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三国史》

就在大家似乎都要默认对董卓的服从时,两个人的行动了起来,他们就是著名的曹操和孙坚。
曹操拥有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虽然未可细致考证,但他的父亲曹嵩原本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却因为各种原有而成为了同乡一个曹姓宦官的养子——这是失去生育器官的宦官延续自己家族的方式之一。借着这层关系,曹嵩很快成为了阉党中的一员并跻身帝国上层,其后又通过行贿的方式让自己担任了军方的最高领导职务。因为父亲的关系,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便成为首都的公务人员,二十三岁便主持领导了一个县的日常工作,而当刘宏试图建立一支由宦官领导的新式武装以对抗何进时(详情见第三讲),曹操也凭借父亲和祖父的关系而成为了其中的八个指挥官之一,当时的他年仅三十三岁而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1:00 +0800 CST  
但曹操本人的政治立场却与祖辈、父辈十分不同。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的男人,他痛恨宦官执政,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尤其反对宦官对普通官僚和地方势力的打击。正因为如此,在他还只是县长的时候便开始与宦官作对,他曾逮捕并严刑拷打死了日后领导新军工作的蹇硕(也是他以后的直系领导)的叔叔,若不是祖父和父亲的缘故,曹操在犯下这桩血案后恐怕不免也要和王允一样亡命天涯。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宦官势力内部之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团结,相反更充满了斗争。何进等外戚都在皇宫中有效忠自己的宦官,而这些人显然与操控皇帝的那群宦官不是一个派系。而即便是权力最大的宦官之间其实也是矛盾重重,而曹操的家族就不幸牵扯到了其中。在何皇后之前刘宏还有一位皇后,但这个女人妹妹的丈夫,一位诸侯王,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打倒,于是皇后家族也受到牵连,而曹操的堂妹又恰好是皇后弟弟的妻子,于是曹操也因此而被革职回家。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1:00 +0800 CST  
这件事情对曹家的打击似乎比较大,因为史书有记载曹操在这段时间内几乎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同时卷入了一次司法纠纷,几乎要被判处死刑,幸亏同乡的好友夏侯渊为他顶罪才得以脱身。若不是几年后陷害皇后的宦官又被其他宦官所打倒,则曹操的政治生命可能就此而结束了。不过意外的收获则是,在隐退期间,曹操有认真学习了一系列的文化知识,其中不乏各种文学著作,但更有东方最伟大的军事教材《孙先生的十三篇军事论文集》,这些都为他成为同时代最著名的诗人和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曹操身上的政治天赋,这在两起重大事件中有显现。第一件是黄巾之乱后的冀州州长王芬有试图劫持当时的皇帝刘宏并废掉他,曹操迅速判断出了这个计划的不切实际并对此表示明确反对,后来王芬果然失败。第二件则是当何进决定召集地方军队进京威胁妹妹时,曹操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因为要对付宦官只需要和王允一样动用司法力量即可,完全不必要征调军队——假如何进当时听从了曹操的建议,至少董卓是没有机会获得最高权力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1:00 +0800 CST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曹操人生前期最重要的履历莫过于参加了对张角叛乱的平定——当时他依靠自己在家乡的地位而组建了一支民兵并协助了皇甫嵩、朱儁在河南的行动。尽管战绩一般,但是这次经历让曹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检验,同样也使他比同时代同一年龄段的贵族子弟都要率先参与军事实践,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2:00 +0800 CST  
董卓执政后,曹操也和袁绍一样溜出了洛阳,据说他是乔装打扮后进行的,有没有和梅特涅一样就不得而知了。相比于袁绍,曹操确实有意向与董卓进行彻底对抗,但走进现实他才发现自己甚至不能像之前镇压黄巾起义一样凑出一支雇佣军出来。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曹操家族的人大多为了躲避董卓的统治而四散逃开,他的父亲曹嵩逃到了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他另外两个有地位的、富庶的亲戚曹仁和曹休则一个身处淮河流域,一个人在长江流域。
失去家族帮助的曹操投靠了陈留郡的郡长、同时也是他的好友张邈,这个人和另外七个人在当时以豪爽而闻名全中国,据说任何人投靠他他都会照顾来者的饮食起居,所以他们被称作“八个愿意为人下厨做饭的绅士”。张邈后来被证明也具有反对董卓的政治立场,但却和袁绍一样缺乏相关的勇气,所以曹操一开始同样没有得到张邈的帮助。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2:00 +0800 CST  
但是命运女神很快垂青了他,一个叫卫兹的小领主来到了曹操身边,然后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部队交给了他,这成为了曹操起兵的原始资本。同时在他部队中担任幕僚兼部将的还有他的堂兄弟曹洪和那位代替他坐牢的夏侯渊,以及夏侯渊的哥哥夏侯惇,这些人成为了后来魏帝国最早的领导班子。
曹操很快打出了反对董卓的呼声,张邈随即附和,接着所有不受董卓控制的黄河流域地方长官们也纷纷响应,其中就包括大部分周毖、伍琼推荐的官吏,身在河北的袁绍,以及刚逃到南阳地区的袁术。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2:00 +0800 CST  
袁术与袁绍原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尽管是兄长,但却是父亲的侧室所生,所以地位要低于袁术。然而成年后袁绍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英俊的长相和潇洒的气质,这让他们父亲逐渐将更多的爱转移到了哥哥身上。恰好袁绍的伯父去世得早,于是父亲将他过继给了哥哥,这样一来袁绍反而成为了家族同辈人中的族长性质人物,当然地位就在袁术之上了。
可以肯定的是袁术有在这件事情中受到重大打击,以至于这个一直以花花公子著称的男人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十分老实了起来,一言一行都符合家里对他的规划,从此再没有展现出任何的叛逆的行为。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然告诉了我们袁术并不是真心收敛了自己的个性,相反,这种压抑的生活为他后来大量的疯狂行动以及与哥哥袁绍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2:00 +0800 CST  
从袁术逃跑的路线我们便可以看出他与袁绍的隔阂,他们一个往北一个向南,完全不在一个方向上。然而一向以血统高贵而骄傲的袁术很快便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的政治号召力远不如哥哥,以至于当时反对董卓的人都公推袁绍为反对党党魁,而这也是袁术所希望获得的位置。不过很快,另一个人的到来平衡了袁家两兄弟力量的对比,他就是孙坚。
孙坚和朱儁一样都出生在钱塘江湾附近,两人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孙坚的先祖据说是东方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也就是曹操阅读的军事教科书的原作者),不过这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目前他的家族仅能够在家乡一带的基层政府做一些低级工作,这样的人没有军功之类的话几乎是永远无法跻身上流社会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3:00 +0800 CST  
值得高兴的是,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似乎都继承有孙武的优秀基因,具备极高的军事天赋,所以在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情况下两人都很成功地成为了当时战场上的知名人物。黄巾起义前孙坚也有参与过对地方小股反叛势力的清剿,此时投靠他的人不多,可以肯定的一个就只有后来孙吴集团辈分最高的人物程普。张角发动叛乱时孙坚得到了朱儁的提拔并和曹操一样在家乡组织了一支军队开赴战场,尽管首战的表现不太尽如人意——他当时与部队走失并身负重伤,险些就地阵亡了,但随后他又在一次攻城战中表现优异,因此被长期留在了政府和军队中供职。
孙坚政治生命的飞跃很有趣地与董卓挂上了关系。当时两人都参与了针对西北叛军的战争,董卓是一方面的指挥官,但却对上司十分不礼貌。虽然熟悉董卓的人都了解并容忍了他的这种性格,但是孙坚同样是一个性格十分暴躁的人,结果他当场要求长官斩杀董卓,但却没有得到允许,相反还被调回了中央。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3:00 +0800 CST  
此事的后续却很让人矛盾,因为政府军基本被全歼,唯有董卓带着自己的部队返回了大本营,所以我们确实可以认为孙坚之前所提出的是一个错误的意见。不过孙坚却没时间思考太多,因为他很快被调到了位于今天湖南的长沙郡担任郡长并指挥平定当地的叛乱。在这里孙坚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甚至因此被授予了县级侯爵的爵位:这是那个时代平常人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事实上刘宏在当皇帝以前也不过是一个县级侯爵而已。
尽管取得了事业的辉煌,但孙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定位仍然十分悲观。据说有一次长沙的叛贼逃到了临近郡内,孙坚仍然准备跨境追捕,他的秘书认为这并不必要,而他却表示只有军事行动才能够让自己这种身份的人获得升迁。这种政治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孙坚,进而使他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分裂人格:一方面,他蔑视甚至是仇视权威人物;另一方面,他又不敢真正反对权威。这个问题最终也导致了他本人的灭亡,并几乎埋葬了刚刚成型的自己家族的集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3:00 +0800 CST  
孙坚在董卓执政后的行为十分令人困惑,他似乎和曹操同时起的兵,然后却开始不断杀害长沙与洛阳之间的地方行政长官,这其中就包括荆州州长王睿和南阳郡长张咨——后者是周毖、伍琼向董卓推荐的官员,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袁绍集合的反董起兵首领名单中,大概此时已经遇害了。至于他为何要这么做,我们无法了解,可能是个人恩怨,也可能是别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孙坚长期遭到权威人士排斥而产生的反社会行为,他希望借此而获得民众的目光,于是便趁机清除掉了二人。
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当袁绍等人仍然在犹豫不决之际,孙坚能和曹操一样举起了反对董卓的大旗,这种政治影响已经非同小可,杀掉两个同僚只会减损而不是增加他在民众中的评价,所以我们以此也可以得出孙坚缺乏理性政治头脑的结论,而这个问题还表现在他的另一个决策上,那就是如何处理同袁术的关系问题。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3:00 +0800 CST  
与曹操不同的是,孙坚一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和部下,而且还是一郡之长、高级勋爵,所以他完全可以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到对董卓的战争中,但这时,他遇到了袁术。袁术几乎是两手空空来到的南阳,而此时的孙坚已经拥有了上万的军队和对当地的实际控制权。但情况在两人的一番会晤后发生了逆转,孙坚不但在口头而且在行动上都表示了对袁术的绝对效忠,从此而成为了袁术的附庸。
这便是强大家族在政坛上的影响,尽管袁术几乎是完全凭借孙坚的力量而崛起,但孙坚却只能对袁术表示臣服。因为他眼前的这个人不是王睿、张咨,而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人物,这种贵族的光环是袁术父辈、祖辈等好几代人积累的宝贵政治财富,它让孙坚根本来不及睁开自己的双眼,所以只能选择低头。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孙坚认为袁术、袁绍等人才是历史的主角,而自己的角色就是帮助这些人成就事业,然后从中分得一些奖励,仅此而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3:00 +0800 CST  
至于三国三巨头中的另一位,人称“像猛禽一样的英雄”的刘备,此时却并没有任何表出彩表现。虽然在镇压张角的队伍中崭露了头角,但年轻的刘备很快便为自己狂妄的性格而付出了代价。在退伍并被安排再就业为一个县的司法负责人后,刘备对前来考察工作的郡长秘书进行了捆绑和鞭打,理由是对方对自己不够尊重。因为这一恶性事件,他被迫逃亡了近五年时间,错失了一段发展的好时机,所以当大家都忙这忙那时刘备只能前往投靠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而不是像小说家所说的那样在对董卓的战争中有光彩表现——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做任何表现。
不过刘备并不是毫无收获的,因为时间检验了他身边两个最受信赖的人的忠诚,他们分别是来自今山西地区的杀人逃犯关羽和刘备的同乡张飞。民间故事流传说三人曾结拜为兄弟,这点虽然无法被考证,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非比寻常,刘备对二人的信任和二人对刘备的忠诚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也成为了后来第三汉王朝的创始级别人物。
这便是公元189、190年之交的中国政局情况。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4:00 +0800 CST  
第七讲结束,路过喜欢的朋友还望不吝顶贴支持一下,发现有错误的朋友更请立刻指出,谢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3 16:44:00 +0800 CST  
爪机来转转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08:45:00 +0800 CST  
继续~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10:01:00 +0800 CST  
第八讲 从对弈走向牌局(上)

针对董卓的战争于公元190年开始打响,虽然被卷入的政治人物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帝国中的很大一部分掌权人物仍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甚至更多地是对董卓掌握的皇帝表明效忠,而这种情况明显是对袁绍等人非常不利的。
尽管袁绍袁术都成为了反对董卓的核心人物,但他们在洛阳的叔父、当时帝国的首相袁隗却没有对董卓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同样持这一态度的还有与他一起共事的很多官僚,以及拥兵在外的皇甫嵩与朱儁。皇甫嵩原本是唯一可以正面对抗董卓的人物,因为袁绍等人虽然纠集了十余万军队,但大多是一群民兵部队,根本没有与董卓的正规军进行交锋的能力,这点参考反董联盟中的王匡(河内郡郡长)、曹操和孙坚的经历便可以看出——三人都曾单独发起对董卓的挑战,但都被轻易打败。三场败仗让原本就畏惧董卓的袁绍等人更没有勇气对洛阳发起进攻,所以决战的时间被无限期延迟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10:01:00 +0800 CST  
当时皇甫嵩在长安地区掌握了数万精兵,而且他又是大家所公认且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所以假如他现在出兵进攻董卓的话,时局将如何走向确实为犹未可知。与此同时,史书有提到朱儁在当时的军队中有一个庞大的私人关系网,这群人随时可以转化为一支强大雇佣军的骨干力量,再加上已积累的社会威望,朱儁完全可以及时与袁绍等人联合以对董卓造成构成巨大威胁。
遗憾的是,这两个人最终都选择了臣服董卓,随后他们都遭到了董卓非常傲慢的羞辱——董卓甚至意图奸污皇甫嵩叔父(也就是那个凉州三大名将之一)的妻子,结果直接导致了该名女子的死亡(因为反抗而被杀害)。但即便如此,皇甫嵩仍然对董卓表示服从,因为这大概就是他的性格。而朱儁在之后选择了反叛,但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他很快便被董卓所击溃。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10:01:00 +0800 CST  
显然董卓是强大的,他的这系列胜利威慑住了许多仍然在观望的地方实权人物,这其中就包括公孙瓒的直接上级、具有崇高威望的皇族成员刘虞。刘虞的先祖是第二汉王朝的创始人刘秀的长子,但此人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让出了皇位继承权,所以刘虞在两百年后也只能和刘备一样以平民皇族的身份在社会上生存(当然,他的生活条件还是比刘备好很多的),但这也给了他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刘虞有着丰富的从政经历并在平定北方张纯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当时刘备的同学、战争狂人公孙瓒已经在战场上被张纯等所击败,而刘虞却直接用说服的办法瓦解了协助张纯的蛮族,然后他便收到了对方赠与自己的礼物——张纯的脑袋。这看似神话般的平叛经历全都应归功于他之前担任幽州州长期间对蛮族的宽容政策,刘虞因此而声名大振,从而成为了当时最有威望的政治人物。高贵的出身、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出色的政治手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完美政治家的解释,刘虞似乎就是这么一个人。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10:02:00 +0800 CST  
所以大家都在等待刘虞对董卓政府的表态,但他却迟迟不发表意见,反而玩起了两面派作风:他一边与袁绍等人保持着良好往来,一边仍然向董卓控制的中央表示效忠。而当袁绍想废弃董卓手上的皇帝而拥护刘虞为帝时,他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并发怒地说道:“假如你们真要这么做,我宁愿跑到蛮族的部落去也不愿与你们为伍!”
刘虞的选择其实等于是对董卓政权的默认与支持,而他的行为也深深影响了另一位地方大员、同时也是皇族出身的三国重要人物,那就是刘表。刘表是一个资历非常深的知识分子,他在168年前便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三十四个政坛重要人物之一(张邈也是其中的一个,但和刘表还有一定差距),那时候曹操等人还只是十几岁的小孩而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04 10:02:00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95804

发表时间:2016-04-29 01: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15:09:57 +0800 CST

评论数:757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