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阿济格(镶黄旗旗主):镶黄旗(20牛录)+正黄旗15牛录+多尔衮投靠过来的正黄旗15牛录,总共50牛录;

多铎(正黄旗旗主):正黄旗15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49:00 +0800 CST  
当初我在介绍第一次汗位争夺战时,由于篇幅限制,只是简单用“阿济格领镶黄旗(20牛录)、多铎领正黄旗(45牛录)”去分析(沿用了努尔哈赤时期的数据),但这并不影响当时的文章分析。现在我把这个问题细化后,大家就会发现,此时阿济格的镶黄旗高达50牛录,比努尔哈赤时代最多人的正黄旗(45牛录)还要多,当时代善父子的两红旗加起来才51牛录,阿济格的镶黄旗虽然是一旗的番号,但已经拥有两支旗的人数规模,所以,四大贝勒都非常害怕阿济格的军事实力。镶黄旗之所以称为“头旗”,原因有二:第一、努尔哈赤终生统帅镶黄旗;第二、镶黄旗到了阿济格手里,高达50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0:00 +0800 CST  
此时的阿济格,不论从年龄、辈分、地位、军事实力等方面,都是三兄弟里面的最高者,若果当年阿巴亥四母子集团取得胜利,继位大汗的只能是阿济格,所以,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皇太极的对手不是多尔衮,而是阿济格。但努尔哈赤千算万算都算不到,惯于勾心斗角的四大贝勒竟然也有联合之时,四大贝勒联手击败阿济格,皇太极继任大汗,随后,皇太极任命豪格为镶白旗旗主,吞并了镶白旗,从此,皇太极拥有了两白旗(参考十四节)。接着,皇太极把自己的两白旗和阿济格三兄弟的两黄旗调换颜色,白变黄、黄变白(参照十五节),此时,两白旗(原两黄旗)的分布情况如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0:00 +0800 CST  
阿济格(镶白旗旗主):镶白旗(20牛录)+正白旗15牛录+多尔衮投靠过来的正白旗15牛录,总共50牛录;

多铎(正白旗旗主):正白旗15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0:00 +0800 CST  
由于阿济格的镶白旗可以独立成军,所以在皇太极继位初期,阿济格多次参加军事作战,入朝作战和宁锦大战都有阿济格的身影。然而,阿济格毕竟是皇太极当年的竞争对手,皇太极始终信不过阿济格,最终,阿济格还是被弃用了,皇太极提拔了新人多尔衮和多铎来重新控制两白旗。随后,皇太极伙同三大贝勒对阿济格小题大做,撤销了阿济格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其弟多尔衮来做镶白旗旗主(参考十九节)。此时,两白旗的分布情况又一次发生变化: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1:00 +0800 CST  
多尔衮(镶白旗旗主):镶白旗(20牛录)+多尔衮正白旗15牛录+阿济格正白旗15牛录,总共50牛录;

多铎(正白旗旗主):正白旗15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1:00 +0800 CST  
真是风水轮流转,想不到阿济格也有投靠多尔衮的一天。随后,皇太极以多尔衮(50牛录)和多铎(15牛录)的牛录数悬殊过大为理由,要求他们兄弟二人混编,重新分配。当初我在介绍第十九节的内容时,同样简单地沿用了努尔哈赤时期的牛录数,即多尔衮镶白旗20牛录、多铎正白旗45牛录去进行分析,但不影响事件的结果,反正就是他们两兄弟的牛录数悬殊过大,必须重新分配。分配方案如下:多尔衮把镶白旗(20牛录)交给多铎,多铎交还正白旗的5个牛录给多尔衮,分配完毕后变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1:00 +0800 CST  
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正白旗20牛录+阿济格正白旗15牛录,共35牛录;

多铎(正白旗旗主):镶白旗20牛录+正白旗10牛录,共30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2:00 +0800 CST  
这样,多尔衮35牛录和多铎30牛录大致取得平衡,二人互相制约,无法坐大。从上面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年代的亲兵,即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正白旗(原正黄旗),在几经波折后,大部分落入多尔衮的掌握之中。因此,两白旗正式改名,以后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多铎是镶白旗旗主。改名后,情况如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3:00 +0800 CST  
多尔衮(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正白旗20牛录+阿济格正白旗15牛录,共35牛录;

多铎(镶白旗旗主):镶白旗20牛录+正白旗10牛录,共30牛录。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3:00 +0800 CST  
“以多尔衮为主、多铎为辅”的两白旗格局从皇太极时代一直维持到顺治初期。有了这些基础,从下一节开始,正式进入多尔衮的军事时代(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4:00 +0800 CST  
请留意第33节正文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2 19:56: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33)---皇太极统治时期(军事篇)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28:00 +0800 CST  
图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29:00 +0800 CST  
在《满文老档》中,最古老的八旗按地位排序见于天命七年(天命是努尔哈赤的年号),排序分别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当时,八旗的“头旗”为正黄旗,因为此时的努尔哈赤亲率两黄旗(两黄旗从此变成了大汗亲兵),且两黄旗中以正黄旗(45牛录)的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故正黄旗排在了镶黄旗的前面,成为头旗,八支旗的排序正好对应以下7个人的辈分排列:努尔哈赤(两黄旗)、代善父子(两红旗,含岳托)、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杜度。因此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按战斗力排列刚好是其地位的排序,即黄、红、蓝、白(前文有叙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0:00 +0800 CST  
到了天命八年,八旗的地位排列变成:镶黄、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镶黄旗正式取代了正黄旗成为“头旗”,其原因是,此时的正黄旗(45牛录)被平均分成三份,给了多尔衮三兄弟,努尔哈赤不再统帅正黄旗,而作为唯一由后金大汗统率的镶黄旗(20牛录)就变成了八旗的“头旗”。在努尔哈赤晚年,镶黄旗变成了后金大汗的唯一象征,尽管努尔哈赤自褚英、代善的太子风波事件后,再也没有公布过太子的新人选,但努尔哈赤把阿济格立为镶黄旗旗主、多铎立为正黄旗旗主,实则就是要他们两兄弟成为后金国的第一(阿济格)、第二(多铎)人,而镶黄旗是大汗(努尔哈赤)的唯一亲兵,作为新一任镶黄旗旗主的阿济格,努尔哈赤已经在暗示阿济格是最理想的后金大汗继承人,而地位排第二的正黄旗旗主---多铎就是用来辅助阿济格的最理想人选,至于多尔衮,压根就没他什么事。退一步来说,即使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任命给多尔衮,但镶白旗在八旗地位中排在第八(皇太极第七、多尔衮第八,位置均是靠后,然而到了最后,努尔哈赤还是没有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多尔衮连第八都算不上),多尔衮一样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与阿济格、多铎相比),更甚者,努尔哈赤连镶白旗都舍不得给多尔衮。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0:00 +0800 CST  
有传言,努尔哈赤曾经说过:“我死后,把我现在统率的亲兵(镶黄旗)全部给多铎,另赐一旗(镶白旗)给多尔衮”,有些专家甚至拿这个作为依据来说明努尔哈赤打算传位于多尔衮。这个传言中出现了三大错误:第一、努尔哈赤根本没有把镶白旗给多尔衮的打算;第二、即使镶白旗给了多尔衮,也不能说明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心目中是理想的继承人,原因已经在上面说得清清楚楚;第三、努尔哈赤死后,其亲兵(镶黄旗)不是给了多铎,而是给了阿济格,有些人以“幼子继承制”作为理由(认为后金国有“幼子继承制”的传统),由于多铎是幼子,所以努尔哈赤死后,亲兵(镶黄旗)是由幼子多铎继承,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正蓝旗不应该是莽古尔泰做旗主,而是由莽古尔泰同母弟(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继承(毕竟德格类是幼子),而镶蓝旗也不应该由阿敏继承,应该是济尔哈朗做旗主(济尔哈朗是幼子)。因此,这个问题根本与“幼子继承制”无关,我在反复考究下,有两点是可以确定为真的:第一、努尔哈赤去世前的亲兵是镶黄旗;第二、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那么,努尔哈赤去世后,最顺理成章的做法就是阿济格接管了镶黄旗的军队。很显然,那种“努尔哈赤死后,亲兵给多铎”的说法很站不住脚,这种说法企图隐瞒了阿济格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的实力,隐瞒了阿济格才是四大贝勒最大敌人的事实。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1:00 +0800 CST  
至于多尔衮是否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这个问题只能是相对而言。就拿多尔衮被努尔哈赤任命为十大贝勒的事情来说,在努尔哈赤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亲戚中,多尔衮的地位能排到前十(十大贝勒),可见,多尔衮还是受宠的。然而,在十大贝勒中,多尔衮排在了末位,换句话说,在对努尔哈赤相当重要的十个人里面,多尔衮又是最不受宠的那个。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1:00 +0800 CST  
蒙古人里面,曾出了一个成吉思汗,南征北讨,在他和他子孙的努力下,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元朝。但元朝的残酷政策引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建立起明朝。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大漠地区,逐渐地,蒙古分裂成三个部分:1、漠南蒙古,其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内,在漠南蒙古中,最强部落是察哈尔部,因此,漠南蒙古也称为察哈尔蒙古,漠南蒙古在皇太极时期并入了大清版图;2、漠北蒙古,也称为喀尔喀蒙古,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蒙古国(外蒙)内,直到康熙时期,清朝才解决了漠北蒙古的问题,并将漠北蒙古并入大清版图;3、漠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因其中的准噶尔部强大,故又称准噶尔蒙古,其范围主要在青海、新疆一带,在乾隆时期,清兵最终用武力平定了西北地区,解决了漠西蒙古的问题。清朝从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到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西北为止,清朝用了176年的时间且历经6代国君(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全国,确定了清朝的最终版图(清朝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控制了大半个中原,却用了176年的时间奠定了最终的版图,这两点并没有任何的冲突,清朝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耗时甚长,最棘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1:00 +0800 CST  
宁锦之战中,后金国大举进攻明朝的辽西走廊防线,结果以失败告终,有袁崇焕在的辽西走廊防线,固若金汤,后金军无法攻破,也无法通过辽西走廊进入华北地区。于是,一个奇特大胆的想法在皇太极的意识里产生,请结合上图一进行理解,从后金的东北地区进入明朝的华北地区,主要依靠辽西走廊(山海关到锦州)这条陆上通道,但现在由于明军驻守辽西走廊的关系,后金军不能通过辽西走廊进入华北,于是,皇太极打算开辟新路径去进攻明朝的腹地---华北地区。新路径如下:从后金的基地(东北地区)出发---走过辽西走廊以北的大山地区(不走辽西走廊)---进入蒙古大草原---从蒙古草原南下,直入长城---从长城进入华北,进攻明朝。简单来说,就是皇太极决定不走直线(辽西走廊)进入华北,而是采用“曲线救国”的办法,在借道蒙古的基础上,绕过辽西走廊,进而千里奔袭华北地区。结合上图一和上图二,有助于各位更好地理解皇太极的意图。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7-04 22:32: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