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武夫仁心:图文讲述赵匡胤从武夫到太平天子

三 从征淮南,武略与文韬


王朴:文士的力量


显德二年(955年)春节,皇宫里青帐素火,不见灯红酒绿。崇元殿大门紧闭,一枚巨大的铁锁,将初生的春意拒于宫外。依据三年守丧的礼法,郭荣没有接受朝贺。郭威去世的余哀,仍然弥漫在大周的疆土。

郭荣登基已一年有余。这一年里,他击退北汉,选练精兵,整顿吏治,规范贡举,奖励农桑,治理黄河。现在国家初定,满眼血丝的郭荣却仍然睡不着。

万岁殿里,郭荣披上御袍,点起灯烛,来到一幅地图前。

这幅地图名叫《十道图》,底本绘于唐朝,后唐时做过详订。如今,山河支离,寰宇破碎,盛唐的版图早已不在,浩浩神州,蚁聚鹰扬。

郭荣将灯烛移向地图底端,幽蓟仍然深陷契丹,北汉依旧苟延残喘。幽蓟十六州,是中原人永远的痛。(当时地图上的方向,多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与皇帝坐北朝南的制度有关。)

他又将灯烛照向地图顶端,南唐的渔船纵横江淮,后蜀的樵夫翻越两川。这是可与中原一争高下的两大强国。

郭荣直起身来,俯瞰全图,陕北的定难、江左的吴越、闽南的清源、两湖的荆南与湖南、岭南的南汉、交趾的静海……他们就像一群蟹蚌螺蛳,栖居在大国之间,时不时翻个身,把四海搅得涟漪圈圈。

卧榻之侧,十余个人正在酣睡,这让卧榻的主人如何安眠?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0 21:58:00 +0800 CST  
四月的开封略显燥热,比部郎中王朴展纸研墨,顾不得拭去额头的汗水。任过开封府推官的他,曾是郭荣的主要副手之一,乃潜邸之臣。现在他和二十余名文学之士奉旨,要立即交上两篇“申论”,其中一篇为《平边策》——也就是大周统一天下的战略。

王朴略作思考,持笔疾书,落纸如神:“中原王朝失去吴(指江淮的南吴、南唐)、蜀(指巴蜀的前蜀、后蜀)、幽(指辽国占据的幽蓟十六州)、并(指北汉)等地,皆因治国无道。只要我们知道其治国失败的缘由,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收复这些失地。”

紧接着,他又分析了唐末五代天下分崩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改革内政的方案。

此刻,王朴深感万岁殿里,一口山河利剑已然高高举起,唯不知欲先刺向何方。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0 22:00:00 +0800 CST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0 22:02:00 +0800 CST  
第二步,和平解放蜀桂。“平定江南后,以其声威足以使岭南、两湖俯首称臣。至于后蜀,投降最好;如果不降,我们四面攻伐,将其灭掉。”

第三步,威压收复幽蓟。“将南方全部纳入版图后,控制幽蓟十六州的辽人就会望风而逃。”

最后一步,武力扫灭北汉。“天下诸侯,只有北汉和我们是世仇,无法招降,必须用重兵扫荡。不过自高平一战之后,其实力大损,士气低落。所以这场硬仗还是留到最后,等待时机成熟,可以一战而定天下!”

“好!”读了王朴的文章,郭荣拍案叫绝,激动地从御座站了起来。此次献策,绝大多数文士都在空谈“修文德,来远人”的大道理,只有陶穀、窦仪、杨昭俭和王朴谈到用兵江淮。尤其是王朴,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以势压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计,以寥寥数语而定天下大势,真乃当代之萧酂侯、韩淮阴、邓仲华与诸葛孔明也!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

郭荣摩拳擦掌,已经迫不及待。他急召王朴,商议用兵事宜。王朴入宫对策,神气劲峻,声如洪钟:“如今我们兵强马壮,军备齐全,军令如山,将士效命。一年之后,即可出师。今年夏秋时节,就应在边镇积蓄粮食,以备军需。”这就是一张近期对外作战的时间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0 22:03:00 +0800 CST  
不久,王朴迁官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十二月,再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仍兼知开封府事,正式成为郭荣的高级顾问。

自召王朴,郭荣自觉宏图将展,唯一害怕的就是天不假年。这天,郭荣突然问王朴:“听说你精通术数?”

王朴回答说:“臣略知一二。”郭荣继续问:“那依你看,朕还能活多少年?”王朴深沉片刻,伸出三个手指头:“三十年以后的事,臣就不知道了。”郭荣闻言大喜,憋在心里许久的雄心壮志,终于一吐为快:“若如卿言,朕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够了!”天下残破八十年,这是唯一一个明确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正所谓:一策平天下,三旬定乾坤。



王朴的光芒分外夺目,太夺目,就会刺眼。

赵匡胤一度很自负,他年纪轻轻就代天子训练天下雄兵。可就在自己因练兵而威风八面时,王朴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已经放眼九州,经略天下了。赵匡胤惊讶于王朴的眼界,更羡慕王朴的韬略。

我何时才能有这等眼界与韬略?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0 22:04:00 +0800 CST  
赵匡胤独立团

北国白雪犹凝,江南绿荏已遍山。悠长的古钟,静静弹吹着青翠的薄雾,掸起几缕炊烟,萦耳不鸣。初春清晨,暖鸭未呷,郁郁葱葱,最是养心。

只是清凉山上,却难清凉。

南唐皇帝李璟敬罢禅香,匆匆离开清凉道场。他眼窝深陷,目光无神,两道法令纹犹如铁索,深锁笑颜,不见春暖,唯觉余寒。

(李璟,初名徐景通。其父李昪恢复本姓后,他改名李瑶,后又改名李璟。南唐臣服后周后,李璟为避周讳,改名李景[郭威的高祖名郭璟]。笔者以南唐臣周为界,以前通用“李璟”,以后通用“李景”。)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已过“不惑”的李璟,却像一位闺中愁春的女子,不闻阁外春音,却思一派春意。

李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的王朝,已是李渊以来第三个以“唐”为国号的国家。自安史兵变,北方战乱不断,水患不绝,经济遭到致命打击;相反,江北淮南,经济代之而为全国之冠。这里广袤千里,土地肥沃,成为天下粮仓;这里盐茶盛产,商贾不绝,成为天下都会。

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割据江淮,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史称杨吴或南吴,后以江都府为都。这是一个自建立伊始,就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国家,也是当时唯一能够独立叫板中原的南方政权。

杨行密死后,随他起兵的谋臣徐温逐渐掌握了实权。这期间,南吴夺取江西全境,随即将国策转为扬文制武、休养生息、睦邻友好。唐末曾遭战火毁坏的淮南经济迅速恢复,南吴的国势越发强大。

徐温之后,执掌南吴命运的是其养子徐知诰。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废黜吴帝,登上皇位,以齐为国号。不久,他又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唐室后裔,改国号唐,以江宁府金陵城为西都,史称南唐;李昪则被称为南唐先主。

南吴本来就以匡复唐朝作为自己存在的合法依据,如今李昪连国号都改了,进取中原、“恢复旧土”更成为南唐招揽人才、对抗五代朝廷的政治旗帜。

然而李昪却放慢了统一的脚步。在他眼里,与南唐相邻的吴越、闽、楚三国征讨起来耗时费财,得不偿失,不如与他们息兵安境,争取战略时间增强国力。南唐真正的敌人是北方朝廷,中原兵祸不断,早晚还会生变,那时南唐再发兵北上。待平定了中原,南方诸国自可传檄而定。([宋]史温《钓矶立谈》、[宋]马令《南唐书》卷一《先主书》。)

李昪的统一方略,与王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朴要拿南唐开刀,李昪欲用中原试剑。王朴要取江南后,尺书招降天下;李昪欲夺中原时,传檄收复河山。可是李昪的方略,要比王朴早了十余年。李昪缺少的,只是中原大乱的机遇。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1 13:12:00 +0800 CST  


【后周广顺元年、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十一月,南唐灭楚后形势图。南唐疆域达到全盛。】


李昪能等,但他的儿子李璟等不了。李璟继承皇位后,进一步削弱武将的力量,全力扶持文人。在他的朝廷中,除了老臣宋齐丘,陈觉、魏岑、查文徽、冯延巳、冯延鲁等人皆文学之士。宋齐丘曾是李昪最重要的谋士,但如今早已蜕变成玩权弄势的老官僚;至于陈觉等五人,素有“五鬼”之称,他们虽然文采华丽,却无治国之能,并联合宋齐丘党同伐异,将孙晟、韩熙载等有志之士排斥在外,还鼓动李璟对外招讨,以建功立业。

正是在这样的仓皇之下,李璟乘着福建、湖南内乱之际,南并闽,西灭楚,交后蜀,结北汉,联契丹,居然也将南唐的版图扩张到史上最大,隐然有席卷江表之心、并吞八荒之势。

李璟自鸣得意,于是建千春阁,起百尺楼,云衣霓裳,临江赋和,好似千里江山,万里雍容,早随二月春风,尽入他文华锦袖。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1 13:12:00 +0800 CST  
然而阁有千春,难留一温;楼高百尺,柱陷沼沚。南唐的金碧辉煌,不过乱世浮华。李璟沉迷风月,不能自拔;将相醉生梦死,文恬武嬉;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征讨闽、楚两国,更是择帅非人,兵骄无纪,又在当地横征暴掠,大失民心。最终,闽中七州,南唐只占其四,湘潭五镇更是得而复失。

两次军事行动,唐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更重要的是,诚如李昪所料,这时的中原再度生乱,发生了契丹灭晋的“开运之祸”。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李璟的主力却深陷南方泥沼,根本无力北向。待到后周初建、内有叛兵之时,李璟才派出军队企图浑水摸鱼,结果鱼没摸着,反弄了一身腥。

缥缈十三年,李璟不过赢得“惆怅落花风不定”,他发誓此生再也不对外用兵——他错过了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淮水边的一声大喝,终于惊得李璟夜阑酒醒。

(以上两阙词,引自李璟《应天长》,见《南唐二主词笺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1 13:12:00 +0800 CST  
按照王朴的计划,周显德二年、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一月,郭荣以宰相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前线军事最高长官)兼知庐、寿等行府事(前线最高行政长官),南征淮南。




【周世宗一征淮南(选自《中国历代战争史》)】


淮水在冬季是枯水期,水位下降,使这道本就不可靠的“天险”更加脆弱。因此,唐军每年冬天都会专门增兵防守淮水一线,称为“把浅”。可是如今,南唐竟以“疆场无事,坐费资粮”为由,将“把浅”废止了。周军突袭而来,最初竟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周军在寿州城下遭到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的顽强抵抗,月余不克。李璟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领兵两万增援寿州;以奉化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统兵三万进屯定远,遥为策应。

次年正月,郭荣得到军报,命李重进火速增援,随即以宣徽南院使向训、端明殿学士王朴、彰信军节度使韩通分掌京师文武大政,自己亲率大军征讨寿州。

亲征,意味着郭荣调整了王朴的计划,他将王朴袭扰之策,变成了大规模战略决战。性急的郭荣太希望能尽快打垮南唐,尽快完成第一个“十年”。

两个月前,郭荣已成功击败蜀军,收复了秦、凤、成、阶四州。那次战役颇为艰苦,要不是视察了前线的赵匡胤一再坚持,他可能已经半途而废了。

想到此,郭荣回首,看了看身后的赵匡胤。如今的赵匡胤气宇轩昂,早已不是高平之战时的小保镖了。临阵肉搏、训练士兵、参赞军事,短短两年,赵匡胤成长飞速,该是尝试让他独当一面的时候了。

寿州城下,唐军前线的最高统帅刘彦贞败死杀场,增援的皇甫晖被迫退保清流关。但刘仁赡却依然神情自若,淡定地望着淝水北岸的周军大营。

寿州城自古就是东南第一屏障,依托坚固的城墙和有利的地形,成为拦截北方侵潮的大堤。纵使郭荣亲征又怎样?五百多年前,晋将谢玄以八万精锐,在淝水上痛击秦主苻坚近九十万大军,不仅破灭了苻坚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使得一统北方的前秦顷刻间土崩瓦解。

就让郭荣变成第二个苻坚吧!

二月,淝水北岸,郭荣眉头不展。据谍者来报,万余南唐水军进驻寿州东北的涂山,与退往清流关的皇甫晖部形成掎角之势。周军一旦疲态稍露,两路唐军就可联合寿州守军里应外合,把数万雄师包圆。尤其是涂山水军,从水路可迅速到达寿州,将淮水两岸的周军截为两段。而周军以骑兵和步兵为主,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形势越来越不利,郭荣必须派出一支奇兵,打破唐军的反包围,彻底孤立寿州,重新获得主动。包围寿州的主力军队不能调动,只能找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率领数千敢死之士,将南唐的外围援军清理得干干净净。

几乎没有任何考虑,郭荣便直接把重任交给了赵匡胤。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1 13:13:00 +0800 CST  
青青河畔草,香风花影摇。淮水两岸,鸡犬绝迹,却无碍春意盎然。蛙声雀语,鱼跃鸢飞,仿佛狼云尚远,战火未漫。

可惜好景不长,一阵地动山摇,惊得万籁悚起。眼见一团黑烟,沿着淮水,扬长而来。

赵匡胤无意欣赏春景,正率领数千精骑狂奔。蛰伏一年,他终于再度登上耀眼的舞台。二月二十六日,赵匡胤饮马涡水,要一举解决涂山的南唐水军。

无论是兵力还是兵种,赵匡胤的“独立团”均占劣势,如果跟南唐水军正面交锋,几无胜算。虽说这数千士兵都是敢死之士,可包括赵匡胤在内,没有人真的想死,尤其是死得毫无价值。

赵匡胤观察地形,立即决定让主力部队埋伏在涡口(涡水入淮水处),然后派遣一百多名羸弱的骑兵,到涂山唐军大营附近诱敌。唐军一出营,这一百多名骑兵假装战败,丢盔弃甲玩儿命往西跑。唐军都监何延锡一路狂追,直接将一万多南唐水军送入了赵匡胤的包围圈。轰的一声炮响,周军伏兵尽起,唐军溃败,何延锡被斩,五十余艘战舰也从此改姓了郭。

这是赵匡胤从军以来,独立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打了一个开门红。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1 13:13:00 +0800 CST  
钟鸣清流关

皇甫晖接到涂山败报,面如土色,下令紧锁关门,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关。

这位皇甫晖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出生前一年魏州兵变的始作俑者。那场兵变最终逼死了唐庄宗,把唐明宗送上了皇帝宝座。从此,皇甫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皇甫晖是典型的骄兵悍将,但却很有气节。契丹灭晋后,已经升任刺史的皇甫晖不愿事辽,于是投奔南唐,逐渐成为江南大将。他为人持重,颇得军心,周人对他很是忌惮。

只是皇甫晖虽然名声显于外,仕唐以来却未建功勋。他手中有精兵数万,号称十五万,但自从撤至清流关,就再没上过前线。

以逸待劳?畏周如虎?答案可能不重要了,因为昼夜兼程的赵匡胤“独立团”业已杀到清流关外的曲亭山。

滁州城扼守江宁西北门户,城北的清流关更是地势险要。清流关外,曲亭之山,群峰逶迤,沟壑纵横,石陡林密;雄关两侧,更是悬崖峭壁,山高谷深,仅有一条小路从关下通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端的是“金陵锁钥”。



【清流关】

面对金汤之池,大周数千勇士都在心里打鼓,毕竟敌我过于悬殊。赵匡胤却很淡定,命令军队借着夜色,安营扎寨。他向勇士们拍着胸脯保证:“别担心!明日正午,我带你们破敌!”

次日一早,皇甫晖听说关前有人叫阵,急忙登关眺望,只见关前的周兵稀松,人人面带苦色,就凭这也来攻关?你们也忒瞧不起我大唐的将帅!

门轴转动的巨响中,皇甫晖披挂上马,率军出关。他信心满满地在曲亭山下布好阵,忽听身后一阵骚动;回头望去,清流关上一片混乱,赵匡胤神兵天降,从关后掩杀出来。原来赵匡胤早就暗访周围村民,发现了一条绕到清流关背后的小路。他留下部分兵力在关前诱敌,自己则暗中绕过雄关,只待皇甫晖出阵,便一声令下,杀上关来。

皇甫晖方寸大乱,他忘了清流关还未完全沦陷,甚至忘了自己手里有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急忙率军向后方撤退。

号称固若金汤的清流关,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皇甫晖恨不得飞马踏隼,逃回了滁州城。只是滁州刺史王绍颜跑得更快,听说清流关破,早已弃城而逃。城中人心惶惶,一片狼藉,根本无法组织战斗。

气急败坏的皇甫晖下令毁掉吊桥以自守,可是来不及了,因为紧随其后的赵匡胤已经率领精骑杀过护城河,直抵滁州城下。

糟糕的是,惊慌失措的皇甫晖仍然没有搞清赵匡胤有多少人;更糟的是,他现在连自己有多少人也搞不清了。

无奈之下,皇甫晖登上城楼,朝着咄咄逼人的赵匡胤喊道:“喂!你我不过是各为其主!你让我列好队伍再跟你决一生死!”

赵匡胤听了大笑着同意了,皇甫晖喜出望外。

皇甫晖一步并作三步,从城关上飞奔而下,整饬队伍,来迎战赵匡胤。

实诚的皇甫晖又被骗了。赵匡胤哪会真给他留时间。眼见皇甫晖和唐兵松懈下来,他突然抱住马脖,两腿用力一夹,那骏马立刻跃阵而出,犹如一杆飞箭,瞬间突入皇甫晖的军阵。

“我只取皇甫晖,其他人都不是我的敌人!”

雷壑未绝,长剑已落。还没缓过神儿的皇甫晖,脑袋上重重挨了一记,眼前一黑,当即被赵匡胤夹下马来。

唐军见主帅被擒,全无斗志,齐刷刷扔了兵器。和皇甫晖双双支援寿州又双双逃回滁州的姚凤,也跟他一起,双双做了阶下囚。

滁州城头,大唐的旗帜被撕扯而下,大周的旗帜冉冉升起。正午的太阳正好掠过城头,把滁州内外照得金光灿灿。周围的寺庙皆敲响了正午的钟声,仿佛不约而同,为赵匡胤的胜利庆贺。(《国老谈苑》卷一“滁州午钟”条。)

皇甫晖再度醒来,已经作为战利品,被送往郭荣的行营。面对郭荣,受了重创的皇甫晖毫无惧色,欲坐则坐,欲卧则卧。最后,他躺在御帐里,从容地说道:“我并非不尽力国事,只是北人骁勇,南人胆怯。我在晋国戍边的时候,常与辽人作战,从没见过这样精锐的部队。”

说罢,皇甫晖闭上双目,拒绝疗伤,数日而逝。有赵匡胤这样的对手,他败得心服口服。

相传皇甫晖的灵魂化作山神,继续守护滁州。曲亭山也改称皇甫山,后世再未易名。

只是活皇甫尚不能守住国门,死山神就更无能为力了。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3 19:40:00 +0800 CST  
滁州风云际会

滁州城内,战火的创伤渐渐平复。前几日还不敢出门的老百姓,最近又恢复了正常生活。

正在城中巡视的赵匡胤知道,百姓最怕的是遭到军队劫掠甚至屠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赵匡胤最痛恨武夫洗城,他当年不能阻止郭威洗劫开封,现在终于可以约束部下不让悲剧重演。不过,跟着自己玩儿命的兄弟也不能亏待。赵匡胤叫来小吏,命他到滁州府库里拿点丝绢,准备犒劳浴血奋战的勇士们。

没过多一会儿,小吏却空手而归。赵匡胤目瞪口呆:怎么,府库给人抢了?小吏摇摇头,哭丧着脸说:没有,是窦学士不让拿!


【窦仪】

窦学士?哦,就是主上派来登记府库物资的翰林学士窦仪啊。虽说他是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书的重臣,不过他只是一介文人,还能拦得住我这个先锋大将?

刚打了胜仗的赵匡胤不以为然,决定亲自走一趟。他带着几个亲信来到府库,却发现窦仪早就等在那里了。

窦仪儒雅如兰,却不怒自威又凛然不可犯。

赵匡胤愣在那里,仿佛手握长剑的是儒士窦仪,手无缚鸡之力的反而是自己。在浩浩正气的窦仪面前,赵匡胤根本不知如何开口。

倒是窦仪先打破沉默:“明公您刚攻克滁州时,就算把府库里的钱财拿光也无妨。现在,既然府库里的财物已经登记在册,那就是国家的财物了。没有圣上的诏书,您是拿不走的。”

窦仪的话铿锵有力,不容辩驳。赵匡胤顿生敬重之心,朝着窦仪深深一揖。

有匪君子,瑟兮僴兮,赫兮咺兮,这大概说的就是窦仪吧!

从府库回来的路上,赵匡胤一直在想:窦仪,一个文人,都敢在这乱世里主持公道;我赵匡胤堂堂武将,还能比窦仪差了?当务之急,是赶紧维护滁州的治安。兵荒马乱之际,不少人乘机作乱。赵匡胤通过约束将士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可不想被盗贼毁于一旦。一阵搜捕,抓了一百来号。

赵匡胤看也不看,大手一挥,全部问斩。

“且慢!”

顺着声音望去,但见一个年纪和赵匡胤相仿的人,正站在府衙大门处。那人面颊削瘦,眉峭如崖,目光如炬,一看就是个倔强主儿。(关于赵普面容削俊,可以参见北宋苏汉臣绘、宋元之际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

赵匡接过他递上的敕牒,方知这人名叫赵普,是朝廷派来协助自己的滁州军事判官。

“为何阻止行刑?”

“人命关天,恐其受冤。”

在赵匡胤看来,这些人罪有应得,但在赵普的强烈要求下,赵匡胤只好对这一百多个嫌疑犯一一审讯,结果正如赵普所料,有十七八个人是无罪的。

第一次治理地方的赵匡胤大为惊讶,要不是赵普来得及时,自己得冤杀多少人啊!看来这理政的门道,远没有那么简单,怪不得一帮军人治国,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赵匡胤遂把赵普留在身边,决定跟他彻夜长谈。

赵普今年三十五岁,大赵匡胤四岁;祖籍幽州蓟县,和赵匡胤的老家涿州很近。赵普出身小吏世家,曾是刘词的幕僚。刘词去世前,上遗表推荐才干出众的赵普,可惜没有得到朝廷重视。直到滁州攻克,在宰相范质的一再举荐下,朝廷才任命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

长谈之下,赵匡胤更为惊讶,赵普的见识与谋略非一般小吏可比。从王朴的眼界与韬略,到窦仪的神采与正气,再到赵普的耿直与干练,赵匡胤渐渐觉得,文人并非都像陈学究那样,只知道之乎者也掉书袋;甚至也不像恩师辛文悦那样,只负责传道授业。在这个乱世,有更多的事情,恐怕只有他们才能完成。

从这时起,赵匡胤开始对文人另眼相看。

或许后人觉得,二赵的这次滁州风云际会太过平淡,它本应该像“三顾茅庐”一样,以不世的传奇为后人所仰慕。于是,有关赵匡胤与赵普初见的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有人说,赵匡胤在清流关下曾为皇甫晖所败,后来夜访村民而得赵普。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让他另走小路,攻破了清流关。由此成就了一番明主访贤逸的佳话。([宋]王铚《默记》卷上、[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滁州创端命殿崇奉太祖御容”条。)

有人说,赵普与赵匡胤是旧识,曾和陈学究一起做赵匡胤的老师,说起来算是帝师。(《孙公谈圃》卷上“陈学究与赵学究”条。)

有人说,在赵匡胤参军之前,曾与赵普、弟弟赵匡义在长安的集市闲逛,偶遇陈抟老祖。陈抟预言匡胤兄弟荣登大宝,赵普位列宰相。([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太祖与赵韩王游长安市”条。)

甚至官方史料上都记载,赵匡胤发迹前,赵普曾追随他游历。(《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

但赵匡胤和赵普都是务实的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都是探索变乱为治的人,而他们的相遇,根本用不着传奇故事来画蛇添足。(有关对这些传说的辨析,可参见张其凡《赵普评传》。)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3 19:43:00 +0800 CST  
有了赵普的协助,赵匡胤在滁州的善后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滁州城的善政悄然在淮南流传开来。这天夜里,赵匡胤忽然接到牙校报告:行营马军副都指挥使正在城下,传呼开门。

爹?!

来者正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如今的赵弘殷,已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统领侍卫亲军的精锐骑兵,与赵匡胤官阶相同。此次出征,他又担任前线骑兵的副总指挥,真可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赵弘殷】


赵匡胤怎么也没想到,老父亲会在这个时候来滁州。他乐得一跃而起,急忙奔出府衙,准备出迎。

就在迈出府门的一刻,他的脚步却停了下来。

但依律,半夜没有特殊情况,城门不能打开。作为禁军将领、滁州统帅,赵匡胤怎能带头犯法?

赵匡胤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潮冷的寒风不断钻入盔甲缝隙。城楼上,赵匡胤见到了久别的父亲赵弘殷,他孤零零地伏在马背上,缩成一团,剧烈的咳嗽声敲打着赵匡胤的心。

赵弘殷本来受命随韩令坤进袭扬州,但因染病,被迫北返。他路过滁州,听说儿子刚刚打了胜仗,特意赶来看看。

“爹!”赵匡胤的声音颤抖着。

“二哥!”在赵弘殷的脸上,没有凛凛的春夜寒风,只有融融的初春暖阳。

(汉语的“哥”来源于鲜卑语。唐宋时期,以家中排行加上“哥”字来称呼人,是一种很亲切的叫法。在宋代,弟可称兄为“哥”,兄可称弟为“哥”,甚至父母可称儿子为“哥”,皇帝也可称大臣为“哥”。参见李开周《宋朝的“哥”称呼》。)

赵匡胤咬了咬牙,鼓足勇气说道:“爹,父子虽是至亲,但城门开闭是国家大事,儿不敢奉父亲大人之命……”说罢,赵匡胤朝着赵弘殷深深一拜,头也不回地走下了城楼。他怕再多看父亲一眼,自己就会忍不住去打开城门。

谁也没看见,就在赵匡胤转身的刹那,泪水夺眶而下。

鸡鸣外欲曙。彻夜未眠、一直等着鸡叫的赵匡胤,终于熬到清晨。赵弘殷已经冻得说不出话了,赵匡胤心如刀割,迅速将老父亲抬入府衙,悉心照料。

但寿州吃紧,郭荣一刻也离不开赵匡胤。滁州城的善后工作已经差不多了,郭荣派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前来交接,催促赵匡胤即刻返回寿州。

望着病痛中强打精神微笑的父亲,赵匡胤再度落下泪水。他握了握父亲那长满老茧的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滁州城。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3 19:45:00 +0800 CST  
三十岁的节度使


金陵城内,勤政殿的殿檐遮住了正午的阳光,文武大臣各个垂首不语。龙椅上,李璟看着前方的战报,瑟瑟发抖。他早已放弃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可现如今,难道自己连大唐的江山社稷都保不住了?

短短一个月,江北十四州沦陷近半,吴越国趁火打劫,金陵三面受敌;湖南的藩镇政权也受了大周诏命,叩击鄂州。李璟吃不消了,他命人携带蜡丸密信向契丹求援,却被大周的静安军使何继筠俘获。他又不断派使臣渡江,向郭荣递上议和信,没想到郭荣却蛮横地将书信扔在地上。

李璟吓得一哆嗦。他明白,郭荣要的是整个江北,可江北若失,江南再无屏障,国将不国。被逼无奈,李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争夺江北这块战略要地。



淝水对岸,郭荣满脸污泥,亲自搬起石头,给抛石机装“弹药”。(《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世宗显德三年三月甲午朔。)城下周军巨石抛空,城上唐军万弩齐发,寿州内外尸横遍野,淮水上下化为血河。

赵匡胤也没闲着。他冒着比雨点还密的箭矢,乘着皮船,攻入寿州城的护城河,准备找到敌军的薄弱环节,从那里杀进去。

他却没有发现,刘仁赡的连弩早就瞄准了他的脑袋,“嗖嗖嗖”, 几声巨响,撕裂了战士们的厮杀声。

赵匡胤预感不妙,猛然回头,但见一支房椽粗的铁箭已欺到自己面前,心中大叫一声“不好”,却突然被人推倒,唯听得“啊”的一声惨叫,鲜血四溅。

待到赵匡胤缓过神来,一员昏死的牙将正倒在自己身上。

牙将名叫张琼,编练殿前诸班时,投入赵匡胤帐下。就在赵匡胤生死一线之际,张琼飞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生生挡下那支致命弩箭。弩箭深深射入张琼的大腿,箭头扎在骨头里拔不出来。张琼疼得当场昏死过去。

张琼被抬回营帐后,喝了一大碗酒,让人破骨将箭头取了出来,鲜血流了数升。如果这支弩箭真的射中赵匡胤的脑袋,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赵匡胤倒吸一口凉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49:00 +0800 CST  
寿州城依然牵制着周军主力,郭荣派出抄掠江北州县的兵力严重不足。李璟新一轮援军一旦渡江,江北沿线的周军压力倍增。此外,吴越与湖南的军队已被击退,南唐既无后顾之忧,一举收复扬州、泰州、舒州等江北重镇。李璟的精锐部队,卷土重来。

四月初二,面对南唐的疯狂反扑,郭荣及时调整部署,并命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支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夺回扬、泰二州。

与此同时,两万唐军主力在齐王李景达和监军使陈觉的统率下,火速渡江。对于大周而言,只有阻止这支队伍继续前进,才能真正解两州危局,继续孤立寿州。这个艰巨的任务,毫无悬念地又落在赵匡胤头上。

这次赵匡胤带的人更少,还不到两千人,屯驻在唐军北上和周军北返的必经之路六合。

让赵匡胤想不到的是,在六合遭遇的第一股军人并非李景达的主力,而是来自扬州的周兵。韩令坤在张永德的协助下,刚刚回到扬州,但人心不稳,不少士兵向北溃逃。

赵匡胤大怒,下令道:“扬州兵有敢过六合者,一律砍了双脚!”

韩令坤太了解这个说到做到的发小儿了,即使是自己也难逃剁脚的命运。一直在弃城与守城间摇摆的韩令坤终于下定决心: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扬、泰二州暂时稳住了,但能否维护战果,关键还在于能否击退李景达。赵匡胤想了个邪法子,他把自己的战马打扮得花枝招展,把自己的铠甲擦得锃明瓦亮,大摇大摆地带着士兵在六合的地盘上耀武扬威。

将士们异常紧张,有人终于忍不住道:“您这也太张扬了,敌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赵匡胤开怀大笑:我就是要让人知道,我赵匡胤来六合了!

没过两天,李景达也赶到六合。果如赵匡胤所料,李景达和陈觉一看赵匡胤驻兵六合,立时气短,只得下令在六合二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敢越雷池半步。

当时,赵匡胤的义兄弟、铁骑左右都校石守信也在军中。(据《宋史》卷二百五十《石守信传》,石守信参与了六合之战。)这些英勇善战的将士早就坐不住了,执意要出阵把李景达赶走。赵匡胤摆摆手道:“他们设栅自固,这是怕我。我们还不到两千人,如果主动攻击,必然会暴露虚实。不如守株待兔,但他李景达要是敢来挑衅,我们定要把他打跑!”

两军对峙,赵匡胤依然每天骑着骏马,披着亮甲,跑出来“显摆”一圈。沉不住气的李、陈二人终于倾营而出,结果近五千唐军做了周军的刀下鬼;剩下逃命的被天堑长江阻拦,无数唐人坠江淹死。至此,两万唐军主力被两千周军杀得片甲不留。

至此,李璟的精锐损失殆尽,再无法与大周相抗衡。

仗打赢了,宋军将士人人欢呼,只有赵匡胤面含愠色。

他命所有参战的将士把自己的皮帽摘下来,只要有被赵匡胤的长剑砍过痕迹的,就统统拖出去砍头。原来,当天赵匡胤亲自督战,对于偷奸耍滑甚至企图逃跑者,都暗中在他们的皮帽上做了记号。

此举令全军将士对他且敬且畏。直到此刻,赵匡胤才放下心来,与这群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共庆凯旋。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49:00 +0800 CST  
五月,雨季将至。郭荣留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北返,做暂时的战略收缩。赵匡胤也奉命自六合北返,与已经回到寿州的父亲赵弘殷匆匆相聚,随即跟随郭荣的大军返京。

回到开封的赵匡胤来不及请功,急忙派人到寿州打探父亲的病情,这一等就是两个月,但等来的,却是一口棺材……

七月二十六日,赵弘殷病逝于返京途中。

(关于征淮期间赵氏父子相聚,《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显德三年二月戊辰记,赵匡胤在滁州拒绝赵弘殷半夜入城。《东都事略》卷一《太祖皇帝本纪一》称,父子“会于寿春”。《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记,先有赵匡胤滁州拒父,后有赵弘殷北返与周世宗郭荣会于寿州。)

(此外,《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东都事略》卷二十六《赵普传》,以及《邵氏闻见录》卷六所记赵普自己的上疏,均提到赵弘殷卧病滁州、赵普侍奉。)

(据此,笔者以为,赵匡胤先在滁州拒赵弘殷于城外;随后赵匡胤北返寿州,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因职务之便留滁州照顾;四五月间,取得六合大捷的赵匡胤再度返回寿州,赵弘殷当亦在此间返寿州,即《东都事略》所记父子“会于寿春”和《宋史》所记“与世宗会寿春”;五月,赵匡胤随郭荣先回开封,赵弘殷则在七月病逝。)

赵匡胤闻讯号啕大哭,悔恨交加。如果那一晚在滁州他早早开门,父亲的病情也许不会加重。泪眼中,他仿佛看到父亲正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凯旋的队伍,缓缓步入开封大门;然而,擦去眼泪,城门外停着的,只有那冷冰冰的棺材和护灵的队伍。

赵弘殷的病逝,在赵匡胤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霾。但淮南硝烟未散,时间不等人。

十月,守丧未满的赵匡胤被郭荣强行起复,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两个月后,原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晋升殿前都点检,继续做他的上司。

(由于宋朝建立后,“匡国军”因“匡”字犯了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定国军”,因此宋人所修的史书中,皆记载赵匡胤担任的是“定国军节度使”。)

不过,这次任命还有点暂时性质。按照制度,任命高级官员应该在“正衙”宣制——也就是在皇帝上早朝的端明殿正式宣读任命诏书。而郭荣对赵匡胤的这次任命,仅仅是“宣授”——只有委任的文件,却没有在正衙宣读。这与赵匡胤以殿前都虞候身份练兵、事后再正式任命颇为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郭荣觉得赵匡胤太年轻,资历不够,骤然高升会引起不必要的舆论压力。

尽管如此,刚刚年满三十岁的赵匡胤,仍旧获得了许多武将奋斗一辈子都未曾得到的节度使称号,并跻身大将之列,地位和名望大大提高。

赵匡胤升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郭荣请命,把已经派往渭州担任军事判官的赵普招回,担任自己的节度判官。

这颇似当年郭荣进京,收揽赵匡胤。

自从赵匡胤离开滁州,赵普就一直替代他照顾赵弘殷。赵普不分昼夜,悉心照料,亲自给赵弘殷喂药。几个月下来,赵弘殷颇为感激,赵弘殷的夫人杜氏和小女儿、赵匡义、赵匡美等人都将赵普视为一家人。

赵普的加入,令赵匡胤不但得到“诸葛亮”,更将自己的武夫集团成功改造为文武并重的幕府:吕余庆、沈义伦长于吏干,楚昭辅善于理财,李处耘、王仁赡优于兵戎筹谋,更有可比作王朴的赵普,真可谓人才济济。

从义社结兄弟,到殿前司练兵,再到滁州收赵普,赵匡胤的班子搭得有声有色。他要靠着这个班子,让自己的节度使尽快“转正”。这个机会并不遥远,因为郭荣决定第二次亲征淮南。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50:00 +0800 CST  
赵匡胤的不忍




【周世宗二征淮南(选自《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一次亲征结束后,郭荣虽然率大军北返,但李重进、张永德等仍统军围困寿州。李璟急命齐王李景达挂帅、陈觉监军,率边镐、朱元等军数万人,浩浩荡荡而来,屯兵紫金山,并修筑了通往寿州的甬道(两面筑墙的通道)以运输粮草,支援镇守寿州的刘仁赡。

苦守寿州一年有余的唐军见了援军,士气大振。刘仁赡提出:边镐守城,自己出城决战。可李景达不允,刘仁赡积愤成疾。

原来李景达只是名义上的唐军元帅,但实际上做不了主。真正的前敌总指挥,是那个“五鬼”之首、不懂军事、当年把征闽之战搞砸了的陈觉。上次在六合,陈觉已经被赵匡胤吓破了胆,加上他与朱元等人不和,怕无法节制诸将,就更不敢放手与周军一战。

一来二去,郭荣亲征,南唐失去了战机。

显德四年(957年)三月,郭荣再度到达寿州城下,将首战的任务交给赵匡胤。紫金山一役,赵匡胤痛击唐军先锋,斩敌三千余,切断甬道,彻底断绝了寿州与外部的联系。不久,朱元叛唐降周,郭荣水路并进,李景达的援军连死带降四万余。寿州城弹尽粮绝,刘仁赡一病不起。

十九日,在刘仁赡不省人事的情况下,寿州城降。五天后,郭荣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当天刘仁赡病逝,郭荣追封他为彭城郡王,李璟也追赠太师。

刘仁赡为了死守寿州,曾腰斩自己准备叛降的亲儿子;至死,受到交战两国的崇敬。赵匡胤亲眼所见,心中为之一震。

他还想起了一个人,就是李璟派来求和的南唐宰相孙晟。

孙晟一名孙忌,本来是后唐文臣,因为卷入一场叛乱而被迫南逃,得李昪知遇之恩。可惜李璟当政后,他遭到冯延巳等人排挤,郁郁不得志。

孙晟北来求和前,已经做了必死的决心。郭荣曾让孙晟到寿州城下劝降刘仁赡,孙晟却大呼刘仁赡“不可开门纳寇”。(见陆游《南唐书》第八卷《孙忌传》。)

后来,孙晟被郭荣扣留,问以江南机密,孙晟始终不言,只说南唐愿北面称臣,绝无二心。直到李重进将南唐策反自己的密信交给郭荣后,郭荣终于怒不可遏,杀了孙晟。临死时,孙晟神色怡然,正衣冠而南拜,从容就义。

刘仁赡与孙晟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证明,这个世界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无可救药。还有那个被赵匡胤活捉的皇甫晖,他在秩序败坏的北方是乱兵之首,到了初具规范的江南却成了忠义大将。可见,一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大环境有着重要联系。

刘仁赡、孙晟和皇甫晖后来都入了马令《南唐书》的《义死传》。尤其是刘仁赡和孙晟,在后世欧阳修那苛刻的《五代史记》里,一个进了《死节传》,一个进了《死事传》。

身怀大义的赵匡胤敬重这些有气节晓大义的汉子,但更多的是惋惜。“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但这些“臣节”“忠良”为什么要在“时危”“世乱”之际充当历史的炮灰?在一个太平天下里,他们明明可以成为国家的顶梁柱,为君王、国家和老百姓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在惆怅中,赵匡胤随郭荣回到东京开封。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53:00 +0800 CST  
五月,赵匡胤成功转正,正式出任殿前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使。

但转正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一件相当残暴的事,让赵匡胤对这位皇帝大哥不得不“刮目相看”。

显德四年十月,郭荣发动第三次南征,这是吞并淮南的最后一役。在攻拔濠州、泗州的战役里,赵匡胤的骑兵部队所向披靡。随后,郭荣命赵匡胤率马步军,与自己分别自淮水的北、南两岸进击楚州。

然而,在楚州,周军遇到了刘仁赡式的人物。在防御使张彦卿的带领下,唐军死守楚州,郭荣前后费时一个半月,才最终将这座淮东重镇攻克。但张彦卿仍不放弃,直到最后矢刃皆尽,他还举起绳床(类似于今天的椅子)与周军拼命。他手下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愤怒的郭荣一反常态竟下令屠城!寿州投降时,他曾立刻开仓济粮,如今却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举刀屠杀!

但却没有人出来劝阻郭荣,包括赵匡胤。大家太了解这位皇帝了,虽然胸中有雄才大略,但是脾气上来了,谁也拽不回来。

在楚州的一片血泊中,一位妇女已经身首分离,在她身下,尚不知事的小婴儿仍然咬着母亲的乳头,拼命吸吮。也许他心中还在疑惑,为什么今天妈妈没有用自己温暖的手轻抚自己。

唉……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轻轻抱起了小婴儿,为他擦了擦脸上的血水与奶水。他甚至不敢去看那婴儿,仿佛那双纯真无知的眼睛,更突显出自己这些“王师”的残暴。

赵匡胤急命手下在巷子中为孩子找了一位奶妈,让她好生收养。而巷子里的男女老少也因此而免遭屠戮。

后来,幸存的人们将巷子改名为“因子巷”;再后来,名字被讹传为“金子巷”。(《曲洧旧闻》卷一“山阳金子巷得名之意”条。)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54:00 +0800 CST  
赵匡胤缓缓走出巷子,五味具杂。当年高平之战后,王师北伐太原,当地老百姓深受北汉苛政,以为是仁义之师来解救他们,纷纷箪食壶浆;结果周军烧杀掠夺,顿失民心。一征淮南,南唐老百姓最初也是心向王师的,结果周军视民为草芥,挖坟掘墓,甚至杀人杀到“里鼓绝响,殆无炊烟”的地步,逼得占领区的老百姓纷纷以纸做成盔甲,号称“白甲军”,跟王师打游击战。

(《钓矶立谈》:“周师出也,亩无棲粮,廪无留藏,卷地以往,视人如土芥,坟墓圯毁,老幼系缧,墟落之地,胔腐骨填,里鼓绝响,殆无炊烟。”)

主上对此也有所警醒,他在收复的淮南土地上颁行减免赋税的政策,以安定民心。特别是这次南下,他对士兵进行了约束,严禁扰民,效果显著。可是没想到,在楚州,我们的皇帝陛下冲冠一怒,自食其言。我们南征南唐时,一个公开的理由是李璟不施仁政,刻薄百姓,可我们这算施得什么仁政?加之唐军南撤,焚城毁郭,驱民南渡,破坏更甚。

再者说,按照王朴的《平边策》,收复淮南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淮南经济的破坏,然后就地补给支援渡江。可现在的淮南满目疮痍,别说就地补给,数十年内乃至百年间恐怕都难以恢复昔日繁荣。

(据[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条,扬州“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可见北宋立国一百七十多年后,淮南首富之镇扬州仍然恢复不起来,更不要说其他地区了。)

要太平,必统一;要统一,必用兵;要用兵,必死人。但问题是,像楚州城里的那些老百姓,他们明明可以不死,明明可以与君王将相共享兵火之后的人间太平。

赵匡胤摇摇头,他现在理解了冯道的艰难。借别人之手,完成自己的心愿,有时顺风顺水,但有时却跟自己的理想大相径庭。

不爽归不爽,仗还得继续打,早打完,老百姓就早脱离战火的苦海。楚州既下,江北已无大战。李璟为了讨个吉利,这一年里连续改元“中兴”“交泰”,可是南唐既没有中兴,也没有交泰。周军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郭荣亲自坐镇迎銮镇,一副即将渡江的架势。赵匡胤更是率领水军直抵长江南岸,火烧唐军营寨,扬长而去。

这几年,“赵匡胤”已经成为李璟的梦魇。李璟害怕他真的打过来,黔驴技穷之际,派人给赵匡胤送了三千两白金,以此来离间他与郭荣的关系。可是李璟打错了牌,赵匡胤不是一般的碌碌武夫,清廉的他根本不吃这一套,三千两白金全部上缴国库。

李璟彻底崩溃了,他对江北的局势已经无能为力。显德五年(958年)三月,李璟像一只被捏瘪的柿子,遣使求和,自去帝号,改称国主,臣服大周,割让江北十四州所有领土,每年供奉物资十万,甚至为了避大周的国讳,把名字也改作“李景”,以换得苟延残喘。



【三征后形势图】

郭荣三次南征,吞并淮南,威震南北诸国。而南方第一大国南唐却丧失了经济中心、战略要地和近一半领土,沦为一个苛延残喘的小国。

赵匡胤以军功再迁忠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如今就连李重进和张永德也不敢小觑他了。

只是在暗处,一双眼睛,却紧紧盯住了赵匡胤。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5 09:55:00 +0800 CST  
四 北伐幽蓟,最后的忠诚


赵匡胤被监视了

赵府的书房内,赵匡胤手执《烈祖开基录》,聚精潜读。这是南唐滁州刺史王颜(似乎就是赵匡胤攻讨滁州时的那位刺史王绍颜)所撰的史书。书房外,仆人们正将一个个沉甸甸的竹箱抬进屋内。箱子里装的并非金银珠宝,而是满满的几千卷书。

这些年来,赵匡胤重新捡起读书的习惯,即便在军中也手不释卷。三次讨伐淮南,在征战之余,他还特意令人收集当地的书籍,《烈祖开基录》就是其中一部。

烈祖,乃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庙号。这部史书记述了整个吴国和南唐建国初年的历史。从南吴到南唐,从杨行密到徐温再到李昪,江南地区由武人立国到扬文抑武,其恢复秩序、遏制叛乱的经验,其矫枉过正导致南唐武力不振的教训,在那个时代真可谓发人深省。

(此书据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卷十四《伪史类》、[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第三·霸史》,书名为《烈祖开基录》;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以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经籍考二十七》、《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史类》则作《南唐烈祖开基志》。二书实为同一本。此书是私家著史,赵匡胤应有机会读到。)

赵匡胤从小对咬文嚼字毫无兴趣,但从辛文悦、王朴、窦仪、赵普身上,他似乎明白了书的另一种读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阅历的积累,对乱世治平的思考,对救世良方的寻觅,迫使他重新回到书丛中。他希望从前人的轨迹里,寻找到国家的出路和前途。

赵匡胤正看得津津有味,忽听书房外一阵吵闹。他赶紧起身而出,只见几名宫中使臣正欲强行打开箱子。

赵匡胤心头一紧,看来自己低调运回的几车箱子,早就被人盯上,向主上打了小报告。

使臣蛮横地掀开一个个竹箱,可里面除了书,连半个铜子儿都没找到。大失所望的使臣恶狠狠地瞪了赵匡胤一眼,怏怏而去。

万岁殿里,郭荣听完使臣报告,十分惊讶。从千里之外费这么大力气,就运回几大车书?!他将赵匡胤召入宫中,大惑不解地问道:“卿是朕的禁军将帅,又是封疆大吏,当务之急乃是整备坚甲,训练利兵,运这些书回来做什么!”

赵匡胤咧嘴一笑:“臣没有奇谋良策来辅佐陛下,却担当如此重任,所以臣总是怕把事情搞砸了。这次特地运了一堆书回来,就是想开阔一下眼界,长长见识。”

听了回答,郭荣若有所思,看似赞许地点点头,说了一个字:“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七太祖乾德四年五月。)

郭荣虽然费尽心思扶持毫无背景的赵匡胤,以制衡禁军诸位大佬;但还是怕终有一天,他会起来造反。这并不是郭荣小心眼,而是在“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的年代,每位皇帝不得不防范的问题。

现在赵匡胤要读书,太好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赵匡胤早晚会被书本里的忠义所道德羁绊。这样他就不会造反了吧……

郭荣长长松了一口气。

出了宫城正门明德门的赵匡胤,却在一边走一边擦汗。

幸好运回来的是书,要是别的东西,搞不好这会儿脑袋都搬家了。伴君如伴虎!赵匡胤本来感激郭荣的知遇之恩,如果没有郭荣,自己还不知在哪里混饭吃。可一切温情都被吓醒了。赵匡胤又想到编练殿前诸班时,自己上下其手扶植势力,越想越后怕,擦汗的手隐隐发抖。

突然有人重重地拍了赵匡胤的肩膀一下。赵匡胤吓得一个激灵,赶忙回头。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现在最想见的人——节度推官赵普。

“表忠。”回到赵府的赵普,蘸着茶水,在赵匡胤的书桌上写了这两个大字。

赵普的道理很明白:高平一战,您忠心耿耿,才干出众,所以得到主上的信任和重用。这几年,您编练殿前诸班,从征淮南江北,才干倒是日益显露,可是忠心呢?对主上而言,如果不够忠诚,才干越出色反而威胁越大。

赵匡胤默默点了点头。确实,这两年自己统兵在外,威风八面,可是真正在郭荣面前表忠的机会反倒越来越少。如今该怎么办?

赵普微微一笑,用手向东北方向指去。

(关于赵匡胤称帝前,赵普为其出谋划策的细节,史无记载。但据宋太宗赵光义亲自撰写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记载:“其在幕府也,恭敬畏慎,尽竭赤诚,夜思昼行,勿矜勿伐,可谓龙吟虎啸,云起风从,如怀万顷之陂,遭遇承平之运。”(见《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赵普作为赵匡胤幕府中最为足智多谋者,其在运筹帷幄方面,应起了重要作用。)

楼主 helianshi  发布于 2016-09-16 09:38:00 +0800 CST  

楼主:helianshi

字数:85174

发表时间:2016-09-07 04: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6 11:49:34 +0800 CST

评论数:42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