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清平定准噶尔之战。兼论清军人数,武器及战力情况,

火绳枪实物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03:00 +0800 CST  
将视角换到中国这边,虽然我们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使用火器,宋朝时期的火器更是五花八门,但火绳枪的普及得到明朝时期。而且是受葡萄牙影响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平和县知县谢明德在打击葡萄牙走私船的时候意外缴获了葡萄牙火绳枪,试射之后发现比当时明朝的火门式枪械更为好用。又因火绳枪点火机构起落似鸟啄木,因此其名为鸟铳。


后兵部尚书范景文在《师律》中写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这是对鸟铳的另一个解释,从范景文的说法中,至少可以看出火绳枪无需后手弃把点火这个特点另其精度比之火门枪要高出不少。

日本那边将火绳枪称之为“铁炮”,同样和葡萄牙人有关系(主要是当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而且欧洲教会那边只允许他们两国合法进行航路开拓)

日本《铁炮记》中记载癸卯年(1543年),有一群葡萄牙人因迷失航线飘到了日本一个叫种子岛的地方,当时船上携带有火绳枪,日本记载其“银山可摧,铁壁可穿”,于是日本人开始仿制这种武器,后称为“铁炮”。

简单总结,火绳枪出现于15世纪,原因是火门枪需要用一只手去点火门,这会影响举枪动作,而火绳枪可以用持枪手扣动扳机,更稳更准。它从中东一路传到了欧洲,并被西班牙发扬光大,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模式。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火绳枪又经葡萄牙人之手于16世纪传到了东亚,中国和日本在同一时期受影响。但欧洲此时已经进入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科技指数级增长,在火器技术上远领先于东亚。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03:00 +0800 CST  
三、燧发枪
火绳虽然比火门方便了不少。但一旦遇到个下雨天就是抓瞎,而且这火绳脾气有时候不咋地。烧的太小了吧,你还得不停的去吹它。烧的大了吧,火星子掉下来点燃药池也不好玩。随着越烧越短,你也老得去夹着火绳的杠杆上调长度。

所以到了16世纪,法国人伯儒斯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燧石打火机构。
它用一个夹着燧石的击锤取代了火绳、药池的构造倒还是没什么两样,但药池上边有一个打火板。扳机松开带有簧片的击锤后,击锤带着火石砸向打火板,产生火花点燃药池中的药引。

燧发枪持续的年代非常久,从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早期差不多用了两个多世纪。即便是在火帽出现之后,燧发枪依旧非常普遍(两个世纪用下来的惯性)。

除掉别的不说,燧发枪相比火绳枪的环境适应性更强,尤其是省的整天心理惦记着这根破绳子的到底燃没燃。在雨天的时候燧发枪虽然也很难打响,但是相对紧凑的结构可以在发火机构上套个雨披来实现雨天击发。

燧发枪的出现还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势。你这么想,早先火绳枪射击时得包含吹旺火绳、手动开闭药池盖子等操作。但燧发的装填击发比火绳简单的多,这让射速有进一步提升。而且燧发枪待发时药池盖是关闭的,不用担心边上兄弟的火星沾到自己药引上,因此燧发枪阵的列队也可以比火绳枪列队更紧致。这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革新——燧发枪阵。

早先火绳枪那会,火枪手的间隔较大,需要与长矛组成密集方阵来抵御骑兵的进攻。但燧发枪阵的紧致队形配上刺刀之后便能成为一只远近兼顾,且足以抵御骑兵的阵型。这样一方面是淘汰了传统的近战步兵,二方面也让骑兵从一支战场决定性力量变成了一支机动性战术单位,步兵主宰了战场。

自打燧发枪普及以后,游牧民族骑兵在步兵面前的优势很快消失了。到18世纪初,欧洲各国几乎全部完成了火绳-燧发的换装,作战模式也从步兵大方阵转成我们熟知的排队枪毙模式。而,伴随着欧洲对全世界的征服,由燧发枪产生的线性战术,步兵方阵打遍了全世界未逢敌手,历史上各路以彪悍勇武著称的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面前纷纷败下阵来。

到了19世纪初西方军队更是已经用上了火帽,产生了击发枪,当英国人手持燧发枪和击发枪再次来到火药的故乡——中国时,清军手中还是三百多年前的火绳枪。。。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05:00 +0800 CST  
燧发枪
原理及实物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06:00 +0800 CST  
图一:大清御用火绳枪
图二:大清抬枪(加长版火绳枪)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08:00 +0800 CST  
英国进献给乾隆的礼物:
隧发手枪和步枪,这礼物镶嵌金银、象牙,精美无比,可惜了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2 17:11:00 +0800 CST  
清朝在处理边疆事务上手段确实高明,始终牢牢控制着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而且,面对激变,也有狠辣果决的一面。
除了屠灭准噶尔,青海的和硕特蒙古也是因为叛乱被清屠灭了,彻底改变了这两个地方的民族成分。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07:03:00 +0800 CST  
这些年有个论调很流行,就是喇嘛教弱化了蒙古人的精神,令蒙古人失去了彪悍本性。
明末清初,内外蒙古作为蒙古本部,其战场表现确实一般般,被清朝迅速收入囊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众多妻妾都成了满人的战利品,被瓜分干净
可至少有一支蒙古人始终保持了彪悍勇武的本性,那就是瓦剌,清朝称为卫特拉,或厄鲁特蒙古,他们虽然人口稀少,但面对统治汉地和蒙古,拥有压倒性国力优势的清朝,始终不服气,与其战斗到底,是清朝时蒙古人少有的血性代表。(其实瓦剌祖先并不是正统蒙古人,而是林中百姓,一直被蒙古本部排斥)
准噶尔人和清朝斗争70多年,被整体屠灭。
和硕特蒙古人在归顺了清朝后,发现被狡猾的康熙和雍正忽悠了以后,又奋起反抗,想夺回自己的权力和领地,结果被早有预谋的清朝又来了次灭族。
瓦剌人的这两支,就这么大部分消失了。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07:15:00 +0800 CST  
如果《清史稿》中记载准确,大策零顿多布征服西藏的五千人,其实还是徒步去的,一路经过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原高山无数,穿过藏北无人区。而且为了达到突袭的效果,昼伏夜出,真不容易。其隐蔽工作做的很好,一直到了纳木错,接近拉萨了才被拉藏汗发现。
这个行军路线,在现代以热爱冒险、不畏死亡著称的冒险者眼中,也是险途。更何况,大策零带的是一支五千人的大军,其艰苦卓绝、坚韧勇猛真值得赞赏。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09:41:00 +0800 CST  
对于英国来华使团向乾隆进贡了精致的燧发枪,却没有引起乾隆重视,被束之高阁,以至于清朝没有及时装备燧发枪一事。
不少网友往往遗憾的捶胸顿足,斥之为思想愚昧腐朽。还有的说乾隆为了压制汉人,明知燧发枪好处故意不装备。
关于为什么乾隆没有重视燧发枪,其实史学界没有个准确的公论,也没有证据能说明乾隆明知燧发枪好处,故意不用。所以,都是猜测罢了。
原因,楼主只能推测一二,也不一定对,说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吧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09:51:00 +0800 CST  
首先,网上说清缅战争,缅军装备燧发枪大败清军,清军将领要求装备燧发枪被乾隆拒绝一事。楼主并没有找到出处,不知是否谣传。清缅战争缅军装备燧发枪不假,但清军以八旗兵为主力的军队在野战中其实基本是压制缅军的,缅军并不是八旗军对手,最怕清军八旗骑兵(缅军称为彩甲骑兵)。而且,清缅两国讲和休兵后,清军将领向乾隆报告的可是大败缅军,缅甸称臣纳贡。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将领向乾隆大力夸耀缅甸的燧发枪,要求清军装备,似乎不是清朝大臣的风格。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09:58:00 +0800 CST  
其次,欧洲人装备了燧发枪后,并不是马上战斗力飙升,碾压全世界。楼主前面说过,欧洲军队实力大幅度提升,其实是在刺刀发明后,又摸索出线性战术,在线性战术和步兵方阵运用成熟后,才将燧发枪与刺刀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其中,还有成熟军队中步兵,炮兵,骑兵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线性战术成熟后,欧洲军队在全世界可以说无往不利,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和战术在他面前打正规战基本是无解的。
而与清军交手的缅军虽然装备燧发枪,但并没能完全学会欧洲人的线性战术,所以远远不能发挥起威力。
缅军的燧发枪到底有没有深深震惊到清军将领还不得而知。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11:25:00 +0800 CST  
第三,大家诟病的英国给乾隆进贡燧发枪,乾隆没有引起重视。却不知道,英国使团来华时,乾隆已经83岁了,作为一名垂垂老人,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安享晚年才是大事。作为一个已经一只脚踏进坟墓的老人,想做的就是保持现状,至于引进燧发枪,对部队装备进行大换血,这种事可不是小事,涉及到整个军工产业的变革和军队的军事GM。背后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一个数着日子过的老人没精力顾这种事也不奇怪。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11:30:00 +0800 CST  
第四,燧发枪的打火装置比火绳枪制造复杂多了,当时的中国倒并不是完全造不出来,只是批量生产的能力太弱。
而且,燧发枪对于当时的中国成本太高,而且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的技术优势,在清朝看来还没那么明显,所以不肯花大价钱进行普及装备。
火绳枪大概一分钟射击一发,燧发枪可以达到两三发,虽然燧发枪明显效率高,但这个射击的技术优势对火绳枪并不构成碾压。



清朝初年对于枪械的最大改进,就是从原本的轻型鸟枪,改良为赞巴拉鸟枪。赞巴拉鸟枪,是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缴获的,源自于中亚,威力比早期鸟枪大得多。



从一份不知真伪的资料处,楼主看到赞巴拉鸟枪的价格大约是2.85两白银,而西方燧发枪价格相当于8-9两白银,更先进的线膛枪则要25两白银。价格因素,可能也是乾隆年间拒绝普及燧发枪的原因。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3 11:34:00 +0800 CST  
《索伦兵——乾隆的杀手锏,功勋卓著、牺牲巨大》
一、索伦族的介绍

清代初期,“索伦”一词就是现在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三个少民族的统称。索伦一词,最开始意为“居住在上游的人”,后期由于索伦将士战斗中精于骑射,勇猛敢战,“雄于诸部”,这个词逐渐被赋予了“先锋”、“顶梁柱”等多种含义。
索伦族人原居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清初崇德、顺治年间始陆续迁居嫩江流域。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设立黑龙江驻防将军以后,清政府再次大量征召索伦丁壮分别驻守所辖的瑷珲城、墨尔根城(今天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齐齐哈尔城等,人数始终占到各族官兵总数的一半左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春清朝组建呼伦贝尔八旗,雍正十一年组建呼兰城(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驻防八旗,每次也都有过半的兵丁来自索伦各族。

索伦人生活于塞北极寒之地,以黑龙江省呼玛县为例,全年平均气温零下一度左右,艰苦的环境培养了索伦人吃苦耐劳、勇猛善斗的民族素质。索伦人长期在马背上放牧射猎,不仅骑术高超,而且箭法极准,矢无虚发。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24:00 +0800 CST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24:00 +0800 CST  
二、索伦族士兵的战斗装备
清朝索伦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有:弓及撒袋、箭矢、盔甲、腰刀、长矛、战马及鞍具等。

撒袋即櫜鞬,是盛装弓箭的器物,櫜盛箭,鞬装弓,多以皮革制作。弓囊为上宽下窄的袋形,箭囊为长方包形,二物合称为撒袋。

《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清军装备的各种战弓,这些弓均为筋胶合制的木质弓胎复合弓,皇帝的弓用桑木做弓胎,兵丁的弓多用榆木做弓胎。弓的结构从中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握把、弓臂、弦垫和弓梢。弓弦分为皮弦、丝弦和筋弦三类。而扳指是拉弓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护用具,后逐渐演变为装饰、炫耀地位之物。

清代箭矢的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70种样式不同的箭,用于战事的主要有梅针箭、索伦鈚箭等。
梅针箭,因箭首如针,故名梅针箭,箭杆以桦木制成,长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桦皮;箭镞长三寸二分,宽四分;箭羽为黑雕翎,羽间和括都髹朱漆。梅针箭的特点是箭镞狭长尖锐,穿甲能力强,是常用的军用箭只。在普通梅针箭的基础上,又演化出齐梅针箭,它的箭镞与普通梅针箭相仿,但镞头为平锋,这种箭容易穿透锁子甲。
“鈚”即犁头,可知鈚箭便是箭镞形似犁头的箭。鈚箭箭镞的共同特点是较宽大、较薄、较锐利。这样的形制虽不利于破甲,但却可以给目标造成较大的伤口,针对无甲目标时杀伤力颇为可观。索伦鈚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镞长二寸八分,宽五分;箭羽为花雕翎,括髹朱漆。索伦鈚箭的箭镞为鈚箭形制,但稍微狭窄一些,除了军用之外,还能用来射熊和野猪。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雍正十年四月《大学士鄂尔泰等为遵旨议复黑龙江将军卓尔海等所奏征兵驻防呼伦贝尔事宜办理情形折事奏》记载,呼伦贝尔八旗内的索伦兵丁每人配备鈚箭10支、长鈚箭5支,以便射杀准噶尔军队中的战马。

这一时期,由于准噶尔军队惯用鸟枪火器,单靠铁甲已经不能满足防御需求,当时的士兵经常使用牛皮甲或者棉甲外套在铁甲上加强防御效果。同时,单独使用棉甲对弓箭也有比较好的防御效果。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25:00 +0800 CST  
三、索伦将士的传奇事迹

在乾隆年间征战四方的军队中,从统帅到将领再到普通的士兵,都有索伦健儿的身影。

3.1 四次图形紫光阁的索伦巨擘海兰察

最近因为热播剧《延禧攻略》而名噪一时的海兰察,全名多拉尔·海兰察,就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一个普通的鄂温克族兵丁家庭。

海兰察未满成年,便以一介控马微卒的身份入伍,最后成为了全军统帅、做到了正一品武官的职阶。海兰察参与了乾隆年间号称“十大武功”之中的七项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且全部表现优异,最终得以四次图形紫光阁,并且全部名列前部受奖功臣名单(每次紫光阁功臣评选分为前部与后部两批,功劳尤为卓著者列入前部),成为乾隆朝唯二获此殊荣的名将之一,最终被乾隆皇帝钦定为“武臣之冠”。
3.2 死保黑水营的射虎猛将由屯

孟尔丁·由屯是正黄旗达呼尔族人,出生于西布特哈宜卧奇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宜卧奇村)。据《布特哈志略》记载,由屯胆色过人、力量超群,擅长使用超规格的强弓和大号矢箭。在一次狩猎中,由屯一箭射穿鹿的胸部,鹿带着箭向前狂奔,却卡在了两树之间,任凭怎么猛跑箭都不折断。由屯还曾经跟随乾隆皇帝到木兰狩猎,一箭就射死了一只猛虎,乾隆对他非常欣赏,在观看他用的矢箭后,乾隆感叹道:

箭欤?锸耳(这是箭吗?简直是铁锹啊!)吕布善射,未必能尔!
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由屯随军出征,屡立战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由屯擒获叛乱骨干绰罗斯宰桑呢吗;乾隆二十二年三月,擒获叛乱骨干鄂哲特,标志着第二次平准战役的终结。随后,由屯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中同样表现出色,屡立大功。乾隆二十三年,由屯随定边将军兆惠进攻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由于贼兵数倍于清军部队,清军被迫结营自保,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黑水营之围。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战斗中,清军去国万里,孤军深入,以二千数百人顽强坚守,全靠着由屯及索伦总管温布的力战,大营才坚持到来援被救之日。由屯因为坚守黑水有功,被封克特尔巴图鲁、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图像紫光阁,列前五十功臣,位次三十七。乾隆皇帝还御制赞曰:

“本射生手,狼不暇走。以之杀贼,如探囊取。奇功屡建,亦因阅历。世职崇阶,酬其劳勚。”

3.3 预知敌人动向的索伦老兵

不仅索伦将领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即使普通的索伦族士兵也因为先天的狩猎技巧以及后天长期的从军经验,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军事素养。

据清朝礼亲王爱新觉罗·昭琏所著《啸亭杂录》之"平定回部本末"一章记载,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逐渐达到高潮。清军将领雅尔哈善帅领大军包围小和卓霍集占于库车城,等待敌军物资匮乏后主动投降。但是,叛军首领霍集占却积极准备着突围。

"一日暮,索伦老卒于城下牧马,闻城中驼鸣似负重状,归奔告将军曰:“其驼鸣高且健,贼将遁矣!”"
遗憾的是,雅尔哈善并没有接受这个及时的预警,导致不能尽早平定回部叛乱。雅尔哈善因而也被乾隆撤职,改为派遣兆惠统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前线作战。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25:00 +0800 CST  
四、平定叛乱后索伦营的建立及维护新疆稳定的意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为加强边境防务,决定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伊犁将军),抽调东北黑龙江布哈特八旗达斡尔、鄂温克官兵各500人,以“索伦营”名义编入西征军中前往伊犁等地戍守边塞。

自1763年起,索伦营担起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尔的任务,其中喀什噶尔是南疆重镇,系天山南麓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自此,索伦营作为伊犁四营之一与满营一起成为了保卫西北边疆的主力。索伦营坚持了平时的严格训练和以及每年一度的“哈什围”演练,在平定“张格尔之乱”、“玉素甫之乱”、“七和卓之乱”等战斗中英勇顽强,冲锋陷阵,荣立战功,为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现在塔城的达斡尔族和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就是清代索伦营的后代。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26:00 +0800 CST  
索伦兵(戍新疆士兵及家属)万里迁徙戍边图
对于新疆的平定和治理,以及调集满、汉、蒙古、索伦各族士兵、百姓稳定守卫控制,是乾隆为中国所做的一大贡献。这个远离汉地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周围强敌环伺,暗中觊觎,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难长久稳定控制。在清朝手里传了二百多年,一直到今天都是华夏版图。


楼主 zy13663039932  发布于 2020-05-14 13:32:00 +0800 CST  

楼主:zy13663039932

字数:29557

发表时间:2020-05-11 02: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1 21:36:17 +0800 CST

评论数:83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