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二十二节)后记---中国古代兵种的三大基本形态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5:00 +0800 CST  
在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掌握两红旗的代善成为了整场争夺战胜负的关键,皇太极为了拉拢代善,给出了以下条件:“二哥,如果我当了大汗,我会继续保持四大贝勒轮值制度,让我们四大贝勒轮流掌管国家政权,并让你的两红旗扩充人数,巩固和加强你的势力,保证你现在获得的所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变化(不会受到剥削和扣减),并且保证你在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最崇高的家族长者地位,让你继续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参考第八节)。那么,皇太极给代善的承诺到底兑现了多少?第一、维持四大贝勒轮值制度是做不到的,最后被取消了;第二、扩充两红旗的人数、巩固代善的地位和势力、不损害代善的利益是做不到的,最后两红旗被削成最弱,代善也被迫退出权力核心;而皇太极唯一能做到的是,保证了代善这个“家族长者”的地位不变,让代善享受高官厚禄而不得实权(即尊其位、去其权。“位高权重”四字里面,“位高”可以继续保持,“权重”不可能继续下去)。面对三大贝勒,皇太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付他们(换、吞、压):对付阿敏采用了换旗主的办法、对付莽古尔泰采用了吞并正蓝旗的办法、对付代善采用了排挤、削弱两红旗的办法,结果,阿敏和莽古尔泰先后倒下,唯独代善得以保存自己。代善之所以能够留下来,除了因为他懂得忍耐和潜伏、让皇太极无法找到口实对他加以定罪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代善作为“家族长者”,影响力和地位都非常崇高,如果把一个如此德高望重的人搞到身陷囹圄,纵使皇太极能成功,自身的名声和威望也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也是皇太极不敢轻易对代善下手的原因,最终通过“尊其位、去其权”而保留代善,这对双方(代善和皇太极)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5:00 +0800 CST  
现在我把多尔衮和代善进行一个有趣的比较:多尔衮和代善同样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多尔衮掌握的是号称后金国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两白旗,而代善掌握了后金国人数最少、战斗力最弱的两红旗;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只是一个小孩,不受重用,到皇太极统治时期被赏识,得以重用,进入顺治时期,他摄政为王,到达权力顶峰,这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反观代善则截然相反,代善是努尔哈赤一朝的重臣,地位崇高,实力超群,进入皇太极统治时期,权力和军队被连环削弱,到了顺治时期,基本退休在家,这是一个从强到弱的过程。第一次汗位争夺战中,代善手中的一票成了整场胜负的关键,最后他支持了皇太极,使皇太极得以胜出。第二次帝位争夺战中,多尔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多尔衮支持了福临,让顺治帝得以胜出。由此可见,历史在这两人身上有着众多巧合的相似。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5:00 +0800 CST  
努尔哈赤一朝,其权力中心(决策层)是以努尔哈赤为中心,并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个重臣)和阿济格(宠臣)此5人为核心成员的组织;皇太极继位大汗后,把前朝重臣和宠臣全部踢出权力中心,结果,阿济格被弃用、阿敏被终身囚禁、莽古尔泰被削爵除名、代善被打压得不问政事,同一时间,皇太极启用了多尔衮、豪格等新人,逐步形成了属于皇太极本人的权力中心(决策层),到了皇太极晚年,大清国的决策层已经变成了以皇太极为中心,并由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此4人为核心成员的组织,实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转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6:00 +0800 CST  
从这节后记开始,继政治、经济领域后,开始进入军事领域的介绍。在古代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尽管出现过无数兵种,但军队的基本形态主要由骑兵、步兵、弓兵三种形态组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6:00 +0800 CST  
1、骑兵:依靠马匹的行动力(速度快)和马匹冲击力(攻击高)打击敌人的兵种,骑兵最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如中原、华北地区),被誉为“平原战斗机”。骑兵凭借高效的移动速度,擅长在平原地区进行追击、突袭、分割包围等行动,骑兵最适合在野外(郊外、城池以外的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运动作战,通过突袭、包围等形式把敌人大量地歼灭在运动战(郊外)中,其高行动力和高冲击力使骑兵能驰骋在中原大地上,因此,“得骑兵者得中原”,强大的骑兵队伍是逐鹿中原的根本保证。骑兵最不擅长就是山地作战和攻城作战,例如在山地众多的关中和巴蜀地区作战,因地形限制,骑兵无法大规模展开作战,山地地形也不利于马匹的行动,骑兵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这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在攻城作战上,骑兵同样因城池的限制,而无法展开进行作战。综上所述,骑兵适合在广泛的平原大地上进行郊外的运动作战,而不适合进行山地作战和攻城作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6:00 +0800 CST  
上述问题,在进入“皇太极统治时期(军事篇)”中将详细提及,东北地区靠近蒙古大草原,训练马匹和出产骑兵的速度相当快,因此,女真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后金国的军队里面,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皇太极继位初期,在军事上把精力集中在辽西走廊(山海关---宁远---锦州一线),为了占有整个辽西走廊(为后面全占东北和进攻华北做好准备),皇太极决定强攻锦州、宁远,最终爆发了宁锦之战。当时在关外(山海关以外),明军还有很强的战斗力和众多防御工事(坚固城池),而后金国又是以骑兵为主,皇太极用后金国的军队去攻打明朝的城池(锦州和宁远),是用自己之短(骑兵不适合攻城作战)攻击敌人之长(人多、粮足且防御工事坚固),所以到了最后,后金国在宁锦大战中败了下来。宁锦之战的惨败让皇太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得出了强行攻城发挥不了骑兵作用的结论,所以在日后的对明作战中,皇太极改变了作战方法,使用了“围点打援”的打法,也就是派军队围住明军的城池,但不强攻城池,而是长围久困,吸引其他地区的明军增援,然后清兵集中力量把明朝援军歼灭在增援路上(野外地区)。在城池以外的平地去歼灭明朝的援军,刚好发挥了骑兵在运动战中(野战、郊外作战)的优势,有利于清兵发挥自身优点,扬长避短,在正确的军事方针影响下,皇太极在后期的对明作战中,屡战屡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6:00 +0800 CST  
2、步兵。步兵的行动力和爆发力虽不及骑兵,但胜在灵活多变,适用于各种地形作战,不论是在平原、水上、攻城、山地、森林等地区作战,都可以看到步兵的身影。步兵特别擅长在复杂地形下作战,尤其是山地作战和攻城作战(骑兵的短板正好是步兵的长处)。相对于骑兵来说,步兵的行动力相对缓慢,所以步兵不适合远距离追击残敌和长距离偷袭敌军等任务,在平原作战上比不上骑兵,但步兵非常适合防御、护卫、攀爬城墙、肉盾、殿后、侦查、翻山越岭等军事行动,因此,步兵是综合能力较强、适用性广泛的兵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7:00 +0800 CST  
在古代中国(宋朝以前),只有两个地区盛产马匹,换句话说,只有这两个地区的骑兵最为发达:一个是靠近青海大草原的西北地区,另一个是靠近蒙古大草原的华北地区北部(今北京市附近一带)。只有广阔的草原才能产出品质优良的马种,因此,中国古代只有靠近草原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发展骑兵上占有绝对优势。到了宋朝以后,随着金国(前金国)崛起,东北地区便逐步变成了第三个产马基地,于是,东北、华北(含蒙古草原)、西北(含青海草原)便成了中国古代三大产马基地。然而尴尬的是,最需要骑兵的中原大地是不产马的,正所谓“得骑兵者得中原”,然而中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适合大规模养马,中原的兵种是以步兵为主,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控制中原,都需要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调动大量骑兵进入中原地区,才得以守住中原,但假设某军事集团只拥有中原一地,无法从其他地区调入骑兵去守卫中原的话,那就非常尴尬,到时候只能依靠步兵去防守这四战之地(中原),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37:00 +0800 CST  
正文如图: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4:00 +0800 CST  
正文如图: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4:00 +0800 CST  
3、弓兵。弓兵属于远程攻击的兵种,一般用于防守城池和埋伏在高处、进行远距离射杀敌军等作战上,要发挥弓兵的优势,必须要与敌军产生一定的距离,一旦敌人近距离接触到弓兵,弓兵就等同于失去了作战能力。为了发挥弓兵的最大优势,每一位有见识的军事统帅都会考虑把弓兵放在安全而又可以大规模射杀敌人的位置上,诸如城墙上、高地等。因此,确保自身位置的安全、与敌人拉开一定距离是弓兵生存与作战的两大基本准则。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5:00 +0800 CST  
由弓兵演变而来的弩兵,具有更强大的远程击杀能力,弩兵来源于弓兵但又不同于弓兵。弩是一种可以盛装箭支的工具,把箭支放在弩上,扣下机括,就可以发射箭支(原理和手枪差不多),弩最厉害的地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更有效地打击敌人,而秦国的弩兵就是其中的代表。秦国起源于西北地区,盛产马匹,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因此,秦国在“逐鹿中原”上有巨大优势,但是秦国厉害的不仅仅是骑兵,其弩兵也让其他六国闻风丧胆。秦国的弩兵主要还是用在对付北部边境的匈奴人身上,匈奴人生长在蒙古大草原上,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悍,极难对付。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先修筑了长城,并派出大量弩兵驻守长城,一旦发现匈奴骑兵南下秦国,秦国弩兵站在长城上(安全位置)对匈奴骑兵进行大规模连射,大量匈奴人还没有接近长城已被击杀,进而击退了匈奴的入侵,弩兵在抵御外族、保家卫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5:00 +0800 CST  
说完了中国古代兵种的三种形态后,接下来就可以分析为何历朝历代的大一统事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北部统一南部”的形式去完成,请留意下一节后记。(未完,待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5:00 +0800 CST  
敬请留意《细说多尔衮的一生》第23节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8 17:46:00 +0800 CST  
多尔衮的一生(23)---皇太极统治时期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9 06:03:00 +0800 CST  
权谋学研究的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拉拢其他人支持自己,并分化瓦解敌人势力,进而获得权力的学科。运用到皇太极权谋篇中,主要介绍皇太极如何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并不断削弱、分化敌人势力,进而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把属于大汗的全部权力夺回来(这些话在开篇的第十四节已经提过),皇太极权谋篇主要解决一个问题---摆脱三大贝勒的钳制,消除权臣欺压的隐患,从一个有名无权的“傀儡大汗”变成一个有名有实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他最后做到了吗?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9 06:03:00 +0800 CST  
皇太极最后做到了:皇太极继位初期,只是统帅18牛录的正白旗,与三大贝勒控制的两红两蓝旗105牛录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受到了三大贝勒的钳制和欺压,不仅要继续维持四人轮流执政制度,还要四人一起面南而坐,接受百官朝贺;然而到了皇太极晚年,三大贝勒逐一退出权力中心,消除隐患,皇太极从军事实力最弱变成军事实力最强,左膀有多尔衮,右臂有济尔哈朗,取消四人轮流执政制度和四人共同接受朝贺制度,最终实现一人专政,独自面南称帝,做回一个有名有实的大汗。皇太极当初处于最弱势地位,外部环境严峻,他部署了六步,成功逆袭,以弱为强,如此厉害的手段,让人不得不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9 06:04:00 +0800 CST  
在皇太极权谋六部曲中,前三步是属于增强自己势力的范畴,分别是吞并镶白旗(参考十四节)、白旗和黄旗换颜色(参考十五节)、拉拢多尔衮两兄弟的两白旗加入大汗集团(参考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通过这三步,皇太极的大汗集团取得了与三大贝勒集团势均力敌的军事力量,从此时开始,大汗集团进入反击状态;后三步均属于分化、瓦解敌人势力的范畴,分别是囚禁阿敏换旗主(参考二十节)、诛灭莽古尔泰家族吞并正蓝旗(参考二十一节)、打击削弱代善的两红旗(参考二十二节),最终完全消除三大贝勒对汗权的威胁,把旧的势力全部踢出决策层(权力中心)。皇太极在对付三大贝勒时采用了三种不同手段:对阿敏采用换旗主的手法、对莽古尔泰采用吞并正蓝旗的手法、对代善采用削弱打击两红旗的手法,其手段之高明、办法之多难以一言而尽明,需要慢慢体会和感受。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9 06:05:00 +0800 CST  
清初三代都出现过“权臣当道、危害统治”的严峻局面:皇太极时期的三大贝勒、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康熙时期的鳌拜。其中顺治之所以能够铲除权臣,不是因为顺治手段高明,而是因为多尔衮纵欲过度、突然暴毙,让顺治渡过危机,假若多尔衮当年不是早死,恐怕顺治的位置岌岌可危;而最为后人熟悉的应该是康熙铲除鳌拜,但康熙的对手只有一个,且鳌拜并不是真心谋反(后来连康熙自己都为鳌拜平反),相对于皇太极来说,康熙除鳌拜的难度不太高。而最不为人熟悉的应该是皇太极除掉三大贝勒,但这是一场最高难度的权谋活动:一开始,皇太极是处于完全劣势(被动),三大贝勒占据绝对优势,而且皇太极的对手有三个,但皇太极运用高超的手段,成功地转弱为强,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奇迹,让人不得不服。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5-19 06:06: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