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啐语(系列,陆续添加)

语文啐语

悠哉/文

自序

“啐语”一词原作“晬语”,清朝沈德潜著有《说诗啐语》,与其《唐诗别裁集》齐名焉。
“啐”也者,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又通“睟”,润泽的样子。
不管怎么说,沈德潜博识渊通,择字挺讲究的。
偏偏后辈无知,讹夺成“啐语”。一查字典,它有两个意思: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多指人们嘴里传来传去的话。②与正事无关的话。出处:冯惟敏《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一个道紧急军情奉火牌,闲言碎语须耽待。”意思不怎么褒雅了,奈何欤?
本系列题作“语文啐语”,原是写给语文教师看,关乎语文教学方面的。然而想到目今语文教师大多沦为“语文匠”,匠气太重,就跟官场的官气太重一个样,那么称作“啐语”又何妨焉?于是坦颜落笔——将错就错,我就写作“语文啐语”吧!
是为序也。

第0001则

日前偶翻钱钟书小说《猫》,有这么一句,写女主人公爱默的性心理,大概受了乔伊斯《尤利西斯》女主人公莫莉意识流的影响吧,来了这么一句:
“爱默那晚睡到下半夜,在前半觉和后半觉的接榫处,无故想起日间颐谷对自己的表情和陈侠君的话,忽然感到兴奋,觉得自己还不是中年女人,转身侧向又睡着了。”
读此悠哉叹服焉,想:钱钟书毕竟想象力丰沛,竟然将一个完整的睡觉划分为前后两截,而且描画出其“接榫处”,不可谓不新鲜矣!
什么叫文学创作?这就是呀!
故事是千年以来的老旧,关键在于“以旧翻新”:在“如何写”方面下了功夫!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8 14:29:00 +0800 CST  

第0002则

有“闲闲书话”网友“走在青春路上”撰《文学描写让我们的感觉非常舒缓,非常细腻》,引述如下——

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我们的感觉非常舒缓,非常细腻,让我们感觉世界的方式不是那么粗糙和简略,而是悄悄地进入一种沉浸状态。
我们说划火柴的动作,只会说,“某人划了一根火柴”。但张爱玲描写起来,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方式,她写道:
黑暗中他划燃了一根火柴,这橙红色的三角小旗缓缓地摇荡在它自己的风里,渐渐地它燃尽了自己的旗杆,归于寂灭。
悠哉读后点赞嗬嗬焉,回帖他曰——

庸才写落日无非是一句“太阳落山了”,悠哉《燕园梦》却是如此精细的一段描写——

薄晚,静园幽得雅。这时候,东一片西一片的阴影融合为一片巨大的阴影,惟有一至三院的屋脊披着高光,那是西山反照向古雅燕园投出的最后一睇,温情地脉脉,盈满着怀旧的恋眷。一镰瘦生生的新月斜挂东方天陲,周围皴了淡淡的一痕晕圈儿;透过高出屋脊的槐树瞄瞭过去,仿佛一个银碗置于枝桠间,一不小心给碰翻了,满碗的清羹鲜汤泼洒在地。

好的文学描写,就应该具有如此品格:
让我们的感觉非常舒缓,非常细腻,使我们的美感器官得以雅化。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8 15:16:35 +0800 CST  

第0003则

此前提及钱钟书小说《猫》,再说他的《纪念》,有这么一句:
“爱上她的都是多年的老同学,正因为同学得久了,都给她看惯了,看熟了,看平常了,唤不起她的新鲜反应。”

钱钟书将“同学”一词连用,前者作名词,后者胆大地改作动词,厉害厉害!玩弄“翻旧出新”、“点石成金”的手法了。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8 16:25:46 +0800 CST  
劝悠哉原名杨秋荣君多读《民国叛将》
-------------
嗬嗬,请赠我一阅也么哥!拱手了!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8 17:59:18 +0800 CST  
第0004则

钱钟书《猫》里还有一词我觉妙,堪玩味,写李太太扇了暗恋她的秘书颐谷一个耳光,有这么一句:

李太太看见颐谷跑了,懊悔自己大失常度,不料会为建候生气到这个地步。

我觉得“常度”妙哉!他不用“常态”或“风度”,而压缩使用“常度”,出新了!大大地出新了!好作家须得炼一炼自己的文笔,学习《宋词选注》的著者钱钟书才是——也许他受了宋人“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启发?也许吧。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8 18:09:06 +0800 CST  
第0005则

钱钟书《灵感》里有一词我觉妙,堪玩味:

“先生的大作真是‘一字千斤’哪!”那胡子也坐下来,抚摸头上的包,说时苦笑,他的胡子妨碍着笑容的发育完全。

我读毕捻须寻思:笑容也像人体一样可发育?“发育完全”是怎样的情形?如今因胡子的妨碍致使他的笑容发育不完全,又是怎样的情形?……
还没想明白呢,蓦地一拍脑袋:“嗬嗬嗬……”做捧腹憨笑嗬嗬科,差点儿跌翻椅子下啦!
敢问何以故?我发现自己中了钱钟书的诡计——他造如此怪异的句子,意图实现矣!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9 15:27:13 +0800 CST  

第0006则

钱钟书终是玩弄辞藻癖习难改,这从他早期作品可见,例如《猫》里,有这么一句:

进了学校,她才知道单眼皮是日本女人的国徽,因此那个足智多谋、偷天换日的民族建立美容医院……

我觉得,“国徽”二字着实欠妥,不妨改为“标识”或别的词吧。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19 22:35:56 +0800 CST  
日本属于单一民族,“日本女人”内含着“全日本这三个字的意思”,何必格外点名呢?此回帖不通,无价值,乱讲也。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0:27:52 +0800 CST  


第0007则

我搞中学语文培训,给中学语文老师授课时多次提问:《三国演义》里有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句子,对吧?他们都点头。
我于是发问:同样是死于的关羽关刀下,为何前者用“斩”而后者用“诛”呢?他们蹙眉凝思,莫得其解。
我进而问:将句子改成“诛颜良”、“斩文丑”,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哪个更好呢?
这下子,他们懵住了。有人发言讲了几句,也不得要领。
说到底,中学语文教师一个模子培养的,普遍缺乏美学涵养,具体地讲,就是语感较差劲。
学问重在“于不疑处见疑”,此古人之明训也。然而几个人记住这话呢?存疑耳。
我等了半晌,不见他们讲到点子上,支离半天也是枉然,于是谆谆开示曰:
古人曰得好:“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汉语的美须得讲“四声”,诗文皆如此。既然是美文,我们于此就可从此切入,才算门径找对了。你们看:“斩颜良”、“诛文丑”,平仄搭配和谐,诵读起来多么顺耳,耳感美妙极了!改成“诛颜良”、“斩文丑”?前者变成三平调,后者变成三仄音,语感就凋丧了,耳感就劣败了。
他们听了,齐“哦——”,点头明白。
如今文学名著“整本书”进课堂,初中阶段明文规定:《三国演义》、《水浒传》须考,高中则考《红楼梦》。
撮言之,以上所述见出“悠哉教学法”的两大要点:一是以“批判质疑”为出发点,二是启发中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培养其语感。当然,其三是学习修辞,我称之为“修辞美学”。中学生不懂语言美在何处,读诗文再多有何用?这些语文能力又关联着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学了几年,不会写一篇漂亮的文章,失败呀失败!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0:51:17 +0800 CST  
斩,杀人;诛,作正义状杀人。这就区别大了。
------------------------
你忘却语境了:《三国演义》里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同是拿那把刀来杀,何谈这些呢?古人写《三国演义》,语感是好的,如今劣败,凋丧了。
郑午然的语感怎么样?
俺建议:大家不妨拿其文读一读,议一议。
这对于“闲闲书话”挺有意思的。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3:11:07 +0800 CST  

第0008则

有网友对上一则提出批评曰:“斩,杀人;诛,作正义状杀人。这就区别大了。”悠哉做拱手憨笑嗬嗬科,洒洒然曰:
“回帖谢了,然吾不敢苟同。汝忘却语境了:他俩同样死于关羽的大刀之下,何谈正义与非义耶?足见汝之思维路径选错了。譬如北京地铁某站有四个出口,照理该选A出口的,汝竟别选矣!”
古人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赋作为文体,散文化而稍关照押韵。小说《三国演义》作者受其影响,不能不下笔考虑音节之浏亮。这么想问题,就对头喽!
可叹呀可叹,偏偏后人抛弃这一套,于是语文老师教古文和古典小说,规行矩步地照搬西方术语,思维方式也西化了,怎么教得出好学生呢?
再信手拈一例子:成语“口诛笔伐”,大家耳熟能详的。若改成“口伐笔诛”怎么样?大家会发现味道不好——也就是语感不好。动动脑筋忖一忖,会发现“口诛笔伐”念起来音节很浏亮,改后则弗然。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3:58:13 +0800 CST  
巷底臭椿 评论我
大师,发现个问题,“口诛笔伐”如果换成“笔诛口伐”平仄上似乎没有变化,可乎?同理,“斩颜良、诛文丑”换成“斩文丑、诛颜良”平仄上似乎也没有变化,可乎?
----------------------------
悠哉做拱手憨笑呵呵科,曰:“这里固然涉及平仄问题,然而该这么看才是:‘笔诛口伐’,念出来缺乏起伏跌宕感,稍逊一筹;‘斩文丑、诛颜良’也是如此。而且,后者落于轻声‘良’,缺乏往下斩劈的力量感,劲道逊色多多矣!”继而叹曰:“从文难乎?不难,又难甚。入门挺容易的,臻抵高深境界万难。自古‘一语师’,岂虚谈哉!”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7:19:09 +0800 CST  
第0009则


有“闲友”评论上一则曰:
大师,发现个问题,“口诛笔伐”如果换成“笔诛口伐”平仄上似乎没有变化,可乎?同理,“斩颜良、诛文丑”换成“斩文丑、诛颜良”平仄上似乎也没有变化,可乎?
悠哉做拱手憨笑呵呵科,曰:
“这里固然涉及平仄问题,然而该这么看才是:‘笔诛口伐’,念出来缺乏起伏跌宕感,稍逊一筹;‘斩文丑、诛颜良’也是如此。而且,后者落于轻声‘良’,缺乏往下斩劈的力量感,劲道逊色多多矣!”继而叹曰:“从文难乎?不难,又难甚。入门挺容易的,臻抵高深境界万难。自古‘一语师’,岂虚谈哉!”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17:23:41 +0800 CST  

第0010则


所谓“斩颜良,诛文丑”,放在古代就是《三字经》的东西嘛!于是我们明白:它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才叫编得好。遗憾的是,语文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也不提醒中学生关注它们,可见语文教学的浮躁与扭曲。
“斩颜良,诛文丑”,如此配对,这其实是训练孩子的对偶意识,也就是对联的起步阶段。
对联是什么?且看白居易的一副对联:“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我推荐给二哥杨秋义,赞它撰得高妙,他有点儿不明白,于是我作解释,如下——

“松”和“鹤”象征长寿,作者渴望也。另含一则典故:“陆平原(陆机)河桥败,为孟玖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白居易引用它,意思是庆幸自己没有官场的祸患。“寒灯”隐喻作者身份是“一介寒士”,“竹间”暗示他以古代的“竹林七贤”为榜样,讲究气节(竹子空心,内含气,有节,于是高士爱之,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佳话);“灯”既带来光明,隐喻作者内心亮堂,又代表精神的传承,佛教经典取名《景德传灯录》即用其意。你看,写得多好!

处处都有文学,语文教学的例子多如牛毛,《语文》课本只是“例子”(叶圣陶提法);我们不应该“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如果教师通过利用布置中学生《三国演义》,穿插关于对偶的知识(“斩颜良,诛文丑”等等),那么一堂语文课就讲活喽!精彩汩喷汩涌,按捺不住沸满教室与学生心田焉!
“悠哉教学法”的口号是一句话:“活的语文,美的语文。”
以上教学安排即可体现之。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23:00:52 +0800 CST  

如今文学名著“整本书”进课堂,初中阶段明文规定:《三国演义》、《水浒传》须考,高中则考《红楼梦》。
撮言之,以上所述见出“悠哉教学法”的两大要点:一是以“批判质疑”为出发点,二是启发中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培养其语感。当然,其三是学习修辞,我称之为“修辞美学”。中学生不懂语言美在何处,读诗文再多有何用?这些语文能力又关联着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学了几年,不会写一篇漂亮的文章,失败呀失败!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0 23:08:08 +0800 CST  

第0011则

人类学学者杨福泉曾在德国搞“东巴学”研究,他这样慨说:

德国人做学问非常严谨,喜欢“小题大做”。我在德国做研究的时候,一个词、一段文句,我的合作伙伴雅纳特教授可以和我讨论上一两天,写很多的句子来剖析一个词汇的真义,以求把每个词了解到最精确的程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从小处入手,切切实实的做好一点一滴的研究,就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滴水汇成水潭,毫发积聚大观。

其实,中国文人谈诗论文何尝不是这样?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名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就是明证。怅憾的是,不知何时起,这种“从小处入手”的优良传统失落了!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盲目引进不切实际的西方某某教育理论(例如,“多元智能理论”等),胡乱地贴标签,照搬乱用。
把语文教学搞得死死板板,所谓“专家”其实连文本都读不懂,遑论“活的语文,美的语文”了,怅叹复怅叹!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1 08:13:31 +0800 CST  
悠哉拱手:
“嗬嗬嗬……我刚从绍兴、宁波、杭州,搞语文教学考察。”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09-28 16:14:15 +0800 CST  

第0012则

由《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斩颜良”、“诛文丑”所涉及的汉语平仄问题,我联想起另一个问题:不久前我们中文系教师赴绍兴、宁波考察语文教学,闲聊时高老师(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博士)谈到:古汉语里“吾”与“我”有区别,譬如可以说“吾丧我”,但是不能说“我丧吾”。也就是说,当主格还是当宾格,二者有区分的。
“为什么这样?”我追问一句。
她摇摇头,说汉语学界对此有争议,然而没有讲清楚。
其实,依悠哉个见:扯淡哟!哪来这么多的“主格”与“宾格”之区分?古人根本不讲这一套!是后人雕虫腐儒瞎琢磨,硬给这样界定的。古人习惯于讲“吾丧我”,而不说“我丧吾”,原因其实很简单:前者听来顺耳,平仄搭配得好;后者听来不顺耳,平仄搭配得不好。
事情就这么简单,岂有他哉?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2 23:21:45 +0800 CST  


第0013则

有“闲友”回帖曰:“‘吾丧我’,‘我丧吾’”,单从这三字来看,平仄没什么好不好的。”
悠哉做拱手憨笑科曰:
“嗬嗬,谢关注矣!‘我’仄音也,‘吾’平音也;以仄音结尾,语气往下走,平音结尾则显得轻飘了,怎么没有好坏之分呢?”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3 22:47:03 +0800 CST  
-----------------------------
大师,单说一个三字词语,无论平尾仄尾,都没问题

比如:
仄平平:破天荒、口头禅、忘年交
平平仄:鸿门宴、迷魂阵、书呆子
仄仄平:下马威、侃大山、替罪羊
平仄仄:和事老、拦路虎、门外汉

甚至三连仄三连平都不少啊,比如落水狗、出风头
似乎只有两仄夹一平或者两平夹一仄别扭一些。
-------------------------------------------------------
古人没有职业的“语言学家”,哪来这个多硬性的的“语法规则”(例如,不能讲“我丧吾”等)呢?凭的是语感而已,很微妙的。参见王安石改诗,该例子汪曾祺举过。你读读汪老的《晚翠文谈》,何如?这会儿娘子催我买菜去,抱歉抱歉哦!!!
楼主 闲情子  发布于 2016-10-04 12:58:19 +0800 CST  

楼主:闲情子

字数:26436

发表时间:2016-09-18 22: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6 12:31:11 +0800 CST

评论数:1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