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语论》 乡党第十

《论语之语论》

乡党第十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意译】孔子在家乡,显得特别的忠厚老实,好像连话也不会说了;在宗庙和朝廷的时候,讲话则条理分明,只是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语论】乡党以亲情为重,故在宗族父老面前,应该时刻保持谦恭,不能因自己的成就而倨傲。官方正式场合,则以公义为尊,不卑不亢、条分缕析的侃侃而谈,是必须做到的。
周朝制度: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人之初,需要父母照看,以蜗居家庭为主;七岁入学以后,开始活动于“乡”、交际于“党”,接触“最小的社会”。认识世界的同时,眼光逐渐开阔,思想也开始熔铸。
“性相近,习相远。”乡党这个最小的社会、人生的摇篮,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孔子说:“里仁为美”。有仁善之风的乡里,是最美好的。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对于自身修养的提高,无疑会有莫大的帮助;反之,就危险了。可见,人生的第一步,在“乡党”这个“小舞台”上,是不容出错的。
古代有学者将《论语》分为“上论”和“下论”。从《学而第一》到《乡党第十》是“上论”,从《先进第十一》到《尧曰第二十》为“下论”。作为“上论”结篇的《乡党第十》,寓意如上所言,是最小的社会、人生的“小舞台”和起点;而作为“下论”结篇的《尧曰第二十》,讲述的都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寓意着“天下”这个“大舞台”、“大社会”,同时,还蕴含着治理天下这个“人生的最高点”。
乡党,是“浓缩的天下”;天下,则是“最大的乡党”。当今“地球村”这一观念,数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我国古人的意念之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无数仁人志士,都是从乡党这一最小的社会走出,从而扭转乾坤、改易天下的。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译】在朝廷上,和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员讲话,是刚健正直的样子;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讲话,虽然和颜悦色,但据理力争。国君视朝时,恭敬而又紧张,但仪态适中,并始终以国君为中心。
【语论】居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无畏权臣当国,极力维护君主的尊严。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意译】国君召唤,让去接待外国来宾,立即端正颜色,脚步匆匆的赶去。向一起接待来宾的同僚作揖,左边的人用左手,右边的人用右手;前后服饰,调理的整整齐齐。向前快步行走时,两臂张开,象鸟儿舒展着翅膀。送走来宾后,一定回复国君说:“宾客走远了,不会回来了。”
【语论】国家间礼尚往来,是朝廷大事。庄重谨慎、言行顺遂、善始善终……都是必须的。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意译】进入周公庙和朝廷的大门,弯腰缩身如鞠躬一般,好像宽阔的大门容不下小小的身躯。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央;行走时,避免踩踏门限。经过先君牌位时,颜色端正、脚步匆匆,说话小心翼翼,象力气不够一样。提起衣裳登台阶时,弯腰缩身如鞠躬一般,屏气息声好像没有了呼吸。出来后,下完一段台阶,脸色才恢复正常,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下完全部台阶,开始大步快走,两臂张开象鸟儿舒展着翅膀。再次经过先君牌位时,又现出恭敬而又紧张的神态。
【语论】周公是鲁国的先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人之一。在祭祀周公的庙宇,时刻保持谨慎是必须的;礼事结束,方敢怡然。
朝廷是议论政事处理政务制定政策的地方,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危、民众的利益,恭敬慎重也是必须的。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意译】手执诸侯命圭,弯腰缩身如鞠躬一般,好像重的举不起来。向上不超过作揖的高度,向下不低于递东西的高度。面色突然凝重,脚步蹒跚,像是遵循着一定的路径。进行献礼时,神态端庄,颜色和顺;私下会见时,身心放松,言行愉悦。
【语论】此章叙述接受国君之命,聘问外国时的仪态。
古代有学者认为:“使摈”、“执圭”两条,不是孔子的行为,而是孔子谈论接待外国宾客、以及为国君出使他国时应有的礼节。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意译】君子不用暗红色以及浅红色的布料装饰衣领的边缘,不用红色和紫色制作家居的服饰。夏天热的时候,轻巧单薄的衣服,一定要在里面穿好内衣,方可出门。黑羊皮裘外面,罩黑色的衣服;白色鹿裘外面,罩白色衣服;黄色狐裘外面,罩黄色衣服。在家穿的裘皮要长一些,右边的袖子要短一点。一定要有睡觉时穿的衣服,长度为身体的一点五倍。厚实温暖的狐貉皮服装,适合在家里穿用。丧服除去后,什么饰品都可以佩戴。只要不是朝服祭服,一定要裁剪得当、缝好边缘。穿着黑羊裘皮服装、戴着黑色帽子,不可以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好朝服,前往朝廷去朝拜。
【语论】记载春秋后期、上层统治者以及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服装规制与习俗。

1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意译】斋戒,沐浴后一定要有浴衣,用棉布做成。斋戒期间,一定要改变饮食习惯,睡觉的地方也要改变。
【语论】斋戒是为了很好的与神或祖先交流,所以要洁净身心,改变生活习惯,如戒荤戒酒、不吃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不居住内室,不与妻妾同房……以示诚敬。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译】粮食凿磨的越精细越好,肉类切割的越细薄越妙。
干冷变味的饭,溃烂的鱼、腐败的肉,不能食用。颜色难看,不吃;味道难闻,不吃;烹饪火候不对,不吃;粮菜瓜果没有长熟,不吃。肉切割的不正确,不吃;酱料搭配不当,不吃。
肉即使很多,吃时也不能超过主食的量;喝酒没有量的限制,但不能伤身乱性。
街上买来的酒,不喝;市场买来的肉脯,不吃。
姜料还没有撤去,就可以继续吃喝,但要有节制,适可而止。
协助公家祭祀得到的胙肉,回到家就应该分发给邻里,不能等到第二天;自己家的祭肉,三天之内,也要分发完毕。超过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谈论问题,睡觉的时候不自言自语。
即使是粗粮菜羹,得到后也一定要拿出少许,祭祀创造的人,并要像斋戒一样,保持虔诚的心态。
【语论】饮食,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得当则养人,失当则伤人,故不可不慎。祭肉,附有神和祖先的庇佑和恩惠,应当与邻里共享。市场上卖的肉脯,已经失去了鲜肉的原色,看不出有没有问题,所以不能食用。造物者普惠众生,承受者心怀感恩,是必须的。

10.9
席不正,不坐。
【意译】坐席摆放的不端正,不立即坐下。
【语论】一个人心存正念,则无事不求其正。

10.10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意译】乡亲们在一起饮酒,拄拐杖的老人都离席出去后,才可以出去。家乡的人举行驱鬼除疫的傩礼时,穿好朝服,站在东边家庙的台阶上,护佑祖先。
【语论】即使在熟悉的家乡,也不敢违礼失敬。

10.11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意译】请人代为慰问他国的朋友,要礼拜两次,并恭送一程。
【语论】礼拜两次,一次是拜谢接受委托的人,一次是遥拜需要慰问的人。

10.12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意译】季康子馈赠药品,拜谢接受后,说:“孔丘不知道药性如何,不敢随便品尝。”
【语论】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馈赠食品,按照礼节,地位低的人拜谢接受后,应该品尝一下,以示敬意。孔子对治病的药很是谨慎,故而不加品尝,并直言相告不品尝的理由。

10.13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意译】家里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从朝廷回到家后,问:“伤到人了吗?”而不询问马匹的损失。
【语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其地位之高低。马匹即使再贵重,也不能超越人的价值,即便是马夫杂役等地位低贱的人,也不能例外。

10.14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意译】国君赐给熟食,一定要端正席位,先行品尝一下。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做熟后,向祖先供奉。国君赐给活的动物,一定要养育起来。陪侍国君进餐,国君做餐前礼拜时,自己先吃一点饭。
【语论】讲述接受国君赐食的礼节。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品尝一下饭,看有没有问题。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10.15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意译】生病卧床,国君来探视时,头朝向东边,用朝服覆盖住身体,并将绅带伸展开来。
【语论】国君探望病情时,即使卧病不起,也不能失去礼节。

10.16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意译】国君命人来召唤,不等到马车驾好,就先步行而去。
【语论】国君特意命人召唤,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做臣子的要急国君之急,所以不等马车备好,就先步行前往,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时间,另一方面是万一车马等发生意外,也不致耽搁。

10.17
入太庙,每事问。
【意译】进入周公庙,每件事都认真询问。
【语论】心恭则行慎。
重出。见《八佾第三》15章。

10.18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意译】朋友死亡,没人办理丧事,说:“替我把他安葬了吧。”
【语论】无亲靠友。意气相投的人死去,没有亲人安葬,朋友为他送终,责无旁贷。

10.19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译】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贵重的车辆和马匹,但只要不是祭肉,都不下拜致谢。
【语论】朋友有通财之义,所以接受再贵重的馈赠,也不必大礼致谢。获赠祭肉而下拜致谢,表现出的是对朋友祖先的敬重,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祖先的思念之情。

10.20
寝不尸,居不容。
【意译】睡觉时,不能像死尸那样直挺挺的;在家闲居,不用刻意打理仪容。
【语论】私密所在,可以随意些,但也要顾及到亲人的感受。总之,不能太过偏离中庸。

10.21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意译】见到身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非常亲密,也一定要端正脸色;见到戴官帽的人和双目失明的人,即使已经见过多次,也必须礼貌相待。
遇到穿丧服的人,手握车前横木表示同情;遇到背负重物的人,也手握车前横木以示敬重。
有丰盛的宴席,一定改变脸色并起立致谢。
迅雷滚滚、疾风烈烈的天气,也一定改变脸色。
【语论】改变容颜,表达出敬意或同情。
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做到尊重别人。
敬意和同情发自内心,必然会呈现于面部。

“负版者”通行的解释,一是“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二是“背负筑墙夹板的人”。“负版者”又作“负贩者”,意思是“背负重物或负重贩卖的人”。

10.22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意译】上车时,一定要站立端正,并抓紧挽索。在车上,不左顾右盼,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语论】车内狭小,如果仪态失度,就会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反感。

10.23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意译】见到行色不善的人,鸟儿便飞离地面,翱翔着多方审视,觉得安全后,才会重新落下。孔子感叹说:“山坡上的母野鸡,识时务啊!识时务啊!”子路也拱起双手,做了三次深呼吸,方才离去。
【语论】鸟儿都知道识时务,作为人的我们,为什么却不辞劳苦、不知进退,非要游说列国,推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呢?
楼主 孔河  发布于 2021-04-03 20:23:55 +0800 CST  

楼主:孔河

字数:4806

发表时间:2021-04-04 04:23: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17:04:18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