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然而,皇太极要实现借道蒙古、奔袭华北的企图,他必须首先解决了当前的两大问题:第一、摆脱三大贝勒的钳制,利用新的且忠心于皇太极的军事力量去完成此次的军事作战。宁锦大战中,皇太极和三大贝勒不同心,三大贝勒为了继续钳制皇太极,他们在战斗中保留实力(不肯出全力),他们三人均不愿意看到皇太极指挥的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不愿意看到皇太极的个人威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皇太极终于明白到---这样离心离德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因此,为了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为了摆脱三大贝勒的钳制,皇太极急于从年轻一辈中提拔一些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出来与三大贝勒抗衡,并依靠这些新的军事力量去完成“借道蒙古、进攻华北”的军事战略任务;第二、要借道蒙古进入华北,那就必须把漠南蒙古(内蒙)东部的各个部落征服了,这样才能打通从蒙古进入华北的通道,所以,在宁锦大战后,皇太极把军事目标转移至漠南蒙古(察哈尔蒙古)东部的各部落身上。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2:00 +0800 CST  
当初三大贝勒推举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之时,为防止皇太极上台后随意吞并其他旗主的军队,因此,三大贝勒与皇太极之间有一个约定---“旗(军队)是旗主的私人军队,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除非旗主犯有严重罪行,如叛国投敌等,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之时,后金大汗才可以把该旗主的军队没收,否则,即使是后金大汗也不能随便吞并其他旗主的军队”,正因为有这条规定的约束,所以皇太极才不能随意地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也因为这个原因,三大贝勒才能持久地控制皇太极。皇太极上台后,第一时间把无旗主状态的镶白旗吞并了(参照十四节),然后把自己手上的两白旗和阿济格三兄弟手上的两黄旗调换颜色(参照十五节),从这时起,皇太极就开始着手在年轻一辈的子弟中物色心腹。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2:00 +0800 CST  
皇太极第一个看中的人并不是多尔衮,而是德格类。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努尔哈赤的第十子,他为人比较开明,冷静而有头脑,皇太极对德格类挺有好感。一开始皇太极认为,要摆脱三大贝勒的钳制,突破口在正蓝旗身上,正所谓“柿子挑软的捏”,三大贝勒中以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为最弱,对付起来难度没那么大,皇太极打算拉拢德格类站到自己的一方,然后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用德格类取代莽古尔泰成为正蓝旗旗主,这样就可以马上打破三大贝勒的平衡局面,进而使形势向着有利于皇太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在皇太极继位初期,德格类和皇太极之间有一个蜜月期(关系特别好的时期),那个时期皇太极在全力拉拢德格类。然而,随着皇太极对德格类的深入了解,皇太极发现德格类和哥哥莽古尔泰的关系不错,一旦皇太极和莽古尔泰之间进入对立状态,皇太极没有把握德格类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德格类极有可能会帮自己的大哥莽古尔泰)。出于这一点的考虑,皇太极最终放弃了德格类。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3:00 +0800 CST  
在无计可施下,皇太极终于想到了此时被后金国所遗弃(丢在一边)的阿济格三兄弟及其统率的两白旗,“利用阿济格三兄弟重新启动两白旗,并把两白旗拉拢到皇太极一方”的计划终于开启。作为皇太极心腹的人选,阿济格三兄弟比德格类更具优势,优势有三点:第一、阿济格三兄弟和三大贝勒感情不深(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双方势成水火),一旦皇太极和三大贝勒站到对立面,阿济格三兄弟均不会帮助三大贝勒,这一点让皇太极非常放心;第二、两白旗的人数和战斗力均处于八旗之首的地位,有了两白旗的帮助,皇太极马上可以取得与三大贝勒抗衡的军事实力(两黄两白 vs 两红两蓝);第三、两白旗是努尔哈赤的亲兵,经历大小战役无数,皇太极还可以依靠两白旗的凶悍战斗力去完成各种军事作战,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从此在军事作战上,皇太极主要依赖于两白旗)。基于上述各种好处,皇太极决定从阿济格三兄弟里面挑选心腹,经过多番考虑,皇太极认为最合适做自己心腹的人是多尔衮,并确立了“多尔衮重用、多铎可用、阿济格弃用”的用人原则,并且要把“多铎领正白旗、阿济格领镶白旗”的格局变成“多尔衮领正白旗、多铎领镶白旗”的格局(这些都已经在第16、17、18、19节中有详细介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3:00 +0800 CST  
挑选好心腹后,皇太极马上付诸行动。进入1628年初(宁锦之战结束后的次年),皇太极伙同三大贝勒,对阿济格小题大做,阿济格不过是主持了弟弟多铎的婚礼,结果被皇太极抓住把柄,皇太极与三大贝勒商议后,决定撤销了阿济格镶白旗旗主的地位,并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改由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多尔衮终于以旗主的身份登上了后金国的军事舞台(可参考第19节)。当年镶蓝旗的阿敏入朝作战后,要求“割地称王”,这么大的事,皇太极只能想办法阻止阿敏的野心,并没有治阿敏的罪,主要是被钳制的皇太极无法对三大贝勒的肆意妄为进行有效的管束,今天的阿济格不过是擅自主持了弟弟多铎的婚礼(犯了点生活上的小错误),结果就被皇太极撤销了旗主的位置,这明显是皇太极有意为之、小题大做。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4:00 +0800 CST  
同年(1628年)2月,皇太极为了打通从蒙古进入华北的通道,为下一步“借道蒙古、进攻华北”做好准备,皇太极决定出征漠南蒙古。这一次,皇太极带上了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正白旗旗主多铎一起出征漠南蒙古,后金国的军事统帅出现了两个非常年轻的新面孔,而出征蒙古就成为了多尔衮在军事上的第一场战斗。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第一次出征,身负重伤,差一点无法活命,当时的情节十分感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多尔衮第一次出征有着怎样的意义和结果呢?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4:00 +0800 CST  
图二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5 09:33:00 +0800 CST  
多支持第33节后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5 09:34:00 +0800 CST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6:00 +0800 CST  
图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7:00 +0800 CST  
第31节后记中,我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作为军事基地的优势,本节后记将介绍华北地区作为后方基地的优势。华北地区,按照今天的地理范围来划分,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地区(即二市二省一自治区),该地区得天独厚,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华北地区同样具备了作为“后方军事基地”的4大优势: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7:00 +0800 CST  
第一优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请看上图一(华北地区形势图),华北地区的东部是一望无际的渤海,华北地区的北部有长城、辽西走廊(更准确来说,走廊位于华北地区的东北部)等险要地势,华北地区的西部有黄河与河西地区分隔,华北地区的南部有黄河与中原地区分隔,黄河成为了华北地区的护城河。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的四周都是一些地势险要的自然环境,易守难攻,驻守此地区的势力只需要不太多的兵力(负担不重)进行驻防,就可以实现长期固守的目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8:00 +0800 CST  
第二优势:无后顾之忧。华北地区的东部频临渤海,由于在古代,海上作战并不发达,因此,东线受到敌人威胁的概率非常低;华北地区的西部隔黄河与河西地区对峙,而河西地区的地势高,且在古代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因此该地区的人口稀少,对华北的威胁不大;华北地区的北部是长城和辽西走廊,并依靠这些地理优势去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少数民族入侵华北的目的是为了掠夺人口、财富和各种生存物资,很少会进化到攻城略地、统治中原的高层次水平,因此,这里的战斗多以零星战斗为主,威胁也不大。综上所述,华北地区主要的进攻方向在南部,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势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向南挺进,由此开启了大规模的“南渡黄河、逐鹿中原”的好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8:00 +0800 CST  
第三优势:平原广布、水源充足。华北地区拥有全国最古老的粮食生产基地---华北平原(中国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而且,华北地区有黄河经过,由黄河引申出来的支流在该地区纵横交错,因此,华北地区水源充足。广阔的平原加上充足的水源,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9:00 +0800 CST  
第四优势:靠近马匹原产地---蒙古大草原。华北地区的北部是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由于靠近优质“产马基地”的缘故,华北地区可以大量地利用马匹和游牧民族,并为其征战中原,优势极大。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09:00 +0800 CST  
正因为华北地区具备上述4点优势,因此,华北地区是一个优良的后方军事基地,在古代,刘秀、袁绍、李渊父子、朱棣等人都把华北地区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进而逐步取得天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10:00 +0800 CST  
1、东汉立国。王莽掌握了西汉朝的大权后,逐步取而代之,灭了西汉、建立新朝。王莽的做法首先引起了刘氏贵族集团的严重不满,其后,由于王莽改革国政的失误(虽然我也觉得王莽的政治理想崇高,改革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可惜操作性不强,反而使国内的情况更困苦,这是典型的“好心做坏事”),导致国家的秩序更混乱,人民的生活更困苦,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以绿林、赤眉起义的规模最为庞大。其中有一支刘氏贵族生活在中原的南阳一带(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刘縯、刘秀兄弟带领族人在宛城、南阳一带起义,并联合绿林军,一起反抗新朝的统治,就这样,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由刘氏贵族(富贵集团)和农民军团(贫苦大众)组成的联军,并反抗新朝统治的军事行动终于开始了。由此可见新朝的统治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严重不满,贫苦大众和刘氏贵族竟然可以联合在一起对抗王莽,这就充分说明了王莽的统治完全不得人心。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10:00 +0800 CST  
农民集团虽与刘氏集团共同对抗王莽,但内部矛盾重重,在复杂的权谋斗争下,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即更始帝。刘秀是一个具备很强军事能力的人,这一点比刘邦厉害多了,所以刘秀经常以少胜多,在昆阳大战中,刘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少胜多,击败新军,为新朝的覆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新朝在贵族军队和农民军队的联合打击下灭亡,更始帝接管了天下,但同一时间,农民军和刘氏集团之间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矛盾,刘縯被杀,刘秀避难到河北地区。当初刘秀到河北,手中无任何军队,其对手王郎迅速掌握了大半个华北地区,刘秀绝地反击,屡屡以少胜多,逐步击败王郎,控制了华北地区。其后,刘秀以华北地区为后方军事基地,南渡黄河,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后世的袁绍也想仿效刘秀,通过以华北地区为后方基地进而夺取天下,可惜,外宽内忌、色厉胆薄的袁超在全占华北下,输给了曹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11:00 +0800 CST  
2、李渊起兵。李渊父子原本镇守在华北的太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从太原地区出发,西渡黄河,进而河西地区,然后,李渊父子南下关中地区。占领关中后,李唐的后方基地从华北地区变成了西北地区(关中地区)。华北地区在地理中还有一个优势---离中原地区(最富庶)和关中地区(帝王州)均近。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17:00 +0800 CST  
3、明朝朱棣时期。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续,即建文帝,都城在南京。建文帝上台后,大力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战爆发。朱棣以华北地区为军事后方基地,向南进攻,最终击败建文帝,夺取南京。明成祖朱棣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依靠华北地区夺取天下的模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6 11:18: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