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日耳曼源流史》(世界民族史专著)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Germanic peoples),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已知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人波希多尼,罗马人塔西佗说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罗马独裁官尤里乌斯•凯撒也在《高卢战记》中提到日耳曼人。
约公元前2万年后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今瑞典南部、挪威西部),部分向欧洲南部迁徙,于罗马帝国时期南迁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落,并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特人,并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国家,在发展途中大力吸收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改造过的基督教(来源自犹太),并在13世纪前迅速崛起。
现今的冰岛人、挪威人、瑞典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荷兰人、德意志人,都属于日耳曼人,其中以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德意志人为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术和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并以自己的日耳曼人血统而自豪。
1、起源
日耳曼诸民族的族源尚无确说。据说是使用铁器的北欧人与使用青铜器、操印欧语系的波罗的海南岸居民混合而成,青铜时代晚期,这些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的那片地方。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约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了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了整个民族群的名字。
公元前51年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在东部高卢战役中,将来自于莱茵河东部的已凯尔特化的对手及其他混合人口统称为日耳曼人。而在此为前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赛西亚人。到此时为止,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塔西佗说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严格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塔西陀时代,各个日耳曼民族都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著一种亲属关系。一些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日耳曼人有时会自称为日耳曼尼(Germani),而那些生活在莱茵河以东的自由日耳曼人则没有一个专门用来称呼自己的集体名字,直到西元11世纪时,他们才采用了diutisc(现代德语deutsch,义为「属于人们的」)这个形容词来自称,由此这个词才流行开来。至于Germani这个族名及该族所用语言,其确切涵义尚不可考。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2 08:47:00 +0800 CST  
2、历史
青铜时代晚期,日耳曼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德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波罗的海南岸大体上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其结果是把居住现今德国西部大部地方的凯尔特诸民族挤走了。公元前3世纪,他们沿着易北河南下到达波希米亚北部地区,又沿着萨勒河进入图林根地区。公元前2世纪末,定居在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部落侵入地中海文化区域,直接同罗马人对峙。公元前1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从腹地出发来到莱茵河边,同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经过漫长的斗争,日耳曼部落的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杜拉河流域。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西元前9年,罗马人自莱茵河拓展其疆域东至易北河,凯撒时代,日耳曼人已在莱茵河以西定居下来,向南则已达到多瑙河一带了。他们与罗马人之间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西元前2世纪之末,当时辛布里人与条顿人联合入侵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但在前102及前101两年中,全部为马略(,157~86?BC)所歼灭。罗马帝国的征服目标是,占领直到易北河的广大日耳曼部落居住区,将其划入帝国版图,组成罗马行省——大日耳曼尼亚。罗马帝国集中力量把莱茵河区建成军事基地。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在莱茵一线集中36个军团,总兵力达3万人,并在这一年开始了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战争。
战争初期,罗马军队遇到了日耳曼各部落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公元8年,一支深入日耳曼腹地的罗马军队受到了日耳曼诸部落的沉重打击。罗马人“艰难地去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对手,而每一次胜利,他们都得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日耳曼各部落的抵抗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联合行动。这使罗马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次进攻各部落。经过10余年的战争,日耳曼部落大部分被征服。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
经过多年的斗争,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开始出现了。
公元9年秋,日耳曼各部落的战士,在条顿堡森林同3万罗马军队遭遇,日耳曼人取得了重大胜利,罗马3个军团几乎被全歼。这次胜利后许多日耳曼部落重新获得独立。这就决定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的边界不是在易北河,而是仍然在莱茵河流域一线。
公元11年,罗马帝国再次越过莱茵河,对日耳曼人发动新的征服战争,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公元17年,罗马军队占领施特拉斯堡、温迪施和美因茨。但罗马人已无力继续深入日耳曼人腹地。在公元1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罗马帝国逐渐把边界推进到莱茵河东岸,从而加固了罗马莱茵河——多瑙河边界体系。公元1世纪下半期后,罗马人开始在莱茵河东岸地区建立界墙。这意味着罗马帝国最终结束了征服战争。
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建立了两个行省: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
2世纪在日耳曼地区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过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联合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来越多地对罗马边界进行袭击。这些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今天还无法断证,可能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日耳曼部落经济文化的发展、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部落上层渴望向外扩张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部落下层民众也因人口的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寻求新的能够谋生的土地。罗马帝国正日益衰弱,无力抵御外敌的入侵。或者有可能是饥荒造成的。总之从公元4世纪起,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部落开始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
公元376年,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部落受匈奴人袭击,他们在获得罗马皇帝同意后,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第二年,西哥特人不堪罗马人的压迫又起义反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哥特人又与当地奴隶、隶农一起打击西罗马帝国。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涌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还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约持续了2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垮了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
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下游的边疆地区,面临著法兰克人的威胁。美因河流域在260年前后为勃艮地人所占,而位于黑森林地区的阿格里•戴可美特则为阿勒曼尼人所据有。那些勃艮地人显然是从德国东部区域迁来的。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也许是两个民族联盟,他们在塔西图斯时代,曾各据一方,尽管有些可能来自东部的移民杂居在他们中间。塔西图斯所谈到的那些生活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各民族在二世纪的后半期内曾向东南方迁移。因之,哥德人在此时期控制了乌克兰和今罗马尼亚的大部分地区;格庇德人占有特兰西瓦尼亚以北的山地;汪达尔人则成为他们西部的邻居了。
到500年之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已进入英格兰,法兰克人则拥有高卢的北部。勃艮地人占居隆河流域一带,西哥德人生活在他们的西边。东哥德人定居于意大利而汪达尔人到达了非洲。507年,法兰克人把西哥德人从其所占高卢地区的大部地方驱逐出去。西哥德人在高卢的领土当时已由庇里牛斯山一带扩展到罗亚尔河流域,他们被法兰克人逐出以后,便进入西班牙,直到711年才被穆斯林全部消灭。568年伦巴底人进入意大利,建立独立王国,到774年,这个王国被查理曼(,742~814)灭掉。德国东部一些地区自从哥德人和一些别的民族离开之后,便被斯拉夫人占领,斯拉夫人还向西扩张,远达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流域。8世纪以后,日耳曼人收复了德国东部地区、下奥地利地区和施蒂里亚、卡林西亚的大部分土地,把斯拉夫人从这些地方统统赶了出去。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3 09:14:00 +0800 CST  
3、发展
“日耳曼”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目前最可信的理论认为“日耳曼”一词由高卢语的“邻近”(*ger)和“人”(*mani)组成,作为对比,今日威尔士语中“邻近”作ger,古爱尔兰语中“邻居”作gair,而今日爱尔兰语中则有前缀gar-(邻近),和形容词garach(邻近的)。另有说法称“日耳曼”一词在凯尔特语中意为“吵闹的”; 如布列塔尼语与康瓦尔语中的“叫喊”作garm,爱尔兰语中“呼唤”作gairm。除此之外,学者还提出“日耳曼”一词由日耳曼语的“矛/枪”(*gēr)与“人”(manni)合成;中古荷兰语的ghere,古高地德语的Ger,以及古诺尔斯语的geirr等词语均可作为参考。
日耳曼在旧时指日耳曼人所居住的地区,之后在近代的一些语言中,如英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中,被保留用作对“德国”的称呼。
日耳曼最早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证。 通过对各个日耳曼语言(古德语、古英语)的仔细比较和日耳曼语言与其它印欧语言的比较,语言学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语(也称“前日耳曼语”或“泛日耳曼语”)。这些比较最主要的结果是:
•日耳曼语属于印欧语言,在这个语族中它属于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欧语系中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最接近。这三种语言一起组成古欧洲语言。前3或2千年时,也就是说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古欧洲语言是中欧的语言。但其精确的地点和时间今天已经无从考证,或者争议很大。
•日耳曼语言之间非常近似,这很可能说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演化的时间。大多数语言学家将前日耳曼语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分离出来的时间定为前2千年上半叶。
•日耳曼语分离出来后它依然与凯尔特语有接触。一些凯尔特语的词汇被日耳曼语借用。此外日耳曼语对芬兰语也有影响。一些日耳曼语的词汇在芬兰语中出现(比如国王,日耳曼语为kuningaz,芬兰语为kuningas。比如指环,日耳曼语为ringaz,芬兰语为re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约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了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了整个民族群的名字。日耳曼人自己将自己称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这里将所有莱茵河以东的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在此之前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斯基泰人。此时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
索尔,日耳曼人的雷神。他的锤便是雷电。由Mårten Eskil Winge绘画,大约于1872年绘成。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称“日耳曼人”是一个比较新的称呼。一开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称为日耳曼人,后来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这样称呼。塔西佗说高卢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
塔西佗在他的书里详细地列举了每个日耳曼民族部落从莱茵河到维斯瓦河,从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居住地。
严肃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过去曾有很多研究通过考古学研究来推导出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弃。
今天类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学术范围内重新开始,其目标是使用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来获得一个内在不矛盾的整体影像。按照这个研究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
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过去学者们以为日耳曼语言是在约前500年由于日耳曼语语音变迁从其它西部印欧语言中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语音变迁中比如k通过ch变为h,或者p变为f,t变为th。
新的研究认为这个变迁很晚才发生,它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前1世纪。最主要的证据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称。前2世纪后期辛布里人与条顿人一起威胁罗马北部。这两个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麦。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后来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语中使用ch来写,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语音迁移在前2世纪后期还没有开始或还没有完成。一些早期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见解对日耳曼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至今为止被称为“泛日耳曼语言”的语言是在前2到1世纪形成的,到1世纪时它又分裂为许多自己的日耳曼语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语言与印欧语言相似,这个更古老的语言没有被留传下来,但其基本结构可以被重新构造出来。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4 07:29:00 +0800 CST  
4、战争
约公元前500年—公元前50年,被认为与原始日耳曼语使用者相关的前罗马铁器文化分布区,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南,以洋红色标示的部分为亚斯多夫文化分布区
最早的关于日耳曼人的报道来自他们与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接触。
约前330年希腊旅行家皮西亚斯从马赛出发报道了北海地区和在那里生活的民族。约前200年东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奈人进入今天的罗马尼亚东部并与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其它民族发生战争。
(1)辛布里人和条顿人
约前120年辛布里人和条顿人南移,其原因今天没有完全能够考证。当时的历史资料说日德兰半岛上发生了一次大风暴,因此那里的居民离开了他们的家乡。今天更多的人怀疑是辛布里人因人口增长,以及海水对陆地的侵蚀气候变化造成的饥荒是迁移的原因。
约前113年他们遇到罗马人。在两个民族的交战中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日耳曼人将一场突然来到的暴风雨当作他们的气候神的警告因此中止了作战。
前109年、前107年和前105年罗马人一再与这两支日耳曼人作战,但每次都战败。一直到这两个民族分裂后罗马人才于前102年战胜了条顿人,前101年战胜辛布里人。
(2)阿里奥维斯图斯
辛布里人和条顿人向凯尔特人居住的德国中部山区的突破沉重地打击了凯尔特人在德国中南部的力量,使得后来其它日耳曼人(比如斯维比人)得以在今天的黑森州和美因河流域定居。在首领阿里奥维斯图斯的领导下他们甚至闯入高卢,但在那里被恺撒于前58年击败被迫退回莱茵河东。
前1世纪恺撒占领高卢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人的直接邻居。这个接触始终不和平。恺撒于前55年和前53年渡莱茵河对日耳曼人进行惩罚性进攻。但恺撒将莱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边界。
但此后莱茵河边境依然不和平。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决定将驻扎在高卢的士兵迁移到莱茵河。但莱茵河边境依然不稳定。
奥古斯都因此改变了他的策略。从前12年到前9年他的养子尼禄•克劳蒂乌斯•杜路苏斯多次对日耳曼人进攻。他征服了多个日耳曼部族。但这些部族不是真的投降罗马帝国。前8年杜路苏斯在撤退时从马上摔落负伤死亡。他的兄弟提庇留从前8年开始恢复杜路苏斯的进攻。4年他征服了至此为止一直反抗罗马的切鲁西人。为了继续向易北河进发,罗马人在莱茵河东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今天德国黑森州的一些城市的名字来自于拉丁文。
6年罗马人企图从美茵茨出发进攻位于今天波希米亚的一个王国。但因为在潘诺尼亚爆发了动乱,所以这个行动半途而废。虽然如此罗马人依然将到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区看作他们的一个省。
(3)条顿堡森林战役
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灭后,普布利乌斯•昆克蒂利乌斯•瓦卢斯受命在被占地区引入罗马的法律和收税。他在那里同时是省长和莱茵河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瓦卢斯在此前在叙利亚就已经获得了一个残暴贪婪的名声。他的统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他下令严惩反对罗马的人,而他引入的税在日耳曼人眼里非常不公平。对日耳曼人来说,只有奴隶才交税。
在这种情况下切鲁西贵族阿尔米纽斯得以团结多个日耳曼人部落。阿尔米纽斯本人拥有罗马公民权甚至是罗马骑士。他利用瓦卢斯对他的信任而将瓦卢斯引入一个圈套。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罗马丧失了三个军团(约25000士兵)。这样罗马向东发展的计划就在9年结束了。到民族大迁徙为止日耳曼人受罗马的影响甚小。
(4)条顿堡森林战役
原始日耳曼语时代(公元前100年以前)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扩张图(公元前50年,公元100年,公元300年),紫色部分是罗马帝国分别在公元前68年和公元117年的疆域。
14年和16年在吉曼尼卡斯的领导下罗马军队再次渡莱茵河进入日耳曼人地区。历史学家对这两次远征的性质还争议不清。因此它们是罗马的扩张政策的继续还是惩罚性进攻不明。
但此后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战争依然不断。29年罗马军队平息一场至此为止比较亲罗马的弗里斯兰人的暴乱。69年为了扑灭巴它瓦人的暴乱罗马不得不从西班牙和不列颠调兵。 83年罗马皇帝多米提安决定将罗马在莱茵河和多瑙河的边界向北移。在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罗马建立了一条很长的界墙来保护罗马和日耳曼之间的边界。同时莱茵河地区被分为上日耳曼省和下日耳曼省两个省。
1995年后的研究认为上日耳曼界墙不是在83年/85年在多米提安统治时建立的,而是98年后在图拉真统治时建立的。100多年来的研究在上日耳曼界墙没有发现任何98年以前的文物(比如界碑、刻印或可用来确定时间的木头)。而且这道界墙更适合图拉真时期的军事需要。多米提安时期这个需要不是这么明确。
122年在哈德良统治下罗马人将内卡河和多瑙河之间的界墙再次向北移了20到40千米。最后一次罗马将它的边境向日耳曼地区移动时在159年在安托尼努斯•比乌斯统治时进行的。
2世纪在日耳曼地区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过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联合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来越多地对罗马边界进行袭击。
167年马克曼人、夸地人、伦巴第人、汪达尔人和其它部落进入潘诺尼亚省导致马克曼战争(167年至180年)。马尔库斯•奥勒里乌斯领导了四次军事行动征服了入侵的日耳曼人。当时罗马可能有建立两个新的省的计划。但180年马尔库斯•奥勒里乌斯死后,他的儿子科莫德斯恢复了过去的防卫性战略。他与日耳曼人修和。
许多历史学家将马克曼战争看作是民族大迁徙的前奏。其原因是哥特人向黑海和汪达尔人向多瑙河的迁徙所造成的罗马边境上的人口的变迁。这些日耳曼民族迁徙的原因今天还无法断证,有可能是饥荒造成的。
(5)武器与装备
在罗马帝国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论是进攻型的还是防御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属材料为其特征的。他们的主要武器是一种长矛,很少人佩戴刀剑。他们对头盔及胸甲几乎毫无所知。他们使用一种轻型盾牌,是木制或柳条编织的,有时镶以铁边,有时用皮革加固,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防御武器了。这种缺少足够装备的状态说明为什么日耳曼人与武装精良的罗马军队交锋时总是采取猛攻猛打、速战速决的战术。如果他们卷入一种拖延时间的肉搏战,他们的轻型盾牌和长矛便会遇到罗马人的重型短剑和方盾铁甲,因之要想取胜是毫无希望的。到6世纪时,日耳曼诸民族中也是很少拥有足够的军事装备的。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装足以与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3~565)的重装备骑兵射手相抗衡。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5 07:58:00 +0800 CST  
5、分布
在塔西图斯时代,各主要的日耳曼民族分布情况如下︰卡蒂人(Chatti)居住在黑森(Hesse)地区。弗里斯人(Frisii)分布于莱茵河与埃姆河之间的沿海地带。卡乌基人(Chauci)生活于威悉河的河口附近地区,而聚集于其南面的则是阿米尼乌斯的所属部族切鲁西人(Cherusci)。斯维比人的名字曾是士瓦本(Schwaben)这一地名的来源,而这个民族集团则分散在梅克伦堡(Mecklenburg)、布兰登堡(Brandenburg)、萨克森(Saxony)和图林根(Thuringia)各地;居住哈弗尔(Havel)河及施普雷(Spree)河流域的塞姆侬人(Semnone)属于斯维比民族集团,生活在塞姆侬人地区西北的伦巴底人也是一个斯维比民族。另有7个民族信奉大地女神内尔瑟丝(Nerthus),其中盎格鲁人集中居住在什列斯威(Schleswig)东部的昂格尔恩(Angeln)半岛。在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界地带,赫门杜里人(Hermunduri)自雷根斯堡(Regensburg)附近地区向北开拓,经法兰克尼亚(Franconia)而达图林根。原先居住在美因河流域的马科曼尼人(Marcomanni)在西元前一世纪的最后10年间迁往波希米亚,而那里却一直是由一个名为博伊人(Boii)的塞尔特民族占居著的地方。马科曼尼人的东邻是住在摩拉维亚(Moravia)的夸迪人(Quadi)。在多瑙河下游有一个民族称作巴斯塔奈人(Bastarnae),人们常把他们看作就是日耳曼人。哥德人、格庇德人及汪达尔人都散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塔西图斯还谈到了居住在现今瑞典境内的苏伊昂人(Suione)和锡唐人(Sitone)。他也提到几个在历史上无足轻重的民族,但他却对撒克逊人和勃艮地人只字未提,至于其他一些突起于那个时代之后的重要民族,他当然就无法预知其名了。
在北德和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约可以分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东日耳曼人。
(1)北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人是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他们后来演化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岛人。考古学家将北日耳曼人又分东西两股。
(2)西日耳曼人
西日耳曼人包括: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维比人,后来演进为施瓦本人、马科曼尼人/马克曼人和夸迪人/夸地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维人、弗里斯兰人/弗里斯人、考肯人、萨克森人/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朱特人等,后来形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人。
莱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鲁西人、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法兰克人等。
(3)东日耳曼人
在东日耳曼人中有波罗的海南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等。考古学家将他们细分为四个组。由于匈奴人从亚洲进入以及斯拉夫人从东欧涌入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他们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这使他们与当地人之间产生了很多冲突。
6、社会生活
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连与罗马人接触较多的苏维汇人也是以畜牧和打猎为生,农业不重要,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大概一块地收获几次以后就得丢掉,换种新的土地。那时,日耳曼人还没有定居,没有奴隶,由氏族首领主持公务,战争时期则选出握有生杀大权的军事首长,显然还是十分完整的氏族社会。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各人。可见耕地仍然公社共有,但已经不是平均分配了。按贵贱分给各人,研究者认为指的是分给“大家庭公社”它包括几代人,耕种一定的土地,使用四周荒地,是母权制共产制家庭到现代小家庭之间的过渡形式。耕畜和住宅已经归各家私有,不再是公共财产;尤其是耕畜,是他们钟爱的财产,犯了轻罪可用它抵偿。很久以后的农村公社(马尔克),就是从这种大家庭公社发展起来的。
150年后,日耳曼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停止流动,出现定居和村落,知道用木头盖房子,屋里涂以油亮的粘土,挖有藏东西的地窖。农业比凯撒时代进步,但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他们常以畜群的多寡相夸耀。以兽皮为衣,但妇女已能穿上带有紫边的亚麻布衣裳。有轻便的铁制武器。在靠近帝国的地方,使用罗马货币进行交换。
公元1世纪,大多数日耳曼部落形成军事民主制,并出现了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大家族公社,称“马尔克”。公社成员有简陋的房子和独家院子,几家毗邻形成小村庄。大家从公社那里分得土地进行农耕,产品归自己所有。按照凯撒的记载,日耳曼人从事畜牧,大部分食物为奶、酪、肉等,均取自他们所放牧的牛羊,日耳曼人也从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谷物、块根植物、蔬菜等。不过,日耳曼人所畜牛马,若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衡量,则均非良种。
早期日耳曼族地区商业发展程度如何,我们知之甚少。当时肯定有奴隶贸易,并有许多奴隶被卖到罗马人那里。为数不多的使用陶钧制陶的陶工,和铁匠、矿工一样在出售其产品。最重要的货物是牲畜。不过,普通日耳曼族村落中人们使用的器具,多数都是自造的。在凯撒时代,不少外国商人在日耳曼人地区兜售意大利人和塞尔特人的制品,十分活跃。商人们向富有的武士们供应诸如葡萄酒及青铜器皿之类的商品。然而自从奥古斯都当政后,日耳曼人自罗马帝国的进口商品,数量大有增长。当时日耳曼族领袖们得以购买各式各样的货物,像玻璃容器、红色餐具、罗马制武器、胸针、小雕像、各类装饰品以及其他物件,而这些都是在此之前所无法买到的。这些罗马制品为买主们提高不少身价,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来换取这些货品的,这个问题还不十分清楚。
最重要的粮食是大麦。日耳曼人常常不耕种他们的田地来让它们恢复它们的生产力。日耳曼地区经常发生饥荒。约1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接触到犁,但其普及率很低。
铁器时代在德国境内亦即日耳曼诸民族活动、聚居的主要地区之内开始的时间,大约要比凯撒时代早4个世纪左右。但即使是在凯撒时代,金属材料对于日耳曼人的家用器皿来说,显然也是一种奢侈品,那些绝大多数器皿为木制、草制、或陶制的。他们使用的较大的金属器件,大多数还是青铜制品,尽管武器尚非铜制。陶器大部分仍为手工制作,以陶钧制作的盆罐之类的容器是颇为罕见的。
从塔西陀到民族大迁徙前,日耳曼人的进步尤快,惜无文字记载。考古发掘表明,与罗马的贸易一度繁荣。他们用家畜、奴隶和琥珀换取罗马的武器、纺织品和金银制品。与此同时,农牧业、金属加工、纺织和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急剧增加。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6 08:19:00 +0800 CST  
8、经济生活
(1)经济
日耳曼人大多数是定居的农民,很少游猎。经济自给自足,手工业有铁工、陶瓦工、木工。印欧语言的时候轮就已经被发明了,在日耳曼语言中轮有两个词。日耳曼人没有货币。他们之间的贸易以货物交换为主。最重要的货物(如同罗马人)是牲畜。今天英语中的fee(收费)与德语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个词根。
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绵羊、猪、山羊和马。养蜂业和织布业也有。日耳曼人还知道如何制造奶酪,对奶酪他们有一个自己的词。
约1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接触到梨,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粮食是大麦。日耳曼人懂得利用休耕来让田地恢复它们的生产力。此外他们还知道使用肥料。粮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纪为止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面包。
因为纬度较高,光热不足,平原为冰碛平原,土壤比较贫瘠,日耳曼地区的生产力比南方的罗马低得多。塔西佗写道:“他们有很多牲畜,但大多数都不怎么样。就算牛也不像牛那么高大,即使它们的角也很小。”日耳曼地区经常发生饥荒,许多人营养不良。他们的平均寿命比较低。历史学家估计这是他们迁徙的主要原因。
(2)生活
凯撒时代,日耳曼人穿着很少,常常只是一片兽皮,男男女女在河中同浴。饮食上绝大部分是乳制品和肉类,他们对农业并没投入太多精力,每年土地重新分配。日耳曼人的居民点相当小。通过对他们的墓地的考察考古学家可以推测出他们的居民点一般约有200个居民。这些居民点没有系统的计划:假如有一个日耳曼人在一个地方定居后就会有其他人搬过来。直到今天在德国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区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由多个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组成的村落。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学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于木头都早已腐烂了,只有通过它们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来考察它们的建筑方式。最常见的日耳曼住房是长方形的。人畜同住一个房中,只有一堵墙隔离他们。住房内没有其它墙。在它的当中有一个燃火点。屋上的一个洞用来排烟。日耳曼人的房屋没有窗。
通过对遗留下来的骨骼和在沼泽地里保存下来的尸体的研究证明日耳曼人的确比罗马人高,此外他们的确有相当大的体力,大多数日耳曼人的确有金发。一般来说日耳曼人比罗马人高出一头。
日耳曼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很坏:营养不良和关节炎非常普及。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
古代作家共同报道说日耳曼人酗酒非常厉害。最主要的酒类是蜂蜜酒和啤酒。日耳曼人在重要的节日往往庆宴。他们相信他们的神也喜欢酒。塔西佗报道说:“这是一种由大麦或小麦酿造的饮料,它们与葡萄酒有一定的类似性……”关于他们的酗酒他写道:“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酒,那么用酒来战胜他们比用武器来战胜他们更容易。”
8、政权形式
(1)氏族制
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进,群体人口的不断扩增,更为复杂的事务决定了建立一种核心权力的需要。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和扈从队长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他们开始脱离生产,占有优良土地,获取更多的财富。于是,高踞于部落成员之上的特权人物、贫富分配等不平等现象便逐渐产生。这预示着日耳曼氏族制度正走向解体;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战则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
(2)宗族制
按照凯撒所描述的,日耳曼诸民族中未曾有过专制统治的迹象。各宗族集团的领袖们,只是在出现族人之间的纠纷时负责进行调解,而且这种排难解纷的功能,也只限于在其同一宗族之内行使,不能越出范围。当时似乎并不存在仲裁团体之类的组织。事实上,在和平时期,他们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权威部门,可以发号施令行使职权来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务。在战争时期,据凯撒著作中的记载,日耳曼各民族要选出若干名联合指挥官,他们是集体领导者,而其掌权也仅限于战时。
到塔西图斯时代,日耳曼族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军事首领制。这一职位,只有那些公认的所谓「皇族」成员才有资格充任。这些“皇族”曾存在于诸如一世纪的切鲁西人和巴塔维人(Batavian)之中。也曾出现于6世纪的赫鲁利人(Heruli)之中。这些皇族中的任一成员都具备当选为军事首领的资格,但此职不能世袭。这种自皇族中遴选出来的领袖人物负责掌管宗教事务与军事指挥,任职终身。但他可被耆宿会议予以废黜,而他对武士大会提出的建议也会遭到否决。这种领袖人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说来要凭其个人才具来决定。
塔西图斯时代日耳曼各民族中也产生了一种原始形式的司法机构。由武士大会选举若干领导人物充任法官,法官们负责巡回各村庄,审理私人诉讼案件。每名法官都带有100名随员,以贯彻实施其判决。如果法官们裁定某人有罪,这个人就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马匹或牛只以抵偿其罪责,牲畜的数量要视其罪责的轻重而定。但有许多案件,如杀人、伤害、盗窃等,则要延期审理,由当事者所属的宗族中的权威人士予以裁决,而那些宗族间所引起的血仇,也许会代代相传,无法解决。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后,他们的统治者也发现,要彻底平息宗族间的血仇,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3)君主制
据后世所知,只有一名日耳曼国王曾建立起其个人对人民的专制统治。这个人名叫马罗博杜斯(Maroboduus)。大约在西元前后,他曾率领马科曼尼人离开他们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园,迁往波希米亚定居下来。他以波希米亚为基地,征服了散处于易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许多日耳曼族,包括塞姆农人、伦巴底人和卢基人(Lugii)。但在西元17年时,切鲁西人与一些马科曼尼人里应外合,对马罗博杜斯发动进攻,推翻其统治,并把他驱逐到罗马帝国境内。据记载,所有其他各族的首领,在这个时期,凡是企图建立君主统治的,没有一个不是以失败告终的。
君主制在日耳曼世界的正式建立始于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盟邦并在帝国之内安居之后。东哥德领袖在意大利建立了王国,西哥德领袖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了王国,汪达尔领袖在非洲建立王国,诸如此类的民族首领们,便成为最早的日耳曼族的国王们了。在这段时期里,其他一些著名的日耳曼国王们如阿塔纳里克(Athanaric)和阿拉里克(Alaric),他们或因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或因该民族未与罗马缔结盟约答应负责守卫帝国边陲,其人民也未能以盟友身份定居于罗马帝国各个行省之中,他们的个人权威,似乎并不亚于塔西图斯所说的那些领袖们。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7 08:17:00 +0800 CST  
9、所建诸国
公元4到6世纪,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史称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时日耳曼人在法国、意大利、非洲北部、西班牙和不列颠建立了许多短促的王国。这些王国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在他们新的家乡他们与过去的当地人混合。
(1)西哥特王国
5世纪初,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出现在意大利北方,并于410年在数万起义奴隶配合下攻陷首都罗马,大劫三日。419年,西哥特人进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以土鲁斯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
(2)汪达尔王国
在民族大迁徙浪潮的推动下,原住奥得河畔的汪达尔人,经潘诺尼亚(今匈牙利)、高卢和西班牙进入北非。439年,汪达尔人在起义奴隶、隶农的支援下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455年,汪达尔人渡海攻入罗马,大肆烧杀抢掠,从此“汪达尔主义”成了野蛮行为的同义语。534年,汪达尔王国为拜占廷所灭。
(3)勃艮第王国
5世纪中叶,在高卢东南部出现一个勃艮第国家。勃艮第人原居奥得河口,5世纪初进抵沃姆斯,后南下罗讷河一带,于457年建立以里昂为中心的勃艮第王国。6世纪初,勃艮第王国为法兰克王国灭亡。
(4)英格兰王国
5世纪中叶住在日德兰半岛和今德国北方的盎格鲁、撒克森和裘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许多小王国。部分不列颠人避居高卢西北方的阿摩利克半岛,后来该地便称布勒塔尼。829年,威塞克斯王爱格伯特统一诸王国,始称英格兰。
(5)东哥特王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引起拜占廷的震惊。他们唆使受罗马影响很深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带兵攻入意大利,于493年占领拉温那,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建立东哥特王国。553年,东哥特被拜占廷灭亡。
(6)法兰克王国
486年,法兰克王克洛维率军大败罗马军队于苏瓦松,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751年,宫相丕平(矮子)篡夺王位,墨洛温王朝灭亡。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更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7)伦巴德王国
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是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伦巴德人原住易北河口,后迁潘诺尼亚。他们在首领阿尔波音率领下占领波河流域,建立以拉温那为中心的伦巴德王国,从此那里被称为伦巴底。伦巴德人无情镇压罗马贵族的反抗,人称这是上帝的惩罚。阿尔波音死后,伦巴德王国衰落,774年被法兰克灭亡。
在新建的日耳曼人王国里,许多罗马贵族被杀,土地被没收,但也有部分人保持住自己的权势,与日耳曼新贵共同组成新的封建主阶级。与此同时,奴隶和隶农的地位有所改善,小农人数因农村公社的存在而有所增加;后来,奴隶彻底消失,隶农和因兵役负担而纷纷破产的小农共同组成新的农奴阶级。封建化过程完成了,而这个过程以对法兰克王国的研究较为充分。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8 16:48:00 +0800 CST  
10、文化艺术
罗马奴隶社会的文化传入,城市拥有豪华市场和淋浴设施,从山间溪流或山泉引水的自来水管,排污水渠,长距离道路网,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城市和农村有供暖设施的住房,罗马人的许多栽培技术,如葡萄种植法,园艺的引进等等,这一切充分说明了罗马文化对这两个地区的影响。这种影响还渗透到日耳曼人的语言中。日耳曼语中军事、采石技术、建筑、园艺、贸易和交通等领域的许多词汇都可溯源于罗马语。通过到日耳曼地区经商的罗马商人和留在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军人,罗马文化又越过界墙渗入日耳曼其他部落。公元1—2世纪,罗马商品已遍布日耳曼部落地区,尤其是波希米亚地区、莱茵河与威悉河之间的广大区域更是罗马文化的主要接受者。
罗马文化的传入促进了莱茵河与多瑙河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日耳曼氏族部落物质文化的发展。日耳曼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和亲兵通过和罗马帝国的战争和交易获得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开始按罗马世界的模式组织生产和生活,成为日耳曼部落中的富有者和特权阶级,日耳曼氏族公社制度逐渐解体。
法兰克人在克洛维(Clovis)的领导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义,后来勃艮地人又在西吉斯蒙德(Sigismund)的号召之下,改宗天主教。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主要的日耳曼民族信奉天主教。他们之所以选择阿里乌派而不接受天主教的原因,还不清楚。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是古撒克逊人,他们是在8世纪后半期内成为基督教信奉者的,而斯堪的那维亚诸民族到10世纪才接受了基督教。英格兰是在7世纪成为基督教国家的。
(1)语言与文字
最早的关于日耳曼人的纪录来自于前2和前1世纪的古典作家。从约200年开始日耳曼人开始使用一种自己的文字。此前的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来考证了。
通过对各个日耳曼语言的仔细比较和日耳曼语言与其它印欧语言的比较,这些比较最主要的结果是:
●日耳曼语属于印欧语言,在这个语族中它属于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最接近。这三种语言一起组成古欧洲语言。前3或2千年时,也就是说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古欧洲语言是中欧的语言。但其精确的地点和时间今天已经无从考证,或者争议很大。
●日耳曼语言之间非常近似,这很可能说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演化的时间。大多数语言学家将前日耳曼语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分离出来的时间定为前2千年上半叶。
●日耳曼语分离出来后它依然与凯尔特语有接触。一些凯尔特语的词汇被日耳曼语借用。此外日耳曼语对芬兰语也有影响。一些日耳曼语的词汇在芬兰语中出现。
研究认为日耳曼语言是在约1世纪由于日耳曼语语音变迁从其它西部印欧语言中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语音变迁中比如k通过ch变为h,或者p变为f,t变为th。最主要的证据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称。前2世纪后期辛布里人与条顿人一起威胁罗马北部。这两个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麦。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后来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语中使用ch来写,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语音迁移在前2世纪后期还没有开始或还没有完成。一些早期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是对日耳曼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至今为止被称为“泛日耳曼语言”的语言是在前2到1世纪形成的,到1世纪时它又分裂为许多自己的日耳曼语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语言与印欧语言相似,这个更古老的语言没有被留传下来,但其基本结构可以被重新构造出来。
日耳曼人很晚才有文字。唯一的一部日耳曼语言的长的作品是乌斐拉在4世纪编辑的一部《圣经》。由于哥特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乌斐拉使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如尼文字制造了一组自己的文字。2世纪开始出现的如尼文字主要用来作为魔术符号。长的用如尼文字书写的文章很少。一般它们只被用来标志贵重的物件。
(2)传说与事实
由于日尔曼人普遍具有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显著白种人特征,这些白种人特征往往被纳粹党视日尔曼人为优秀人种的的根据。纳粹党也把这些白种人特征用作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属于优秀民族的标准,历史上这些显著的白种人特征陆续衍生出关于日尔曼人的传说。
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在德语地区日尔曼人往往被表现为“超人”,这个形象的主要缘由是塔西佗、恺撒等的描写。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将日耳曼人描写为金发碧眼的巨人,他们拥有超人的力气。
通过对遗留下来的骨骼和在沼泽地里保存下来的尸体的研究证明日尔曼人的确比罗马人高,此外他们的确有相当大的体力,大多数日耳曼人的确有金发。一般来说日尔曼人比罗马人高出一头。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09 10:28:00 +0800 CST  
苏维汇人


苏维汇人,也称苏维比人,苏威皮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于莱茵河沿岸。骁勇善战,每年从每个村镇征召1000名战士出外作战,余者从事生产,下一年两部分人员轮换。因苏维汇人时常迁徙,无固定领域,按塔西佗记载,从多瑙河到波罗的海沿岸整个东部日耳曼地区,被叫作苏维比亚。罗马帝国后期,苏维汇人成为冲击帝国边境的一支力量。公元409年,一部分苏维汇人同汪达尔人、阿兰人一起经高卢侵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半岛西北部建立了苏维汇王国。公元585年,被西哥特人所征服。
1、历史
苏维汇人,也称苏维比人,苏威皮人,是古日耳曼部落的一大部族,居住于莱茵河沿岸。尤里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在公元前58年讨伐阿里奥维司都斯(Ariovistus,日耳曼部落首领。本是高卢人花钱雇来的日耳曼部落,后来抢夺了高卢人的土地并定居下来)的战役中,首次提及到苏维汇人,“苏威皮人正试图渡过莱茵河,领导他们的是奈苏亚Nasua和钦百里乌斯Cinberius兄弟两人。” 支援他们的日耳曼人同族阿里奥维司都斯,联合对抗罗马军队。凯撒认为,苏维汇***耳曼诸部中最大、最骁勇善战的一族。
苏维汇人占据了日耳曼诸部半数以上的土地,划分成多个小的部落,并依据居住地命名各自的部落,但依旧统称为苏维汇人。 以至于苏维汇人一度成为日耳曼人Germani的代名词。
古代学者将苏维汇人与他们的日耳曼同族相比较,认为他们到处迁徙,不事耕作。多个苏维汇部落从波罗的海沿岸和易北河沿岸集拢过来,威胁莱茵河和多瑙河的罗马前线要塞。罗马帝国末期,居住于上日耳曼行省耕种什一税地区(agri decuma tes)阿勒曼尼人(Alamani,苏维汇人的一支)渡过莱茵河并占领了阿尔萨斯Alsace一部,该地区至今仍称为斯瓦比亚(Swabia, 位于今天的德国西南部)。另一支苏维汇人入侵高卢行省,直达加拉西亚(Gallaecia,今天的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Galicia),建立苏维汇王国。延续170年,最终被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兼并。
罗马帝国灭亡后,位于原高卢行省的苏维汇人由法兰克王国管辖,居住于斯凯尔特河流域(Scheldt area)。
2、《高卢战记》记载
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记述他在高卢作战的经过,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朴。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第一个亲身深入到高卢西部和北部、到过不列颠和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地区、亲眼目睹过当地的山川形势和风俗人情的人,给我们留下的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其记述的精确性,在后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等史料中得到印证。因此,《高卢战记》又成为记述这些地区情况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高卢战记》第四卷开篇,对苏维汇人的风俗有较大篇幅的记述。原文如下:
“一、下一个冬天,即克耐犹斯•庞培(Gnaeius Magnus Pompeius,前三头同盟之一)和马古斯•克拉苏斯(Marcus Licinius Crassus,前三头同盟之一)任执政官的那一年(即公元前55年),日耳曼人中的乌西彼得斯族和登克德里族,大批渡过了莱茵河。渡河的地方离开莱茵河所流入的那个海不远。过河的原因是为了苏威皮人(Suebi,即苏维比人,下同)多年以来一直在侵扰他们,战争的威胁使他们连耕作都受到了阻碍。苏威皮族是所有日耳曼人中最大、最骁勇善战的一族,据说他们有一百个部(pagus,原意是指意大利一种按地区划分的小自治单位。苏维比人未必具有这种组织,凯撒在这里使用类比的方法),每年都从每一个部征召一千名武装人员到境外去作战,其余留在本土的,即从事生产,以维持自己和那些出征者的生活。同样,下一年就轮到他们出去参加战争,再由上年服役的人回家生产。这样,无论是种地还是作战的方略和技术、都不会荒疏掉。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也不允许停留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以上。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因而,由于食物的特点、日常的锻炼,再加上生活的自由自在——从童年时代起,他们就不曾受过责任心和纪律的束缚,无论什么违反本性的事情都没勉强做过——使他们既增强了筋力,又发育得魁梧异常。而且他们还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即那怕在最寒冷的地方,除了兽皮之外,什么东西也不穿,同时又因兽皮的稀少,迫使他们不得不把身体的大部分都裸露在外面。他们就在河里洗澡。
二、商贩们所以能接近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要把战争中虏掠来的东西卖给人家,而不是他们希望人家贩运什么商品进去。日耳曼人甚至连输入的牲口都不用,不象高卢人那样最喜欢收买牲口,肯出很高的价钱。日耳曼人宁愿把他们本地出生的瘦小而又丑陋的牲口,加以经常的训练,使它能担得起最艰苦的劳动。在骑兵战斗中,他们常常从马背上跳下来进行步战,他们的马训练得能够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很快地退回到它那边去。用他们的习俗看起来,再没有什么事情比使用马鞍更可耻,更软弱无能。因而,不管他们自己人数多么少,遇到使用鞍辔的敌人骑兵时,不管对方人数多么多,都敢于对之冲击。他们无论如何绝对不让酒类输入,相信人们会因它变得不耐劳苦,萎靡不振。
三、就国家而论,他们认为如果能让自己的领土外围有一圈愈大愈好的土地荒芜着,是一件极可赞扬的事情,这表明有许多国家抵挡不住他们的威力。据说苏威皮人的边境,有一面大约有六百罗里(mille passuum,罗马人以五罗尺pes为一罗步passus,一千罗步为一罗里。一罗尺合29.6cm,一罗步合149cm,一罗里合1.49km)的土地,是断绝人烟的。苏威皮人的另外一面跟乌皮人(Vbii)接境,按照日耳曼人的标准,乌皮人也是一个很大而且很繁荣的国家,比起他们其余的同族人来,要文明一些,因为他们的边境紧接莱茵河,商人们常到他们那边去,再加上因为与高卢毗邻,不免逐渐染上高卢人的习俗。对这些乌皮人,苏威皮人虽然也曾发动过好几次战争,但因为这个国家人口多,力量大,无法把他们逐出自己的领土,虽说如此,还是把乌皮人逼得成为向自己纳贡的属国,大大削弱了乌皮人的声誉和力量。”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0 09:47:00 +0800 CST  
苏维汇王国


苏维汇人,也称苏维比人,苏威皮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于莱茵河沿岸。骁勇善战,每年从每个村镇征召1000名战士出外作战,余者从事生产,下一年两部分人员轮换。因苏维汇人时常迁徙,无固定领域,按塔西佗记载,从多瑙河到波罗的海沿岸整个东部日耳曼地区,被叫作苏维比亚。259年左右,曾经非常强大的苏维汇部落(suebi ) ,住在现在德国西南部的苏维汇人历经与罗马、东哥特人之间的不断战火,一个新的阿勒曼尼部落联盟将苏维汇人的「十营房」地区(Agri Decumates)占领。苏维汇人在公元406年的12月31日决定搬家。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迁移的背后原因,除了阿拉曼尼人的因素外,还有匈人在4世纪的向西推进。匈人威胁将铲除该地区现有的人民。 不过这一匈人威胁理论,因为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学术界有争议。无论是否因为匈人的原因,苏维汇人随着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越过莱茵河,因为此时,意大利正被西哥特人侵略,西罗马帝国内乱篡位者源源不断,这使得他们进入高卢的阻力变小。罗马帝国后期,苏维汇人成为冲击帝国边境的一支力量。公元409年,一部分苏维汇人在国王赫尔梅里克率领下翻越比利牛斯山侵入伊比利亚半岛 ,在半岛西北角现在的葡萄牙建立了苏维汇王国 (Gallaecia加拉西亚王国)。同时为了应付入侵的罗马西班牙行省的汪达尔人 、阿兰人和苏维汇人, 西罗马皇帝霍诺留皇帝邀请了西哥特人去帮助收复领土的控制权。反正西罗马对高卢西部与西班牙已经无力统治, 干脆让蛮族们互斗。苏维汇人先是466年信奉了阿里乌斯派 ,后来又在560年改宗天主教。西哥特人几乎控制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 ,迅速粉碎了阿兰人王国 ,并迫使汪达尔人进入北非 。但是西哥特人在高卢却被法兰克人痛击,失去高卢的地盘,退守西班牙,也开始专心治理西班牙。除西北的苏维汇王国和巴斯克和坎塔布里亚(Cantabrians) 地区外, 公元500年,西哥特王国建都在图卢兹,控制西高卢、南高卢阿基坦和大部份西班牙土地。仍然信奉阿里乌派的西哥特人与的改宗天主教的苏维汇人关系恶化,屡次发生冲突。公元585年,被西哥特人所征服。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1 08:34:00 +0800 CST  
阿勒曼尼人


阿勒曼尼人(Alemanni ,亦作Alamanni或Alamani。)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
最初是由几支零星的日耳曼部落组成,在苏维汇人集团中,始终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213年罗马人进攻阿勒曼尼人的记载中,最早提到此名。其后数十年中,他们对罗马诸行省的威胁日趋严重。大约260年占领阿格里戴克美特(Agri Decumates) “十营房”地区。5世纪末,扩张到阿尔萨斯(Alsace)和瑞士北部,在这些地区使用德语。496年被克洛维(Clovis)征服,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法语与西班牙语中「德国」一词(Allemagne;Alemania)即衍生于这一支人的名称。
1、早期历史
在公元213年时,当时的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率众北征美因河流域的日耳曼人部落时,同行的史官卡西乌斯•狄奥提及卡拉卡拉皇帝在此次军事行动中,遇到并击败了一支“阿拉曼人”(Alamannicus)。这支部落联盟的成分和成因不明,在罗马人看来,他们是一支具有相当的攻击性的部落同盟。就如同法兰克人,让罗马人无法越过莱茵河与下日耳曼行省,后来的阿勒曼尼人也扮演同样的角色,经常侵扰罗马的上日耳曼行省。
而在更早的时候,更确切地来说,是罗马帝国早期。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提到在日耳曼部落中有一支赫姆度里人(Hermunduri),他们大抵居住在今天德国图林根州境内,后来迁居到了士瓦本(今德国西南部及瑞士一部,法国阿尔萨斯一部)一带。从栖息地分析,很多人认为这支赫姆度里人便是阿勒曼尼人的前身。
2、与罗马的战争
在阿勒曼尼人的历史中,最为后世所知的是其与罗马帝国当局的冲突。虽然在卡拉卡拉皇帝统治的时代罗马已经知道了阿勒曼尼人的存在并与其展开了冲突,不过全面的战争状态还是从“三世纪危机”时代开始。在公元3世纪中叶左右,阿勒曼尼人开始大规模地袭扰罗马帝国的边境,从此罗马方面便与阿勒曼尼人持续交战。双方的战争至早持续到公元378年。前期的战场主要在意大利北部,后期则转向高卢地区。
公元259年,阿勒曼尼人大举进入罗马帝国国境,并长驱入意大利境内,深入到波河流域并直指罗马。但在米兰城下被罗马名将加里恩努斯(皇帝瓦勒良之子)重挫,死者逾30万人。这是卡拉卡拉时期之后罗马与阿勒曼尼人的第一次接触。此后,大规模的战争愈演愈烈。而仅仅在米兰会战的九年后,也就是公元268年,阿勒曼尼人再度大举入侵高卢及北意大利。而罗马方面,皇帝加里恩努斯(其于260年继位)在同一年在米兰遇刺身亡。继任的克劳狄二世率35000余人军队迎战,在意大利的贝那库斯湖(今意大利加尔达湖)畔再度击败阿勒曼尼人,斩首五万。终于将阿勒曼尼人从波河流域驱逐出去。可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化解后者对意大利的威胁。随后,271年时,阿勒曼尼人对意大利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入侵。这时的罗马皇帝是以善战著称的奥勒良。奥勒良在位期间对阿勒曼尼人的抵制还是颇具成效的:在公元271年一年内,奥勒良在意大利北部与阿勒曼尼人连战三场,一败两胜,成功瓦解了这次入侵。
接着,在公元298年,战端再开:当年,阿勒曼尼人以步骑十三万越过莱茵河,围攻林格勒(Lingones)城,罗马援军大举赶至,双方激战一日,阿勒曼尼人被迫撤军,随后南下进入阿尔卑斯山区,遭罗马方面再度击败。自从双方于公元298年在高卢境内再爆发此两次战役之后,一连近六十年双方几乎相安无事。
但随后,公元356、357年阿勒曼尼人又再度大举入侵。这次的战场仍然在高卢境内。罗马皇帝尤利安率众北上抗击,在两年内与阿勒曼尼人发生两次战役,先败后胜,并俘虏了阿勒曼尼国王。遏制住了阿勒曼尼人的势头。
然而,不过十年时间,在公元366年时,阿勒曼尼人跨过冰封的莱茵河第三次侵入了高卢境内,这时的罗马皇帝是帝国末期以武功见长的皇帝之一瓦伦提尼安一世。他得到情报之后,集结大军在索里辛纽姆一带与阿勒曼尼人展开了激战。这一战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然而罗马方面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一战再度将阿勒曼尼人的势力逐出了莱茵河西岸。再然后,公元378年,阿勒曼尼人中的一支兰提恩斯人(Lentienses)由国王普阿琉斯率领再一次侵入了高卢,这一次,统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在阿根托瓦里亚一带完胜了兰提恩斯人,斩首逾三万级,国王普阿琉斯也战死。从此之后,阿勒曼尼人又有多年再不曾大规模地袭扰罗马边境。
综上所述,罗马和阿勒曼尼人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大约持续了差不多一个多世纪左右。在双方的交战记录中,基本还是罗马获胜的次数更多。然而,罗马也因为阿勒曼尼人不断地入侵行动而疲于奔命,并且也无法放心地把西部边疆的军队调动去防御东方的威胁。其实上,无论阿勒曼尼人,或是波斯人,再或者是哥特人,单个的力量还是罗马所能抗衡的。然而,这几者接连,甚至是同时地挑战着帝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就令罗马帝国往往顾此失彼。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2 08:25:00 +0800 CST  
阿勒曼尼王国


阿勒曼尼人(Alemanni ,亦作Alamanni或Alamani。)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初是由几支零星的日耳曼部落组成,在苏维比居民集团中,始终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意思是「所有的人」。公元2世纪左右,阿勒曼尼人活动于莱茵河东岸地区。213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率领军队北上征伐上日耳曼地区时与阿勒曼尼人相遇,称呼其为“阿拉曼人”。第一次确认了其名称。这支部落联盟的成分和成因不明,在罗马人看来,他们是一支具有相当的攻击性的部落同盟,最大的部落包含Bucinobantes人、赫姆度里人、塞姆诺内斯人(Semnones)。就如同法兰克人,使罗马人无法越过莱茵河与下日耳曼行省,后来的阿勒曼尼人也扮演同样的角色,经常侵扰罗马的上日耳曼行省。而在更早的时候,更确切地来说,是罗马帝国早期,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提到在日耳曼部落中有一支赫姆度里人(Hermunduri),他们大抵居住在今天德国图林根州境内,后来迁居到了士瓦本(今德国西南部及瑞士一部,法国阿尔萨斯一部)一带。从栖息地分析,很多人认为这支赫姆度里人便是阿勒曼尼人的前身。另外一支称为塞姆诺内斯人(Semnones)也向南迁移,形成阿勒曼尼人部落联盟的主力继续南下。注:这支塞姆诺内斯人在奥古斯都DLC里作为一个派系粗线过,占据原版里苏维汇的那块地盘(约260年,阿勒曼尼人占领阿格里戴克美特 “十营房”地区(苏维汇人的「十营房」地区(Agri Decumates)))。公元3世纪中叶至4世纪下半叶,阿勒曼尼人与罗马的一百多年战争。
406年,阿勒曼尼人第五次侵入高卢,取得了今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并从此居住于此。从此之后便有了阿勒曼尼亚的区域概念,这一次他们并没有遭到罗马或其他势力的驱逐,他们成功夺取了高卢东南部的一大块地区——大致就是今天法国阿尔萨斯一带,以及瑞士高原大部——并从此居住下来。从此开始,形成了一个「阿勒曼尼亚王国」。451年,匈奴王阿提拉率号称五十万之大军入侵高卢,阿勒曼尼人加入匈奴联盟一方作战。随后,西罗马名将弗拉维斯•埃提乌斯率罗马、西哥特、阿兰、勃艮第、法兰克等联军三十余万拒之于马恩河流域。阿勒曼尼人所隶属之匈奴联军与之战于卡塔隆尼原野,不利。以后各自撤退回原籍。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军进攻阿勒曼尼人,双方战于托比亚克(Tolbiac,今德国曲尔皮希一带)。阿勒曼尼人一败涂地,国王吉布尔德战死,阿勒曼尼人同时为法兰克王国所征服。
Chrocus(260-306),259年,阿勒曼尼人大举进入罗马帝国国境,突破日耳曼长城(上日耳曼防线与雷蒂亚防线),并长驱入意大利境内,深入至波河流域并直指罗马,罗马皇太子加里恩努斯[皇帝瓦勒良(瓦莱里安,253-260,生200-卒?)之子,在260年,瓦勒良被萨珊波斯的沙普尔一世俘虏之后,长子加里恩努斯(260-268)即位,但不久便被军官杀害]奉诏率师六万进击,在米迪欧兰纽姆(Mediolanum,即今日米兰)全歼来犯的阿勒曼尼人。使其十年不敢南越阿尔卑斯山(米兰会战)。260年,阿勒曼尼人从日耳曼尼亚南下进入罗马的阿格里区(Agri Decumates,在罗马的上日耳曼行省之内),并在此落脚。在米兰会战的9年后即268年,阿勒曼尼人以十万之众,号称三十二万,再度入侵意大利,而被开创伊利里亚王朝的罗马皇帝克劳狄(克劳狄二世,268-270)和其部将奥勒良率军击败于贝那库斯湖(今意大利加尔达湖)湖畔,终于将阿勒曼尼人从波河流域驱逐出去。可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化解后者对意大利的威胁。271年,阿勒曼尼人第三次侵入意大利,罗马皇帝奥勒良(270-275,生214.9.9-卒275.9)率军出击,在公元271年一年内,在意大利北部与阿勒曼尼人连战三场,先在普拉森提亚受挫,但阿勒曼尼人随后在法诺遭到重创,最后在帕维亚一带被全歼,此后阿勒曼尼人再不曾入侵意大利。298年,阿勒曼尼人转而侵入高卢(以步骑13万越过莱茵河,围攻林格勒(Lingones)城),罗马将领君士坦提乌斯(君士坦丁大帝之父)在林格勒(今法国朗格勒)击退阿勒曼尼人,后者伏尸六万而走,随后在同年于闻多尼西亚(今瑞士境内)打败另一支阿勒曼尼人,解闻多尼西亚之围。自此之后,双方有58年不曾发生战事。
芝诺多马琉斯(Chnodomar 350, 357),Mederich之弟,356年,阿勒曼尼人第二次侵入高卢,在兰斯城下大败罗马皇帝朱利安(尤利安)之军。357年,阿勒曼尼人挟胜威继续袭扰高卢地区,罗马皇帝朱利安整军出击,随即阿勒曼尼人在阿根图拉屯(Argentoratum,今法国斯特拉斯堡)一带遭到全歼。国王芝诺多马琉斯也被俘。阿勒曼尼残部退回莱茵兰。
Vestralp 357, 359,
Ur 357, 359
Agenarich (Serapio) 357,Mederich之子
Suomar 357, 358
Hortar 357, 359
Gundomad 354 (co-regent of Vadomar)
Ursicin 357, 359
Makrian 368–371,367年,阿勒曼尼人第三次入侵高卢,次年与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会战于索里辛纽姆(Solicinium,今德国境内),是役罗马军遭重创,阿勒曼尼人更几遭全歼,被迫撤退。
Rando 368
Hariobaud 4th century
Vadomar vor 354–360
Vithicab 360–368
普阿琉斯(Priarius,?–378),378年,阿勒曼尼人中的一支兰提恩斯人(Lentienses)由国王普阿琉斯率领第四次入侵高卢,与罗马(统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367-383))、法兰克联军会战于阿根托瓦里亚(Argentovaria,今法国科尔马附近),几遭全歼,国王普阿琉斯也战死。此后一连近三十年阿勒曼尼人都无力进攻高卢。
吉布尔德Gibuld (Gebavult) c. 470,496年,在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军的战斗中,国王吉布尔德战死。阿勒曼尼王国灭亡,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3 08:13:00 +0800 CST  
格皮德人


格皮德人(拉丁语: Gepidae;古英语: Gifð;英语: Gepids;原始日耳曼语: Gibiðaz),又称戈比德人、格皮特人、日皮德人,是东日耳曼哥特族部落。
1、起源
哥特人是在国王伯里格的率领下,离开他们原来在的斯堪德扎岛上的家园,乘坐帆船,来带大洋彼岸所谓的“哥特斯堪德扎”(今波兰北岸)地区。根据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约达尼斯记载,南下的队伍中,一支到达目的地比较晚。在他们的语言里,“迟缓”(一说是“缺乏工作能力”)被叫做“格潘塔”(Gepanta),结果就演化成了自己部落的名字。
2、格皮德人与哥特人
他们开始是在一个维斯图拉河(即今维斯瓦河)浅摊包围着的,被叫做“格皮多尤斯”(Gepedoios)的岛上。之后,格皮德人国王法斯提达(Fastida)积极拓展自己的国土,先是几乎消灭了勃艮第人,又征服了许多民族。在哥特王奥斯特罗哥塔围困莫伊西亚首都府马尔西安波利斯并得到赎金后,法斯提达发动了对哥特人的战争,最后,双方在奥哈河流经的伽尔提斯城(可能是阿尔特和(阿卢塔河)畔的伽尔特城)附近遭遇,最后哥特人取得了胜利,格皮德国王法斯提达趁着夜幕撤回了祖国。
3、格皮德人与匈人
最著名事迹为于阿提拉死后将匈人击败,454年,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被格皮德王阿尔达里克击杀,匈奴帝国灭亡。格皮德王国(Gepidia)的领土包括现在的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
在东罗马帝国的设计下,格皮德人和伦巴第人交恶,558年,伦巴第王子阿尔博因杀死了格皮德王储图里斯蒙德。两国后来和解,格皮德王图里辛德将自己的孙女罗莎蒙德(图里斯蒙德的弟弟坎尼蒙德的女儿)嫁给了阿尔博因。566年,在来自亚洲的强大游牧民族阿瓦尔人(柔然)的帮助下,阿尔博因打败了格皮德人,杀害了当时的格皮德人的首领坎尼蒙德,以坎尼蒙德的头骨当杯子(骷髅杯)。
569年—572年,阿尔博因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建立起伦巴第王国,阿尔博因在完成他的功业之后不久,他妻子罗莎蒙德谋杀了他,也许是要为父亲和自己受到的屈辱报仇。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4 08:04:00 +0800 CST  
格皮德王国(日耳曼格皮德人)


格皮德王国( 454—6世纪)
匈人君主阿提拉死后,格皮德王阿尔达里克纠集各日耳曼部落,反抗匈人的统治。454年,匈王埃拉克在尼达欧战役中被日耳曼联军击杀,自此匈人帝国灭亡。这也是格皮德人最著名的事迹。格皮德王国(Gepidia)的领土包括现在的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
在东罗马帝国的设计下,格皮德人和伦巴第人交恶,558年,伦巴第王子阿尔博因杀死了格皮德王储图里斯蒙德。两国后来和解,格皮德王图里辛德将自己的孙女罗莎蒙德(图里斯蒙德的弟弟坎尼蒙德的女儿)嫁给了阿尔博因。566年,在来自亚洲的强大游牧民族阿瓦尔人(柔然)的帮助下,阿尔博因打败了格皮德人,杀害了当时的格皮德人的首领坎尼蒙德,以坎尼蒙德的头骨当杯子(即骷髅杯)。
569年至572年间,阿尔博因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建立起伦巴第王国,阿尔博因在完成他的功业之后不久,他妻子罗莎蒙德谋杀了他,也许是要为父亲和自己受到的屈辱报仇。


国王
阿尔达里克Ardaric, fl. c. 454
Gunderit
Thraustila, fl. 488
Thrasaric, fl. 505
Mundonus
Elemund, ?-548
图里辛德, 548-c. 560
坎尼蒙德, c. 560-567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5 07:18:00 +0800 CST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是和东哥特人有紧密关系的日耳曼人,公元3世纪时居住在罗马以前的达西亚省(现在的罗马尼亚)。在被允许住在帝国疆界内以后,他们开始反抗罗马人,并开始了战争流窜:410年洗劫了罗马,418年在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从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卢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于511年在武耶被法兰克人打败,退到西班牙。711 年,他们的基督教国家(先是信仰阿利乌斯教,但从589年改信天主教)最后在那里被从北非侵入的穆斯林教徒消灭。
公元374年,匈奴人从中亚经里海进入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征服那里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接著向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进攻,迫使约一万五千名西哥特人在罗马皇帝的允许下,于376年渡过多瑙河,向巴尔干半岛迁移,定居于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
378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奴役,举行武装起义。401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领导下,由巴尔干半岛侵入意大利,后来阿拉里克在四万奴隶和数万蛮族出身的罗马士兵配合下,终于在410年攻占罗马城,大肆劫掠三日后离去,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714年,西哥特王国灭亡。
他们原居罗马帝国东北部,4世纪下半叶,受到来自中亚的匈奴人的威胁,开始向西迁徙。公元378年安德里诺堡战役,西哥特人打败了罗马帝国的军队,410年西哥特人又洗劫了罗马城,随后占领了高卢南部阿基坦地区,以图卢兹作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其疆域包括卢瓦尔河以南的西南高卢和比利牛斯半岛的大片土地。在西哥特人统治下的阿基坦,罗马高卢贵族的地产大多未受损害,他们依然按罗马帝国时的方式生活,罗马文化所受到的冲击不大。507年图卢兹被北部的法兰克王国所占,西哥特人大多迁至西班牙,阿基坦地区转归法兰克王国,但法兰克人从未在此建立过直接统治,因而阿基坦人的罗马传统也未曾中断。6—7世纪,瓦斯孔人徙入阿基坦,后来集中居住在加斯孔尼地区,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传统。因此,高卢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北部的独特文化。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6 09:16:00 +0800 CST  
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418~714),古国名。5~8世纪初西哥特人在西罗马帝国境内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建立的日耳曼国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袭击 ,被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
1、历史
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率领下洗劫了罗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尔夫斯继任。415年,他率领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孙狄奥多里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领西哥特人,以西罗马帝国同盟者身份定居于阿奎丹,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定都土鲁斯。嗣后再次侵入西班牙 ,把汪达尔人和阿兰人排挤到北非;苏维汇人则被局蹐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北一隅。
国王尤里克在位期间(466~484),西哥特王国颁布法典,废除了与罗马的同盟关系。领土包括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继位后,于507年在武耶一战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所败,本人被杀,失去高卢大部分土地。此后王国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纪中叶定都于托莱多。利奥维吉尔德在位期间(约569~586),国势强盛,西哥特人合并苏维汇王国,从拜占庭回科尔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罗马奴隶制和解体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础上产生的。西哥特人夺取罗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隶、隶农和工具。在罗马私有制的影响下,马尔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员沦为依附农 、隶农和奴隶,而国王、亲兵和基督教阿利乌派神职人员则成为封建大地主。后来罗马大地主也逐渐与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为条件把土地授与他的亲信和亲兵,形成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为了维护王国的统一,国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于589年召开第三次托莱多宗教会议,定罗马基督教为国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灭西哥特王国。
2、国王列表
(1)早期军事首领
阿特哈拉里克 Athanaric (369年—381年) 12年
阿拉维乌斯 Alavivus (376年—376年) 数月
弗里提格雷恩 Fritigren (376年—380年) 4年
(2)罗马同盟期(380年—395年)
(3)高卢统治者
亚拉里克一世 Alaric Ⅰ (395年—410年) 15年
阿陶尔夫 Athaulf (410年—415年) 5年
西格里克 Sigeric (415年) 7天
瓦利亚 Wallia (415年—419年) 4年 418年建国
狄奥多里克一世 Theodoric Ⅰ (419年—451年) 32年
多里斯蒙德 Thorismund (451年—453年) 2年
狄奥多里克二世 Theodoric Ⅱ (453年—466年) 13年
尤里克 Euric (466年—484年) 18年
亚拉里克二世 Alaric Ⅱ (484年—507年) 23年
盖萨莱克 Gesalec (507年—511年) 4年
狄奥多里克大帝 Theodoric Ⅲ The Great(511年—526年) 15年 即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
阿马拉里克 Amalaric (526年—531年) 5年
(4)西班牙统治者
狄乌蒂斯 Theudis (531年—548年) 17年
Theudigisel (548年—549年) 1年
阿吉拉一世 Agila Ⅰ (549年—554年) 5年
阿塔纳吉尔德 Athanagild (554年—567年) 13年
Liuva I (568年—573年) 5年
利奥维吉尔德 Liuvigild (568年—586年) 18年
雷卡雷德一世 Reccared Ⅰ (586年—586年)
Segga (586年—587年) 1年
雷卡雷德一世(复位) Reccared Ⅰ (587年—589年) 2年
Argimund (589年—590年) 1年
雷卡雷德一世(复位) Reccared Ⅰ (590年—601年) 11年
Liuva II (601年—603年) 2年
维特里克 Witteric (603年—610年) 7年
Gundemar (610年—612年) 2年
Sisebur (612年—621年) 9年
雷卡雷德二世 Reccared Ⅱ (621年)
Suintila(共治) (621年—631年) 10年
Reccimer(共治) (626年—631年) 5年
Sisenand (631年–632年) 1年
Ludila (632年—633年) 1年
Sisenand(复位) (633年—636年) 3年
Chintila (636年—640年) 4年
Tulga (640年—641年) 1年
Chindasuinth(共治) (641年—653年) 12年
Reccesuinth(共治) (649年—653年) 4年
Froia (653年—653年) 7天内
Reccesuinth(复位) (653年—672年) 19年
Hilderic (672年—672年)
Wamba (672年—672年) 数星期
Paul (672年—673年) 1年
Wamba(复位) (673年—680年) 7年
Erwig (680年—687年) 7年
Ergica (687年—693年) 6年
Suniefred (693年—693年)
Ergica(复位、共治) (693年—702年) 9年
Wittiza(共治) (694年—710年) 16年
罗德里克 Roderic (710年—711年) 1年
711年,西班牙被伊斯兰教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征服,西哥特王国灭亡。
(5)可能的统治者
阿吉拉二世 Agila Ⅱ (711年—714年) 3年
Ardo (714年—721年) 7年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7 08:34:00 +0800 CST  
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Los vándalos、 Vandals),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曾在罗马帝国的末期入侵过罗马,并以迦太基为中心,在北非建立一系列的领地。
1、历史
汪达尔人公元429∼534年在北非建立一个王国。455年曾洗劫罗马。此後他们的名字就成了肆意破坏和亵渎圣物的同义语。
5世纪初,他们为了躲避匈奴而逃往西方,曾侵入并蹂躏高卢的一些地方。
409年定居西班牙。罗马联军把西班牙境内的锡林汪达尔人及阿兰汪达尔人都驱散之后,阿斯丁汪达尔人在国王贡德里克(Gunderic)成为占支配地位的集团。
429年,贡德里克的兄弟和继承人盖塞里克(Gaiseric, 428∼477年在位)领导下人民在北非定居,435年成为罗马的联邦。
4年后盖塞里克摆脱了罗马宗主权,占领迦太基,建立一个独立的专制政权。他们牢固地统治着今天的突尼斯北部、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地区,进而占领了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他们的海盗船队控制了地中海西部大部地区。
455年6月入侵意大利并攻陷罗马城,历时半个月,有计划地洗劫该城和将许多珍贵艺术品抢掠一空。
汪达尔人宗奉阿里乌教义,在非洲对天主教的迫害有时非常残酷,在盖塞里克的继位人亨奈里克(477∼484年在位)统治末期尤甚。
533年,拜占庭军队在贝利萨留统率下攻入北非(533∼534),摧毁了汪达尔王国。从此以后,汪达尔人在历史上不再起作用。
2、起源发展
“汪达尔人”一词的原意是“流浪者”,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从波罗的海沿岸迁徙到今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地区的。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它都是附近强大民族的附庸,时而追随哥特人,时而为马考曼人卖命,真可谓朝秦暮楚。
公元前72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同施瓦本王阿里奥维斯特入侵高卢,最后于公元前58年被恺撒全部歼灭了。还没有从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汪达尔人,很快又被他们的新盟主马波德国王拖入了西日耳曼内战的泥潭,损失十分惨重。但马考曼王国在战后的衰败,也使得他们从此过上了一段独立自主的好日子。
大体上,公元1世纪的汪达尔人可分为两个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
西里西亚之名就来自于后者。由于此处山林密布,平地较少,又没有出海口,所以汪达尔人没有像其它东日耳曼民族那样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主攻手工业,兼营农业和狩猎。
当时,日耳曼民族之间的贸易是相当活跃的:在格皮德人控制的维斯瓦河三角洲,有一座盛产琥珀的岛屿,惹得四面八方的商人都定期前来拜访,逐渐成为了整个东北欧的期货集散地,近水楼台的汪达尔人更是此处的常客。考古发掘证实,他们的陶器远销丹麦的日德兰半岛,皮革制品、石雕、木雕和金属首饰在周边地区也广受欢迎,它们往往带有浓郁的凯尔特艺术风格。
3、建国
公元1~3世纪汪达尔人住在奥得河中游两岸。
335年作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迁入潘诺尼亚。
5世纪初因匈奴人袭扰,汪达尔人和非日耳曼族的阿兰人越过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又一路劫掠,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但时隔不久,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使汪达尔人不得不退守西班牙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达尔王盖塞里克(428~477在位)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从西班牙半岛渡海迁往北非,439年攻陷罗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 并以该地为首府建立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
442年,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4、强盛
汪达尔人建立汪达尔王国后继续在北非扩张领土,并征服西西里岛西部、撒丁岛、科西嘉岛和巴利阿里群岛等西地中海岛屿。455年,盖塞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城,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汪达尔主义”也就成了毁灭文化的代名词。从此一跃成为地中海的强国。
5、衰落灭亡
在汪达尔王国的统治下,北非城市衰落。汪达尔贵族没收罗马大地主的土地而成为封建大地主。在盖塞里克统治时期,汪达尔人信仰基督教的阿利乌派,对罗马教会进行迫害,教会财产被没收。其子胡内里克(477~484在位)统治时期,对罗马教会的迫害加剧。
王国末期,柏柏尔人崛起,占领了努米底亚南部和毛里塔尼亚等地。胡内里克之子希尔德里克(523~530在位)对外屈服于拜占庭镇压柏柏尔人,终被军队所推翻。
533年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一世出兵北非,534年末王盖利默(530~534在位)被俘,汪达尔王国灭亡。
汪达尔人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6、后裔
历史上一般认为汪达尔人是在北非的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同化于当地土著及后来的阿拉伯人了。但又有发现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中欧的西里西亚原地生活着。
公元1875年,一个德国农民在山脚下挖出了好几袋罗马帝国金币,其铸造时代涵盖了到东西分治为止的几乎整个罗马帝国时代,显然是在此期间为罗马帝国充当雇佣兵的汪达尔人所获的报酬。
后来这里的考古发掘越来越频繁,汪达尔人当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坟墓、器皿纷纷出土。
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的第二年,兹伦斯山附近的布莱斯劳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调查。他们首先测量了在此出土的、于公元1──3世纪死亡的所有人类骨骼的大小、长短、比例情况,然后又在西里西亚800个村庄的现有居民中作了同样的调查,接受测量的共有67000名成年人。在几年后,他们公布了令人震惊的分析结果:西里西亚的现住民中,竟有相当一部分与此地公元1──3世纪的原住民(即汪达尔人)长得一模一样!
汪达尔人的外貌特征很容易辨认:他们个头很大,骨骼粗壮,头骨较长,颅骨和颧骨较高,鼻翼较窄,和其它日耳曼民族及后来的斯拉夫人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发现雄辩地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汪达尔人后来没有跟大队人马向西南方迁徙,而是一直留在西里西亚原地生活。
向来不肯买德国人帐的英国报刊以嘲讽的标题报导此事说:《在西里西亚发现了活化石》……不久,该研究项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止,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
可惜,二十一世纪在西里西亚已经没有几个汪达尔人的后代了:在二战之后,苏联为了把波兰东部据为己有,将包括西里西亚在内的德国东普鲁士地区作为报偿划给了波兰,大部分德意志原住民都被赶到奥德河西岸,布莱斯劳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去了千里之外的美因兹大学。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8 09:39:00 +0800 CST  
汪达尔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


汪达尔王国,古国名。
原住在奥得河流域的日耳曼人部落汪达尔人,公元五世纪初,西迁进入西班牙。后受西哥特人进攻,被驱逐到伊比利亚半岛南部。429年渡海进入北非,占领沿海富庶地区。439年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
此后继续征服西西里岛西部、撒丁岛、科西嘉岛和巴利阿里群岛等西地中海岛屿。455年曾渡海攻陷罗马。
534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19 07:58:00 +0800 CST  
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
1、早期历史
早期罗马帝国的历史,包括塔西佗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勃艮第人的来历,根据6世纪哥特人的历史记载,在4世纪时,勃艮第人被哥特人击败,移居到莱茵河西岸,建立一个王国,和西罗马帝国对峙。但公元5世纪时,第二个勃艮第王国的国王冈多巴德和威尼斯主教关系良好,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归依了天主教,可能当时许多勃艮第人信奉了基督教。
勃艮第人可能受到匈奴人很大的影响,匈奴人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在勃艮第人的墓穴考古中也发现匈奴人的饰物和头部变长的妇女骨骼。
勃艮第人虽然从属于罗马帝国,公元370年,西罗马帝国曾将勃艮第人列为可以资助的部落,以对付日耳曼蛮族阿拉曼尼人,但勃艮第人并不受统一的指挥,经常侵掠罗马帝国的高卢省。
2、勃艮第王国
公元411年,勃艮第国王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公元436年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第二个勃艮第王国。公元534年,被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人逐渐被融合。只是保留了这个词,成为法国西部的公爵领地,逐渐成为地名。以后所称的“勃艮第人”只是指这个地区的居民或勃艮第公国的臣民,并不是原来勃艮第民族的人。目前法国东部和瑞士法语区的人可能比较多地保留有勃艮第人的血统。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20 08:05:00 +0800 CST  
勃艮第王国


勃艮第王国,5 世纪初勃艮第人在西罗马帝国境内高卢东南部建立的日耳曼国家。勃艮第人原住波罗的海南岸波恩荷尔姆岛,后移至维斯杜拉河下游。5 世纪初进抵莱茵河,活动中心在沃姆斯一带。
443 年以西罗马帝国“同盟者”的身份居住在萨伏依。约 457 年占据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为首都,建立勃艮第王国。勃艮第国王贡迪奥克死后,诸子争位。贡都巴德( 474 ~ 516在位 )杀其弟希尔佩里克而占有王位。500 年,其另一弟戈迪吉塞尔唆使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攻打贡都巴德 。乌什河一战,贡都巴德战败,被迫向克洛维纳贡。不久贡都巴德恢复实力,停止向法兰克王国纳贡,并杀戈迪吉塞尔,成为勃艮第唯一的国王。
贡都巴德对高卢-罗马居民采取宽容政策。 他以拉丁文颁布贡都巴德法典,为勃艮第人和罗马人所通用;又颁布勃艮第罗马法典,专为罗马人使用。勃艮第人原信基督教的阿里乌派,但对罗马教会友好相待。贡都巴德之子西吉斯蒙德在位时(516~524),勃艮第人皈依罗马教会。523 年法兰克人进军勃艮第,西吉斯蒙德战败被俘,524年被杀。534年勃艮第王国为法兰克王国所灭。

楼主 麟剑01  发布于 2018-06-21 08:23:00 +0800 CST  

楼主:麟剑01

字数:118794

发表时间:2018-06-02 16: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11 11:38:26 +0800 CST

评论数:13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