。

大周境内,举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惨白的纸钱在阴沉的天空中散落,宛如皑皑白雪,缅怀着这位传奇的草根儿皇帝。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大周的纸钱被送入了太原府。简陋的宫殿里,一位花甲老人随手将纸钱扔入身边的炭火,熊熊燃烧的烈火,映红了他那惨淡的笑容:就让这纸钱送你们郭家上路吧!

儿啊,爹这就为你报仇雪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8:00 +0800 CST  
世仇北汉




【乾祐四年(951年)正月,北汉开国时疆域】


这个被仇恨吞噬的老人,正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湘阴公刘赟的亲爹刘崇。不过,他现在已经改叫刘旻了。

郭威刚入开封,准备迎立刘赟时,刘崇还傻乎乎地高兴呢。结果,郭威称帝了,刘赟被杀了,刘崇追悔莫及。从此,中原大周与河东刘崇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就在郭威建周后的第十天,刘崇决定继承汉统。然而郭威称帝,张灯结彩;刘崇践祚,拖麻拽布。

登基大典上,刘崇一脸戚容地说:“由于高祖皇帝的大业一朝坠落,朕不得不称九五之尊。可是你们看看,我是什么天子,你们又是什么节度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卷二百九十《后周纪一》太祖广顺元年正月戊寅。)

在一片哀歌中,刘崇于太原府即皇帝位,仍用汉为国号,沿用年号乾祐,只是将名字改为刘旻,史称北汉。

开国大典如此凄凉,似已注定了北汉的国运。

北汉之疆皆在山西中部,土地贫瘠,将寡兵少。为了生存,刘旻豁出这张老脸,学起老领导石敬瑭,向契丹人称臣,做起辽国的“侄皇帝”。只要能够换取辽国的支持,血洗周室,刘旻什么都肯干。

但刘旻也知道,自己的小朝廷先天不足,支撑不了多久,必须速战速决。登基以来,他一直没有放弃袭扰周国,但每次都被郭威揍得落花流水。天可怜见的,郭威终于死了!郭荣刚刚即位,政局不振,军心不稳,这正是复仇的绝佳机会!

机会稍纵即逝。周显德元年、汉乾祐七年二月,刘旻亲率三万倾国之军,以义成军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军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联合辽国武定军节度使、政事令杨衮所将万余骑,自太原府出团柏谷,沿太行山一路南下,兵锋直捣周国边陲要塞潞州,企图一举打通大路,直扑开封。驻守潞州的宿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出城迎敌失利,灰头土脸地逃回潞州城死守。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8:00 +0800 CST  




郭荣得知李筠败北的消息,异常决绝地宣布:“朕要亲征!”大臣们没想到,这个才坐了一个月龙椅的皇帝竟然如此玩命,纷纷进谏劝止。有人说,刘旻前几年曾是先帝的手下败将,不敢亲征而来,陛下您用不着大惊小怪。

有人说,陛下您刚即位,人心不稳,政局动摇,还是别亲征了。

满朝文武,除了宰相王溥,再没第二个人支持郭荣。

这些话,郭荣一句也没听进去,他还在据理力争:“先帝驾崩,朕又刚刚即位。刘旻想乘此时机,吞并天下!他肯定亲自来战,朕不能不亲征!”

朝堂之上争吵之声不绝。

“咳!”一声咳嗓,终于使大殿恢复了宁静。

上朝以来,太师、中书令冯道一直稳居朝班之首,一言不发。这会儿他双手持象牙笏板,微微躬身,缓缓奏道:“陛下贵为天子,不宜出征。”

郭荣冷哼一声,提高嗓门说:“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亲征,如今朕怎么敢苟且偷安?”

“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当唐太宗!”冯道一反谨小慎微的常态,冷冷回了郭荣一句。

嘿!这不是公然鄙视朕吗!年轻气盛的郭荣咽不下这口气,大嚷:“以我军兵力之强,破刘旻就如泰山压卵!”

“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安坐泰山!”冯道又回了一句。

郭荣忽地站起身来,指着冯道的手恨不得戳到他的老脸上,恨恨地说道:“老家伙少看不起人!”

冯道抬了抬眼皮,静静地看着气得发抖的郭荣。老夫亲眼所见临阵倒戈的禁军将领,简直比开封城里的蚂蚁还多!年过古稀的冯道索性把话挑明:“陛下,您所谓的泰山,不过是那些禁军宿将。他们个个久处贵位,骄恣蛮横。陛下刚刚即位,龙椅尚未坐热,要指挥这帮骄兵悍将,恐不容易。”

(《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所载冯道的话点到为止;但据[宋]王巩《闻见近录》,冯道将禁军悍将难制的问题,直接向郭荣挑明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9:00 +0800 CST  


【冯道】


朝堂内,气氛冷凝。

朝堂外,赵匡胤正小心翼翼地听着皇帝与大臣们的争论。自从郭荣坐上龙椅,他也从开封府调入殿前军,担任禁卫宿卫将,负责皇帝的日常警卫工作。(《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周)世宗即位,(太祖)复典禁兵。”《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显德元年载高平之战时,“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

赵匡胤身为警卫,心里却仍然装着国家大事。这次能否击退刘旻,关系到大周的生死;而郭荣是否亲征,很可能就关系到能否击退刘旻。

冯道的话句句确凿。郭荣未得军心,这是不争的事实。郭荣虽然在河北担任过郭威的副手,可不过短短数月;郭威在位三年,郭荣却一直在澶州。所以,禁军将领对这位没有军队背景的皇帝极不服气。郭威病危期间,就有禁军将领鼓动士兵闹事,靠着郭威的铁腕才强行压下去。指望这帮人保护郭荣御驾亲征,冯道能放心吗?

但在赵匡胤看来,郭荣也有非亲征不可的理由,同样是因为禁军。

不能有效控制禁军,这是郭荣最大的短板。而御驾亲征,正是掌控禁军的绝好机会。如果败了,结果都是一败涂地;但若胜了,影响就有天壤之别。

按照五代的“惯例”,前方大将有可能会倒戈,甚至来场兵变。退一万步讲,就算前方大将没有野心,打了胜仗,得胜还朝,声望、军心归之于一身,到头来还是会威胁到皇位,郭威西征三镇就是最好的例子。但若郭荣打赢了,就能在军中迅速树立威望。郭荣刚刚即位,各地藩镇都在观望,只有亲自打赢这一仗,对内控制了禁军,对外才能压服各路藩镇,才能真正在全国行使皇权。

所有这一切,迫使郭荣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9:00 +0800 CST  
小人物力挽狂澜



【骷髅王庙】


黄昏,天倾西南。血色的夕阳染红了山岩,哭号的阴风在山谷间肆意嚎叫。不远处,骷髅王庙屹立在白骨堆砌而成的山头之上,黑色的幡旆仿佛招魂的旌铭。此地名叫高平,千年前,它以长平之名成为四十万赵军将士的埋骨处。

刘旻不禁打了个寒战,下令汉军立即通过这个鬼地方,在高平以南驻扎。出师以来,汉军急行五百里,舍弃坚城潞州不攻,直下黄河沿岸;再有一天,就能到达泽州,距离开封越来越近。

同样急行的还有郭荣,在调兵遣将安排妥当后,他亲率大军急向河东赶来。三月十九日,周军的先锋击退了汉军的先锋。首战告捷,年轻皇帝的信心倍增。

直到此时,刘旻才知道,郭荣竟以身犯险。他亲率中军结阵于巴公原,命张元徽驻扎在中军东侧,辽将杨衮驻军于西,严阵以待。

郭荣的部队也一分为三,以义成军节度使白重赞与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将左军居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将右军居东,宣徽使向训统率精锐骑兵居中,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统率殿前军保护亲自督战的郭荣。

如今的赵匡胤已调入殿前军,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因而就在张永德的军中。六年了,他没想到以这样的方式,重新遭遇“老东家”。他不过一介小人物,也许刘旻早也已不记得他了。但赵匡胤忘不了,囊者孰对错,今朝一战定是非。

对赵匡胤而言,这场战争必须取胜,不仅仅为了大周的江山。他端坐马上,远远望去,汉军黑甲如山,刀戟如峰,红色的战旗好似煮沸的鲜血在军阵中翻滚。敌阵最高处,一面火红的大旗迎风张扬,旗杆顶端的旄牛尾与缀于旗下的五采析羽嚣张地扭动着,肆无忌惮地挑战着大周战士的神经。大旗之下,正是汉主刘旻的所在。

赵匡胤一心想要杀敌建功,像一匹蓄势待发的野狼,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只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愿意以生命做赌注,来参加这场胜负难料的赌局。周军右厢,樊爱能与何徽的战马不住地前后挪踏着,发出凌乱的“嘚嘚”声。

两位大将不时回过头,观望着手下士兵们的表情。那是一张张沉浸在温柔乡中的脸,那是一张张沉浸在金软玉中的脸,那是一张张害怕失去荣华与安定的脸。

负责袭击北汉后路的周军还在途中,河阳三城节度使刘词的主力部队也还没赶到。孤军深入,敌众我寡,在这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刻,周军上下已被胆怯包围。

刘旻站在土丘上,俯视着兵力明显不足的周军,心中也不免懊悔。早知对手渺小如此,何必向辽国请求支援?借了辽人的兵,且不说欠了人情要加倍奉还,仅仅是犒劳辽军的军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何况,不是逼不得已,谁愿意去背负这勾结辽人、屈节辱国的骂名?

不甘心一辈子做“侄皇帝”的刘旻,决定利用这场战役重新赢回中原天子的尊严。他自负地对身边将领说:“我用汉军就足以击败郭荣,何必再借契丹兵!今天我不仅要攻破周人,更要让契丹人对我心服口服!”受尽辽国欺压的汉军将领闻言,纷纷跃跃欲试。

但辽帅杨衮并没有在意汉军将士复杂的眼神,他遥望周军阵营。但见周军右厢看来略有动摇,但军阵并未紊乱;中军与左厢更是军威鼓振。

“周军真乃劲敌也!我军不可轻率冒进!”杨衮连忙向狂傲的刘旻说道。刘旻捋着美髯,眯起眼睛,不屑地说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杨公且莫再言,且在此观我破敌吧!”

杨衮转身刚要离去,身旁的战旗却正正打在他的脸上。杨衮心中一惊:方才还是东北风,我军居北朝南,顺风作战,尚需谨慎;现在风向逆转,要逆风出击,对我军更为不利。

可是杨衮心怀不满,因此并未出言相告。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49:00 +0800 CST  


【高平之战(摘自《中国历代战争史》)】


心浮气躁的汉将正在鼓动汉主出击;也有精明的谋臣进谏风向不对,切莫草率。然而,刘旻仍然自负地拒绝臣下的提醒,贸然挥起幡麾,命张元徽率领千余骑士,逆着南风,全力进攻周军的薄弱环节——右厢。

“杀!——”河东战马脱缰,踏起黑风般的沙土,直冲敌阵!

周军右厢,统帅樊爱能与何徽“践行”了冯道的预言,没打两下,扔下兵器撒丫子就跑。骑兵有马四条腿跑得快,只有两条腿的千余步兵一看跑不了,直接丢盔弃甲,朝着北边大喊“万岁”,临阵倒戈。

看似坚不可摧的堤坝,瞬间土崩瓦解,汉军犹如滔滔巨浪,席卷着大周的残兵败将,朝着大周皇帝的御帐吞噬而来。

周军上下瞠目结舌。谁也没想到,宿将统领的精锐,顷刻间溃败。首次亲征的郭荣气得紧握剑柄的右手隐隐发抖。他望了望左厢,白重赞和李重进稳如泰山,看来万无一失。既然没有后顾之忧,右边的窟窿就当尽快补上。在枢密副使魏仁浦的鼓励下,郭荣拔出宝剑,锋指北汉,亲自率领着殿前军奔赴右翼前线督战。

但恐惧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周军中迅速蔓延。在投降声的包围下,大多数将士仍像被催眠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溃败不知所措。

赵匡胤也追随着部队向前方挺进,压抑的气氛憋得人喘不过气来。他需要释放,他也相信每一个人都需要释放。人人都在恐惧与激奋这两端间摇摆,哪一端出手拉一把,他们就会倒向哪一端。

于是,他突然扯开嗓子,扬臂大吼:“主上危险,我等怎能不拼死一战!”这一吼,犹如震耳发聩的木铎,刺穿恐怖的阴霾,直击每个人的鼓膜,连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都听得热血澎湃。

可是作为殿前军的总负责人的张永德犹豫了。这支精锐部队的任务是保护皇帝,孤注一掷投入战场,万一失败,皇帝可就连亲军都不剩了。他不怕死,但他怕皇帝死,因为那是殿前军最大的失职。

然而作为一员低级军官,赵匡胤没有张永德那么多顾虑,只想打赢这场仗。他连忙驱马向前,向张永德建议:“贼寇气势傲慢,我们全力一搏必然能够破敌!您手下有很多善于左手射箭的士兵,请您率领他们登上高处作为左翼出击,我率领士兵从右翼出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好个在此一举!生性豪爽的张永德终于被这个黝黑汉子的血性感染,抛开顾虑,也不管什么官位高低,当下分兵给赵匡胤,两人各率两千士兵,冲向敌阵。

一般人射箭都是左手持弓、右手射箭,这种射箭姿势只适合朝左前方发箭,若朝右射就要扭腰曲臂,极不方便。而右手持弓、左手射箭,就能照顾到这个盲点。由这些“左右开弓”的射手组队,就能形成一个扇形的攻击面,在战术上占据优势。因而,赵匡胤对张永德特别强调了“左手射箭的士兵”。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50:00 +0800 CST  


【周显德元年(954年)五月,高平之战取胜后,后周乘胜北伐北汉时形势图】


赵匡胤则率领两千士兵,跃马扬刀,从右翼杀入敌营。他本人一马当先,锐不可当。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无不拼死相战,以一当百。

樊爱能与何徽在右军挖开的窟窿,被赵匡胤与张永德迅速补好,这大大振奋了人心。内殿直马仁瑀带着将士杀将出来,他跃马拉弓,大呼着:“使陛下受敌,安用我辈!”弦声响落,汉军接连倒下数十人。

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乂向郭荣主动请缨:“贼军的势头快完了,很快就会为我们所擒。陛下且按辔勿动,慢慢诸将杀他个干干净净!”说罢,带着数百骑士冲入杀场。

左厢,迟迟未动的白重赞与李重进也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尤其是李重进,作为善于作战的年轻禁军将领,眼看着右翼溃败,却必须保持冷静。如果张永德的殿前军顶不住了,他当然要发兵救援。然而不到万不得已,他只能坐镇左厢。贸然进军,会使左翼出现破绽,引得汉军来攻,造成周军左右挨打的被动局面。

右厢,殿前军还在玩命地厮杀。在赵匡胤等人的带领下,周军浑厚的冲锋声第一次压过降军凌乱的哀鸣。大周殿前军犹如蓄势已久的岩浆,一股喷发冲天,那沸腾的赤流逆着涛浪涌来的方向,一头扎进汹涌的洪水,左突右撞。

汉将张元徽一心要擒拿郭荣邀功请赏。突然,眼前的汉军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张元徽还没反应过来,马腿上已重重挨了一枪,连人带马倒了下来,死于非命。

周军的士气大增,郭荣、张永德、李重进三路并发,乘着南风一路向北杀来。汉军顷刻兵败如山倒,拦都拦不住。到了下午,刘词的援军也及时赶到。刘旻见状拔马而逃,杨衮的辽兵也不战而退。北汉出师草草,最终只是仓皇南顾。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50:00 +0800 CST  
赵匡胤火了,冯道死了




【发迹前的赵匡胤】


赵匡胤火了。

五代时期,几乎每位名将都有一场成名战,而以赵匡胤这一战最为离奇,因为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军根本不是对敌的主力。只因赵匡胤振臂一呼,禁军竟抢了作战部队的彩头。

危急时刻,赵匡胤不顾生死,激起全军抗战,完全是他素质的反映。守职责、不服输、不认命、敢豪赌,这一切,早就在他的骨子里潜移默化。

一场血肉恶战,大周起死回生。郭荣大喜过望,论功行赏。在张永德的盛赞与保举下,赵匡胤连升三级,直升殿前散员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通鉴》《宋史》《东都事略》均载赵匡胤此时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但据张其凡先生考证,赵匡胤任殿前都虞候最早也只能是这年十月,三月时,其所任为殿前散员都虞候。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三月至十月,赵匡胤任殿前散员都虞候;十月,以殿前都虞候身份练兵;练兵事毕后,以其功而正式任命。笔者后面写到赵匡胤练兵前后官职的变动,也以此为据。见张其凡《校点本〈旧五代史〉献疑》及《关于宋太祖早年任职的三点考证》。)

这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当时朝廷的禁军主力叫作侍卫亲军,主要负责军事征伐。殿前军相对独立,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殿前散员是殿前军下辖的一支部队,都虞候是其副官。

至于严州远在岭南地区的南汉国境内,刺史当然不是实授,只是遥领。五代时期军官往往遥领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以表示他的官阶高低(类似于今天的军衔),其中刺史资历较浅,官阶较低,但毕竟算是有“军衔”的中级军官了。

关于赵匡胤这次加官,《资治通鉴》《宋史》《东都事略》均载有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候。但据张其凡先生考证,赵匡胤任殿前都虞候最早也只能在这年十月,三月时,其所任为殿前散员都虞候。

赵匡胤加官晋爵,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长腿将军”却自食其果。郭荣听从张永德建议,怒斩樊爱能等人。从这一刻起,那些骄横的悍将,懒惰的庸兵,终于知道了皇帝的厉害,终于知道了军法的厉害。一支真正听命于大周皇帝的军队,即将诞生。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50:00 +0800 CST  
附:五代、宋初部队编制和级别






注:五代两宋军级以上的部队,理论上也有确定的人数,但实际上并未严格按照规定配置。一般其规模,都以拥有多少指挥计算。另外,周宋之际,高级军官由于时常有职位增裁和官阶调整,故未列。


河东,郭荣一路高唱凯歌,直逼北汉国都太原城下,火烧城门,扬长而去。

河南,太师冯道病倒了。皇帝打了大胜仗,他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悔恨。

冯道一生在武夫的缝隙间小心翼翼,他一面寻找一切机会节制武夫乱政,一面尽己所能实施贡举考试、刻印“九经”等有限的文治政治。在那个武夫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他倾尽心力为乱世打着补丁,却也未找到出路。如今,唐庄宗、唐明宗、晋高祖、辽太宗、汉高祖、周太祖,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赳赳武夫,早已魂赴九泉。武夫皇帝既已不在,冯道的使命也将完成。

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十七日,一代名相冯道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郭荣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大臣的最高官职,几乎不授人),追封瀛王,谥文懿。

冯道,字可道。道可道,非常道。冯道之道既非永恒之道,那么,它终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成为令人回味的余音。

冯道的道,结束了;赵匡胤的道,才刚刚开始。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6 20:51:00 +0800 CST  
想到这里,郭荣将手中的玉斧一挥,青绿的玉柄前,一道麈尾破空而起,犹若令旗,重重打在李重进与张永德面前:赵匡胤,你进来吧。

(关于玉斧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玉斧有两种:一种是仪仗队所用的长柄斧,另一种则是郭荣、赵匡胤等人手中时常拿着的物件。关于后者,朱熹认为是水晶小斧[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八《本朝二·法制》],钱杭认为是手杖[见《关于“烛影斧声”之“斧”》],王瑞来认为类似拂尘[见《“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镇纸,此外宋朝文物中也确有小斧头形状的玉器。笔者认为,王瑞来的考证更有说服力,今暂从其说。)

李重进与张永德一头雾水。高层议事,为何叫来这个中级将官?

郭荣起身,低头看着御阶下的三人,郑重地说道:“侍卫亲军的士兵,历朝以来,有老有少,以至强弱不分。大概因为禁军的待遇不错,很多人托关系走后门进来当兵,结果造成无法选拔训练。今年春天,朕在高平与刘旻和契丹军队相遇,居然有大敌当前却不听指挥者!要不是朕亲自披挂上阵,大军几乎要溃败!”说完瞥了李重进一眼。李重进微微低下头,默不作声。

郭荣继续道:“何况一百户农夫,未必养得起一个士兵。兵在精,不在众。朕准备对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一一点选,以精锐的将士组建殿前诸班,任由老弱病残者退伍回家。这样的军队才不会白白浪费军饷。”([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二《京城诸军》。)

李重进与张永德都是一震,整顿军队,这是拿那些骄兵悍将开刀!没想到,毫无军旅背景的主上,竟有如此魄力!

郭荣好像早就料到二人的反应,他略带兴奋地说道:赵匡胤,朕擢你为殿前都虞候。选练殿前诸事,由你全权负责!

“啊?!——”

皇命一出,举堂皆惊。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9 20:31:00 +0800 CST  
“钦差”不好当

短短七个月,赵匡胤又升官了。别看只去掉“散员”二字,他却从一个支队负责人变成了禁军第二大系统的副手。虽然目前只是以殿前都虞候的身份练兵,还没有得到正式任命,但没人敢小看这个钦定的练兵官。

郭荣清楚,超脱于侍卫亲军与殿前军之外,编练殿前诸班,没有足够的职权和威望绝对不行。没关系,朕都给你。

即位不到一年,郭荣首先选用资历中上、能力又佳,同时又是皇室宗亲的李重进、张永德取代禁军将领,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将禁军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但他对这两个昔日的竞争对手也不放心,现在要趁着整顿禁军的机会,大力扶植自己的亲信,甚至必要时,取二人而代之。

扶植谁呢?对昔日潜邸的随从,郭荣逐个“上查三代,下查己身”,查来查去,确定赵匡胤是“第三梯队”的不二首选。

赵匡胤虽是将门之后,但其父赵弘殷在军队根基不深。赵匡胤从军时间不长,也没有盘根错节的势力。背景简单,这种人只能依附于朕。

赵匡胤是朕一手带起来的,他心里也颇为自知。高平一战,他的忠诚与能力都经住了考验,德才兼备,朕对他放心。



对赵匡胤而言,升官晋爵,成为皇帝心腹,喜悦无边,压力山大。

压力首先来自张永德。

现在的殿前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机构——殿前司——也是选练殿前诸班的最高机构。(殿前司确切成立的时间史无明文,其系统建成在周世宗郭荣时期,参见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然而殿前司内,云气氤氲,香虽浸骨,却难见浓烟之中,殿阁真面目。张永德喜好方士之术,人称“张道人”,他在殿前司里焚起了香。

李重进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不到两年,虽然尚未在殿前军形成势力,但影响力不容忽视。如今张永德接管殿前军,正急于树立威信,寻找亲信。高平战后,他在郭荣面前盛赞赵匡胤智勇,不仅因为深爱其才,更意在将其纳入麾下,壮大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自然也乐意向张永德靠拢。虽然有郭荣这座大靠山,毕竟直属领导是张永德。没有张永德的支持,自己根本无法在殿前军立足。

而且张永德的一张嘴,足能影响到赵匡胤的起落沉浮。高平之战,赵匡胤与张永德建立了“革命友谊”,这正好成为他寻找第二座靠山的资本。

然而现在赵匡胤虽然成为张永德的副手,但殿前军的第一负责人仍然是张永德。按理说,练兵这么大的事,应该以部门对部门的方式交给殿前军;可郭荣却以人对人的方式,直接让赵匡胤负责练军。

问题复杂了。赵匡胤夹在郭荣和张永德之间,如何自处?尤其是,如何面对堂堂殿帅、对自己有举荐之恩的张永德?

张永德也在琢磨,自己要怎么和赵匡胤相处。郭荣明显对我心存顾忌,既防着自己乘练兵收买人心,又防着赵匡胤和自己走得太近。

练兵的事,自己就不便插手,更不能插手。只要笼络住赵匡胤,殿前诸班就还是我殿前军的力量。可是这个赵匡胤,真的不会取代我吗?

张永德陷入沉思,赵匡胤如履薄冰。郭荣的安排,不免让二人心生芥蒂。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9 20:31:00 +0800 CST  
而更大的麻烦,来自侍卫亲军司。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的心情极差,郭荣选练殿前诸班,却要动侍卫亲军的兵,这意图再明显不过:在壮大殿前军的同时,削弱侍卫亲军。

赵匡胤在侍卫司门口踱步不进。他想过,不如把烫手的山芋扔给韩令坤和李继勋。韩令坤是赵匡胤从小玩儿到大的发小儿,俩人当年一起赌钱,差点被坍塌的房子给埋了;而李继勋为义社十兄弟之一,是赵匡胤的干哥哥。两人现在分掌侍卫司的马军和步军,都是过命的交情。把选练侍卫亲军的事交给他俩来办,如何?

不妥!

事关重大,赵匡胤却不跟李重进直接打交道,李重进一定会认为,这是赵匡胤对他蔑视,又或者是恐惧。何况韩令坤与李继勋是李重进的下属,李重进如果让他俩抵制选练,他们就不得不执行。到头来,赵匡胤还得亲自去求李重进。

赵匡胤怀疑,让殿前司的官来选练侍卫司的兵,是主上故意让侍卫司与殿前司不和,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两司可以不和,赵匡胤却不能跟李重进闹得太僵——因为赵弘殷正在侍卫亲军任职,担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惹恼了李重进,父亲的日子一定难熬。

但皇命难违。最后郭荣大笔一挥,不但把侍卫亲军中军力不强的散都头和控鹤军划给了殿前诸班,更将内殿直和铁骑军这两支铁军改隶殿前军。后两支部队,一个负责宿卫宫室,一个负责外出征战,战斗力极强;更重要的是,李重进曾是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

郭荣这是釜底抽薪!李重进怒了。然而他无法找皇帝发火,只能迁怒于赵匡胤,迁怒于张永德,迁怒于殿前司。

赵匡胤彻夜难眠,自己小心翼翼,还是没有躲过这劫。

郭荣安卧龙榻,两司彼此制衡,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9 20:31:00 +0800 CST  
当年七月,河南府(治洛阳)推官(主管当地司法事务)高锡就曾劝谏郭荣,应该让百官各司其职,皇帝垂拱而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上您事必躬亲,这是对谁都不信任。

可是郭荣根本不听。

郭荣也有自己的苦衷。大周建立以来,他在开封城一共才待了一年多,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亲信故吏;尤其是他未曾染指的军界,骄兵悍将更是跃跃欲试。

郭荣害怕,怕自己压不服群臣。毕竟天下刚刚转危为安,“天子轮流做”的习俗还远未消除,这时候自己去“垂拱”,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所以,郭荣自从即位以来就表现得极为强势,甚至咄咄逼人。硬仗要亲自打,政务要亲自理,当然,亲信更要培养。

而且,郭荣对百官略显刻薄,稍有不顺,即用峻法。乱世用重典,这本是治国之道。但对于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郭荣,这似乎不是最好的道路。

有时,外表越强势,内心就越脆弱。赵匡胤似乎看到了郭荣的弱点,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对郭荣,对张永德,对李重进,处处示弱。一个人的强弱,并不取决于表象。天下至柔,驰骋至坚。郭荣也绝对没想到,从这一刻起,背景单薄的赵匡胤,被自己一步步扶持为实力雄厚的军事强人。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9 20:35:00 +0800 CST  
按照郭荣的安排,除了从侍卫亲军抽掉兵力补入殿前军以外,殿前诸班的兵力全部从各地选拔。郭荣要通过这次选兵,将地方豪杰全部纳入朝廷,这样不仅壮大了禁军,更削弱了藩镇。

选练士兵,招募新兵,绝对是扩张势力的好时机,这对赵匡胤来说十分有利。

但是如何练兵,这就有讲究了。为了摈除军队恶习,赵匡胤决定,恩威并施,情法并重,刚柔并济。

刚的一面,赵匡胤采用了最朴实的办法:吃苦。

吃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要求将士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不能穿长过膝盖的衣服,不能在军营中吃鱼喝酒。([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后山谈丛》卷二“太祖军法”条。以下练兵相关内容,均参考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的练兵之法。)

发兵粮时,军营在城东的,要跑到城西的仓库去取米;在城西的,要跑去城东取米。而且不许雇人或者推车,必须自己把粮食扛回营地。(《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

甚至对于战马,赵匡胤都非常苛刻。骑兵一早出城训练,等到晚上回来才能喂马,而又不让马吃饱。([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太祖善训戎旅”条,《宋朝事实类苑》卷一《祖宗圣训·太祖皇帝》。)

凡此种种,就是不让将士们过舒服,就是要让将士们吃苦。这是训练士兵、增强士兵战斗力的需要,更是维持军纪的需要。

不过刚则易折,军法可以维持秩序,但要想让这些新兵效忠自己,赵匡胤还必须动以真情。于是,柔的一面,他仿效郭威,亲自练兵,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还把自己发明的进攻套路亲自传授给将士们,据说这门功夫,后来被少林寺整理成著名的太祖长拳。武功冠以帝王之名,在中国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

殿前诸班招募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渴望出人头地,甚至可能盲目崇拜。显然,一战成名的赵匡胤对他们有十足的吸引力。加之赵匡胤豪爽大方,骨子中透着一股侠气,到哪儿都能打成一片。

在赵匡胤的努力下,殿前诸班选练完成。郭荣披上戎装,亲自来到校场检阅。但见万马奔腾,动如烈火;甲胄凛凛,不动如山。随从史官提笔记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郭荣冷峻的脸上,露出罕见的微笑:朕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亲军!

张永德也兴奋异常:我殿前司雄兵如此,何惧侍卫亲军!

李重进看了郭荣与张永德一眼,并未作声。

没人注意到,将台上,发号施令的赵匡胤是如此轻车熟路,挥洒自如。

因练兵之功,赵匡胤被正式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永州防御使。




九百多年后,也有一个人得到朝廷的信任,编练起新兵。


那个人叫袁世凯。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09 20:39:00 +0800 CST  

楼主:helianshi

字数:85174

发表时间:2016-09-07 04: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6 11:49:34 +0800 CST

评论数:42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