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泪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创造了一个凄美的绛珠还泪神话,林黛玉的前世作为一株绛珠仙草,得到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天长日久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值神瑛侍者要下凡历练,绛珠仙子就决定随其一道下世为人,用一生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哺育之恩,于是林黛玉就从天上向我们走来。
林黛玉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知恩图报,人有恩于我,一日不报便觉坐卧不宁,时刻念兹在兹,一个非常有良心的人。黛玉决定用一生眼泪去酬报宝玉的甘露滋养恩德,于黛玉而言,眼泪贵比甘露 ,一生眼泪更是珍贵无比,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黛玉要加倍地补偿宝玉。读者诸君对此表示惊叹,岂有眼泪报恩之理,对于此种说法,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第四册•全梁文卷五一》(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1版)中说:“孟郊《悼幼子》‘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又柳永《忆帝京》‘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红楼梦》中还泪,欠泪之说,似始见此。”钱钟书先生也只是说似乎,他没有肯定,我不知道以泪还债始于何人,我只知道报恩思想是人类久远流传下来的良心美德,还泪之说无非是传统通俗的欠债欠情“加倍偿还”思想。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

琼瑶,美玉是也,当然贵于木桃,这就是古人的加倍偿还报恩思想,像在这首《木瓜》诗篇中一样,在《红楼梦》中,如果仅仅是一报还一报的加倍偿债,那么作者创造这个神话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回报的东西本身的价值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它的纽带作用,它要把两人联系在一起,使他们两心相许两情相悦,它要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才是作者虚构还泪神话的目的,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木瓜》一诗之中: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绝不是简单的答谢与回报,我们要因此永远相好!读者诸君一定要注意绛珠仙子无以为报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缠绵者,日久生情的结果,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林黛玉的前身恰是一株草木,这株草木恰好生情了,黛玉的传奇流泪人生因此铺展开来。
黛玉一生流泪无数,有的是自伤身世,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多愁善感,更多的是为宝玉而流为爱情而流,黛玉泪尽而亡,结束了她痴情的一生流泪的一生偿债的一生,完成了她的夙愿也完成了她的宿命,当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在我们的现实人生中,可有像林黛玉这样的以泪还债的爱情故事吗?我想肯定是数不胜数,但因为寂寂无名不为人知,我检索了一下古今中外历史上名人的爱情故事,真的发现了这样一位以泪还债的现实版林黛玉,那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爱情故事。
石评梅,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均有涉猎,去世后有《涛语》,《偶然草》文集行世。石评梅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高君宇(五四运动健将,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相识相知并恋爱,两人爱的真挚且理智,经常在陶然亭公园散步交谈,石评梅因为初恋受挫坚守独身主义,高君宇尊重他的选择,两人是纯洁的精神之恋。1925年3月高君宇病逝以后,石评梅悲伤不已并恍然大悟,她后悔了,觉得欠高君宇的情债太多了,于是在闲暇时她就到高君宇的墓前(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洒泪凭吊。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前哭了三年,也终于哭尽了眼泪,在高君宇病逝三年之后也随他而去,两人生前未能结婚 ,死后却并葬在一起,当时轰动京城传为佳话,令人感叹不已。
林黛玉将一生眼泪换给了贾宝玉,石评梅也把一生眼泪还给了高君宇,石评梅和林黛玉一样才貌双全,其纯洁真挚的灵魂也和林黛玉想仿佛,《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的作者柯兴先生就把石评梅比做林黛玉,并在书的卷首页以《红楼梦》中赞美林黛玉的诗句赞美石评梅: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一抔净土掩风流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18 09:22:10 +0800 CST  
一把多情泪,最是红楼人。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18 18:19:16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乖

乖之本意是背离的意思,行事做人违反常理常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比如说某人乖僻,就是说某人和大众不一样,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如果这某人仅仅是一般的性格使然的怪诞也就罢了,如果他还有另外的说法,这人就很有可能是特殊禀赋的奇才异品,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所谓的“阴阳两赋”之人。
黛玉为人尖酸刻薄,每每出语伤人而不自知,她打趣史湘云发音不准,史湘云就说黛玉:“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史湘云对黛玉的不满很能代表大家对黛玉的看法,别人只是耐着面子不说而已,也只有像黛玉一样爽直的史湘云敢说出来。黛玉既然下世为人,她就不免有人的缺点,尖酸刻薄也是人的缺点之一,黛玉小心眼心胸狭窄,别人怨声四起,自己也饱受其苦恼困扰,但黛玉的乖僻和狭窄另有一番说法,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只生活于她内心的世界,拒绝接纳容忍别人,就是宝玉她也经常以冷笑对待,她从天上来到人间,她是为爱情而来为还泪而来,除此也只有做诗能引起她的兴趣,她的世界孤单而又简单。她有人的缺点,同时也保留着太多的天人特征,黛玉喜欢潇湘馆的幽静,喜欢孤独,培根曾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黛玉当然不是野兽,那就只能是神灵了,《佛遗教经》尤其推崇独处之人,“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纯粹的天人合一境界。第二十三回,宝玉问黛玉住哪里,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比别处更觉幽静。”竹子在传统文人中代表刚直不阿,不畏世俗独立不羁,坚守自我追逐本心,它是单纯的绿色,素面朝天没有任何其它的装饰,真实简单纯洁专一,作者在这里借竹子渲染的环境揭示了黛玉的心灵奥秘本真情怀,黛玉的潇湘馆也类似于三生石畔绛珠仙子的生长环境,一样的狭窄,清冷,幽静。
作家郑渊洁素有“童话大王”的美誉,他一人创办了《童话大王》杂志,专门发表自己的作品,有人问他为什么创办《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心胸特别狭窄,已经狭窄到不能容忍和别的作家在同一报刊上。”这是他的独立宣言,这是他的自信和豪情,,他不屑与人为伍,他要自立一个世界,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自我为王的世界,这绝不是夜郎自大自我膨胀,这是只做自己的冲天之志,“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也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在轮椅上的人生,你可以囚禁束缚我的身体,但你不能拘束我的心灵。
黛玉不合群,她不与众人为伍,她待人的冷淡和尖刻事出有因,她是有来历的人,她是鹤立鸡群的人,人皆不识其人其心,所有的鸡都把她当成鸡了,薛宝钗代表大众为众人认可,黛玉只代表她自己无需别人认可,她的乖僻,正如作者借贾雨村之口所说:“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黛玉是有特殊禀赋的人,她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人是精灵是天使,拒绝凡俗之人进入自己的世界,怪癖狭隘是诗人的共性,是我之为我的标签。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2 19:15:14 +0800 CST  
@饱满的谷子 2020-07-23 08:01:02
欣赏与众不同的红学,真是独上啊。
-----------------------------
谢谢朋友欣赏,美评,飘飘若仙。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6 09:04:36 +0800 CST  
@乡巴佬2019 2020-07-23 14:20:35
楼主辛苦!继续跟读学习!
-----------------------------
欢迎你朋友,谢谢你朋友,您的支持就是鼓舞人心谢谢!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6 18:02:22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洁

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所赠珍珠串送给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在黛玉心中,除宝玉之外的男人都是肮脏的,第十八回她以为宝玉把她的荷包送给了别人,她生气地说:“我的荷包也叫你送人了,以后再别想。”她的荷包是送给宝玉的寄情之物,她心中没有别的男人,别人根本就配不上她的荷包。黛玉癖性喜洁,是内心一直坚守纯洁的人,她的洁癖和妙玉不一样,黛玉之洁是天然面目是本真性情 ,妙玉之洁是虚伪矫情是装腔作势 ,黛玉之洁重在内容,妙玉之洁流于形式。黛玉之洁还有更加深广的内容,第二十六回佳惠去给黛玉送茶叶,“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钱财在她轻如鸿毛,尘土一般不值一看,你看她随便抓两把送人,连数目都不看,黛玉心性纯洁容不得金钱污染,轻财之人定有更高追求,她支持宝玉不走仕途之路,仕途经济之学在她看来同样是不纯洁的,她心里只有纯洁的爱情,她只追求精神之美。
黛玉的世界只有宝玉,除了和宝玉的爱情,她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 ,黛玉和宝玉是有前因根据的,她坚守前世达成的木石同盟,两人的前世都在仙界,那里是一个纯洁的世界,宝玉是神瑛侍者,黛玉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以甘露哺育绛珠仙草。甘露者,甘美的露水,白如雪甜如蜜,珍稀纯洁之物也,佛教《法华经•药草喻品》就以此比喻无上纯洁美妙的佛法:“为大众说甘露法。”黛玉的前世已经得到纯洁的熏陶滋养,前世之洁延及今生,今生以黛玉之名行世,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女子画眉是追求外在之洁有形之美;玉,坚固纯贞洁净之品,古往今来都是君子的象征,君子佩玉就是洁净其身其心,玉代表高洁的心性,是精神的标高,黛玉就是内外兼修以洁,所谓名正言顺,以此可见黛玉的非凡品味。从前世到今生,黛玉只和宝玉要好,黛玉最怕失去宝玉,她轻视金钱蔑视权贵,就连北静王那样有姿容有权力的男人都不入其眼,她和宝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二人世界是独立的纯洁世界。

飘萧我是孤飞雁
不共红尘结怨
——宋•朱敦儒

黛玉洁身自好以花自比,她不能容忍混同世俗:“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葬花就是珍惜自己,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她和宝玉“我们有我们的禅机,别人是插不上嘴的。”二人的世界是琉璃雪白的世界,清洁就是他们的禅机和密语,黛玉临死时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黛玉的身子是干净的,黛玉的灵魂更是干净的,如果后四十回是别人的续书,仅此一点纯洁的接力就是续书的成功,凡是能抓住黛玉纯洁的脉络就不算跑题,就真正地读懂了黛玉,也就读懂了《红楼梦》。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林黛玉《葬花吟》

纯洁作为一种至高的人品人格追求,被文学艺术家们赋予了太多的人文内涵,把它和理想,道德,灵魂,价值,崇高等等观念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木兰秋菊香草美人都是纯洁的象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天鹅和湖也是纯洁的意象,《红楼梦》的美学追求就是以黛玉为代表的纯洁之美。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7 13:27:11 +0800 CST  
@huangj_nj2011 2020-07-25 07:57:26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有一千个感受,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如果大家读完感受都差不多,观点很一致,就逊色多了。这部作品就写一个字“情”但是每个人读出的情是不一样的。
-----------------------------
佛以一音解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你好朋友欢迎您。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8 09:57:42 +0800 CST  
@饱满的谷子 2020-07-28 19:02:26
感受黛玉清洁的精神
-----------------------------
欢迎你朋友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29 13:07:21 +0800 CST  
@乡巴佬2019 2020-07-29 13:19:35
旁征博引,令人信服!分享楼主大作!学习!
-----------------------------
谢谢,祝您快乐!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7-31 05:57:27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美

一个人外表的美包括他的仪表和气质,仪表属形态,气质属神韵,形神俱佳的人一定美不可言,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形神俱佳的美人,在《红楼梦》中,作者主要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传达黛玉的非凡之美,就是避开正面的叙述描写,通过观众的眼睛和说法来衬托出来。比如众人眼里的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说的是黛玉从容自然,举止大方得体,气质是别有一番韵味。再看凤姐眼里的黛玉形象“天下真有这样的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甥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里凤姐用词有标致和气派,容貌和气质的美都说出来了,贾母的嫡亲的孙女是谁?不是探春不是迎春不是惜春,只能是元春,元春贵为皇妃,当初虽以贤孝才德入选宫中,想必仪容气质也是万里挑一,凤姐把黛玉比做元春,那一定是无限接近元春的美,看来“潇湘妃子”真不是随便说出来的。“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接着是宝玉眼里的黛玉“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标准的西施病态之美,黛玉本人也极为欣赏西施之美,自作诗《五美吟》第一首就是赞美西施的。作者欲把黛玉比西子,可能也从成语“东施效颦”获得了灵感,东施效颦这句成语出自《庄子•天运》,说西施因为心口儿疼皱着眉头走路,被一个长得很丑的叫东施的人看见了,觉得西施的病态很美,也学西施那样捂着胸口走路,看到她的人觉得她更丑了纷纷躲避她,这位东施效颦很不成功,如果黛玉效颦一定成功,东施的容貌气质和西施相差千里,黛玉和这位天姿国色的西施却有一比,宝玉《咏白海棠》一诗也有“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宝玉眼里的黛玉就是西施再现,当宝玉听说黛玉有名无字时,干脆就送给她“颦颦”二字,初次见面就把黛玉和西施联系在了一起。神仙似的妹妹到了后四十回依然是神仙,第八十二回宝钗叫一个婆子给黛玉送一瓶蜜饯荔枝,那婆子看看黛玉说“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原来真是神仙似的。”作者还进一步化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成语来烘托黛玉之美,说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之美”,哭声一起鸟不忍闻竟然飞去,令人想象不尽余味无穷。
众人评说黛玉之美,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好,病如西子也好,读者不难领略到黛玉的气质风采。气质,从人体内部来说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从人体外部来说指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显露于外的风格气度,也就是笼罩在一个人身上的气场氛围,气质难以改变,不可模仿不可替代,《世说新语•容止》提到曹操接见匈奴的使者,曹操自以为容貌丑陋缺乏自信,就叫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握刀站在崔季珪的身旁,事后曹操叫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啊?”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的威望非常崇高,但是他身旁那个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匈奴使者一眼就看出了真假曹操,他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气质,东施效颦的失败不只是长得丑,主要是气质相差太远,黛玉效颦的成功也不只是长得美,气质无限接近才是关键。

天生丽质难自弃
——白居易

黛玉之美是超凡脱俗的美,黛玉的气质最是复杂,她集贵气,冷气,傲气,才气,灵气,仙气,娇气于一身,如梦如幻,神仙一般的存在,就是薛蟠这样一个轻浮放荡的人见到黛玉“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显然已经沉醉于黛玉之美不能自拔,但他没有进一步的非分之想,可见黛玉之美神圣不可侵犯。《太平广记•美妇人•夷光》写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将美女夷光和修明送给吴王,两位美人临窗而坐,偷看她俩的人无不失魂落魄,一致惊为天人个个不生邪意。越王发兵攻进吴国,越军看见两位美人站在竹林之下,都说看见了神女,只是远远地观望而不敢有所侵犯,这种美丽非凡气质脱俗的女子就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莲花一般,能起到净化升华人心的作用,美艳者如埃及艳后乱人魂魄(古罗马英雄人物凯撒,庞培,安东尼先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美丽者如黛玉正人魂魄,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第四卷•第十章》(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8月第1版)评述叔本华哲学:“只有当我们不具自身的欲望和需要去欣赏某种东西并为其优美所倾倒之时,我们才能把它当做一件艺术作品来对待,并享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这不就是在说薛蟠见到黛玉酥倒在那里的情况吗,薛蟠面对美如仙女的黛玉,就像攻进吴国的越军士兵面对美女夷光和修明一样,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纯粹的毫无邪念的审美体验之中,荡涤污垢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美的巨大威力。
黛玉之美如深谷幽兰一样,超凡而脱俗,芬芳而独立,我截取自作小诗《幽兰》部分献给黛玉:

回去吧,庭院里也是百花盛开
你也可以加入那芳香的永久合唱
不!我只在一枝清风上做短暂的旅行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1 08:00:06 +0800 CST  
@美之瑕玉 2020-08-01 16:52:08
@左右开弓2016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谢谢您的支持,您的行为证明精神追求的价值,谢谢!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2 09:00:11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慧

第二回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说阴阳两赋之人“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黛玉也是阴阳两赋之人,自然禀有聪俊灵秀之气,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黛玉的俊秀之气,现在我们再说黛玉的聪灵之慧,黛玉是个聪慧非常的女子,主要表现在她明事理,有灵气,悟性高。
黛玉出身贵族豪门书香之家,自幼读书识字,更有家庭教师辅导教育,本人又极聪慧,传统文化做人规矩早已了然于胸,过早失去母亲又使她早熟,因早熟更加早慧,我们看到黛玉初进贾府时完全表现出知书达理的良好教养,她的聪明也通过具体言行展露出来。黛玉初进贾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言谈举止小心翼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的大家气派,唯恐一时疏忽引人耻笑。黛玉去拜见两个舅舅,大舅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脱不见,黛玉听说以后“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这种情况如果黛玉马上就告辞就不礼貌,坐时间太长自己无趣也招人烦,一刻是刚刚好,这时黛玉分寸掌握的恰到好处,邢夫人留他吃饭,她婉言谢绝,同样的不失礼貌;黛玉接着去拜见二舅贾政,王夫人做西边下首,便让黛玉坐东面,黛玉知道以东为尊为大,料定是贾政之位就不入坐,而是坐在地上的椅子上,还是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贾母处吃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黛玉为什么推让?在中国传统的座次礼仪文化中,喜庆活动以左为贵,凶丧吊唁以右为尊,黛玉进贾府当然是喜庆之事,贾府众人都把黛玉当贵客接待,所以叫她坐在左边椅子上,黛玉懂礼貌知规矩,小小年纪确实难得一见,黛玉初进贾府不过六七岁,已经懂得那么多的做人道理,我六七岁时怎么样呢?我记得也是去舅舅家吃饭,菜里只有两片肉都叫我吃了,我说没吃够还想吃,让舅母很是不好意思,和黛玉一比真是惭愧。
黛玉的灵秀之气主要通过她的诗才表现出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因为诗歌是灵气的产物 ,诗人是钟灵秀气的化身,诗歌是人类的顶尖艺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灵气,黛玉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她的诗歌作品灵光四溢美妙无比。黛玉不但诗写得好,还有自己的诗学诗观,第四十八回香菱要拜黛玉为师学诗,黛玉说作诗除了格律“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都不对都使得的。”黛玉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黛玉还向香菱重点推荐了王维,李白,杜甫,辅之以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做参考,我们看黛玉的诗观就是有奇句有意趣就是好诗,至于格律一类的形式问题那不重要,看问题只抓核心,形式总为内容服务,内容最是重要,形式再迷人内容味同嚼蜡也不是好诗,奇句是不落俗套自出新意,意趣令人回味不尽,不重格律还说明黛玉自由不羁的人格诉求。我们再看黛玉推举的诗人,王维诗多吟咏山水田园,清新淡远自然脱俗,饱含闲居生活的情趣,苏东坡曾说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有奇妙清新的特色,内容多有对自由的追求向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几乎就是李白的诗艺追求。杜甫诗沉郁顿挫,如鼎一般分量充足,常以内容取胜。陶渊明诗风更是自然清新,以吟诵田园为乐,苏东坡说陶诗“熟看有奇句”。“谢”不知是指大谢还是小谢,似乎小谢更加自然质朴,李白诗说“中间小谢又清发”。至于庾鲍两人,杜甫诗《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诗既有庾信的清新之气 ,又有鲍照的俊逸之风,那么庾鲍诗风就已经一目了然。阮当指阮籍,诗歌言近旨远,不事雕琢。综上所述,黛玉推崇内容上融入自然的田园诗歌,由此可见她对污浊尘世的厌烦,渴望回归自然的理想,艺术上追求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诗风,也表现出她的反对虚伪率真的为人,那么黛玉的哪一首诗最能代表她的意趣追求呢?我以为是那首《杏帘在望》: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我挑出了中间最美的几句,一幅田园景象跃入我们的眼帘,名词动词的运用极富画面感,可谓“诗中有画”,大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味,纯以客观景象出之,却有主观无限想象,质朴无华意境优美,既有庾信的清新之气又有鲍照的俊逸之风,达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黛玉的《葬花吟》固然不错,我还是认为这首《杏帘在望》是她的代表作,也更能体现她的诗观诗美灵秀之气。
黛玉有灵气也有很高的悟性,八十二回黛玉对袭人道:“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家庭之事自然之事皆是如此,矛盾争持的两方除非和解抵消,不然不是你战胜我就是我战胜你,俗话说“总有出头之日”即是此意,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很能体现黛玉的悟性,但尤其体现黛玉悟性高的还是在第二十二回,宝玉作了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宝钗看了宝玉的这个偈子,说宝玉“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宝玉悟的还不彻底,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之悟相对宝玉之悟显然高出一大截,佛法大意是“自净其意”,就是思想不住空境也不住有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怎么能做到自净其意呢?《金刚经》给出答案指点迷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年六祖慧能正是一闻此言,言下大悟立地成佛,黛玉所加“无立足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就是对外扫相对内破执,不在任一境界停留,用刘士林先生的话说就是“内外俱释,不再执著于主客任何一方。”(刘士林《中国诗学原理•第一章•诗的本质与现象》海南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无所住无所立足才是真干净,宝玉的“无可云证”是空也是另一种有,是住相立足在空有之境界,所以是不干净,他尚未悟到事过了无痕的不空不有佛禅境界,这就是黛玉之悟高于宝玉之悟的禅理解释。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3 08:17:16 +0800 CST  
@大槐公主 2020-07-24 09:43:53
好久没来,写这么多了,赞一下!
我有个毛病看帖子喜欢从后面往前看,就先看了你的后面两楼,黛玉的乖和黛玉的泪。
黛玉的乖里,说黛玉喜欢独处幽静孤僻,拿她选择潇湘馆来论证不妥。选择潇湘馆只能说黛玉挑适合自己的环境贪图享乐而已(小资追求),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24小时和其他人在一处,休息时给自己挑个好环境跟性格没关系。至于作者要给她安排这样的一个环境,只能说作者偏爱她,把美好配美好。
黛玉动......
-----------------------------
欢迎你朋友,向你学习!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3 17:08:18 +0800 CST  
@饱满的谷子 2020-08-04 08:08:35
宝黛作偈一段很多年都没看明白,读了您的《黛玉之慧》才终于开朗,有如拨云见日大长见识,受益匪浅谢谢!
-----------------------------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君子作文启人心智,如您受益是我的欣慰。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4 18:50:09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20-08-04 19:10:45
慢慢学习,楼主辛苦了!
-----------------------------
欢迎你朋友,祝福你朋友!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5 09:14:20 +0800 CST  
@手心里的云 2020-08-05 09:16:10
占个楼空了来看
-----------------------------
此楼层非你莫属,哈哈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6 10:25:33 +0800 CST  
@饱满的谷子 2020-08-07 09:49:18
楼主继续,期待中。
-----------------------------
谢谢您的一贯支持,敬请稍候。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8 06:03:49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傲

第五回一开头说忽然来了个薛宝钗,“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目下无尘形容做人的态度傲慢,看不起轻如飘尘一般地位低下的人,那么在黛玉眼里都谁是这样的下人呢?第一粒下尘是送宫花给她的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在贾府管事跑腿,地位虽比一般奴才略高一点,也毕竟还是奴才,当她把宫花最后一个送给黛玉(她确实不是故意最后一个送给黛玉的)时,黛玉当即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几乎视如草芥。黛玉眼里的第二粒下尘是李嬷嬷,她是宝玉的乳母,按说她有监护宝玉的权利义务,她劝阻不让宝玉喝酒 ,完全是为了宝玉的好,宝玉不高兴,黛玉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别理那老货”,李嬷嬷在这种情况下很不识相,还让黛玉劝劝宝玉,黛玉就直接和她翻脸说“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此锐利的言辞把李嬷嬷气的哭笑不得。黛玉眼里的第三粒下尘是刘姥姥,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一高兴手舞足蹈起来,黛玉说她“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这么大岁数的老妇人,被黛玉当成牛了”四十二回黛玉又说刘姥姥“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母蝗虫’就是了。”还叫惜春把刘姥姥画到画上,那画就叫《携蝗大嚼图》,完全沿袭了凤姐和鸳鸯对刘姥姥的戏耍调笑态度,还比凤姐鸳鸯多了一丝轻蔑。接下来的下尘应该是参加夜赌的那些老婆子们,和服侍宝玉的那些姑娘们,黛玉曾对宝玉说“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
黛玉孤高自许,看不起下等的奴才,就是面对主子级别的她也自命不凡,不过是稍微加点笑容罢了,在黛玉眼里介于主子和奴才之间的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就说宝钗好,“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她嘲笑史湘云发音不准,对宝钗屡屡充满敌意,嫌惜春画画太慢,史湘云说黛玉“专挑别人的不好,见一个打趣一个。”好像没有一个人是黛玉瞧得上的,黛玉自作诗《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她自己也知道自己高处不胜寒。傲慢有傲慢的资本,黛玉的傲慢资本是什么呢?一是出生贵族之家,二是出生书香之家,三是本人才华非凡,有此三点足够黛玉傲慢的了,就连凤姐在她面前都低下头来愿服侍她。黛玉很少和人交流沟通,她有严重的自闭倾向,她自傲,自爱,自负,自尊,自强,自赏,她自我迷恋自我陶醉,她就是自恋!这些复杂的心理意识和她的身世处境有关,更和她的诗人气质有关,很多诗人都有自恋倾向,很多人都不理解林黛玉,不知黛玉的孤傲和常人的傲慢不是一个档次,因为很多人都不是诗人。

当我暗中窥视自己的心灵深处
觉得颇为羞愧
因为我爱自己胜过爱任何人
——夏本荣一

黛玉除了爱自己只爱宝玉和诗歌,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她还爱什么,她因为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忽略轻视了别人,她对此并不觉得羞愧,她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她生活在她自己的主观感受世界,她不顾及也不必顾及别人的评价和感受,这是她的勇气和迷人的地方。她有自己的来路和目的,她来人间的目的是流泪还债,她为爱情而来为诗歌而来,其他一切皆可目不斜视的。

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
满怀着巨大的爱情
——茨维塔耶娃

自恋是在自我欣赏中品味人生,黛玉的自恋源于孤独,源于孤傲也源于孤愤,她愤怒于命运对她不公的那一面,她对自己的伤痛耿耿于怀,那就是她的早孤她的疾病,她的美丽始终有哀愁缠绕,她的孤标傲世怎么看都入情入理,她是以清高对抗污浊尘世的人,她的形象因为清高才站立丰满起来。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09 09:07:12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黛玉之愁

第二十七回,“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黛玉之愁,问她共有几多愁,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愁父母早亡,愁孤身一人,愁无依无靠,愁寄人篱下,愁身体不好,愁宝玉不专,愁尘世污浊,愁冷言冷语,愁勾心斗角,愁聚合离散,愁美人易老,愁花草易凋,愁鸟鸣啾啾••••••黛玉之愁从无事闷坐中来,身世之愁令人同情,伤春悲秋那一部分看似闲愁,却也和自身之伤联系在一起抒发出来,具有了传统文人之愁的永恒价值。自古诗人总说愁,特别是中国古代诗人,家国之忧身世之伤都是他们愁之来源,反复吟唱似乎永难释怀,纵观中国诗史简直就专有一条愁的河流,《诗经•王风•黍离》开启愁之端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湛湛长江水》“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李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陆游《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条愁的河流滚滚向前,只要有诗人就不会断流。多愁善感触景生情也是诗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一个对眼前物象无动于衷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诗人,敏感是诗人和俗人的重要界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应物有感确实很是自然,但并非人人能吟能感能写的出来,比如上述那些杰出的写愁之诗,需要有痛入骨髓的针扎感觉方能写得出来,而这痛入骨髓的感觉就是敏感的诗人之心,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泪的灵感喷发。
黛玉之愁,也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首代表作品里都直接写到愁,《葬花词》“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秋窗风雨夕》“牵愁照恨动离情”,《桃花行》“花解怜人花也愁”,《咏絮》“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黛玉反复吟咏的春秋代序落花流水之愁都结合了自己凄苦的身世,唱出了自己忧愁的歌,同时也具备了普世的价值和意义。黛玉“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古诗‘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刘士林《中国诗学原理•第四章•体用论》(海南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指出诗人反复吟咏落花流水“是因为诗人不止一般地感受到时间流逝,而是更深刻体验到作为其核心的死亡意识,在深入到这一生命本体层面之后,不管是春秋时序中的落花,还是岁月倥偬中的流水,所起兴之物正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悲剧体验,所谓‘感物伤我怀’••••••”看似闲愁,却是生命永恒的悲哀,上升到生命哲学思考的高度。
当然黛玉之愁也是《红楼梦》作者之愁,黛玉之诗也就是作者之诗,广为读者传诵愁如细雨的《葬花词》就是作者的杰作,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手法都借鉴了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红楼梦》一书传达出时间和死亡的忧患意识,通过黛玉之愁表现了人类永恒的生命悲剧体验,达到了诗的浑莽境界。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10 13:17:27 +0800 CST  
独上红楼:《红楼梦》思想,人物,艺术批评鉴赏系列

人物篇之一:林黛玉

十一

黛玉之雅

黛玉之雅从名字开始,黛者,古代女子描眉画眼的青黑色颜料,表示外在之美;玉者,坚贞的美石,黛玉就是表里俱佳内外兼美,非常高雅的名字,和探春,迎春,惜春一样的美如春花。第三十七回,探春相约宝玉,黛玉,宝钗等筹建海棠诗社,李纨进门就说“雅得紧!”,确实如此,自古文人第一雅事就是作诗。黛玉就说先把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就是都起个雅号,探春就给黛玉起了个极美的雅号:潇湘妃子。并说明来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子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万千读者都会对潇湘妃子这个黛玉的雅号拍手称妙。黛玉是诗社的骨干成员,所作之诗堪比有“咏絮之才”的东晋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曾因一句咏雪名诗“未若柳絮因风起”名扬千古,黛玉词作《唐多令•柳絮》咏柳絮“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亦别有一番滋味。黛玉夺魁的三首菊花诗都提到陶渊明,可见她对世俗人事的厌倦,不慕名利追求自由人格的高雅趣向,其诗风也类似陶渊明的清新自然,质朴无华。黛玉诗意地栖居在大观园内,宝玉见破败荷叶说可恨,宝钗说还没腾出功夫来清理,黛玉说她最爱李商隐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不愿留下那枯荷,多么浪漫!多么优雅!

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
沉睡的鸟儿的宁静
门厅的弯拱,湿气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博尔赫斯《南方》

宝玉问黛玉在大观园住哪一处好,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杆子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古文人爱竹,竹子是文人清高孤傲人格的化身,被喻为四君子之一,节节上升的竹子也代表文人正直光明的追求,文人视竹为伴以竹为友,苏东坡甚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黛玉仰慕的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中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景象,画家中的文与可,郑板桥也都爱画竹子。贾母领着刘姥姥一进潇湘馆的大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翠竹夹着的布满苍苔的羊肠小道,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幽静之所,真乃神仙福地世外桃源,哪一个高雅之士不是心向往之。刘姥姥看黛玉的住处“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就叹息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有竹子看有书读,人生在世夫复何求!
八十六回黛玉笑话宝玉:“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见过。”黛玉不但懂琴理,也曾学过弹琴,黛玉和宝玉提到师旷鼓琴,孔子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并说“琴者,禁也,原以沉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左琴右书”之说,在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中居首位,是文人必备的技艺,自带一种节操和风骨,所以黛玉笑话宝玉不懂琴,尤其宝玉这样的出身大家庭读书的子弟。
黛玉既不爱钱也不爱权,她能大把地给人钱,她也蔑视北静王那样有权利的男人,她爱竹子爱落花。她养的鹦鹉都会念诗,她也会倚着栏杆坐着钓鱼,诗酒趁年华,她读书写诗,有时也自斟自饮,她觉得那样有趣,她是个懂生活情趣的人。她诗意地栖居在潇湘馆里,她的人生是高雅脱俗的,她的品味超越了形而下的柴米油盐,身份上她当然是贵族,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富贵,她是个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终极意义上,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最幸福的人。
楼主 左右开弓2016  发布于 2020-08-12 13:32:19 +0800 CST  

楼主:左右开弓2016

字数:37748

发表时间:2020-06-08 18:10: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20:13:32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