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啐语(系列,陆续添加)


第0014则

汪曾祺曰:
“你听日本话,特别是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讲话,声调都是平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跟‘声之高下’是很有关系的。”
他又曰:
“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
他又曰:
“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
他举例: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有一句词,杨子荣‘打虎上山’唱的,原来是‘迎来春天换人间’。后来毛主席给改了,把‘春天’改成‘春色’。为什么要改呢?当然‘春色’要比‘春天’具体,这是一;另外这完全出于诗人对声音的敏感。”
阁下若体会明了这几句话,就豁然明白:为什么说“吾丧我”的语感好于“我丧吾”了。这与古汉语的语法无关,关联的是语感——汉语的美感。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4 16:22:34 +0800 CST  

你问:“‘吾丧我’是平仄仄,‘我丧吾’是仄仄平,能有什么问题?”
问题恰恰在于此:以平声结尾,气势轻飘,仄音则反之,带有强调的意味嘛!
汪曾祺举王安石替某诗人改诗句:“日朝奏罢扬长赋”,说:改为“‘日朝奏赋扬长罢’,语气乃健!”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4 18:08:03 +0800 CST  
正因为“赋”和“罢”都是仄声字,因此才可彼此替换;王安石强调:彼此应调换一下位置,其好处是:“赋”是闭口呼,“罢”是开口呼,当然后者搁在末尾语气响亮喽!
“吾丧我”与“我丧吾”的区别也在于此:前者语气更响亮嘛!
这就是语感的微妙之处。古代“一字师”,就是这道理。它与古汉语语法无关,而关涉汉语的美感——“四声”的奥妙,汪曾祺讲得何其明白,奇怪关粉儿脑子一直糊涂,反复纠缠于此。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5 22:31:52 +0800 CST  
不惮麻烦查了查汪曾祺的原话,在《“揉面”》一文里有,讲王安石替一诗人改句,原诗句是:“日长奏罢长杨赋。”他给改作“日长奏赋长杨罢。”谆谆告诫他说:“诗家语必此等乃健。”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5 22:48:54 +0800 CST  

第0016则

由“一字师”的话题,我又想起“一字里的大发挥”,刘绍铭《二残游记》第二十四回就有例子:

侃如笑着谢过,握手道别时,打趣说:“残兄,你办事,我放心。”
二残也笑了,随着说:“你可知道,毛独夫这句话,就差一个字,意味就完全不同了。中国老百姓要的是‘你办事,我们放心。’民主与的分野,就只差一个‘们’字。为祸为福,仅一字之差,文字之不可轻视,可见一端。”

瞧瞧,多么霹雳的字眼!多么慧心的谠论!
据说,老毛挑眼彭德怀的上书,也是“有失有得”,他将“失”字搁前边!
偏偏这个小错,并非彭之所为,竟是秘书誊清时无意的改笔!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6 22:13:27 +0800 CST  
此“道理”无非是“以平声结尾,气势轻飘,仄音则反之”,这话是就“平仄”之间的关系来论说的;至于同样是仄音字,也需要审慎也么哥——例如“日长奏赋长杨罢”的“赋”与“罢”字。
无论是何种情形,均涉及“四声”的美感,即语感。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7 10:12:58 +0800 CST  
第0017则

“一字师”古来美谈也,当今写作依然可宝,作家拱手推崇之。我在给语文教师讲课时,特喜欢举阿乙《隐士》的例子:

美人看了眼便退下去,售票员忙捉住说:“有啊,有座位。”
“哪儿呢?”美人用普通话说,售票员便把脸色蜡黄的农民掸到一边。

我对语文教师讲“你们看看,一个‘掸’字,何其传神啊!其中意味耐咀嚼,耐寻味,鲁迅用词,功力也不过如此!”
遗憾的是,语文教师教学时,竟然漠视对语文的推敲和玩味。
唉唉,活该打板子他们!!!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7 17:16:47 +0800 CST  
第0018则

“一字师”古来美谈也,当今写作依然可宝贵,作家们拱手推崇之。《语文》课本收录余光中的名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在给语文教师讲课时,问他们:“一方矮矮的坟墓”,诗人为何用“方”字呢?中国人的坟墓,自古就是圆形的嘛,从十三陵的帝王坟到百姓的坟丘,莫不如此。
他们竟然窘着脸盘,愣着脸盘子,回答不上来!
缺乏想象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怪现状!应试教育屠戮了、戕害了语文教师,他们又去转而祸害孩子们!究其实,大学中文系课堂就是死板板的,教授们屠戮了、戕害了莘莘学子、莘莘学女!
悠哉于是启发他们:“你们看,西方坟墓的样式是方形的,从马克思墓到李小龙墓皆如此,对不对?”
于是他们恍然大悟:余光中虽然是中国人,可是他飘流海外(如美国)多年,估计他母亲的坟采用了西式的。
瞧瞧:细节啊细节!
“悠哉教学法”拼力呼唤“有细节的语文课堂”。
遗憾的是,语文教师硬是做不来,悠哉怅叹复怅叹!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7 17:30:59 +0800 CST  

第0019则

《语文》教材怎么样?人教版的好多错。
一是选文不当,例如:小学课本里有《缝纫鸟》一文,其实那种鸟根本不会“缝纫”,它们只会“编织”,是作者太颟顸,给搞错了;偏偏收进教材,惑误亿万个语文教师和中国儿童。
二是滥竽充数,例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文笔烂极了,偏偏竟被视为优秀范文,何其可笑的“语文界”专家们!关于此文,悠哉另有帖子批判,此处从略。
三是胡乱配插图,误导语文教师。例如,杜甫《绝句》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所配插图都是两只小鸟往柳树上飞去(见上图)。
去年我到北京小学听课,语文特级教师某某做公开课,讲这首诗,也是将课文里的插图动漫画,让孩子们使劲朗诵。究其实,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诗人耳朵捕捉到的美感,根本不能出现两个黄鹂;它们与“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视觉捕捉到的画面)才绝妙地构成对应。杜甫《蜀相》里有“隔叶黄鹂空好音”可以证之:既然是“隔叶黄鹂”,它们的鸣叫自然是看不见的,仅凭其婉转好音推断出:这是黄鹂的鸣叫!
偏偏现代人对于古诗隔膜,体贴不到诗圣的一片童心,闹得……唉……当时听课的我,听得哭笑不得。
更荒唐的是,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小学校长也是颟顸到家了,迭连夸她讲得如何好,丝毫意识不到这个大错误!
语文教育家悠哉忍不可忍,拍案而起,撰写《<语文>教材充当“差不多先生”几时罢休?——兼与温儒敏先生商榷》,弄得温儒敏羞红了脸盘,默默不肯吐语……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8 10:19:38 +0800 CST  
纠正:(插图是)往柳树上飞,或栖在柳树上。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8 10:21:20 +0800 CST  
杜甫《蜀相》里有“隔叶黄鹂空好音”可以证之:既然是“隔叶黄鹂”,鸣叫着的它们诗人自然是看不见的,仅凭其婉转好音推断出:这是黄鹂在鸣叫!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8 10:26:26 +0800 CST  

所配插图都是两只小鸟往柳树上飞,或栖在柳树上(见上图),洵属不理解原意就胡乱配图,惑误了广大语文教师和中学生。
去年我到北京小学听课,语文特级教师某某做公开课,讲这首诗,也是将课文里的插图动漫画,让孩子们使劲朗诵。究其实,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诗人耳朵捕捉到的美感,根本不能出现两个黄鹂;它们与“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视觉捕捉到的画面)才绝妙地构成对应。杜甫《蜀相》里有“隔叶黄鹂空好音”可以证之:既然是“隔叶黄鹂”,鸣叫着的它们诗人自然是看不见的,仅凭其婉转好音推断出:这是黄鹂在鸣叫!绝非他鸟也么哥!
偏偏现代人对于古诗隔膜,体贴不到诗圣的一片童心,闹得……唉……当时听课的我,听得哭笑不得。
更荒唐的是,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小学校长也是颟顸到家了,迭连夸她讲得如何好,丝毫意识不到这个大错误!
语文教育家悠哉忍不可忍,拍案而起,撰写《<语文>教材充当“差不多先生”几时罢休?——兼与温儒敏先生商榷》,弄得温儒敏羞红了脸盘,默默不肯吐语……嗟呼!温儒敏主编的教材出现如此低级错误,他这个北大中文系主任颜面扫地矣!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8 14:46:42 +0800 CST  

第0020则

针对上一则,有“闲友”批评我曰:
“强调黄鹂的声音固然能纠片面强调视觉画面之弊,但是如果认为诗人仅仅强调黄鹂好音,也是一弊。”
他举例说:“‘园柳变鸣禽’这有视觉转为听觉的奇妙,也是题中之义。”
憨笑悠哉拱手洒然回答:
不要脱离语境解诗哦!
阁下忘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对嘞!后者诉诸视觉(看见的),前者该是着眼于听觉(听见的)。
后人脱离古人的诗情来理解,窃以为否焉!
汝之不敏,叫俺……无言啦!当然,各人有各人解说的权利,嗬嗬嗬……憨笑悠哉拱手,得罪得罪!!!
推荐阅读俺的《燕园梦》,大书也!
秦强号称“妙联甲天下”,他赠悠哉一联:“北大文学心醉矣,燕园骄子梦悠哉。”
俺有意将上联润色二字:“心醉”改为“魂撼”,诸君以为何如欤?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8 16:01:08 +0800 CST  
第0021则
给语文教师讲梁实秋《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悠哉说:
一、《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题目很随便,严格说来应是《追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或《记忆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因为它写于许多年后。
二、“一次演讲”,正文中又有“一篇演讲”字样,究竟二者不等同的,因为梁任公的一篇演讲稿收录于其文集,共讲了三次才完。那么,梁实秋究竟记的是梁任公的哪一次演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语焉不详。这就是散文!中国味的散文!逸笔草草,犹如文人画那般。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13 20:00:42 +0800 CST  
三、从《鲁迅回忆录》(二集)里,我找出陆万美《追记鲁迅先生“北平五讲”前后》和郑伯奇《鲁迅先生的演讲》,发放给语文教师,启发他们说:
“同样是记录文化名人在北平做演讲,为什么梁实秋的散文可入收入《语文》教材,文学价值很高,而这二篇就水平庸凡,不堪入选呢?可见,‘写什么’固然不可忽略,更关键在于‘如何写’!梁实秋无愧散文大家,笔法摇曳生姿:看似记‘一次演讲’,实则并非枯燥地叙述其过程,而是重在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使其栩栩如生,跨越时间活现于读者眼面前。”相比之下,陆万美、郑伯奇的才情一般,文笔乏善可陈矣。
四、继而,给出一篇古代散文——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光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悠哉这样启发语文教师:陆游笔下的李光,与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何其相似乃尔!
学员们顿时似有所悟……
悠哉继续吐葩言:其共同点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简笔写意,寥寥数笔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一句话,抓脸部,写神态,下笔含情。由此可见,梁实秋的散文成就高,得益于他继承了古代散文名家的优秀传统,接续其“文脉”。
有文脉的一篇散文佳作——这就是《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的恰当定位!
文脉啊文脉!何其重要哉!
语文教师们,你们可曾想过在自己的课堂上干这件大事:续文脉,启后进?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13 20:36:25 +0800 CST  

文脉啊文脉!何其重要哉!
语文教师们,你们可曾想过在自己的课堂上干这件大事:续文脉,启后进?
藉着“悠哉教学法”,语文教育家悠哉大声疾呼之!大力鼓噪之!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13 20:40:35 +0800 CST  
第0022则

文学写作应雕琢语言,作家对此应怀抱高烧42度的热忱,才是正理。
“新意出一派新春的新绿”,今日悠哉忖出一句妙语,可用于《燕园梦》第一册:三个“新”字连用,诚乃载雕载琢也!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15 18:54:11 +0800 CST  

第0022则

文学写作应雕琢语言,作家对此应怀抱高烧42度的热忱,才是正理。
“新意出一派新春的新绿”,今日悠哉忖出一句妙语,可用于《燕园梦》第一册:三个“新”字连用,诚乃载雕载琢也!联系前后文,如下——

许是穷极无聊吧,老杨迷恋上了北大的开学典礼。因大讲堂座位有限,北大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分两场进行:先开本科生的,再开研究生的。入学那年,他参加的自然是后一场,不过旁听了前一场。次年则莅临前后两场。他并不认为,这是无谓的浪费时间。每参加一回,他感觉自己当了一回新生,霎时间,燕园景致在他眼里又鲜活一回。当他步出会场,目光次第扫瞄着周遭的景致,但见一草一木较往日迥然有别,新意出一派新春的新绿,扑眼皆新意矣,心腔里也是满储满蓄着。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22 13:39:47 +0800 CST  

第0023则

“名词动用”,如今作家很喜欢用。作家们热衷于创新,踢开学者们的研究。譬如钱钟书《纪念》里的“同学”一词动词化(见悠哉《语文啐语》第0003则),就是佳例。悠哉《燕园梦》里还有“瀑布出一大撮憨笑”等语句,将名词“瀑布”动词化了。作家天生与学者过不去?也许吧。每当学者总结出某条“规则”,马上就有人不服气地反着来干。作家就是那些调皮捣蛋鬼。于是莫言开玩笑似的讲:他梦见蒲松龄丢给他一支笔,道:“接着!胡抡去吧!”请注意:一是“接着”,二是“胡抡”。莫言的胡抡捞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嗬嗬嗬……“胡抡”,作家宝爱者也!
又,“一大撮”是悠哉从“一小撮”里化学的一个新词。这套把戏鲁迅惯喜,其来历久矣!远的不说,北宋江西诗派耍弄的“脱胎换骨”,就属于这范型呗。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22 13:40:18 +0800 CST  

第0024则

雷诺兹有名言:“一幅画里,蓝色不能为主色调。”英国画家庚斯博罗的名画《蓝衣少年》故意唱反调,问世后成为世界名画。作家也是如此。托尔斯泰读了契诃夫的剧本,当面对他说:写得糟糕!毫无艺术价值!因为它刻意与西方戏剧理论“反着来”,不设置戏剧高潮,譬如主人公科斯佳自杀,就与哈姆雷特相反:不是死于舞台上,而是死于舞台后。演出时许多人抱怨沉闷,昏昏欲睡。可结果呢?至今仍在上演,生命力旺盛!托尔斯泰自以为很好的自己的剧作,反倒被读者遗忘了。艺术创作是什么?说穿了,调皮捣蛋也。
曹禺的《雷雨》里周萍的自杀,就是对《海鸥》主人公自杀的虔心模仿。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22 13:41:10 +0800 CST  

楼主:闲情子

字数:26436

发表时间:2016-09-18 22: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6 12:31:11 +0800 CST

评论数:1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