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有…

这时候,李恒也从广州赶来援助张弘范。
元军中有人向张弘范建议用火炮轰击宋军船,张弘范一心想要全歼宋军,认为火炮会将宋军的铁锁炸开,容易方便宋军撤退。张弘范下令将军队分成四部,命令诸将说:
“宋军船西靠崖山,涨潮时必定向东退走。听到我的乐声就进攻!”于是李恒趁早潮退去时攻打崖山北面,张世杰派兵殊死抵抗,击退了李恒。
到了中午,潮水上涨,张世杰听到元军中响起了音乐声,以为元军将领们这时正在享乐,放松了戒备。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7:32:00 +0800 CST  
谁料张弘范迅速从南面攻击,与北面的李恒对宋军形成夹击之势。张世杰两面受敌,缺少饮用水的士兵也早已疲惫不堪,很快就败下来。
宋将翟国临、凌震等人不久后解甲投降,元军逐渐向宋军中军逼近。
宋方败局已定,正巧这时突然风雨大作,浓雾弥漫,张世杰赶紧乘着小船去赵昺所在的大船,告诉陆秀夫刚刚与元军交战已经失败,想接赵昺到小船上逃走,之后再另做打算。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7:33:00 +0800 CST  
陆秀夫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后,是在李庭芝的幕府工作,后来元军进攻临安,李庭芝的幕府里很多人都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和少数几个人留了下来,陆秀夫也因此被李庭芝举荐给了朝廷,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展露头角。
当宋恭帝与谢太后降元时,陆秀夫没有愚忠随降,而是积极参与重组抗元政府,直至与幼帝和社稷同亡。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陆秀夫负帝蹈海这一跳,缺少顽抗精神。可是,在已经无兵无援无国土的绝境下,究竟又能有几个人做得到乐观面对呢?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6:00 +0800 CST  
早在跳海的前几天,陆秀夫曾将宋端宗和赵昺为首的小朝廷事迹都详细地记录并汇成了一本书,陆秀夫将这本书交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可见那个时候,陆秀夫就已经感觉到复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背着小皇帝跳进了海中。
许多官员、附近的百姓也都誓与祖国共存亡,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后,大约有十万人也都纷纷跳海殉国,这其中,也包括了邓光荐。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6:00 +0800 CST  
邓光荐原名邓剡(shàn),与文天祥是同乡。当初文天祥起兵勤王时,邓光荐也毅然参加,后来又跟随末帝到了崖山。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时,邓光荐也悲愤跳海,准备以死殉国,不久被元兵捞了上来;后来邓光荐又跳,结果又被捞起,然后被绑了起来与文天祥一道被押往元大都。
由于两次跳海,影响了邓光荐的身体健康,加上元人发现邓光荐只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抓去大都也没什么用,杀了又会影响民心,所以在押送途中,邓光荐被留在了南京治病,没有和文天祥一起到元大都。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6:00 +0800 CST  
几年后,文天祥在柴市就义的消息传来,邓光荐怀着悲痛又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以及《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向人们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陆秀夫交给邓光荐的那本书由于没能从崖山带出,在邓光荐死后,那段逃亡海上的故事,后人就更难得知详情了。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7:00 +0800 CST  
今天在深圳南山区的赤湾公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经过赵氏后裔多次修葺的少帝陵墓,人们说那是少帝赵昺的陵墓。
据说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第二天,崖山的海面上浮尸满目,血水相融,岸上的百姓找到了陆秀夫的尸体,将安葬起来,但却没找到赵昺的尸体。
元军也在寻找,很快他们寻获了一具穿龙袍,身戴玉佩的男孩尸体。当元军向上级报告后回到尸首停放处时,尸首却不见了。据说是当地百姓可怜赵昺的遭遇,在元军不注意看守时,偷偷地把尸首放入海中。之后尸首顺着海水漂流,从江门漂至深圳海边,最后被深圳的一位老和尚发现,老和尚将尸首葬在深圳赤湾村的小南山脚下。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7:00 +0800 CST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时杨太妃在行宫中,并未登上船队,张世杰想着可以请杨太妃再拥立一个赵氏宗室为帝,于是与苏刘义斩断绳索冲出港口,趁浓雾离开了崖山。
杨太妃得知赵昺死讯,整个人都崩溃了,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说:“我历尽艰险到这里,就是为了维护赵氏仅存的骨血,现在已经完了!”然后杨太妃就投海而死。张世杰无法阻止,最后将杨太妃的尸体打捞起来,葬在海边。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7:00 +0800 CST  
心灰意冷的张世杰打算去占城找陈宜中,南宋遗民要求他回广东,于是张世杰就将船停在了南恩的海陵山。溃逃的宋军也都来张世杰这里集结,大家还商量着要收复广东。
当时又吹起了台风,大家劝张世杰上岸,张世杰平静地说:“没什么好躲的了。”然后在香案插香对上天说:“我为赵氏已经尽心尽力,一君去世,又立一君,今又死。我之所以没有死,是想着敌兵也许会退去,再立赵氏之子。现在杨太妃也死了,岂不是天意么!”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7:00 +0800 CST  
风越来越大,海浪把船拍得乱晃,张世杰一脸悲戚地走向船边,身边的人察觉到了不对劲,眼见张世杰要跳海,旁边的人赶紧去抓住他的衣服。然而,只是抓到了空气而已。由于风浪太大,跳入海中的张世杰身体很快就淹没不见,船上的人想救也于事无补。
张世杰去世后,再也没有人组织起像样的抗元势力,历经三百二十年的宋王朝也就彻底的覆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7:00 +0800 CST  
二百零五章——又是一出农夫与蛇
张弘范在崖山击败了南宋的残余势力,让南宋彻底灭亡,他心里十分得意,在崖山石壁上刻下“张弘范灭宋于此”。
假如历史倒流四十多年,再回到南宋与蒙古合围金国蔡州的那段岁月,孟珙当时如果没有救下张柔,那么“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历史就不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8:00 +0800 CST  
四十多年前,南宋军队和蒙古军队合围蔡州,金人选择的是负隅顽抗。金人在城头上架设了巨型的弩炮,一时之间宋蒙联军很难将蔡州攻破。孟拱率领的宋军在夜晚时还被金人出城偷袭,十分狼狈。
蒙古将领塔察儿得知后,一面派人去救援友军,另一面也派出敢死队连夜攻城。
这支敢死队只有区区二十几人,由蒙古万户张柔率领。人这么少,直接攻城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他们的任务是趁夜黑的时候,偷偷从城墙攀爬进蔡州,然后里应外合,将蔡州拿下。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8:00 +0800 CST  
不过这支敢死队在攀上城墙时被蔡州城墙上的金兵发现,金兵用钩镰枪将两名敢死士勾入城中,张柔也被勾住,眼见就要落到金人手里。千钧一发之际,孟拱正好赶到城下,见友军有难,急忙下令放箭,射杀用钩镰枪的金兵。
随后孟珙派人用云梯攻上城墙,并且挥剑砍断钩镰枪。张柔从高空中重重摔了下来,不过也保住了一命。
张柔本是汉人,不过他是在先后被辽、金统治下的涿州长大,家乡经过了几百年的异族统治,张柔对中原汉人已经没有什么亲近感。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8:00 +0800 CST  
在金国灭亡后,宋蒙两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张柔后来也有参加侵宋战争,也曾与救过自己一命的孟珙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蔡州之战的四年后,张柔第九个儿子出生,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张弘范。
假如当年孟珙晚来一步,没有及时救下张柔,那么张弘范在历史上也许就成了“查无此人”,张弘范也就没有机会在攻打襄樊时,向阿术献上计策将与襄阳互为依托的樊城攻破;张弘范也没有机会在谢道清、宋恭帝投降后,打败文天祥率领的抗元势力;更没有机会能在崖山海战中打败张世杰,亲手摧毁了南宋最后的翻盘机会。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8:00 +0800 CST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农夫发现了一条‘被冻僵的蛇’,动了恻隐之心的他将蛇揣在怀里,想用自己的体温救下这条蛇。实际上这条蛇并没有冻僵,它只是在冬眠罢了。被温暖刺激的蛇苏醒了过来,然后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就这样被咬死了。”
这是距今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农夫与蛇》,孟珙、张柔同这农夫与蛇又是何其相似!其实不论在任何时代,农夫与蛇的故事都一直在上演,从未落幕。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9:00 +0800 CST  
我们无法去责怪孟珙多余的热心肠,说起来,或许我们自己也曾扮演过农夫的角色,谁又能在被蛇咬之前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呢?孟珙如果知道他曾经救下的人后代会加速南宋的灭亡,相信孟珙不仅不会去救,还会在后面补刀的吧。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3 18:39:00 +0800 CST  
二百零六章——什么是正气?
崖山海战后,张弘范宴请文天祥,对他说:“宋朝已亡,相公也已经尽到了忠心,若能以事宋之忠心事大元,必定能位至宰相。”
文天祥听说已经w国,忍不住潸然泪下,说:“国亡而不能相救,作为人臣,虽死尚有余罪,哪敢逃生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听了更觉得文天祥忠义,劝说无果后,派人护送文天祥赴大都,到了大都总有让文天祥屈服的办法。
文天祥在路过家乡吉安时,触景生情,打算绝食而死,谁料绝食了八天都没有死,文天祥想,也许是上天不愿意让他这个时候死,于是开始进食。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4 16:09:00 +0800 CST  
文天祥绝食八天没死,但有人希望文天祥能死了。他们是文天祥以前的部下,文天祥的朋友,其中为首的是王炎午。
王炎午原名王应梅,出身于书香世家,当初文天祥起兵勤王的时候,二十三岁的他开始跟随文天祥,留在文天祥的幕府工作,还捐了许多家产给军队作军饷。后来王炎午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又重病,不得不离开文天祥的军队回到家乡。
在听说文天祥被俘、经过吉安绝食八天也没死的消息后,王炎午很担忧。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4 16:09:00 +0800 CST  
王炎午不是担忧文天祥的性命安危,他担心的是文天祥去了大都之后会备受凌辱,丧失了尊严;担心文天祥在严刑拷打之下可能会变节。这样的话,文天祥一世英名会就此葬送,以文天祥为代表的那种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也就成了笑话。
所以,王炎午希望文天祥去死。为此王炎午还写下了生祭文《生祭文丞相》,一条一条地陈述文天祥应该为名节死的理由,希望文天祥速死。王炎午与朋友还抄录了几十份在文天祥可能经过的驿站、庙宇等地方的墙壁上贴着,据说抄录的字都巴掌大一个,生怕文天祥看不见。
这千古奇文《生祭文丞相》文天祥也许看到了,也许没看到,历史上对此并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如果文天祥看到了,从来就没打算过投降的他,心里肯定也是五味杂陈的。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4 16:10:00 +0800 CST  
1279年十月,文天祥到达燕京。驿馆人员供应很丰盛,文天祥无法入眠,一直坐到天明,随后被转移到兵马司,专设士卒看守。
不久,元朝丞相孛罗等人在枢密院召见文天祥。文天祥到了后,以长揖为礼,孛罗等人要求文天祥行跪拜礼,文天祥说:“南人之揖同于北人之跪,我是南人行南礼,岂可附加跪拜礼。”
孛罗令左右的士兵强行按着文天祥下跪,有人按脖颈,有人按背部,有人踢膝盖。文天祥都不肯屈服,一直高高的仰起头颅说:“天下之事有兴废,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在国家灭亡时遭受诛杀,那一朝代没有呢?文天祥今天尽忠于宋氏江山,以至到此地步,愿求早死而已!”

楼主 卢镜岚  发布于 2018-09-24 16:10:00 +0800 CST  

楼主:卢镜岚

字数:447203

发表时间:2018-07-10 20: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1 10:51:13 +0800 CST

评论数:2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