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脂批的伏笔

揭开《石头记》脂批的秘密
世人认为《石头记》原著不止八十回,原因有三个。一是听故事看小说养成的思维习惯,觉得故事没有完;二是程高本百二十回本的影响。经胡适等前辈研究,认为后四十回并非原著,乃高鹗所续。世人觉得原作者应该有后续的原著。三是《石头记》手抄本的批语透露了不少所谓“后三十回”“后部”的情节,让很多人以为作者真的写过“后部”,但不知什么原因,原著后部失传了,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
其实脂批透露所谓“后部”,有一个悖论,违背了叙事文学的创作思路。
说书人有个规矩,就是不能对听众透露后面的情节,如果透露了故事后面内容,听众就会大量减少。写书批书都应遵守这个规矩,这叫做悬念。看官自己有眼,后事如何要看下回。所以脂批向看官透露了很多“后部”情节,正好说明作者没有写,如果写了,又何必批书人多费唇舌呢?
经笔者初步研究,脂批透露了“后部”内容,全是假话,另有目的。
一是放的烟雾弹,掩饰书中讥剌朝廷的内容,瞒过御用文人的眼睛,躲避文字狱带来的灾祸。二是提示看官中的智者,希望他们读懂书中的寓意。因此脂批文字所讲的内容,大多就像捉迷藏一样,藏在八十回书的文字里。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0 07:01:55 +0800 CST  
第一回
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用中秋诗起,即第一回贾雨村的诗,是全书开头。“用中秋诗收”,指第七十五回兄弟三人的中秋诗,隐去没写,移到第七十八回弟兄三人的《姽婳词》《芙蓉诔》,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三回中秋诗,是全书结尾。
“又用起诗社于秋日”,雍正皇帝秋八月驾崩。曹家的荣辱浮沉跟雍正帝有密切关系,雍正之死是件大事,所以贾探春召集大观园儿女写诗来庆祝。探春住在秋爽斋,秋爽斋即“秋爽哉!”意思是:“这个秋天过得真爽!”
“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三春”指曹家经历康雍乾三个时段。“三秋”暗指雍正死于八月中秋后,书的背景。
此条批语暗示,全书只有八十回或七十八回。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1 17:50:46 +0800 CST  
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脂批说太虚幻境与青埂峰一并结住,就是说这三句是皇室的结局。 “你方唱罢……”即皇权更迭,“反认他乡是故乡”,指皇家是千里之外来的,中原不是故乡,最终还要回到老家去,一切辛苦全是白忙,为他人作嫁衣而已。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2 18:19:09 +0800 CST  
第三回

脂批“为菖菱伏脉”

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有这样一段情节。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
甲戌本批语“为后菖菱伏脉”十分费解,作者写有贾菖贾菱两个人物,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龙套,按说不会跟林黛玉扯上关系。再说以上大段引文是介绍林黛玉的病源和吃药的,怎么会为“菖菱”伏线?
其实这是故意写的白字,“菖菱”即“唱菱”,唱菱即第五回太虚幻境香菱的判词。甲戌本在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后的夹批是“却是咏菱妙句”。“咏菱”就是“唱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第五回)
林黛玉跟香菱是同根同茎而生的,看起来是两个人物,其实是从一个人物分出来的。香菱是自伤的眼泪,黛玉是香菱的升级版。
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一回湘云翠缕论阴阳的文字,暗示红楼人物的特殊构思。石榴花,譬喻石头记中的美女形象。“楼子花”“楼子上起楼子”“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譬喻红楼梦中人物。一个人物写为两个或几个形象。第十九回把这种构思叫做分身法。
脂批明确指出,黛玉说的三岁上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说的是甄英莲。第一回写甄士隐“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暗示林黛玉是由香菱生出来的。第一回甄士隐白日做梦,梦中绛珠有“缠绵不尽之意”,一干风流冤孽下凡历世。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梦中是绛珠,醒来是英莲。绛珠下凡就是英莲。甄士隐的女儿与贾雨村的弟子是一回事。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第一回)
香菱和黛玉两人都是姑苏人氏,富家独生女儿。三岁时和尚要化她出家。第一回和尚对香菱先大哭又大笑,第三回和尚对黛玉说“不许见哭声”。林黛玉没有听和尚的话,成天哭着以泪洗面,香菱听了和尚的话,总是嘻嘻笑着。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4 08:18:20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4 08:19:14 +0800 CST  
第五回脂批“咏菱妙句”,与第三回的批语“为后菖菱伏脉”相应。根并荷花一茎香。说的是英莲后改名香菱,跟作者同根一体。
“平生遭际实堪伤”是作者自况。英莲五岁被拐十几岁被卖,为薛蟠带到京城,与曹家经历相合。
“两地生孤木”,二木为林。“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太虚幻境在香菱判词之后,紧挨着的是“两株枯木”挂着玉带。寓意十分清楚。
书中的香菱,从小被人犯子打怕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看书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本人并不觉得怎么不幸,成天呆头呆脑地安于现状。书中写她每次出场都是嘻嘻笑着,没有什么不满。有时跟金钏儿玩耍,有时跟荳官们斗草,还有兴致游园观景,活得挺滋润的。她写诗的处女作《助兴常思玩》:“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极力歌颂美好生活,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当薛蟠要娶夏金桂,贾宝玉为她担忧时,她甚至表示反感。柳湘莲抱打不平,把那个害香菱的恶棍痛打了一顿。有人替她报了仇,把毁坏她终生幸福的薛蟠教训了一番,她除不感激,反而心疼起起薛蟠来,把眼睛都哭肿了。
不是作者有意写成这样,一个从小被拐的忘记父母的女孩只能是这样,在薛家当奴隶的物质待遇要比人犯子那里高得多。
己卯庚辰本把英莲写为英菊,就有英武不屈之意,暗示作者曹某人是一个傲世的人。作者写书的目的,是要对世人表达自己的愤怨。人犯子不可能供香菱上学,她不会写诗,无法反映作者的心声。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构思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让香菱魂返故乡复活了一回,即用香菱的籍贯身世,又写了一个人物——林黛玉。
复活的第二个人物没有被拐被卖,是正儿八经的主子姑娘,她舅舅是国公爷,有外祖母贾府的老祖宗宠着,又有大观园里的小皇帝贾宝玉护着,日子应该过得优越了罢,不然!

幸福这个词,其实是主观感受,外人评价不算数。《泰坦尼克号》的女主人公,金钱地位都有了,可是还要自杀。因为物质生活的充裕弥补不了精神痛苦。
林黛玉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哭哭啼啼,一肚子怨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人只会流泪和写诗,跟香菱构成巨大反差。这就叫艺术。
第三十八回藕香榭对联“菱藕香深写竹桥”,就是暗示这个创作过程。香菱这个人物比较浅薄,无法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要写得深一些,只能借用香菱的籍贯身世又写了一个人物——潇湘馆的林黛玉。潇湘馆以竹为特色,竹子是坚靱挺拔有节的,暗比主人的品格。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6 19:09:11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6 19:09:48 +0800 CST  
第二十三回写到林黛玉听《牡丹亭》风月戏文,正在“心痛神痴”之时,忽然有人在背上击了一下。
话说林黛玉正自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忽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说道:你作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林黛玉倒唬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香菱。林黛玉道:你这个傻【庚辰侧批:此傻字加于香菱,则有多少丰神跳于纸上,其娇憨之态可想而知】丫头,唬我这么一跳好的。你这会子打那里来?香菱嘻嘻的笑道:……
书中有好几回写黛玉与香菱是挨着的。第六十三回写
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
并蒂花,说的是黛玉和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与“根并荷花一茎香”一样意思。
林黛玉是作者的眼泪,作者的影子在贾宝玉身上,香菱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可想而知。第六十二回贾宝玉对香菱说“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写香菱是作者写自己。
香菱和黛玉身上都有作者的身影,香菱写作者的苦,黛玉写作者的愤。香菱是真实,黛玉是理想。香菱是现实世界,黛玉是精神境界。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7 18:11:49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7 18:12:31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7 18:12:52 +0800 CST  
第四回
甲戌侧批: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07:36:26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07:38:11 +0800 CST  
批语“伏下千里伏线”,指的是第六回“千里之外”的“小小一个人家”王成的祖籍,那是葫芦产地。
第一回写: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这就是批语说的“起用葫芦字样”。甄士隐住在葫芦庙旁,贾雨村是“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暗写作者暂居胡虏治下,还写了葫芦庙失火。第五回贾宝玉参观太虚幻境档案馆时,警幻仙姑说“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收用葫芦字样”是哪一回呢?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第七十八回)
“没嘴的葫芦”,清朝只有一个年号无口。
第四回此条批语也证明《石头记》全书只有八十回或七十八回。
“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就是说这部书开头写葫芦,结尾写的是葫芦,全书的主题是写葫芦。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07:39:03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07:39:52 +0800 CST  
第六回

1 二递三递
甲戌回前: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递三递及巧姐之归着。
“且伏二递三递”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二递三递”解为刘姥姥二进三进,是个大大误读。“递”与“进”字形字义大不相同。再说,如果石头记真有个“后部”,写了刘姥姥“三进”和巧姐的结局,批语决不会提前告诉看官。
说书人有个规矩,就是不能向听众透露后面的情节,尤其不能让听众知道结局,那样以后听众会大大减少。稗官小说的作者也一样,不能提前把人物的“归着”写出来,后事如何要看下回。看官们有悬念,才有阅读兴趣。
批书者提前告诉人们刘姥姥有“三进”和巧姐的结局,正说明根本没有写。如果写了,无需作者废话。批三国的在三顾茅庐时还要写上“伏取西川和六出祈山”,有这样批书的吗?因为看官自己有眼。
“二递三递”是什么意思呢?还是听古人自己解释。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文中递字是一代一代传位的意思,即“家天下”传宗接代。因此刘姥姥的“二递三递”,指入关后传宗接代。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她要生皇子皇孙,一代一代传下去。
第四十回写探春屋里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蝈蝈蚂蚱都是蝗虫的变种或别名,刘姥姥当然不会说自己是母蝗虫。她只是告诉看官,我的直系后代,外孙板儿就是我下的皇子。
刘姥姥何许人也?她是“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她的家乡冬天很冷,地上能积三四尺深的雪。“刘”字可拆“卯金刀”,将金与刀卯在一起,拿着刀的金鬼子,流寇的老辈。
清人张新之写:“刘姥姥至三十九回方再见,而中间二十余回无非演刘姥姥者。”此人认为石头记前面的二十几回文字都与刘姥姥有关,都是刘姥姥的后代。也就是说,刘姥姥繁衍了许多皇子皇孙。第二十一回写到多官多浑虫时,庚辰本批:“今之浑虫更多也。”
贾琏对多浑虫的老婆多姑娘儿说,“你就是娘娘”。贾琏还有一位情人叫鲍二家的,因与贾琏奸情败败露上吊死了。多浑虫死后,多姑娘儿改嫁了鲍二。野史记载,孝庄后鲍尔济吉特氏在丈夫死后,与小叔子摄政王有染,并有下嫁多尔衮的传闻。
刘姥姥的家乡很冷,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讲述中华在地上的政治态势。冷子,即冷乡人。冷乡人,建立了新朝。
当日宁国公【甲戌侧批:演】与荣国公【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第二回)
演说“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只说“贾代化袭了官”,这四个儿子是谁?要到后面寻找。
“生了四个儿子”, 第七十六回尤氏讲故事: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
故事中的四个儿子是指四个后代,一个眼睛隐顺治(一目);一个鼻孔隐康熙;哑巴隐雍正(雍正二字无口);一个耳朵隐乾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17:57:22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17:57:55 +0800 CST  
第十九回林黛玉问贾宝玉“你有暖香没有”,换成文言表达,就是“暖香无”三字。第五十回的题目《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此回里有“花”的谜语。
“良宵花解语”,良宵不是美好的夜晚,而是元宵。“花解语”,指有关花的谜语。“良宵花解语”,解开暖香坞的元宵谜语,花袭人的秘密就解开了。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这个谜语叫一字谜。古人误认为萤虫是草化的,所以谜底是花。反过来说,花也是虫化的。“花”拆“草化”二字。
因此花袭人也是草虫化来的。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
第十七回贾宝玉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绕堤,紧绕主题也;柳,“刘妪”二字合音,三篙,三稿,指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三回文字;翠,生色也。
刘姥“二进”三回文字,是丑角荳官演示的戏,全书的精彩篇章。
刘姥姥“二进”的三回文字,不是与无关紧要的插曲,而是紧绕书的主题。此三回文字给全书生色不少。“隔岸花”,红楼梦写美女很多,就像隔岸观花一样看不真切,其实是一脉相承,有脉络可寻的。
还有一联是: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千里之外芥荳之微的刘姥姥,她表演关外的流寇。这几回文字生动有趣,显示了作者的才华。
“睡足酴醿梦也香”,“酴醿”两字全带酒,指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途迷”。刘姥姥喝醉酒迷了路,错走到怡红院睡在宝玉床上。袭人发现了,满屋子“酒屁臭气”。酒屁臭气写为香?“梦也香”不是写气味,是说刘姥姥睡的很香,人不推她醒不了。
还有一个人姓花叫芳官的,也是喝醉酒睡到宝玉床上。芳官曾扮过北方少数民族男人。刘姥姥虽然不姓花,但头上也戴着花。
这些情节演示:睡在宝玉床上,姓花名字带着香气的女人,她是千里之外来的,不是中原人氏,而且是个男人。
林黛玉的《葬花词》中有一句“柳丝榆荚自芳菲”,柳榆即刘妪,柳丝榆荚即刘姥姥的子孙。“自芳菲”,花家的儿子叫花自芳,是刘姥姥的后代,注意他是个男人不是丫头。
这就是“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些人是一脉相传的同族血亲。贾宝玉到了花袭人家,庚辰本的批语是:“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无意随手,伏脉千里。”
宝玉晚上问袭人:“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注意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讲的故事,雪地里有一个穿“大红袄儿”的姑娘抽柴,第二十六回袭人的穿扮与这个雪地抽柴的姑娘完全一样。
这个雪地抽柴的女孩,简称“雪中抱柴”,就是薛宝钗,她是“描花样子”写的,照花袭人的样子描出来的。薛家即“千里之外雪地人家”的缩写,头上顶着柴草。所谓“金簪雪里埋”。薛字与“孽”字字形相近。薛家住在东北角上的梨香院,离乡怨也。宝钗住进大观园的蘅芜苑,还在东北角上,那里没有花木长满了草,适宜草虫生长。
王熙凤也是刘姥姥繁衍的皇子。第三十八回平儿把螃蟹黄子抹到凤姐脸上,向看官暗示,她就是横行霸道的皇子。此回薛宝钗有诗曰:“皮里春秋空黑黄”,意为螃蟹的寿命不长,只剩下黑心皇子一代了。王熙凤就是末代黑心皇子。
甲戌本批“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
旧时给人物写传记,通例是开头先写祖宗几代。刘姥姥是给凤姐写正传,说明刘姥姥是凤姐的祖先。“乾亲”是乾隆的祖宗。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18 17:58:47 +0800 CST  
2 巧姐之归着
甲戌回前: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递三递及巧姐之归着。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为大姐儿改名巧哥儿。
这里有个叙事上的矛盾。
刘姥姥改名的是大姐儿,可是还有个巧姐儿,大姐儿和巧姐儿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第二十七回和二十九回都写了大姐和巧姐。“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巧姐儿早已存在,与大姐儿是两个人,比大姐儿大好几岁。怎么刘姥姥又把大姐儿起名为“巧哥儿”呢?
有人说这是作者的疏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字会有这样大的疏漏吗?众多的批书人都没有看出来?
第二十九回以前大姐儿和巧姐儿是分得清的。二十九回到四十二回,就只有大姐儿了。到四十二回以后,又是只有巧姐儿没有大姐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姐儿就是“大脚儿”,巧姐儿就是“小脚儿”。满族妇女天足,戏称“大脚儿”,汉族妇女裹足,故称“小脚儿。”大姐巧姐代指满汉两族。
批语说写刘姥姥是凤姐的正传并“伏巧姐之归着”,就是说,清主入关以后,小脚儿汉族也归刘姥姥的后代管着了。王熙凤即刘妪的后代。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24 17:53:23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24 17:59:02 +0800 CST  
2 巧姐之归着
甲戌回前: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递三递及巧姐之归着。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为大姐儿改名巧哥儿。
这里有个叙事上的矛盾。
刘姥姥改名的是大姐儿,可是还有个巧姐儿,大姐儿和巧姐儿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第二十七回和二十九回都写了大姐和巧姐。“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巧姐儿早已存在,与大姐儿是两个人,比大姐儿大好几岁。怎么刘姥姥又把大姐儿起名为“巧哥儿”呢?
有人说这是作者的疏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字会有这样大的疏漏吗?众多的批书人都没有看出来?
第二十九回以前大姐儿和巧姐儿是分得清的。二十九回到四十二回,就只有大姐儿了。到四十二回以后,又是只有巧姐儿没有大姐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姐儿就是“大脚儿”,巧姐儿就是“小脚儿”。满族妇女天足,戏称“大脚儿”,汉族妇女裹足,故称“小脚儿。”大姐巧姐代指满汉两族。
批语说写刘姥姥是凤姐的正传并“伏巧姐之归着”,就是说,清主入关以后,小脚儿汉族也归刘姥姥的后代管着了。王熙凤即刘妪的后代。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25 07:26:01 +0800 CST  

楼主:微尘土

字数:30527

发表时间:2020-07-10 15:01:5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20:21:45 +0800 CST

评论数: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