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禅定坐禅实践概论 献给2吧所有真正的修行人 申精~~

禅那诸要领第一讲
上一个专题是讲究竟法,说到我们在观色聚,还有世间的各种名色法,然后得到了成熟的生灭随观智的一系列心路历程。


这里做一点点补充,那就是此时我们已经证得了初观,也就是会发现,了解了所谓的真谛,包括圣谛:空,无,无常,无我等。还有俗谛:实有,常,乐,我,净等。


说白了就是一个事物,我们发现了它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究竟法: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分析和概括事物的时候发现的圣谛,因为我们发现事物的无常,事物本质是不存在的。比如大海,大海存在吗?比如湖泊,湖泊存在吗?实际上我们发现大海是水特别多,聚集在一起,叫做大海。湖泊也是较多的水聚集在一起。水在不同形状的容器里,所以形成了江河湖海。本身江河湖海是不存在的。继续分析下去,水存在吗?水又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我们把水分子的集合体叫做水,本身是没有水这样的事物的。水分子同样也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的,所以水分子本身也不存在。于是乎我们可以这样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乃至所有的事物我们都可以这样不停的分解,分割去理解,分析下去。而原来我们见到的,理解的事物,它都不是究竟的本身,所以当我们不停的分析,就会发现原本的事物不是它原本的面貌,因此没有自性存在。


所以这叫做究竟法,究竟是无,是空。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0:00 +0800 CST  
另外和究竟法相对的就是概念法。所谓概念法,就是我不管这个水是什么什么组成的,我现在就给它一个概念,一个名称,它就叫做水,水就是水。我用水这个名称,这个概念来理解这个事物,我不管它是不是无常,是不是什么刹那生灭的东西所组成,反正它现在此刻,当下就是这样的东西,它就是水。
这就是概念法,就是事物当下存在的现象。所以概念法是有,不是空。

我们修止观,观就是修的究竟法。止就是练习止于概念,停止烦恼。
二者皆是修法,所以称为观禅和止禅。但是如果我们要加上一个定字,就发现了,要定在某种境界不动,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心去止于某境界。要消除动态的流转变迁。
所以观是没有办法让我们定住的,所以这里会得出一个结论,修观会导致思维不停的变换,这是我们的心所在变动。因此没有办法定住。在观水的时候,分析到水分子,我们的心所缘就变成水分子,当分析到水分子,是氢氧原子组合,心所缘又变成了思维原子,于是就这样不停的在变换所缘。不停歇,用联想来理解就很容易体验这种感觉了。就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心因为动态太强,而无法在某处安歇下来。这就是杂念丛生的情况。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0:00 +0800 CST  
因此如果我们要体验,亲自认证某一种境界的体验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某个心所缘处停留下来,不要再分析下去。因此我们才可以详细体验在这个境界当中是何种情况。是否有苦有乐,因此要止心于此,而停止思维。

所以发现了没有,我们要细细的去体验自己不同心所的境界,最终我们不能依靠究竟法,因为究竟法是空,是无,我们没有可以安歇之处。所以只能依靠概念法。也就是我们只能把心安止停留在概念处。才能了知自己的细微心所。
以上这个思维也是修观的过程啊,很重要各位,多多思维一下。那么我现在要开始讲禅那了。以下部分是纯干货了,不掺水的,去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很珍贵啊!各位大禅修者们。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1:00 +0800 CST  
先做个前期铺垫,讲明一下,同样的所缘。什么情况你会无法证入禅那,什么情况你能进入禅那。

比如土地,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土地上,如果只是单纯的地,大地,心里也如是的默念着,心里的想法,也仅限于地,那么我们就是修的概念法,因此我们可以进入禅那,进入色界。


但是我们前面了解过,土地它是个概念,实际上,它的成分是泥土,石头等等组成,并且有各种特点,比如粗重,细滑,硬软,轻重。假如我们注意到地大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容易开始联想,比如那些事物是同样特点。然后就会心神散乱杂念丛生,从泥巴想到种花,从石头想到矿产……


所以我们一定要训练自己,就停止于土地这个概念不动。心理默念“地,地,……”然后看着大地。这样就可以进入初禅。


同样,水也是,我们看着一杯水,心理就念着“水,水,水……”不要注意到水的一些特性,比如流动性,粘黏性,不然就会联想到其他流动的事物,或者具有黏着特质的事物上,又跑掉了。


以此类推,注意呼吸就是呼吸,心理念着“呼吸,呼吸,呼吸……”不要注意到呼吸的一些特质,比如气跑到哪里去了呀,空气是香是臭啊……不要去分析呼吸这件事是些什么现象,究竟道理是什么,而是止心于此……


其他的业处亦复如是,都是这样的,仅仅注意平时不假思索能了解到的这个业处的概念就可以了。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2:00 +0800 CST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所缘,我们有能进入禅那的状况,也有不能进入的情况。如果我们开始分析事物了,深深细细的,集中思维去分析,那么这种集中的思考,和禅那的集中很相似。但是因为我们的心劳作太多,是动态的,所以它不能成为我们止的实践意义。因为我们平时生活中心就是跑动的,就是动态的,所以既是我们再集中,再能定在这种情况里,它本质也是没有脱离对境的贪欲,所以只能叫近行定,意思就是和禅那很接近的定。但是有对境的贪。所以还在欲界,叫做欲界定。


而我们能止于概念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定,也就是禅那了。


另外再提一点,那么我们前面搞那么多花样去了解什么究竟法干什么?直接先从色界修起不好吗?实际上究竟法是可以证入无色界定的,因为究竟法本身就是空。但是有个问题,就是空得依有的基础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得先有色界定,才能再转换所缘进入无色界,是没有办法在没有色界定的基础直接进入无色界的。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色界定怎么进入的,我们就可以回顾前面的所知,依靠究竟法去进入无色界,最后因为色界无色界走了个遍,再找到灭尽定的入口了。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3:00 +0800 CST  
好了今天讲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已经发现自己为什么不能进入初禅了,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脱离概念变成依赖究竟法,导致自己思维开始散乱,跑掉,昏沉的了。不管如何,先深深记住,先知道究竟,再相对于究竟依靠概念法,最后利用概念法的反向,用究竟法来完成三界的旅途。大概知识点讲到这里。

下一讲,将会通篇都是纯干货,告诉大家如何具体去做,去集中,去体验。会讲到如何取禅相的问题。这篇帖子,前面最开始我又讲过,不要取禅相的话,那是因为当时没有教过大家要依概念法入色界,所以欲界定里的相有贪嗔痴慢疑,所以当大家了解清楚分别以后,我就告诉大家取净相的方法。也许最后会教大家取净土相的方法。一路走来学到这里的舍利子门,恭喜恭喜。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3:00 +0800 CST  
课间大家踊跃提问吧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7 23:23:00 +0800 CST  
回复还是当下:我下一讲会讲,往后再细细给你分解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8 23:09:00 +0800 CST  
@空中有色
我的教法仅做你参考。
禅定,分为止禅,和观禅。
止禅:意思就是完全的安置,把自己的心完全放置在某处不动。所以叫做安止定。完全的放置以后,有八种不动境界,就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合起来就是八定。色界就是把心安放在物质境界中,无色界就是把心放在虚空中,和有色的物质相对。因为人的欲,是动念,是动态的,没有安置的,所以没有欲界中的安止定。

观禅:以智慧的见解,去观察事物的自性。因为本身智见,思维就是动态的心念,因此没有办法安置,只能在欲界,因为有一个欲知,欲了解,欲分析的心,因此不能安止不动,而无欲。

观禅到了一定地步,因为完全了之一切事物的本相,都是无常都会坏灭,因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忽略所有的分析过程,直接观照事物的无常,或者事物的坏灭相,因此就容易没有了前面思维过程,这时候就会出现禅相。心只有一步活动,就是直接看到无常,坏灭。那么心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安定安止的,这时候,就会产生初禅的体验。但是因为我们还是在观察思维中,虽然只有一点点,所以还是在欲界。
但是这时候因为比较安稳的定在了无常,坏灭这样的相上,于是会出现和初禅相同的五禅支。和色界初禅非常类似,这个叫做近行定,意思是非常接近安止定。感受和初禅也差不多。所以我的帖子中在描写初禅的感受的时候,用的就是近行定的感受。因为本文通篇都是从观禅讲起的。所以只有在讲二禅往后才是正经的止禅的描述。



在了解了这些概念以后,要明白二禅是怎么进入的,三禅是怎么进入的,这个就要知道二禅和初禅是什么区别。
初禅是心安止在概念处,投入到禅相中去,但是有寻和伺两个禅支,寻,就是投入到禅相,伺就是保持,不断的投入。而二禅没有寻伺。所以实际上就是因为放弃,舍弃了主动的,强硬的跟随禅相,所以进入二禅,变成内静。

至于身随念和观呼吸为什么能证四禅,这里要讲一下,很多正统教法都说身随念只能进入初禅,那是因为他们说的身,是身体,是肉身,比如肝脏,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部位,当禅相出现的时候,已经可以投入到禅相中,那就没有了所谓的肝的概念。所以只能到初禅。但是我文中的身,指的是禅相本身,所以就可以证四禅。

另外呼吸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因为它外连虚空,内连全身,身体是内相,外界连着一切空间,所以能做一个整体的遍满相,因此也是可以证得四禅的哦。

另外呼吸的动态在微息阶段就消灭了,不必担心出入的动态导致无法入安止。呼吸四步走,出入息,长短息,全息(心能观察到完整的呼吸和间隔),微息(太细,不知道进出,只知道有)这四个过程就是入定的过程,但是这些都还在欲界,只有微细得不知道进出,只是知道有息,那么就会出现息的禅相,投入其中,就是安止于息,进入色界初禅了。

至于其他的说法,我推你一把你遍知道,小周天,是任督二脉,心随着气脉的走动而走完一个圈,心一会儿在上丹田,一会儿在中丹田,一会儿在下丹田,会阴,尾闾,命门……直到百汇回到上丹田,这样所关注的对象一直在变动,心可以安止吗?

大周天同样,是气走奇经八脉,那么多气脉,心最终安止何处呢?所以这些都属于身随念的过程,并且没有停留,如果能停留,而产生禅相,那投入到禅相,就可以入色界了。



另外再讲一下,禅宗属于观禅,参破一切有无对立,生灭这个问题,所以没有苦乐对立,所知确实是和四禅相应,要说直指四禅是可以的,因为慧已经满了,死了以后因为心的安歇,自动会去到四禅,这个就是证得漏尽的人,为什么死了就涅盘,去了就不回。不会再有后世的原因。但是它也只是指向,但是真的去到安止于此处还需要死这个因缘的成熟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09 13:32:00 +0800 CST  
禅那诸要领第二讲
同学们好久不见,过去的知识有没有消化得差不多呢?生活是否还在顺利进行呢?心中的执着和苦楚有没有降低一些呢?如果没有的话,大家需要继续修初观,修行那些究竟法的观禅哦。让自己越来越明确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有失呀。

话不多说,先复习一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究竟法我们没有办法把心安止于其上,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安止于概念法。止于概念,停止前面的观行,以此来体验安止后的境界是如何。也就是因为安止,所以我们进入禅那。


在前面我们讲的究竟法的观行,属于观禅(毘钵舍那)。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学习的是止禅(奢摩他)。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8:58:00 +0800 CST  
我们应当如何修习止禅呢?为了方便,我把整体的常规流程给大家讲出来。干货来了啊!要好好记忆。我尽量用细致的语言,就好像在你们身旁对你们讲说一样。


首先我们的睡眠要充足,并且此时我们不饿,不饱,穿着宽松,不要身着沉重之物,首饰尽量取下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越安静越好。


其中安静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心,是跟随这外物在活动,比如思维眼前的事物,这是看见。比如思维冷热痛痒,这是触到。比如思维嘈杂或者动听,这是听到。比如思维香臭,这是嗅到。比如思维可口和难吃,这是尝到。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不看。可以舌头抵住上颚不尝,鼻子闻到香臭,但是香臭是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不会突然有很重的味道来让我们分心去思维。同样。当我们坐下不动,我们所接触的衣服,地板,这些事物也不会突然改变,所以不会很突然的来让我们思维触觉。


那么只有声音是最让人头疼的,因为如果环境不安静,任何一个噪音那就都是突然的,举个例子。比如你安坐不动,突然外面汽车按喇叭,或者突然有人路过变走边喊“收破烂,收破烂……”一会儿飞来一群鸟叽叽喳喳……这样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本能的会快速的思维和识别这些声音,心里的过程就是:“这是汽车,这是收破烂的人,这是鸟……”所以我们的业处就一直在改变,没办法安歇了。


在经文中,佛陀把声音称为禅那之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既是我们把耳朵塞住,也不会完全的屏蔽所有的声音,尤其当我们越来越静心,细微的声音也会听得很清楚。另外就是耳朵里塞东西的撑涨,导致的不适感,也会让我们去思维。所以声音是我们入初禅的最初敌人。
以上条件具备了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8:58:00 +0800 CST  
我先说观呼吸的方法。坐好以后,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鼻尖和人中这个附近的区域。半睁着眼睛,关注这个地方。


记住,我们人在深睡放松中,眼睛不是死死闭着的,而是稍稍睁着一点点的,这才是最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们也是啊,保持一丝丝光感,注意着鼻尖前面这一块区域,仅仅只是注意。不需要盯着看,不需要聚焦。注意哦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8:59:00 +0800 CST  
定前七观(七决意):
这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说到(提醒到)。


风初观:呼吸是风的流动,如同我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它还将在我的肺部和气管里流动。它承载着氧气,如同我的血液承载着血细胞,同样承载着氧气。


火初观:呼吸让我感觉到冷暖,凉的气息进入到我的身体,变成暖的气息呼出来,如同我的身体,也有暖的地方和凉的地方,我的耳朵是凉的,腹部是热的,头部也是热的。手指尖,脚掌要凉一些,我同呼吸一样,我体内的呼吸是热的,体外的空气是凉的。


地初观:呼吸有急促,也有缓和,急促的时候粗重,犹如粗糙干裂的大地,又犹如我们坚硬的骨骼,牙齿,指甲。当它缓和细微时,犹如光滑的地板,犹如我们身体柔软的皮肤,头发。


水初观:呼吸是空气,空气连通我们的身体内部,和外面世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连接在一起。犹如我们的体液,血液,把我们的每个器官连接在一起,黏着在一起。


四大合观:地水火风皆是无常快速变化生灭,呼吸也是,一呼一吸中间有间隔,然后是下一次呼吸,就是生死的轮回,生灭的轮回。我们的的身体各处和地水火风都是同样的性质,因此快速的生灭着,我们无法抓住它们,停止它们,因此不应该顺应着它们去思维,只是看着就好。


出离生灭初观:我们活在世上,是暂时的现象,那么当我们死去,呼吸就消失了,如果我们没有死去,那么呼吸一直是存在的事物。因此我相信呼吸一直是有的,不论我感觉得到,还是感觉不到,它都是有的。所以,我只需要关注我要关注的区域,人中鼻尖附近。它既然是有的,那就是我所需要集中精神关注的对象。


定心观:观察四大没有尽头,世间万物各有相似性,万物无穷,思维不尽。所以我将要抛去自我的固有见解去认识它们,我要把心停留在这件事上,不再挪移。

以上这些心路历程,熟悉了以后就可以快速的在心里过一边。然后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杂念,不要思考,先看关注再说。这些心路历程很重要,是作意的过程,这些很重要,因为没有出观的定力,是无法入禅那的。以后你们体验多了,就会明白这些前期思维的重要性。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0:00 +0800 CST  
于是我们就开始真正的静坐,跟随着呼吸这个概念,看看能不能安止于此。


往后我们会经历四个阶段。过程我也教给大家


1、一开始的时候,呼吸很明显,我们能很轻易的知道自己在呼气,自己在吸气。当我们呼气的时候,心里就默念,呼。当我们在吸气的时候,就心里默念吸。心死死跟随呼吸。这个阶段叫“出入息”


2、接下来,当我们已经能轻松跟随出入呼吸的时候,好像心的闲暇就会变多。这时候应当注意到呼吸的长短,于是加强默念,吸气长的时候,心理默念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同样默念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默念吸气短,呼气短就默念呼气短。这个在经文里有教的啊。这个阶段叫做“长短息”。


3、然后呼吸的整个过程都被我们跟随得死死的,就会有更细微的体验,那就是从吸到呼的整个过程我们都细致的经历,然后进到下一次的呼吸,中间的间隔,也被我们体验,如果你发现间隔有时间让你体验的话,间隔的时候应当默念:间隔,来觉知它。这个阶段叫做“全息”。在经文中,这个全息被翻译成觉知“一切身”。然后我们看了会迷糊,什么一切身?哪里有什么身?这个是翻译的问题,因为梵语的“身”是全身的意思,实际上应该翻译成全体,整体的意思。也就是说觉知的是呼吸的整体。并不是身体的意思啊,以后大家看到经文里有关“身”的词汇要多这个概念。


4、当我们心越来越平静,这时候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微,甚至有时候会细微得感觉不到呼吸。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一下子就失去关注的对象,无法止心,不知不觉的寻找其他的关注对象。开始游走思维。于是各种欲界定,比如中阴出体现象啊,比如各种梦境一般的景象就会出现了。这个阶段叫微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难以把握,就不要在默念很多东西,只是心里继续默念,呼吸,呼吸,呼吸……

注意事项,现在就体现了我们前面决意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心放在触觉上,因为如果呼吸太微弱我们感觉不到与呼吸的触觉,一下子就失去了关注的对象,就没办法安定在业处上,所以一开始我就教大家要提醒自己,不管有多微弱,都一定是有呼吸存在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有呼吸。我们所依靠的对象呼吸,其实分析下来最终我们的依靠就是就是相信“有呼吸”这个概念。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1:00 +0800 CST  
就是如此的相信着,默念着。于是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体验所谓禅相升起的阶段了。


原理是啥?还记得么?帖子前面大概讲过。因为我们认为此处有呼吸,并且集中精神于此。意思我们的大脑,犹如催眠效应一样,就会把我们认为有的这个业处给变化出来。


逐渐感觉眼前好像事物扩散成微粒,排列整齐,犹如分子原子,各种颜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我们做了前面的决意,认为事物是四大微粒聚合而成,所以现在真的就有微粒的感觉。做过催眠的同学应该很了解这种精神现象的。


这就是心生色法,把心里的概念,被大脑演绎成景象。本质和梦差不多,但是梦是散乱的,现在我们因为有集中的对象,所以出来的景象是整齐的。


这就是通感禅相。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1:00 +0800 CST  
不管是近行定,还是色界定,都一样啊,有同样殊胜快乐的感受,有五个禅支。但是本质的行为不一样。具体这个感受是些什么,我帖子前文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如此安稳的住于禅相的光明,喜乐之中,这就是初禅境界。梵天境界,获得超越世间眼耳鼻舌身六入的感官更快乐的感受。

因为在初禅中我们没办法做很多思维,一思维就出定。因为已经止心,所以我们没办法去分析初禅里的利弊等等。需要我们退出禅定以后再去思考,所以从色界开始,我们的观禅,和止禅就分开了,先体验,后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用观呼吸这种业处修行方法证得初禅的办法。初禅中的止心不动,会让我们没有五盖升起,也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我们会极度轻松快乐。但是这种轻松快乐是不是永恒呢?当然不是了,之后如何观,再后面课程再讲。


除此之外,下节课,会讲述其他业处,进入初禅的修行方法,比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5:00 +0800 CST  
下面时间用来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有同学提到说,打坐过程中身体晃动。


可以不用在意,可能很多人会跟你讲什么气什么的,我来说个真实的情况吧,人们不管站,或者坐,身体的重心点,有时候不是在正中心的,所以有某些地方是在用力的,所以久坐就站的人,比如乐器的演奏家,作家,常常因为重心点不再中心点。导致某个关节肌肉比其他地方都会稍微受力较多,如果久了,就演变成颈椎,脊椎的毛病了。

如果我们打坐的时候基本上是显意识告诉自己,好好坐着不动,那么即使重心点不在中心我们可能也察觉不到,因为对身体有严格的管束。

但是我们如果相对安静,也抱着让身体放松,这时候,如果身体重心不在中心,它就会开始自己晃,其实是身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不过这样的动态会导致无法入定。不过没关系,能动起来说明已经心静到一定地步,这个是身体自己调节的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越来越熟悉这些现象,未来就会很快的调整好,而重新静下来,并且因为重心点不偏移,就能比较轻易的往更深的地方去了

也许画图给你讲你能了解更细致,但是这样估计你也能懂的,反正晃动,是小脑在调节分散身体某处的受力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6:00 +0800 CST  
下一个问题,是@还是当下问我是否要修满十遍处,才能证入灭尽定,其实是不用的,任何一种遍处,走完三界,都不一定可以证入灭尽定。因为灭尽定需要把三界里所有体验都转向智观,证得漏尽。才可以依漏尽证入灭尽定的。
修止禅的话,我们可以把三界里所有情况都体验一下,但是好不好,还需要观智来分析一下。但是修观禅的话,可以因为逐渐缩小体验,通过总结完全通达究竟法,而消除烦恼,证得漏尽,也就是慧解脱了。
顺便答一下你之前的问题,纯修观的行者,是没有必要集中所缘的,所以任何对象都是可以观的。所得的就是智慧,领悟了。也就是你之前说的如实观。
像修止的行者的话,就需要集中所缘了,止禅是神通的基础,尤其神变,神足,这些,以后再讲吧
观禅的四禅八定,指的是省察,观四禅八定。止禅的四禅八定是止于,定于四禅八定,大概就是这样的差别。人们不一定需要出入四禅八定,即可省查四禅八定。所以没有禅那也是可以证得漏尽的。漏尽的指向就是灭尽,所以一旦身体坏死,自然就前往灭尽了。四禅八定里面是有漏的,所以即使能证四禅八定,也是没有解脱的,但是作用就是导向漏尽。如果世间没有人知道四禅八定,那么就无法去观四禅八定,也就难以漏尽了,世间这两种止观都必须存在,才是解脱道的基础。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讲十遍处的业处怎么修。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17 19:06:00 +0800 CST  
各位,不是我不想更新,而是最近风口浪尖,审核麻烦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25 02:55:00 +0800 CST  
好久不见了,各位安好否?
有同学问到关于中国禅宗的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们暂时把主修的止观学放一放,这节课,讲讲延伸的一些辅助知识了。这次咱们大家都随意一点,因为这个是不在教学计划内的。所以就当大家聊天了。

佛陀的教诲被称为佛教,这里的意义区别于宗教的含义。这个也就是原本佛教二字的原始意义了。但是当时他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圣人,因此人们担心文字记载曲解了佛陀的用意,在他在世的时候对于他的教诲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大家都是口耳相传。直到佛陀涅盘后,大家都忧愁起来,仿佛没有了精神的依靠。甚至有一位老者说,佛陀走了不正好吗?以前他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管东管西,允许我们这样,不允许我们那样。现在没人管了,我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迦叶听见这个话心想,这样下去的话,佛陀的教导很快就会遗失了,所以组织起大家,把佛陀生平的教导总结起来,规范起来。这样就能用固定的方式流传了,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文了。

楼主 重返兜率天  发布于 2015-03-25 12:51:00 +0800 CST  

楼主:重返兜率天

字数:149255

发表时间:2014-02-11 11: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24 11:37:49 +0800 CST

评论数:1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