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闲书过眼录

@回马枪_ 43楼 2014-03-27 10:59:53
不喜欢柴静,是对“作者应该隐藏在作品的背后”这一观点的认同。大概是这个意思,表述不一定准确。
柴静炒作有点过头。
-----------------------------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中恐怕并无高低之分,只有境界高下之别。

柴静没有隐藏在作品背后,对社会调查而言,是瑕疵。对文学作品而言,就无所谓了。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3-29 11:49:41 +0800 CST  
@春华秋实风过耳 45楼 2014-03-30 04:05:55
选读柴的书?作者品味掉地下了.......
-----------------------------
我的品味我不好说。

楼上这位说话这么有文化,有论据,有观点,品味很高我是看出来了。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3-30 21:51:01 +0800 CST  

十九、《随遇而读》;桑农著;金城出版社。

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拿出来公示给众人就不再是私人的事了。但是,不能因为到了公众场合,就把读书当成电影明星的走秀来表演。在公众的环境下,坚持私人的观点、视角、语境,才是谈读书的真谛。为了读给别人看,显示自己的渊博,搜章觅句,拼凑成文,多是人云亦云,或者千篇一律地阿谀,乃至故作惊人语的谩骂,都是读书谬种,市场浮躁孕育的怪胎。

桑农的《随遇而读》,我真是随遇而读的,薄薄的一百多页的小册,谈书中事,书外事,书边事,读书人的事,谈书的版本,谈书的源流,谈书的变迁,每篇最多不过千余字,每天读一两篇,前后竟读了一个多月。《随遇而读》,是读到哪里写到哪里,喜欢听的,您就坐下来,也没有音乐、茶,没有装饰的小物件,两个人随便谈两句闲话。不喜欢聊,您请便,花花世界有的是瑰丽缤纷,您走您的,我读我的,两不相干。小小一本书,朴素、安详,没有故意营造的氛围,激荡人心的悬念,就是一个人坐在书堆里,慢慢地读。四壁的书隔出一片小地方,不管窗外射入若明若昧的光线,只在一方书的小径中闲庭信步。偶然看到什么值得逗留的,就停下来,然后,就有了这么本书。

读书时,要像桑农,随遇而读;写出来,也要像桑农,自得其乐。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01 09:42:10 +0800 CST  
二十、《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袁腾飞著;博集天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网上总能看到骂袁腾飞的帖子,大体上是说袁腾飞哗众取宠,误人子弟云云,总是从历史高度来论述袁腾飞讲历史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把现在的词汇套用到古代,不负责任,用讲故事的方式谈历史,缺乏深度。问题是袁腾飞本就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历史教师,他写的不过是历史通俗读物,你要他达到希罗多德、李约瑟的深刻和博大,就如同要求相声剧兼有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

学术是一件需要苦工、耐得住寂寞的活,值得尊重,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人,做这样吃力未必讨好的工作。但学术也需普及,要兼顾雅俗,在传播和争论中,发掘潜在意义。何况现在很多所谓专业研究,只是寻章摘句或泥拘于细枝末节,尽管未尝不是一种方式,但难免变成小格局下的自娱自乐。袁腾飞的一系列作品,没有一部够不上学术专著的高度,如果有人认为袁腾飞这套路子就是做学术,那只能是学术走上了歪路。但袁腾飞并没说过他是做历史学术研究,从一开始,袁腾飞的定位就很明确,他是一个历史通俗的普及教育者。如今,各种混迹于网络及各类媒体的专家、准专家及眼光毒辣的评论家们,总喜欢这么高屋建瓴地批评。你写小说,他说你没有哲学思想,你学哲学思想,他说你故意玩学术,忽略大众。你永远也讨好不了这些专家,他总是要求鱼擅长奔跑,苍鹰游泳纯熟。

如果我们认可袁腾飞是一个通俗历史作家,那《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就算一部不错的作品。袁sir把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头至尾描述清楚,加入浅显的分析判断,对史实细节不乏精描细琢的部分,语言流畅。尽管不像讲课时那么诙谐放肆,评点辛辣,但还是维持了一贯的有趣风格。对于很多错误的历史教育,也在史实基础上重新勾勒,让人重新获知历史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假如你是一个历史的入门级读者,我愿意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我读这本书,部分原因即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我历史知识的盲点,多数印象来自多年前的教科书,以及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这类通史,只能略知梗概。尤其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根据我的经验,是需要非常高深的辩证法理论水平,才能了解其精义的高深书籍,由历史课本得到的知识,自然更难以让我获得一些正确的历史观。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读一些轻松的入门书籍,来看看我所生疏的一战。

一战更像二战的前奏,四年一战,遍地疮痍之后,似乎历史打出了一个字幕:“未完待续”。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整个世界格局的重新划分,为二战埋下种种伏笔。曾经辉煌的三个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因一战而崩溃。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得益于一战后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也得益于德国皇权的丧失,德国人希望有一位强势的领袖出现,来重拾日耳曼民族的荣光。俄罗斯帝国的崩溃,更深刻影响到未来的历史发展,不仅仅是政治的,更包括文化和思想。时至今日,其影响之余波已式微,但仍绵延不绝,死而不僵。一战是现代历史的开端,从那之后的一百年间,人类经过了一次次惨烈的炼狱煎熬,逐渐从中发现理性、和平,找到一个更为合理合情的社会形态。从一战开启的探索,至今仍在继续,尽管在不同地区,步伐有快慢之别,但脚步却日益坚定。从大处看历史,总能给我们一点点希望,哪怕历史常有倒退反复,人类也一次次表现出自己的狂妄愚昧,但走向进步终归是必然的趋势。读史,并非只是知兴替,也能予人信心。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04 09:20:21 +0800 CST  
@春风san郎 51楼 2014-04-04 13:35:46
想了解一战,有这么多经典:《八月炮火》《步兵攻击》《一战秘史》《一战倒计时》......你不看,却去看袁腾飞这种只图口腔快感严重不靠谱的嘴炮~~~
-----------------------------

多谢推荐。有时间会去看。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04 14:01:32 +0800 CST  

二十一、《我不是来演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李静译;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本来准备在某网站给它这本书打两分,考虑到马尔克斯是我钟爱的作家,最终勉强给了三分。马尔克斯说“我不是来演讲的”,我觉得在这本书里,马尔克斯很清楚地表露出,对于演讲这门艺术,他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险些没达到及格线,仗着马尔克斯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在千篇一律的演讲中偶然加入一点小故事,总算勉强为他拉回点分。

名人演讲很容易成为名人的瞻仰会,说什么不重要,主要为了看看这个活人。以前为了要签名,现在除了签名之外,还可以和名人合影,很多不善言辞名人很无奈,又不能得罪热情的粉丝,只能勉为其难。马尔克斯幼年时代就说自己不擅长演讲,成名之前也的确没做过什么演讲,无奈人怕出名,名气越来越大,就免不得要出席各种场合的聚会、沙龙,不说两句说不过去,只有勉为其难了。

可恨的是出版商,明明是作家被逼无奈交的命题作文,虚浮俗套,敷衍了事,出版商却看准了市场,一定要辑合出版,这其中就包含骗钱的居心了。作家虽然迫于形势,但这样的东西卖给大众,确实是对自己不太负责的表现。可惜,马尔克斯也未能免俗。

所以,如果有慕马尔克斯之名想买这本书的读者,我只能说,还是谨慎点好,偶像崇拜也要保留一点理性的判断。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08 10:50:25 +0800 CST  

二十二、《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著;陈建铭译;译林出版社。

因为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成了书虫的圣地。其实它只是伦敦查令十字街上一家小小的旧书店,曾经淹没在这条以贩卖旧书闻名的老街内,如今早已关门歇业,换了东家,不再做书籍生意。在互联网、数字阅读风潮不可遏制之际,“查令十字街84号”仍作为爱书人无法割舍的琅環仙境,在远方如惹人遐思,全赖海莲·汉芙和查令十字街上“马科斯与科恩书店”的弗拉克·德尔及其他一些人来鸿去雁,几十封书信的功劳。

故事的开始远在1949年10月5日,这天,海莲在《星期六文学评论》杂志上看到“马科斯与科恩书店”一则广告,“专营绝版书”。美国的旧书要不“索价奇昂”,要不就是“乱七八糟的邋遢书”,汉芙当时只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虽然爱书,却承受不起高贵的书价。于是她开列出一个书单,希望书店帮忙寻找,如果书的价值低于5美元的话,则请书店邮寄给她。这是一桩极其普通的书籍邮购业务,印象中,在中国大陆地区,贝塔斯曼书店是此中翘楚,直到它严重入不敷出,终止了在大陆的邮购业务。在欧洲,这类书店的结局也多半惨淡,抵不过亚马逊的狂风横扫。但是,好吧,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所以,故事得以继续下去。

海莲·汉芙陆续邮购了几本书,书函往还之间,尽管隔着大洋,汉芙那种美国人的幽默、大大咧咧,无形中让售与买之间有了人情的温度。从邻居男朋友口中,她偶然得知英国生活极为艰苦。二战后的英国,没有了大英帝国的繁荣,各类物资极其匮乏,肉和鸡蛋都很少见,“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两盎司只相对于一两多肉,一个月一户人家也只能有不到半斤,如果要多吃,只能去昂贵的黑市。没有哪个店员唐突地希望汉芙帮助他们,毕竟,她只是一个大洋彼岸素不相识的买书人,但是,就在1949年的圣诞前夕,汉芙寄了一些食物给书店的店员。汉芙的礼物从天而降,书店中的人对这位只在信函中沟通的朋友感激不尽。

之后将近二十年时间,信函在大洋之间往还。和汉芙通信的主要是店员弗兰克·德尔,后来,店员塞西莉·法尔、弗拉克的妻子诺拉、弗拉克的邻居玛丽·博尔顿等,也陆续加入和汉芙通信的行列。通信内容多数围绕着书的话题,为得到一本珍贵的书,汉芙惊喜地炫耀“镶金边的皮面、上金漆的上书口……轻而易举勇夺‘我的藏书选美’的后冠,连首版的《大学论》也甘拜下风(手头这本书里印做“甘败下风”,这是错误的用法,应为‘甘拜下风’,编辑负有校对失误之责)”;德尔送来一本东拼西凑的《佩尔斯日记》,心直口快的汉芙直接说“真想啐它一口”,但在信的末尾,她又问,圣诞节快到了,是寄新鲜鸡蛋好呢,还是干燥蛋好?(什么是干燥蛋?没有注解,我没法想象!松花蛋已经是很奇葩的食物了,不知那时西方人吃的干燥蛋是什么东西,听上去像嘴里嚼沙子)信函中也有大量生活琐事,德尔的妻子会和汉芙谈论自己的家庭,塞西莉教汉芙如何做约克郡布丁,玛丽则送给汉芙自己手织的桌布,德尔告诉汉芙他买了一辆二手车,汉芙也会说自己得到了一个新的编剧工作,自己的牙病如何费钱。

通信几年后,英国经济转好,配给制结束,德尔请汉芙不必再寄食物给他们,但通信和书籍的买卖仍一直延续,哪怕汉芙在这家书店一共只买了几十本书,友谊却不曾断绝。汉芙曾几次计划去英国,去查令十字街看看那些只在纸面上认识的朋友。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只能请她去英国的朋友,代为去查令十字街看看这家小小的店面。朋友玛克辛给汉芙写信描述她亲眼见到的书店:“这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汉芙则只能在文字中想象着那间古旧的书店,和那个据说很帅气,已经是两个孩子爸爸的德尔。直到1968年9月30日,汉芙寄给德尔一封信后,连着三个月没有收到回信。1969年1月8日,从书店给汉芙寄出了一封信,寄信人是马科斯与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他告知汉芙,德尔已经在上个礼拜天去世了。

从情节上看,这是一个索然乏味的故事,不但算不得传奇,波澜不惊甚至不及一个普通爱情故事曲折。人情之间是淡淡,不过是纸面上的交流,像今日之交网友,但两人从未见面,更不会有一夜情,连纸面的出轨也不曾有过,书信中没有任何设计两性爱情的表示。几个人,隔着茫茫大洋,在泛黄书页间,听彼此闲话。书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媒介,一切在书的主题下延展。德尔用了很多年为汉芙寻找一本书,汉芙不催德尔,没去别的地方寻找,一直等待着这本书出现,这像一个长久的承诺,而不再是斤斤计较的生意。都是读书、爱书、藏书的人,才能在书香氤氲下,彼此呼应,融成一段完美的乐曲。德尔的矜持,礼数周全中渗透的恳挚,汉芙的随性、坦率,有时带一点小女人的娇憨,在文字间流露,毫不隐藏。《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经典,正在于这淡淡的温暖,让一切纷乱变幻的人世间忽然有了一些沉静的,可以默默相对的瞬间,使一个灵魂安然惬意地寄身其中。

《查令十字街84号》要读出韵味来,恐怕非是喜欢书的人才行。读书、藏书,到最后都会染上惆怅吧?多么精彩的一本书也会读到最后一页,像老友,秉烛达旦地畅叙,天明还是要各奔前程。所有的藏书最后都藏不住,它们只在你身边略作逗留,然后继续开始自己的时间之旅,或生或灭,多爱书的人也奈何不得。多么珍贵的版本,华美的装帧,多么宝视,一日三摩娑,也是身外物。

得知德尔的死讯后,海莲·汉芙1969年4月11日写给朋友凯瑟琳一封信中说:“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汉芙于1997年4月9日去世,她曾有一个男朋友,死于二战,她终生未嫁。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15 09:45:38 +0800 CST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的捧场以及批评。

暂时写到这里收个尾吧。

最后广告一下,近期想做个读书的微信公共号,刚申请下来,欢迎各位关注。今后想把这个微信公共号做成读书微信公共号,希望各位如果有好东西也可以分享。

微信号:xianshuguoyan

如果各位老大也有什么好东西想发在这个公共微信号上,也欢迎发邮件给我[email protected]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4-16 18:27:33 +0800 CST  
@baijunyan 70楼 2014-05-22 13:20:42
@潇湘夜语 010101
-----------------------------
010101?

暗语,我不懂啊。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6-23 09:47:38 +0800 CST  
@潇湘夜语 8楼 2014-01-09 09:12:29

四、《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马尔克斯的早期作品。所有的作家都需要成长,那些一战成名者往往让人忽视了成名前长期的煎熬,事实上,他们也是在无数失败的作品之后才逐步摸索到写作的秘密之门。马尔克斯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仍带有模仿的痕迹,模仿的对象恐怕是海明威,毕竟在巴黎流浪的阶段,海明威......
-----------------------------
@我是骗子他祖宗 75楼 2014-08-06 21:18:39
这个题目翻译的一点也不好,我三十年前阅读的题目叫《上校无来信》
-----------------------------

不懂西班牙语,不好判断翻译的优劣。

纯从中文语感上看,《上校无来信》略有歧义,究竟是没有收到上校的来信,还是上校没有接到来信?小说中是后一种情况,但中文表述很模糊。

商榷。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8-10 21:26:01 +0800 CST  
@日月星三光 79楼 2014-08-15 17:00:19
你这些书,似雅实俗 。
原因如下:
1,余英时有云,不懂英法德,不谈文史哲。此言既是标准,但也是一个道理。即最好读原版 。
2,要计较原版,再版之优劣不同,读书有一点藏书意图,才算入了门 。
3,古书绝不可买什么选、集这些东西 。买这些东西的,说明旧学基础不行 ,还未入门。
我买书但没有这些条框,但一个字:厚 。呵呵 。
当然,以上三条,囿于手段,也难做到 ,试书之,共勉也。
-----------------------------

楼上所言确乎是极雅的。

令我有茅厕顿开之感。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8-16 19:30:05 +0800 CST  

@潇湘夜语 80楼 2014-08-16 19:30:05
楼上所言确乎是极雅的。
令我有茅厕顿开之感。
-----------------------------
@日月星三光 81楼 2014-08-16 22:52:35
懒得跟你掐。
不好听的就都是错的?
神马诗经就是公元前,就是当时人感情的代表了。你翻翻 历史 书掰扯一下当时的阶层划分以及诗经基本的成书年代、历家注释再来发此感叹好了。
至于读海明威不买E版,你简直白买了。
历史 方面的书还看神马张鸣、袁腾飞的,高中生的路数。买本中国通史开下蒙吧。这俩人都是扯淡路数的。
别的就不说了,估计你也听不进去 。
好了,撒尿完毕,提裤子走......
-----------------------------

懒得还这么多话,果然是茅厕长开,内涵丰富。

建议读法文版的《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当然您可能看不上这种书,里面对这样的雅人有专门的论述。

到此为止,不知道您的中国通史读的是谁的,读出这么雅来,不易。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08-17 10:34:32 +0800 CST  
@吟啸有声 2014-12-26 11:24:14
说实话,很不喜欢袁腾飞,作为学者他功课太差,以至于在微博中把李叔同误以为苏曼殊。
-----------------------------

说实话,袁腾飞就是一个历史普及者,他够不到学者的标准。
楼主 潇湘夜语  发布于 2014-12-27 19:54:13 +0800 CST  

楼主:潇湘夜语

字数:22397

发表时间:2014-01-01 19: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1 13:07:36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